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矿物表面基团的表面化学作用

矿物表面基团的表面化学作用

矿物表面基团的表面化学作用
矿物表面基团的表面化学作用

矿物表面基团的表面化学作用

1 前言

矿物的表面特性很复杂,包括表面键的断裂、表面电性、表面离子状态、表面元素的电负性、表面极性、表面自由能、表面剩余能、表面不均匀性、表面积、表面溶解性以及表面结构和化学组成。这些表面特性与矿物可浮性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通过改变矿物表面的某些特性可以达到分离矿物及改善浮选效果的目的。

真正对矿物表面物理和表面化学研究并引起重视是近年的事,这是因为近10年来表面分析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从原子尺度去了解表面过程,同时也是由于近年来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需要的刺激。矿物的一切化学过程都是从表面开始的,当矿物从溶液(或熔体)中结晶,或发生溶解、吸附等化学过程时,这些作用就是发生于表面或界面。同化学物质一样,矿物表面基团控制着矿物表面化学活性及其与介质中离子或分子反应的机制。因此,对矿物表面基团及其表面作用的研究,不但对矿物分选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2 矿物表面结构和表面基团

2.1 表面悬键及表面极性

表面是凝聚态物质的外部边界,当它与其它介质接触时,就被称为界面。在块体中,由于成键轨道被电子所充满和反键轨道被置空,矿物晶体处于稳定态。然而处于表面的原子,因为原来在块体中与它成键的邻位原子“丢失”,或者说其点阵平面被突然截断,会产生过量的电荷密度,或称表面悬键。悬键造成矿物表面高能态,要求表面原子结构重组。表面结构重组的目的是要求阴离子产生的成键轨道能在表面重组中被完全充填,阳离子的反键轨道能在重组中被完全置空。

最为常见的表面结构重组是表面电荷自动补偿,如闪锌矿{110}解理面和方铅矿{100}解理面,其金属原子和硫原子的悬键电荷可互为补偿,形成稳定表面。然而大多数表面并不能实现电荷自动补偿,如闪锌矿的(111)面,亚表面层硫原子可提供3/2个价电子给每个邻位锌原子,但表面层锌原子是三配位,三个邻位硫只要求提供1/2个电子给每一个价键,这样它便有多余的1/2个电子。这种有“多余”电子的表面称为极性表面。

一般情况下,所有表现出阴阳离子化学配比的解理面是自动补偿面,而碎裂面和生长面,可表现出多种阴阳离子化学配比,是极性表面。

极性表面不稳定,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如果表面是清洁的,或处于真空状态下,可通过表面原子轨道重杂化,降低表面原子配位,如表面聚合,或通过拉开表面占位态与非占位态的间隙,形成孤立表面,达到稳定目的。然而大多数天然过程中,矿物表面是通过与介质中离子或分子反应,即对悬键过量电荷进行配对,形成孤立表面。这就是表面反应,也称表面作用。实际上,广义的表面作用还包括表面控制的反应,如表面溶解与晶体生长。

2.2 矿物表面羟基化和表面羟基型功能基

在天然过程中,矿物表面最常接触的介质是水。当矿物与水接触时,其表面会产生羟基化反应,如石英:

>Si+OH=SiOH (1)

>SiO+H=SiOH (2) 这里>SiOH就是石英的表面位,常写成>SOH。

Koretsky等的研究表明,不同矿物以及它们的不同的表面有不同表面位类

型。石英总共有两种,即>SOH和>S(OH)

2;金红石有三种,>Ti

2

OH、>TiOH和>Ti(OH)

2

赤铁矿和针铁矿有五种,>Fe

3OH、>Fe

2

OH、>FeOH、>Fe(OH)

2

和>Fe(OH)

3

;等等。

在水溶液中,这些表面位如化学物质基团一样,可发生质子化反应,或称表面离子化反应[5]:

>SOH+H+=SOH2+ (3)

>SO-+H+=SOH (4) 离子化了的表面可与介质中其它无机离子发生配位反应,或与有机络离子发生配合反应,因此它被称为羟基型功能基。它是矿物表面最基本的基团,存在于所有氧化物矿物和硅酸盐矿物之表面。

2.3 矿物表面电荷和恒电荷

羟基型功能基离子化反应之结果是矿物表面荷电,其电荷称为质子电荷σ

H

并在矿物与水之间的界面形成质子电位(

)。显然,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可

使表面位[SOH

2

+]、[SO-]浓度相等,此时的PH值称为矿物零质子原点(PH PZNPC)。

离子化表面可与溶液中阴阳离子发生配位反应,产生表面配位电荷σ

CC

就一般情况而言(即不包含电荷失配、空位和超结构等),氧化物、氢氧化物和常见硅酸盐矿物,如红柱石、夕线石、高岭石和长石等,表面仅含羟基型表面功能基,相应地其表面也仅有质子电荷。然而像云母、蒙脱石、沸石和大多数锰的氧化物等矿物,除羟基型功能基外,还包括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恒电荷(σP),它来自其骨架结构中原子不等价交换,如硅氧四面体中Si原子为Al交换,或八

面体中Al为Mg替换。这样矿物表面电荷是上述三种电荷之和,σS=σ

H +σ

CC

+

σP。恒电荷存在是层状硅酸盐矿物层间离子交换和柱撑反应的基础,在功能上相当于阴离子基团,可写成X-,其离子交换反应可写成:

nXR+mA z+=X

n A

m

+nR y+ (5)

2.4 盐类矿物和硫化物矿物表面功能基

硫化物矿物是由硫基和金属离子组成,除了羟基型功能基>SOH外,还应包括硫基>SH。盐类矿物,同硫化物一样,除了羟基型功能基外,还有盐基,如方解石有>CaOH和>CO3H。在溶液中它们同样可离解或聚合:

>SH=>S-+H+ (6)

>CO3H=>CO3+H+ (7) 硫化物表面两种基团的浓度受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控制,而碳酸盐矿物表面两种基团的浓度受PCO

2

大小控制。

2.5 Lewis酸位和Bronsted酸位

矿物表面上存在“裸露”的金属位,可接受电子对,这就是Lewis酸位。在水溶液环境中它极不稳定,常与一个水分子配位后表现出质子施主型功能基的特性,即变成Bronsted酸位。Lewis酸是指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而Bronsted酸是指能给出质子的物质。在铝硅酸矿物中铝位常是表面酸位之来源,当Al3+取代四面体硅位时常由H3O+平衡电荷,这样四面体铝位就是Bronsted酸位。当处于边沿的Bronsted酸位去羟基化时,Al是处于三配位位置,变成电子对受主,即Lewis酸位。因此层状硅酸盐矿物氢化处理和加热处理可提高表面Lewis酸位的浓度。羟基型功能基、Lewis酸位(或Bronsted酸位)、盐基(或硫基)和表面恒电荷构成了矿物表面四种最主要的表面功能基类型。

3 表面反应

3.1 矿物表面反应的多样性

矿物表面功能基就像化学物质基团一样,可与介质中溶质和溶剂分子或离子发生反应,反应的能力和类型是由矿物表面基团数量、类型以及反应物的化学性质所决定。矿物表面基团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与外来物质作用的多样性。如矿物表面的极性控制着它与水和其它极性溶剂的相互作用,并决定矿物表面的亲水性和可湿润性。而矿物表面的极性主要由表面过量电荷决定,后者又由表面金属原子的电负性控制,如表面位>FeOH和>MgOH的极性就大于>AlOH和>SiOH。

离子化的矿物表面可与溶液中无机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发生配位反应。同样,矿物表面羟基型功能基可与有机阴、阳离子发生配合反应。矿物表面Lewis 酸位在溶液或潮湿的气氛中很容易与水分子(典型的Lewis碱)反应转变成

Bronsted酸位,或与有机化合物基团(电子对施主)形成配合物。由于矿物表面Lewis酸位的电子受主能力和Bronsted酸位的质子施主能力可使某些反应物质活化,降低反应阀值,被广泛用于石油化工的催化,这就是异位催化反应。

另外,一些矿物表面存在可变价态原子,在表面反应中可被氧化或还原,这就是表面氧化还原,而硫化物矿物和盐类矿物还存在表面离子交换反应。这样,矿物表面的主要反应有:表配位、表面配合、表面离子交换、表面氧化还原和表面异位催化等。

3.2 控制表面反应的因素

不同矿物,由于结构不同,其表面功能基类型与数量不同,而与介质中离子或分子的作用力也不同。Lewis酸与Lewis碱的相互作用形成强共价键;离子与离子或离子与偶极子之间的作用力稍弱些,而最弱的是vander Waals力。同时,同一种矿物不同的面,由于表面结构、表面化学成分和微形貌不同,表面位密度和类型也不同,因此其表面反应类型和作用强度也是不同的。黄铁矿与Au(HS)2-溶液作用时,其碎裂面对金的富集能力大于生长面,更大于解理面。吸附是天然矿物表面化学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化学吸附实际上包含表面配合、表面配位和表面离子交换等多种表面反应。许多研究已发现,矿物对离子的吸附能力随矿物和离子的不同差别极大。

3.3 表面配位反应的多样性

羟基型表面功能基通过静电作用与溶液中阳离子或阴离子发生反应,即称表面配位反应,可写成如下反应式[5]:

a(>SOH)+pM z++yOH-= (>SO)

a M

p

(OH)

y

(pz-a-y)+ (8)

b(>SOH)+qL i-+xH+= (>SO)

b H

x

Lq(b+x-qi)++bOH- (9)

这是矿物表面最为常见的反应,广泛用于描述矿物对重金属离子吸附,这里a、

b、p、q等参数随溶液pH值和离子的不同而不同。如吴宏海等研究石英对金属离子吸附时发现,Cu、Zn、Ni等离子与石英表面以单配位形态[>SOM+]结合的占60%~70%,其余以双配位形态(>SO)

2

M结合。但Pb、Cd等大离子主要以单配位形态结合。魏俊峰等研究Pb在高岭石表面吸附模式时发现,当pH<5.5时以>SOPb+形态为主,当pH>5.5时以>SOPbOH为主。

配位反应是以静电作用力为主,因此Sverjensky就从界面静电作用模式推

导出二价金属离子在矿物表面配位反应的本征常数K

int

与矿物介电常数ε、离子界面玻恩水化系数Ωj有如下的关系:

lgK

int =-(Ω

j

/2.303)(1/ε)+lgK

ij

(10)

式中右边第二项为界面作用修正项。

吴大清等的实验表明,矿物对金属离子表面吸附的显平衡常数K

M

与矿物介电

常数有如下关系:

lgK

M i=a

i

-26.15/ε (11)

式中a

i 的值随不同组矿物而不同:石英、针铁矿和1∶1层状硅酸盐矿物a

i

=7.814;

三水铝石、水镁石和2:1层状硅酸盐矿物a

i =9.030;盐类矿物a

i

=11.65。

3.4 表面配合反应复杂性

天然有机质常含有丰富的基团,如羧基、羰基、胺基、亚胺基、磺基和羟基等,当它与矿物表面接触时,可与矿物表面的羟基型功能基或Lewis酸位反应,称为配合反应。由于一些有机分子中有多个配位基,与前述无机离子一样,可与矿物表面形成多种配合物。如果溶液中还存在金属离子,还有可能形成三元配合物。这种配合物又根据金属离子与有机基团相对位置而分为A型>SO-M-L和B 型>S-L-M:

>SOH+M(H

2O)

3

Lz+= >SO-M(H

2

O)

3

-L(z-1)++H+ (12)

2(>SOH)+M(H

2O)

2

L z+= (>S)

2

-L-M(H

2

O)

2

(z+2)++2OH- (13)

有机物与矿物表面之间的反应实际上远为复杂得多,还须大量研究。

3.5 表面离子交换反应

层状硅酸盐矿物和沸石族矿物的离子交换反应已为许多人所研究,但在盐类和硫化物矿物的表面离子交换反应却较少为人了解,如碳酸盐矿物,就有如下的表面离子交换反应:

>CO3Ca+M z+= >CO

3

M+Ca2+ (14) (14)式被称为Langmuir交换反应式。当为理想交换时,其平衡常数等于两种碳酸盐的溶解积之比。同样对硫化物有:

>SM+A z+= >SA+M2+ (15) 其平衡常数可用二者溶度积常数之比表征。表面离子交换反应常见于盐类矿物。

3.6 表面氧化还原反应

硫化物矿物中表面硫是电子施主,因此其表面有很强的还原能力。当它与一

些高氧化电位的离子,如CrO

42-、AsO

4

3-,以及金的硫氢络合物反应时,其表面就

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其表面二价硫被氧化成单质S或S

2O

3

2-、SO

4

2-进入溶液,而

高价金属离子被还原沉淀在硫化物表面。表面氧化还原反应与通常的氧化还原反应不同之处是先表面吸附后氧化还原,如黄铁矿与硫氢络合物(Au[HS]

2

-)的表面反应是先在表面扭折点吸附,形成三元表面配合物,再氧化还原。

3.7 表面异位催化反应

固体酸的催化是利用其表面Lewis酸位的电子配对能力或Bronsted酸位的

质子施主能力降低反应物活化能,以达到生成化合物的目的。其过程是吸附→表面扩散→与表面酸位反应(活化)→解吸,常分成单活化型和双活化型两种。如反应物A 、C 通过表面酸位>B 的吸附作用生成AC 的反应为:

B A

C C B A B C >+?->+?>++A (16) )(2)(2A B AC C B A B B C >+?->+-?>++ (17) 因此,矿物表面的酸位浓度和强度是催化剂的重要指标。异丙苯裂解成丙烯和苯是利用沸石Bronsted 酸催化,而醇在Al 2O 3上脱水是利用L 酸中心。

4 表面控制作用

除了表面反应外,还有表面控制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表面沉淀、表面溶解与晶体生长。Cappellen 等的研究表明,方解石溶解速率R 与其表面>CO 3H 表面

位浓度二次方成正比,并指出,方解石溶解是通过表面质子化反应减弱了表面碳酸根基团和Ca 离子的束缚力,从而促进Ca 从矿物表面进入溶液。

表面控制的矿物溶解是远离平衡的反应,其反应速率R 可写成:

R=k[>M-L] (18) 式中k 是速率常数,>M-L 是控制表面过程的表面位,如羟基型表面位,随溶液pH 变化而不同。如石英溶解速率R 可写成:

nt t t n k k R θθ+=111 (19) 这里k 1、θ1、n 1是与表面位SiOH 相关的速率常数、表面摩尔分浓度和指数,k t 、θt 、n t 是与总表面位相关的速率常数、摩尔浓度和指数。

与溶解相反的过程是矿物晶体生长。其过程是:介质中的矿物组分向生长面扩散→吸附→表面扩散→表面反应→进入晶格。反应速率常由某一速控步决定,显然,二、四步受到矿物表面结构、表面活性所控制。不同的速控步,晶体生长速率表达式也不同。

表面沉淀常见于硫化物矿物和盐类矿物。作者的最近研究发现,当Pb 、Zn 溶液与CaCO 3表面反应时,伴随着CaCO 3溶解的是白铅矿、水铅矿、Zn(OH)2和水锌矿在CaCO 3表面的沉淀,这种沉淀不能用溶液平衡来解释。

Zn 在辰砂上的吸附就属硫化物表面沉淀的例子,写成反应式有:

>SH+Zn2+= >SZn+H+ (20) Davis and Kent 把上式反应归作非静电表面配位模式,以示与上述配位反应区别。表面沉淀现象也见于氧化物矿物,吴宏海和吴大清(2000)曾用EPR 法证明,石英吸附Cu 离子,当pH>6.5时就可能出现表面沉淀。

5 结论

⑴矿物表面由于悬键存在常发生结构重组。在结构重组中化学配比的解理面上

“过量”电荷可自动补偿,但大多碎裂面和生长面不能自动补偿;形成极性面。

⑵极性面具有极大的化学活性,与空气或溶液中水接触形成羟基型功能基,是

矿物最基本的表面反应基团,它与同表面恒电荷、Lewis酸位(或Bronsted 酸位)、硫化物矿物的硫基和盐类矿物的盐基构成矿物表面主要反应功能基。

⑶矿物表面功能基由矿物结构类型、表面化学成分和表面形貌所控制,进而又

控制其与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离子或分子的反应类型和反应能力。

⑷矿物表面反应类型有:表面配位、表面配合、表面氧化还原、表面离子交换

和表面异位催化等。

⑸矿物表面基团和反应物的多样性,决定着反应的复杂性。而这复杂的反应控

制着矿物—水界面化学过程,对环境地球化学和材料科学有重要意义。

参考资料

1.张力先等矿物表面特性与可浮性关系综述,黄金学报, 2000(2):30-33

2.吴大清等矿物表面基团与表面作用,高校地质学报, 2000(6):225-231

3.程传煊表面物理化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292-366

活性炭再生技术的发展(一)

活性炭再生技术的发展(一) 摘要:活性炭是废水处理中常用的一种有效吸附剂,其再生具有重要意义。对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等活性炭再生的传统方法进行了回顾,同时也对目前新兴的活性炭再生技术,如电化学法、超临界流体法、催化湿式氧化法和超声波法等进行了介绍与讨论。 关键词:活性炭再生水处理 活性炭是一种无毒无味,具有发达细孔结构和巨大比表面积的优良吸附剂。20世纪60年代初,欧美各国开始大量使用活性炭吸附法处理城市饮用水和工业废水。目前,活性炭吸附法已成为城市污水、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污染水源净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已将活性炭用于二硫化碳废水处理,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采用粒状活性炭处理工业废水,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应用范围和处理规模上都发展很快,如在炼油废水、炸药废水、印染废水、化工废水和电镀废水处理等方面都已有了较大规模的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随着活性炭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活性炭的回收开始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如果用过的活性炭无法回收,除了每吨废水的处理费用将会增加0.83~0.90元外1],还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活性炭的再生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1传统活性炭再生方法 1.1热再生法 热再生法是目前应用最多,工业上最成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2,3]。处理有机废水后的活性炭在再生过程中,根据加热到不同温度时有机物的变化,一般分为干燥、高温炭化及活化三个阶段。在干燥阶段,主要去除活性炭上的可挥发成分。高温炭化阶段是使活性炭上吸附的一部分有机物沸腾、汽化脱附,一部分有机物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小分子烃脱附出来,残余成分留在活性炭孔隙内成为“固定炭”。在这一阶段,温度将达到800~900°C,为避免活性炭的氧化,一般在抽真空或惰性气氛下进行。接下来的活化阶段中,往反应釜内通入CO2、CO、H2或水蒸气等气体,以清理活性炭微孔,使其恢复吸附性能,活化阶段是整个再生工艺的关键。热再生法虽然有再生效率高、应用范围广的特点,但在再生过程中,须外加能源加热,投资及运行费用较高。 1.2生物再生法 生物再生法是利用经驯化过的细菌,解析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并进一步消化分解成H2O和CO2的过程1,2]。生物再生法与污水处理中的生物法相类似,也有好氧法与厌氧法之分。由于活性炭本身的孔径很小,有的只有几纳米,微生物不能进入这样的孔隙,通常认为在再生过程中会发生细胞自溶现象,即细胞酶流至胞外,而活性炭对酶有吸附作用,因此在炭表面形成酶促中心,从而促进污染物分解,达到再生的目的。 生物法简单易行,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但所需时间较长,受水质和温度的影响很大。微生物处理污染物的针对性很强,需就特定物质专门驯化。且在降解过程中一般不能将所有的有机物彻底分解成CO2和H2O,其中间产物仍残留在活性炭上,积累在微孔中,多次循环后再生效率会明显降低。因而限制了生物再生法的工业化应用。 1.3湿式氧化再生法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用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将处于液相状态下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的一种处理方法,称为湿式氧化再生法4]。再生条件一般为200~250°C,3~7MPa,再生时间大多在60min以内。湿式氧化再生法处理对象广泛,反应时间短,再生效率稳定,再生开始后无需另外加热。但对于某些难降解有机物,可能会产生毒性更大的中间产物。同济大学环境学院以苯酚吸附等温线的变化为评价标准,系统地研究了活性炭湿式氧化再生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理论上探讨了其规律性;探讨了各主要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考察了饱和炭多次循环再生的可能性;并对活性炭自身结构在湿式氧化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获得的活性炭最佳再生条件为:再生温度230°C,再生时间1h,充氧pO20.6MPa,

有机化学常见缩写列表

有机化学常见缩写列表有机化学常见缩写列表 ?%de -- 非对映体过量百分比 ?%ee -- 对映体过量百分比 ?A/MMA --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AA -- 丙烯酸 ?AAS --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ABFN -- 偶氮二甲酰胺 ?ABN -- 偶氮二异丁腈 ?ABPS -- 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 ?Ac -- 乙酰基 ?acac -- 乙酰丙酮基 ?AIBN -- 偶氮二异丁腈 ?aq. -- 水溶液 ?BAA -- 正丁醛苯胺缩合物 ?BAC -- 碱式氯化铝 ?BACN -- 新型阻燃剂 ?BAD -- 双水杨酸双酚A酯 ?BAL -- 2,3-二巯基丙醇 ?9-BBN -- 9-硼二环[3.3.1]壬烷 ?BBP --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BBS -- N-叔丁基-乙-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BC -- 叶酸 ?BCD -- β-环糊精 ?BCNU -- 氯化亚硝脲 ?BD -- 丁二烯 ?BE -- 丙烯酸乳胶外墙涂料 ?BEE -- 苯偶姻乙醚 ?BFRM -- 硼纤维增强塑料 ?BG -- 丁二醇 ?BHA -- 叔丁基-4-羟基茴香醚 ?BHT -- 二丁基羟基甲苯 ?BINAP -- 联萘二苯膦 ?bipy -- 联吡啶 ?BL -- 丁内酯 ?BLE -- 丙酮-二苯胺高温缩合物 ?BLP -- 粉末涂料流平剂 ?BMA --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C -- 团状模塑料 ?BMU --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

?BN -- 氮化硼 ?Bn -- 苄基 ?BNE -- 新型环氧树脂 ?BNS --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 ?BOA -- 己二酸辛苄酯 ?Boc -- 叔丁氧羰基 ?BOP --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 ?BOPP -- 双轴向聚丙烯 ?BP -- 苯甲醇 ? b.p. -- 沸点 ?BPA -- 双酚A ?BPBG -- 邻苯二甲酸丁(乙醇酸乙酯)酯 ?BPF -- 双酚F ?BPMC -- 2-仲丁基苯基-N-甲基氨基酸酯 ?BPO -- 过氧化苯甲酰 ?BPP -- 过氧化特戊酸叔丁酯 ?BPPD --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乙酯 ?BPS -- 4,4'-硫代双(6-叔丁基-3-甲基苯酚)?BPTP --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Bpy -- 2,2'-联吡啶 ?BR -- 丁二烯橡胶 ?BRN -- 青红光硫化黑 ?BROC -- 二溴甲酚环氧丙基醚 ?BS --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BS-1S -- 新型密封胶 ?BSH -- 苯磺酰肼 ?BSU -- N,N'-双(三甲基硅烷)脲 ?BT -- 聚丁烯-1热塑性塑料 ?BTA -- 苯并三唑 ?BTX --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Bu -- 正丁基 ?BX -- 渗透剂 ?BXA -- 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 ?BZ -- 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Bz -- 苯甲酰基 ?c- -- 环- ?CA -- 醋酸纤维素 ?CAB -- 醋酸-丁酸纤维素 ?CAM -- 甲基碳酰胺 ?CAN -- 硝酸铈铵 ?CAN -- 醋酸-硝酸纤维素 ?CAP -- 醋酸-丙酸纤维素 ?cat. -- 催化 ?CBA -- 化学发泡剂

活性炭改性研究进展

活性炭改性研究进展 韩严和 全 燮 薛大明 赵雅之 陈 硕 (大连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大连116023) 摘 要 本文从表面结构特性、表面化学性质和电化学性质3个方面叙述了国内外在活性炭改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表面结构特性改性主要是从增大比表面积和控制孔径分布两方面展开,从而增大吸附量;表面化学性质改性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改变表面含氧酸性、碱性基团的相对含量以及负载金属改性,从而改变对极性、极性较弱或非极性物质的吸附能力;电化学性质改性主要是通过加微电场改变活性炭表面的带电性和由此而产生的化学性质的变化,从而改变吸附性能。最后,本文还从活性炭的吸附性质方面,客观地提出了今后发展方向。 关键词 表面结构性质 表面化学性质 电化学性质 活性炭 改性 Advance of research on modified activated carbon Han Yanhe Quan Xie Xue Daming Zhao Yazhi Chen Shuo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 ian 116023) A bstract The paper depicts the advance of research on modified active carbon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surface structure properties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The modification of surface structure properties is m ainly done by enlarging specific surface area and co ntrol porosity ,according -ly enlarging adsorption capacity .The modification of surface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is done by redox to modify relative content of o xygen containing acid g roup and base g roup and loading of metal compound ,ac -co rdingly modify the adso rption capacity of dipoles ,w eak dipoles and non -dipoles molecules .The modifica -tion of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is m ainly done by exposing activated carbon under w eak electric field to modify the charge of the surface and chemical character change ,accordingly modify the adso rption capacity .In the end ,advance of research is proposed in the future fro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ctivated carbon . Key words surface structure properties ;surface chemical character ;electrochemical character ;activ ated carbon ;modification 收稿日期:2002-10-13 作者简介:韩严和(1976~),男,安徽安庆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 环境工程(主要是水处理),现研究课题为活性炭电改性处理染料废水。 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它能吸附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活性炭具有多孔结构,吸附容量大、速度快,能有效地吸附气体、胶态物质及有机色素等,因此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化学工业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它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饱和后可以再生。 活性炭具有很大的吸附性能主要是由其特殊的表面结构特性和表面化学特性所决定,同时,活性炭的电化学性质对吸附性能也有很大的作用。活性炭 的表面化学性质和表面结构特性决定其吸附性能。对活性炭进行氧化改性处理可使两者性质同时发生改变,缓和的氧化使表面含氧基团增多,结构的微孔变化不大,吸附性能变化也不很大。强氧化改性则使其微孔系结构遭破坏,过渡孔系增多,吸附性能明显降低。 1 表面物理结构特性的改性 结构特性决定了活性炭的物理性吸附。结构特性主要是指微孔体积、比表面积和微孔结构等,普通活性炭存在灰分高、孔容小、微孔分布过宽、比表面积小和吸附性能差等特点。因此,有必要对其结构进行改性。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物理性质对其吸附能力有很大的影响。活性炭的孔径分布是影响吸附容量的主要因素,这是因为分子筛的作 用,当尺寸较大的吸附质分子不能进入孔直径比其小的孔内,孔径与吸附质分子的关系及吸附性能如下[1]: 第4卷第1期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Vol .4,No .12003年1月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Jan .2003

活性炭的再生方法

活性炭的再生方法 1、热再生法:热再生是目前应用最多、工业上最成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其原理是将湿炭用高温气体慢慢干燥,在加热过程中,被吸附的有机物.. 1、热再生法: 热再生是目前应用最多、工业上最成熟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其原理是将湿炭用高温气体慢慢干燥,在加热过程中,被吸附的有机物按其性质不同,通过水蒸气蒸馏、解吸或热分解这些过程,以解吸、炭化、氧化的形式从活性炭的基质上消除。活性炭在再生过程中,根据加热到不同温度时有机物的变化,一般分为干燥、高温炭化及活化3 个阶段。热再生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是其不能完全消除活性炭中的污染物,并且吸附性能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由于所需温度较高,烧失也较大,造成得率较低。 2、生物再生法: 生物再生是利用微生物将吸附在活性炭上的污染物质氧化降解。微生物的分解效果在于:在活性炭颗粒周围生长了一层嫌气性生物膜,分解被吸附的高分子物质或者生物分解度低的物质。通过这种作用使难于被吸附的分解产物解吸,再通过外侧的好气性微生物而被氧化。生物法简单易行,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但所需时间较长,受水质和温度的影响很大。微生物处理污染物的针对性很强,需特定物质专门驯化。且在降解过程中一般不能将所有的有机物彻底分解成CO2 和H2O,其中间产物仍残留在活性炭上,积累在微孔中,多次循环后再生效率会明显降低。 3、湿式氧化再生法: 活性炭湿式氧化再生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用氧气或空气作为氧化剂,将处于液相状态下活性炭上吸附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小分子的一种处理方法。湿式氧化再生法处理对象广泛,反应时间短,再生效率稳定。利用失效炭本身氧化热来维持反应系统温度,再生过程中无需另外加热。但湿式再生氧化也存在不足: 1) 随吸附种类不同,氧化难易程度相差很大,需选用催化剂,增加了成本; 2) 降低活性炭吸附性能,氧化液和废气需进一步处理; 3) 最佳氧化温度不易控制; 4) 所需设备需耐腐蚀、耐高压。

有机化学缩写-名称-结构大全word版本

有机化学缩写-名称-结构大全 DINZ 壬二酸二异壬酯 DIOA 己酸二异辛酯 diphos(dppe) 1,2-双(二苯基膦)乙烷diphos-4(dppb) 1,2-双(二苯基膦)丁烷DMAP 4-二甲氨基吡啶 DME 二甲醚 DMF 二甲基甲酰胺 dppf 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dppp 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 dvb 二乙烯苯 E e- 电解 E/EA 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 E/P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D 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 E/TEE 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 E/V AC 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 E/V 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EAA 乙烯-丙烯酸共聚物 EAK 乙基戊丙酮 EBM 挤出吹塑模塑 EC 乙基纤维素 ECB 乙烯共聚物和沥青的共混物 ECD 环氧氯丙烷橡胶 ECTEE 聚(乙烯-三氟氯乙烯) ED-3 环氧酯 EDA 乙二胺 EDC 二氯乙烷 EDTA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EDTA 乙二胺四醋酸 EE 乙氧基乙基 EEA 乙烯-醋酸丙烯共聚物 EG 乙二醇 2-EH 异辛醇 EO 环氧乙烷 EOT 聚乙烯硫醚 EP 环氧树脂 EPI 环氧氯丙烷 EPM 乙烯-丙烯共聚物 EPOR 三元乙丙橡胶 EPR 乙丙橡胶 EPS 可发性聚苯乙烯 EPSAN 乙烯-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EPT 乙烯丙烯三元共聚物 EPVC 乳液法聚氯乙烯 Et 乙基 EU 聚醚型聚氨酯 EV A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EVE 乙烯基乙基醚 EXP 醋酸乙烯-乙烯-丙烯酸酯三元共聚乳液 F F/V AL 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F-23 四氟乙烯-偏氯乙烯共聚物 F-30 三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40 四氟氯乙烯-乙烯共聚物 FDY 丙纶全牵伸丝 FEP 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 FMN 黄素单核苷酸 FNG 耐水硅胶 Fp 闪点或茂基二羰基铁 FPM 氟橡胶 FRA 纤维增强丙烯酸酯 FRC 阻燃粘胶纤维 FRP 纤维增强塑料 FRPA-101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酸癸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1010树脂)FRPA-610 玻璃纤维增强聚癸二酰乙二胺(玻璃纤维增强尼龙610树脂)FVP 闪式真实热解法 FWA 荧光增白剂 G GF 玻璃纤维 GFRP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 GF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促进剂 GOF 石英光纤 GPS 通用聚苯乙烯 GR-1 异丁橡胶 GR-N 丁腈橡胶 GR-S 丁苯橡胶 GRTP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GUV 紫外光固化硅橡胶涂料 GX 邻二甲苯 GY 厌氧胶 H h 小时 H 乌洛托品 1,5-HD 1,5-己二烯 HDI 六甲撑二异氰酸酯 HDPE 低压聚乙烯(高密度)

常见有机物及基团的缩写

% %de 非对映体过量百分比(不对称合成术语) %ee 对映体过量百分比(不对称合成术语) A A/MMA 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 AA 丙烯酸 AAS 丙烯酸酯-丙烯酸酯-苯乙烯共聚物 ABFN 偶氮(二)甲酰胺 ABN 偶氮(二)异丁腈 ABPS 壬基苯氧基丙烷磺酸钠 Ac 乙酰基 acac 乙酰丙酮基 AIBN 2,2'-二偶氮异丁腈 aq. 水溶液 B BAA 正丁醛苯胺缩合物 BAC 碱式氯化铝 BACN 新型阻燃剂 BAD 双水杨酸双酚A酯 BAL 2,3-巯(基)丙醇 9-BBN 9-硼二环壬烷 BBP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 BBS N-叔丁基-乙-苯并噻唑次磺酰胺 BC 叶酸 BCD β-环糊精 BCG 苯顺二醇 BCNU 氯化亚硝脲 BD 丁二烯 BE 丙烯酸乳胶外墙涂料 BEE 苯偶姻乙醚 BFRM 硼纤维增强塑料 BG 丁二醇 BGE 反应性稀释剂 BHA 特丁基-4羟基茴香醚 BHT 二丁基羟基甲苯 BINAP (2R,3S)-2.2'-二苯膦-1.1'-联萘,亦简称为联二萘磷,BINAP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Noyori(2001年诺贝尔奖)发展的一类不对称合成催化剂 BL 丁内酯 BLE 丙酮-二苯胺高温缩合物 BLP 粉末涂料流平剂 BMA 甲基丙烯酸丁酯 BMC 团状模塑料 BMU 氨基树脂皮革鞣剂 BN 氮化硼

Bn 苄基 BNE 新型环氧树脂 BNS β-萘磺酸甲醛低缩合物 BOA 己二酸辛苄酯 BOC 叔丁氧羰基(常用于氨基酸氨基的保护)BOP 邻苯二甲酰丁辛酯 BOPP 双轴向聚丙烯 BP 苯甲醇 BPA 双酚A BPBG 邻苯二甲酸丁(乙醇酸乙酯)酯 BPF 双酚F BPMC 2-仲丁基苯基-N-甲基氨基酸酯 BPO 过氧化苯甲酰 BPP 过氧化特戊酸特丁酯 BPPD 过氧化二碳酸二苯氧化酯 BPS 4,4’-硫代双(6-特丁基-3-甲基苯酚)BPTP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Bpy 2,2'-联吡啶 BR 丁二烯橡胶 BRN 青红光硫化黑 BROC 二溴(代)甲酚环氧丙基醚 BS 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BS-1S 新型密封胶 BSH 苯磺酰肼 BSU N,N’-双(三甲基硅烷)脲 BT 聚丁烯-1热塑性塑料 BTA 苯并三唑 BTX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Bu 正丁基 BX 渗透剂 BXA 己二酸二丁基二甘酯 BZ 二正丁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Bz 苯甲酰基 C c-环- CA 醋酸纤维素 CAB 醋酸-丁酸纤维素 CAM 甲基碳酰胺 CAN 硝酸铈铵 CAN 醋酸-硝酸纤维素 CAP 醋酸-丙酸纤维素 Cat. 催化 CBA 化学发泡剂 CBz 苄氧羰基

活性炭溶剂法再生研究实验报告

邯郸学院化学系综合设计实验报告 题目活性炭溶剂法再生研究实验 学生杨永博刘艳凯 指导教师王建森教授 年级2009 级 专业化学本科 邯郸学院化学系 邯郸学院化学系 2011年7月 活性炭溶剂法再生研究实验

杨永博刘艳凯2009级化学本科班指导教师:王建森教授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目的:了解活性炭性质及再生方法,掌握活性炭溶剂再生法;探索一种经济效益高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增强活性炭的再生利用价值。 原理:溶剂再生法是利用活性炭、溶剂与被吸附质三者之间的相平衡关系 , 通过改变温度、溶剂的pH值等条件,打破吸附平衡,将吸附质从活性炭上脱附下来[1]。溶剂再生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可逆吸附,如对高浓度、低沸点有机废水 的吸附。它的针对性较强,往往一种溶剂只能脱附某些污染物,而水处理过 程中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变化不定,因此一种特定溶剂的应用范围较窄 [2]。 二.实验试剂及仪器 试剂:工业盐酸、分析纯盐酸、阳离子交换树脂、去离子水、亚甲基蓝、硫酸铜溶液、邻二氮菲、盐酸羟氨等。 仪器:分析天平、马弗炉、721型分光光度仪、MYB型调温电热套、烘箱、称量天平等。 三.实验步骤 1.溶剂法再生主要流程 (1)对废弃活性炭样品进行性质检测,包括测定铁含量、灰分含量、亚甲基蓝吸附值等; (2)摸索活性炭溶剂法再生需要的具体物质比例; (3)确定具体物质的比例,进行再生实验研究; (4)对再生后的活性炭样品进行性质检测,包括测定铁含量、灰分含量、亚甲基蓝吸附值等; (5)对再生前后的活性炭样品性质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具体步骤 2.1根据国家活性炭标准测定方法[3]对废弃活性炭样品进行铁含量、灰分含量、亚甲基蓝吸附值测定。 2.1.1标准曲线的测绘分别吸取铁液 0、1.0、2.0、 3.0、 4.0、 5.0、 6.0、 7.0mL于8只50mL容量瓶中,加入乙酸-乙酸钠缓冲溶液5mL,盐酸羟胺溶液 2.5mL, 1,10-菲啰啉溶液1mL,用水稀释至标线,摇匀放置10min,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 510nm,光径1cm比色皿中测定吸光度。以铁标准溶液的使用量( mL) 为横坐标,以吸光 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常用有机化学试剂缩写和中英文对照

常用有机化学试剂缩写和中英文对照 关键词:缩写 AMP Aminomethyl Propanol 氨甲基丙醇 AMPD Aminomethyl Propanediol 氨甲基丙二醇 BHA Butylated Hydroxyanisole 丁基化羟基茴香醚 BHT Butylated Hydroxytoluene 丁基化羟基甲苯 CAS 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 《化学文摘》服务 CD Completely Denatred 完全变性 CFR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U.S.) (美国)《联邦法典》 CHDM Cyclohexanedimethanol 环六烷二甲醇 CI Colour Index 染料索引 Colipa The European Cosmetic, Tioletry, and Perfumery Association 欧洲化妆品、盥沐品和香料协会CTFA Cosmetic, Toiletry, and Fragrance Association 化妆品、盥沐品和芳香品协会 DBM Dibutyl maleate 马来酸二丁酯 D&C Drug and Cosmetic 药品和化妆品 DEA Diethanolamine 二乙醇胺 DEDM Diethylol Dimethyl 二羟乙基二甲基 DIBA Dihydroxyisobutylamine 二羟基异丁胺 DIPA Diisopropaanolamine 二异丙醇胺 DM Dimethyl 二甲基 DMAPA Dimethyl Amionopropylamine 二甲基氨丙基胺 DMDM Dimethylol Dimethyl 二甲羟基二甲基 DMHF Dimethyl Hydantoin Formaldehyde Resin 二甲基乙内酰脲甲醛树脂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 DVB Divinylbenzene 二乙烯苯 EDTA Ethylenediamine Tetraacetic Acid 乙二胺四乙酸 EDTHP Ethylenediamine Tetrahydroxy Propylene 乙二胺四羟丙烯 EEC 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欧洲经济委员会 EINECS European Inventory of Existing Commercial Chemical Substances 《现行贸易化学物质欧洲目

常见的有机化学基团名称翻译

有机化学基团名称翻译 A 伸乙烷合萘基;伸二氢苊基 acenaphtheneylene 亚乙烷合萘基;亚二氢苊 基 acenaphthenylidene 醋酰胺基;乙酰胺基 acetamido; acetamino 乙炔基 acetenyl;ethynyl 乙酰乙酰基 acetoacetyl 丙酮基 acetonyl 亚丙酮基 acetonylidene 乙酰氧基 acetoxy 乙酰基 acetyl 乙酰亚胺基 acetylimino 酸硝基 aci-nitro 吖啶基 acridinyl 丙烯酰基 acrylyl; acryloyl 己二酰基 adipoyl; adipyl 脲[基]羰基;脲甲酰基 allophanyl; allophanoyl 烯丙基 allyl 甲脒基 amidino; guanyl 酰胺基 amido 酰胺草酰基;草酰胺酰基 amidoxalyl; oxamoyl 胺基 amino 戊基 amyl; pentyl 伸戊基 amylene 亚戊基 amylidene 亚戊基 amylidene; pentylidene 苯胺基 anilino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苯亚甲基;对甲氧亚苄 基 anisal; anisylidene 甲氧苯胺基 anisidino 大茴香酰基;对甲氧苯甲酰基;对甲氧苄酰 基 anisoyl 大茴香亚甲基;对甲氧亚苄基;对甲氧苯亚甲 基 anisylidene; p-methoxybenzylidene; anisal 邻胺苯甲酰基;邻胺苄酰基 anthraniloyl; anthranoyl 蒽基 anthranyl; anthryl 蒽醌基 anthraquinonyl 伸蒽基;次蒽基 anthrylene 精胺酰基 arginyl 亚胂酸基 arsinico 胂基 arsino 胂酸基 arsono 亚胂基 arsylene 细辛基;2,4,5-三甲氧苯基 asaryl; 2,4,5-trimethoxyphenyl 天[门]冬酰胺酰基 asparaginyl; asparagyl 天[门]冬胺酰基 aspartyl 阿托酰基;颠茄酰基;2-苯丙烯酰基 atropoyl 壬二酰基 azelaxyl 迭氮基;三氮基 azido; triazo 偶氮亚胺基 azimino; azimido 次偶氮基 azino 偶氮基 azo 氧偶氮基 azoxy B 苯亚甲基;亚苄基 benzal 苯甲酰胺基;苄酰胺基 benzamido 苯亚磺酰基 benzene sulfinyl; phenylsulfinyl 苯磺酰胺基 benzenesulfonamido 苯磺酰基 benzenesulfonyl 次苄基 benzenyl; benzylidyne 二苯甲基 benzhydryl; diphenylmethyl 二苯亚甲基 benzhydrylidene; diphenylmethylene 联苯胺基 benzidino 亚苄基;苯亚甲基 benzilidene 二苯羟乙酰基 benziloyl 苯并咪唑基 benzimidazolyl

活性炭活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活性炭是一种具有发达孔隙结构、巨大比表面积和优良吸附性能的炭材料,在各行各业具有广泛而重要的用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领域对活性炭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活性炭在原料、生产工艺及性能等方面的发展。活性炭的制备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工艺过程,其原料及活化处理工艺的不同均会对活性炭的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制备性能优良的活性炭的原料非常丰富。一般来说,只要是富碳的物质均可作为制备活性炭的原料,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植物类和矿物类。植物类有:木材、椰壳、胡桃壳、杏核、橄榄核、稻壳等[1~5];矿物类有:无烟煤、沥青、石油焦等[6~8]。此外,将合成树脂[9,10]、煤焦油[11]、废旧轮胎[12]、牲畜粪肥[13]、米糠[14]等进行适当处理也可生产出具有一定吸附能力的活性炭。最近报道对香蕉皮[15]、海藻[16]等进行活化处理,也可制备出不同用途的性能优良的活性炭。 活性炭制备通常需要经过炭化和活化两个阶段,其中活化过程非常关键,目前报道的活化方法主要分两大类:物理活化和化学活化。本文将对近年来活化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评述。 1物理活化法 物理活化法是将原材料经过炭化后再进行活化,在碳材料表面和内部形成发达的微孔结构。它一般分两步进行:首先对原料进行炭化处理,以除去其中的可挥发成分,使之生成富碳的固体热解物,然后用合适的氧化性气体(如:水蒸气、CO2、O2或空气)对热解物进行活化处理。活化可以使富碳的热解物开孔、扩孔和创造新孔,从而形成发达的孔隙结构。目前常用的活化剂为水蒸气和CO2。活化机理为: C+H2O=H2+CO(H2O为活化剂)(1) C+CO2=2CO(CO2为活化剂)(2)上述反应均为吸热反应,活化温度一般在800~1000℃之间,为防止碳的烧失,一般在无氧环境下进行。 影响物理活化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原材料性质、原料粒径[17]、碳化和活化条件(活化温度、活化时间、活化剂种类、活化剂流量等)。马祥元等[18]以核桃壳为原料,水蒸气为活化剂,研究了水蒸气流量、活化时间和活化温度对活性炭得率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活化温度为850℃,活化时间为90min,水蒸气流量为0.45L/min,在此条件下制备出碘吸附值为1048.96mg/g、亚甲基兰吸附值为12mL/0.1g的活性炭;张利波等[19,20]以烟杆为原料,分别采用水蒸气和CO2对其进行活化处理,均得到微孔结构的活性炭,其中以水蒸气为活化剂得到的活性炭产品孔径分布范围较宽,中孔率达26.92%,而以CO2为活化剂,其产品中孔率仅为3.85%。 物理活化法生产工艺简单,不存在设备腐蚀和环境污染 活性炭活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易四勇,王先友,李娜,魏建良,戴春岭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湘潭411105) 摘要活性炭在催化、吸附、新能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和导热性佳、化学稳定性好、价格便宜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活性炭的制备过程中,活化处理技术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综述了各 种活化方法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各种活化方法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关键词活性炭物理活化化学活化性能 ResearchProgressinActivationTreatmentTechnologyof ActivatedCarbon YISiyong,WANGXianyou,LINa,WEIJianliang,DAIChunling (SchoolofChemistry,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 AbstractActivatedcarbon(AC)haswideapplicationsincatalysis,adsorptionandnewenergyresourceareas.ThephysicochemicalpropertiesofAC,suchashighspecificsurfacearea,goodelectricalandthermalconductivitiesaswellas thechemicalinertnessmakeitgainextensiveattentions.DuringthepreparationofAC,themainfactoraffectingtheperfor- manceofACliesinitsactivationtreatmenttechnology.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nalyzeanddiscusstheperformanceof ACobtainedbydifferentactivationmethodsbasedontherecentprogressoftheactivationtechnologyofAC. Keywordsactivatedcarbon,physicalactivation,chemicalactivation,performance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73092) 易四勇:男,1983年生,硕士生,研究方向:新型化学电源E-mail:leoysy@sohu.com王先友:联系人,男,1962年生,教授,博导E-mail:wxianyou@yahoo.com

再生活性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再生活性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咨国联出品

目录 第一章总论 (9) 1.1项目概要 (9) 1.1.1项目名称 (9) 1.1.2项目建设单位 (9) 1.1.3项目建设性质 (9) 1.1.4项目建设地点 (9) 1.1.5项目负责人 (9) 1.1.6项目投资规模 (10) 1.1.7项目建设规模 (10) 1.1.8项目资金来源 (12) 1.1.9项目建设期限 (12) 1.2项目建设单位介绍 (12) 1.3编制依据 (12) 1.4编制原则 (13) 1.5研究范围 (14) 1.6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4) 1.7综合评价 (16)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17) 2.1项目提出背景 (17) 2.2本次建设项目发起缘由 (19) 2.3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19) 2.3.1促进我国再生活性炭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0) 2.3.2加快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20) 2.3.3满足我国的工业发展需求的需要 (21) 2.3.4符合现行产业政策及清洁生产要求 (21) 2.3.5提升企业竞争力水平,有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的需要 (21) 2.3.6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的需要 (22) 2.3.7促进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进程的的需要 (22) 2.4项目可行性分析 (23) 2.4.1政策可行性 (23) 2.4.2市场可行性 (23) 2.4.3技术可行性 (23) 2.4.4管理可行性 (24) 2.4.5财务可行性 (24) 2.5再生活性炭项目发展概况 (24) 2.5.1已进行的调查研究项目及其成果 (25) 2.5.2试验试制工作情况 (25) 2.5.3厂址初勘和初步测量工作情况 (25)

活性炭的制备及再生研究进展.

013,V o l .30N o .12化学与生物工程 C h e m i s t r y &B i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A 020602061收稿日期:2013-08-13 作者简介:周琴(1987-,女,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物质转化和开发利用;通讯作者:黄敏,教授,E -m a i l :m i n _h u a n g @1 63.c o m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5425.2013.12.003活性炭的制备及再生研究进展 周琴1,2 ,沈健1,黄敏2 (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113000;2.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活性炭具有吸附-脱附速率快、可再生等特点,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综述了目前活性炭的制备和再生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指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对低能耗技术要求的提高,微波技术因其节能、省时、环保,在活性炭的制备和再生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活性炭;制备;再生 中图分类号:T Q 42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25(201312-0010-04 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

表面可附加特殊官能团,具有吸附性能良好、化学性质 稳定、容易再生等优点[1,2] ,作为吸附剂、催化剂、催化 剂载体、 储存气体及电能、双电层电容器电极材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 3- 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环保意识的加强, 对活性炭的性能也提出了更新、 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活性炭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8] 。目前,活性炭产品除了常规的粉状炭、粒状炭、破碎炭、 柱状炭、纤维活性炭以外,还出现了超细活性炭粉末、蜂窝状活性炭、磁性活性炭、板状活性炭、球状活 性炭等[3] 。活性炭的制备原料十分广泛,几乎所有含 碳物质都可用来制备活性炭,主要可以分为木质和煤质,国内制备活性炭的最常用原材料是煤和椰子壳 [9,10]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资源的短

有机化学中常见缩写

Ac Acetyl乙酰基 DMAP4-dimethylaminopyridine4-二甲氨基吡啶 acac Acetylacetonate乙酰丙酮基 DME dimethoxyethane二甲醚 AIBN Azo-bis-isobutryonitrile2,2'-二偶氮异丁腈 DMF N,N'-dimethylformamide二甲基甲酰胺 aq.Aqueous水溶液 dppf bis(diphenylphosphino)ferrocene双(二苯基膦基)二茂铁 9-BBN9-borabicyclo[3.3.1]nonane9-硼二环[3.3.1]壬烷 dppp1,3-bis(diphenylphosphino)propane1,3-双(二苯基膦基)丙烷BINAP(2R,3S)-2,2’-bis(diphenylphosphino)-1,1’-binaphthyl (2R,3S)-2.2'-二苯膦-1.1'-联萘亦简称为联二萘磷 BINAP是日本名古屋大学的Noyori(2001年诺贝尔奖)发展的一类不对称合成催化剂dvb Divinylbenzene二乙烯苯 Bn Benzyl苄基 e-Electrolysis电解 BOC t-butoxycarbonyl叔丁氧羰基(常用于氨基酸氨基的保护 ) %ee%enantiomeric excess对映体过量百分比(不对称合成术语) %de%diasteromeric excess非对映体过量百分比(不对称合成术语 )

Bpy(Bipy)2,2’-bipyridyl2,2'-联吡啶 EDA(en)ethylenediamine乙二胺 Bu n-butyl正丁基 EDTA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乙二胺四乙酸二钠Bz Benzoyl苯甲酰基 EE1-ethoxyethyl乙氧基乙基 c-Cyclo环- Et Ethyl乙基 FMN Flavin mononucleotide黄素单核苷酸 CAN Ceric ammonium nitrate硝酸铈铵 Cat.Catalytic催化 Fp flash point闪点 CBz Carbobenzyloxy苄氧羰基 FVP Flash vacuum pyrolysis闪式真实热解法 h hours小时 Min Minute分钟 hv Irradiation with light光照 COT1,3,5-cyclooctatrienyl1,3,5-环辛四烯 1,5-HD1,5-hexadienyl1,5-己二烯 Cp Cyclopentadienyl环戊二烯基 HMPA Hexamethylphosphoramide六甲基磷酸三胺

有机化学基本基团中英文大全.(优选)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类固醇分子式:Steroid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芘(嵌二萘)分子式:Pyr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黄酮分子式:Flavo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吩噻嗪分子式:Phenothiaz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邻二氮杂菲分子式:1,10-Phenanthrol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吖啶分子式:Acrid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菲分子式:Phenanthr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蒽分子式:Anthrac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咔唑分子式:Carbazol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氧芴分子式:Dibenzofuran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芴分子式:Fluor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甘菊环,薁分子式:Azul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噌啉分子式:Cinnol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香豆素分子式:Coumarin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异喹啉分子式:Isoquinol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喹啉分子式:Quinol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嘌呤分子式:Pur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苯并噻唑分子式:Benzothiazol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苯并咪唑分子式:Benzimidazol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吲哚分子式:Indol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噻吩分子式:Thioph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苯并噻吩分子式:Benzo[b]thioph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苯并呋喃分子式:Benzofuran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萘分子式:Naphthal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茚分子式:Inde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降莰烷分子式:Norborna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金刚烷分子式:Adamanta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1,3,5-三嗪分子式:1,3,5-Triazine 所属分类:常见结构名称:1,3,5-噻烷分子式:1,3,5-Trithiane

有机化学常用基团中英文对照.doc

有机化学常用基团中英文对照 Common control group of Organic Chemistr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甲基(缩写Me)——methyl 乙基(缩写Et)——ethyl 丙基(缩写Pr)——propyl 丁基(缩写Bu)——butyl 戊基——amyl,pentyl 己基——hexyl 庚基——heptyl 辛基——octyl 壬基——nonyl 癸基——decyl 十一烷基——hendecyl 十二烷基——dodecyl 十六(烷)基/鲸蜡基——cetyl 十七(烷)基——heptadecyl 十八(烷)基——octodecyl 苯基(缩写Ph)——phenyl 苯甲基/苄基——phenmethyl

苯乙基——phenylethyl 三价苯基——phenenyl 乙氧苯基——phenelyl,ethoxyphenyl 萘基——naphthyl 菲基——phenanthryl 菲啶基——phenanthridinyl 乙烯基(缩写Vi)——vinyl,ethenyl 乙炔基——ethinyl 己烯基——hexenyl 庚烯基——heptenyl 喹啉基——quinolyl 吩噻嗪基——phenothiazinyl 醌基——quinonyl,benzoquinonyl 甲酸基——formyl 乙酰基、醋酸基——acetyl 丙烯酰——acryloyl,acrylyl 氨基/胺基——amidocyanogen, 羰基——carbonyl

羧基——carboxyl 羟基/氢氧基——hydroxyl 酯烷基——ester alkyl 烷基——alkyl 芳基——aryl 环戊基——cyclopentyl 环己基——cyclohexyl 硝基——nitro-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