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研究区地质概况

1研究区地质概况

1研究区地质概况
1研究区地质概况

1. 研究区地质概况

1.1 研究区勘探历程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下古生界奥陶系马五1—4气藏横跨陕西、内蒙两省区。北起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抵陕西省安塞县,东至陕西省横山县,西达陕西省定边县。行政区划隶属于榆林市、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志丹县、安塞县及乌审旗等地。

靖边气田的油气勘探始于1989年,陕参1井和榆3井钻探后相继试出无阻流量28.3×104m3和13.6×104m3工业气流,揭开了靖边气田的勘探开发序幕。而后,以靖边中区为中心向南、向北扩展,1991年在中区马五1;1992年在北二区、

陕24井区马五1

+2;1995年在陕106、陕175井区马五1

+2

;1999年在陕183井

区马五4,分别上交了储

量。到2004年底,靖边

气田下古生界探明含气

面积4093.4km2,探明天

然气地质储量

2870.78×108m3,2005年

又探明提交了统5井区地

质储量。靖边气田成为了

国内大气田之一。

目前,靖边气田正在

进行扩边开发,寻找新的

产能接替区。研究区位于

靖边气田南部的扩边开

发区(图1-1)。陕100井

北到陕110井,南起陕273

井,西抵莲2井、东到陕

108井,整个工区呈长方

形,面积近4500km2(图

1-1)。截止于2007年5

月,陕100井区共钻了各

图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类井共53口,其中下古生界获工业气流井约41口。除陕106井区及陕230井区南区、南二区的南边已钻了开发井,研究区大部分地方是探井资料为主。因为探井特别多,常规物性和压汞资料较多,这是从微观上孔隙结构评价本区储层的有利条件。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明显增强。换陕100井区与靖边气田中部相比,马五1

-4

储层质量优劣差别很大。从岩心观察描述结果来句话,志丹-安塞地区马五1

-4

看地:马五13主力产层的沉积微相有明显的横向上变化。譬如,某些地方马五

3白云岩原岩中石膏斑点及晶体就少,可供古岩溶期溶解成孔洞的原始物质就1

少。某些地方早期溶蚀孔洞被充填得非常严重,以致成为了非有效储层。总的来说,靖边气田南部马五区域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和较复杂。

1.2 研究区地层划分

自1920年孙云铸、葛利普、杨钟健研究唐山冶里的奥陶系时首次使用了“马家沟石灰岩”一名,以后的研究者都沿用马家沟一名,并改称为马家沟组或群。王鸿祯(1953)曾提出将马家沟组分为上、下马家沟组。

目前,长庆油田及国内其它研究单位对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马家沟组地层的划分方案已形成一致意见。即依据沉积旋回将马家沟组分为六个岩性段。自下而上马一段、马二段……马六段可以概括为“三云三灰”。马一、三、五段岩性特征相似,主要为白云岩、云质膏岩、膏岩夹云质泥岩。马二、四、六段岩性相似,以泥晶灰岩为主,夹白云岩。马四段石灰岩代表早奥陶世最大海侵期的沉积。马五段则是华北陆表海相对海退时期咸化海水的沉积产物。马六段代表着又一次海侵沉积产物。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马五段沉积厚度最大。

马六段,又称峰峰组,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南部和东部在峰峰期均有沉积。南部地表和旬探1井、淳探1井、永参1井和耀参1井均有峰峰组,其岩性为深灰色中厚层状粉晶白云岩、细晶白云岩、泥晶灰岩和含云灰岩。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缺失中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地层(图1-2)。由于奥陶系顶部的风化壳剥蚀作用,陕100井区绝大多数井缺失马六段地层,仅有陕102井等5口井残留有少量马六段地层。其余大部分前石炭系古地质图古岩溶斜坡上出露的层位是马五11,在古沟槽边缘出露是马五12及其以下层位,古沟槽中出露则是马五14至马五32或以下地层(附图37)。

鄂尔多斯盆地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查明,下古生界马家沟组的产气层集中于古风化-即马五段的顶部碳酸盐岩风化壳储层,厚度80-120m(图1-2)。

根据马五段岩性组合、沉积相序等特征,将马五段划分为10个亚段,自上而下为马五1、马五2……马五10。长庆油田对与产层密切相关的马五1-4亚段地层已有成熟的详细的划分方案(表1-1)。

马五1亚段从上往下划分为马五11、马五12、马五13和马五14四个层;马五

2亚段从上往下划分为马五21、马五22

两个层;马五3亚段从上往下划分为马五31

、马五32、马五33三个层;马五4亚段从上往下也划分为马五41、马五42

、马

五43三个层。其中马五41层根据产气层标注需要,又分为马五41a 、马五41b 两个小层。长庆勘探开发研究院将马五段地层共划分了10个产气层,其中马五13

马五12、马五14、马五22和马五41a 是主力产气层。

综合地震、钻井、测井各方面特征,长庆油田早已总结出马五1-4亚段地层

具有几个明显的界面。

1.奥陶系顶面(T C ):既是一个重要的地质时代界面,又是一个物理界面,声速曲线反映为一个明显的速度界面。

图1-2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马五1-4地层岩性及产层分布概况

2.马五2底界面(T014),此界面是一个较明显的物性界面,其上为马五1+2较纯的白云岩段,其下为泥质白云岩及石膏云岩,声速曲线亦反映出明显的变化,即上部层速度偏高,而下部层速度较低,地震上亦可形成中弱-中强的反射波。

3.马五13底界面(T012),此界面也是较明显的物性界面,其之上为马五13纯白云岩,其声波时差较小,速度偏高,界面之下为马五14的含泥质灰云岩和泥岩,此界面在常规地震剖面上无对应的反射同相轴,但在反演剖面上可对比性较强,并易于追踪,对研究储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表1-1靖边气田奥陶系顶部的风化壳小层划分表

此外,本区与靖边气田其它地方一样,有区域对比标志层K1、K2、K3,它们代表着沉积等时界面。K1、K2均为黑色凝灰质(夹云质)泥岩,K3一般是灰绿色云质凝灰质(夹云质)泥岩。这些泥岩的厚度几厘米至几十厘米,其对应自然伽玛曲线马家沟组碳酸盐岩地层中是明显的高峰。K1标志层分布于马五14的底部;K2标志层分布于马五31顶部;K3标志层则分布于马五41的底部。

研究区各小层的岩性特征与靖边气田中心基本相似,以下分小层描述如下:陕100井区绝大多数井缺失马六段地层,仅有陕102井(5.6m)、陕136井(1.8m)、陕250井(10.6m)、G52-15井(5.8m)、G50-18井(2.2m)等残留有少量

马六段地层。

马五11为深灰色、褐灰色泥-细粉晶云岩,角砾状云岩夹薄层含云泥岩。顶部发育被方解石充填的溶蚀孔洞和溶蚀沟。岩石因近地表氧化作用而常常变成棕红色,并见黄铁矿侵染(图版Ⅰ-6)。去白云石化现象较为普遍,泥-粉晶白云岩已部分甚至全部转变成细-中晶方解石,这些方解石中常泥-粉晶白云石的残余或幻影。研究区有马五11地层出露时,其厚度4-7m。少数井达9m多,例如,陕100井和G54-14井马五11地层厚度均为9.4m。

马五12为灰色、浅灰色泥-细粉晶云岩,夹灰色砂屑云岩和纹层状白云岩。上部白云岩岩性较纯;下部夹两层深灰色云质泥岩,或者是泥质云岩。该小层厚度5~9.2m,遭侵蚀处为0~4m。

马五13为灰、浅灰色细粉晶白云岩,斑状溶蚀孔洞和晶模孔发育,伴有网状或鸡笼铁丝网状的微裂缝,仅少数井白云岩中含有溶塌角砾岩和溶蚀沟。白云岩质地纯,自然伽玛曲线呈箱状低值。马五13为主力产气层。分布稳定,厚度3.3~4.8m。

马五14顶部有两个薄层凝灰质泥岩和深灰色云质泥岩,表现在自然伽玛曲线上两个高值尖峰。马五14中部为浅灰色细粉晶白云岩,有些地方有斑状溶蚀孔洞。马五14底部是厚约30cm黑色凝灰质泥岩,是区域上的地层对比等时面,即K1标志层。马五14厚度一般5~7m。

马五21上部为灰、浅灰色细粉晶含泥质云岩,或细粉晶含灰云岩;下部深灰、灰色含泥质细粉晶白云岩,或者为云质泥岩。上部白云岩质地较纯,物性相对较好。马五21厚度一般2.5~5m。

马五22为浅灰色细粉晶白云岩,有少量石膏结核和膏盐晶体,形成溶孔和针孔,或者被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充填。白云岩质地较纯,自然伽玛值一般很低。五22厚度一般3~6m。

马五31为深灰色含泥质泥-粉晶云岩、灰色细粉晶白云岩,夹有深灰色云质泥岩。时常夹泥质条带,云质角砾和不规则溶蚀缝。有时下部细粉晶白云岩中见少量针孔和小溶洞,构成少量产气层。马五31厚度一般4-8m。

马五32为深灰色(含)泥质云岩、细粉晶白云岩、含灰质白云岩以及深褐色泥岩及云质泥岩,偶见含石膏白云岩和,陕105井还有蒸发石膏岩。马五32常发育角砾岩。马五32白云岩一般不纯,产层不发育。自然伽玛值一般较高。马五2厚度一般6-11m。

3

马五33为深灰色(含)泥质白云岩、含泥角砾状云岩,夹少量灰色泥粉晶白云岩。可见藻纹层和少量变形层理。另外,陕105井、陕279井一带马五33还发育

石膏岩和膏质白云岩。同样白云岩一般不纯,产层不发育。自然伽玛值一般较高。马五3.3厚度一般7-13m。

马五41层又分a、b两个小层。马五41a为浅灰色细粉晶白云岩,原始石膏结核和晶体溶蚀孔洞较发育,但孔洞常被白云石、方解石及泥质充填,有少量溶孔为开启状或半充填状,有些溶孔还残留较多石膏。白云岩质地纯,自然伽玛曲线呈箱状低值。马五41a小层厚度一般2~4m。

马五41b岩性为深灰色细粉晶云岩,泥质云岩及少量膏质白云岩。该层底部是底部为凝灰质泥岩,是区域上的对比标准层。马五41b厚度一般4~9m。

马五42和马五43的岩性主要为深灰色(含)泥质泥-细粉晶白云岩和泥-细粉晶白云岩云岩,局部为膏质白云岩或石膏岩。

1.3 研究区马五段顶面的古地貌特征

中奥陶世未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抬升,盆地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上部地层经历了长达1.3亿多年的风化剥蚀,缺失了泥盆系、志留系和下石炭统地层。至中石炭世又整体沉降,接受了中、上石炭统海陆交互相的含煤系碎屑岩沉积,从而在上、下古生界之间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大型古侵蚀面。在古侵蚀面之下,古岩溶产生了较稳定的缝-孔洞型储层,即奥陶系顶部古风化壳储层。

1.3.1 古风化壳的识别特征

前人工作已总结了几条古风化壳的识别标志、剖面结构及古风化区域空间展布规律(马振芳等,1994,1999)。陕100井区奥陶系古风化壳有以下特征:1.长期的沉积间断。古地表白云岩风化、淋滤、分解形成了铝土质泥岩、铝土岩,奥陶系顶部形成“铁帽子”风化残积物,为褐红色,具团块状和结核状褐铁矿层,铁帽子下部有时逐渐向岩溶角砾岩过渡(图版Ⅰ)。并且铁铝质泥岩的分布受古岩溶地貌控制。古岩溶洼地铁铝岩最厚(一般6-12m);古岩溶高地最薄或无。古岩溶斜坡区铁铝岩一般厚3-8m。这套铁铝岩在古台地上席状分布,在古沟槽区被侵蚀殆尽(马振芳,1999)。

2.古侵面之下发育大气淡水溶蚀带。溶蚀孔洞充填亮晶方解石、渗流粉晶白云石和亮晶白云石。

3. 发育水平岩溶带和岩溶角砾岩。本区奥陶系古岩溶作用发生主要发生在马五1至马五4亚段。按照古风化壳水流方式,可分为垂直渗流带和水平潜流带。但由于经历多期地壳升降运动,引起潜水面多次升降变化。致使溶蚀作用的渗流

亚段带和潜流带不易区分。岩溶孔洞发育带受岩性控制而呈层状分布。马五1

-4

中原岩为含石膏结核和晶体泥-粉晶白云岩的层位,即马五13、马五14、马五41a 几个层位,古岩溶孔、洞、缝相对发育。

4. 古风化壳上、下的泥质岩成分有较大差别。石炭系泥岩主要成分为高岭石(占67.9%),其次为伊蒙混层和伊利石,少量绿泥石。奥陶系顶部白云岩中所夹泥质岩成分以伊利石为主,高岭石很少(马振芳,1999)。

5. 测井曲线特征:古侵蚀面之上自然伽玛为高值突起、声波时差高、电阻率极低、密度值低。古侵蚀面之下则相反,自然伽玛值低、声波时差低、电阻率中高、密度值较高。尤其是自然伽玛和电阻率曲线上古侵蚀面上下的变化最易识别。

1.3.2 古风化壳地貌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石炭系总厚度小于150m,且整体与风化壳古侵蚀面呈镜像关系。在区域上根据钻井统计的石炭系地层总厚度,采用“印模法”并结合古地理、古水动力分析,可恢复总体古地貌格架。长庆油田研究院将盆地中东部划分了3类二级地貌类型,即(1)岩溶台地(石炭系厚度小于50m);(2)岩溶坡地(石炭系厚度为50-90m);(3)岩溶盆地(石炭系厚度大于90m)。

陕100井区石炭系厚度约60-100m,大致属于岩溶坡地,岩溶坡地形西边略高,向东边倾斜。并且古地形有一定的起伏。据夏日元等(2004)研究成果,鄂尔多斯盆地研究区内三级地貌有10种类型。岩溶台地(Ⅰ)包括高地(Ⅰ1)、台地(Ⅰ2)、缓丘和浅洼4种类型;岩溶坡地(Ⅱ)包括坡地(Ⅱ1)、溶丘(Ⅱ)和洼地(Ⅱ3)3种类型;岩溶盆地(Ⅲ)内分为盆地(Ⅲ1)、残丘(Ⅲ2)和2

沟槽(Ⅲ2)3种类型。陕100井区奥陶系顶面侵蚀高差最大的在30-50 m左右。全区古风化壳地貌总的格局是:在广阔平坦的古坡地上,中间有少量古溶丘(譬如陕250井附近)。工区古坡地的北面有一条大的古侵蚀沟槽,其支沟槽向南延伸对工区北部有影响,工区东部有一些小沟槽。

①古坡地

古岩溶坡地上的地势平坦开阔,四周被古沟槽及其分支所包围。本区古坡地上奥陶系顶部层位以马五11地层为主。本区G47-11、G48-10、G49-5、G50-2、G50-18、G52-15、陕15、陕100、陕101、陕102、陕106、陕107、陕128、陕131、陕133、陕134、陕135、陕136、陕138、陕250、陕263、陕264、陕265、陕273、陕280等40余口井残留有马五11地层。从陕100井区前石炭纪古地质图(附图37)可以看出,本区古坡地上地势平坦,地形起伏小。而台地周围被风化沟槽所切割。

在古台地上,古侵蚀面之下2-20m, 即奥陶系顶部见到2-4个稳定分布的

膏核膏模溶蚀型古孔洞发育层。有些地方古孔洞层最终发育成天然气储层,有些地方古孔洞层被后来的方解石、白云石充填而丧失孔隙,成了非储集层。

②古沟槽

据前人根据地震等资料研究的区域古风化地貌,研究区北面为近东西向主沟槽,其支沟槽向南延伸对工区北部有影响,工区东部有一些小沟槽。东南隅有东北向主沟槽。研究区大部分地方为岩溶坡地,两条主沟槽在陕100井区东面较远处会合。主沟槽的展布方向与古斜坡的走向大致垂直。主沟槽长30余公里,沟宽1-2公里,切割深度达40 m以上。古沟槽出露的奥陶系层位以马五21~马五2地层为主。

3

③古溶丘

古岩溶斜坡上孤立分布的地势高差较大而分布范围较小的的丘状地形。本区局部可见明显的古溶丘地貌,如陕250井附近地势高差较大,分布较小,可视为古残丘,陕102井附近也可视为古溶丘地貌。

1.3.3 古风化壳的展布规律

在区域上古风化壳层位是穿时分布的。在加里东抬升剥蚀期,靖边气田中部西邻中央古隆起,古地形总的面貌是西高东低。从而其西部地区比东部风化剥蚀强烈。西部城川一带奥陶系顶部层位是马五41,风化壳底部层位是马五6;而靖边气田中部奥陶系顶部层位是马五2或者是马五1,底部层位是马五4。本区奥陶系顶部层位绝大部分为马五11,有少部分井顶部层位为马六,底部层位是马五4。即古风化壳的顶部和底部层位自西向东逐渐变新(马振芳等,1994)。

古风化壳深度在区域上变化较大,西部城川1井古风化壳残余厚度一般为100-120m;在中部气田一带古风化壳残余厚度最大180m, 最小40m, 平均58m。陕100井区古风化壳残余厚度一般35-70m。

实践证明:马五的含气面积受古风化壳斜坡上台地的控制。奥陶系马五1

-4气藏顶部为石炭系铁铝岩及泥质岩区域性封盖;底部是马五5厚层-块状致密石灰岩,或者是马五42-马五43致密的泥质云岩作为遮挡底板;侧向上为古地貌沟槽充填物和成岩致密带所封堵,从而为大面积圈闭提供了条件。虽然马五1

-4

孔隙性产气层单层厚度不过数米,但侧向上含气层连通性好,含气面积相对较大。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环境及其评价、预测和保护的科学。

工程地质论文 摘要:工程地质学是20世纪才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地球科学。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工程地质工作的质量,对工程方案的决策和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地质问题引起的工程事故时有发生,轻则修改设计延误工期,严重时造成工程失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重大损失。近年来,工程地质勘察质量有下滑现象,工程地质分析不够深入,有的甚至出现工程地质评价的结论性错误。工程地质对地球环境的保护要发挥重要作用。工程地质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环境分析人才机遇 这学期我学了工程地质课使我对工程与地质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工程地质对于工程师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工程地质问题造成工程建设的被动与失败的若干实例证实,许多人对工程地质又是陌生的。 人类历史刚刚翻开新千年新世纪的第一页,一场以高新技术为前导的产业革命却早已开始了,工程地质学科必将在这场革命中获得新生。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进步,都伴随着矛盾与冲突,特别是体制和机制问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需要协调与适应,改革就成为必然。 当前,工程地质学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地质专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斗争而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人类工程活动不是改造自然而是如何顺应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问题,工程地质学家和地质师都要认真关注,并勇敢地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1 工程地质学科的起源与发展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门地球科学。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兴建各种工厂、水坝、铁路、运河等工程建设的需要,地质学家开始介入解决工程建设中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不断地进行着艰苦的工程实践和开拓性的理论探索,首次出版了“工程地质学”专著,工程地质学开始成为地球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则成为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十分迅速,工程地质学在这个阶段迅速成长起来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工程地质学大为长进,内涵和外延都焕然一新,成为了现代科学技术行列中的重要分支学科。 中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在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建国后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50年代初开始引进苏联工程地质学理论和方法,走过了我们自己的工程实践和理论创新的辉煌历程,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学体系。举世瞩目的三峡、小浪底等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的开工建设,充分积累了在各类岩性地区和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地质工作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范。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地将数理学科的新成就和高新技术及时吸收进来,极大地丰富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使我国工程地质学达到现代科技水准,逐渐成为国际工程地质界的重要成员之一。 今天,工程地质专业学科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工程地质定性描述和定性评价的范畴,发展成为集多种勘探手段去获取基础性地质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汇总、整理分析、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地质预测、工程措施的建议等等既特殊又复杂的综合性专业。任何一个成熟的设计师,都会清楚地意识到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设计中的重要位置。无数重大工程成败的实例足以证明工程地质专业在工程建设中的权威性。 2 工程地质的技术进步 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近二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测量、物探、钻探、试验等在仪器、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为工程地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依托。由于有了各种新技术的支持,工程地质分析从定性到定量就成为可能。定量分析的新理论层出不穷,在学术界十分活跃。

焦作地质概况

一、地貌 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自然平均坡度为2%°。 最高处海拔1955米,最低处海拔90米。地面高差达1800多米。 (一)山地。焦作地区的山地为中山(1000米以上)和低山(500-1000米),分布于 修武北部,经焦作、博爱至沁阳西部,是太行山系的组成部分。该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坡向多为南坡或西南坡,坡度在20度以上。焦作的山地地形复杂,各山岭间由峡 谷相连,山势陡峻,山谷切割较深,呈"V"形,阴坡一般较陡,土层深厚。焦作地区的主要 山脉是太行山。 太行山位于焦作地区北部,西接王屋山,向东延伸至修武,走向近东西。山势宏伟,绵延数千里,境内为其尾部,长百余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断裂发育,有盘谷寺断层,主 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伴有页岩、煤、铁、磷、耐火粘土、大理石等,矿藏丰富。自然植被较好,属落叶阔叶林带,林茂草密,适宜猕猴生息繁衍。 太行山系在修武境内的主要山峰有:茱萸峰,天门谷,古汉山,罗汉山,凤凰山,马 鞍山,方山,五指山,云台山等。在焦作市境内的有:桑园北岭,九里山,凤凰岭,安阳坡,皇帝坡,燕窝岭,红砂岭,中卫岭,大、小贾岭,十二会山等。在博爱县境内的有:小北顶,旗杆谷堆,东顶峰,东领峰,盘头岭,南大岭峰,圆山峰,南坡峰,老虎掌,长岭峰,北教场峰,南教场峰,老石人,和尚山,刘岭,上岭后,孤山岭,羊岭,靳家岭等。在沁阳境内的有云台山,紫金顶,碗子城山,三夹山,贝涧山,云阳山,悬谷山,阳落山(与济源交界处)等。 (二)丘陵。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外侧,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介于150-250米之间,坡度在10-20度之间,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该区大部分耕地凹凸不平,呈梯田状,有众多的黄土冲沟,高低起伏,没有明显的山丘,亦可称为岗地。 (三)平原。平原区分布于南部地区,一部分为太行山洪冲击扇,另一部分为黄河、沁河滩地,冲积厚度为200-800米不等,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海拔90-150米,是焦作粮、棉、油、菜的主要产区。 二、水文 (一)地表水 焦作市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晋东南地区,水量比较丰富,较大的河流有20多条,分别汇入黄河和海河。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沁河、丹河、蟒河、逢石河、济河、大峪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有峪河、大沙河等。 1、水系河流 (1)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孟州、温县、武陟县,在武陟县三堤头出境。境内长度149.6公里,有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仙口河、 白道河、蟒河、沁河等汇入。年平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468亿立方米, 最大流量2.2万立方米/秒(1958年)。丰枯年变化较大,年内变化亦很大,6-9月约占全年 水量的80%,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境内河床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3米,历史上曾决口66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治理,变害为利,先后兴建了人民胜利渠、武嘉灌区、白马泉灌区、孟县白坡灌区等引黄灌溉工程,黄河由此变害为利。 (2)沁河:沁河是焦作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向东流经沁阳、博爱、温县,在武陟县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过境长度90余公里。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 (3)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在博爱县青天河村入境,水资源丰富,山路平站多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6.8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61.3%。 (4)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博爱、武陟、修武县,经新乡县

工程地质概况

第二章工程地质概况 本工程位于郑州市莲花公园北100m处,玉兰街处,文峰小区住宅楼四幢,其中4#楼占地面积约2800m2,基坑周长约220米,70*40二层地下室。开挖深度分为9.0m,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基坑临时支护使用年限为12个月。 2.1 工程地质情况 工程地质往往是由勘探得到的,勘探包括钻探、井探、洞探、触探以及地球物理勘探等多种方法,勘探方法的选择首先应符合勘察目的的需要,还要考虑其是否适合于勘探区岩土的特性。工程地质钻探的任务之一是取岩土的式样,用来对其观察、鉴别或进行各种物理力学实验,以下是用钻孔取土器从钻孔中采取的式样进行试验得到的数据。 2.1.1地层特征 据勘察报告,本基坑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地层、下伏基岩为第三系泥质粉砂岩。按其岩性及其工程特性,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细砂、④中砂、⑤砾砂、⑥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六个工程地质层位,以下分别予以阐述: 1杂填土 全场地分布。黄褐色,松散状,湿,由中砂及细砂组成,为近期回填土,欠固结。层顶标高20.40~21.70m,层厚3.2m。 3粉土 全场地分布。灰褐色,可塑,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光泽,局部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层厚3.0m。 3粉质粘土 全场地分布。灰褐色,可塑,湿,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有光泽,局部含少量铁锰质结核。层顶标高19.10~ 19.35m,层厚1.40~3.40m。 ③细砂 场地部分钻孔可见。灰色、松散状,饱和,上部含少量泥质,以细颗粒为主,成分主要为石英,颗粒级配差。层顶标高15.93~ 16.77m,层厚0.80~1.40m。 ④中砂 场地部分钻孔可见。灰色,松散状,饱和,以中颗粒为主。层顶标高15.15~16.37m,层厚1.90~2.00m。 ⑤砾砂 全场地分布。黄色,稍密状,饱和,层顶标高4.24~7.61m,层厚3.10~4.21m。 ⑥全风化泥炭质页岩 全场地分布。棕红色,岩芯多呈碎屑状及碎块状,泥炭质胶结,原岩结构不清晰。层顶标高-1.71~-0.97m,层厚2.90~ 4.30m。 ⑦强风化炭质灰岩

焦作地质概况

精心整理一、地貌 焦作地处太行山脉与豫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由北向南渐低。从北部山区到南部平原呈阶梯式变化,层次分明。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自然平均坡度为2‰。最高处海拔1955米,最低处海拔90米。地面高差达1800多米。 (一)山地。焦作地区的山地为中山(1000米以上)和低山(500-1000米),分布于修武北部,经焦作、博爱至沁阳西部,是太行山系的组成部分。该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坡向多为南坡或西南坡,坡度在20度以上。焦作的山地地形复杂,各山岭间由峡谷相连,山势陡峻,山谷切割较深,呈"V"形,阴坡一般较陡,土层深厚。焦作地区的主要山脉是太行山。 太行山位于焦作地区北部,西接王屋山,向东延伸至修武,走向近东西。山势宏伟,绵延数千里,境内为其尾部,长百余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断裂发育,有盘谷寺断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地层。岩性以石灰岩为主,伴有页岩、煤、铁、磷、耐火粘土、大理石等,矿藏丰富。自然植被较好,属落叶阔叶林带,林茂草密,适宜猕猴生息繁衍。 太行山系在修武境内的主要山峰有:茱萸峰,天门谷,古汉山,罗汉山,凤凰山,马鞍山,方山,五指山,云台山等。在焦作市境内的有:桑园北岭,九里山,凤凰岭,安阳坡,皇帝坡,燕窝岭,红砂岭,中卫岭,大、小贾岭,十二会山等。在博爱县境内的有:小北顶,旗杆谷堆,东顶峰,东领峰,盘头岭,南大岭峰,圆山峰,南坡峰,老虎掌,长岭峰,北教场峰,南教场峰,老石人,和尚山,刘岭,上岭后,孤山岭,羊岭,靳家岭等。在沁阳境内的有云台山,紫金顶,碗子城山,三夹山,贝涧山,云阳山,悬谷山,阳落山(与济源交界处)等。 (二)丘陵。丘陵区分布在山区外侧,是山区与平原的过渡地带,海拔高度介于150-250米之间,坡度在10-20度之间,总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该区大部分耕地凹凸不平,呈梯田状,有众多的黄土冲沟,高低起伏,没有明显的山丘,亦可称为岗地。 (三)平原。平原区分布于南部地区,一部分为太行山洪冲击扇,另一部分为黄河、沁河滩地,冲积厚度为200-800米不等,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海拔90-150米,是焦作粮、棉、油、菜的主要产区。 二、水文 (一)地表水 焦作市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晋东南地区,水量比较丰富,较大的河流有20多条,分别汇入黄河和海河。属于黄河水系的有沁河、丹河、蟒河、逢石河、济河、大峪河等;属于海河水系的有峪河、大沙河等。 1、水系河流 (1)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孟州、温县、武陟县,在武陟县三堤头出境。境内长度149.6公里,有逢石河、大峪河、砚瓦河、仙口河、白道河、蟒河、沁河等汇入。年平均流量1440立方米/秒,平均年径流量468亿立方米,最大流量2.2万立方米/秒(1958年)。丰枯年变化较大,年内变化亦很大,6-9月约占全年水量的80%,给开发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由于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境内河床平均高出堤外地面2-3米,历史上曾决口66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了治理,变害为利,先后兴建了人民胜利渠、武嘉灌区、白马泉灌区、孟县白坡灌区等引黄灌溉工程,黄河由此变害为利。 (2)沁河:沁河是焦作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沁源县。向东流经沁阳、博爱、温县,在武陟县注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2900平方公里。过境长度90余公里。沁河径流资源丰富,河口站多年平均流量49.5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16.1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32.5%,含沙量低,稳定可靠。(3)丹河:是沁河最大的支流,在博爱县青天河村入境,水资源丰富,山路平站多年平均流量11.1立方米/秒,其中基流量6.8立方米/秒,占总流量的61.3%。 (4)大沙河: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博爱、武陟、修武县,经新乡县入共产主义渠,上游河宽15米,下游河宽30米,平均河深3米,平均径流深度150毫米。最大流量650立方米/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问题

山东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及工程地质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建筑工程与地质构造关系的学科。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如何?本省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有哪些?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工程地质分区 (一)山东的地质构造特征 1山东处在欧亚板块的东部活动大陆边缘 受太平洋板块向北西西扩张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移的影响,山东目前(以来)地应力:最大主应力σ1的轴向方位为70~80о、大小是; 最小主应力σ3的轴向方位为340~350o、大小是33..9 Mpa;σ1与σ3差应力值为 Mpa。 2.基岩区的地层褶皱不发育,地层多呈单斜构造;发育NNE、 NW、EW走向的主要断裂构造,其中的NNE向和NW断裂为活动断裂主要NNE向活动断裂:(1)沂沭断裂带,由四条大断层组成“两堑一垒”的构造格局;(2)聊考断裂带。 主要NW向活动断裂:(1)威海~烟台~渤海~天津断裂带;(2)诸城~益都(青州)~惠民断裂带;(3)骆马湖~微山湖断裂带。 证据:近代地震活动记录;第四纪岩土层被断裂错开、逆掩。

(二) 山东的工程地质分区 据基岩地层的出露情况、地貌特征和地壳稳定性分3个分区: 1.鲁中南中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其范围是:济南~淄博~潍坊以南、东平湖~南四湖一线东北、昌邑-大店大断层(沂沭断裂带最东侧的大断层)以西及济南~东阿~东平一线以东地区。是其北、南和西由平原环绕的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区。 岩等变质岩;地壳上升,剥蚀、切割作用强烈,泰山、沂山、蒙山、俎徕山、鲁山、俎莱山等千米高程以上的中山主要分布在本区。地形地貌起伏变化大,常发育“崩滑流”(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简称)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东部~东南部是抗震、防震重点地区,该区周边发育厚度不等的黄土状地基土(湿陷等级为I 级(轻微)),临沂地区沂沭河两岸附近发育膨胀土。 σ1 σ1 σ1 σ 1 目前中国地应力方向 以东经100~105o 为界分东西两区。 强度上:西强东弱(西高东低) 方向上:西: NNE-SSW 为主,东:近E-W 。 鲁东低山丘陵工程 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鲁中南中 低山丘陵工程地质区 鲁西北平 原工程地 质区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 沿线综合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前言 工程概况 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宜宾市的宜宾县、翠屏区。本项目的建设主要为提高宜宾市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促进城市发展,项目在布线时充分考虑了沿线各重要城镇的发展规划,避免了对宜宾市城市发展的干扰。宜宾城市总体规划为本项目确定走向的重要依据之一。 路线起于乐宜高速公路,设枢纽互通,经金城、玉龙、止于宜水高速公路,设柏溪枢纽互通与公路相接。 推荐线(K+A+K)路线全长,建设里程,A线对应的K线长。 经统计,初步设计外业勘测共完成以下工作量: 1、沿线工程地质调绘。 2、工程地质类比调查4处。 3、静力触探孔44孔。 4、初设阶段完成的钻探工作量,机械钻孔84孔。 5、共调查天然砂砾石、砂及碎石料场2处,机制砂料场1处,灰岩碎石料场2处,砂岩片块石料场2处,其余料场可参考利用与公路相交或邻近的公路等工程已有资料,共收集6处。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规程、规范、规定如下: 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如下:路计路

(4)《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T50266-99;以往地质工作及参考资料: (1)区域地质资料:1:20万,H-48-(27)宜宾幅地质图。 (2)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西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宜宾市过境高速公路初步勘察报告。 上述资料对工作区的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质环境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本次勘察有较大参考利用价值。 2 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地处四川盆地盆周山地区的南西缘山地亚区及四川盆地南低山丘陵区,路线走廊带的地形、地貌单元受地质构造和岩性控制明显。将工作区划分为两种地貌类型和五种次级类型地貌,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和构造剥蚀地貌两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①河流堆积漫滩和一级阶地(Ⅰ 1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滩地。堆积漫滩由近代冲积粉砂土、砂砾卵石构成。表面低平,宽数十至千余米,后缘高出江面4~10m。一级阶地由近代冲积粘质砂土、粉砂土、砾卵石组成,表面平整宽阔,略倾向江面,顺江延伸,长数至十余公里,宽约1km,前缘高出江面10~30m。 ②河流堆积阶地(Ⅰ 2 ) 主要分布于宜宾岷江、金沙江两岸二三级阶地。上部堆积黄色砂质粘土,下部为粘土夹砾卵石,组成二级及三级基座阶地。阶地台面不平整,切割处可见基岩出露。二级阶地高出江面50~80m。延伸1~4km。缓状 6纵 台角 无 冷天大 为最

焦作水文

1.《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二、工作范围、拐点坐标和工作面积 河南省焦作市幅1:1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范围为标准分幅的1:10万焦作市幅,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幅范围,地理坐标:113°00′~113°30′,35°00′~35°20′;面积:1750km2。 三、地质概况 1.以往工作程度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区内先后由不同单位开展了大量的的基础地质、煤田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调查和研究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主要有:煤田勘探部门在焦作煤田进行了大面积、大比例尺勘探工作,提交了各井田大比例尺的精查报告;《焦作电厂岗庄水源地水文地质报告》;《山西及太行山东侧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及规划阶段能源基地供水勘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焦作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特征及含水层的划分研究报告》;《焦作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研究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东小庄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报告》;《河南省焦作地区综合水文地质勘察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地下水污染现状调查及环境水文地质评价报告》;1990年以来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年度总结;《焦作市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河南省焦作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河南省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焦作市)》等。 2.项目区工作背景 工作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5.7㎜,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023.5㎜,多年平均气温14.9℃。工作区河流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其中沁河、丹河属黄河水系,西石河(即大沙河)属海河水系,为季节性河流。 工作区北部为太行山区,向南至焦作市北部大致呈阶梯状下降。南部为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冲洪积平原等。北部山区出露有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和石炭系,山前平原分布大面积第四系堆积物。前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认识实习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认识实习 1实习目的: 2实习时间及地点: 3实习内容: 水文 本区河流分属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两大水系,河流有丹河、西石河、山门河、纸坊沟、峪河、新河、大沙河等,丹河属于黄河水系,其余河流属于海河水系。丹河和峪河为常年性河流,其它为季节性河流。丹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境内,干流长162km,流域面积3150km2。山路平水文站多年平均流量为11.1m3/s,基流量为6.8m3/s。该河流经灰岩分布区,河流漏失严重,是焦作市岩溶地下水的重要补给源之一。后寨至后陈庄段是河水强烈渗漏河段,渗漏量1.284—1.734m3/s。西石河、山门河、纸坊沟流经灰岩分布区,河流漏失严重,常表现为干谷。除丰水年有洪水流出山口外,其余时间均无水流,河水在距出山口5-10km地段全部漏失补给地下水。普济河、群英河(闫河)、翁涧河发源于市区北部山区,自北向南流经焦作老城区,在高新区汇入新河。三条河流均为排污河,常年接纳市内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只有当山区爆发洪水时,才会有洪流通过。三河流均为严重污染河流,主要污染指标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高锰酸钾指数、非离子氨和挥发性酚。新河源于灵泉碑村西南角的灵泉湖水,流向自西向东,总长16.7km,河床宽3.0m,深1.5-2.5m。灵泉湖是地下水以自流泉形式泄于地表而成,近年来因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流量减小,流入新河地下水量很小。目前,新河水流主要是来自市区的工业和生活污水,50年一遇洪峰流量为1749m3/s。大沙河是幸福河和沙河在灵泉碑南郭村北汇聚而成,其中沙河上游是石河,发源于山西陵川县,丰水期山区爆发洪水时才有洪流通过,其余时间水流主要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及排泄于地表的地下水。河宽200m,河床宽4-5m,深2-3m,两岸有河堤,百年一遇洪峰流量2730m3/s。河水污染严重,主要污染因子是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指数、挥发性酚、悬浮物、非离子氨。 表焦作地区主要河流基本情况一览表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资料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主编:金建邦校核:金俊鹏第一章地壳的物质组成 1.试对比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种类岩石在成因、产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 等方面的不同。 2.什么是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哪些类型?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壳物质组成和内部构造,塑造地壳外部形态特征的各种自然作用。 类型: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3.火成岩有哪些结构、构造、产状,是如何分类的? 火成岩结构:显晶质结构、斑状结构、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火成岩构造:块状构造、气孔构造、流纹构造; 火成岩产状:深成侵入岩: 岩基、岩珠; 浅成侵入岩: 岩墙(岩脉)、岩床、岩盖与岩盆; 分类:按火成岩二氧化硅含量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及酸性岩; 按岩浆冷凝环境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又可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 4.何谓沉积岩,有哪些结构、构造,分类? 沉积岩:由沉积物固结变硬而形成的岩石; 其结构: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 其构造:层理构造、递变构造、波痕与泥裂; 其分类:碎屑岩、化学及生物化学岩, 进一步划分为:碎屑沉积岩、火山碎屑岩、非蒸发岩和蒸发岩 5.何谓变质岩,如何鉴别? 变质岩:原先生成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经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很强的气体 和液体作用后,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的改变形成的新的岩石。 鉴别标志: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常形成某些特征性的矿物,如红柱石、蓝晶石、硅线 石、滑石、石墨等,这些变质矿物的出现是鉴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 第二章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 1.简述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主要有哪些类型,并说明其主要特点。 主要类型:残积土:残积碎屑物粒径由地表向深处由细变粗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坡积土: 厚度变化大,成分与高处的岩石性质有关,一般不具节理 洪积土: 具有明显的层理以及夹层、透镜体等 冲击土: 磨圆度和分选性较好,清楚的层理构造,良好的韵律性,沉积

大型工程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大型工程与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16-04-01T10:43:49.0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8期供稿作者:黄华 [导读] 广西第四地质队在国家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也最强。 黄华 广西第四地质队 摘要:国民经济的发展为大型工程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是在近几年大型工程实践经验来看,大型工程施工过程中无疑会带来种种工程地质问题,如果不科学的去进行处理和预防的话,势必会给与后期大型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构成负面影响。因此,文章积极探究当前我国大型工程种类,并且分析其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给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大型工程效益的提升。 关键词:大型工程;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设 在国家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对于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也最强,由此势必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客观正确的去探究我国大型工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工程地质问题,找到推动我国大型工程健康发展的途径。因此,积极探究中国大型工程与工程地质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一、大型工程建设的特点分析 大型工程建设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地理空间资源分布格局,我国城市化发展等因素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由此使得我国大型工程建设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其一,东西部协调发展。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性明显,为了能够规避东西差距的不断拉大,高度重视国家建设格局的调整和改善,关注于西部地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使得西部地区的资源工程,交通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得以陆续开展;其二,大型工程建设重点突出,国家大规模建设工程陆续开展起来。从西南水力资源开发,到南水北调工程,再到进藏交通工程,再到海峡跨海通道工程,使得我国大规模建设事业得意持续发展;其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其对于中国大型工程建设的推动力,也是很明显的。 二、大型工程建设的类别 1.跨流域水利工程 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匀,是我国现代水资源供应网络构建必须要去面对的问题。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区常常陷入到缺水的状态,地区地下水严重透支,已然造成水资源供应系统的不断恶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流域水利工程陆续开展起来。以最大的跨流域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基于引江济黄的思维,建立东中西三条线。 2.大型水电工程 在电能资源利用前景理想的背景下,大型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也陆续开展起来。尤其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个地区的大型水电工程建设事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完善我国水电供应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举世瞩目的三峡水电站为例,坝高为175米,发电能量高达17680MW,这标志着我国水电工程大坝建设技术已经超过世界水平。 3.城市地下工程 以我国当前各个省市正在进行的地铁建设为例,施工环境处于地下,其施工标准和要求更加严格,更加需要考虑城市建设规划因素。相信随着城市地铁建设工程事业的发展,将为健全我国城市交通体系网络打下更加夯实的基础。 4.其他大型工程 除了上述几种大型工程之外,还牵涉到其他类型的工程:海洋工程,高层建筑工程,深部采矿工程等。无论从建筑规模来看,还是从建筑效能来看,上述的工程都可能对于整体经济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高度关注中国大型工程的地质问题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三、大型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灾害防治措施 中国大型工程建设的类别比较多,牵涉到的内容比较丰富,不同的大型工程建设,工程的效益目标是不同的,工程可能遇到的地址问题也是不一样的。不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是不一样的,这就注定在中国大型工程建设工程地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程施工中或竣工后遇到的滑坡、崩塌、岩溶地面塌陷、膨胀土地基胀缩、地基不均匀沉降、流砂、管涌及砂土液化等,都是可能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应该采取对应的措施予以改善和调整。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跨流域水利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灾害防治措施 对于跨流域水利工程来讲,地质问题主要在于会遇到各种地形,各种地层岩性,各种构造断裂和各种自然地质现象,这些都需要在渠道线路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考虑到,并且选取不同的方案去进行处理,以渠道选线为例,需要面对的地质灾害为:河谷地段的山体崩滑、崩塌、膨胀土地基胀缩等问题。上述遇到的地质灾害,对于崩滑、崩塌应该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来处理:在跨越河谷的背景下,需要进行地下暗渠和地上渡槽两个方案的对比,充分考虑岩土稳定性,架构地基稳定性,河流两岸水文变化等因素;此外在水利工程的陡坡出设置安全的放坡比例及采用锚杆格构量进行支护;对于膨胀土地基胀缩应该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来处理:换土、化学法改良土质、采用桩基础、预湿膨胀、隔水法、垫层法。 3.2大型水电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灾害防治措施 对于大型水电工程来讲,可能遇到大坝稳定性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及大坝建设完毕后的地质环境问题,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去进行预防和治理,比如对于超过150米的高坝来讲,其荷载较大,要求坝址的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较高,弱坝址处的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较差坝体极易产生地基不均匀沉降。应该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来处理:宜对坝体的地质情况进行勘察,了解其岩土体分布概况,选择合适的持力层,采用摩擦桩或端承桩对地基进行物理力学性质改良。 3.3城市地下工程地质问题以及灾害防治措施 对于城市地下工程来讲,地质问题主要需要考虑到城市地下工程地质分区问题,城市地下构筑物稳定性问题,以城市地下构筑物稳定性来讲,其会遇到的地质灾害有:流砂、管涌、砂土液化等。因此,在城市地下构筑物建设过程中,宜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于流砂、管涌采用井点降水、土体抗渗加固截水、集水井强排法、深井降水法、注浆法等;对于砂土液化采用桩基础、采用深基础、采用挤密法或

区域地质概况

区域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新安县位于华北地层豫西分区渑池—确山小区内,出露地层如下: (一)元古界 仅出露中、上元古界。 1、中元古界熊耳群(Pt2xn) 分布在曹村乡瓦村一带,区内出露面积很小,岩性为紫灰色绿色杏仁状玻璃质安山岩及辉石安山岩,厚约1000m。 2、中元古界汝阳群(Pt2xy) 主要分布在区内西北部山区,其岩性下部为灰紫色、紫红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及砂质页岩、砂砾岩、砾岩;中部为薄层状石英砂岩与紫戏色页岩互层;上部为灰白色、肉红色石英砂岩夹少量绿色页岩。厚约187-394m,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3、上元古界洛峪群(Pt2ly) 仅在方山及曹村乡杨扒一带零星出露,其岩性下部为灰绿色、紫红色页岩、杂色矿质页岩、石英砂岩等;上部为灰白色、紫红色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等。厚140~200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二)古生界 1、寒武系(∈) 主要分布在曹村——黄河岸边及方山等地,新安城南也有出露,该系下统出露不全。 下统:岩性主要为紫红、黄绿色页岩、铝质页岩,灰黄色灰岩及泥质灰岩,底部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厚32~215m,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中统:中下部主要为鱼鲕状灰岩、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夹紫红、黄绿色页岩、砂质页岩、海绿石砂岩等;上部为深灰色鲕状灰岩等。厚50~650m。 2、奥陶系(O) 该系在本区缺失上、下统沉积,中经近平行分布于寒武系之东部,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质灰岩、白云灰岩及白云岩。底部有时为硅质岩、页和砂砾岩。厚42~125m,与下伏寒武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3、石灰系(C) 该地层在本区缺失上统,中、下统,主要出露在石寺——西沃一带。厚度较小,主要岩性下部为铝土页岩、粘土岩夹泥灰岩;上部为灰黑色灰岩、燧石团块灰岩、石英砂岩、砂质粘土岩等。厚50~180m,与下伏奥陶系中统不整合接触。 4、二叠系(P) 二叠系出露于石寺镇以东畛河两岸,向北至黄河。 下统:下部为灰、深灰色砂质页岩、炭质页岩及可采煤层,底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白、深灰色砂质页岩夹薄层可采煤。厚53~227m,与下伏石炭系平行不整合接触。 上统:下部为灰色及杂色粘土岩、页岩、细砂岩、石英砂岩、粉砂等。厚580~1844.7m。 (三)中生界 三叠系(T)零星出露于涧河南岸。 中下统:主要岩性为紫红色、黄绿色长石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互层。厚322~609m,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 上统:岩性上部为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砂质页岩夹炭质页岩,

工程地质

1.工程地质学就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就是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地质条件、地质问题的学科,就是一门解决地质条件与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工程地质评价即工程活动的地质环境,可理解为对工程建筑的利用与改造有影响的地质因素的综合。(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3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3.土体结构就是指结构面形态及其组合关系,尤其就是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层间错动、

节理面等结构面的性质、产状、规模与组合关系。(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4.地应力就是存在于地壳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也称岩体初始应力、绝对应力或原岩应力,广义上地应力就是指地球体内的应力。(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5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5.地基稳定性问题就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它包括强度与变形两个方面。(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1.工程地质工作的基本任务在于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在于分析与评价工程地质问题,对人类活动可能遇到或引起的各种工程地址问题作出预测与确切评价,从地质方面保证工程建设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安全可靠性。(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2.工程地质学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 ) 选择一项: 对 错 反馈 正确的答案就是“错”。 1.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岩体与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形成变化规律,各项参数的测试技术与方法,岩土体的类型与分布规律,以及对其不良性质进行改善等。( ) 选择一项: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XXXXXXXX工程名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二○一七年七月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工程概况 1.2勘察内容 1)对坝址区内主要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地下水特性和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别、规模和特征等的阐述。并查明坝基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等工程地质条件。 2)查明坝基及坝肩渗漏、渗透特性等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压水试验等查明坝基渗透性。 3)通过砌体取芯样做抗压强度试验、坝体压水试验等检查坝体砌筑质量。 4)通过钻孔试验数据对坝址工程整体地质情况进行描述和确认。 1.3勘察依据及执行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所依据的技术规范、标准及文件 ●行标《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L55-2005) ●国标《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SL3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SL291-2003) ●行标《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 ●行标《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 ●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 50123-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手册》 ●设计单位提供《钻探技术要求》 1.4勘察工作布置及工作完成情况 1.4.1勘察工作布置 本次勘察工作勘探点的数量和位置由设计单位布设,详见“坝址区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S-1)”。勘探点的位置沿坝体工程布置,左、右岸坝肩各布置1个勘探点,共布设勘探点2个,勘察点间距约98米。 根据设计单位提出的“勘察技术要求”和“勘探点布置图”,遵照现行规范和有关文件的要求,布设2个均为控制孔,孔深控制:各孔深入稳定基岩、压水试验值小于3Lu。 1.4.2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工作于2012年12月22日至12月28日完成野外钻探、取样及压

焦作所辖县(市区)概况

市 情 简 介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与山西省接壤,南临黄河与郑州、洛阳相望。现辖2市4县4区和1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4071平方公里,总人口352.03万,其中市区人口81.12万,城镇人口133.1万。 2005年,焦作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8.8亿元,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0.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8.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33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430元、383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80.91亿元。 焦作有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它地处我国南北交汇点,东西结合部,又是新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的中心地带,具有承东启西、沟南通北的枢纽地位。 焦作有着便利的交通优势。它地处黄河南北之通道,扼晋豫两省之要冲,自古就是豫西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境内有焦枝(焦作--枝城)、焦太(焦作--太原)、焦新(焦作--新乡)、月侯(月山--侯马)四条铁路线,有月山、待王两个较大的货运编组站,铁路交通便利。全市公路总里程达4953公里,公路密度121.6公里/百平方公里,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境内已建成焦郑、焦晋两条高速,通车里程达125公里,正在建设焦温、新焦济、济洛三条高速,“十五”末,焦作将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中心城市到各县市均可实现高速连接,届时将构筑起一个半小时经济圈,全市的高速公路网也将与京珠、太澳、连霍等国家干线高速公路连通,焦作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经济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焦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一是矿藏十分丰富。有矿产资源40多种,探明储量的有煤炭、石灰石、铝矾土、耐火粘土、硫铁矿等20多种,其中煤田可开采储量6亿吨,为单一的优质无烟煤,是化工和钢铁工业的理想原料;耐火粘土埋藏浅,易开采, 是生产陶瓷、耐火材料的优质原料,已探明储量5049万吨;铁矿保有储量2726万吨,工业储量740.6 万吨,以磁铁矿为主,含铁量32%;石灰石预测储量100亿吨,是生产纯碱、乙炔、水泥等产品的优质原料;硫铁矿保有储量3475.5万吨,占全省储量的41%。二是水资源充沛。焦作是华北地区不可多得的富水区,境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还有引沁渠、广利渠两大人工渠,有群英、青天河、白墙、顺涧等较大水库,即将修建的南水北调工程也将从中心城区斜穿而过,这些都给焦作带来了充裕的地表水资源;特别重要的是,焦作市是一个天然的地下水汇集盆地,北部山区及晋东南山地约1400平方公里的广大地区,均为焦作地下水的补给区,这些地区的浅层地下水和部分降水,在复杂的地质构造控制下,汇集到我市,形成较为丰富的岩溶水资源,目前已探明地下水储量35.4亿立方米。另外,在焦作北部太行山南麓分布着约500平方公里的山前岗地和砾石倾斜平地,地质坚硬稳固,地层耐力巨大,且近邻矿点、水源、交通干线和城镇,是极为理想的工业用地,同时也非常适宜建造高层建筑。 焦作能够充分保障能源的供应。这里煤炭储量丰富并且毗邻晋东南煤海,地表地下水资源充足,为发展大型火电提供了便利条件,境内现有焦作电厂、丹河电厂、爱依斯电厂、金冠能源等大型电厂,电力装机总容量302万千瓦。正在规划建设的紫陵、九里山、丹河三个电厂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建成后焦作将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焦作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造就了这里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现已开发建成云台山国家级风景区,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省级风景区和峰林峡、青龙峡、月山寺市级风景名胜区,以及中央电视台焦作影视城、龙源湖乐园等现代休闲娱乐场所。由云台山、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五大园区组成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首批28个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历史积蕴丰厚,拥有府城遗址、嘉应观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焦作市进入中国

地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风险表现

地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风险表现 发表时间:2018-11-17T15:45:17.9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8期作者:王祥峰[导读] 摘要:地质工程学以工程地质学研究为重要基础并发展,实现了工程地质学的全新发展。 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第二勘探队安徽芜湖 241006 摘要:地质工程学以工程地质学研究为重要基础并发展,实现了工程地质学的全新发展。基于此,文章将地质工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具体的研究现状与风险表现,希望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质工程;研究现状;风险表现 近年来,基于工程建筑规模的扩大发展,很多重大工程建筑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几率明显提高,且和地质存在的联系也不断增加,直接引发了更多的工程问题。所以,大部分学者与工程技术工作人员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由此可见,深入研究并分析地质工程的研究现状及其风险表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地质工程研究现状阐释 要想确保地质工程项目的成功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地质条件进行研究,但同样也要对既有的地质环境加以充分利用和改造。而地质工程学则以此背景为基础实现了全面可持续发展。 于1976年,美国的工程地质学家对地质工程这一专业术语做出了解释,并且定义了地质工程。其认为地质工程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地质条件加以调查与评价,并科学合理地处理不良地质条件,加使得岩体被当做工程项目的主要结构。在我国,孙广忠教授同样对地质工程进行了探讨,并于1984年提出岩体改造的基本原理,指出工程地质、地质工程以及岩石力学的三位一体化。 根据对以上学者研究成果的研究,可以将地质工程学概念定义为对工程系统以及多个自然系统的有效耦合途径进行研究的学科,以对自然环境的有效认知为基础,进而对自然环境加以改造和保护,以保证工程项目和生态环境能够实现完美地融合。 二、地质工程的研究认知 目前阶段,基于社会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与现代新技术的发展,地质工程项目取得了理想的成绩,且地质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也愈加丰富,其涉猎领域明显拓展[1]。对于工程项目实践来讲,工程地质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对自然环境形成正确地认知,而地质工程则是基于对自然环境的认知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以期地质体更加稳定,有效地规避地质体形变或者是破坏而影响工程项目的结构与自然环境,不断优化工程项目应用功能与安全水平。 (一)涉猎领域与范围 一般来讲,工程活动需要以特定地质环境为基础,也可以将地质当做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前人们开展的工程地质工作,并不仅仅是单纯勘查工程地质以及调查工程地质条件,而是要将其当做地质工程展开研究。以地质观点为出发点,对地质工程建筑工程地质条件评价进行研究[2]。 其中,要对地质因素与工程因素进行综合性地考虑,并细化地质工程类别,即地面建筑地质工程、地下建筑地质工程与区域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二)内涵分析 以工程实践为切入点,地质工程的主要涵盖内容就是自然系统与工程系统。其中,工程系统中也具备工程组织、施工、评估与工程特性等方面的内容。而自然系统的内容则有地质条件、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 而系统本身的特征则体现在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两个方面。其中,时间维度集中表现在自然系统存在的客观性与人们认知能力有限性方面,而空间维度则集中表现在系统的作用域具有较高的风险[3]。 对于工程项目的实践而言,要想确保自然系统与工程系统的完美耦合具有极大的难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质条件相对复杂,而且具备不可确知性,难以在勘察设计期间解决工程问题中所包含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地质体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即便前期地质勘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也同样具有不确定性。一旦设计中涉及到不确定因素,就会导致工程项目风险系数与不可靠性不断提高。所以,一定要适当地修改并处理地质工程系统。 第一,自然系统地改变,具体指的就是借助工程措施,对自然系统部分属性加以更改。 第二,对工程系统进行修改,集中表现为建筑物尺寸、位置和形式等方面[4]。 (三)风险具体表现 因人们对于自然的认知受到一定的限制,很难全面且深入地认识自然系统。这样一来,就直接增加了地质工程的风险系数。 对于地质工程项目而言,自立项至最终完成,直至其实际运行,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都存在极大的风险,而最基本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风险来源具有双重性。引起风险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自然系统,但同样也与人类自身存在紧密的联系。特别是人类因素,是引发风险最根本的源头,集中了客观存在和主观认知等相关内容。 第二,风险客观性与普遍性突出。风险发生的损失始终都是不确定的,且不会根据人们意志转移,也不会超出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与此同时,在地质工程项目整个寿命周期之内,风险始终存在。而人们始终致力于对风险形成正确地认知并控制,但目前阶段仅能够在有限空间以及时间范围内度风险的存在条件与发生条件予以改变,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几率,规避损失的产生,但却无法从根本上将风险全部消除。 第三,风险可变且可利用。具体指的就是对于地质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过程,不同类型风险会发生质与量的改变。近年来,伴随地质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部分风险已经可以被控制,但仍存在部分风险有发生的可能且被及时处理。但是,在地质工程项目建设与发展的各个阶段,新风险的产生几率仍相对较高。 第四,风险多样且层次较多。众所周知,工程项目的周期相对较长且规模较大,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存在大量的风险因素,种类十分复杂,所以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中同样会受到诸多风险的影响。特别是大量风险因素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十分复杂,不同风险因素间,或者是和外界都会存在交叉性的影响,直接增加了风险层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