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晚钟》赏析

《晚钟》赏析

《晚钟》赏析
《晚钟》赏析

《晚钟》——苍茫的暮色·宁静的生命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近代艺术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音乐上的贝多芬,一个是绘画上的米勒”,足以说明米勒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成就。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生在一个法国农民家庭,在熟悉画笔之前他首先熟悉的是铁锹和镰刀。即使在成为画家之后,他也一直定居在巴比松地区,过着半农民式的生活,所以他熟悉农民,了解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19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替,战争频繁,都市化与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米勒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亲历了城市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1849年,他决定终生定居于巴比松乡村。从而开始了他伟大的农村系列画创作。米勒在“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艺术语言承继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受曼特尼亚、普桑和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甚大。其画风凝重质朴,造型简约。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

代表作品是《播种者》,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我最欣赏他的一副作品是《晚钟》:

画面上:夕阳西下,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远方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停下手边的工作,俯首摘帽虔诚地祷告——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朴实的农民,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富贵荣华,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保佑。

在画面的右侧远处,无垠的田野的边缘,隐约可见一座灰蒙蒙的教堂。农夫与广阔的场景融为一体。农夫的形象:粗陋、朴实,木纳、痴呆,而农夫内心却是纯净虔诚的,温顺善良的。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画家将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融为一体。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

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从色彩上看,《晚钟》运用了大面积赭石的颜色,大面积的土地和小面积的天空,让人感到一种透不过气来的宁静,使人感觉到一种辽阔、苍茫、悲伤的氛围。大地是死一般的寂静,而燃烧中的夕阳给整个画面都映衬上了一层淡淡的红色,土地、铁铲、篮子、主人公、小车、天空都浑然一体,融入了这弥漫着的黄昏迷雾中,透出无限的凄凉与哀婉。

从作品的构成要素上来看,铁铲、小车、破篮子是画面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其中一个画面都是不完整的,他们呈对称地分布在男女主人公的两侧,而篮子则是为了填补前面的那片空白,使整个画面达到了多样化的统一。

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时刻希望用自己的画笔描绘法国农民纯朴而勤劳的形象。他不但用作品表现了农民的日常劳作,还展现出这种简单生活中一成不变的节奏,从而赋予其笔下人物永久不灭的色彩。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面都是从耕耘、放牧、劳动、生活着

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在米勒的其他作品中,人物大多都在辛勤的工作着,只有这幅《晚钟》是静态的。

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呆板,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期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晚钟》的价值在于它传达出的作者的精神。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养育这伟大的民族,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而更为重要的是,后期的印象派画家们在米勒所画的天空背景中,发现了光线的绝妙,一股开创新画风的潮流由此逐渐形成。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程度,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

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米勒的《晚钟》就像中国的山水画,超然物外,淡泊脱俗,与世无争,加上“看似无声却有声”的音乐魅力,在晚钟敲响的时候,在一缕缕淡淡的忧思飘扬的时候,在朴素而真实的自然美景中感受土地的苍茫与宁静,体会生命的朴实与顽强,领悟艺术的真谛……

《晚钟》赏析

油画《晚钟》表现一对农民夫妇在暮色中谛听远处教堂钟声并进行祈祷的情景。这个动作普通而神圣。劳动是辛苦的,可是在他们祈祷的这一刻,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心灵的平静与满足。画面上: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村里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立刻他停下手边的工作虔诚地祷告——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字节的富贵荣华,而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保佑。 其实从某种观点来看,形象在画上是显得那样孤立无援,他们体现了农民那种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性格。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除此以外,只有他们身上那件褴褛的袄衫。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画家在这里倾注全部心血去刻画这种萧瑟氛围,让它来笼罩这对可亲可怜的劳动夫妇的形象。米勒着重描绘了农夫妇的虔诚和质朴,寄托了他对农民生活境遇的无限同情。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尔曼用来评述古希腊雕塑的名句,“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这样的情怀后来我们只能在凡.高的《食土豆者》和大大小小关于农鞋的描绘中遥遥感应了,他们同是伟大的农民画家,在日常劳动与俭朴生活中感受诗意。 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 注视着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所传来的安详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而这对伫立田间的农夫剪影与地平线形成的交叉时任隐隐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画中的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慢慢地融为一体。 画中所传递出的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怀,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呆板,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期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这幅画在1859年于沙龙展出时,不久被比利时部长凡·普拉埃特购去。后来几乎全世界都知道这幅名作,价格不断上升,而且在世界各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油画复制品。当然,也有一些挑剔者,指出这幅画的缺点,如地平线太高了,人物形象太僵硬。前景上那只破篮子是用来掩护小车前的空白的,等等。尽管不无道理,可是《晚钟》与他的其他作品所不同的是,油画所能体现的难得的音乐魅力,被画家以黄昏时刻田野上的色彩和远处的钟声所强化了。

《晚钟》鉴赏

美术鉴赏 《晚钟》鉴赏 摘要:《晚钟》是米勒的著名作品,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风格写实。作品以农民生活中的细节为题材,有浓厚的宗教情感。作家通过作品传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对农民的赞美。 正文: 一、作品叙述 《晚钟》是让·弗朗索瓦·米勒创作于1857-1859年间的油画作品。米勒是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米勒的画风质朴、凝重,塑造的形象真实、生动,作品多描绘田园风景与农民的真实生活,他是法国近代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米勒早期多学习西班牙大师的作品,画风在1848年后发生了急遽的转变,开始将日常劳动者形象的新题材带进绘画中,取代了历史、神话这老旧的题材,在法国绘画中确立了真实反映农民日常生活和艰苦劳动的新风俗画画风。欣赏他的作品常常能使人陶醉于一种苍茫寂静的意境之中。米勒的代表作品是《拾穗者》《晚钟》《牧羊女》等。 二、作品形式分析 《晚钟》由现实生活入手,描绘了黄昏时一对农民夫妇听见教堂钟声,低下头虔诚祈祷的画面。前景的夫妇,丈夫背对着光线,妻子侧着身,光都没有直接射到他们身上,所以作者运用了比较深暗的颜色勾画他们,但是,当光洒在他们的轮廓和侧脸上,让人感觉他们好像被一种神圣的光芒包围着。田野向天边延伸,颜色比人物浅但整个画面还是显得有些暗沉。后景的天空有大片金黄色的光芒,桔色和浅灰色的云彩把整个画面的色调提亮了起来。天空和田野的比例是1:2,人物肩部偏下是远方的地平线。隐约可见远处的教堂,我们似乎能够听到一阵阵的钟声从那里传来,带着一种不可侵犯的庄严。画家着力描绘这对夫妇感人的朴实与虔诚。人物造型继承了他一贯的简朴、浑厚。注重画面的整体感,人物与背景浑然一体。画面采用了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烘托出人物的温顺善良,同时表现出落日笼罩的旷野的萧瑟。笔触细腻,形象逼真,由动作刻画表现出人物的虔诚。整幅作品充斥着庄严的宗教气氛,表达出作者悲悯的情怀。人物在整幅作品中占据了很大篇幅。这外在粗陋、朴实,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三、作品解释 现实主义是继法国浪漫主义后出现的以赞美大自然,描写现实普通人生活的绘画流派。现实主义的绘画都力争表现真实的生活,通常运用写实的手法忠实于描绘的对象,通过现象透视本质。在艺术表现上,现实主义艺术注重自然美和真实美。在宗教无力解决社会问题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放出异彩的新社会大背景下,现实主义顺应了人们企盼进步的信念和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愿望。身为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米勒更是将现实主义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不同面貌的美学意蕴探析 《晚钟》是“农民画家”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sois Millet,1814—1875)举世闻名的代表作之一,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后现代艺术家森村泰昌都以此为素材进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再创造,它们所揭示的不同美学意蕴印证着历史的流变。 一、《晚钟》的不同面貌 作于1859年的《晚钟》是米勒的名作,其画面相当简洁,从现实生活入手,摘取身边农民日常劳作中的一个小画面进行艺术描绘,将平常日子中的普通一刻停驻成永恒的经典。骄阳即将落山,暮色临近,在远离村庄的田野上,突然传来教堂悠扬的钟声。一对劳作了一天的农民夫妇,正面对傍晚的圣钟默默地祈祷。那个年轻的妻子两手合于胸前,十分虔诚。而她的丈夫,摘下头上的帽子,神态敦厚,肃穆。夕阳的余辉使天空影现在地平线上,悠扬的钟声正从那里传来,并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整个画面气氛纯朴、凝重、静谧。 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非常喜欢米勒的《晚钟》,将其视为自己对艺术热爱的启蒙。从他孩提时在教室中凝视《晚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幅画非常着迷,其后深受影响。“看到这幅画,总使我情绪异常激动,这一点完全没法作出符合逻辑的解释。这幅画成了我创作的所有荒诞不经的形象的灵感来源,但激发我的并不是它的灵感或艺术价值,而是它的精神意义,它具有一连串找之即来的联想,过着自己的生活,与作品理应表现的安宁平静迥然不同。”[1]p157 达利不但为之写过一本名为《米勒<晚钟>的悲剧性神话》的书,而且还不断把这幅画画入自己的作品中,怀着极大的热情把它表现为达利式的晚钟。达利说每当看到这幅画,首先被唤醒的回忆是有关幼年时所见过的暮色,所怀有的幽怨哀婉的思绪,于是有了这幅《黄昏的返祖现象》。画中的女人双手抱拳作祈祷状,达利认为她象征着一个满怀期待的处女,流露出性欲的冲动与渴望,摆出一副准备接受任何侵犯行为的架势,如同一只母螳螂,在和公螳螂进行注定导致公螳螂死亡的残酷的交配之前做一番祈祷。而那个男人像是被牢牢钉在原地,手中的帽子代表着他被激起的性欲正在被隐藏起来,而独轮车和戳入地中的甘草无可辩驳地体现了性欲色情的含义。

峨眉山-圣积晚钟(文化内涵)

峨眉山-圣积晚钟 评委老师好!我抽到的是峨眉山旅游景区,我重点讲解的是峨眉山的圣积晚钟。请问我可以开始了吗? 各位游客,大家好!俗话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游览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国家 5A 级景区峨眉山景区。峨眉山景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距成都 154 公里。我们今天的游览线路是:按照先低后高的顺序,依次游览报国寺、万年寺和金顶。在游览过程中,请大家注意安全,紧跟团队。 相传佛教于公元 1 世纪传入峨眉山。2000 多年发展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造就了许多高僧大德,使峨眉山逐步成为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很深影响的佛教圣地,现全山共有寺庙 28 座,被誉为“佛国天堂”,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自然遗产极其丰富,素有天然“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之美誉;以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绝”最负胜名。唐代诗人李白诗曰:“蜀国多仙山,峨嵋邈 (miǎo)难匹”;当代文豪郭沫若题书峨眉山为“天下名山”。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凤凰堡红柱六角重檐(zhóngyán)钟亭,大家请看眼前的这口钟,就是峨眉山的“圣积晚钟”,为明代嘉靖年间别传禅师所铸。该钟曾悬挂在南门外的圣积寺内,1959 年圣积寺废,钟搁置于道傍,

1978 年铜钟迁到这里建亭维护。圣积晚钟是峨眉山传统十景中唯一的一处人文景观,那我们就来说说此钟的文化内涵吧。 第一,体现了中国的钟文化。自古以来,咏钟的名篇绝句不少。“洪钟发长夜”、“余响绕千峰”,就是其中的代表。一般来讲,钟的特点是造型美观、刚健、坚实、厚重,而又能给人以愉悦、警示、反省的作用,所以,在许多名刹古寺里,高悬的钟是庄严的戒器。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凡都有这样一个篇章,那就是钟文化。而中国的钟文化具有特别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且显示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中国的古钟主要有四类:其一,用于礼乐的乐钟,如曾侯乙编钟;其二,为炫耀宫廷威严所用的朝钟,如乾隆钟;其三,用于报时的更钟,如北京钟楼大钟;其四,宗教用的佛事钟,如中国最大的佛钟永乐大钟,以及今天我们所见的圣积晚钟。 第二,凝结了博大精深的佛文化。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这个亭子正面的檐上用汉白玉雕刻的“圣积晚钟”四个字,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书,书法道劲有力。而这个亭子的平面布局是“依群而立”的“人”字形,意欲告诉我们:“人”才是历史活动的中心。在这“人”字形的双臂下呵护着的这口硕大的铜钟,便是具有“巴蜀钟王”美誉的“圣积晚钟”了,圣积晚钟的历史虽然没有永乐大钟古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即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北麓山脚下是净慈寺,傍晚钟声清越悠扬。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山是九曜山的分支,此山山峰耸秀,怪石玲珑,棱壁横坡,宛若屏障。因地处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像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山巅主峰慧日峰海拔131米,由二叠系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峭壁、空穴,石景颇多,尤以北麓“南屏晚钟”之景称胜西湖之上。山上有多处古代摩崖题刻和佛教古迹留存至今。林木以栎、松为主。旧时山麓多佛寺,名曰:佛国山。此处有史迹十余处。 如净禅师塔 出净慈寺后门石板小道的东侧是如净禅师之塔。据说如净大师系日本曹洞宗派之师。至今每年还有日本曹洞宗派的弟子来此朝拜,这在日中友好活动上有一定的意义。以此往西,但见林木茂密,此处景色灿烂鲜妍,无数石峰和洞壑隐于林下的草际,重重叠叠,观古藤满枝、荆棘遍地,使人感到深不可测,真有深山野岙之感。

在南屏山净慈寺后,沿宽约50厘米的小道盘旋西行不远即见。莲花洞属地表石灰岩经长年溶蚀后形成之溶沟。 石佛洞 在南屏山莲花洞右侧,属石灰岩溶沟。《净慈寺志》卷十三:“两石相夹如龛,内镌石佛二像。其左壁胡中丞宗宪刻大楷书‘寰中天室’四大字,径一尺二寸。” 法华台 又名雨花台。由于它拔地数仞,巍然特立,故又名独秀峰。 少林摩崖题刻 位于莲花洞上方。“少林岩”相传系嵩山少林寺禅师云游至此面壁入定之处。上刻大楷书“少林”二字,径达三尺,今犹存,系宋楼钥书。 居然亭 明朝时洞口原有“居然亭”,据史料记载居然亭在净慈寺后。《湖山便览》卷七:在莲花洞前,明嘉靖间,刑部照磨张文仁为绍兴守洪珠筑,取朱子“一日茅栋成,居然我泉石”句为颜。 欢喜岩 在南屏山慧日峰下,从莲花洞一直右行即是。《西湖志》卷五引《钱塘县志》:“两石离立相对,望若老翁邂逅状,其一巨首如戴笠,颔下镂小佛像,眉睫剥落,崖上题名漶灭不可辨矣。”现可见三尊小石佛,头部已毁损,基座及头饰清晰。

老上海经典歌曲

老上海经典歌曲 (01)夜上海精选 01.情人的眼泪-潘秀琼.MP3 02.今宵多珍重-崔萍.MP3 03.南屏晚钟-崔萍.MP3 04.等着你回来-白光.MP3 05.永远的微笑-周璇.MP3 06.白兰香-姚莉.MP3 07.卡门-葛兰.MP3 08.火辣辣-张露.MP3 09.我有个好家庭-叶枫.MP3 10.偷偷摸摸-刘韵张莱莱合唱.MP3 11.打喷嚏-葛兰(静婷和唱).MP3 12.襟上留个吻-静婷.MP3 13.只有你-张露.MP3 (02)夜上海精选 01.阿里山的姑娘(顾媚).MP3 02.是真是假(顾媚).MP3 03.卡门(葛兰).MP3 04.第二春(英文版,葛兰).MP3 05.我的心里没有他(静婷).MP3 06.梦里相思(邓白英).MP3 07.想从前(崔萍).MP3 08.多事的风(崔萍).MP3 09.唐诗二唱(潘迪华).MP3 10.泰国情歌(潘迪华).MP3 11.我什么都接受(紫薇).MP3 12.春梦(紫薇).MP3 13.期待(静婷).MP3 14.月儿弯弯照九州(静婷).MP3 15.戏凤(静婷).MP3 16.脸儿甜如糖(崔萍).MP3 17.情人山(叶枫).MP3 18.晚霞(叶枫).MP3 19.四季歌(静婷、逸敏、于飞、姚莉).MP3 20.今天不回家(静婷、崔萍、蓓蕾).MP3 (03)夜上海精选 01.拷红(周璇).MP3 02.小小洞房(周璇).MP3 03.叹十声(白光).MP3

04.醉在你怀中(白光).MP3 05.可爱的秋天(姚莉).MP3 06.蓝色的悠思(姚莉).MP3 07.好春宵(吴莺音).MP3 08.只有你(李香兰).MP3 09.苏州夜曲(日语,李香兰).MP3 10.等郎郎不来(金溢).MP3 11.乌鸦满地飞(白云).MP3 12.纺棉花(白虹).MP3 13.黄昏(白光).MP3 14.往事如烟(白光).MP3 15.今晚且流连(白光).MP3 16.曼波女郎(葛兰).MP3 17.少女的迷(葛兰).MP3 18.梭罗河畔(顾媚).MP3 19.太太是人家的好(崔萍).MP3 20.夜诉(崔萍).MP3 21.爱你入骨(日、国语,潘迪华).MP3 22.谁能阻挡我的爱(潘迪华).MP3 23.你不要说走(静婷).MP3 24.他偷走了我的心(静婷).MP3 25.心心相印(叶枫).MP3 26.每一个晚上(叶枫).MP3 (04)中国上海三四十年代绝版名曲(1) 01.王老五(一)(王时龙、韩兰根、殷秀岑).MP3 02.王老五(二)(王次龙、蓝苹).MP3 03.爱秋香(韩兰根).MP3 04.青年忙(韩兰根).MP3 05.上海小姐(张伊雯).MP3 06.两颗心(张伊雯).MP3 07.一夜销魂(姚莉).MP3 08.流浪之歌(姚莉).MP3 09.三轮车上的小姐(云云).MP3 10.简单的生活(云云).MP3 11.荒唐浪子(陈琦).MP3 12.三颗树(陈琦).MP3 13.臭虫歌(张帆).MP3 14.桃花朵朵红(张帆).MP3 15.春来人不来(梁萍).MP3 16.如果你正在想我(梁萍).MP3 17.花外流莺(周璇).MP3 18.诉衷情(周璇).MP3 19.秋夜(白光).MP3 20.小花(白光).MP3

《南屏晚钟》教案

《南屏晚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能够对多声部合唱感兴趣,喜欢并乐于参与多声部合唱。 2、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能够用自然和谐的声音演唱歌曲。 2)了解歌曲的曲式结构。 3、能力目标 1)初步体验三声部合唱。 2)尝试用音乐要素分析音乐风格。 教材分析: 《南屏晚钟》是我国著名曲作家王福龄和词作家陈蝶衣共同创作的,具有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特点的歌曲。教材所采用的三声部合唱,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雷雨声老师编写的。音乐多采用弱起、连线、倚音、反复记号和附点音符等,流行风格突出。 全曲为ABA曲式。A段旋律起伏不大,节奏紧凑,力度适中,附点音符突出,具有跳跃、欢快的特点,表达人们喜悦、轻松的心情;B段音区较高,旋律起伏较大,节奏疏松,比较悠扬抒情,加入三个声部后的音响效果更加立体丰满,仿佛将人们带到了美丽的西湖南屏山脚下,在夕阳西下时,听到远远传来净慈寺的钟声,悠远而怡然自得;第三部分是A段的重复。教学重点: 完整演唱歌曲,正确把握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B段三声部的和谐。 教学方法: 听、视、唱、挥、击、析。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钢琴、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阶练习,二部练习,手号挥拍。 2、复习前面所学,进行二声部体验,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二、学习歌曲《南屏晚钟》 1、了解歌曲,有利于更好的把握歌曲风格。

2、完整聆听。 3、教师范唱,学生身体自由律动,并配合捻指、击拍。 4、教师无伴奏范唱,可以让学生更加专注于聆听,初步感受作品。 5、学生思考: 1)歌曲分成几个段落? 2)采用什么演唱形式? 6、培养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关注音乐要素的习惯。 7、学唱歌曲。 1)随琴唱旋律,注意节奏、音准、反复记号等。 2)复习五声调式。 3)随琴唱歌词,正确把握A、B段情绪。 4)引导学生用良好的歌唱状态,优美的声音歌唱。 5)击拍和聆听惯穿整个教学。 8、良好的歌唱状态不但可以帮助初中变声期的孩子避免吼唱,还可以在歌唱中享受愉悦,为二部学习奠定基础。 三、二声部学习 1、教师示范。 2、教师指挥学生进行练习,注意二声部配合。 3、借助多媒体练习。 Ⅰ声部基本是Ⅱ声部的“回声”,在老师指挥下,学习难度不大,可快速掌握,还可激发学生学习三声部的热情。 四、三声部学习 1、全体学生借助手号,在钢琴配合下唱熟Ⅲ声部。 2、进行音色调配,尝试用低沉、厚重而富于弹性的bong模拟钟声进行演唱,与一、二声部音色形成对比,使演唱更立体丰满。 3、调动学生资源,协助三声部学习。 4、借助多媒体进行学习。 每个同学在熟悉各声部前提下,才有可能在演唱时做到三个声部的协调统一。重视聆听,加强音色调配,引导学生在多声部合唱中互相配合,协调统一。 五、拓展探索 欣赏不同版本的《南屏晚钟》 1、启发学生从音乐要素入手分析歌曲。 2、理解音乐要素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3、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关注音乐要素,从不同角度进行音乐审美体验,提高音乐审美能

1峨眉山(圣积晚钟)

峨眉山圣积晚钟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是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我讲解的是峨眉山的圣积晚钟。请我可以开始了吗? 各位游客:大家好! 我带领大家游览世界自然文人双遗产峨眉山景区。峨眉山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乐山市蛾眉山市境内,距成都154公里。峨眉山由高、中、低三大主题游览区组成,游览线路60余公里。在游览中请大家注意安全。 峨眉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佛教文化、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质地貌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之为“仙山佛国”、“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地质博物馆”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山佳景概为十景:“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种”。 请大家看我们眼前的这个钟就是峨眉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它具有双重代表性。一方面,它是峨眉山秀色的绝佳匹配,是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它又是峨眉山博大精深的“仙山佛国”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不难看出,游览峨眉山,“圣积晚钟”这一景是打开全山的一把钥匙。 自古以来,咏钟的名篇绝句不少,“洪钟发长夜”、“余响绕千峰”,就是其中的代表。钟的特点是,造型美观、刚健、坚实、厚重,而又能给人以愉悦、警示、反省的作用,所以,在许多名刹古寺里,高悬的钟是庄严的戒器。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大凡都有这样一个篇章,那就是钟文化。而中国的钟文化具有特别的魅力,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且显示了中国人的非凡智慧。中国的古钟主要有四类:其一,用于礼乐的乐钟,如曾侯乙编钟;其二,为炫耀宫廷威严所用的朝钟,如乾隆钟;其三,用于报时的更钟,如北京钟楼大钟;其四,宗教用的佛事钟,如中国最大的佛钟永乐大钟,以及今天我们所见的圣积晚钟。 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这个亭子正面的檐上用汉白玉雕刻的“圣积晚钟”四个字,为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魏传统书,书法道劲有力。而这个亭子的平面布局是是“依群而立”的“人”字形,意欲在于告诉我们“人”才是历史活动的中心。在这“人”字形的双臂下呵护着的这口硕大的铜钟,便是具有“巴蜀钟王”美誉的“圣积晚钟”了,圣积晚钟的历史虽然没有永乐大钟古老,形态虽然没有乾隆钟那样具有艺术性,体态虽然没有北京钟楼大钟那么高大,但是名声和影响却并不弱于它们,它可以说是峨眉山博大精深的佛文化的一个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全诗翻译赏析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全诗翻译赏 析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这两句是说,夜间停泊,孤独一人,寺院的晚钟传来,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因而夜不能寐。孤驿乡思,钟声恼人,全因“忆秦关”而来。写得声情交融,意境活现。 出自韦应物《夕次盱眙县》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注 浩浩:盛大的样子。 冥冥:昏暗,昏昧。 秦关:指陕西关中一带。韦应物是长安人,关中是他的故乡。 未眠客:长夜不眠的客人。诗人自指。 参考译文 降落白帆,逗留河边小镇。停下行船,面对孤独客栈。浩浩晚风,吹起一河碧波;彤彤夕阳,沉于冥冥溪边。行人已归,城郭渐暗,平沙落雁,芦花点点,月夜独忆家乡,听钟未能成眠。 【译文二】

卸帆留宿淮水岸边的小镇,小舫停靠着孤零零的旅驿。大风突起江上的波浪浩荡,太阳沉落大地的夜色苍黑。山昏城暗人们都回家安憩,月照芦洲雁群也落下栖息。夜晚孤独我不禁想起长安,听到岸上钟声我怎能入睡? 赏析 《夕次盱眙县》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是一首写羁旅风波,泊岸停宿,客居不眠,顿生乡思的诗。诗的前四句为第一段,是写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后四句为第二段,是写人雁归宿、夜幕降临,自夜到晓不能入眠而生乡思客愁。全诗富有生活气息,侃侃诉说,淡淡抒情,看是写景,景中寓情,情由景生,景令情动。 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此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飘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 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自然引出下文停船所见景物的描写。“孤”含有孤寂之意,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 颔联承接首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傍晚因路途风波,不得不停舫孤驿,交代停泊的原因,也写出羁旅奔波的艰辛。晚风劲吹,水波浩荡,夕阳沉落,暮色昏暗,以旷野苍凉凄清

《晚钟》赏析

《晚钟》——苍茫的暮色·宁静的生命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近代艺术上有两个英雄,一个是音乐上的贝多芬,一个是绘画上的米勒”,足以说明米勒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成就。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是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那纯朴亲切的艺术语言,尤其被广大法国农民所喜爱。 他出生在一个法国农民家庭,在熟悉画笔之前他首先熟悉的是铁锹和镰刀。即使在成为画家之后,他也一直定居在巴比松地区,过着半农民式的生活,所以他熟悉农民,了解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这给了他创作上的灵感。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 19世纪的法国,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替,战争频繁,都市化与工业革命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米勒在巴黎生活了十一年,亲历了城市生活的贫困,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战争的残酷。1849年,他决定终生定居于巴比松乡村。从而开始了他伟大的农村系列画创作。米勒在“巴比松画派”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的艺术语言承继了西方艺术的传统,尤其受曼特尼亚、普桑和米开朗基罗的影响甚大。其画风凝重质朴,造型简约。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

代表作品是《播种者》,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祷》等名作。 我最欣赏他的一副作品是《晚钟》: 画面上:夕阳西下,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年轻的农村夫妇正在劳作,远方的教堂响起祈祷的钟声,他们便自然而然地停下手边的工作,俯首摘帽虔诚地祷告——在充满黄昏雾气的大地上,立着两个朴实的农民,妻子将双手紧握在胸前,丈夫则摘下帽子,两人认真地祷告着。简陋的衣装和身后那片荒凉的土地传达出了他们生活艰辛的信息。但是夫妇二人似乎并不在乎现实的苦楚,也没有去乞求富贵荣华,只是做着最真实最朴素的祷告,感谢上帝赐予他们一天劳动的恩惠,向上帝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并祈求保佑。 在画面的右侧远处,无垠的田野的边缘,隐约可见一座灰蒙蒙的教堂。农夫与广阔的场景融为一体。农夫的形象:粗陋、朴实,木纳、痴呆,而农夫内心却是纯净虔诚的,温顺善良的。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衬;画家将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融为一体。 这幅画在色调上,暮色沉沉,农夫脱帽少妇合掌祈祷,黄褐色调庄严温暖,地平线与人物恰组成两个端肃的十字,可用上温克

南屏晚钟

南屏晚钟,我没有感受过,但她却是我心中很美的想象和回忆。 昨天晚上,看中央十台《探索·发现》节目,有一个专题是追寻圆明园的踪迹(可能不准确),其中提到圆明园中也建有“南屏晚钟”一景。不仅又勾起想象和回忆。 第一次知道南屏晚钟,是因着一着歌。那是八十年代初期,听过几位港台歌手演唱这首歌,第一次听到好象是风飞飞演唱的,声音淳厚、随意,唱来很是想象和洒脱,接着又听过陈美龄、徐小风等演唱这首歌,她们均带来了不同的感觉和欢喜。大陆歌手最早是听的梁波罗演唱的,他唱的轻松、欢快、清新而优雅。在崔永元主持的《电影传奇》中介绍《51号兵站》那期节目里,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很遥远、很怀旧、很深邃的故事,节目最后播放了梁演唱的《南屏晚钟》,很贴切节目传达的内涵与观众的感受。 但是听这几种版本,我发现歌词中有一处不同,港台歌手演唱时,多是唱的“南屏晚钟,随风飘送,它好象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它敲醒了我的相思梦,相思有什么用”;而梁波罗演唱时却把“相思”换成了“思乡”。后来又陆续听到一些人演唱,发现更多是唱的“思乡”。当时我就很想知道词作者写这着歌时,初衷是怎样的,只到今天我也没有搞清楚。 “相思”和“思乡”听上去只是两个字音的互换,但是内涵和境界却完全不同了。如果联系歌词全面地看,觉得应该是“相思”。想一想在勿勿的、斑驳的、暗影浮香的、捉摸不定的树林中曾经产生的、试图找寻的、永难忘记的应该是传说中美丽的爱情故事。如果主人公中一位是杭州人,想着“爱乌及屋”,再加上故事发生的地域特点、难忘瞬间的背景因素,“思乡”也是对的。一个是对人物个体的思念,一个是对地域及人物群体的思念。总之是一种带愁绪、伤感而痛楚的心理活动。 想象和记忆就这样被落下了、勾起了,青春时代总是想那是怎样的景致和情怀。夕阳西下,湖光摇曳,山影叠翠,松林波涛,在这样的美景下,或交谈、或牵手、或争执、或追逐、或沉醉、或回忆、或伤感,或心碎,钟声突然悠悠地敲响,惊慌了林中飞鸟、惊醒了斯人思绪。钟声从远古走来,晚霞向远古走去,那人、那心、那情是走近还是走远了呢? 亲受南屏晚钟于是成了我心中的念想。曾经两次去杭州,都是春季、都住在西湖岸边,都向当地接待人员探听南屏晚钟的故事,他们讲来都是随意的、虽然透着些自豪但又好象不是很重视。两次都是必看西湖、灵隐寺、六和塔等,两次都错过了南屏晚钟。因为两次都是随团活动,都是听从接待方的安排,都是时间很紧,都是来匆匆、去亦匆匆,都是错过了南屏旬钟。但是我并不遗憾,两次的杭州之行,景色变了、心情变了,快乐却没变,都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感受和记忆。我想正是如此,南屏晚钟才尤为美丽和“相思”了。 “相思”也好、“思乡”也罢,都是非常美丽的情怀,她们随着岁月渐渐离我远去了。现在能搅乱我情怀的东东真是不多了。也许我变了,也许心老了,也许这个世界变得太“匆匆”了,也许现在的美丽景物需要另一种欣赏方式和难忘元素了。但是,无论怎样变,对美的渴望和追求没有变,就象对南屏晚钟的“相思”和“思乡”一样永存我心。 轻轻地享唱着南屏晚钟,想象中我变成了故事的主人公,好象还有回眸远眺的特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