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改建深井为主的小型集中供水对淮北农村饮水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改建深井为主的小型集中供水对淮北农村饮水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第16卷第12期CHINAPUBLICHEALTHV01.16No.12Dec20001065改建深井为主的小型集中供水对淮北农村饮水水质改善效果研究

陈晓东1林萍1承明华1吕永生1孙茂成2陆培林2

谷峰3周于水4江尧琥4李进4沈慧君1陶炳根1朱惠刚5

提要对3个县共10个改水村和12个非改水对照村的分

散式给水和以深井为主的小型自来水末梢水定点进行理化指

标、微生物的检验和Ames试验,结果表明,改水前分散式给水

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准则”(以下称“准则”)一级标准的合格率只有10%和11.4%;

而改水后提高到45%和70%,但微生物超标率仍然偏高。水

质卫生指数评价结果分散式给水主要分布在4~6级水(共占

81.6%);改水后主要分布在1~3级水(共占60.0%)。去除

微生物的理化水质卫生指数分析结果,深井集中供水末梢水

5、6级仍占18.8%,说明深并集中供水的非微生物的安全性值

得重视。Arnes试验结果分散式给水均为阳性,其强弱顺序为

淮河水、朝阳河水>沟塘水>浅井水,有一深井自来水末梢水

亦为阳性,表明深井集中供水的管网污染是最主要的问题。

关键词集中供水水质指数AI'nes试验农村

AssessmentofImprovementinDrinkingWaterQualitysinceIn?

troductionofDeepwellTap

WaterinHuaibeiRuralAreaC6en

Xiaodong,eta1.JiangsuProvincialAnti—epidemicandPublw

HealthStaion(Nanjing210009)

During1996~1998,drinkingwaterqualityofnon-centra/一

切edwatersupply(NCWS)andtapwaterfromdeep-well(TWDW)

WSSassessedintermsofphysica/,chemical,mierobiolog.Iicaland

toxicologicalparametersin10villageswith

TWDWand12control

villages.Theresultsshowedthatbeforetheimprovement,only

10%and11.4%intotalnumberofbacterialcolonyand

coliform

wereinkeepingwiththefirstgradestandardofthe“Guidelinefor

Implementationthe‘SanitaryStandardforDrinkingWater’in

Ruralarea”respectively.AfterintroductionofTWDW,thisrate

roseto

45%and70%respectively。butthenon—qualifyingrate

stillremainedtOOhigh.Theassessmentresultsofthesanitaryin—

dexofwaterquality(SIWQ)indicatedthata/together81.6%of

watersamplesmet4—。6gradewaterqua/ityrequirementfor

NCWSand60.0%ofTWDWsamplesmet1~3gradewater

qualityrequirement.Judgingbyphysicalandchemicalindicesof

theSIWQ(exceptmicrobialindic鹤),therewerestill18.8%chs—

siftedas5~6gradewater,whichindicatedthatthenon—microbial

propertiesofdeep-weUtapwaterstillmeritsfurthermuchatten—

tion.AmestestsforallNCW.swereallpositive.theirdecreasing

intensity:Huaifiverwaterand

Caoyangriver>pondwater>sha/一

lowwellwater.Oneofthedeep—wedtapwatersamplewasalsopositive.Ingenera/,thepollutionofdeep—wellwaterthroughwa一

1.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210009)

2.盱眙县卫生防疫站

3.滨海县卫生防疫站

4.灌云县卫生防疫站

5.上海医科大学ter—pipeisofprimarysanitationconcern

Keywords

CentralizedwatersupplyIndexofwaterqu“一ty

AmestestsRuralarea

农村改水是我国改善农村卫生条件的重要措施之一。70年代主要是就地钻挖浅层水井如大口井、压把井、插管井等,浅层水井一般为5到10多米深。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污染增多以及跨地区的大污染如准河污染,使饮用水源污染加重。浅井水质亦直接受到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污染和生活污染,其水质日益恶化。因而80年代后期农村改水转变为改建小型集中供水为主,取地面水源的水厂增加简易消毒和净化设施。未受污染的深层地下水源由于水质较好建厂投入少而受到欢迎。成为农村改水的主要水源。我省1996.1998年淮北改水攻坚战中,新建深井水厂达1400多座。为客观评价我省淮北农村改水效果,我们于1996年下半年至1998年对准北农村改水进行调查和监测。本文试图从理化指标、微生物和毒理学等方面对农村饮水水质改善效果进行评价。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和监测地区选择淮北重点进行治污改水的淮阴市盱眙县、连云港市灌云县和盐城市滨海县作为调查地区,在盱眙县随机选6个村,其中3个为将进行改水的观察村,3个为相应的对照村;在灌云县亦随机选6个村,其中3个为已改水村。3个为对照村,滨海县选10个村,其中4个为改水村(2个深井水厂各供水2个村),6个为对照村。对照村与观察村相邻并与观察村改水前的饮水类型相同。3个县共22个调查和监测村。

1.2调查监测内容、指标和方法

1.2.1饮水类型22个调查和监测村的饮水类型包括沟塘水、大口井水、压把井水、河水和自来水末梢水。

1.2.2改水村集中供水情况调查设计调查表格由市、县卫生防疫专业人员进行调查填写。

1.2.3理化和微生物监测根据我国“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以下简称“准则”),选择18项理化、微生物指标:色度、浑浊度、pH值、总硬度、铁、锰、氯化物、硫酸盐、溶解性总固体、氟化物、砷、汞、镉、铬(6价)、铅、硝酸盐、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对上述22个调查村中观察村改水前和对照村的各种分散式饮用水类型以及观察村改水后和改水村的集中供水管网末梢水进行定点采样检测。采样时间为1996年下半年至1998年每年枯、丰水期。检验方法为“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法”(GB5750—85)。

1.2.4Ames试验在盱眙和滨海县的16个调查村选择当地居民饮用的塘水、河水(包括淮河水和朝阳河水)、压把井和深井自来水末梢水等4种饮水类型采集6个水样进行Ames试验。Ames试验菌株、阳性指示物、阴性对照和试验方法见文献L1j。

1.3评价和分析方法

1.3.1不同饮水类型的水质质量除用“准则”中1,2、3级标准

 万方数据

CHINAPUBLICHEALTHV01.16No.12Dec2000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第16卷第12期

评价外,本文还用水质卫生指数C2]进行评价。该指数是把每个水样的18项指标测定值经过比标和权重得出分指数,然后按下式计算水质卫生综合指数KI:

KI=0.8×Kimax+0.2×(X+S)

Ki:各指标值分指数;Kimax:各指标值最大的分指数;X:各分指数Ki的均值;S:标准差延伸值

S=[(∑1Ki3+∑2Ki2一(∑Ki)2/n)/(n一1)]1/2

10112113l

∑】Ki为Ki>1的立方和;∑2Ki为Ki≤1的平方和

按综合指数KI值将水质分为六级:1级清洁水KI≤1;2级尚清洁水1<KI≤2;3级轻污染水2<KI≤3;4级污染水3<KI≤4;5级严重污染水4<KI≤5;6级恶劣水KI>5。1.3.2Ames试验评价标准是当样品组的回变菌落数超过阴性对照的2倍或以上,各剂量均有剂量反应关系和标准差不超过均数的20%时即可判为阳性。

1.3.3水质数据和指数是在PII233计算机上用Foxpro(2.1)建立数据库。用SAS(6.12)和EPIinfo(6.0)进行统计计算。2结果与分析

2.1改水村简易集中供水一般情况改水村8个简易集中供水中有6个为深井水源,1个泉水(也属深层地下水),1个乡地面水源水厂管网延伸供水,供水方式均为不连续的定时供水。除地面水源水厂间歇消毒外,其余均不消毒,深井水厂大多配有压力灌,均用PVC和/或聚乙烯管作为供水管材。深井水厂供水工艺均为深井水源一深井泵取水一止水阀一压力灌一止水阀一树状管网一用户。

2.2改水对饮水微生物质量的影响改水前分散式给水中微生物合格率的顺序为浅井水>河水>塘水,按照“准则”第三级标准,塘水的大肠菌群超标率仍达100%。改水后深井水厂末梢水合格率高于地面水源水厂(但地面水源水监测样本量太少,因而这一结果无统计学意义),集中供水末梢水大肠菌群1.2、3三级标准合格率(均为70。0%)虽显著高于分散式给水(10.0%~18.57%),但其1、2、3级标准超标率仍高达30%。而细菌总数1、2、3级水标准超标率则更高达35%~55%(见表1)。

表1改水前后饮水微生物质量比较*与改水前相比P<0.05**为样品数

2.3改水前后饮水水质卫生综合指数比较表2表明改水前包括理化和微生物18项指标的水质卫生综合指数在3级水以上仅为18.4%,4、5、6级均在25%以上,其中沟塘水全部为3级以下的水。改水后3级以上水提高到60.0%,4、5、6级水降至15%以下。但理化指标(去除微生物指标)的水质综合指数改水前分散式供水质3级水以上为52.9%,比包含微生物的18项水质指数提高34.5个百分点,而改水后集中供水水质为85.0%,仅提高了25个百分点,而深井集中供水的5.6级水仍占18.8%,略低于包含微生物指数的25%。主要是浑浊度、铁、锰超标,超标(准则3级标准)倍数为1.98--9.35倍。提示简易深井集中供水的理化指标超标比较严重。

表2改水前后饮水水质卫生综合指数分级比较级

*与改水前相比P<0.05**为样品数

2.4深井集中供水和分散式给水水质Ames试验结果Ames试验结果(见表3)表明除一个深井自来水末梢水结果为阴性 万方数据

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第16卷第12期CHINAPUBLICHEALTHV01.16No.12Dec20001067

外,其它各水样的高浓度均显示了碱基移码致突变阳性作用,中浓度仅塘水不加S9时显示了碱基移码致突变阳性作用。各致突变作用越强。本次采集的水样致突变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朝阳河水>淮河水>塘水>压把井水>深井自来水末梢水,

水样的最小致突变水容量(MADM)见表4,MADM越小说明其中1个深井自来水末梢水为阴性。

表3深井集中供水和分散式给水Anles试验结果*阳性**强阳性***见文献‘1),

表4各阳性水样的最小致突变水容量{MaDM)’

*最小致突变水容量(MADM)单位为L

3讨论

3.1改水对饮水微生物质量的改善我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水网密布,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是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分散式饮用水源污染严重,尤其是微生物污染。周治平报道【3]我省农村沟水、河水和浅井水肠道致病菌(包括霍乱孤菌、副溶血孤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出率分别高达37.78%、37.22%和30.0%,本次细菌总数、总大肠茵群两项指示菌检测结果亦表明沟塘水微生物污染最重,“准则”三级标准超标率细菌总数为98%,总大肠菌群达100%。浅井水、河水、沟塘水的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一级标准平均合格率为11.4%和10%,3级标准也仅为52.9%、18.6%。

这次改水的主要形式是改建小型深井集中供水,由于水源水是未受污染的深层地下水,改水地区居民饮水(管网末梢水)的合格率有非常显著的提高,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一级标准合格率提高到45.3%和70%,三级标准合格率提高到65%和70%,从理论上讲,深井水的微生物质量是完全达到一级标准的要求,实际检测158口新打的深井水源水细菌学指标无一超标[4J,而这次深井集中供水末梢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一级标准的超标率为50.0%和25%,三级标准亦高达25.0%和25.0%,说明这种供水还不够安全,其原因分析:(1)深井水源成井时被污染,但这种可能性极小。(2)管道污染,这是主要原因,农村所用聚乙烯和PVC管材质量和施工质量难以保证,管道尤其是接头处跑胃漏渗较多。(3)造成管道污染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连续供水造成管内负压,农村环境较差,各种污水极易倒吸进管道内。(4)加之不消毒造成微生物的生长无控制。在农村由此造成肠道传染病暴发流行的报道不少(5)。3.2饮水水质卫生综合指数及其对改水水质的评价按照目前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每个水样有35个指标,大量水质监测时要针对每个指标进行评价太繁,把每个水样的不同指标通过比标和权重综合成一个无量纲值的水质指数来评价,既科学又很实用。目前指数较多,本文选择较新的甘日华指数[2J,结果表明在1~6级水中分散式给水主要分布在4、5、6级水(均在25%以上),共占81.6%。而改水后集中供水分布比例最大的是3级水达40%,4~5级水由25%以上降到15%以下,表明改水已明显提高了饮水综合质量,细菌

 

万方数据

1068CHINAPUBLICHEALTHV01.16No.12Dec2000中国公共卫生2000年第16卷第12期

乐安县基本消灭疟疾查治资料分析

江西省乐安县卫生防疫站(344300)

吴星华邹文青欧阳高林张炜

50年代,我县疟疾平均发病率290.74/万,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773.70/万。经过40余年的群防群治,我县疟疾发率从1954年的773.70/万下降至1996年的0.31/万;从1987年起,年发病率控制在0~0.07/万之间,1994年11月经省卫生厅考核审评已达到了部颁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为了借鉴40余年疟防工作的成功经验,掌握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病学特点,做好基本消灭疟疾后期监测工作,现将我县1954~1994年疟疾查治资料作简要分析。

流行概况我县50年代疟疾平均发病率290.74/万,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773.70/万。60年代平均发病率为58.55/万.70年代平均发病率上升至187.81/万,而80年代平均发病率又下降至13.46/万,1990~1994年,仅在1993年发生1例疟疾病人,发病率0.03/万。

流行特征(1)流行虫种:防治初期,我县疟疾流行虫种以间日疟和恶性疟原虫为主,兼有少量三日疟原虫。1961~1963年血检2197人,检出疟原虫阳性845人,阳性率为38.46%,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混合感染者分别占50.06%、41.30%、3.91%和4.73%。1966~1976年血检12430人,查出疟原虫阳性940人,全部为间日疟原虫,1979~1994年发热病人血检79614人,查出疟原虫阳性1614人,均为间日疟原虫。(2)疟疾发病的年龄分布:据1962年对南村乡前团村1959~1961年疟疾发病调查结果:调查859人,查出有疟史者614人,罹患率为71.48%,其中以7岁组最高(86.89%),ljIf0岁组最低(25%)。两组罹患率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3)脾肿调查:1955年调查代坊乡沙堆村198人,检出脾肿者48人,脾肿率24.74%;其中I度4人,Ⅱ度24人,Ⅲ度4人,Ⅳ度3人。脾肿平均度1.58度,脾平均肿大度0.38度。1957年调查增田、代坊两乡共1601人,查出脾肿者306人,脾肿率19.11%,其中以11岁组28.85%为最高,0岁组5.79%为最低。两组脾肿率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显著性差异。(4)蚊种调查:1984年8月,在谷岗、增田、牛田3个乡进行蚊种调查。共获成蚊676只,其中人房231只,牛栏351只,猪栏94只。分别占总捕蚊数的34%、52%、14%。另外从总捕蚊数中,取出28只吸饱血的活成蚊进行诱蚊产卵。上述捕获的成蚊和蚴虫,经蚊种鉴定均为中华按蚊。

防治对策(1)开展群防群治:为了降低发病率,根治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我县每年都组织1~2次专业队,开展灭疟大会战,同时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室内和稻田灭蚊。从1959~1982年,累计根治现症病人45657例、休止期根治疟史者193551人次、预防性服药130346人次。(2)开展抗疟联防: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县的灭疟工作,加快灭疟步伐,1977~1987年,我县参加了<闽赣两省三地十县抗疟联防>。在联防期间,通过相互检查,互通情报。交流经验,达到了取长补短,促进抗疟工作的目的。(3)加强后期监测:①强化发热病人血检:1983~1993年共血检发热病人65400人,平均年血检率1.95%,检出发热带虫者248例,平均阳性率0.38%。其中1991~1993年血检25530人,自然村血检复盖率分别为91.65%、96.91%和88.94%,仅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人1例。⑦处理疫点:1983~1993年共处理疫点109个,对4075名患者家属及其周围人群进行了预防服药,在疫户及其周围开展了药物喷洒,其中室内滞留喷洒5988mz,周围环境药物喷洒25489m/。③现症病人管理:凡发现的现症病人,我们都及时派人进行个案调查,追踪传染源,进行两根治。1983~1993年,全县共发现疟疾病人469例,现症根治474例(其中5例为外地病人),根治率100%。春季抗复发根治3001人。(4)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为了防止传染源的输入和输出,我县坚持每年5~10月份对伐木、建筑、修路等工地的外来人员进行疟史调查。对有疟史者,除给予抗复发治疗外,还按总人口数的15%进行血检,阳性者根治率达到100%。

(1999.08.01收稿1999—12.31修回郭醒华编辑赵淑艳校对)

学指标去除后的指数分散式给水主要分布在3、4级水,而改水后集中供水主要分布在1、3级水,表明细菌学指标是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但值得关注的是改水后深井集中供水,其5、6级水达18.8%,接近于分散式给水5、6级水20.0%,这主要是由深井水中浑浊度、铁和锰超标所至,这次调查深井集中供水的铁一级标准超标率为56.25%,而分散式给水为44.28%,这一结果与我省1986年监测结果(53.54%~4.55%,42.28%~4.18%)相近,但这次最高铁含量已达10.35mg/L,这样的水是不能作为日常的饮用水。

3.3Ames试验鼠伤寒沙门氏组氨酸缺陷型突变菌株TA98和T越00分别代表移码型基因突变和置换型基因突变,这两个菌株都带有R因子,对测定环境污染物致突变性较为敏感。本次结果表明,分散式给水均呈碱基移码致突变阳性作用,其强弱顺序为朝阳河水>淮河水>塘水>压把井水,表明这些分散式给水中含有能使基因发生移码的致突变物质。而两个深井集中供水末梢水中有一个也呈阳性,这提示该末梢水已受到污染,因为目前深井水Ames试验阳性报道(6'7】的结果均由较

重的环境污染所致。

一飞\参考文献

YI

1.聂岚.黄浦江水质致突变性研究.上海环境科学1992;11(4):142.甘日华.水质卫生指数的计算及评价初探.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2;26(3):179

3.周治乎,等.农村饮用深井自来水对腹泻病预防作用的研究.江苏卫生防疫1990;(2):33

4.王学松,等.279处改水降氟工程饮水含氟量和细菌学检测分析.山东预防医学1996;16(1):19

5.朱恩宏,等.一起水型腹泻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1991年中日医学交流会.环境卫生学专题讨论会论文汇编,1992:241

6.韩树清,等.清、污灌区土壤、深井水和疏菜的致突变研究.癌变?畸变?突变1995;7(6):361

7.7.KoolHJ,vankeylCF.Mumgenicacti、,ityindrinkingwaterpre-paredfromgroundwater:∞urveytentidesintheNetherlands.SciTotalEnviron1988;77:1:51

(1999.11.17收稿2000—06.20修回宋艳萍编辑赵淑艳校对)

 万方数据

改建深井为主的小型集中供水对淮北农村饮水水质改善效果

研究

作者:陈晓东, 林萍, 承明华, 吕永生, 孙茂成, 陆培林, 谷峰, 周于水, 江尧琥, 李进, 沈慧君, 陶炳根, 朱惠刚

作者单位:陈晓东,林萍,承明华,吕永生,沈慧君,陶炳根(江苏省卫生防疫站,南京,210009), 孙茂成,陆培林(盱眙县卫生防疫站), 谷峰(滨海县卫生防疫站), 周于水,江尧琥,李进(灌云县卫

生防疫站), 朱惠刚(上海医科大学)

刊名:

中国公共卫生

英文刊名:CHINA PUBLIC HEALTH

年,卷(期):2000,16(12)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7条)

1.聂岚黄浦江水质致突变性研究 1992(04)

2.甘日华水质卫生指数的计算及评价初探 1992(03)

3.周治平农村饮用深井自来水对腹泻病预防作用的研究 1990(02)

4.王学松279处改水降氟工程饮水含氟量和细菌学检测分析 1996(01)

5.朱恩宏一起水型腹泻暴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1992

6.韩树清清、污灌区土壤、深井水和疏菜的致突变研究 1995(06)

7.Kool HJ;van keyl CF Mutagenic activity in drinking water prepared from ground water:asurvey ten cities in the Netherlands[外文期刊] 1988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姜恩明.陈晓东.姜恩荣.冯智田旅客列车二次供水补充加氯方法探讨[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4)

2.尚炜.王晓燕.马梅.Shang Wei.Wang xiaoyan.Ma Mei北京饮用水处理流程中有机提取物致突变性的Ames试验研究[期刊论文]-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2)

3.邓良利.丁汉平.李荣江.田怀军.李宏霞某市生活饮用水致突变性检验[期刊论文]-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4)

4.陈晓东.甄世祺.王彩生.张秀珍.林萍.丁震.陈连生板材除毒剂对人造板材释放的甲醛等污染物净化效果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卫生工程学2005,4(6)

5.张秀珍.陈晓东.王采生.华一江.彭盛梅江苏省旅店业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卫生工程学2008,7(4)

6.卢网珍.陈晓东.柳树.花慧.王淑萍南通市1996-2003年桶装饮用水卫生调查[期刊论文]-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22(1)

7.吴婉玲.陈月娥.陈晓东欠发达地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问题探析[会议论文]-2009

8.陈晓东.陈连生环境卫生现状与思考[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5)

9.陈连生.陈晓东用生态学的思维来处理健康危机[期刊论文]-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21)

10.李新杰.陈晓东.陈连生.蒋丹丹.LI Xin-jie.CHEN Xiao-dong.CHEN Lian-sheng.JIANG Dan-dan氯酸钠与盐酸反应ClO2发生液用于饮用水消毒的卫生安全性研究[期刊论文]-江苏预防医学2011,22(1)

引证文献(3条)

1.李娟.廖秀珍.严冰合浦县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期刊论文]-应用预防医学 2008(2)

2.郑明岚.蔡建民.楼晓明.章荣华.任丽华.陈卫中浙江省2005年农村管网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卫生 2007(7)

3.刘展华农村介水疾病与饮水水质处理现状分析[期刊论文]-广西医学 2009(3)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5941622.html,/Periodical_zgggws200012002.asp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