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思维建模

思维建模

思维建模
思维建模

思维建模

思维建模(Modeling)是借助于一些特定的工具(比如:思维导图)和方法将自己的内在的思维过程建立模型,进行可视化表征的认知方法。它旨在让学习者在整个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依据现有的问题、积极主动地探索、建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并在此过程中形成思维建模的方法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下面是我们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思维建模的例子。

思维建模一——工艺流程题

无机工业流程题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背景,体现能力立意为命题的指导思想,能够综合考查学生各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将已有知识灵活应用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类题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必考题型。工业生产流程主要包括原材料预处理、核心化学反应、产品的分离提纯三个关键的步骤。

在看流程图时我们要关注主线主产品、副线副产品、进出线、回头线。流程中的大部分操作都是为得到主产品服务。进出线有利于我们理清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判断所得物质的成分、书写化学方程式。回头线有利于我们找到循环使用的物质。而本部分习题的核心考点有物质的分离操作、除杂试剂的选择、生产条件的控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

1、从溶液中分离提纯出晶体。

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物质的稳定性、还原性、水解以及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等因素。例如:从NaCl溶液中得到NaCl晶体,采用蒸发结晶,过滤的方法;从 CuSO

4

溶液中得到CuSO

4.5H

2

O晶体,考虑到容易失去结晶水,我们采用蒸发浓缩,冷却

结晶,过滤的方法;除去NaCl中KNO

3

,采用蒸发结晶,趁热过滤的方法。

2、晶体的洗涤

在学生的头脑中首先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型:为什么洗,用什么洗、怎么洗,如何检查洗净了?即洗涤的目的、洗涤剂选择、洗涤操作、洗净检验。洗涤剂的选择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1、洗涤剂不能溶解沉淀2、洗涤剂不能和沉淀反应3、洗涤剂能溶解大部分杂质 4、洗涤剂容易和沉淀分离。常用的洗涤剂有蒸馏水、有机溶剂、饱和溶液等。

3、生成条件的控制

温度的控制要综合考虑速率、转化率、挥发性、稳定性、溶解度、催化剂活性、副反应、信息等因素。压强的控制中减压蒸馏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蒸馏温度不能太高,考虑物质的分解、水解、氧化等。PH的控制方法可以加入酸、碱、盐、氧化物等调溶液的PH.

以地理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可视化思维建模教学

以地理特征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可视化思维建模教学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及思维方法呈现出来,其本质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思维可视化可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潜在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将内在思维和外显信息的交互过程显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应用。 地理学关注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关系。区域地理主要包括区域地理特征、区域差异、区域间的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四大主题。引导学生认识区域特征、区域间差异、区域间联系、区域可持续发展显然是区域地理教学的重心所在。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可以区域地理特征为中心,以“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为逻辑主线,教会学生认知区域的方法,使其学会以地理视角思考和解决问题。 一、知识建模――明确地理特征内涵,建构地理特征认知结构 知识建模是对知识的重组与加工,是面向知识管理的有意义建构,是知识的结构化、体系化过程,可帮助他人正确地重构、记忆和应用知识,以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知识建

模是思维建模的基础。 地理特征主要体现“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这两个问题。地理特征包括区域地理特征与地理要素特征。从方法论意义看,认识区域特征应从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着手。认识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有其基本的认知路线,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要求教师能将这种认知路线归纳整理出来,并通过适当教学方式渗透给学生,建立区域特征的认知结构(图1)。 某一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认知,主要从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着手;某一区域人文地理特征的认识,主要从人口与城市、产业活动(农业、工业、交通等)、环境问题等人文要素着手。 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特征等有其基本的认知路线可以遵循,在此基础上建构其认知结构。如区域地形特征可从地形类型构成、地形分布状况、地势(包括海拔、倾斜状况、起伏状况等)、特殊地貌等角度着手;区域气候 特征可从气候类型构成、气候空间分布、冷热干湿性质(气温、降水特征)等角度着手。 区域经济地理特征认知结构的建构也有其认知的一般 思路。如区域农业特点包括农业类型与结构、主要农作物、主要农业分布地区、农业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农业生产特点(包括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商品率和劳动生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成分。 1、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具有现代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这些观念描述自然界的图景。 2、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建构理想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并能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实验探究 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实验探究”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应具有实验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猜测与假设;具有设计实验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实验探究方案,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具有分析论证的能力,会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解释实验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具有合作与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与结果。 4、科学态度与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科学态度与责任”主要包括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科学伦理、STSE等要素。 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能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七类常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法及思维模板上课讲义

七类常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法及思维模板 题型一特征描述类综合题 1.设问形式 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从××等方面归纳××主要特征”等。正确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是解答特征描述类试题的前提。平时只有善于积累,明确把握各个地理事物的特征表现,才能为正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奠定良好基础。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2.答题技巧 特征描述型非选择题的答题步骤如下:(1)要全面、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问题指向和设问角度,揣摩命题意图与考查要求(生题找联系,熟题找差异);(2)认真领悟设问的角度,针对具体区域具体描述,描述时要结合该区域的相关基础知识进行具体分析,不能用原理代替;(3)充分利用题中已有信息获取答案,高考题所提供的一般是教材以外或陌生的情境,要充分挖掘材料或图中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答案,还要注意题目有没有“依据材料”或“据图示条件”等限定语;(4)运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 3.思维建模 要准确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必须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建立解答该类试题的答题模式,并用规范而专业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

题型二原因分析类综合题 1.设问形式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人们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2.答题技巧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一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二要明确分析的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 地理的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域综合。 当前高考的题中也非常重视关于地理综合思维的考查。 1.地理的综合思维 全面性:综合思维应做到全面考虑各个要素,不遗漏重要信息,这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 系统性:由于各个要素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思维应考虑到所有要素的整体性和各个要素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对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 动态性: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和其各个要素的变化息息相关。综合思维要求不仅能阐述静态的要素属性,更能捕捉动态的要素变化。动静结合方能全面综合。 2.地理综合思维的解题方法 (1)地理的要素综合 例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 【答案】1.A 2.D 3.C 【解析】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6049822.html, 谈高中物理核心素养下科学思维能力的养成作者:周幸 来源:《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年第11期 【摘要】在高中阶段,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与人们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习物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并将培养高中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一部分,有利于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实现物理教学的新目标。基于此,本文将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方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科学思维 高中物理以“实践+理论”为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又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理论的真实性,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自发形成物理学习意识。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目标,对整个物理教学的意义深远,对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步伐。在教学方法上,教师依旧采用单一的形式,教师口若悬河,学生盲目跟从;在思想上,教师未脱离应试教育的怀抱,喜欢直接讲解或简单得出答案;在教育方式上,教师脱离时代步伐,满足自身当下的成绩,不求进取,安于现状,没有及时充实自己,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在教育观念上,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教学经验,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不重视、不理会的态度也影响了实际教学质量。 第二,教学模式单一。物理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发散思维的重要性,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堆积许多知识点,导致授课内容显得复杂、时间紧迫、知识结构不清晰。同时,高中物理教师喜欢教授理论课,轻实验教学和实践活动,习惯利用更多时间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繁多的课堂作业、试卷、课后作业堆积在学生的课桌上。有时,教师因重视分数而有意提高课程难度,拓展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未等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知识点,教师已经开始了下一部分内容。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第三,未厘清教学重点。教师倾向于把考试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对物理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未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同时,教师重视学生的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在评定学生的综合表现时,教师倾向于考试分数,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品质,也未将学生的其他能力纳入评价中。

高中地理思维模式研究

高中地理思维模式研究 1.地理思维建模符合地理科学认知地理事物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环境在特定地点和位置的相互作用,综合性(整体系统性)和地域性(空间区域性)是地理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关注地理事物:“它在哪里?(地域分布,Where)它是什么样子的?(具体特征,What)它为什么在那里?(形成原因,Why)它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变化过程,When)它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使它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解决措施,How)”——这五个问题指明了地理思维所特有的方式,我们将其概括为地理思维的“五W”结构。运用地理思维“五W”结构,如果进行逻辑推导,阐述地理事件与现象的“具体特征”,可从表象与本质两方面加以说明;对“地域分布”则需在了解分布范围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规律;对“形成原因”的分析,则应该从自然原因与人文原因两方面加以探讨;对“解决措施”的思考,是指在分析地理事象产生利弊影响的基础上,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以此为依据,我们可以进行地理知识认知结构的思维建模:(1)地理特征描述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2)地理成因分析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3)地理演变过程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4)地理对策措施类问题思维方法建模。(5)区位原理理论应用类问题迁移思维方法建模。 2.地理思维建模顺应了课改十多年来建立的普适型问题解决式教法。 基础教育课改十多年,为落实新课程理念,基础地理教育界在探讨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的各类新教法层出不穷,对这些教法进行归类分析,就会发现各类地理教法改革实践的“同类项”:以问题任务驱动为中心,通过设置主题问题,并将主题问题分解成有序、分层的子问题,调动学生“眼、脑、手、口”多感官活动,建立问题解决式课堂。问题解决式学习作为一种体现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教学模式,已被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是切实有效的。为了成功地解决问题,学生必须在心里构造一个问题空间,问题空间的建立需要通过对问题相关因素及其特定关系进行分析、筛选、推理而完成。如果将问题解决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模型表达:“感知地理信息材料——设疑提出地理问题——分析讨论问题——理解解决问题——表达評价解决成果”,其实这就是一个思维建模的过程。学生对自己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建模,可以深刻理解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并达到知识经验建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对于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思维建模,其关键在于通过系统建模理清主题问题和其子问题之间的整体与部分的逻辑层级关系。 3.以地表形态的塑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例谈高中地理思维模式的运用 (材料)(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正定府)太(太原府)铁路是山西省历史上第一条现代化的铁路。与卢(卢沟桥)汉(汉口)铁路交汇于石家庄(当时为正定府下辖的一个村)。

例析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例析地理学科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摘要:综合思维即综合性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地理学不仅限于研究地球表面各个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为统一的整体,对其进行要素的综合分析、地方的综合分析以及时空的综合分析,同时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条件性更加有利于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综合思维;要素综合;地方综合;时空综合;能力综合 综合思维即综合性的分析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式,“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过程,综合是在头脑中将各种地理因素和地理要素按照一定规则组 合起来,形成相对组织等级较高的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分析则是在头脑中将地理事象整体按一定角度分解为各种地 理因素或各种要素,认识各因素或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可见,综合思维是在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而不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机械重组,本文结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分析如何加强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训练。 一、地理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和联系性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提供平台 地理教育跨越自然和社会两大科学领域,探究过去、现

在和未来的地理状态,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地理教育内容实质不是自然、人文各要素自身,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理事象、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综合体。 1.从地理要素综合角度,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解, 培养学生综合思维意识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它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让学生列举西北地区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以此基础启发学生“由果索因”,分析各要 素之间相互关系,综合各要素特征,可以发现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都体现出气候干旱的特点并与此相统一,进一步分析可知,西北地区干旱的环境特征是其深居内陆、距海遥远等空间位置的具体体现,这样的教学过程可让学生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自觉养成综合思维的意识。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乃至整体环境发生变化。如黄土高原一旦植被遭受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地表遭受侵蚀,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土壤肥力下降,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下降,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会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退化。某一要素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

新教材高中物理 科学思维系列(一)——卫星变轨及飞船对接问题 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科学思维系列(一)——卫星变轨及飞船对接问题 1.变轨原理及过程 人造卫星的发射过程要经过多次变轨方可到达预定轨道,如图所示. (1)为了节省能量,在赤道上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发射卫星到圆轨道Ⅰ上. (2)在A 点点火加速,速度变大,进入椭圆轨道Ⅱ. (3)在B 点(远地点)再次点火加速进入圆轨道Ⅲ. 2.卫星变轨问题分析方法 (1)速度大小的分析方法. ①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经过某一点时,其速度满足GMm r 2=mv 2 r 即v = GM r .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在两个不同圆轨道上的速度大小. ②卫星做椭圆运动经过近地点时,卫星做离心运动,万有引力小于所需向心力:GMm r 2mv 2 r . 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沿椭圆轨道和沿圆轨道通过远地点时的速度大小(即减速近心). ④卫星做椭圆运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时,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其速率越来越小.以此为依据可分析卫星在椭圆轨道的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速度大小. (2)加速度大小的分析方法:无论卫星做圆周运动还是椭圆运动,只受万有引力时,卫星的加速度a n =F m =G M r 2. 3.飞船对接问题 (1)低轨道飞船与高轨道空间站对接 如图甲所示,低轨道飞船通过合理地加速,沿椭圆轨道追上高轨道空间站与其完成对接.

(2)同一轨道飞船与空间站对接 如图乙所示,后面的飞船先减速降低高度,再加速提升高度,通过适当控制,使飞船追上空间站时恰好具有相同的速度. 【典例】“嫦娥三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嫦娥三号”的飞行轨道示意图如图所示.假设“嫦娥三号”在环月段圆轨道和椭圆轨道上运动时,只受到月球的万有引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已知“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则可以计算出月球的密度 B.“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加速C.“嫦娥三号”在从远月点P向近月点Q运动的过程中,加速度变大 D.“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P点的速度大于Q点的速度 【解析】根据“嫦娥三号”环月段圆轨道的半径、运动周期和引力常量可以求出月球的质量,但是由于不知道月球的半径,故无法求出月球的密度,A错误;“嫦娥三号”由环月段圆轨道变轨进入环月段椭圆轨道时,轨道半径减小,故应让发动机点火使其减速,B错误;“嫦娥三号”在从远月点P向近月点Q运动的过程中所受万有引力逐渐增大,故加速度变大,C正确;“嫦娥三号”在环月段椭圆轨道上运动时离月球越近速度越大,故P点的速度小于Q 点的速度,D错误. 【答案】 C 变式训练 1 如图所示是“嫦娥三号”奔月过程中某阶段的运动示意图,“嫦娥三号”沿椭圆轨道Ⅰ运动到近月点P处变轨进入圆轨道Ⅱ,“嫦娥三号”在圆轨道Ⅱ上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已知引力常量为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题中(含图中)信息可求得月球的质量 B.由题中(含图中)信息可求得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 C.“嫦娥三号”在P处变轨时必须点火加速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案例60 物理学中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 进入高三,高考在即。如何在高三物理复习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推进知识向能力转化、提 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是摆在每个老师和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更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学习也是这样,只有看清路,才能少走或不走弯路。可见,掌握物理学科的特点,熟悉物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学好中学物理,不只是一个肯不肯用功的问题,它还有一个方法问题,掌握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们从高中物理综合复习教学的角度,通过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解答、训练,介绍常用的几种科学思维方法,以期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 1.模型法 物理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形态,将复杂的问题抽象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 方法。科学家通常利用抽象化、理想化、简化、类比等把研究对象的物理学本质特征突出出来,形成概念或实物体系,即为物理模型。模型思维法就是对研究对象或过程加以合理的简化,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从本质上说,分析物理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物理模型的过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得出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实际中必须通过分析、判断、比较,画出过程图(过程图是思维的切入点和生长点)才能建立正确合理的物理模型。 [例1] 如图1-1所示,光滑的弧形槽半径为R (R>>MN 弧),A 为弧形槽的最低点,小球B 放在A 点 的正上方离A 点高度为h 处,小球C 放在M 点,同时释放,使两球正好在A 点相碰,则h 应为多大? 解:对小球B :其运动模型为自由落体运动, 下落时间为 t B =g h 2 对小球C :因为R>>MN 弧,所以沿圆弧的运动模型是摆长等于R 的单摆做简 谐振动,从M 到A 的可能时间为四分之一周期的奇数倍 所以 t C =c T n 4)12(+ g R Tc π2= 解得:h =8 )12(22R n π+. (n =0,1,2……) 【评注】 解决本题的关键就在于建立C 小球的运动模型——单摆简谐振动,其圆弧的圆心相当于单摆的悬点,圆弧的半径相当于单摆的摆长,只要求出C 小球运动到A 点的时间,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例2]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排成一条直线,其中2、3小球静止,并靠在一起。而1小球以速度v 0朝它们运动,如图1-2所示,设碰撞中不损失机械能,则碰后三小球的速度的可能值是 (A )v 1=v 2=v 3=30v (B )v 1=0, v 2=v 3=20v (C )v 1=-v 0/3, v 2=v 3=320v (D )v 1=v 2=0, v 3=v 0 解:依题意碰撞无机械能损失,小球之间的碰撞一定是弹性碰撞,这里关键 是如何建立正确的碰撞过程模型。若把2、3两小球看成整体,建立1小球和2、3 小球之间的两体碰撞模型就会得出(C )答案错误结论。其实2、3小球只是靠在一起并没有连接,加之碰撞过程的位移极小,必须建立三小球之间依次碰撞的过程模型,由两球弹性碰撞得速度依次交换,所以(D )正确 【评注】 本题关键在于建立正确地符合客观规律的小球碰撞模型——两两依次碰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好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认真分析题意,抓住问题的本质才行。 [例3] 如图1-3所示,有一根轻质弹簧将质量为m 1和m 2的木块连在一起并置于水平面上,问必须在m 1上至少加多大的压力,才能在撤去压力后,

地理思维建模:高架桥的作用(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高架桥的作用(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典题精练】 安平桥是修建于南宋时期的跨海石桥,位于福建省安海镇和水头镇之间的淤泥质海湾上。该桥桥墩采用“睡木沉基”的方法修建,即先由人工平整河床底部,然后将捆扎的条木沉入淤泥作为基底,基底之上再用花岗石垒筑成不同形状的桥墩。水流急的航道采用单边或双边船形桥墩,水流缓的浅滩采用方形桥墩。古代,安平桥不仅沟通了安海湾东西两岸的交通,桥面还被作为码头,促进了当地商贸的发展。下图为南宋时期安平桥位置示意图及安平桥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平桥采用“睡木沉基”方法修建桥墩的最适宜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处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 A.减少桥底的泥沙淤积B.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C.提高上游枯水期水位D.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 3.与在桥两端的海岸建设码头相比,南宋时期利用安平桥桥面作为码头的原因是() A.桥梁坚固,便于马车通行B.海湾宽阔,便于躲避台风 C.桥面平整,利于货物堆放D.桥下水深,利于船只停泊 【答案】 1.A 2.B 3.D 1.采用“睡木沉基”方法建起的桥墩,一般都在浅水区,安平桥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是枯水期,因此,采用“睡木沉基”方法修建桥墩的最适宜月份是1月。其他月份水位较

高,不适宜修建.故选A。 2.安平桥在水流急的航道处采用船形桥墩主要是为了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目的是保护桥墩,保护石桥,减少桥底的泥沙淤积不是主要目的。船形桥墩,对水流的影响小,不能提高上游枯水期水位、不能减少潮汐对河水的顶托。故选B。 3.平安桥位于浅滩区域,与在桥两端的海岸建设码头相比,南宋时期利用安平桥桥面作为码头的原因是桥下水深,利于船只停泊。桥梁坚固,不如两岸陆地利于马车通行。海湾宽阔,不便于躲避台风。桥面平整,不如河岸面积宽阔,利于货物堆放。故选D。 现代高速铁路公路的修建过程中常常会采用“以桥代路”的做法。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四地“以桥代路”的作用是() A.①—减小铁路的坡度起伏B.②—缩短宁波至上海的行程 C.③—避免山崩滑坡的危害D.④—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 5.各桥梁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交通建设的不利影响是() A.①—干旱与洪涝B.②—海潮与海冰 C.③—冻雨与风沙D.④—冻土与生态脆弱 【答案】

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型分析

各类题型高频考点及知识点总结 简答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就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A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 二、班主任工作(班主任职责,班级管理) (一)班主任的基本职责与素养 1.基本职责——选择或简答题 因材施教:全面了解、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有针对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考地理思维建模:产供销一体化的优点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产供销一体化的优点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附:典题精练及解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的优点 【典题精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金刺梨喜光,适宜在年平均气温11—16.50C、年降水量1100mm以上、PH值5.5-6.5的酸性土壤、海拔1000—1600m的地区种植。金刺梨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维C之王”,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果汁、果酒、饮料、果脯和果酱等。安顺金刺梨是安顺市独有的野生资源,是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独有品种,其在石漠化治理、助农增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培育好金刺梨,该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等模式,与农户签定长期合作协议,积极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果园。如今,全市金刺梨由鲜果出售向精深加工转型,从单一种植向产旅融合发展。图为安顺市位置示意图。

(1)分析安顺市金刺梨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安顺市“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对金刺梨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说明安顺市金刺梨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答案】 (1)安顺位于海拔较高的高原地区,光照条件较好,冬季气温较低,病虫害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年平均气温适宜;土壤呈(微)酸性,有利于金刺梨的生长。(答出3点即可) (2)可以实现金刺梨集中种植,利于规模化生产;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保证产品质量;生产一销售一体化便于建立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又可以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提高种植积极性;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增加金刺梨产业效益。(答出3点即可) (3)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借鉴特色农产品的种植经验,加强种植技术培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依托旅游等当地优势产业,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公司与基地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产业推广与发展;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答出2点即可)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9-07-16T11:40:49.5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总第310期作者:张秀华 [导读]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综合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思维方式。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第一中学350300 摘要: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具备综合思维能力,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思维方式。因为综合与分析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逆向思维过程,综合是通过将关键要素整合之后形成高阶段的认识,而分析是将地理事项整体按照一定的角度进行分解,进而认识其关系。由此可见,综合思维是对多种思维方式及方法的有机重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结合高中阶段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推进的今天,教育和教学领域也在向深层次方向拓展,也将课程改革推向了时代前沿。在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改革目标为指导思想,以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以思维特征为基础,积极构建以综合思维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推进呢?下面我们具体展开。 一、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 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开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为启发引导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也是教学效果得以保证的首要条件。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精炼提问,针对导入环节、重点难点突破环节都有效组织学生参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此同时,用问题来引导和启发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敏捷性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西气东输》这一节课为例,在开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将西气东输的路线图(图一)或者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组织学生观看,在观看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西气东输的原因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将西气东输和南水北调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我国资源分布不均衡的原因,逐渐加深问题深度。通过精炼的提问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和学习方法,培养其敏捷性思维能力。 图一. 西气东输线路图 二、强调实践,培养探究性思维 地理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实践,观察地理中所涉及到的具体现象的同时分析成因,探讨结论,进而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好奇心,实现对学生探究性思维的培养。地理实践教学中涉及到最多的就是地理实验。 举例来说,在《河流地貌的发育》这一节课中,教师可将沙盘利用起来,做成地理教具,可采用这种方式:将沙子堆积起来,然后浇水,模拟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之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模拟各类地貌,同时观察变化,将自然界需要几十年演变的过程迅速地演示出来,体现流水侵蚀和沉积的过程。构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可以让学生由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为构建综合思维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将自然界原本需要长时间观察的事物快速呈现,宏观事物微观化,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三、结合地图,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 第一,地理地图本身可提供相应的材料、数据等,不仅直观而且典型,是对地理抽象原理及知识的有效呈现,利于学生将抽象化的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事物,将概念化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抽象原理及知识的理解。 第二,地理地图是经过精密测算和研究出来的结果,学生要对地图掌握具体的认识,需要应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将地理想象及事物综合分析,再结合自身经验辩证解读,形成综合理解。 第三,在解读地图时,需要结合教学案例有所侧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清晰地阐述自身观点,同时和同伴或者教师讨论,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之中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拓展学生思维,培养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科学思维系列——圆周运动中的连接体问题、临界问题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科学思维系列——圆周运动中的连接体问题、临界问题 一、圆周运动中的连接体问题 圆周运动中的连接体问题,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通过一定的约束绕同一转轴做圆周运动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一般求解思路是:分别隔离物体,准确分析受力,正确画出受力图,确定轨道半径,注意约束关系(在连接体的圆周运动问题中,角速度相同是一种常见的约束关系). 【典例1】在一个水平转台上放有质量相等的A、B两个物体,用一轻杆相连,AB连线沿半径方向.A与平台间有摩擦,B与平台间的摩擦可忽略不计,A、B到平台转轴的距离分别为L、2L.某时刻一起随平台以ω的角速度绕OO′轴做匀速圆周运动.A与平台间的摩擦力大小为F f A,杆的弹力大小为F.现把转动角速度提高至2ω.A、B仍各自在原位置随平台一起绕OO′轴匀速圆周运动,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F f A、F均增加为原来的4倍 B.F f A、F均增加为原来的2倍 C.F f A大于原来的4倍,F等于原来的2倍 D.F f A、F增加后,均小于原来的4倍 【解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对A:F f A-F=mω2r A①,对B:F=mω2r B②.当ω增大到2ω时,由②式知,F增加到原来的4倍;由①式知:F f A=F+mω2r A,F f A增加为原来的4倍.故选A. 【答案】 A 变式训练1 如图所示,在光滑杆上穿着两个小球m1、m2,且m1=2m2,用细线把两球连起来,当杆匀速转动时,两小球刚好能与杆保持无相对滑动,此时两小球到转轴的距离r1与r 2之比为( ) A.1:1 B.1: 2 C.2:1 D.1:2 解析:两个小球绕共同的圆心做圆周运动,它们之间的拉力互为向心力,角速度相同.设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建模—成因类 (1)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建模—成因类 一、思维建模 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学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综合题的常见设问和考查形式。命题形式上,常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成因分析类答题模板: 1.获取地理现象以及信息,把握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要认真阅读题干材料,根据题目问题的要求,搞清楚重要地理因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的“因”与“果”的关系。 2.明确分析内容 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地理要素形成因素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天气和气候、地势高低与坡向等 等温线走向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和地面状况等 降水海陆位置、天气气候、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等盐场形成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天气和气候特征等 3.规范书写答案、 在做好作答准备工作后,要精心组织,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清楚层次,合理安排,做好最终答案的规范书写。 二、模板典例 例1.[2014 课标全国II,36,22分]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7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

高考地理复习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天等高中农朝武 高三教学和复习中,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很重要。高考文科综合以能力 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命题追求立意深刻,情境设置新颖,题目设问开放,对考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内涵 从各类资料中,提取和认定地理信息,并且对其做出判断和思考,是地理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教育的重要价值。从高考角度,地理信息的提取和认定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形成考生“答题门槛”的主要因素。考生要在准确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能够迅速动员和提取有效地理信息(其来自卷面提供的情境、资料,对教科书有关知识的记忆或日常社会生活的积累等),将它们融合为一体,并在头脑中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点建立联系,从而将新问题、新资料、新情境有效转化为学生较为熟悉的旧问题、旧资料、旧情境,为进一步的判断、分析、评价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提供认知基础,并且以正确的地理价值观念对前人所做出的结论,对人们已有的行为方式进行历史性的反思。 学习地理科学的价值在于能够形成比较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理综合思维方法。即能独立地运用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对不同的或单一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多角度、多因素的分析,经过独立的思考,做出评价,恰当地解释和解决有关的地理问题,或者提出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简言之,即观察问题、分析方法的综合性,评价的独特性,解决问题的实际性和创造性。 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性 1.高考试题信息量大,揭示学科知识与时政热点的密切联系 试题选取、展现大量课本以外的素材,充分反映了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客观现状,引导考生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地理学科反映自然、人文地理学最新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各种地理现象及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等。在提供给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机会的同时,引导考生关注地理研究的发展,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所遭遇到和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注意到地理学的研究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产生的作用。如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 思维导图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是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  2.教育的概念  广义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都称之为教育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  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学校)教育构成的三要素  教育者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  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和中介  包括:教育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客体。e.g.教科书,讲义);         教育手段(呈现形式,  e.g.网络授课)  4.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特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 人的社会活动  (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 象的根本特征)  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 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 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而动物只是一种生 存本能  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性;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 养的过程;  3.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 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式不同内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但是)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起源 

地理思维建模:城市的形成条件及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附:典题精练及解析)

地理思维建模:城市的形成条件及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附:典题精练及解析)城市的形成条件 【典例赏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东南部滨海平原上美丽城市,托伦斯河横贯市区;最热月平均气温23℃,最冷月平均气温11.1℃。年平均降水量528毫米。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沿海, 沿着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月平均气温从19℃到30℃,夏季风从6月到9月,给这座城市带来一多半的年降雨量。 材料二印度已成为向澳大利亚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材料三澳大利亚和印度略图

(1)试分析阿德莱德与加尔各答两城市形成发展的共同优势区位有哪些?(6分)(2)说出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分析该国种植该作物的有利条件。(6分) (3)印度大量移民迁往澳大利亚,对迁入地有何影响?(4分) 【答案】 (1)两地都位于沿海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分);阿德莱德为地中海气候,加尔各答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2分);都有河流流经,为城市提供水源(2分);位于沿海,港口优良,海运便利(2分)。 (2)水稻(2分)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平坦(2分);土壤深厚肥沃(2分);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充足,雨热同期(2分);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2分);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2分);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区位有利条件答5点即得10分) (3)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2分);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易产生环境问题(2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比较分析。(1)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主要从自然条件地形、河流和气候及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工农业等方面分析。(2)影响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分析。(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因素主要从提供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等方面分析,但可能给迁入地的资源、环境等方面造成一定压力。 从不同尺度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