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著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在娱乐化的潮流中,人们主张对事物和人物不作评价,尤其是不作道德价值上的判断。并不是认为这很困难,而是认为毫无必要。”“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一切都可以被恶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费,饭局中就难免出现诋毁先烈的唱段,电视里就难免出现奇言怪行的英雄。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如

学者的告诫,如果“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历史观,近年来开始弥散到一些肩负讲解史实、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有专家学者把浅薄当学术,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当创新,穷尽资料只是为了证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这种“娱乐”示范,同样会产生“愚乐”效应,尤其是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力还有欠缺的青少年。

其实,很多名篇名著,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灵感。远有《三国演义》演绎历史沉思天下大势,近有《故事新编》以古喻今反思社会现象,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可以更好地让历史说话。而以通俗的方式、大众的视角讲“历史故事”,让公众在“悦读”“悦览”中有所悟、有所得,同

样有利于传播历史。但是,无论怎样的“历史讲述”,都需要抱有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守住一条基本的底线,那就是不能罔顾常识、颠倒黑白,更不能消解价值、解构意义。尊重历史而不是调侃历史,敬畏历史而不是消费历史,才是“再创造”时需有的历史观。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国难娱乐化、国耻戏谑化,这类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无论是在文艺座谈会上,还是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直击要害。事实上,那些无聊无趣的作品,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有网站调查显示,76.97%的人认为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应坚持“严肃化,坚决基于实事还原历史真实一面”。这是对那些“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石头打飞机”的“抗战神剧”的有力棒喝,更是拒绝历史“泛娱乐化”的民意体现。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站在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节点,往回看,百余年沧桑变化的中国近代史,5000多年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史,构建起我们民族最有力的精神底座。向前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愿景,成为亿万人民前行的根本动力。端正我们的历史观,以开放姿态拥抱历史,以真诚敬畏对待历史,触摸民族的灵魂、把握精神的脉络,我们才能担负起历史使命,走向更远的未来。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 院系: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专业:播音主持艺术 班级:09级3班 姓名:xxxx 学号:xxxx 指导教师:xxxx 2013年4月18日

浅析新闻娱乐化现状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tertainment news

摘要 当前,新闻娱乐化成为当今大众传播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有人将新闻娱乐化视为洪水猛兽,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从这一现状出发,本文界定了新闻娱乐化,讨论大众媒介新闻娱乐化潮流出现的系统原因,尝试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受众等方面,来解读中国新闻娱乐化现状,并指出其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效应。同时探讨新闻工作者如何处理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并用正确的心态应对新闻娱乐化趋势,以担当好其在媒介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成因反思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news entertainment has becom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oday's mass communication. There will be entertainment news as great scourges, others will be magic news as entertainment for audiences and marke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defined the entertainment news, discuss the system reason of mass media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 appeared, attempts from the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moral, audience, to interpret the status quo of Chinese entertainment new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face its impact and negative effects. At the same tim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t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news and entertain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trend of news and entertainment correct, to play its commitment 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medium. Key words:news entertainment causes reflection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现象解读——评《娱乐至死》 摘要:《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赫胥黎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 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甘心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 人们关注的1984年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而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1]中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奥威尔过错,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而波兹曼想告诉我们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中。而他在这本书中同样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媒介即隐喻 1.媒介即信息。文章的开始就引用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作者毫无避讳地与这 位学者联系在一起。麦克卢汉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2]。如果追溯到更早时期,柏拉图提出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并且假定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产物,每一种媒介都提供了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媒介即信息”中信息是对事物的明确说明,以一种符号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实中的媒介并不具有这种功能,它更像是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指导人们如何看待问题、了解事件的发生和结局。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2.媒介即认识论。正如早期部落首领通过口述的民法为控诉人伸张正义;大学中通过口试考核 学生等等,说明了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文化前进。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每个阶段的媒介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新的媒介的产生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赋予词语新的内涵,打破原有的话语结构。 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一时间被放大。纸质阅读的时代 让更多人感受到媒介的无形力量,正如托马斯?潘恩代表了他那个时代高度的文化教育程度,一个胸 衣制造商可以写出如此强有力的文章。媒介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表现形式是严肃的、是意味深长的。与此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无疑是一种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报纸、书籍的出现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人的体内,伴随着各种宣传广告也登上了文化的舞台。 二、娱乐时代的到来 19世纪中期,电报、报纸的结合为“娱乐业时代”奠定了基础。电报的发明在通讯方面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的质的改变。它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话语定义。电报和报纸的结合在一定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和探索

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泛娱乐化”现象的反思和探索 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得以转变成“当事人”,而其“泛娱乐化”的特质必然导致传统舆论管控及引导的话语权面临空前挑战。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堂呈现出“泛娱乐化”倾向,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对此进行反思,探索推进思政课堂教学的优化对策。 随着微博、微信等信息媒体的发展,社会步入了自媒体时代。交互性强、成本低廉、传播速度快的自媒体使得学生从“旁观者”得以转变成“当事人”,迅速构建自己的社交空间,及时了解和更新知识,转变价值观念。面对自媒体,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观念、手段、方法等方面均处境被动,往往会逐渐被边缘化,因而很多高职院校都针对学情变化进行了相应的教学改革,以推进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就成为后期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的推进,思政课堂呈现出一种倾向——“泛娱乐化”,这种现象反映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尤其严重。 1、课堂主体“泛娱乐化” 自媒体的发展表面上提升了人的主体性,接受和传播什么样的信息由自己决定,但实际上却受到了自媒体信息制造和传播者的制约和影响。随着资本逐利性等价值的影响,当前的自媒体本身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在信息接受和传播中优先选择娱乐化的方式和途径。一方面,当前的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群体,网络信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价值观受网络信息导向的可能性远高于90前学生。另一方面,当前自媒体信息中充斥着泛娱乐化等负面信息,如对红色经典、革命先烈的恶搞,使得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中对政治开始冷漠,不去关心意识形态领域,不去关心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实施情况,不去关心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问题,一切以娱乐化为中心,扭曲了正常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课堂内容“泛娱乐化” 针对自媒体时代的变化,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多院校将“教材体系”转变为“教学体系”。这种改变,一定程度上确实使得思政课变得生动,由枯燥的政治理论转变为生动的教学内容,理论教学的效果大大加强了。但又由于为追求学生的兴趣点而选取的教学内容,呈现出了知识的碎片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弱化了统编思政课教材的逻辑科学性,甚至在有些院校课堂教学中居然出现了和教材相违背的教学内容,出现了严重的教学事故。这种随意编排的教学内容,重点是为了学生评议分高些,迎合一些学生的低级趣味,失去了思政课教师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思政课作为社会正能量传播主渠道的意义。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浅析中国新闻娱乐化现象 “摘要”: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新闻为争取更多的受众而走向了娱乐化的道路,这是传媒市场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新闻娱乐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积极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负面影响。所以对于新闻娱乐化的影响,我们很难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一致认同的是新闻在娱乐化的道路上一定要把握住度。只有规避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现象 朝鲜领导人金正日逝世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华视主播梁芳瑜扮“梁春姬”模仿朝鲜主播李春姬,以朝鲜语、国语交杂播报新闻,还唱歌自嘲是“大肠头”。新闻播出后网络一片骂声,“新闻娱乐化”这一陈旧的话题又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一、何为新闻娱乐化? 对于“新闻娱乐化”的概念,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西方媒介分析家本·巴路迪肯用“信息娱乐”(infotainment)来表述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新闻如同轻度娱乐以追求轰动效应,即所谓新闻娱乐化。复旦大学著名新闻学教授李良荣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指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轶事、两性纠葛。”而另一位学者林辉对新闻娱乐化的表述则受到更多人的认可。林辉认为,新闻娱乐化“一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 我国的新闻娱乐化之风从文娱、体育类新闻发端,现已蔓延至社会新闻、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学新闻等各个新闻领域,成为中国新闻传媒业界的宠儿。而这一现象的产生绝非偶然。 二、新闻娱乐化产生的原因 1受众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需求是生理和安全需求,后面依次是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从显性到隐性依次过渡,随着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另一个需求的强度就自然地增大。中国现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渐进入生活安逸、物质丰富的时代,这也就意味着人们潜在的需求在增加。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需要通过娱乐舒缓压力,释放心情。新闻娱乐化将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

“泛娱乐化”批判的多维背景

“泛娱乐化”批判的多维 背景 张爱凤* 内容提要晚近以来,“泛娱乐化”成为一个新的审美文化问题。在数量众多的研究论文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批判角度和方法的单一性特点。文章以社会——文化批判学的方式,对“泛娱乐化”问题背后的经济、哲学、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四重背景进行分层剖析,以期能以理性的文化批判的立场取代之前的政治、道德批判的立场。 关键词泛娱乐化文化批判多维背景 “泛娱乐化”成为当前探讨的一个新的审美文化问题。 这个问题也可以看作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艺术商 品化”问题讨论的延续,即艺术在进入市场后,不可避免 的一个结果就是娱乐化。 如果把“娱乐化”现象置放在历史更广阔的时空来看, 这并不完全属于一个新出现的审美文化问题。在中国文化 史上,雅和俗的审美趣味之辨是历久弥新而又无处不在的 命题,就文艺的功能而言,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高雅艺术重 在教化和审美,而通俗艺术则以娱乐性见长,因而,“娱

乐化”其实就是通俗艺术的趣味在与高雅艺术的趣味较量中占据了优势。但晚近以来,“娱乐化”问题的探讨已经逸出了原来的文学艺术的领域,向政治、宗教、教育、学术等其它领域蔓延,“娱乐是景观的主宰模式,它的代码渗透到新闻、信息、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1]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被认为是分析“娱乐化”问题的经典论著,这本书在中国的出版时间是2004年,以2005年为转折点,我国以“娱乐化”“泛娱乐化”为主题的论文数量以每年百余篇的幅度持续上升。 [2]尼尔·波兹曼的论点也被研究者大量广泛的引用。在数量众多的论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泛娱乐化”问题研究的背景过于单一。研究者多站在政治批判或道德批判的立场上,不自觉地把“泛娱乐化”问题研究缩小为“传媒娱乐化”问题研究。研究对象多集中于传媒领域,多侧重从新闻传播业务的角度去分析“泛娱乐化”问题,研究的方法和角度雷同,论文的措辞充满了情绪化色彩,论文的观点也大体相似,多对“娱乐化”持否定的观点。这种观点与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传媒的批判理论一脉相承,不自觉地流露出精英主义的倾向。但此类观点容易使批判性的理性分析滑向道德性的优劣判断。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b16094765.html,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 作者:马丽娟 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5期 摘要:《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 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赫胥黎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59-02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甘心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 人们关注的1984年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而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1]中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奥威尔过错, 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而波兹曼想告诉我们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中。而他在这本书中同样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媒介即隐喻 1.媒介即信息。文章的开始就引用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作者毫无避讳地与这位学者联系在一起。麦克卢汉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2]。如果追溯到更早时期,柏拉图提出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并且 假定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产物,每一种媒介都提供了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媒介即信息”中信息是对事物的明确说明,以一种符号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实中的媒介并不具有这种功能,它更像是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指导人们如何看待问题、了解事件的发生和结局。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2.媒介即认识论。正如早期部落首领通过口述的民法为控诉人伸张正义;大学中通过口试考核学生等等,说明了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文化前进。任何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毕 业 论 文(设 计) 中文题目 :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英文题目 :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姓 名 柳 佛 保 学 号 04012607 专业班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04级(6)班 指导教师 杨凯毅 提交日期 2008-4-18 教务处制 惠州学院 HUIZHOU UNIVERSITY

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柳佛保广播电视新闻学 04级(6)班指导教师:杨凯毅讲师 摘要 随着新闻媒体市场的的发展,新闻娱乐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将着重探讨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特点、现状以及产生的成因,进而批判分析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和现存的问题,从而总结新闻媒体在娱乐化道路上遵守的原则,以利于新闻娱乐化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关键词 新闻娱乐化定义特点现状成因利弊原则

Prob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 Liu Fobao Class 6,Grade 2004 Broadcasting, TV and Journalism specialty Tutor : Yang Kaiyi Title:Lecturer Abstract With developing of the market of the news media,the News Entertainment trends more and more obviously.Probing into the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and genesis,this paper will critically analyz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Phenomenon of News Entertainment,and then summarize the principle be observed the media for the practice of News Entertainment,for the News Entertainment serve better for the audience. Key Words news entertainment definition features status genesi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rinciple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_评_娱乐至死_马丽娟

59 泛娱乐化时代文化娱乐化现象解读 ——评《娱乐至死》 马丽娟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3000) 摘 要:《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当今生存状态很有意义的书。波兹曼用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公众话语正在以一种娱乐化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文章从“媒介即隐喻”、“娱乐时代的到来”、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针对当今社会文化娱乐化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 关键词:娱乐至死;媒介;赫胥黎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059-02 收稿日期:2013-03-01 作者简介:马丽娟,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理论与实务研究。 《娱乐至死》是一本对现实和我们今天的生存状态很有 意义的书。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甘心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这是一份精彩、有力且难以辩驳的控诉书。 人们关注的1984年乔治·奥威尔的预言没有成为现实,而奥尔德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1]中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奥威尔过错,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而波兹曼想告诉我们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我们将处在一个娱乐至上的环境中。而他在这本书中同样做了详细的说明。 一、媒介即隐喻 1.媒介即信息。文章的开始就引用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的观点,作者毫无避讳地与这位学者联系在一起。麦克卢汉认为,深入一种文化的最有效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中用于会话的工具[2]。如果追溯到更早时期,柏拉图提出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并且假定我们会话的形式对于要表达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容易表达出来的思想自然会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产物,每一种媒介都提供了新的定位,创造出新的语言符号。“媒介即信息”中信息是对事物的明确说明,以一种符号形式表现出来。而现实中的媒介并不具有这种功能,它更像是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指导人们如何看待问题、了解事件的发生和结局。语言即媒介,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2.媒介即认识论。正如早期部落首领通过口述的民法为控诉人伸张正义;大学中通过口试考核学生等等,说明了媒介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有着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文化前进。任何认识论都是某个媒介发展阶段的认识论,每个阶段的媒介都有着自身的特点。新的媒介的产生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沟通方式,赋予词语新的内涵,打破原有的话语结构。 印刷术统治下的美国,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一时间被放大。纸质阅读的时代让更多人感受到媒介的无形力量,正如托马斯·潘恩代表了他那个时代高度的文化教育程度,一个胸衣制造商可以写出如此强有力的文章。媒介的改变必然会带来思想上的转变,这种表现形式是严肃的、是意味深长的。与此同时,这种文化的传播对人们的思想无疑是一种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力。报纸、书籍的出现犹如新鲜的血液注入人的体内,伴随着各种宣传广告也登上了文化的舞台。 二、娱乐时代的到来 19世纪中期,电报、报纸的结合为“娱乐业时代”奠定了基础。电报的发明在通讯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到的质的改变。它将会创造出一种新的话语定义。电报和报纸的结合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报纸过去的形象,报纸的时效性发挥出来,开始了所谓的“今日新闻”,电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快捷、更加有效地形式出现。 摄影出现以后一直被作为另一种“语言”使用。它可以形象地表达出文字所描绘的东西。人们开始从接触简单的文字信息转变为这种图文并存的形式,可以更加直观、有效地接触信息。照片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成为电报式新闻的绝好补充,这种传播更加感知、具体。这种全新语境的产生,人们更多地关注娱乐化的东西。 电视的出现推动了娱乐业的发展,它在很多方面充当了指挥中心。我们对媒介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受电视的影响。电视已经成为文化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着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电视作为指导人们生活的风向标引领人们走向娱乐时代。人们对报纸、广播的痴迷开始衰减,电视成为他们生活

对新闻“泛娱乐化”的几点思考

对新闻“泛娱乐化”的几点思考 姓名:刘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人文系2010级网络新闻班2010050261) 指导老师: 摘要:本论文对大众媒体新闻“泛娱乐化”的趋向进行了剖析,并对新闻的职业道德、栏目的质量、新闻敏感及新闻线索、社会公信力进行了阐述。指出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是否能健康、自由地发展,直接关系着这个社会是否具有自我完善、自我净化、自我更新的功能,并强调了新闻记者及媒体工作者责任感的重要性。 关键词:泛娱乐化;职业操守;虚假新闻;公信力 毋庸置疑,我们的新闻正在走向“泛娱乐化【1】”。翻开一些报纸杂志,《网络色狼求色劫财》、《激情相约约来警察》、《漂亮女教师卖身救弟》之类的噱头充斥版面。打开广播电视,几乎在各个时段都能听到看到主持人用轻松调侃的语气播报的娱乐性新闻节目。对于媒介内容“泛娱乐化”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引发了传媒业界的关注。2004年,《南方周末》【2】发表的两篇文章《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标志着这一讨论已经从专业问题扩大为一个公共性话题。我想就此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新闻“泛娱乐化”将使媒体丧失职业操守 (一)媒体,新闻内容人性化 在市场经济发达、生活节奏加快、资源紧张的今天,市民需要更多的关怀。让市民暂时忘掉烦恼,并且能获得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克服现实中的烦恼,是会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的。因此作为媒体来说,不仅要给受众提供信息,还应该增强服务意识,娱乐受众。从某种角度说,媒体内容的娱乐化也可以说是媒体人性化、新闻内容人性化的一种体现。 (二)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 虽然,我们的生活需要娱乐和轻松,媒体当然也不例外。但这种“泛娱乐”的新闻报道方式是不可取的。过分地强调新闻的娱乐功能,必然会影响到其它功能的有效发挥,使新闻报道走入“娱乐”歧途。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人(受众),

《“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阅读答案

, 湖南雅礼中学201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娱乐化”倾向,引起了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反三俗(低俗、庸俗、媚俗)”的大讨论正在展开。但愿这场讨论能使人们认清“泛娱乐化”的根源和危害,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娱乐”是好是坏,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涵义。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劳作之余,通过非生产性活动所带来的身心放松和调剂,以达到生理和精神的愉悦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人们从事生产性劳动之外的闲暇时间和活动。它不再是劳动的补充和调剂,而是人们生命本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的发展、丰富和完善的途径,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现代语境中,“娱乐”是一种人生观和生活态度,它是对于理性、正统、庄重感和仪式性的反叛、嘲讽、解构和消融,试图以反叛者的姿态,反对并解构一切正统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前两种意义上的“娱乐”,对于当下生活具有积极的意义;而第三种“娱乐”大肆充斥我们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生活,则绝非幸事。近十多年来充斥文艺领域的“泛娱乐化”,不仅是市场力量的结果,也不仅是肤浅的时尚风潮,而是更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根源方面,随着私人生活空间扩展和自由度增加,人们的恋爱婚姻、情感偏好、闲暇娱乐等成为私人生活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们与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人生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吸引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同时,在“市场化”的“消费主义”浪潮之下,人们也更多关注个体的成就,追求个体的快乐;对于事关群体前途命运的严肃题材,则相应地表现出淡漠和疏离。这是“泛娱乐化”得以形成的“群众基础”,它一旦被市场化的、逐利取向的文艺创作“盯上”,以“三俗”为代表的“泛娱乐化”就很容易滋生蔓延。在思想文化根源方面,则主要是受全球艺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即西方发达国家发端的,由精英文 “泛娱乐化”化向大众文化、从严肃艺术向娱乐文化发展的倾向。在西方国家的后现代语境中, 具有独特的效应。但当它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并大规模充斥于其文艺创作领域之后,就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娱乐至死”的喧哗声中,一些需要严肃思考的重大命题难以开展,理性、人本的工业化城市化文明建构更为艰难,那些真正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具有高尚文化品格、反映主流价值、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文艺作品,其生存和传播空间反而受到挤压,这是“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之处。文艺创作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和产物,它折射出创作者和社会大众的心灵。沸腾而喧闹的娱乐看似繁华欢乐,但承载人们精神的心灵,甚至整个文化生态,都有可能在无度的娱乐中荒芜沙化。泰戈尔说:“当他微笑时,世界爱了他;当他大笑时,世界怕了他。”尼采也说,感到安全和愉悦的人,脸上会涌现出“精神的微笑”,那是对美好生活所藏匿的无数舒适感到惊讶的标志;相反,用尽气力、寻找一切机会放声大笑,恰恰是焦虑不安的表现。所以,呼唤思想和德性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回归,恢复一种有道德、有价值的社会生活,实在是“反三俗”的应有之义。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现象不属于“泛娱乐化”倾向的一项是() A.一位老报人说:有的厚厚一摞彩印报纸中,竟然没有文化副刊的版面;有的倒是挂着文化副刊的招牌,但里边都是一些扭捏作态的红粉佳丽或畸形变态的恋爱轶闻。 B.《唐山大地震》通过潜移默化的故事延伸,来讲述生命的可贵、人性的光辉。首日票房已超过3620万元,成为中国影史首日票房第一新高。 C.“两会”报道中出现了“追星意识”:赵本山的新衣服值多少钱;姜昆被索要签名的记者围住;黄宏到哪里,欢笑就到哪里…… D.江苏徐州市开展了“魅力教师”评选活动,入围者大多是青春靓丽的青年女教师,其中又以小学、幼儿园、舞蹈学校的年轻教师居多,占到了76%。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认识有关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创作只热衷于追求个体快乐,而淡漠和疏离严肃题材,就很容易堕入“泛娱乐化”。 B.“娱乐至死”盛行,思想和德性被挤压,隐匿着“泛娱乐化”真正的危险和吊诡。 C.后现代语境中的“娱乐”已给我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D.在前现代语境中,“娱乐”是劳动和补充和调剂。15.简要谈谈,为还文化界一个清新健康的环境,怎样遏制文艺领域愈演愈烈的“泛

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及监管措施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及监管措施研究:以微信公众号为例 王一童?万新蕊?杨一鑫 摘一要: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自媒体的发展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用户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方向与监管了解程度?发现大多数用户比较关注内容本身?而不关注内容是否真实?是否具有传播价值与影响?不过大多数的用户都认为现阶段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不够?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措施?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综合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建议自媒体在发展时提高传播者素质要求?保证其专业性?更新传播方式?降低自媒体的封闭性?形成私密性与公共性相结合的传播空间?同时?建立层层把关制度?加强信息的筛选管控?以此为自媒体发展构建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自媒体?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方向?监管措施 中图分类号:G206一一一一一一文献标识码:A一一一一一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30-02 一一一二背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媒体自2003年开始发展以来?其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从美国的FaceBook到中国的微信二微博二百度贴吧?其中以微信平台发展得最为火热?甚至有超越传统媒体的趋势?自媒体具有平民个性化?操作门槛低?交互强传播快等明显特点?这些特点令其具有了传统媒体所没有的优势?能够通过 六度理论 与病毒式的传播?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规模无限地放大?越来越多的人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自媒体上?但是人有千姿百态?就导致了自媒体的良莠不齐?信息可信度低?更是存在法律不规范的严重问题?因为现在国民素质并不统一?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自媒体平台来传播不良信息及进行网络诈骗?我们希望能够总结一下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从中找出关键问题?从而为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想法?为更好的网络管制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参考相关的文献?研究现有的理论成果?主要是在知网二国家科技部网站等检索研究国内外自媒体发展分析的文献作为后续研究基础? 2.问卷调查研究:对在校大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自媒体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及覆盖面? 二二文献调查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人联合提出的 WeMedia(自媒体) 研究报告?里面对 WeMedia(自媒体) 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 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二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 2020年中国传媒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互联网业务(网络加移动增值)规模达到传媒产业总体市场的41.7%?与2011年的41.8%相比变化甚微?保持了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之势?而报纸的市场份额从12.37%下降为9.8%?传统媒体行业受到冲击?因此?在这自媒体井喷时代?传统媒体行业该如何发展?自媒体行业这股潮水又将涌向何方?是我们应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作为一种个体提供信息生产二积累二共享二传播内容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博客二微博二SNS社区二个人主页为代表的自媒体在用户量和传播效果上占据了强大优势?从单纯的网络社交工具和消息发布平台逐渐发展成为舆论监督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公众利用其参与公共事务?表达个人观点?甚至左右热点公共事件走向?让人不禁感叹自媒体舆论监督时代已经到来?而自媒体舆论存在很大的问题:自媒体舆论监督的散点化特征?自媒体为公众搭建了监督社会的 零中介 舆论空间?每个个体都可以作为信息发布者在自媒体上发表言论二监督社会?成为自媒体的 新闻发言人 ? 自媒体舆论监督的非理性特征?自媒体对于公众?是一个相对自由的意见表达空间?由于网络匿名性和传播主体来源广泛性的特点?自媒体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监督更为真实和全面?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但同时?这些特点又给自媒体舆论监督带来了自由化的负面影响?由于可控性差和信息发布的随意性?一些自媒体传播主体出现意见表达过激或失控?利用舆论监督之名散布谣言二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以及人身攻击?以至于触及法律底线?使自媒体舆论监督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特征? 此外?自媒体中商业化和娱乐化元素过多也对自媒体舆论监督职能起到了消极的作用?专业媒体通常会根据运营和迎合大众审美情趣的需要?把商业信息和娱乐信息的输出限制在可控范围内?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是完全个性化的?信息种类更加多元?受众在这个平台既可以关注公共事件?也可以利用其进行营销活动?亦可以传播娱乐信息?这类信息在自媒体信息中大量存在?无形中稀释了很多本该在自媒体场域里被关注的舆论监督信息(2012?吴雨荣)? 因此应该研究如何对自媒体舆论进行有效监管?打造绿色的互联网环境? 三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收集 在阅读自媒体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研究小组成员设计完成了调查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其中基本信息6题?自媒体使用目的测评4题?自媒体使用因素测评5题?自媒体监管方法研究4题?共发放纸质问卷200份?电子问卷100份?回收问卷293份?回收率97.67%?其中有效问卷290份?有效回收率99%?调查问卷的调查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一调查样本信息表 调查样本人数合计性别 男125 女165290年龄 10 19岁50 20 29岁156 30 39岁43 40岁及以上41 290 是否媒体 从业人员 是14 否276290 工作单位性质 学生140 企事业单位员工67 政府工作人员32 其他51 290 03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浅谈新闻的娱乐化 发表时间:2010-07-02T14:49:11.280Z 来源:《戏剧之家》2010年第3期供稿作者:李晓娜 [导读]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新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伴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新闻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伴随着市场化的步伐,新闻娱乐化的日渐兴盛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娱乐化在电视传媒中已经形成为一个普遍的趋势。 一、新闻娱乐化的界定 “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 一个是内容上,其特征在于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日常事件、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中的重点;为了争取更多的观众,新闻工作者竭力从硬新闻中“提炼”娱乐价值。在硬新闻方面尽量使其内容和形式被软化,从为了加强视觉冲击力在报纸和新闻期刊上进行加强标题、图片和版面;到“说新闻”、“聊新闻”和“侃新闻”的形式,各种形式可谓是层出不穷。 另一个是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从1998年改版后栏目定位为“五性”:新闻性、社会性、贴近性、趣味性、服务性。这“五性”最后又都要通过一个“可看性”得以释放。把播新闻改为说新闻,让观众了解到“新闻也可以这样报道”。凤凰卫视是一个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境外媒体,新闻节目也做成轻松的、愉快的形式,引起了许多观众的关注,也引起了内地电视人的思索。凤凰卫视突出体现了新闻娱乐化和文化娱乐化。 二、新闻娱乐化的形成原因 新闻娱乐化对受众有极强的适应性。媒体在进行报道时,首先必然对受众有一个理念上的定位。任何的报道都是以受众为基础的,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影响的就是受众的观念。受众是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是新闻文化的主体,受众的心理需求客观上左右着新闻的走向。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媒体要生存,就必须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得到效益。新闻娱乐化正是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因此实现了发展。 新闻娱乐化对市场的适应性也使其快速发展。新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社会发展的反映。一切事物的改革都是迎合市场的需要。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新闻无法摆脱商业控制这个事实,越来越多的新闻已经成为了广告和娱乐的囚犯。”随着传媒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传媒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还是新兴起的所谓“第四传媒”,它们主要都是通过广告商,以支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无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娱乐化的做法至少给媒体带来了不少的经济效益。 媒体对利益的需求也促使新闻娱乐化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很多媒体从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要有利润就必须要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喜欢欣赏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是否是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无法销售,一切都是空话。因此大多数的媒体都在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的喜好成为了媒体传播的趋向。对经济效益的需求趋使传媒工作者尽量使自己的产品迎合受众使受众满意,其结果就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进行传播。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新闻的娱乐化如鱼得水地发展起来。 三、新闻娱乐化的发展 首先是新闻娱乐性的增加。国内的传播界为了适应受众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娱乐化新闻节目:《朝闻天下》、《第一时间》、《鲁豫早班车》等一些类似的节目,把播新闻改为说新闻,同时也出现了读报等一些新型方式。 其次是新闻和娱乐相互渗透。新闻和娱乐的界限一直都是模糊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传媒纷纷将娱乐化作为争夺受众的必要手段。 四、新闻娱乐化的不利因素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文化”被“娱乐化”了,而“娱乐”又被“商业化”了,观众的低品位、低格调的接受标准为低俗化提供了现实基础;将传播真、善、美的正面报道,变成了张扬低俗的载体。如此追求新闻娱乐化,新闻将出现庸俗化。比如炒作明星绯闻,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的“假新闻”,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调动受众的深层欲望……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使媒介的权威下降,甚至危害社会风气,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是传媒之祸。在近几年里在一些严肃和正统的新闻节目中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说”新闻的姿势和方式。新闻的重大性、严肃性理应成为新闻人的主要诉求。如果把严肃的新闻弄的太离谱,这样只会削弱新闻的可信度和损害媒体本身的形象。 五、如何健康发展 首先要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尺度。新闻工作者要在新闻内容取向、新闻表达方式、记者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把握和均衡,要做到与受众“零距离接触”,同时也要保证新闻的重大性、严肃性。 其次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媒体引导水平。面对新闻娱乐化,传媒工作者必须把握好适当的尺度,贴近受众,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迎合和吸引。所以,媒体必须要记住新闻报道要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要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这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 再次要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在新闻报道中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造成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传播活动“不得宣扬色情、凶杀、暴力、愚昧、迷信及其他格调低劣、有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内容。” 最后要严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闻的传播规律包括:1、真实、迅速是新闻传播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2、新闻价值。包括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显著性、趣味性五个方面。3、客观性。要保证一切的改变都遵循以上的传播规律。 伴随着市场的改革,新闻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新闻的娱乐化也是改革的必然产物,只要新闻工作者加强自身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把健康、高品位、高格调的产品放在首位,自觉遵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要求,新闻界必定会健康地发展下去。

高考作文 泛娱乐化

专题七:泛娱乐化 追寻意义,走出“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抗日神剧”“宫廷戏说”“名着改编”,总会引来很多质疑之声。那些不顾史实乃至常识的粗制滥造,那些既无意思更无意义的胡编乱造,让人反感,却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文化多样的今天,应该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时代说话、向公众发言? 脱下沉重、刻板、僵硬的外衣,换上轻盈、生动、鲜活的步伐,历史的“轻松”背后是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表现。然而,以戏说代替正说,以调侃代替中立,以消费历史代替认识历史,以娱乐历史代替思考历史,可能就跌进了“泛娱乐化”的陷阱——历史变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变成了抖一个个包袱、造一个个笑料。 “在娱乐化的潮流中,人们主张对事物和人物不作评价,尤其是不作道德价值上的判断。并不是认为这很困难,而是认为毫无必要。”“泛娱乐化”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一种“去价值化”。一切都可以被恶搞、一切都可以被消费,饭局中就难免出现诋毁先烈的唱段,电视里就难免出现奇言怪行的英雄。在这样的历史观看来,无所谓真相、无所谓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都不过尔尔,真可谓“节操碎了一地”。 当历史仅归于娱乐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时,这直接瓦解着社会的价值底座、人们的精神信仰。正如学者的告诫,如果“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最后必然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看看那些起哄让秦桧在岳飞面前“站”起来的,那些围观邱少云“特殊生理结构”的,那些瞎传“村民出卖狼牙山五壮士”的,那些连抗战都可以无所顾忌消费戏谑的……娱乐化一旦过度膨胀,其必然的结果就是审美取向感官化,价值取向虚无化,政治取向戏谑化,道德取向去崇高化。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这样一种泛娱乐化的历史观,近年来开始弥散到一些肩负讲解史实、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有文化工作者把历史当消费,热衷于“戏说”、青睐于“颠覆”;有专家学者把浅薄当学术,花大量功夫研究“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有婚外情”“李清照词句证明她是好赌好色之人”;有教育工作者把媚俗当创新,穷尽资料只是为了证明孔子有私生子、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

新闻娱乐化利弊

新闻娱乐化利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我们对于外来文化的大量借鉴、应用,“泛娱乐化”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娱乐元素都无孔不入地进行着渗透。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置身于一个娱乐的消费环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娱乐”这两个字眼紧密联系着。在经济发展导致市场经济大潮出现传媒的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都不同程度呈现出商业化倾向的趋势之下,作为大众传播重要手段之一的新闻,也避免不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以其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等构成的娱乐效应,为受众提供了轻松愉悦的接受氛围。 现今所谓的新闻娱乐化就是指现在各新闻商家大多都为了吸取消费者眼球,增加报纸销售量而进行的将报道严肃性的政治、法制、经济、科技和社会新闻时,摒弃严肃、与深刻,代之以煽情、搞笑或刺激的方式,将严肃新闻庸俗化、浅薄化甚至低劣化,使之具有猎奇性或感官刺激性的改革。归根结底新闻娱乐化的实质是媒体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经济利益凌驾于公众利益之上。其总体特征是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只关注眼前的际遇感受,满足离奇与感官刺激。比如目前收视率很高的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都属于娱乐性很强的电视台。 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到底应该喜还是应该忧呢? 首先,新闻娱乐化的好处有:第一、新闻娱乐化增强了新闻的贴近性,也加强了公众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热情,是新闻民主化的一种表现;第二、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人,受众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讨论社会价值和公共事务,新闻告知以及舆论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启蒙的作用。它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内涵,受众更加容易接受;第三、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革;第四、是对以往媒体娱乐功能缺陷的一种阶段性补偿,传媒的商业化运作促使媒介真正树立起受众观念,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 其次,新闻娱乐化的弊端有:第一、新闻的娱乐化的媒体让全社会沉溺于一种无名的娱乐之风中,使受众群体只关注眼前的得失际遇;第二、传媒的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第三、新闻功能的错位,新闻承载过多的娱乐功能;第四、廉价的占用了人们太多的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