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侧块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

侧块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

侧块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
侧块钢板在颈椎单开门手术中的应用

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部肌群解剖及其作用 颈后部肌群分为五层: 第一层,最深层颈回旋肌,起于第1颈椎到第7颈椎横突. 止于各椎板上。颈回旋肌上层是颈多裂肌,起于第4到第7 颈椎关节突,止于第1到第3椎骨高度。都受脊神经支 配。如图(JH001)(JH002) 图(JH001)

图(JH002) 概况:多裂肌和回旋肌是椎骨间深层的小肌肉,存在于脊柱全长。它的制约作用大于运动作用;在较大肌肉使脊柱弯曲时,它们防止个别的椎骨过度弯曲或旋转而脱位。在颈部的回旋肌是不明显的而且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多裂肌跨越2-4个椎关节,只旋转一个或两个 关节。 功能: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使脊柱伸展.侧屈和旋转,实际上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辅助大的肌肉。这些小肌肉似乎主要参与个别椎骨位置小的调整。 第二层,颈半棘肌,头最长肌如图(JH003),斜角肌如图(JH004) ,肩胛提肌如图 (005)

图(JH003) 概况:颈半棘肌和头最长肌在提物和向前倾斜时参与支持头部。因而,它们通常是超负荷使用并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是头疼主要涉及的肌肉。肌连接: 1.下方,至第1到第6胸椎的横突。 2.上方,颈半棘肌至第2到第5颈椎的棘突;头最长肌恰好至头半棘肌的外侧。 功能:头最长肌:1.伸展头部,向同侧屈曲颈(侧屈)。2.当前倾时支撑头部。 颈半棘肌:1.伸展头部。2.侧屈颈部。3.使头向对侧旋转。 相关部位:1.头最长肌:头侧面带状区域,特别是顳部的前面。2.颈半棘肌:头后面(典 型的紧张性头疼)。

图(JH004) 斜角肌:是因为它容易引起疼痛。虽然它们明显的作用是使头向两侧旋转,我们也用其抬高胸廓,而且在反常的呼吸时还作为不适宜的辅助肌。因而,斜角肌承受很大的张力,大部分人都存在这一肌肉问题。胸廓出口这一词用来指由斜角肌和第一肋骨限定的整个区域,或指在浅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之间的通路。液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在至上臂的途中经过这两个肌肉之间,然后走行于第一肋和锁骨之间。当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紧张时,它们可能在这一区域的某些点受到挤压。有时很难鉴别是斜角肌引起的疼痛还是臂丛受压引起的疼痛。注意:小斜角肌不是在所有的人都能发现,而且经常仅一侧有。虽然她可能有激发点,但很难用手法使其分开,它可以作为前斜角肌的一部分被治疗。 前斜角肌,起始点:第2~5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颈神经丛(C1-7,T1) 中斜角肌,起始点:第1~6颈椎横突。止点:第1肋骨。神经支配;同上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并发症(一)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的并发症(一) 作者:武刚,申勇,王林峰,刘艳兵 【关键词】颈椎后路单开椎管成形术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是目前治疗颈椎病的一种较为常用的术式,但由于技术等原因,各种并发症时有发生,现综述如下。 1轴性症状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患者常出现颈项部及肩背部疼痛,伴有酸胀、僵硬和肌肉痉挛,称为轴性症状。其发生率可高达45%~80%,严重者经理疗和功能锻炼均很难取得满意疗效,症状持续时间可长达十余年〔1〕。轴性症状的出现与颈后韧带复合体受到破坏、颈椎的节段性不稳、术后颈椎总活动度减少、颈椎周围软组织受到刺激、术后佩戴围领时间过长等原因有关〔1~3〕。常规单开门手术取颈后正中入路,使后方韧带复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项韧带受到严重破坏,剥离了双侧椎旁肌,切除了部分棘突及韧带,影响了颈椎后方结构的稳定性。特别是术中切断了C2~C3和C6~C7之间的棘上和棘间韧带,使手术后肌肉韧带复合体出现两个薄弱区,从而引起椎间过度运动,导致椎间不稳而出现轴性症状。另外,术后长时间颈部制动会导致C3~C6运动减少,颈椎活动度下降,造成C2~3和C6~7节段运动代偿性增加而引起轴性症状〔1〕。通过改良术式保护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的功能、尽量重建伸肌的自然结构、缩短颈部制动时间、加强早期功能锻炼等措施可以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1~3 2C5神经根麻痹 最初的常见症状是肩部或上臂的剧痛,进而是三角肌和肱二头肌的轻瘫或瘫痪,多在术后1周内出现,少部分在术后2~4周内出现〔4〕。Sakaura等〔4〕回顾以往文献发现,颈椎病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平均为4.6%,其中前路减压融合术平均为4.3%,在后路椎板成形术则为4.7%,两者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其可能的病理机制包括机械性损伤、神经根拴系效应和脊髓灰质病变等。Satomi等〔5〕认为C5神经根麻痹是后路椎板成形术时神经根的直接损伤所致,多数C5神经根麻痹发生在椎板成形术的开门侧,术中手术器械可能会直接损伤神经组织。多数学者〔6~7〕认为脊髓减压术后脊髓向后方漂移,同时神经根靠在小关节的边缘或上关节面,导致神经根的栓系,而引起C5神经根麻痹。Yamashita等〔6〕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MRI检查结果发现,神经根麻痹患者C4~5水平脊髓向后漂移平均达5mm,而非麻痹患者脊髓向后漂移范围通常在1~3mm。Uematsu等〔7〕发现单开门手术中椎板掀开角度不小于60°时,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明显提高,还得出在靠近椎板侧开槽做门轴时,术后神经根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的结论。Chiba等〔8〕则认为颈椎术后的上肢麻痹可能与脊髓灰质的病变有关。总的来说,C5神经根麻痹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除了神经根的损伤外,脊髓灰质的病变也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颈椎术后的C5神经根麻痹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一般患者通过卧床休息,颈围制动,应用激素、脱水剂及神经营养剂治疗后可较快恢复。对于严重的肌肉运动瘫痪者恢复时间较长,一般在6个月~1年左右,肌肉功能训练结合电磁等物理治疗有助于获得早期康复〔4〕。综合上述各学者观点,采取下列措施可能会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a)后路开门时注意避免器械损伤神经根(最好用磨钻,避免用椎板咬骨钳),减压时立即快速静滴甘露醇及甲基强的松龙以减轻脊髓的水肿反应;b)为避免术后神经根后移牵拉过大,开门应靠近椎板侧,椎板掀开角度应小于60°;c)对椎间孔明显狭窄的患者,术中可酌情行椎间孔切开术。 3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颈椎手术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体位、减压过程中的震动、手术器械对脊髓的直接刺激、减压后脊髓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都可能加重脊髓损伤。另外,颈椎病患者的脊髓长期处于受压状态,血供差,经彻底减压后,短时间内血供恢复可造成脊髓水肿加剧,即

最新人体结构解剖图---颈、气管、食道

人体结构解剖图---颈、气管、食道 颈部的上界为头部的下界,下界即胸骨上缘、锁骨、肩峰和第七颈椎棘突间的连线。该局部以斜方肌前缘为界,分为前方的固有颈部和后方的项部;固有颈部以胸锁乳突肌为界,区分为颈前区,颈外侧区及胸锁乳突肌区。颈前区亦称颈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为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颈动脉三角、肌三角。颈外侧区亦称颈后三角,该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为枕三角和锁骨上三角。 颈部层次 颈部由浅入深(由前向后)层次结构十分明确,分别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为浅、中、深三层,在浅、中层与深层间形成的鞘内,容纳通过颈部的气管、食管及血管。各层间有疏松结缔组织并形成颈部间隙。 一、皮肤:皮肤薄,移动性大,皮纹横向。 二、浅筋膜:浅筋膜疏松,内含皮肌、皮静脉、皮神经、淋巴结。 1、皮肌:皮肌为颈阔肌 platysma,薄且覆盖广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过人体中最早骨化的二个骨即锁骨和下颌骨浅面的全长,颈正中线和颈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盖。浅筋膜内的皮神经和皮静脉均行于肌的深面,该肌因之成为浅筋膜这一层次的重要标志。 2、皮静脉与淋巴结:皮静脉有颈前浅静脉 anterior jugular vein 和颈外浅静脉 externa jugularis vein,其周围有伴行的淋巴结。在颈根部两条静脉均进入颈深筋膜形成的两个间隙,即胸骨上间隙和锁骨上间隙,并有横行的吻合支。

3、皮神经:皮神经为颈丛皮支,有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这些皮神经均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经勾绕副神经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提起枕小神经即可钩出副神经,是寻找副神经的标志,而胸锁乳突肌后缘又是寻找枕小神经的标志。耳大神经垂直行向耳垂。颈横神经垂直横过胸锁乳突肌中部。锁骨上神经与副神经近似平行,但位于其下方。 三、颈深筋膜:颈深筋膜即颈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续,由前向后分别为颈深筋膜浅层、颈深筋膜中层和颈深筋膜深层。 1、颈深筋膜浅层 lamina superficialis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浅层亦称封套筋膜。围绕整个颈部形成一个封闭式的筒鞘状结构,筑成了颈部诸器官活动的基本环境,成为保护颈部诸脏器的第一道防线。该筋膜并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两个肌鞘,包绕腮腺和颌下腺,形成两个腺体筋膜鞘,在胸骨和锁骨上分为二层,形成两个间隙。 2、颈深筋膜中层 lamina media fasciae colli (颈内脏筋膜):颈内脏筋膜分两部分,一部分包绕颈部大血管及神经,即形成颈动脉鞘 carotid sheath 。另一部分包绕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形成一个内脏鞘总鞘即第二封套,筑成保护脏器的第二道防线。并伸入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间,分别形成气管、食管和甲状腺鞘。 3、颈深筋膜深层 lamina profunda fasciae colli:颈深筋膜深层亦称椎前筋膜,即颈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该筋膜由颅底一直达第三胸椎。 四、颈部筋膜间隙:筋膜间隙有胸骨上间隙、锁骨上间隙、气管前间隙、食管后间隙、椎前间隙。 1、胸骨上间隙 suprasternal space:位于胸骨柄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静脉弓。 2、锁骨上间隙 supraclavicular space:位于锁骨上缘,由封套筋膜一分为二层形成,内含颈前浅静脉和颈外静脉。 3、气管前间隙 pretracheal space:位于气管前筋膜与颈深筋膜浅层之间,内含甲状腺最下动脉、头臂干、左头臂静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小儿胸腺,是颈部最危险局部区域。 4、咽后间隙 retropharyngeal space:位于颊咽筋膜与椎前筋膜之间,此间隙感染可蔓延至后纵隔。 5、椎前间隙 prevertebral space:位于椎前筋膜与颈、胸椎之间,上达颅底,下至第三胸椎,该间隙感染除局限于此范围外,还可向两侧蔓延至颈外侧区。 五、颈白线:由颈深筋膜的浅层于正中线形成,该局部层次简单,是进入颈部的最佳入路。 功能 颈部的作用就是把头部和躯干部联系起来。而所谓砍头就是在颈部将头部和躯干部分开。 由于颈部的联系作用,脑发出的各种指令得以传输到躯干和四肢,身体感受到的各种刺激以神经冲动的方式也可以传送到脑。在颈部,神经活动的传输通道是脊髓。

最新24颈椎病手术汇总

24颈椎病手术

颈椎病手术 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应用解剖 手术指证 1.颈椎间盘髓核脱出,压迫脊椎产生症状者。 2.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赘增生,引起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者。 3.病变限于2个椎间节段以内,且位于下颈段者。病变过于广泛者宜行后路减 压手术。 禁忌证 1.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者。 2.病变广泛,超过3个椎间节段者。 术前准备 1.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片和矢状面断层面。 并进行CT、MRI检查,必要时行脊髓造影,以确定病变节段。 2.节段定位。 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 病人仰卧,颈后垫一沙袋,以支持颈椎处于前凸状态。头稍偏向一侧。 手术步骤 1、切口:颈前横切口。外侧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越过中线。如欲行第5-6颈椎间隙手术,切口与环状软骨下缘在同一平面,手术如在与其相邻的节段

(第4-5或6-7颈椎),则切口在上述切口的上或下1cm的平面。长度5cm的切口可显露两个节段。切口只深及皮下脂肪层,不切断颈阔肌。在脂肪和肌肉之间的界面分离。尽量向上下分离,用皮肤牵开器将横切口牵拉成为一个直切口。 2、分离、暴露:顺肌纤维方向切开颈阔肌,并将其与下面的组织分离。颈浅静脉位于肌肉之下,通常在颈阔肌切开处的内侧,应避免伤及。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开疏松组织,将肌肉向外侧牵拉,此时可见肩胛舌骨肌,由于其肌纤维呈斜行方向,故易于辨认。其外上缘的小静脉电凝后切断。 在颈动脉和食管之间的界面用手指或剪刀分开疏松组织,此时可触到脊柱的前面,遇有小的血管可电凝切断。将食管向内侧牵拉,沿正中线切开脊柱前筋膜。显露出脊柱的前面。椎体前外侧为两侧的颈长肌。用骨膜剥离器将肌肉向两侧分离。 此时有小血管需用电凝或骨蜡止血。如术前已定位,则此时可见注入亚甲蓝的痕迹。如未定位,可在椎间隙插入一针,拍颈椎侧位片。在颈长肌下自下而上可扪到一骨性突起,是为第6颈椎椎体横突的前结节,该结节与第6颈椎的椎体相平,可借以判断节段。但在少数情况下,椎动脉不从第6颈椎横突穿入者,靠此结节来确定节段即易发生误差。 将带短齿的牵开器叶片安放在确定手术的节段椎间盘平面,短齿钩在左侧颈长肌下面。右侧颈长肌也同样牵开,两侧的叶片分别套入自持牵开器的两臂上,将叶片向两侧撑开。另一把带有无齿叶的牵开器将上、下的软组织撑开,亦可将椎体撑开器插入椎间隙中,可将椎间隙扩大1倍以上,为下一步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

颈椎后路单开门改良手术

Centralpiece钢板在颈椎后路椎管成形术中的应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脊柱二科朱立国、王尚全、罗杰、杨克新、张威、赵国东、 张清 病例介绍:李月湖,男性,52岁,主诉:左手麻木1年,加重伴四肢麻木、行走无力1月;查体:颈椎平直,颈椎活动正常;颈4棘突两侧压痛;颈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侧(+);右上肢肌张力增高,左侧正常;右侧肱三头肌反射亢进,左侧正常;右手虎口区、前臂桡背侧刺痛减弱;四肢肌力检查未见异常;双侧髌阵挛、踝阵挛(+);双膝、跟腱反射活跃;双侧霍夫曼氏征(+);提睾反射双侧未引出;位臵觉正常。 颈椎X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4-5、5-6椎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 颈椎MRI:颈4-5椎间盘突出,同水平脊髓受压明显,可见异常高信号影; 颈椎CT及三维重建:颈3-5椎体后缘可见条状不规则钙化影,硬膜囊轻度受压,椎管最狭窄处约5mm,硬mmol/L膜囊受压; 7段血糖监测:晨起:6.60mmol/L,早餐后:8.2 mmol/L;午餐前半小时:5.2 mmol/L,午餐后2小时:9.0 mmol/L;晚餐前半小时:7.2 mmol/L,晚餐后2小时:7.1 mmol/L;睡前5.8 mmol/L。 术前JOA(17分法):8.5 术前诊断:1、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孤立型)并脊髓病;2、糖耐量减低。 手术名称:颈4、5后路减压,椎管成型,centralpiece钢板螺钉固定术。 概述

在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和其它类似疾病指导的多节段的脊髓受压或神经根受压,颈椎椎板成形术能成功的完成减压。椎体成形术失败导致再次狭窄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铰链的闭合。各种不同的技术被用来维持椎板的开门状态。最理想的是有一种能固定椎板的方法,技术上直观且固定牢靠,同时尽可能减少医源性损伤,失血和手术时间。CENTERPIECE钢板内固定系统正是这种能在椎板开门手术中获得这些效果新型钢板。有关椎板成型术和固定椎板的技术问题,一直在不停的商讨,二这套钢板已证明在生物力学上与现行的技术是相同的。这套钢板的实用不但能够使患者术后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同时始椎管再狭窄的机率最小化。最终的结果就是保护了颈椎的活动度又减小了椎板成形术后轴向颈痛的发生。 患者体位:患者同其他颈椎后路手术一样取俯卧位,头部支架固定,最好头部轻微屈曲。颈部的适度屈曲能减少关节突关节和椎板的重叠,使椎板成形更方便,同时有助于减少硬膜外和椎体周围静脉的出血。 手术暴露:取后路正中切口,暴露第二颈椎下缘至第一胸椎上缘,做侧面骨膜下剥离至椎体侧块中部。与椎体成形术和融合不同的是,附着于侧块中外侧的肌肉组织不需要剥离。只要少许分离第二颈椎椎板下缘的伸肌附着点,暴露颈2-3椎板间隙。在各阶段做减压时候确认椎板外侧和侧块的结合部。在这一步,结合局部表面解剖和术前冠状位片很有帮助。注意:在应用减压至C2节段的,保留C2后弓的完整和其上面的大部分肌肉附着点同样可以完成减压。用枪钳和磨头去除颈2椎板下缘、中间的松质骨以及估测皮质骨,使椎板成穹顶样成形。 1 开门技术: 1、开门侧骨槽准备:用球形磨钻在开门侧块联合处磨出纵行骨槽。依次磨去外层皮质骨、部分松质骨和内层皮质骨。骨面上的出血可以用长条骨蜡涂抹止血或用明胶海绵和凝血酶。最后用1.0的枪钳咬除残余的内板骨质完成开门。这一步的目的就是保证骨槽的形成,平谷铰链的坚硬程度。注意:选择椎管切开减压的病因很

颈椎解剖图

颈椎解剖全解 颈椎(cervical vertebra)是头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颈椎共有七个组成,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每个颈椎都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对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之间由韧带、椎间盘连接形成颈椎。 一、颈椎骨 颈椎骨是颈椎的骨骼。除了第一、二颈椎骨外,形状均以典型的椎骨相类似。 1、第一颈椎的特点 第一颈椎又叫寰椎,它没有椎体和棘突,由前后弓和侧块组成。

2、第二颈椎的特点 第二颈椎又叫枢椎。它和一般的颈椎相似,但椎体上方有齿状的隆突称为齿突,此齿突可视为寰椎的椎体。 3、第七颈椎的特点 第七颈椎也称为隆椎,是颈椎最下面的一个,除了它伸向后方的棘突最长,其余结构和普通锥体一样,它隆突于皮下,随着颈部转动而转动,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 第三、四、五、六是普通颈椎,锥体较小,呈椭圆形,上面的横径凹陷,上位颈椎位于下位颈椎的凹陷处,互相嵌入增加了颈椎的稳定性。

二、颈部肌肉 1浅层肌肉 颈部肌肉中,对视觉效果影响较大的是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其中胸锁乳突肌位于颈侧,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 1、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骨柄和锁骨内上缘,斜向上止于脸侧下颌的乳突。一侧胸锁乳突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屈,并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则使头后伸。 2、斜方肌上束 斜方肌上束位于颈后,起于项韧带、颈椎棘突,止于锁骨、肩峰内缘及肩胛冈下缘。两侧同时收缩使头后仰,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倾斜、面向后仰旋向对侧

2深层肌肉 颈部有很多深层肌肉,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按功能分为两类: 第一类起于颈椎,止于颈椎之外的骨或韧带,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倾斜或旋转; 第二类起于颈椎,止于其他颈椎或胸椎,作用是让颈椎向不同方向弯曲。 这里需要领会倾斜和弯曲的区别,思考一下:内收下巴和向前抻脖子这两个动作,分别是倾斜还是弯曲? 斜角肌是位于颈前的第一类肌肉,起于颈椎横突,止于肋骨,两侧收缩时使颈前倾,单侧收缩使颈向侧前 方倾。提肩胛肌、小菱形肌、头夹肌、颈夹肌是位于颈后的第一类肌肉,两侧收缩使颈后倾,单侧收缩使 颈向侧后倾。 颈长肌、头长肌属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前部,收缩时使颈前屈,单侧收缩使颈向同侧前方屈。半棘肌属 于第二类,附着于颈椎后部,收缩时使颈后伸,单侧收缩向同侧后方弯曲。后伸即向后弯,同上,注意和 后倾的区别。 三、颈椎骨之间的连接 各颈椎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其他辅助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连接。 颈椎的连接主要有三种方式: 第一,椎间盘。即椎间纤维软骨盘,是椎体之间的主要连接方式。 第二,颈椎的椎间关节。包括普通颈椎的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 第三,颈椎的韧带。在颈椎椎体及椎弓周围有一系列韧带对颈椎的固定及限制颈椎的运动有重要作用。 后纵韧带较细长,虽亦坚韧,但较前纵韧带(人体内最长的韧带)为弱,位于椎体的后方,为椎管的前壁。在颈部脊柱、椎体的侧后方有钩椎关节,为椎间孔的

颈椎病的分类

颈椎病的分类 目前Mypil主要应用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的“简易分型法”。简易分型的标准是根据使用者的症状或症候群特点而确定的一种分型。因此,首先归纳患者的主诉及临床表现特点,看这些分型变涉及椎管内及相邻部位何种组织,再将此受累组织冠以“型”即谓之简易分型。按上述标准,我们可将其分为以下7型,即颈型、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食管压迫型及混合型。现将各型分别阐述。 一、颈型颈椎病 预型颈椎病临床上极为常见,是最早期的颈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颈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现。以颈部症状为主,故又称局部型使用者。由于症状较轻,往往重视不够,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复落枕的病人多属此型。以往不承认此型,因而在文献中提到的较少。此型为其他型颈椎病的前驱表现且多见,故放在前面介绍。 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俗称“落枕”。该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限度,或由于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当然“落枕”也不排除非颈椎因素。如颈部肌肉受寒出现风湿性肌炎、项背肌劳损或颈部突然扭转等,亦可导致“落枕”样症状。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1、症状预项疼痛强,整个肩背疼痛,僵硬感,头部屈曲、转动受限,呈斜顶姿势回头时.颈项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部疼痛、胀麻等症状,但咳嗽或打喷嚏时无上肢放射性加剧。 2体征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位活动范围近于颈椎旁肌、c1一c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突肌痉挛伴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均正常。 3诊断颈型颈椎病诊断比较容易,根据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和体征.即可作出诊断。影像检查以小关节增生、移位较多见,椎体缘骨赘、椎间隙狭窄者少见。但X线检查属正常者也非少见,尤其在早期,可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十分多见,医学界最早有关颈椎病的概念,大多来源于神经根型,可谓颈椎病的经典代表。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本型所代表的许多颈椎病概念已显局限,它没有超出颈肩臂一臂丛神经范围,故只能称为狭义的颈椎病。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方式探讨

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方式探讨 颈椎椎板开门手术,即椎板(管)成形术,通过外科手术将椎板一侧或双侧切开,使椎板向后外侧移位以扩大椎管。最早由日本平林和中野报道,后经许多学者在实践中加以改进,并提出了改良的手术方法。一、颈椎单开门手术适用于:颈椎单开门手术适用于:1.严重的颈椎椎管狭窄,狭窄范围在3个节段以上,甚至全颈椎广泛退变增生并有脊髓压迫的患者。原发性椎管狭窄症者,椎管/椎体矢状径比值小于0.75,或椎管绝对值低于12mm者。其中尤以一侧症状为重而另—侧较轻者更适合于本法。2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呈连续型、混合型或间断型,累及范围广泛。此外,当局灶型骨化物直径超过椎管直径50%,前路手术风险太大时,应首先考虑行后路手术。3.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至少有3个或3个以上椎节受累。4.某些颈椎病或颈椎创伤患者经颈前路减压并植骨融合术后,合并椎管狭窄症、或椎管后方黄韧带肥厚或皱褶对脊髓造成压迫者。尤其是MRI矢状位成像显示脊髓呈串珠样改变者。5.黄韧带钙化症,虽不多见,但可引起椎管狭窄症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需行后路减压。为更多地保留颈椎后结构的完整性,此种术式更为理想。禁忌症:1.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病程长,脊髓已变性,四肢肌肉萎缩,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者。2.颈椎有明显的节段性不稳,尤

其是前结构有损伤或病损的病例,尚未愈合者。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方式1.伊藤法:”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于开门侧将植骨块通过钢丝或尼龙线固定于掀起的椎板和小关节间。2.锚钉法:单开门椎管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内固定。 3.微型钛板固定技术:即通过微型钛板在掀起的椎板和同侧侧块之间形成稳固的桥接结构,对开门侧形成真正的刚性支撑,维持脊柱后结构固定在手术时的位置。以上方式是以改进发展形式出现的,是许多骨科学者尝试对传统的单开门进行有益的改良一步一步形成的。时间上是从早到晚,技术上一代代进步,治疗效果力求更好。三、对比1.伊藤法伊藤法是传统的关节囊悬吊法,即用粗丝线或尼龙线将掀起的椎板缝合固定在“门轴侧”的椎旁肌或小关节囊上。这是软性门轴固定,在门轴侧没有达到骨性愈合之前,施加在椎板上的应力及椎板的弹性回缩力导致关节囊的松弛,同时颈部活动丝线对周围软组织的切割,出现再关门及颈椎轴性症状。因此存在着术后容易出现再关门现象,甚至压迫脊髓的缺陷及轴性症状加重。2.锚钉法锚钉法术后再管门现象避免,但发生颈椎曲度丢失,有较高轴性症状发生率。3.微型钛板微型钛板术后无再观门现象发生,颈椎曲度无丢失,且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

与颈椎病有关的解剖结构

与颈椎病有关的解剖结构 本篇涉及的名词:椎骨【椎体、椎弓(椎弓根和椎弓板)】、钩椎关节(钩突、唇缘)、Luschka关节、关节突(关节突关节或椎间关节)、横突(前、后结节、结节间沟或脊神经沟、横突孔)、棘突、椎孔、椎管、椎弓间连接(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和项韧带、关节突关节和横突间韧带)、椎体间连接(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间盘)、神经根管(侧隐窝、椎间孔)。 一、易发颈椎病的椎骨的特点颈椎椎骨共有七个,好发颈椎病的椎体一般在第三颈椎以下。1、椎骨由椎体和椎弓构成。第四颈椎上面观 颈椎椎体:一般较小,呈横椭圆形,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上面在左右径上凹陷,下面在前后径上凹陷。 第四颈椎前面观钩椎关节:上、下椎体之间形成了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在第3-7颈椎,椎体上面的两侧有向上的前后位(即矢状位)的骨性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结构,也称唇缘,相对合,形成钩椎关节,即Luschka 关节。颈椎4~6水平的钩椎关节或Luschka关节是骨赘的好发部位。颈椎的前面观,显示钩椎关节由于钩椎关节为矢状位,因此颈椎脱位类型以前后脱位常见,侧方移位不容易。

钩锥关节的毗邻:后方: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构成椎间孔前壁,与神经根相邻;外侧:通过横突孔的椎动、静脉,交感神经丛。钩锥关节的毗邻2、椎弓由椎弓根和椎弓板组成,椎弓向前与椎体相连处较细,称为椎弓根。上、下椎弓根凹陷形成切迹,分别称为椎弓根上、下切迹。椎板为椎弓根向后的板状部分,上下椎板之间有黄韧带连接。 椎弓上有7个突起:关节突(4个):位于两侧的2个上关节突和2个下关节突,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运动;关节面平滑,较为水平,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关节面朝向下后方,关节面之间可以相对滑动,二者形成关节突关节或称椎间关节。椎弓上的突起横突(2个):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横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结节上面,并形成结节间沟,也称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该脊神经支配上肢和颈部的肌肉和运动和感觉,横突近末端有横突孔。横突孔内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 棘突(1个):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颈椎分叉率只有4%-5%。第7颈椎棘突粗大表浅明显,常做为查找椎骨的序数的标记。颈椎的结构以及与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的关系 3、椎孔由椎体后缘与椎弓围成。第四颈椎椎孔二、椎间孔

颈椎病的功能锻炼

颈椎病的病因 1、颈椎的退行性变 颈椎退行性改变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是颈椎诸结构退变的首发因素,并由此演变出一系列颈椎病的病理解剖及病理生理改变。①椎间盘变性;②韧带-椎间盘间隙的出现与血肿形成;③椎体边缘骨刺形成;④颈椎其他部位的退变;⑤椎管矢状径及容积减小。 2、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 近年来已明确颈椎管内径,尤其是矢状径,不仅对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与颈椎病的诊断、治疗、手术方法选择以及预后判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人颈椎退变严重,骨赘增生明显,但并不发病,其主要原因是颈椎管矢状径较宽,椎管内有较大的代偿间隙。而有些患者颈椎退变并不十分严重,但症状出现早而且比较严重。 3、慢性劳损 慢性劳损是指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的各种超限活动。因其有别于明显的外伤或生活、工作中的意外,因此易被忽视,但其对颈椎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等都有着直接关系,此种劳损的产生与起因主要来自以下三种情况: (1)不良的睡眠体位不良的睡眠体位因其持续时间长及在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下不能及时调整,则必然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平衡失调。 (2)不当的工作姿势大量统计材料表明某些工作量不大,强度不高,但处于坐位,尤其是低头工作者的颈椎病发病率特高,包括家务劳动者、刺绣女工、办公室人员、打字抄写者、仪表流水线上的装配工等等。

(3)不适当的体育锻炼正常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健康,但超过颈部耐量的活动或运动,如以头颈部为负重支撑点的人体倒立或翻筋斗等,均可加重颈椎的负荷,尤其在缺乏正确指导的情况下。 4、颈椎的先天性畸形 在对正常人颈椎进行健康检查或作对比研究性摄片时,常发现颈椎段可有各种异常所见,其中骨骼明显畸形约占5%。 症状 颈椎病的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上肢无力、手指发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1、神经根型颈椎病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头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 (4)痛点封闭无显效。 (5)除外颈椎外病变如胸廓出口综合征、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颈椎病 (1)临床上出现颈脊髓损害的表现。

颈椎正常解剖结构特点

颈椎共有7块,由一个椎体、一个椎弓及七个突起(一个棘突、一对横突、两对关节突)所构成。各个颈椎又有其相应的特点,特别是第一和第二颈椎。现分述如下:(1)第三至第七颈椎的结构特点:1)椎体:一般较小,呈横椭圆形,上面的左右径约为2.41cm,下面约为2.28cm,均大于前后径。椎体中部略细,上、下两端膨大,高约1.47cm,上面在左右径上凹陷,下面在前后径上凹陷。上、下椎体之间形成了马鞍状的对合,以便保持颈部脊柱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椎体上面的后缘两侧有向上的脊状突起称为钩突,它们与上位椎体下面的后缘两侧呈斜坡形对应部分相对合,形成所谓钩椎关节,即Luschka关节。颈椎4~6水平的Luschka关节是骨赘的好发部位。2)椎弓:椎弓向前与推体相连处较细,称为椎弓根。上、下椎弓根之间合成椎间孔。椎间孔的前内侧壁为椎间盘,上下为椎弓根,后外侧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其关节囊,脊神经也在此合成并由此孔穿出。神经根的营养动脉也经此孔进入椎管。椎弓根向后是板状部分称为椎板,上下椎板之间有黄韧带连接。3)突起:棘突位于椎弓的正中,呈前后位,突向后下方,棘突的末端一般都是分叉的,而第七颈椎分叉率只有4%。横突呈额状位突向外方,略短而宽,上面有一深沟称为脊神经沟,有脊神经通过。横突的末端分裂成前、后两个结节,围成横突孔。关节突呈短柱状,位于横突之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称为峡部,颈椎关节突的排列便利前屈和后伸运动;关节面平滑,呈卵圆形,覆有关节软骨,关节面朝向下前方,可以在下一个颈椎的上关节突上向前滑动。(2)第一与第二颈椎的特点:1)第一颈椎又名衰推,其形态与其他颈椎相比虽有共同的结构,例如都有横突及横突孔,各有两个上、下关节突以及一个较大的椎孔,但最大的差别是没有推体,椎孔则由前、后两弓围成,棘突极短。2)第二颈椎又名枢椎,其基本形态与其它颈椎相似,但其外形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一个齿突。齿突是一个指状突起,从其与椎体交界处至顶端,长度平均为15.3cm.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编辑版wor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