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法律传播论文网络影响论文

法律传播论文网络影响论文

法律传播论文网络影响论文
法律传播论文网络影响论文

法律传播论文网络影响论文:初探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摘要:网络的发展为法律传播开辟了广阔新天地。网络时代中的法律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和个性化。从主动传播到传受交融互动,从一种声音到多元化视角,网络给法律传播带来了从广度、深度、角度等不同层面的福音,但与此同时,网络本身的弊端也渗透在网络法律传播过程中。以一种实证分析的视角解读,能更全面的阐释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初步探索出网络媒体在法律传播中的责任问题。

关键词:法律传播;网络影响;媒体责任

法律传播是法学理论和现实规定与生活的纽带,它像任何其他领域的传播一样,也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借助各种随着推陈出新的介质的过程。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法治进程,法律传播也在循序渐进的发展。

一、法律传播的历史进阶

传播并不是能与其他学科和活动做严格区分的社会行为,人类任何行为都与传播息息相关。春秋末年以代讼为生的邓析,践行法律秉持“律师执业规范”并编了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成文法并写在竹简上,即“私做竹刑”,无意间开创了法律传播的先河。从春秋郑国的铸刑书、铸刑鼎突破“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时代后,法律传播开创了

一个传播新局面,得到各个朝代统治者的重视。以明代朱元璋为典型,他亲自参与制定《明大诰》,并下令必须人手一册,推行对《明大诰》的教育,使当时的法律达到普及化的程度。近代史上能稍稍抚慰饱受剥削和侵略人心的,便是从传播上得到的收益。民主、法治、人权等西方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都渗透着法律传播。思想的解放使中国人更注重法律传播。

网络的出现使得媒介生态环境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传播内容的多维度和海量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等体现了网络媒体的特质,这些同样深刻影响着法律传播路径和效果。

二、网络时代对法律传播——福音战士还是洪水猛兽

(一)网络对法律传播的积极影响

1.法律的主动传播到传受交融互动——亲民的路径

法律的严肃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使它并不太亲民,往往走主动法律传播路径。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主动传播的格局,互动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传播的羁绊,公民不仅能参与立法、跟进司法信息、对法律问题探讨和辩论,而且能贡献内容。自媒体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它并不囿于传统的刺激——反应——回馈的模式,而是制造(创造)——回馈——参与的循环互动。①

《侵权责任法》制定过程是一个体现传受互动的例证。2009年11月6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截止到2009年12月5日结束共征集2655条意见。②通过反馈中的意见和建议,人大常委会对《侵权责任发》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其中都贯穿着法律理念和规定的互动传播和融合。

2.网络传播带来的多元化视角——沉默螺旋削弱了孤独对于个人的威慑力

网络是畅达民意的平台,在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底线下,多种声音都能找到呈现机会,受众能得到更多思考的角度。话语权的下放和实现使人们对于法律规定的理解和法律理念有了基础。原有的沉默螺旋也在网络中逐渐被颠覆,自有意见市场的建立和原有沉默扩散论导致的沉寂逐渐被打破,对于法律的认知和法律问题的看法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网络的匿名性使更多人走出传统孤独的威慑。如重庆打黑中“律师造假门”事件,《中国青年报》发表《重庆打黑惊曝辩护律师造假事件近20人被捕》一文,披露了为犯罪嫌疑人龚钢模提供辩护的北京律师李庄涉嫌伪证罪。但文章中有大量法律传播带有相当的主观色彩和对法律的误读,传播界及法学界纷纷有人在网络媒体上及时发表文章征讨。我

们听到了多种声音,同时也有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

3.多级传播的结点扩散化,意见领袖作用被削弱

“二级传播”理论提出在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人际因素是影响传媒和受众互动关系的重要变量。①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意见领袖。虽然这一理论被“多级传播”理论所修正和完善,但意见领袖的概念在网络舆情分析中仍是不可替代的理论工具。网络传播消息源的多样化和去权威性使得多级传播的结点扩散化,这里结点即指向意见领袖。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虽然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网民内心的服从欲减弱,表达欲望增强,它的作用逐渐被削弱。

沿上文提到的律师造假门事件来说,搜狐、新浪、凤凰等网络对此事的报道和评论,可能影响了一部分网民对于这个法律问题的意见形成和一些法律知识的认知。但在传统媒体中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专家学者或从业人员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如博客、论坛等,做法律上的解读,这使得意见领袖扩散化。

(二)网络给法律传播带来的冲击

1.碎片化传播可能带来法律传播困境——微传播的分割效用

法律本身要求严谨的逻辑和严密的体系,反映到传播上则力求完整性和真实性。但现实证明枯燥的说理已经造成了

传播碰壁。但同样,网络传播环境下法律信息的异化威胁着法律活动本身。网络带来微传播时代,信息碎片化严重,同时受众有个性化的选择性心理,在选择的过程中信息很容易出现异化。网络生态环境中,虚假信息、恶意信息等和真实共存。多数网民面对爆炸的法律信息缺乏基本的判断,基于选择性心理接触、理解和记忆。这种微传播和碎片化组合的方式很容易侵蚀法律的体系性、法律事件的真实性,并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在“律师造假门”中,如果网民选择媒体对于辩护律师李庄过早的“定性”和对律师法缺乏理论依据和现实考证的分析,而没有从专家学者的评论中听到对律师权利义务的法律解读和对司法过程中程序正义的捍卫时,很容易形成对法律的偏见和律师行业的不信任。

2.法律舆论传播的网络暴力

当一个人独处时,很容易做到独善其身、客观理性,而加入一个无名氏的群体后,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②推及到传播领域,它同样能作为舆论暴力的理论机理。将现实中的舆论暴力转移到网络环境中,便是今天受到热议的网络暴力。

网络舆情产生是硬空间和软空间交互作用的结果。支撑“网络空间”的互联网属于舆情的“硬空间”,③舆论产生

的软空间包括社会制度、社会政策、法律法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组织中和生活中的权威等。④软空间左右着舆情的产生,网络群体构建起一种拟态环境,它作为软空间将一种群体的无意识情感弥漫开来,网民融入被简单的善恶观和朴素的因果报应理论激发的群体中,很容易造成情绪化的意见表达和简单不假思索的是非判断,造成有悖法律本意的传播。

这种法律舆论传播的网络暴力突出的表现在所谓的“媒体审判”上。如最为典型的“许霆案”,从一审以盗窃金融机构判处无期徒刑到重审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万元,我们能明显看到网络舆情对于司法过程的左右。

3.新媒体传播环境下法律传播的即时性价值与法律活动正常运行冲突

新闻追求的价值之一是时效性。法制新闻的报道同样也受时效和真实价值的影响。但作为一种特殊的领域报道,相关法律活动中的一些细节披露是信息及时公开和司法正常活动进行博弈的过程。

为了争首发和独家,网络媒体中常出现在司法机关作出结论前过早披露案件或庭审的细节,这样很容易造成传播失实,甚至会妨碍到正常的法律活动,比如在报道中透漏侦查机关的策略和计划,使得通过媒体获知信息的犯罪嫌疑人做

好反侦查的准备等。这一点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共同的问题,但网络媒体的传播速度更快、波及范围更广,更值得关注。

三、对网络给法律传播带来影响的再思考

法律传播网上阵地的开辟,不仅推进了法治进程,同样也铺下了新的绊脚石。对网络给法律传播带来影响的评价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应当考虑如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这一方面需要依靠社会的进步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依靠网民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但网络媒体的作为最不可小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中在媒体对法院审判活动和其他相关工作的传播方面作出具体规定。《侵权行为法》第36条明确了网络用户和网络提供者的权益和侵权责任承担。网络媒体在进行法律传播过程中,要遵守如此相关的法律规定,这些都为营造良好的法律传播环境提供了基础。

2009年10月9日,世界媒体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媒体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在经济高速发展态势下,民主法治问题受到更高的关注,媒体也以空前的规模包围着公民、推动着法治的进程。胸怀一颗承担社会责任之心对于影响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网络媒体和网络运营商尤为珍贵。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丽红.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4]赵志立.网络传播学导论[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5]庹继光,李缨.法律传播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6]李振宇.法律传播学[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c16166220.html, 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 作者:龙春晖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2期 摘要:媒介效果研究作为传播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本文主要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事件”为样本,从中介变量的四个因素来分析贾君鹏事件走红的原因。此外,还从网络受众特点出发,通过对于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浅谈网络文化。 关键词:中介变量媒介类型传播内容受众使用与满足 传统的效果研究分为受众研究、内容研究和效果分析三个部分。效果研究总是在传送端(媒介)和接收端(受众)之间不停钟摆。中介变量概念的引入使得效果研究逐渐从对传播两端(传播者和受众)的研究转向在传播流动过程中起过滤或折射作用的中间因素的研究。中介变量概念是对于影响传播效果因素的重新划分,增加了效果研究的科学性与开放性,研究者可以随着实证研究的不断进行,补充和丰富中介变量的内涵。此外,传播研究中历来都很重视对于受众的研究,受众是传播的终端,是传播效果的重要意义载体。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效果研究不断深入,新的领域的受众研究会备受青睐。以下则以迅速蹿红网络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事件为例,从中介变量和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两个角度来做分析。 “贾君鹏事件”简介 2009年7月16日,百度贴吧·魔兽世界吧发表了一篇题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文章内容只有“如题”两字。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并在接下来的一天时间内吸引了710万点击和30万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这起迅速蹿红网络的“神奇”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由互联网扩大到现实生活。《华西都市报》报道称这起网民的集体狂欢是800名打工者为“饭钱”制造的“假”货,其实质是一起人为的网络策划事件,也可以叫做网络炒作或是网络营销。“贾君鹏事件”产生这样强大的涟漪效果可能是策划者也始料未及的,让人不得不感叹网络力量的强大。 “贾君鹏事件”虽然是一起人为的策划事件,是一次蒙上了“网络恶搞”面纱的营销活动,但是 该事件从网络恶搞成功走向网络营销,其中的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将“贾君鹏事件”视为一次网络世界的传播事件,就从中介变量概念的四个方面以及网络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来分析它成 功的原因。 中介变量的作用 中介变量是指那些在大众传播刺激和受众反应之间的中间因素,是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而又对因变量有影响的处于因果序列中间的因素。顾名思义,中介变量之所以谓之“变量”,是因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当Internet开始以一种传播媒介进入人们生活时,最早承载的形态就是“人际传播”。直到今天,网络上的人际传播也是十分频繁的。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网络人际传播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它会取代人们现实世界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理解这一系列问题,是理解整个网络世界的必经之路。一、网络中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它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传统的人际传播的方式有:谈话、书信、打电话等。 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可以表现为四个方面: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关的信息从而进行环境适应决策。也就是说,人们要能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需要了解环境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而要获得关于环境的信息,人们常常要借助人际传播。 2(建立社会协作关系。通过了解他人,和让他人了解自己,来达到协作目的。而有效的渠道,就是人际传播。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自我认知常常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形成,即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这面“镜子”来认识和把握自己。相互认知更是离不开人际传播。而这两方面是建立社会协作关系的必要条件。

新闻传播类论文选题

1、从受众文化趣味看电视“庸俗化”的深层内因 2、高校电视台建设之我见 3、企业台如何选择电视新闻报道角度 4、新形势下地方电视台办好对农节目之浅见 5、论网络时代体育电视传媒的发展 6、电视谈话节目的类型及现状思考——以《实话实说》等栏目为研究样本 7、对电视娱乐明星形象传播的文化批判 8、试论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化培养 9、对体育电视评论节目的思考 10、以错位竞争理念构想地市级电视媒介产业发展战略 11、电视节目编排的观念与策略 12、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及对策探讨 13、试析电视娱乐功能的认识误区 14、关于儿童电视节目定位的思考 15、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问题的思考 16.、体育文化传播中的大众狂欢景象-以刘翔、姚明、田亮、易建联等为例 17、浅议我国大众传媒在北京奥运传播中的职责和功能 18、民生新闻如何打造公信力 19、对我国中西部农村信息传播现状的思考 20、移动电视的传播学思考

21、对手机短信传播的利弊思考 22、早间电视节目的机会与挑战 23、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24、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25、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新闻调查》被边缘化原因探析 26、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27、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28、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29、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探讨 30、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31、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 32、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 33、略论电视公益广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34、试论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以《凤凰卫视》为例 35、民生新闻“注意力经济”的新趋势 36、地方电视新闻的新走向 37、对欠发达地区电视业发展的思考 38、试论安徽电视品牌的建构与提升 39、简论地市级电视台报道特色的构建 40、试论深夜节目的开发 41、校园电视新闻制作艺术初探 42、试析高校广播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 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 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 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 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 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 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 “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 二、网络传播 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3、低成本全球传播 4、检索便捷 5、多媒体 6、超文本 7、互动性 三、“新媒体”的界定P10 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 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 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类似“150”法则(MSN) 三、公共领域理论:通俗地说,它是一个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民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发表言论,而不受国家的干涉。在这个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 人类活动的现实世界区分为三个领域:私人领域、社会领域和公共领域。 网络论坛、博客、贴吧等都是构成网络公共领域的具体形式。 例如: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响着美国总统的政治营销手段。 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与收音机; 60年代约翰.肯尼迪与电视; 2008年的奥巴马与Web2.0。 四、后现代主义思潮: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要表现为媒介主导传播、消费主义蔓延、大众文化盛行。90年代以后,网络大规模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全球主导的文化模式。非中心性、平面性、无深度性、商品性和大众化是这种文化模式的主要形式。 在其功用的问题上,有两种观点:一个认为其专讲摧毁和否定;另一个认为其还蕴含着积极、肯定、建构性的内涵。 其建设性功用表现为: 1.倡导创造性, 2.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3.倡导对世界的关爱; 4.主张建立关于生活世界的生命哲学,真正关心人,教化人。 Web2.0时代的网络传播有着鲜明的后现代性,其社会意义也体现出多重性。 第一,表现形态的虚拟性与“超现实” 第二,传播主体的个人化与“去中心化” 第三,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内爆 第四,传播语境的“超时空” 第五,表现形态的多媒体化与“视觉快感” 第四课、网络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群体传播、网络组织传播、网络大众传播) 一、网络人际传播

《传播学概论》 传播活动的实践

1.1人际交流 1、人际传播的概念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个人、信息传播及意义的生成 2、人际传播的特点包括:社会性、互动性、灵活性和个体性 3、人际交流利用的手段,主要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其他媒介物 4、网络人际传播手段的特点: 1)从载体和方式看,网络人际传播生成了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符号系统 2)从范围和对象看,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3)从性质和关系看,网络人际传播更加放松、平等和自由 1.2群体传播 1、群体具有的特点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 3)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具有一种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于相互影响 2、群体传播:是指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3、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 4、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系作用 2)认知的标准化作用 3)行为的定向作用 4)惰性作用 1.3组织沟通 1、组织、传播和目的是构成组织传播这一概念不可或缺的要素 2、下行传播:是指有关组织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地传达、贯彻的过程。它是一种以指示、教育、说服和灌输为主的传播活动 3、上行传播:是指下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和要求的信息传递活动 4、横向传播:是指组织内同级部门或成员之间相互沟通情况,交流信息的活动,其目的是达成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5、非正式传播渠道具有的特点 1)属于人际传播和非正式群体的传播,是人际互动的一种形式 2)传者发布消息时不一定有目的,常常是随机的传播 3)传播速度快 4)有很强的穿透力 5)能散布大量信息,多采用口传或其他人际传播方式,信息容易失真 6、组织内传播的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书面媒体、会议、电话、组织内公共媒体和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7、组织外传播的主要形式有:公关宣传、广告宣传和企业识别系统CIS宣传 8、组织内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组织内成员的融合、价值的趋同 9、组织外传播的首要目标,是对环境的适应 10、组织外传播的作用 1)向社会促销产品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网络传播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有人认为,,“网络传播” 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 我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网络传播有以下优势:信息多元化:表现形式立体化(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基础,借助先进的传输技术,在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结构及便于阅读等方面,都很好地发挥了新闻宣传的舆论导向作用,收到了较强的立体化的新闻传播效果):传播互动化(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是网络传播的本质特征和社会意义的集中所在。报纸、广播、电视作为本世纪内的主体传媒,恰恰在这方面相形见绌。双向互动式传播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信息的传者不再享有信息特权,与受众一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交流伙伴;网络用户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舆论监督功能在网络振荡中不断放大,具有无比的威慑力量。互动式传播内含着天然的民主亲和力与自由召唤力,从而构成了对现有传媒的致命冲击,构成了对传统意识的日趋迫切的反叛与否定)。 网络传播的劣势: 1. 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 利用网络给手机发送短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网络一族的时尚。内容丰富的节日问候、脉脉情话、开心笑话以及开机画面往往让接受者心情愉快。然而围绕网络短信的兴起也出现不少问题,一些内容低俗不堪的网络短信和新的恶作剧方式随之产生:2;. 网络传播和以往媒体不同的是,它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这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的欲望。 3. 利用传播学理论分析,网络传播属于“全通道”型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传播效率低下。所谓浪费时间不讨好。希望随着网络传播文化的发展,这种情况会有所好转。 4. 网络传播在向人们展示外面的五彩世界时,却将人们封锁的电脑的旁边,许多原来内向的人因为上网而变的开朗、外向,善于和人交际,但是也有不少的人沉迷于电脑的虚幻世界,甚至对于现实世界产生了一种厌恶感,这样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5. 即时交流工具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即时通讯工具的使用却不是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因为现在在网上的各个即时通讯工具,都有一个很热门的功能就是“群分”功能,即就是,有同一话题或者志同道合的人们形成的小团体,在这儿,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来展开讨论,这无疑为专业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经常上这样的地方,虽然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爱好需求,可以满足一个人对交往需求的满足,但是却也对此人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筐,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 6. 网络传播能使网络犯罪更加容易。 综上所说,网络传播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多利用它的优势做些该做的,而不是荒废时间,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 〔内容摘要〕“数字鸿沟”带来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相关,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无法忽略的一个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义。 〔关键词〕网络传播;知沟;社会经济地位;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数字鸿沟 前言: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 当前,正当人们还沉浸在数字化传播所带来的种种神话中时,“数字鸿沟”(DigitalDivide又译“数字区隔”等)的严峻现实却已摆在我们面前。“数字鸿沟问题是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人群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的不同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造成的‘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问题。”⑴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业已存在的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数字鸿沟表现在4个方面,简称“数字鸿沟ABCD”。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对终端用户来说,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软件、提供接入费用及电话服务费三者组成,因此,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体间信息智能的差异往往造成互联网利用能力方面的鸿沟;C(content)指网上内容。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决定了互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 上述ABCD所带来的种种信息落差、知识分隔和贫富分化,是互联网发展必须应对的难题。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数字鸿沟的存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国家、社会、群体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网络的使用者与非使用者之间的区隔已成为社会分层的新维度,它对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形成势不可挡的冲击;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效果研究更是传播学界一个无法忽略的课题。鉴于此,传播理论中原有的“知沟假设”(knowledgegaphypothesis)所关涉的传播过程中由社会分层形成的知识差异现象,理应成为数字鸿沟时代传播学研究的题中之议。 “知沟”理论假设的文献回顾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了“知沟假设”,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介普及时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该假设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⑵假设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SES)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的程度作为SES的有效指标),尤其关注公共事务⑶、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展有直接关联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社会阶层所平等获取。他们认为印刷媒介的中产阶级价值取向加剧了传播中的“知沟”现象。 “知沟”假设被置于“社会变迁”(socialchange)的理论框架中,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技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念或科技的不断接受——也就是社会学理论中的“积累变化模式”(accumulativechangemodel)。由于社会结构的次系统(如各社会群体)之间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差异,某些次系统能较快适应变革,而另一些次系统反应较为迟钝,甚至一开始有所抵触,因此导致在接受变革能力和速度方面的“鸿沟”(gap)。在这一理论框架中,“知沟”假设揭示了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高SES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资料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和形态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征 2004年 11月16日 日常人际传播多为面对面,是没有中介、高度双向互动的直接交流。因为面对面,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不但可以听到声音,也可以看到对方的面目表情、体态动作,并感受到空间语言所透出的氛围。因此,它是一种全通道型的信息交流。 由于网络人际传播是在虚拟社区中进行的,它与日常人际传播也就存在显著的差异。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一、匿名性 匿名性是网络传播的普遍特征之一。所谓匿名,不是说没有名字,而是指传播双方隐去了在物理现实中全部的或部分的真实身份,包括法定的真实姓名、住址以及其它与个人身份、社会角色相关的一切属性信息,即通常交往双方确实互不认识。只要愿意,任何网民都可以做个"潜水者"(lurker)。当然,这并不是说网络交往等于虚假和欺骗。 作为媒介,网络有既隔离又连结的作用,其虚拟带来的使用者的匿名性和身体不在场共同对网络人际传播起到极为关键的影响。人们通过拟定自己的网名这一虚拟身份(virtual identity)与其他人(同样是网名)交往。理论上,每个网民可以有无数个网名,但多数人会使用一个固定的网名,或在不同时候使用不同的网名。 尽管每台上网的计算机都有IP这个唯一的物理地址,但由于目前网络管理的滞后,人们并没有充分意识到IP地址对查证网络行为责任人的意义。所以,网络人际传播的匿名状态还具有重要的交流情境意义,即通常所说的"屏幕的安全性"。它为人们提供了卸下现实身份(性别、年龄、职业、财富等)而自由言说(真话和假话)的安全的心理场,人们容易放弃心理戒备,并抛下日常生活和社会规范的重负。同时,传播双方在心理上也是平等的,可以彻底放松身心,而交流的想象力量则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网络人际传播在人的心理和感情方面提供高质量的交流更有可能。 当然,匿名的屏障作用所导致的"解放"也可能带来传播伦理与道德的失范,不仅使人际传播的公信力降低,也使某些行为沦落为低级的游戏或邪恶的狂欢(phantasmagoria)。通常认为,这种主体真实身份的隐匿或丧失正是网络人际传播与在日常现实中大相径庭的根本原因。的确,虚拟身份容易使人任情任性,放纵无意识或"本我"欲望,发泄被压抑的情感,做出种种禁忌的事而不用担心社会评价。这从网络中无处不在的"话语排泄"、"语言暴力(ranting)"、"信息滥

新闻专业最新论文选题汇总 (1)

一.最新新闻专业论文选题 第一部分(1~~105) 1 异地重大突发新闻的本地化报道 2 浅析报刊专栏评论的创新与发展 3 网络时代的新闻道德问题 4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社会舆论平稳 5 危机传播的界定及媒体角色定位 6 "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7 论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 8 探寻传统媒体的"众议"空间 9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0 浅析我国电视民生新闻11 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空间12 浅析故事化栏目的生命力13 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14 “民生新闻”方言播报形式探析15 故事中的电视—由《新闻调查》看中国电视专题片的叙述方式16 浅谈社会新闻编辑的新思维17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再到新闻主播探讨三者的素质差异(大陆范围内)18 联系着的人——浅析新闻人物专访中的心理互动19 从车祸现场报道看新闻报道的人性化20 媒体公信力的流失_浅析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21 浅谈民生新闻给传统新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22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23 从法制节目看广播新闻的优劣势24 论“媒介审判”对型案审理的影响25 谈分众传播26 新闻的娱乐性和娱乐新闻27 新闻报道与受众权利保护28 浅析新闻真实与新闻道德29 论新闻记者的报道道德观30 浅论广播新闻发展、现状及走向31 试论新闻报道中的价值取向32 论新闻媒体如何提高提高重特大事件应对能力33 网络中的

新闻舆论监督34 试论受众期望与新闻宣传35 网络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36 浅谈出镜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37 公共频道的现状与发展38 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39 浅析博客新闻的真实性40 恶炒“明星绯闻”研究41 从新闻伦理剖析时下传媒的“低俗之风”42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倾向性的平衡43 娱乐新闻和新闻的娱乐化44 新旧媒体大融合对传统电视业的影响45 媒介产业化发展的问题46 媒体竞争和共生研究47 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生存空间及展望48 电视谈话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49 新闻失真的原因与防范50 现代新闻法律与职业道德的5152新闻节目形态的多样化研究52 我国都市类报纸娱乐化倾向问题研究53 寻找市场中的大奶酪——浅析网络时代的新兴势力手机媒体的发展态势54 论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的策划和运营55 揭发性新闻的线索来源保密研究56 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57 广告传播中品牌形象的塑造58 多元媒体的竞争与共生59 浅析新闻播报的现状与发展60 适者生存——市场化竞争下我国体育类报纸的现状与发展61 论科学、中立、正义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62 传媒引导与受众心理分63 论新闻传者的现代意识64 新闻报道的国际化思路65 炒作新闻与假新闻的异同66 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67 如何把握娱乐报道的舆论导向68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传播策略69 为何报道黑幕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70 对有偿新闻的思考71

论网络传播学_匡文波

[文章编号] 1002-5685(2001)02-0046-06 [收稿日期] 2000-12-13 [作者简介] 匡文波(1968-),男,湖南长沙人,情报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论网络传播学 ◆匡文波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内容提要] 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 因特网 网络传播 网络媒体[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 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 46  网络时代 国际新闻界 2001.2 D OI :10.13495/j .cn ki .cjjc .2001.02.012

网络传播专业论文选题

网络传播专业论文选题 1.网络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技巧研究 2.播客、博客、维客和威客研究 3.中国网络知识产权现状及前景分析 4.网络新闻选题策划研究 5.试论电子签名和电子合同推广的阻力和动力 6.网络传播的模式分析 7.网络舆论的生成与引导研究 8.网络舆论与公众议程、传媒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 9.中国网络新闻网站的发展轨迹研究 10.即时网络聊天中的人际传播特点 11.网络广告的创意分析 12.互联网“恶搞”文化探讨 13.试析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特点 14.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主义建设 15.试论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16.媒体网站的恶俗传播思考 17.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以某某网的专题为例18.地方新闻网站困境和出路——以某某网为例 19.网络图片新闻的类型与特点研究 20.国内电视媒体网站误区和出路研究 21.试析媒体网站品牌建设 22 流氓软件的防治策略研究 23.媒体网站的营销策略分析 24.试析博客文化的核心——自由和责任 25.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以“XX事件”为例26.WEB2.0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新特点 27.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化传播探索 28.网络社区语言使用分析报告研究 29.博客管理初探 30.从网络恶搞事件看网络伦理道德和法规建设 31.网络奖项研究 32.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组合性、互动性报道研究及探索33.网站经营与管理 34.新闻网站实例研究 35.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36.网络传播与社会心理的互动关系研究 37.谈网络传媒对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二者关系的把握38.网络传播中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同研究 39.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关系研究 40.网络信息检索技术研究

网络传播学

题目:网络传播热点问题分析姓名:张桐 学号:130103208 班级:新闻2班

网络传播热点问题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针对当下网络传播出现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分析,指出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乱象。 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

播理论面临挑战。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近几年来,网络以其自身独有的优越性在信息传播领域逐渐成为“一枝独秀”。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网络传播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成为多数人在生活、工作以及学习上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从而显示出其强大的影响力。 (一) 网络自媒体:情怀文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案例:5月25日凌晨1时,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然而早在5月20日中午,一条关于著名翻译家、钱锺书夫人杨绛先生病危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被快速转发,并附有对话截图,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后经杨绛保姆核实,杨绛只是因“轻度肺炎及肠梗阻住院”,身体已在恢复中。与杨绛先生联系较为密切的朋友更是辟谣

广告学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广告学毕业论文选题(一)媒体类、传播学类 1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模式论 2、E时代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3、对于媒介娱乐化的思考 4、沉默的螺旋理论”在XX领域的特征体现 5、台湾中兴百货的意识流广告 6、媒体组合策略探讨(以某品牌为例) 7、中国媒体伦理道德原则 8(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广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 9、传统广告媒体的挑战与机遇 10、新媒体在广告中的应用 11对于媒体公信力的思考 (二)创意、品牌、文化类 1美女战略”在广告中的应用 2、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3、(恐惧、悬念、幽默、拟人等)技巧在广告中的应用

4、广告的神似”与形似” 5、广告中(怀旧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的表现 6与明星代言与体育用品广告 7、现代社会亚文化(如左岸、布波等)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 8广告中的意识倾向与偏见 9、品牌导向与广告应用 10、创意就在你身边一一广告创意的几种方法及其应用 11、创意与生活经验 12、论品牌的核心价值与创新 13、某品牌护肤品的促销策略 14、广告创意的设计要求 15、广告的韵味与品味 16、文化的对冲与调和——中外文化在广告中的冲突与交流 17、论商品各在价值层次广告中的体现(如核心价值、附加价值等) 18、谈商品的(附加、符号)价值 19、广告中的人文主义表现 20、文化因素对广告创意的影响

21、广告创意艺术谈 2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

23、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广告的影响 (三)消费行为、广告心理 1不同年龄段的广告心理(儿童、青年、老年等选一) 2、从某一著名品牌看广告策略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3、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对广告的影响 4、广告心理的变化趋势及度的把握 5、事实性思维在广告创意中的应用 6消费心理分析与广告(具体某一广告类型 7、新时代消费心理对营销的影响 (四)广告与营销、公关 1、买方市场下企业的市场营销 2、论企业营销的战术策略 3、某品牌的营销策略分析 4、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体育营销(CBA、足球俱乐部等) 5、提高市场销售率常见的错误和对策 6、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市场营销 7、市场营销与企业文化 8、互联网技术与关系营销的实现

网络口碑营销的传播学理论基础

网络口碑营销的传播学理论基础 张瑞(北京印刷学院瑞北京 102600) 摘要:口碑营销是种非常有效的营销方式。Web2.0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碑营销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消费者可以在这一平台上直接分享口碑信息。但是网络口碑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传播学角度梳理网络口碑营销的理论基础,为网络口碑营销的下一步发展指引方向。 口碑,是人类最原始的营销传播方式。在店铺、字号还没有出现前,它就现实存在着。口碑营销传播是一种通过人际间的交流直接进行信息传递,并且非常廉价、有效的营销方式,能够产生令人信服的效果。口碑营销由来已久,地方特产、老字号商铺等,都包含有口碑营销的因素。只是由于人际传播的局限性,在大众传播的时代,口碑营销仅仅作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推销手段而已。口碑营销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更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消费者直接的使用经验、媒体宣传的信息以及营销活动的信息等等都是口碑传播的内容,这种口口相传的传播效果非常好,针对性强,直达目标受众。web2.0时代的到来为口碑营销传播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网络论坛、社区、博客、电子邮件等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传播渠道让各类话题可以快速传播,消费者更是拥有了信息收集的主动权,网络口碑营销的价值日益凸现出来。网络口碑营销传播不仅使传统的口碑传播模式发生了改变,而且还极大地增加了人际网络之间的联结。消费者通过网络这一平台,通过口碑传播的方式,利用网络传播的互动性、开放性等特点为品牌的塑造提供了新的方法。 1传播者角度 l、传播平台的扩展一一人际传播理论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际传播提供了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网络口碑营销正是通过网络提供的这一交流平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意见、感情的交流与沟通。人际传播的动机是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实现自我认知、相互认知,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网络口碑营销在网络技术提供的新的平台上,为更多的消费者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使更多消费者能够沟通交流,互相分享有价值的信息,来满足消费者心理和精神的需求。 2传播内容角度 1、传播内容的意义交流一一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它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其特点是从符号系统的角度来解释社会和个人的协调与整合。人类创造与使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以及对情境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发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与模式结构。人际传播是通过人类共同理解的象征符号来进行的,网络传播使符号的对等传播得到实现,网络口碑营销所交流和分享的内容都是由符号组成的,通过口碑信息的分享,使传受双方都能得到有价值的信息,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3受众角度 1、受众群体一一小群体理论Web2.0N代,个人不但成为互联网内容的开发者和创造者,更在网上不断地组成圈子,也不断地选择着圈子,造就一个个小群体。小群体,是人数不多的社会群体。小群体规模小,结构松散,人员交流比较非式,灵活性和变动性大。网络把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这个虚拟世界流行着另类新颖的“小圈子’小众传播因此受到冲击而发生了某种积极的变化。“小圈子”主题千奇百怪却全部发自兴趣。人们的兴趣爱好被极度细分化某些兴趣只属于小部分人,是“小众”文化,网络圈子文化其实是以网络为联系手段,以一定的主题、兴趣、观念、追求形成的一种虚拟的圈子文化。人们在网上寻找和自己有同样兴趣、爱好、关心同一个话题,甚至对某件事有同样看法的网络群体。只要能

传媒类论文选题

2012届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览表 分类序号论文选题 1、有关“媒体工作者”的分析研究 1 《谈话节目中“谈话场的形成》 2 《试论电视节目形态的变化与创新》 3 《浅谈广播节目主持人定位》 4 《主持人的基本素质》 5 《浅谈娱乐节目主持人与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异同》 6 《浅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7 《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8 《播音员主持人形象对受众收视心理的影响》 9 《浅谈直播手段在党政经济类报道中的作用》 10 《情感援助类节目中记者的定位》 11 《浅析少儿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 12 《电视节目中的主持人分析》 13 《浅谈电视购物主持人及未来的发展》 14 《浅谈节目主持人明星化趋势》 15 《试论当前娱乐节目男主持人(或女主持人)气质缺失》 16 《浅谈商演主持人的语言技巧及非语言的沟通能力》 17 《试论推广普通话的意义》 18 《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19 《娱乐节目主持人表演与模仿》 2、有关“播音主持中传播技巧”的分析研究 20 《中国传统曲艺在播音主持学习中的作用》 21 《灾难性报道中的信息处理及媒体责任》 22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叙事结构研究》 23 《中国电视对外报道与国家形象传播》 24 《夜话节目热播现象思考》 25 《“平等交流”才能真正赢得受众》 26 《体态语是电视节目主持人不可或缺的表达手段》 27 《浅谈直播手段在党政经济类报道中的作用》 28 《气象节目现状、问题分析及对策》 29 《从凤凰卫视看海外华语媒体播音风格的定位》 30 《电台播音与电视主持的区别》 31 《浅析新闻节目风格演变及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风格变化》 32 《论节目主持人的个性风格与节目风格二者之间的关系》 33 《网络新闻用语的特殊规范》 34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差异之辨析》 35 《浅析广播娱乐互动节目受众心理?》 36 《专题报道时的播音技巧》 37 《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传情达意》 38 《言论自由与新闻道德》 39 《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情感体现和尺度》 40 《论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 41 《浅谈电视综艺节目》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网络传播效果的双面性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已享受到网络传播的快捷和高效了,这种传播方式是目前最快获得消息的方法,只要一种传播方式的产生,必然会给受众带来新的传播感受,同时每种传播方式都会伴随不同的传播效果,而网络的产生,由于它的便捷快速,一方面给人们带来方便,却也在同时引起了负面效应,因此,网络传播的最终效果会有好坏之分,即它的双面性。 现今人们手中有能上网的手机等各种高科技智能产品,家中更有电脑时刻守候着,使人们与这个社会的关系网有着近的不能在近的关系了,人们只要登录微薄,人人等互动平台,甚至不需等待,最新的一切时事动态都尽在掌握了,我们不得不感叹网络传播速度之快,正因为这种快,才使得人们对网络产生了依赖,我们习惯从网上获得信息,既不需要费脑,又轻松便捷,这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传播不仅快速,它的信息包容量也是无限的,网路就想一本超级辞海一样,但它的内容又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在网上查一个人,一件事,和任何知识概念,你几乎可以获取任何你想知道的事情。同时它的传播方式也是多样化的,报纸与电视还属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之下,网络就显得先进的多,你可以查去信息,回答信息,视听感受,互动接触。这使人们在感官享受上得到了极大地满足,试想在这么大的一个信息海洋内,人们普遍习惯接受这种信息的传播方式,所以他的传播效果也是显著的,它使人们习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简单和便捷。这是在网络传播效果上的优势。 再有就是网络信息的可交流性,让你在不用动身询问的时候,单用手指就可以获得你想知道的,你可以和网上任何你个与你有共同信息源的人进行交流探索而不被阻止,人不能独立存在,他必须依附人群生存才行,现实世界中,人们生活在社会,而另一类人,比如宅男宅女,他们不喜欢走出去和人交流,这时网络成了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使他们不必觉得孤独,因为他们在网络的里了解着真实世界的动态和与虚拟世界的人保持着交流,所以说网络传播让人们聚集在一个体积很大但空间已经很小的地球村上了,他使我们在一个小的环境内就能知道世界此时正在发生什么,让我们能轻易地知道自己想获得的信息啊,知识啊,不得不说,网络传播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之处。 网络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双面性,网络传播也不可避免,就比如刚才的宅男宅女们,虽然网络传播可以让他们不走出家门就知道外面世界的一切,但是同时他也使这样的人群变得越来越闭塞,不愿与真实生活中的人多接触。这也是网络传播所导致的负面效果,使人们在信息沟通上拉近了距离,却在现实生活中又产生了距离。有时候使人分不清真假。 其次就是在文化知识上,过去人们除了口口相传的方式,就还有书籍记载了,从古至今,人们习惯在遇到学术问题时不是去请教老师就是去查阅典籍,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在,百度貌似已经就是这无所不知典籍了,人们习惯去敲击鼠标键盘来获得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并慢慢的依赖上了这种查阅方式,这使人们远离了以手翻页的习惯,同时网络传播丰富了人们的视听享受,但同时令人们远离了书本的想象世界,让我们单纯的从影视资料中获取知识,而不是在书本中畅寻自我。这也渐渐地使得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因为只要百度一下,一切尽在知晓了,谁还会去想要思考呢,这会使思绪勤劳的人越勤劳,思绪懒惰的人越懒惰。 甚至,在长期的网络传播的环境下,会影响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的价值观,他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