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

对公共政策评价的分析报告

挥霍公款,大吃大喝一直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问题,也是政府部门多年来的诟病和恶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从根本上解决,就需要运用公共政策评价来分析问题。

如果把公共政策过程看做是某种有序活动的话,那么其最后阶段便是公共政策评价。只有通过科学的公共政策评价活动,人们才能判定某一公共政策本身的价值,从而决定其是否延续、革新或终结;才能对公共政策过程诸阶段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为以后的政策实践提供良好的基础。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由于公共政策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活动的局限性,在公共政策实践中,构思完美的公共政策并非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事与愿违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1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2.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提高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

3.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

4.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

质量和工作效率。

5.公共政策评价结论决定公共政策的生命周期。

公共政策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缺少的手段。所以,只有通过客观的评价,才能判断特定的公共政策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以及公众的响应如何。

一个旨在推进党风廉政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浦区公用业务费管理的实施意见》下发到该区各单位。根据《实施意见》,今年全区公务开支要比去年下降7%以上。该区领导介绍:群众最为关注什么,工作重点就确定什么,青浦区从这一思路出发,倡导干部走进农家听取农民的心声,鼓励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下基层收集反映,召开居民、农民和老干部代表等座谈会征求意见……随后,他们对所有意见进行梳理寻找群众关注的热点。

6月29日,练塘镇召开纪念建党86周年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大会,大会现场改变了以往在每一席台上放瓶矿泉水的惯例,而在四周放置几个保暖桶供水。现在公务开支坚持一餐饭一杯水一张纸严格把关。接待用餐,无特殊原因一律在政府食堂吃家常便饭;举办各类会议活动,坚决不容讲排场;电传复印用纸,必须做到两面使用……最近以来,全镇公务费支出比前期下降近20%。

为了使公车使用的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干部办事用车能拼用尽量拼用。记者在区机关大楼前观察半小时,看到6辆外来停靠的车中有5辆下车人员分别为3至4名。一位来自华新镇的干部告之,当天该镇有3名干部到区里办事,就合拼坐一辆车来了。

徐泾镇通过严控公务开支,今年以来节约公务开支1500万元,他们将这笔钱全部用于当地5个住宅小区的水电配套设施改造,使困扰居民多年的夏季水电量不足问题得到解决。(来源:2007年8月11日解放日报)

通过公共政策评价基本知识点可以看出,通过老百姓关注的问题和对政策的评价,通过大量参数的前后对比,帮助人们认识了公共政策的本质。练塘镇一改以前的作风。在每一席台上放瓶矿泉水的惯例,改为在四放置几个保暖桶供水。坚持一餐饭一杯水一张纸严格把关。体现了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检验公共政策实施的效果,效率,和效益。

各类会议活动,不讲排场;电传复印用纸,做到两面使用通过公车使用情况,3至4个人拼一辆车到区里办事。……这一系列的政策活动,使全镇公务费支出比前期下降近20%。体现了公共政策评价监督着政策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使人对公共政策执行前后情况的变化一目了然。

徐泾镇严控公务开支,节约下的1500万全用于老区改造,给居民解决了困难。这又是公共政策实行的延续性效果。也体现了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形成浓厚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因此,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一个现行公共政策不仅对目前环境发生作用,从长远来看,他还将对未来不确定的新情况发生潜在的影响。有时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可能在表面上成效甚微,但是他的投入会影响到另一项公共政策的运行,在另一种情境下发生作用。总而言之,在政策执行的初期,对群众的关注和评价要非常的重视,要千方百计的了解群众的心声和意见。由此可见对政策的评价不仅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一环,也是推动公共政策科学化,民主化不可缺少的手段。而我国的政策评价也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有待于从各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所以我们要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评价,以确认一项公共政策的价值,从而使以后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走向科学化,民主化。

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当前公共政策评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评估主体单一,缺乏独立性的政策评估组织。 现阶段我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以官方为主,缺乏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参与,使得大多数政府在公共政策评估实践过程中,只是根据总体安排或以部门为单位,或以系统为一体,通过自下而上的总结报告等形式对本部门或本系统工作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由行政机关对公共政策作出评估和评价,致使在公共政策评估过程中,只重视自身评价,忽视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评价,导致进行意愿表达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政策评估主体单一化。 (二)缺少正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目前从事官方评估工作的人士绝大部分都非“内行人”,因此,他们在进行政策评估时不可避免地倾向于用价值判断代替事实规范分析。这样的政策评估与我国现实政治生活和传统政治文化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和道德建设的纯洁性密不 可分[3]。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信息网络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观念较之过去有所淡化,道德是非标准也会发生一定转变,更为突出的是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 从而必然引起公共政策评估标准和评价方法的改变。 二完善政策评估的几个措施构想。 (一)建立多元评估主体。 针对目前评估主体单一化的现状,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参照国外的成功经验,在目前官方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实行政府、党的组织、权力机关(人大)、专业评估组织(包括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公众特别是“受到影响的相关利益群体代表”参与等多元评估主体的结合,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其中,要特别重视社会组织和公众代表参与以及专业评估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和公众作为政府行为相对人,他们参与公共政策评估,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更能够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结论的公信力。专业评估组织(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聚集了大批专门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人士,有利于提高公共政策评估的科学性,更重要的是专业评估组织成员作为“非官方人士”,

(完整版)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分析》读书笔记 本书共十二章,分别对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框架;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分析;公共政策系统分析;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分析;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内容执行分析;效果评价分析;方法论;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分析方法;分析模型与框架以及量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作者认为,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某类政策主体,如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的基础上,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有三个: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书中指出,从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称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包括四点:1、公共政策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2、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3、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4、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在书中第二章,作者集中考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种考察将有助于回答如下问题: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政府应当在哪些方面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实际上,这些问题同时也就是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重要性,社会科学中的许多理论都对其有所涉及。此书主要以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为线索来进行讨论。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学理论在此领域的分析是到目前为止最为系统的理论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经济理论对该问题的分析,已经影响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一种基本的分析途径。大致上,经济学理论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

公共政策分析(已上交)

期末作业考核 《公共政策分析》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政策法律化: 答:是政策向法律转化,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和进行政策科学研究即政策。 2.政策执行: 答: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治资源,采取解释,宣传,实验,协调与控制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的活动过程.这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与监控等环节. 3.政策方案的评估和论证: 答:是指在政策出台前,对各种备选政策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 4.评估主体: 答:政策评估主体是指对政策效果、效益、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的组织或个人。 5.政策效果: 答:有直接效果、附带效果、潜在效果、象征性效果。 6.非正式评估: 答: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的评估。 二、简答题(每空10分,共50分) 1.什么是损益分析? 答:1.是指对影响企业盈亏的重大因素的分析. 2.损益分析就是对损益表(也称利润表)内的相关项目逐个进行分析对比。 一般先从净利润开始分析净利润与预算相比、与去年同期相比、或与公司历史最高值相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百分比增加或减少多少。然后,

再从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项目逐个对比分析,最后得出损益变动的原因。 2.什么是线性规划? 答:线性规划线性规划是运筹学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研究线性约束条件下线性目标函数的极值问题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广泛应用于军事作战、经济分析、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等方面. 3.政策监控的目的在于哪两个方面? 答:在于保证政策的合法化及贯彻实施、实现政策的调整和完善,促使政策终结。 4.政策监控由哪几个功能活动组成? 答:由政策监督、政策控制、政策调整组成。 5.公共政策的一般环境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第一,政治环境。第二,经济环境。第三,自然环境。第四,国际环境。 三、论述题(共20分) 1. 请你论述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与方法的主要内容。 答:一、公共政策评估的程序: (一)端正评估的指导思想:评估是政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保障;评估过程要实事求是;建立奖惩制度,实现权、责、利相统一;评估的目的是实现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政策效果。 (二)促进政策评估的制度化:建立评估工作制度,设立政策评估基金,强化评估反馈机制。 (三)保持政策评估的独立性:建立独立评估机构,评估者的地位要有周全的职业保障,评估者要有独到的方法。 二、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是指在政策评估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它是政策评估赖以实现的手段,是政策评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过程对比法 过程对比法指的是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对比检测的一种方法。它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评估的对象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效果,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一、概念题 1.政策评价(北大2002年研) 答:政策评价是指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政策效果一般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政策评价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政策结果评价。它是对政策执行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程度的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各种结果。若政策结果实现或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政策目标,可称这项政策是有效果的,反之则是无效的。 (2)政策效益评价。它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投入之间的关系所作的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人们所需求的结果,这是件好事。但要看到政策结果产生的基础是人们自觉的政策投入,包括各种资源。 (3)政策效力评价。它是对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综合评价。政策付诸实施,产生了对社会及政策对象的综合影响力。这种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有长期、短期效应,有直接、间接效应。 2.政策评估(中央财大2010研;中南财大2007研;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公共政策评估(河海大学2013年研) 答: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

据。 政策评估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政策评估,人们才能够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是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同时通过政策评估,还可以总结政策执行的经验教训。 3.非正式评估(首都经贸大学2008年研) 答: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不作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正式评估具有方式灵活、简便易行的特点,评估形式多种多样。非正式评估的缺点是由于评价者掌握的信息有限,并且缺乏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因而得出的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有失客观公正。 4.政策的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中山大学2009研) 答:(1)政策的内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实施的评估。 (2)外部评估是由行政机构外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它可以是由行政机构委托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性的咨询公司,大专院校进行的,也可以是由投资或立法机构组织的或由报纸、电视、民间团体等其他各种外部评估者自己组织的。 (3)内部评估最大的优点在于评估的主体本身就是公共部门内部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但评估往往会附着一些自利行为,代表着某一部门的局部利益,这使内部评估容易走向片面性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外部评估优点在于外部评估者更为客观,但是外部评估也存在获取资料困难等问题。可见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各有其利弊,在实践中,应把内、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参考答案 形成性考核(一) 略,百度很强大,国人很牛A(不要抄一样了哦) 形成性考核(二)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 题型:与期末考试一致。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但在实际中却是行不通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Delphi)命名。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A)”。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不闻不问 D.退避三舍 2.(B)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A.响应B.深入 C.反映D.内化 4.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C)判断。 A.利益 B.事实 C.价值 D.可行性 5.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C)。 A.形象思维 B.立体思维 C.灵感思维 D.直觉思维 6.政策评估是对政策(C)所做的分析。 A.问题 B.结论 C.方案 D.目标 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C)。A.反映B.深入C.内化D.响应 8.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中有(A)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B.三C.二D.五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 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科学的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判定一项政策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的目标,并由此决定这项政策应该是延续、调整,还是终止。同时,只有通过政策评价,人们才能对公共政策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总结得失与教训,为以后的政策制定与执行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内涵 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这种活动就是公共政策评价。它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是公共政策评价最基本的活动;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 关于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公共政策评价主要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价;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即“政策评价就是对政策的效果进行的研究”。由此,可以把公共政策评价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公共政策效果评价 二公共政策效果评价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動有着重要的区别: 首先,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 其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 再次,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公共政策及其评价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公共政策一开始就有评价活动的进行,但是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分析-学习知识自学点

公共政策分析 题目 b. 界定政策问题 题目2公共政策的主体 正确答案是:包括各种具有法定权威性的公共部门 题目 正确答案是:外部性 题目4控制社会、经济运行的两大并行力量是 正确答案是:市场和政府 题目5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正确答案是: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题目1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将政策的执行过程看成是从最高的行政机构开始发出并层 层传递所形成的命令序列。该方法从最初的命令开始,逐层分析每一次发出的命令被执行的程度及其原因,并由此来分析政策执行过程是否理想。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2政策执行包括三个阶段,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政策执 行的总结阶段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3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4豪伍德与彼得斯所谓的政策病理是指政策分析人员常常因为他们解决的是错误的问题而导致失误,而非因为他们为正确的问题找到了一个错误的方案。政策分析中最致命的错误是第三类错误,即当应该解决正确的问题时,却解决了错误的问题。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化的政策,而使政策能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层次。 正确的答案是“对”。 知识点自学1——公共政策分析的含义 政策分析是对政府行为的动因和结果的解释。应当关注解释(Explanation)而不是开处方(Prescription)(戴伊) 政策分析是一种客户导向性建议,这些建议与公共决策有关,并反映了社会价值。(韦默、维宁) 知识点自学2——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 ?导向功能:价值和事实等导向 ?控制功能:制约或促进社会人的行为和事件的发展 ?协调功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 ?象征功能:符号意义,不产生实质性效果 知识点自学3——公共政策分析的主要类型和代表人物 公共政策的类型 依照领域或管理部门而划分:产业政策、农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依实际的效果而划分:实体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依照政策的功能而划分:分配性、规执行和再分配性政策

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

第七章政策评估 第三节公共政策评估内容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方法对比分析 法 儿和弓为执扮“周一的儿为实於对勒豹悄况比为控制对魚的II况 A产政fit效果 成本效益分析法 原则:一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效果相等时,政策成本越小的政策方案越优。 二是当两种政策方案的成本相同时,政策效益越大的政策方案越优(如下图 所示)。 前一后”对比分析 人为有政琏?M为无玻国 (心)- “控制对象一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二是政策效益与政策成本的比率越大越好(如下图所示) 统计抽样分析法 这是根据抽样调查的资料进行统计推断的一种方法。 政策评估中常将95%与99%为置信度标准,其中使用最多的置信度为95%。 模糊综合分析法 在政策评估中,通常遇到设置的评定指标无法做精确描述的情况,这就给其他方法的评估带来困难。此时可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在使用这种评估方法时,先确定评估内容因子。 女口,对某个城市管理的政策加以评估时,确定下列四方面: 为评估内容因子:交通政策,环保政策、卫生政策、治安政策。再确定每个内容因子的评定等级,很好(90—100分);较好(75—90); 一般(60—70分);不好(59分以下)。 由此可知对城市管理政策的评价,认为较好的为37%认为一般的为27%认为不好的为17%认为很 好的为9% 在公共政策的评估中,为了使评估更为精细,也可以提岀一些次要的评估标准,例如输入、人员、结构、过程、输岀等方面的标准(见表7 —1)。

J17- L企霍讦牯申的疣暑黠冷① 人师武Sifi.价悄观、齬■*、技术.收人和峯务 知S水平, 而頑m诚:*机甬机,席用件PL和5?破「百 人处认巒iff才P 社那人陌丸臣的!HX经曇和攻?Ik训氐伦理迅?.咎龄性炳、条St 中协带人才的分布 1:要的组統:枸幣式t*a?.水平的*矩阵式怕欢苦理合武的八规農: 戟权崎裁权的擬疽:地疾好布;(tesisftB.控制、长期和短期理 划、冊兗与xn.?wwws进设1L 口風在组却内都収力的比嗾和营布 軟配 M*MEt左要31辺靜骨之屈的左就(in^w理」卩泾呼厘鼎商拔行劭班于之间h M&Xt 产&1di?£肩和JSMiiRi攪凤SfflW到前佰息进行学习“目标;他机廿理方武】 廿理过程:以attf^as El I ■」A . '■- a * ,?■? h ■ i ■—■■—?■■■■ a ‘ ?- 勞动生产率:頤富足否測Sh JWW;?K; S*;市场占前粉喻出商匚工作人 摊頼圳址,严血 w#;勞功安 1)计划与准备 1. 建立评估机构 2. 挑选评估人员 3. 确定评估对象 4. 制定评估方案(描述评估对象、阐述评估目的、建立评估标旺、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目标) 5. 落实评估条件 2)组织与实施。 这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从组织管理角度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做好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从具体实施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运用具体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3)总结与报告。 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的阶段。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中国的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一、中国的政策过程 中国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共识”的目标诉求。共识就是意见一致。我国的宪政制度、政府体系以及党政关系均将共识视为政策目标。在政策过程的实践中,共识诉求甚至超越单纯的理性目标,如用政策方案的“可批性”代替“可行性”的情形。共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如指令、协商、竞争等。 政策过程由政策舞台、政策参与者和共识过程三个变量构成。政策舞台即政策制定的政府部门、机构或非正式组织。政策参与者指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影响政策制定的行为个体。共识过程即意见收敛的过程,在政策研究中,共识过程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官僚组织的层级、参与政策制定的组织及网络等均相关。 政策过程的模式受到制度环境的显著影响。 制度环境包括政府组织结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结构和意识形态等变量。 政府组织结构决定了政策制定的舞台、程序和规则,并规定了政策参与者之间的权力关系。 资源配置方式和产权结构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利益格局和政策立场。 意识形态决定了政策参与者的政策信仰和政策偏好。 由于不同的政策参与者在权力关系、利益格局和政策偏好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性,政策压力和冲突随即形成,政策过程就是缓解政策压力、解决政策冲突的共识形成过程

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舞台的制度化层面就是政策提出、酝酿、构思和决策的官僚体系。官僚体系是政策过程的组织基础和制度框架,它规定了各个部门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职能分工,从而限定了政策在哪些政府部门制定、经由何种程序和规则、最后以何种方式颁布和执行。制度化层面上的官僚体系提供政策过程的正式规则,其政策压力和意见传达、收敛、并达成共识的过程通常是自下而上的、程序化的过程; 政策舞台的社会化层面就是参与或影响政策过程的机构、团体或个人所组成的非正式关系网络,即协商网络。揭示了官僚组织和正式制度背后的动态因素,如哪些人在积极推动、其影响力的来源、作用途径和影响强度等。协商网络因政策领域不同而呈现出较大差异,通常根据行为主体参与程度的差异分成不同的层次,即决策层、酝酿层、影响层,形成由内及 外渐次扩散的涟漪。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协商网络则为政策过程提供了潜在的、关键的动力,其政策压力或意见的传达、收敛和共识形成的模式通常是自上而下的、间断性的过程。由于制度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缺乏动力和自发收敛的可能性,而社会化层面上的政策过程又缺乏相应的合法性,因此,两者的有效互动才能够形成最终的政策共识。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考研重点笔记

育明教育 2014年考研视频课程+内部资料笔记+历年真题+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3次指导=2500元 第一年没过,第二年免费重修,直到考上!!! 此外,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建议到现场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 ——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政策目标的作用(说到任何目标的重要性都是这三个方面) 1.是政策方案设计和优选的基础依据 2.是政策方案执行的指导方针 3.是政策绩效评估的参照标准 正因为目标的作用比较重要,所以才要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 取决于两个环节:一是正确设计,一是不同参与者对目标的共识,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体明确:表达要准确;约束条件要具体;要尽可能量化 2.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的难度才能产生激励 3.要具有可行性:分析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4.要具有协调性:多目标之间的一致性 5.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目标的层次性,具体目标往往是具体目标的手段,会形成复杂的目标——手段链, 要避免目标置换 但其实要做到这些并不是容易的,也就是说,澄清和确定政策目标并保证其有效性是有困难的:表现在:价值因素;政治因素和目标冲突上(但是这里的概括比较简单,答题时看情况自己进行补充) 1.价值因素:政策目标到底确定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制定者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机制受到政 治地位,利益偏好,传统习俗等的影响 2.政治因素:决策是政治的产物,决策者从政治的角度出发常常故意把目标弄得模糊不清

3.多目标的冲突:横向和纵向上都可能冲突,要分清主次轻重 二、备选方案的设计 两步: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对政策方案加以细化——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政策方案的轮廓设想:两者的不同在于轮廓设想是大致的,所以可以大胆地设想,运用更多的是创造性的思维,之所以备选方案的设计一开始并不要求细节地进行轮廓设想,主要目的也就是在于激发这种创造性思维,省得它受到束缚,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 1.政策方案整体上的全面性与多样性:既然是创造性思维,当然就要求方案要全面,所以当决策者发现 只有一种备选方案而没有其他选择的余地时,就陷入了“霍布森选择” 2.政策方案彼此间的互斥性:说白了就是指两个方案之间不能有雷同 3.注重创新性:轮廓设想的核心,要摆脱旧的政策的束缚 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 (一)名词解释 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 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 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 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一般都可以在书本找到。 第二,从名词的提出的背景、它的特征、相似概念比较等方面进行简述。 第三,总结,可以做一下简短的个人评价。 3.育明教育答题示范 例如:“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什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是答案的核心) 第二,它的几个特征,并简单做一下解释。 第三,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等进行对比。 4.危机应对

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公共政策评价在公共政策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过程,除了科学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执行外,还需要对政策实施以后的效果进行判断,以确定政策的价值,并及时反馈。这种活动就是公共政策评价。它由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所组成:1、规范,即确定公共政策评价得以进行的标准;2、信息,即收集有关评价对象的各种信息;3、分析,即评价者运用所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对政策的价值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分析是公共政策评价最基本的活动;4、建议,即对未来的公共政策实践提出建议,以决定现有的公共政策是否继续实行、修改或是终结,是否要采取新的公共政策。 关于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基本上有三种观点:公共政策评价主要是对公共政策方案的评价;对公共政策全过程的评价;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评价的着眼点应是政策效果,即“政策评价就是对政策的效果进行的研究”。由此,可以把公共政策评价定义为: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浦东环林东路478号,东明路街道办事处的办公楼里,一块标注“经济科”的科室标牌不久前被取了下来,科室里10多号人分流到东明路街道所在三林世博功能区域的投资促进中心。“经济科的主要职能是招商引资,如今,这一职能已从街道中剥离,该科室自然就被撤销了。”东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吴安桥告诉记者。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东明路街道。日前,浦东新区对外宣布,浦东新区的12个街道正全面退出直接招商引资的舞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供社区就业、养老及改善综合环境等社会事务。 街道淡化经济职能,会否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如此改革,能够在多大范围推广开来?……诸多问号,围绕着浦东正在进行的探索性的尝试。 街道:淡化经济职能 东明路街道位于浦东三林世博功能区域,辖区面积5.95平方公里。 与其他街道一样,过去东明路街道的财力一定程度依赖于招商业绩。招商注册企业所上缴的地方税收中,有一部分返回给街道,加上区里对于招商引资的奖励,招商引税金额越高,街道财力就越雄厚,才有比较充足的资金为老百姓办实事。 可从东明路街道成立以来,招商却并不一帆风顺。原因很简单,街道在土地资源、区位交通等方面没有什么优势。一位当时负责招商的工作人员用“千军万马、千言万语、千山万水”来形容当时的招商难度,以至于实施改革试点前,2005年街道的当年可用财力连1000万元也不到,而当年街道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支出共需资金4000万元以上。 2006年5月起,浦东新区将街道财政保障体制改革作为综合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进行试点。这一试点的具体做法,就是剥离街道的招商引税职能,将这一职能统一划归到街道所属的功能区域,转而由功能区域对街道实施全额财政拨付制度,促使街道把职能进一步转到社区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上来。 作为浦东第一个“吃螃蟹”者,东明路街道首先调整内部体制———撤掉经济科,街道职能转向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市场管理。招商引资职能划归功能区域后,东明路街道实行由“功能区域统筹”的财政保障机制,公共财政由“量入为出”转为“费随事转”,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向民生倾斜。 保障:公共财政体系 东明路街道剥离了招商引税功能以后,为民办实事的资金没有减少,反而更充裕了。 记者在一份预算手册上看到,随着三林世博功能区域为东明路街道提供公共财政保障,今年街道在社区管理服务方面的财政预算为4200多万元,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2869万元,占预算的68.2%。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复习试题

公共政策分析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的特点 与公共秩序有关:政策把一系列行动划入到一个共同的框架之中; 涉及到公共利益与公共问题:在不同利益取向中寻求解决方案 依赖权威:权威为政策提供了合法性; 意味着专业知识:政策的制定需要专家。 3.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有哪几种? a.制度 ( 政治学视角认为政策是政治输出的结构新制度主义:制度对行为的影响) b.利益 (经济学视角从稀缺性的角度看待人类行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集体决策与公共偏好 ) c.价值 (哲学或伦理学视角相比经济收益而言,政策背后的价值与伦理问题更为重要) 4.公共政策研究的取向有哪几种? a.政策描述与解释 研究目的:描述和解释政策形成、制定、演变 以政策为因变量,考察政策过程。这类研究中,政治学家的作用更为突出。他们致力于 分析政策的由来,相应的聚焦于议程设置、方案选择过程中各方的博弈,以及制度性因 素的影响。 研究人员多集中于大学、研究机构等学术机构 b.政策评估与预测 研究目的:发现政策问题,减少政策失误,提高政策效率 以政策为自变量,分析或测度政策结果。在相关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将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概念引入政策研究中,帮助决策者更好的设计和选择政策。 应用性研究,多集中于专业研究机构、社会调查机构、政府研究部门 政策评估与预测 (1)价值分析考虑的问题:因为什么?为了谁?应优先考虑什么? 以思想、观念、价值作为分析的主要标准价值分析有助于讨论政策背后的观念层面(2)方案论证政策制定过程中,对可选政策方案具体内容的分析 多学科应用政策方案可行性政策方案比较 (3)绩效评估政策实施中,对政策效果的分析 成本-收益分析:通过将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进行比较,提出政策建议。(4)预测分析预测政策的未来效果 5.什么是政策网络? 政策网络是指在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府和其他行为者围绕共同的、实际上是不断协商的信念和利益而结成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联系。这些行为者相互依赖,而 政策就是从它们的互动中产生出来的。 6.政策网络的特征是什么? 由多元主体组成 (如公共部门、私人部门以及第三部门等众多行动者。) 互相依赖的行动者 (这种依赖性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资源依赖,二是利益诉求,三是政策合法化的需求。)

公共政策评估

摘要: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作为政策评估活动的核心,对评估结果具有主导作用。一个政策,只有通过了政策评估,才能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从崦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健字:政策资源、经济政策、资源合理配置、政策目标、公平性等原则、成本效益分析法、统计抽样分析、评估制度化 正文:公共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主体,是政策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作为政策评估活动的核心,对评估结果具有主导作用。一个政策,只有通过了政策评估,才能及时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判断一项政策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从而决定这项政策应该继续、调整还是终结,从崦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在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中,除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以外还需要对政策和政策活动进行科学的评估,公共政策评估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其对政策的作用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评估是科学地检验政策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基本会途径。 任何政策,投入运行后究竟效果如何,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如果没有政策评估,就很难了解政策有无效果或者效果大小,就不免陷入“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境地。为了克服盲目状态,有必要利用一切可行技术和手段收集政策效果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科学阐释,以确知一项政策的特点、优点、缺陷,使决策者心中有数,从而帮助进一步制定更有效的政策。 二: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

公共政策分析考题

A 1、试分析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联系与区别? 政策议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1)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使一个问题从某个群体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2)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3)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①公众议程往往出现在政府议程之前,由一些不系统的或不完全成型的议论所组成,人们对于问题的实质及其社会影响认识还不够具体。其主要目标是使公众诉求能在政府议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公众议程对政府议程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②政府议程是由一些意义非常明确的项目组成,具有制度化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标就是对与问题有关的客观事实作出主观认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先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进入政府议程,有时也可越过公众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2、简述政府失灵的理论与观点,并给予事实说明? 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指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而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过程中,由于政府行为自身的局限性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制约而产生的新的缺陷,进而无法使社会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

情景。 关于政府失效,萨缪尔森将其定义为:“当政府政策或集体行动所采取的手段不能改善经济效率或道德上可接受的收入分配时,政府失效便产生了。”查尔斯〃沃尔夫从非市场缺陷的角度分析了政府失效,他认为由政府组织的内在缺陷及政府供给与需要的特点所决定的政府活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分配不公平,就是政府失效。 3何为政策工具,结合政策工具的光谱图谈谈你对不同政策工具的看法? 关于工具概念的最常见的定义是:“一个行动者能够使用或潜在地加以使用,以便达成一个或更多目的的任何事物,简单地说,政策工具就是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尽管“内部管理”、“人力资源政策”、“网络管理”、“政策实验”等东西在某种意义或角度上可以看作政策工具,但最好是将政策工具限定在实现政策目标或结果的手段这一特性上。 事实上,政策工具既可以界定为一种“客体”(object),也可以界定为一种活动(activity)。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工具看作为一种客体。例如,在法律文献中,人们往往将法律和行政命令称为工具;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看作是活动,因而有学者将政策工具定义为“一系列的显示出相似特征的活动,其焦点是影响和治理社会过程。这种定义扩大了工具的范围,将某些非正式的活动也纳入工具之中,然而,却使“政策”与“工具”的界限更加模糊。 4谈谈你对公共政策所谓公共的理解? 5何为公共政策合法化,公共政策何以要合法化,又如何合法化?

公共政策学阶段测评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阶段测验一(第1-3章)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真实的联邦制的国家是(C)。 A、美国 B、加拿大 C、巴西 D、德国 2、关于公共政策的定义,(D)是倾向于综合的。 A、林恩 B、伊斯顿 C、拉斯韦尔和卡普兰 D、克鲁斯克 3、下列关于政策网络的主要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D)。 A、政策网络是现代民主社会里,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异质的参与主体组成 B、政策网络的多元主体之间在资源等方面相互依赖 C、资源的相互依赖和交换是政策网络本质的特征所在 D、政策网络的规模和边界是由正式的制度决定的 4、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将(C)视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A、公共政策 B、政府能力 C、大众传播 D、公民权力 5、无结构访谈法又称(D),是一种非标准化、非格式化的政策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深度访谈法 6、美国学者安德森以政策是否改变客观对象为标准所做的类型划分的是(B)。 A、程序性政策与非程序性政策 B、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C、物质性政策与符号性政策 D、单目标政策与多目标政策 7、政治体系(国家、政府、政党等)得以存续、维持和发展的根本举措是(A)。 A、政治政策 B、经济政策 C、社会政策 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8、下列关于政府能力的界定描述不正确的是(B)。 A、可以从政策主体的角度出发,将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将自己的偏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B、可以从公共政策学的角度出发,将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将自己的偏好和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C、可以从政府职能的角度界定政府能力 D、可以从政策客体或政策环境的角度界定政府能力 9、既是公共权力的本源,也是被统治、被管理的对象的是(C)。 A、政府 B、社会组织 C、公民 D、利益集团 10、公共政策学是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二战后初期孕育而于(C)诞生的。 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初 C、20世纪50年代初 D、20世纪60年代初 11、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一些与政策过程有关的生活过程进行观察叫做(C)。 A、实地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深度访谈法 12、社会政策为(C)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于1873年首创。 A、美国 B、法国 C、德国 D、英国 13、政策与理论的基本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C)。 A、政策是理论的理念依据,是理论的具体化 B、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是政策的具体化 C、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D、政策是理论的理念依据,理论是政策的具体化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和联邦制两种 B、法国是中央集权型联邦制的典型 C、联邦制是复合制政府结构的主要形式 D、英国是地方分权型单一制的典型 15、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被称做(C)。

第七章 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第七章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分析 1、公共政策评价:是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 或:就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P199) 2、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P205) 3、外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P205) 4、前后对比法:将公共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从中测度公共政策效果及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P213) 5、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政策的一种行为。(P215) 1、政策效果有哪些类型?(P200~201) (1)直接效果:指公共政策的实施对所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及目标群体所产生的作用;(2)附带效果:公共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并非作用对象的个人、团体或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超乎公共政策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该项公共政策的副产品,这类影响就是公共政策的附带效果。 (3)潜在效果:有些公共政策的效果和成本在短期内不易为人们察觉,但有可能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表现出来的效果。 (4)象征性效果:有些公共政策的内容是象征性的,它产生的有形效果可能十分微弱,其初始用意也不过是让目标群体以为他们关心的问题已经得到完美解决或者正在得到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府的压力或者激发某种精神。 2、政策评价的标准(P208) 美国学者威廉.邓恩把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分为六类: (1)效益:探讨的问题是结果是否有价值;(笔记:即得到了什么好的,产生什么有益的东西,分为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其说明性的指标是服务的单位数。 (2)效率:所探讨的问题是为得到这个价值的结果付出了多大代价;(笔记:操作性指标:数据是可操作化的,可从数据看出得到什么好的东西)其说明性指标有单位成本、净利益、成本收益比。 (3)充足性:探讨的问题是这个有价值的结果的完成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目标问题;(笔记:解决该政策问题到哪种程度,充足性指标是可变收益)其说明性指标为固定成本(第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