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目的论角度析典籍翻译的归化策略——以林纾、辜鸿铭的归化翻译为例

从目的论角度析典籍翻译的归化策略——以林纾、辜鸿铭的归化翻译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从"目的论"角度析典籍翻译的归化策略——以林纾、辜鸿铭

的归化翻译为例

作者:李长江, 曹莹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外语系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9,(1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CHRISTIANE NOKD.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2005

2.陈亚君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中的视界融合[期刊论文]-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6)

3.任慧芳赖斯文本类型学的翻译策略导向:归化还是异化 2008(12)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2004

5.徐珺.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07)

6.叶玲.唐述宗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

相似文献(6条)

1.学位论文王琨双历史典籍中特殊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目的论对《左传》英译的启示2005

典籍英译是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由于典籍是一种特殊的文本类型,因此其翻译难度较其它文本高,翻译方法也更为复杂

,尤其是中国的历史典籍,蕴含大量反映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军事等多个方面的文化成分,从而使得理解和翻译的难度都相应地加大。中国历史典籍英译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尽管有些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或从事历史典籍英译的工作,但目前还缺少相对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指导原则。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也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把翻译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本文以胡志挥教授的《左传》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部分译文的分析,运用目的论对翻译原则、文化特殊性、文本类型以及充分性翻译标准等基本观点的阐释,并结合《左传》英译本中的典型实例进行分析,从而论证了目的论对于中国历史典籍英译中翻译策略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它使得历史典籍英译和翻译批评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量的主观性判断,使历史典籍英译及其相关的评论更加客观和科学,使各种处理文化因素的翻译方法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

2.期刊论文李长江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

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策略,典籍翻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华文化.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关照西方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同时,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质.典籍翻译的发起者应该注意典籍文本的选择,使典籍翻译系统化.

3.学位论文张静理雅各《孟子》翻译研究2008

理雅各(1815-1897)是苏格兰近代著名的文献翻译家,是对中国典籍进行系统研究、翻译的西方汉学家之一,在中国文献典籍翻译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最重要的著作是《中国经典》和《东方圣书》两个系列,其中《孟子》堪称《中国经典》中的经典译作,是综合反映理雅各翻译水平与功底的典范之作,也渗透着他的翻译思想、方法与创新。

理雅各在翻译《孟子》时,将东西翻译理论、东西宗教思想相融合,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他把传统的儒家释经方法运用到翻译实践中,视其为自己翻译时的标准和座右铭,主张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平等、互不矛盾,论证了两种思想在济世救人上的一致性,提出了儒、耶互补互学的思想,为中国古籍西译奠定了新的指导思想,开创了新的道路。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理雅各的翻译思想:

1:宗教渗透的翻译表现论反映出理雅各在宗教思想指导下的翻译观;

2:济世救民的翻译价值论反映出理雅各对自身翻译的价值取向及对翻译价值意义的认识;

3:东西交流的翻译目的论则反映出理雅各进行翻译的最终目的;

4:“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的翻译标准,一方面体现了他强调等值翻译、不拘泥于字句、发挥译者能动性的思想;一方面又体现出他所受儒家文化洗礼影响之深。

在翻译方法的使用上,理雅各则广泛采用多种科学研究方法,力求使译文达到与原文一致的效果。在翻译方法上,他主要使用了考据法、索隐法、直译法、注释法、意译法、补充法、省略法、对比法、音译法、造词法等。

译评、译注、前言、索引则包含着他的翻译创新点。理雅各独创的译评可反映出他的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历史观;译注体现出他在古籍翻译时所秉持的翻译思想和方法:前言和索引则体现了他的文献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创新,包括对汉唐之际《孟子》研究流派进行梳理、提出版本真伪、为英译本亲作多重索引等。

理雅各《孟子》翻译的风格主要为翻译态度严谨务实、翻译文风古朴典雅以及基督教与儒家思想的完美融合。理雅各的翻译思想决定了他的翻译风格,宗教思想的影响是理雅各风格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理雅各在翻译思想与方法上的探索与成功运用是他学术研究上的成功,也是中国古典文献英译上的成功。他的思想与成就也顺应了现实社会的需要,为后世古典文献翻译提供了借鉴,对后世文献翻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期刊论文刘子辉.LIU Zi-hui茶之名人之性——试谈杨译、霍译本《红楼梦》中茶之名的翻译-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书中详细的描述了清代的茶文化,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从饮茶之人爱喝茶的种类,便可以推断出他们的性格.这对通过典籍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因素.笔者从翻译的"动态对等"原则和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对杨译和霍译的<红楼梦>中关于茶名称的翻译对比,探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以便使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5.期刊论文刘桂兰比照文化元典的实用选译与文学经典的艺术迻译-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由佛经翻译的繁荣到明末清初科技翻译的普及,曲折多姿的千年翻译史基本上都是文化交流性质的

翻译,极少纯文学性的翻译.文化文本的传播、文化元典的翻译影响较大,因为经书典籍可以作为实用性的工具通过传教士、汉学家们有选择性的节选、翻译加以利用而远播海外;诗歌之类高雅的文学经典作品的翻译则迟缓得多,往往经过或间接或隐曲的艺术变形、适应、迻译得以传承.这种翻译现象无疑是由为当下的时政服务的翻译目的决定的.本文通过简单对照文化元典的实用性选译和文学经典的艺术性连译,以及这种先后历程阐明翻译目的论规范下的翻译发展.

6.学位论文蒋春丽从目的论看《论语》的三种译本2008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为基础,对《论语》三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探讨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翻译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制约。它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强调翻译中协调原文意图、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为翻译批评提供了一种动态多元的视角。在对译本的研究过程中,本文重点分析了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语读者和翻译的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对译本所产生的影响,从而给译本更为全面、合理的评价。

在研究《论语》三个译本的过程中,作者指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由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以及预期的译文读者而使译文呈现不同的翻译风格,取得不同的翻译效果。从总体而言,这三个译本满足了读者不同的期待,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某些情况下,威利在翻译文章时采用了复句,这些句子措辞古雅,但对英文读者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刘殿爵的译本和赖波以及夏玉和的合译本中出现的许多单句,行文通俗易懂,但有时难免与原文风格不够贴切,因而导致文化信息的流失。

总之,本文试图通过对《论语》译本的分析和比较,探讨了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到的制约因素,同时还探讨了翻译理论的应用。希望该研究能引起人们对典籍翻译的重视,同时在宏观上加深对翻译目的论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6352579.html,/Periodical_shidwx200918027.aspx

授权使用:新乡学院(xxxy),授权号:7376af5d-9744-49d7-90f3-9e8500f545f1

下载时间:2011年2月9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