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梁丰案例与微技能(“石钟山”)

梁丰案例与微技能(“石钟山”)

梁丰案例与微技能(“石钟山”)
梁丰案例与微技能(“石钟山”)

案例9: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

——我这样上《石钟山记》

1、引言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基本理念。

苏轼的名作《石钟山记》属于传统篇目,但它出现在新的课程标准与理念统摄下的新教材上,教学设计是否该有一点新的突破呢?

而且,学生学习文言文或多或少存在畏难或倦怠情绪,能否找到一种办法唤起学生学习该文的兴趣和热情?

2、寻找突破口

每当意识到自己解决问题存在困难,我总习惯到网上去寻找“它山之石”,用来激活自己的头脑。打开电脑,在GOOGIE搜索栏内键入“《石钟山记》”,果然有海量信息涌出,飞速浏览、筛选后,我将目光锁定在一篇题为“名篇《石钟山记》的由来——苏轼教子求实”的短文上,文章大意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他在被贬黄州期间有闲与长子苏迈一起读书作文,谈古论今。一天,父子俩谈起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到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牵强不可信,苏迈还想继续钻故纸堆,被其父阻止,苏轼认为,做学问不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妄下结论;要获得真知,必须到实地考察。于是就有了苏轼父子夜探石钟山,实地查访其得名原因的亲身体验。苏轼为让儿子更深刻地理解“求实”的重要性,又提笔撰文。后人才得以读到这篇名文。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角度新,它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考证该文的由来,为名篇的解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更令我兴奋的是,我发现苏轼教子的方式非常现代,具备“研究性学习”的特质,《石钟山记》可以看作是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我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新的教学设计的突破口!

3、背景

在理解并接受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认识到这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切入口后,我校较早地开始了“研究性学习”的大胆探索和实践。高一年级是尝试这种学习方式的主阵地。现阶段,学生正体验着“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而我作为活动指导老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也熟悉了它的流程和关键环节。这也就是我及时将“苏轼教子求实”的材料与“研究性学习”联想到一起的原因。

4、教学过程

带着创新的激情,迈着自信的步伐,我踏进高一(10)的教室,用下面一段话导入新课:

北宋文坛上有一位最豪放的词家,最浪漫的诗人,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他是谁?是的,苏东坡,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

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那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古今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中秋大醉怀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及至,使得其它望月怀人诗黯然失色;作为一名父亲,我们还不太了解他是如何教子的,虽有一首《洗儿》诗“但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似乎透露出他对孩子的教育的无所谓;其实,诗句只是他一生为聪明所累而借故发的牢骚,苏轼是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他不仅教给孩子知识,而且还教给孩子如何获得知识;不仅重视教育的内容,还自觉运用了先进的教育方法——研究性学习。不信,请大家读读《石钟山记》,它几乎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所有元素,我们试着把它当作一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来分析解读吧!

学生眼中的惊讶、困惑、新奇、兴味等种种反应告诉我,他们的探究兴趣已经萌发!我请学生将研究性报告的一些要素列举出来,同时将关键词抄录在黑板上,整理如下:(1)课题名称:

(2)课题组成员:

(3)主导课程以及相关课程:

(4)课题简要说明(研究缘起):

(5)研究目的和意义:

(6)研究条件(资料、装备等):

(7)研究方案(过程、方法):

(8)研究成果(特色、创新之处):

(9)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

(10)研究结果的评价、鉴定:

在此过程中,不少同学已经窃窃私语、跃跃欲试了。我说:“同学们,如果不经过精读思考就匆忙下结论,这是治学不严谨的表现;请大家先进行个体自读,达到疏通文句,理解文章大意的基本目标,然后有指向性地对以上十条作初步的考虑,用15分钟时间对课文作研究性报告的元素分析并形成草案;再花15分钟由学习小组的组长主持逐条进行交流研读,对十个问题形成基本统一的意见的同时,组织成一份完整的研究性阅读报告,下课时交上来。”教师里顷刻安静了下来,同学们埋下头,眉头紧蹙,开始了圈点勾画;时间一到,我提醒学生分组讨论。同学们事先有了自己的思考,讨论时几乎都能够侃侃而谈,有的小组言笑晏晏,有的小组争得面红耳赤,我看见思想与识见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飞舞、碰撞。下课的铃声响起,很多同学却浑然未觉,我要求每个小组将报告交起,七个小组中有四组已经完成,其余没来得及誊录好,我答应了他们稍后再交的请求。

这节课学生思考的认真、讨论的热烈,效果怎样呢?回到办公室,急急打开学生的报告,读着读着,我欣慰地笑了,我挑选了一份最成熟的,附在下面:

(1)课题名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2)课题组成员:苏轼、苏迈、寺僧、小童

(3)主导课程以及相关课程:地理、物理、音乐、考古

(4)课题简要说明(研究缘起):对“石钟山得名之因”的旧说存疑(详读课

文第一小节),认为郦道元与李渤的说法都有漏洞,促发他们作进一步研究。

(5)研究目的和意义:试图找到石钟山得名的的真正原因,培养不迷信旧说、

有疑必察、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求真务实精神。

(6)研究条件(资料、装备等):参考文献:郦道元《水经注》、李渤《辩石钟山记》

装备:小舟、船工、斧子

(7)研究过程、方法:两次实地考察。第一次:白天,斧斤考击,未得其实;

第二次:月夜,观察听辩,验明真相。(详见课文第二小节)。

(8)研究成果(特色、创新之处):石钟山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关键是因为山脚下遍布石窍,大小、形状、深浅各不相同,它们不停受到波浪撞击,发出各种不同声响。借此补充完善了郦道元的学说,彻底否定了李渤的陋见。

(9)研究结果的表现形式及心得:小论文《石钟山记》。凡事非经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

(10)研究结果的评价、鉴定:根据文后所附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苏轼父子的研究成果也只能作为众说中的一说。今天的石钟山以“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景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或许是综合了“声形”

二说;或许还有更有价值的历史或科学原因等着我们去发现。但苏轼父子的考察研究还是有它的重大价值的。最值得称颂的是他们不迷信旧说、反对主观臆测、有疑必察、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求真务实精神。故将此项研究鉴定为优级。

接下来的第二课时,我首先表扬了完成的最出色的小组,然后将七份报告中有异议的地方与学生一起讨论求证,比如,在“课题名称”上存在“石钟山”与“石钟山命名之因”的争议,经过比较,大家很快认同了后者;还有,在“研究结果的评价、鉴定”上存在品级的差异,对此,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从来就没有终极真理,只有对真理的渐近,对过去的超越和对后来者的启示,难道我们能因为爱因斯坦而彻底否定牛顿吗?”在同学颔首称是中,我将课堂推入下一个环节:“苏东坡为什么那么重视实证,一再强调‘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而且几乎冒着生命危险带着儿子去体知这个道理呢?据我所知,他自己就是在这上面摔过跤,吃过亏的。据说他被贬黄州就是因为凭着主观臆断贸然行事,结果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有哪位同学知道吗?”一阵交头接耳后,有几束期待的目光向我投来(高中生不喜欢举手,但不等于他们不喜欢表达),我点了其中一位男生给大家讲,他说:“最近,我正好在读冯梦龙《警世通言》,里面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说的好象就是这段故事。”“那太好了,你跟大家说说故事梗概吧。”我鼓励他面对全班同学讲,记不真切的地方可以看书。他叙述的内容整理如下:

有一次,苏轼去拜访王安石,不巧,王安石正好出去了,仆人安排他在书房等候。苏轼看见王安石书桌上有半首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认为黄花(菊花)性火,能傲霜,怎么会西风(秋风)一起就落瓣呢?简直一派胡言,看来王安石已经江郎才尽!兴之所发不能自已,提笔续写了这么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王荆公回来看到后,口中不语,心下踌躇:“苏轼这小子,不道自己才疏学浅,敢来讥笑老夫,看来,得给他点苦头吃吃……”于是,一纸调令将他贬到黄州。秋天来了,苏学士发现黄州的菊花果然落瓣,西风一吹,满地铺金,

才知荆公用意。心里后悔不迭。

同学对他的讲述报以一片掌声。我趁势总结:“由此看来,东坡写作《石钟山记》,不仅在于教子求实,还是自己人生经历与教训的总结和反思。苏轼一生的宦海沉浮,坎坷遭际,令人唏嘘;但他多才多艺的绝世才情、达观自信的人生态度、自由出入于儒道两家的圆通又使他充满了人格魅力,令后代无数人仰慕追随;想更全面地了解亲近苏东坡吗?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很值得一读,女作家方方的《喜欢苏东坡》一文也不可不阅,当然,苏子自己的诗词文赋更不容错过哦。下周语文小活动就是“走近苏东坡”专题阅读交流,请同学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小组可以到网上查找资料,并用POWERPOINT做成电子讲稿。”

(借这段结语引发学生对苏东坡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并推荐有关书目供学生参阅,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5、教学效果自评

由于教学设计反常规,出乎学生的意料,所以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小组讨论安排在充分的独立学习之后,而且有十个有梯度的问题的引领,保证了讨论的质量;集体交流时有一些小争议,各组同学各抒己见,课堂气氛较活跃。最后的拓展延伸很有吸引力,不少学生一下课就向我借阅有关苏东坡的书。当然,总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对文言文毫无感觉,厌学文言文,所以,不管老师采用何种教法,他都无动于衷,懒于思考,拒绝参与。对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尝试。

6、收获与反思

(1)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关键在于教学上有的追求。

(2)再新的设计,如果脱离双基的落实、脱离学生的实际,就算不上是好的设计;不能被新的想法冲昏头,而导致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3)网络资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麻烦——如果没有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上网,很容易迷失在信息的丛林里,浪费时间和精力;互联网时代对我们的信息的选择力和驾驭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4)多数学生还是爱读书的,只是不知道读些什么;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向学生推荐并且把他们的胃口吊得足足的,不愁学生不读书,语文学科也就能争取到一点课余时间。不过,要想吊学生的胃口,语文老师自己一定得多读书,勤思考;读书思考就是在备课。

《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案例写作技巧评析

这是一份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案例,在案例中,作者叙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读来饶有趣味,发人深思。其中,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案例选题应关注当今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在疑难处做文章。《经典文章的现代解读》(以下简称“解读”)案例,是以当今新课改中的“研究性学习”为着眼

点的,是广大语文教师在语文课改中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遇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本来其依托形式是研究性课程,是在研究性课程中实施的学习活动。但是,如果仅仅在研究性课程中才能体现这种学习方式,而其他课程活动仍然停留在讲授、灌输的状态,那么,研究性课程中取得的研究性学习的成效就难以持续。实际上,在课程改革中,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借助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掌握研究方法,将研究性学习整合进学科教学的活动之中。案例在这样一个突出问题上落笔,无疑具有着较强的典型意义和时代特征。

第二,案例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而且自始至终围绕问题展开叙述。案例与一般事例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有着明确的问题或疑难情景指向,是以问题的出现、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等的叙述为核心的。在“解读”案例中,作者无论是谈背景,还是介绍教学过程或进行教学反思,都是把叙述的焦点定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一根本问题上的。这一做法至少给我们两个方面的启示:一是案例在叙述形式上要有明晰的问题线索;二是在遇到错综复杂的事实材料时,一定要注意剔弊理纷,把握事实材料背后的核心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一问题对材料进行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讲,案例不等同于一般的罗列上课事实的课例,它强调和注重对课例的后续加工。也可以说,一般的课例只能说是案例的“毛坯”,要成为案例,还需要按照案例的要求围绕问题进行“锻造”。

第三,案例的格式比较完整,也相对比较规范。案例很难说有一个规定好了的、必须要遵循的格式或规范,但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案例大体都会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事件当事人是如何分析其产生原因的、事件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事件解决后的初步成效如何等。如果仔细分析,哈佛工商学院的案例几乎都会包含以上几项内容。这个案例,给我们展示了事件经历的全过程,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从开始到结束的相对完整的情节。尤为可贵的,作者还注重了对事件解决后的反思。我总觉得,教育案例与工商管理案例一个最大的区别点,在于前者常常是由生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就的,而后者常常是由专门的研究者写就的。作为当事人,教师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之后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体会,把这些认识、体会系统地整理出来,也就是教师在有意识地反思自身行为、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探究后续努力方向的过程。教师的教育智慧也正是在这种反思中不断提升出来的。因而,教育案例要突出反思,突出自评。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注释】《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 案。1、选自《苏东坡全集》石钟山记

(1)、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2(4)(2)(3)浪,之口 有石钟山焉。”郦元《水经》云:“彭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8)(6)(7)(5)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是说,声如洪钟水石相搏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3(11)(10)(9),,得双 石于潭上,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扣而聆之,始访其遗踪南声函胡。著《水经注》(16)(15)(12)(13)(14)疑之。北音清越。自以为得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矣。然是说也,余尤、鼓:振动。4(18)(17)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之铿然 5、搏:击,拍。(23)(20)(19)(21)(22)饶之德兴尉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元丰而长子 迈将赴(25)(24)、洪钟:大钟。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送之至湖口(27)(26)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硿硿焉7、是说:这个说法。(29)(28)云霄间;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qìng)、磬8(31)(30)欲还,而大声发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余方心动也。用玉或石制成。(33)(32)(34),不知其

如钟鼓不绝。舟人于水上,噌吰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9(35)(36)也。而 为此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 。 (37)(38)(39),与风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记》(40)(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汝 之声,与向之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44)(42)(4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识之乎、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11(45)!”不余欺也而模糊。函胡,同含糊。(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臆断其有无,事不目见耳闻,可乎? 郦元之所见闻,殆(47)(48)(49)。虽知而不能言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12 (50)(51)(52)(53)。余是以记,自以为得其实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之而响亮。越,高扬。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 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26、 27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莫(m ù)夜:晚上。莫,通暮。

微博营销成功案例

微博营销成功案例 微博营销是刚刚推出的一个网络营销方式,因为随着微博的火热,既催生了有关的营销方式,就是微博营销。微博适应了用户互动交流的需求,顺应了信息传播方式大变革的趋势。作为互联网的一种最新应用模式,它的高度开放性,介于互联网与移动网之间,无论在何时何地,用户都能及时发布消息。国内外中小企业在微博上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呢? 国外微博营销成功案例 第1个案例是美国戴尔的。 大家知道,戴尔是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进行直销的,这样它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它经常会有新产品出来,也经常有促销活动,仓库里的产品也在经常变动,这些信息仅仅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有局限性,影响的人群不够多。戴尔的方法是在Twitter上注册许多账号,每个账号一个专门的内容,产品信息的账号专门发产品信息,指定给专门的受众看,这样就不会骚扰其他人了。这是戴尔的一个特点。戴尔在2007年3月注册Twitter后,现在已经有了150万粉丝。 戴尔在产品账号上,经常发表的信息内容是:①经过翻修的二手产品信息,价格很诱人,并且有库存数据;②超低价格的清仓甩卖活动信息;③新产品信息;④优惠信息。 在每年的节假日,戴尔会向Twitter上的150万粉丝发送独家折扣大优惠,有12000名购买戴尔新产品的人享受了七折优惠。戴尔在Twitter上发给客户的折扣礼券,可以链接到专门的网页,在订购产品时享受到优惠。通过Twitter,戴尔在全球已经直接创造了近700万美元的营业额。 我们再介绍一下戴尔在Twitter上的分组情况。目前戴尔在Twitter上已经拥有65个群组,每个群组都有专人负责管理,像一个个一对多的在线客服窗口一样,让客户能得到丰富而实时的信息,同时客户还能看到其他用户的问题解答。在新浪微博上,戴尔中国是3月7日上线的。戴尔的客服用轻松活泼的方式和大家唠家常,分享最新的促销打折信息,时不时地搞

《石钟山记》导学案

《石钟山记》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又字和仲,号,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相关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今属河南)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任县尉,途经湖口县时,游览了石钟山后,写了这篇文章。 3.了解文体“游记” 游记,古代游记作为古代散文文体的一种,前人多把它归入“杂记体”中。它是模山范水、专门记游的文章,以描绘山川自然、风景名胜为内容,写旅途的见闻和对大自然风光之美的感受。一般是作者先描写自然景色,然后再生发感慨,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的则采用“议—叙—议”的方式,如苏轼的《石钟山记》。 4.解题 ①石钟山, ②记,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函胡()磬()桴()铿()硿() 鹘()磔()噌()吰()罅() 窾()镗()鞳()射() 三、文本研究 【思考1】解释词义、概括段意 (第一段)《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 )深潭,微风鼓.( )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 )大风浪不能鸣.( )也,而况石乎! 至唐李渤始.( )访.( )其遗踪 ..( ),得双石于潭上,扣.( )而聆.( )之,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 ..( ),桴.( )止响腾.( ),余韵 ..( )徐歇 ..( )。自以为得 之矣。然是说也,余尤.( )疑之。石之铿然 ..( )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请概括段意: (第二段)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 )临汝,而长子迈将赴.(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 )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之,硿硿焉。余固.( )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 闻人声亦惊起,磔磔 ..( )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 )曰此鹳鹤也。余方.( )心动 ..(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 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 ..( )澎湃 ..(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 ..( ),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 )镗.鞳.( )之声,与向.( ) 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 ..( )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请概括段意: (第三段)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 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 ..( )乃.( ) 以斧斤考击 ..( )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请概括段意: 【思考2】把握内容,分析作用 1.本文第一段,作者一“叹”一“笑”,有什么深刻含意? 2.作者认为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名字由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对前人不同做法的态度又是什么?。 【思考3】把握情感态度 1.“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上文哪些话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苏轼——石钟山记学案w

《石钟山记》学案 主备人:王璐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课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中心的写法。 3、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 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苏轼质疑和探究精神,理解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的道理。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 一、走近作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0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等,政治上反复升沉,饱经忧患,曾因反对新法而遭贬谪,后又因反对旧党尽废新法而贬至琼州。 苏轼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诗词都“雄视百代”;书法和绘画的造诣也很高。他的散文平顺晓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辙等人并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他的诗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在词的创作方面,词作气势磅礴,波澜壮阔,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二、写作背景 本文是元丰七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写的,此时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时,此前因写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由湖州刺史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三、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 彭蠡.之口()钟磬.()桴.()止响腾 硿硿 ..焉()栖.鹘()磔.磔() 云霄.()鹳.鹤()罅.隙() 噌吰 ..()()之声..()()窾.坎()镗鞳 汝识.()之乎无射.钟()臆.断() 四、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课内问题探究 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 二、问题探讨 (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 ..。 ..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微博营销案例分析

近些年来,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凭借其各自新颖独特的传播方式得到了众多的支持者,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微博以其强大的时效性、原创性、便捷性、创新交互性,吸引了广大的互联网用户,在众多互联网社交平台中异军突起,成为了新兴媒体中的佼佼者,并将将其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基于微博广大的用户群和其信息交互快速的特点,一大批企业进驻微博,利用微博成为其品牌推广的营销平台。微博营销凭借低门槛、传播快、见效快、多平台的特点,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其中就不乏许多成功的微博营销案例: 一、原生品牌——西少爷肉夹馍 西少爷肉夹馍是由数十名热爱西安美食的互联网、金融等领域从业者发起,以“古法烤制”的关中肉夹馍为核心产品,主推西安美食,旨在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正宗的西安味道。 西少爷肉夹馍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食客的欢迎。其第一家位于北京五道口的门店在开业当天就销售了1200个肉夹馍,100天卖出20万个肉夹馍,百度指数显示“西少爷”肉夹馍一周时间关注度曾直线飙升1000%。而西少爷肉夹馍之所以受到如此的追捧,微博营销功不可没。 ●利用微博的信息传播功能打造知名度 品牌知名度是关键的品牌资产。在竞争激烈的细分市场中,提升品牌知名度并使其产生实际的销售收益对企业至关重要。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打造品牌也是一样,最难的是如何打开知名度。对于一个新品牌创建,“西少爷”肉夹馍的方法值得借鉴:从微博微信疯传的创业故事《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开始。 《我为什么要辞职去卖肉夹馍》是把四位创业者的经历和感受糅合在一起写出的创业故事。四位创业者是百度、腾讯等公司的员工,看似风光无限的大公司员工,其实都承受

《石钟山记》译文,内容主旨,文学常识

石钟山记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山上栖息的鹘鸟,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着;还有象老头子在山谷中咳着笑着的声音,有的人说:“这就是鹳鹤。”我正心中惊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的深浅,微微的水波进入里面,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船划回到两山中间,快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来人,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吹浪打吞进吐出,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跟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音乐演奏起来一样。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明白吗?发出噌吰响声的,那是周景王的无射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事情没有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主观地推断它的有无,能行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的见闻相同,可是说得不够详尽;一般做官读书的人又总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绝壁下面,所以没有谁能了解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口说出用笔写出来。这就是这座山(命名的真实原由)在世上没能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还自己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况记载下来,叹息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而笑李渤见识的浅陋。 【内容主旨】 本文记录了作者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写自己的写作意图。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段,对石钟山命名缘由的两种解释表示怀疑。第二段解疑,通过实地考察去探究石钟山命名的真实缘由。属记叙部分。第三段得出结论,即事情如果没有亲眼看见,亲耳听到就不能凭主观臆测去推断它的有无。属议论部分。 【写作手法】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文章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

《石钟山记》学案

《石钟山记》学案 www.5y kj.co m 学习要点 .了解苏轼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代表作; 2.掌握文中出现的基本文言知识; 3.了解和体会本文将议论、记叙、描写、抒情恰当结合及将情、景、理浑然融合的写法; 4.了解和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和主张。 重点讲解 课文简析 课文共三段。第一段,主要叙述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两种说法,然后分别提出质疑,为下文作者亲临其境进行探究提供了依据。第二段,写作者亲临石钟山和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的经过,作者在这段里生动细致地叙写了亲自探究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对“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三段,写作者探访得实后的感想:凡事须亲历而不可主观臆断,点明了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以石钟山得名由来作为线索。先“疑”,后“探”,再“断”,最后是“叹”。结构严谨,脉胳清楚,记叙、写景、

议论紧密结合,是宋人游记常用的写作方法。本文的特点是记叙内容容量大而条理分明,写景奇特,真切动人,而通过对石钟山命名的探索,阐明了“臆断”有害于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臆断”的方式又是多么谬误和浅陋可笑。 写作特色简析 《石钟山记》的结构不同于一般的记游性散文那样,先记游,然后议论,而是先议论,由议论带出记叙,最后又以议论作结。 作者以“疑──察──结论”三个步骤展开全文。全文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浑然一体。本文第一句就提郦道元的说法,提出别人对此说的怀疑,这种怀疑也不是没有根据,而是用钟磬作的实验为依据。这就为的第二段中作者所见的两处声源──石穴罅和大石当中流──作铺垫,从而发出“古之人不余欺也”的慨叹。在最后又一次慨叹郦元所说虽对,但太简单了,让世人不能真正明白。而对李渤扣石聆之以此推石钟山得名原因的作法,作者在第一段就表示“余尤疑之”,第二段中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仍是“笑而不信”。待实地考察,得出真相之后,在第三段中,作者又回扣前文“笑李渤之陋”。 全文由思而行,由感而发,夹叙、夹议,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环环相扣,浑然一体,是因事说理的千古名篇。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石钟山记》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徽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间择其一二扣之,□□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镗□之声,与向之噌□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坎镗□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

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文] 《水经》上说: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郦道元认为,这山下面临深潭,微风掀起波浪时,水和石互相撞击,发出的声音象大钟一样。这种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寻访了它的遗迹,在潭边上找到两座山石,敲着听听它的声音,南边的山石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山石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的敲击停止以后,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然而这种说法,我更加怀疑。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农历六月丁丑那天,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正好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德兴县做县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够看到这座叫做石钟的山。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头,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仍旧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大石壁在旁边斜立着,高达千尺,活象凶猛的野兽、奇怪的鬼物,阴森森的想要扑过来抓人似的;

石钟山记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1考察性的游记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三、整体感知 ⒈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⒊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⒋质疑解难 ⒌特殊文言现象归纳 ⒍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明确:议论(1)――记叙(2)――议论(3) ↓↓↓ 质疑――――解疑――――感想 (一)、分析第一段(质疑) ⒈齐读,思考 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人的说法提出质疑? 明确: ⒉探讨 对两说的分别怀疑,提法上也有所不同,为什么? 明确:①对郦说:客观记叙,没有轻率的判断其是非 ②对李说:强调对其说法的否定 二、析第二段(解疑) ⒈苏轼对两人的观点都持“疑”,那么,“中华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到底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呢?苏轼是用什么手段来解“疑”的呢? 明确:实地考察 ⒉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 明确: 白天:寺僧演示――“笑”(嘲讽) 两个阶段 暮夜:夜泊绝壁――“笑”(自得) ⒊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这段描写与下一段的哪句话照应?有

什么作用? 明确: ① 大石――比喻绘形 栖鹘――直接绘声 阴森可怖-→烘托亲身探访的不易 鹳鹤――比喻拟声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⒋经过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明确: ⒌这一段有两处写到作者的“笑”,这两次“笑”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①“余固笑而不信也”,这是因李渤的“击石得声”之说本不可信,而一般人却盲目相信,因此觉得可笑。 ②“因笑谓迈曰…”,这是经过惊心动魄的夜探而弄清石钟山命名由来之后的自得的笑。 ⒍小结 这一段行文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波澜起伏,诙谐风趣。清?刘大櫆评:“(苏轼)以‘心动欲还’,跌出‘大声发于水上’,才有波折,而兴会更觉淋漓。钟声二处,必取古钟二事以实之,具此诙谐,文章妙趣,洋溢行间”。 三、析第三段(感想) ⒈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①“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点明主旨:认识事物贵在“目见耳闻”,切忌主观臆断。 ② 郦道元→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不肯 渔工水师→不能 陋者(李渤)―→考击以求得其实 (“笑”之“陋”) 探讨: 李渤真的可笑吗? 明确:不应该,因为他能对郦说指出质疑,并且考证他,得出新的结论,所以苏轼嘲笑他不对。如果这样,后人同样也可嘲笑苏轼,因为他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⒉小结 苏轼通过记述游踪,实地考察,用事实反驳了两种关于石钟山取名的说法,并在第三自然段得出主旨--不要凭主观臆断事物的有无。清?方苞评:“坡公第一首记文”。 四、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五、探讨 ⒈作者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后人认为,作者的结论也是片面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原文-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石钟山记课文及学案

《石钟山记》课文及导学案 石钟山记(1) 《水经》云:“彭蠡(2)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3)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4)浪,水石相搏(5),声如洪钟(6)。是说(7)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8)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9)始访其遗踪(10),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11),北音清越(12),桴止响腾(13),余韵徐歇(14)。自以为得之(15)矣。然是说也,余尤(16)疑之。石之铿然(17)有声音,所在皆是(18)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19)七年六月丁丑(20),余自齐安(21)舟行适临汝(22),而长子迈将赴(23)饶之德兴尉(24),送之至湖口(25),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26)。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27)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28),闻人声亦惊起,磔磔(29)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30)也。”余方心动(31)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32)如钟鼓不绝。舟人(33)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34),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35)而为此(36)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37),可坐百人,空中(38)而多窍(39),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40)之声,与向之(41)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4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43)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44)也。古之人不余欺也(45)!”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46)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47)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48)虽知而不能言(49)。此世所以不传也(50)。而陋者(51)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52),自以为得其实(53)。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 1、选自《苏东坡全集》。 2、彭蠡:鄱阳湖的又一名称。 3、郦元:就是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著《水经注》。 4、鼓:振动。 5、搏:击,拍。 6、洪钟:大钟。 7、是说:这个说法。 8、磬(qìng):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9、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 10、遗踪:旧址,陈迹。这里指所在地。 11、南声函胡: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函胡,同含糊。 12、北音清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13、桴(fú)止响腾: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腾,传播。 14、余韵徐歇:余音慢慢消失。徐,慢。 15、得之: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16、尤:更加。 17、铿(kēng )然:形容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18、所在皆是:到处都(是)这样。是,这样。 19、元丰:宋神宗的年号。 20、六月丁丑:农历六月初九。 21、齐安:在现在湖北黄州。 22、适临汝:到临汝去。适,往。临汝,即汝州(今河南临汝) 23、赴:这里是赴任、就职的意思。 24、饶之德兴尉: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主管一县治安的官吏)。 25、湖口:现在江西湖口。 26、硿硿(kōng )焉:硿硿的(发出响声)。 27、莫(mù)夜:晚上。莫,通暮。 28、栖鹘(hú):宿巢的老鹰。鹘,鹰的一种。 29、磔磔(zhé):鸟鸣声。 30、鹳鹤:水鸟名,似鹤而顶不红,颈和嘴都比鹤长。 31、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 32、噌(chēng )吰( hóng ):这里形容钟声洪亮。 33、舟人:船夫。 34、罅(xià ):裂缝。 35、涵淡澎湃:波浪激荡。 36、为此: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

微博营销成功案例分析定稿版

微博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Weimedia--微营销分析 完美“优雅女”营销案例分析 weimedia微媒体平台是华人基业公司旗下核心业务之一,是中国最专业的微博营销平台,是国内最早深入研究微博营销广告技术平台的公司。北京华人基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总部设立于北京,长期服务于国内300多家知名企业,旗下拥有4大核心自主技术广告平台,定位于互联网全程效果整合营销专业服务,拥有大批互联网营销、管理、技术等专业人才、优质媒体资源和自主核心技术平台。 网络营销的方法和案例非常多,在较为浮躁的中国互联网环境下,一个好的创意是网络营销活动中最主要的灵魂。去年的“贾君鹏事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也用事实说明了事件营销的效果和所产生的推动力,往往比其他营销方法要好的多。今天我就具体以最近发生的一起事件营销“后宫优雅事件”为例,来分析一下在社会化网络环境下的微博事件营销的过程和方法。 事件营销策划 事件营销就是通过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来转弯抹角的做广告,达到广告的效果。比如某公司要推广某一款网络游戏,使用知名度高的明星代言往往需要较高的费用,推广时候的广告费也不菲,而如果通过事件营销的方式打造一个知名度很高的网络红人来代言这个网络游戏,不仅仅可以节省大量费用,还以低廉的成本进行了网络推广营销。

营销策划人可谓用心良苦,从去年12月就开始计划利用互联网来打造这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网络红人”—“后宫优雅”。这个案例的营销平台选择的是“新浪微博”,这是一个2009年后半年开始逐渐热闹起来的社会化网络平台,注册用户约有几十万,有不少“名人”入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注册的微博用户背后的身份往往无从知晓,于是做好几方面准备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事件营销。 事先的准备工作包括,寻找一个虚拟的“网络美女”,并预备几十张左右的自拍照片,然后寻找一个写作团队,能够持续地写出有趣的段子。准备好这一切后,就可以开微博帐号进行炒作。微博前期的炒作主要以“美女”、“炫富”、“明星八卦”为着重点,总而言之就是“找骂贴”。典型的症状包括,自称来自“新加坡”,“后宫三千,独我优雅”。号称有私人飞机,认识很多明星,和阿娇去日本泡温泉,被范冰冰专门因为安慰过,经常行来于夏威夷、香港等地,投资几千万给电影《阿凡达》,并与许多大牌娱乐圈艺人私交甚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微博的写作团队具有较高的文案写作水准,在初期炒作阶段,发表的段子非常诙谐幽默,颇具有娱乐效果,可读性很高,使得不少新浪微博的名人都转发其段子,在12月中旬时,“后宫优雅”具有了约四千左右的粉丝数。 平媒介入 12月下旬,平面媒体、报刊杂志开始报道和炒作“优雅女”,使得“后宫优雅”的知名度急剧上升,并在2009年12月29日达到了一个小高峰,用户关注度增长惊人,搜索量也开始猛增,也开始有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后宫优雅”的微博在29日粉丝数

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苏轼 1《水经》云:“彭蠡I 丫之口有石钟山焉(助词,不译)。①郦元以为下临(动词,面对)深潭,微风鼓(名作动,振动)浪,水石相搏(击、拍),声如洪钟。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ing 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动词使动,使…鸣叫)也,而(递进,更)况石乎!②至唐李渤始(才)访(探寻)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敲击)而(承接)聆I ing之,南(名作状,在南边的)声函胡(通“含糊”),北(名作状)音清越(高扬),桴f U止响腾(传播),余韵(声音)徐(慢慢地)歇。自以为得(找到)之(代指“命名原因”)矣。然是说也,余尤(更加)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所在皆是(这样)也,而(转折,却)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何哉译文:《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①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拿钟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②到了唐朝,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敲它们,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有铿锵悦耳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 来命名,为什么呢 一、叙述对石钟山命名的两种说法,然后提出质疑,为下文亲自探究提供依据。 2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名作状,乘船)行适(到、往)临汝,而(并列)长子迈将赴(赴任)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敲击)之, 硿硿k e g焉(形副词尾,相当于“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通“暮”)夜月明,(省略主语“吾”)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①大石侧(名作状,在旁边)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q I鹘 h u,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 e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gum鹤.he也。余方心动(心惊)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cheig吰h dig (形容“声音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船夫)大恐。 ②徐而(修饰,地)察之,则(原来是)山下皆石穴罅(xi d裂缝),不知其浅深(古:偏义复词“深”, 今:浅和深),微波入焉(兼词,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击)而(表原因)为(形成)此(指“噌吰之声”)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挡)^流(水流的中心),可坐百人, 空中(中间是空的)而多窍(窟窿),与风水相吞叶,有窾ku?坎k峦(击物声)镗tmg鞳t d (钟鼓声)之声,与向(原先、刚才)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动词,演奏)焉(助词)。因笑谓迈曰:“汝识(zh i 通“志”)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 i也(判断句),竅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到这座称为“石钟”的山。寺庙里的和尚叫一个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与苏迈坐

《六一居士传》导学案.doc

8《六一居士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探究不同“归隐”的个人及社会意义。 3.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做铁肩担道义的有用之人。 二、课文助读 1.写作背景 欧阳修写这篇《六一居士传》时,已经六十四岁,自二十四岁应试及第,授西京留守推官,步入仕途,已整整四十年。他以其毕生精力献给了赵宋五朝。现在,既老且病,应该得到休息的机会了。更何况,四十年中,群小与新党中人交相煎迫,以至三度贬官,历尽宦海风涛;到了暮年,还经历了“濮议”之争的惊涛骇浪:宋仁宗死,无子,欧阳修时在朝廷,与韩琦等议立英宗。英宗是濮安懿王赵允让的亲生子。濮王死后,英宗按例追赠尊亲。有人认为,英宗只能称生身之父允让为皇伯,不能称父。欧阳修力辟其非。御史弹劾欧阳修“首开邪议”,欧阳修著《濮议》来反驳。这场宫廷风波使欧阳修“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此时求去,完全是出之于至性真情。写这篇文章后一年,他才获准致仕;又过了一年,病逝颍州。他仅得一年的琴棋书酒之乐便溘然长逝。读这篇《六一居士传》,谁能不为这位老人的晚年遭际愀然动容?这便是文中真挚之情具有感发力量的明证。 2. 文章简介 《六一居士传》,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自传性散文。其文主要自述作者晚年生活的情趣,向往读书、鉴赏碑铭、弹琴、弈棋、饮酒,以消度余光晚景,表达了作者不再留恋功名的决心。该文为唐宋经典散文之一,形式别具一格。它没有像一般的传记那样,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语言既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既喻为自然界的多种事物和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真是奇妙之喻!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深刻地说明了他对五种物品的乐而不倦和专心致志。 三、预习题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熟读课文。 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诵读全文,给难读字注音,画出难懂的字词句 2.解释句中加点字词含义 (1)是为五一尔.,奈何?( ) (2)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 (3)是.岂不为六一乎?( ) (4)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 (5)聊.以志吾之乐尔( ) (6)吾之乐可胜.道哉( ) (7)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 ) (8)未足喻其 ...乐且适也( ) ( ) ( ) (9)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 ( )

(完整版)石钟山记优秀教案

《石钟山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思路,把握课文重点字词及句式。 2.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3.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教学重点:重点字的词类活用、判断句式、宾语前置句。 教学难点:理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深沉价值。 第一课时(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 教学目标: 1.熟读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实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 2.明确作者的质疑和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焉、鼓、是、鸣”等词语的意义。 2.掌握省略句等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是怎样质疑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石钟山记》。提到苏轼相信同学们对他并不陌生,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一说你眼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是的,苏轼,一个如此响亮耀眼的名字,作为苏门之子,他与父亲苏洵一起扬名,甚至可以说是父因子显,光耀列宗;作为一个重情的丈夫,一首不朽的《江城子》令多少人为之潸然泪下;作为兄长,那首我们非常熟悉的为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将手足情推向极致,那么作为父亲的苏轼会是什么样子的呢?看来大家对这个不是很了解,没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石钟山记》中去看一看苏轼是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孩子的。 二.文本解读:第一自然段 (一)郦元的观点 1.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的时候要注意做到读音准确,语速适中。“《水经》云,一二读”…….. 明确: (1)纠正读音:彭蠡(lǐ)郦(lì)元钟磬(qìng )铿(kēng)然 (2)提醒学生下列句子的停顿必须注意: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然/是说也 2.好的,在这一自然段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他们分别是谁? 明确:郦元、李渤、余(苏轼) 3.这三个人,郦道元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李渤生活在唐朝,而苏轼是北宋文坛最具盛 名的大文豪,究竟是什么事情有那么大的号召力让这三个大人物穿越时空,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先留一个悬念,现在先来做一件事——翻译。请同学们从左往右依次翻译课文第一句到“而况石乎”这一部分的内容。 (1)《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明确: ①《水经》:魏晋时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著名的《水经注》就是郦道元对其作的

石钟山记

石钟山记 教学目的 1.认识作者反对臆断、重视考察的观点。 2.了解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过去的教学经验证明,将本文当作游记来讲是讲不好的,将苏轼此举上升到“实践精神”,也显得不甚恰当。本文是一篇考察记,开头说作者对郦说和李说的怀疑,正是交代考察的缘起;中间记“游程”也是先访寺僧,后游绝壁,这是为考察目的而安排的;待到考察目的已经达到,便不再提游览之事,而着重抒发议论。按照考察记的要求来安排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显得顺理成章。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余方心动欲还……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 部分。突出这个重点,可以带动文章的全局。 对“预习提示”中“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 一句要作点解释――苏轼是在六月江水上涨之时去的。不可能看出山形。要防止学生因此引起思想混乱。 本课拟用三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完成练习第一题,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段,完成练习第二题。 第3课时:诵读第3段,总结全课。向课外延伸:学生自读俞樾文章(《春在堂随笔》第七卷第17条)。 [说明]练习第三、五两题已在总结课上处理,第四题删去,有关翻译的练习拟放在高中二年级进行。 预习安排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 2.比较下列各组句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然后朗读全文,要读出语气。 3.划分本文结构。准备口答练习第一题。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这篇课文跟我们刚学过的《游褒禅山记》有相同之点吗?请说出主要的。(都有记游的内容,都有相当多的议论成分,“记” 和“议”又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指出:能看出这些相同点,说明同学们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标志。这两篇文章还有一些不同点,而且是很大的不同。这一点现在先不讨论,但同学们在诵读过程中要认真加以领会。现在请看“预习提示”的第2段。 提问:“未能进一步从‘形’的方面作全面考察”这句话是对苏轼的批评吗?(是。)这个批评是不是严了一点? 教师作解释(内容见“教学设想”)后,进一步指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开始不完善是难免的。苏轼的论断被人们承认八百年之久,这是很了不起的。 二、教师示范背诵全文和学生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背诵的过程中给难字注音,并认真品味每句话的语气。 教师背诵完毕,出示小黑板,再次正音: 蠡(lǐ)??(fú)铿(kēng)磔磔(zhézhé) 噌?疲ǎ悖瑷ィ睿纾瑷?ng)罅(xià)?U坎(kuǎ nkǎn) 莫(mù)镗?O(tāngtà)识(zhì)无射(wúyì)指出哪些是通假异读的字(莫、识),哪个字是古音异读(射)。 正音后学生齐读全文。 三、划分结构和探究主旨。 [说明]本文说的是石钟山命名的来由,文中的叙事因此而发,议论也因此而发,用的是卒章显志的写法,全文的结构都是为“显志”服务的。作者的“志”即文章的主旨在最后一段说得十分明白,首先抓住作者的“志”,全文结构就可以一目了然。据此,这一项内容拟采用“倒析法”,也就是从最后一段着手分析,先探究文章主旨。这种分析是纲要式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一个统率全文的初步概念,然后在诵读过程中逐步加深体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