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加里_斯奈德_寒山诗歌_译本创造性叛逆之背景研究

加里_斯奈德_寒山诗歌_译本创造性叛逆之背景研究

加里_斯奈德_寒山诗歌_译本创造性叛逆之背景研究
加里_斯奈德_寒山诗歌_译本创造性叛逆之背景研究

?文学艺术评论?

加里?斯奈德“寒山诗歌”译本

创造性叛逆之背景研究

廖 红(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 要 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寒山诗歌”译本在美国广泛传播和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译者斯奈

德成功地运用创造性叛逆解决了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分

析研究斯奈德“寒山诗歌”译本中创造性叛逆运用的背景,以此探索创造性叛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原因和条件。

关键词 创造性叛逆;背景;译本

作者简介 廖红(1973-),女,四川乐山,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

论与实践。

在中国历史上,寒山子是一位集儒、佛、道思想于一身的高僧,在寒山石壁上留有诗歌三百余首。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寒山子及其诗歌跨越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而风靡美国,成为美国“跨掉的一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追求。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于1985年秋在“常青藤”杂志上发表的24首“寒山诗歌”译本成为美国最为流行的译本之一。斯奈德译本为美国读者广泛接受的根本原因在于译者运用创造性叛逆成功地解决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了中西跨文化交流。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出发,对斯奈德译本中的创造性叛逆进行背景研究,以此探索创造性叛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原因和条件。背景研究是整个创造性叛逆之研究的基础和保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基础和内涵、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的主体作用、读者接受在创造性叛逆中的重要作用。

一、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基础和内涵

传统意义的翻译研究是基于语言学层面上的研究,通过字、词、句、段落和篇章的对比衡量原文和译本在“信、达、雅”方面的对等,强调译本对原文在内容和风格上的忠实。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出现,翻译从符号转换的模式转变为

文化转换的模式,成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 on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operati on ”(“跨文化合作”

)或“accul 2turati on ”(“文化交融”

)(郭建中,P277,2000)。因此,现代意义的翻译研究是既包括语言学层面又包括文化层面的研究。这种从比较文化和比较文学角度出发的翻译研究被称为“译介学”,“它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它关心的是原文在这种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它关心的是翻译(主

要是文学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P1,2000)。可以说:“译介学”

为译者处理文化差异时进行创造性翻译———创造性叛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保证。“创造性叛逆”最早是法国文学家、

社会学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 p it )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

(Escar p it,P137,1987),正因此翻译赋予作品一个崭新的面貌,使之能与读者交流,“不仅延长了原作的生命,而且又赋予它第二次生命”

(谢天振,P140,2000)。顾名思义,“创造性叛逆”包含了两层意思,创造性和叛逆性,即“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是反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

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

(谢天振,P137,2000)。具体而言,译者作为文化传播媒介进行创造性翻译时,一方面要有勇气引入译入语没有的新形象和表达,挣脱译入语习语的束缚,努力保持原作语言的审美力度;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叛逆原语文化形象或表达方式,发挥译入语优势保持译入语文化的纯洁性。

因此,对斯奈德译本中创造性叛逆本身的研究应该是以“译介学”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分析研究译者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用译入语创造性地再现原诗的风格和意境,另一方面分析研究译者以译入语文化为归宿对原语文化形象和表现形式的叛逆。

二、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的主体作用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译者,既在于译者对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领悟和感应能力,也在于译?

63?第23卷第6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Vol .23.No .6 Journal of Panzhihua University Dec .2006

者运用原语和译入语两种语言的实际能力。创造性叛逆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及其在翻译

过程中的一种创造性意识”

(许均,P9,2003)。因此,译者是创造性翻译的主体,没有译者主体意识的二度思维就没有译本的产生。斯奈德翻译的寒山诗歌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寒岩,一是禅境。在翻译过程中,他充分地发挥自己作为译者的主体作用,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丰富且激活了译入语,使译本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为美国读者所接受。

斯奈德进行创造性翻译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斯奈德把自己对大自然的领悟和感情融入翻译过程,从读者的角度解读和再现原作,增强了译本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斯奈德生于经济“大萧条”时代的旧金山,早年移居到当时极为荒凉的美国西北部,后又定居于加利福尼亚的北部山区;后来虽然长期在大学任教,但仍然广泛游历,并且致力于环境保护。这些生活经历———在荒林山野的生活、在大自然的游历以及环境保护的活动培养了他对大自然浓厚的兴趣和极强的领悟能力,为他理解和翻译寒山诗歌奠定了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寒山诗歌内容广泛,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对山林生活的描写和吟咏,如“溪水石磊磊,涧阔草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斯奈德在翻译中融入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和感情,以美国读者的眼光阐释原诗的内容和意境,从而在译入语中创造性地再现了原诗的内容和意境。第二,斯奈德把自己对禅宗的理解融入译本之中,创造性地再现原语文化,丰富了译入语文化。寒山诗歌集儒、道、佛于一体,但相对而言受佛教思想影响更大,体现佛禅思想的诗占了很大一部分。正如台湾黄永武指

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

(黄永武,1973)。斯奈德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禅宗哲学和儒家的入世思想。他对禅宗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东渡日本出家为僧三年,认真研习禅宗。他认为禅宗精神对生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自然风光到绘画、音乐和诗歌,从自然景观到人文科学都有鲜明的禅宗风格———简朴、恬静、从容自然。在翻译寒山诗歌的过程中,斯奈德根据自己对禅宗的理解阐释寒山诗歌的禅境和禅意,并在译本中充分地再现了他对禅境、禅定的追寻,从而把原诗的禅宗文化移植到译入语之中,丰富了译入语文化。例如,在“人问寒山道”一诗中,斯奈德把“寒山”理解为心中的“佛”,因此把“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直接译为“How did Imake it?/My heart’s not the sa me as yours /I f your heart was like m ine,/You’d get it and be right here ”,表现了一种禅

境———“只要‘你’和‘我’(寒山子)有同样的定性,就一定能找到心中的佛”。第三,斯奈德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本土意识阐

释原语文化,创造性地用本土文化再现原语文化,激起译文读者的共鸣。斯奈德在“寒山诗歌”翻译中体现的本土意识有两种:民族文化意识和个体意识。他的民族文化意识主要来自于美国文化传统和美洲印第安文化传统,在译本中具体表现为:庞德的“华夏”诗歌译本使其对“寒山诗歌”进行有目的的改写;王红公的西部山野诗使其接受并融入寒山的“野性”;惠特曼的泛神论是其接受和理解禅宗思想的中介;美洲印第安文化的萨满色彩是其迅速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催化剂。他的个体意识则是由其个人经历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他从接触、学习、研究印第安文化到深受印第安文化的熏陶、从关心社会发展到研究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等生活经历使其更能接受和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核心———儒、道和佛,从而为阐释寒山诗歌的文化内涵奠定了基础。事实上,斯奈德的译本并没有完全展现寒山诗歌的全貌,但是他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出发,集中地再现了原诗的禅宗思想———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这种思想迎合了美国当时“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需要———追求独立、反叛和自由,激起了美国读者尤其是美国青年的共鸣。总之,在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过程中,译者主体作用充分地、恰当地发挥是创造性叛逆成功的关键条件。

三、读者接受在创造性叛逆中的重要作用

“通常认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仅仅是译者,其实不然。除了译者外,读者和接受环境等同样是创造性

叛逆的主体”

(谢天振,P13-14,1992)。读者接受在创造性叛逆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造性叛逆的成功取决于译本对读者所呈现的意义和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就读者接受而言,影响斯奈德译本中创造性叛逆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寒山子及其诗歌对读者的影响,一是美国特定的历史环境对读者的影响。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促使译入语读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本国文化理解斯奈德对原语文化的创造性叛逆,从译入语文化的角度接受寒山诗歌。

一方面,寒山子及其诗歌是译本的灵魂和精神,直接影响读者对斯奈德译本的接受以及对译本中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寒山子是一位神秘的唐代禅宗诗人,他的生平事迹包括生卒年月都没有正式的记载或记录,后人只是从其保留下来的300余首诗歌中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如他周游各地,浪迹天涯;以寒山为家,终老山中;劝世警俗,揭露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讽刺黑暗腐败的官场;喜欢世间的万事万物,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可以说:寒山诗歌代表着寒山子本人,是其思想和灵魂的体现。寒山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讽刺和嘲弄社会丑恶现象的,有描写和吟诵山林生活和寒岩生活的,有宣传佛理和儒家思想的,也有记叙其个人生活及身世的。斯奈德选译的24首“寒山诗歌”都是关于寒岩和禅宗的,在表达形式上采用白话文体裁,十分接近口语;在思想内容上,既生动地再现了寒山子如疯似狂的个性特征,也真实地反映了其儒、道、佛三种思想杂糅的现象。因此,寒山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给美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为其理解和接受创造性叛逆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美国特定的历史环境造就了美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寒山诗歌的背景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寒山诗歌的传播和接受。寒山诗歌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日本传入美国,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经济大萧条、越南战争失败、

?

73?第23卷 廖 红:加里?斯奈德“寒山诗歌”译本创造性叛逆之背景研究 第6期

刻板、枯燥的高度工业化社会。生活在这个特殊时期的美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跨掉的一代”渴望逃遁现实社会,回归大自然,并努力寻求心灵的解脱,而寒山诗歌的传入正好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追求和需要。寒山子及其诗歌能够成为“跨掉的一代”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为他们的精神“领袖”,是因为寒山子在外表、行为和精神上与他们极为相似,这种相似性激起了他们的共鸣,从而引导他们从寒山子及其诗歌中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生活境界。首先是外表上的相似:寒山子总是布裘蔽趾、佯狂似颠,正如他在诗中所描述的“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为布裘缠”;而“跨掉的一代”披头散发、衣衫褴褛、尘污满面,在深山中奔跑、蹦跳、狂喊狂叫。其次是行为上的相似:寒山子解脱了与尘俗世界的一切联系,独自一人生活在荒野之中、寒岩之上,可谓是“一向寒岩坐,淹流三十年”;“垮掉的一代”崇尚流浪的生活,解除了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到大路和荒林之中寻找自己的生活。最后是精神上的相似:寒山子是一位禅客诗人,他的精神体现了一种禅境,即自我与环境、他我与自我的和谐,正如“似我何由届,与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还得在其中”;而“垮掉的一代”在精神上倾向原始主义,希望能从压抑和扭曲人性的现实社会中解放出来,渴望追求自我本性和心灵自由。基于以上相似性,寒山子,一位破衫敝履、行为超凡、独居荒林寒岩的中国古代高士先哲成为“垮掉的一代”的精神领袖,而其本然人性的原始主义精神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则成为美国整整一代人的追求和向往。

以此可见,读者接受也是创造性叛逆成功的关键条件,在创造性叛逆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就没有创造性叛逆的认同。

总之,创造性叛逆是解决跨文化交流中文化差异的一种重要方法,它的成功运用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充分认识和理解创造性叛逆的理论基础和内涵;第二,充分发挥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的主体作用;第三,充分认识和发挥读者接受在创造性叛逆中的重要作用。在三个条件得到充分保障后,创造性叛逆在文学翻译和跨文化交流中一定能发挥出其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 ing Chung,The Recep ti on of ColdMountain’s Poetry in the Far East 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A sia Acade m ic Bulletin 1,1978.

[2]埃斯卡皮.文学社会学[M ].王美华,于沛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

[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黄永武.寒山诗的巅峰境界[J ].幼师月刊,1973:47(5).

[5]谢天振.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J ].外国语,1992,(1).

[6]谢天振.译介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许均.“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翻译,2003(1).

?83?第23卷 攀枝花学院学报 第6期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学院 论文题目: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论杜甫诗歌的风格变化

摘要: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杜甫诗歌创作的前期正是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所以杜甫诗歌的创作充满了歌颂盛唐的真情豪迈。杜甫诗歌创作的中期是安史之乱前期,杜甫的一段困顿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仕途失意的杜甫产生了失落心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的情绪。这一时期,杜甫投身社会,去接触、观察社会现实,揭露唐王朝的腐朽,“忧国忧民”思想开始酝酿发展,但不够成熟,其对社会真实的抒怀也是感性不成熟的。杜甫创作的后期是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的黑暗,这一段时期的杜甫漂泊流离,对社会真实的抒发由原来的“感性真实”转变为“理性真实”,“忧国忧民”思想也走向成熟。同时,杜甫诗歌后期创作达到了“真、善、美”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杜甫诗歌成因风格变化安史之乱 杜甫的诗歌风格随着时代和杜甫自身的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经过了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十年困顿的情感抒怀和忧国忧民的理性抒怀三次大的风格的变化。

一、盛唐之音的真情豪迈(712—747) (一)经历与风格简介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既是官宦人家又是书香门第。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出身的年代,正值唐王朝的兴盛时期,有“盛唐气象”之说。开元二十三年,杜甫24岁,赴洛阳应进士考试,落第而归。尽管杜甫落第而归,但年轻气盛的他仍饱含胸中之志,立志忠君报国,继承家族兴旺。 这一时期可以定为创作的前期,即盛唐时期,时间段为712年—747年,其风格为:真情豪迈地抒怀,抒发的情感以“爱”为主,真情豪迈为主流风格。 (二)真情豪迈的诗歌风格 在盛唐这样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以及杜甫这样年轻气盛的年纪,杜诗的整体气势得到体现,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诗歌主题具体也可以分为四类: 1. 抒发心胸与抱负 以《望岳》、《房兵曹胡马》、《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代表诗作。《望岳》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的景象,借泰山直抒胸中之意,表达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站在泰山顶上,有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体现了其傲视群雄,满腔热情的抱负。杜甫的心高气傲、自命不凡之气,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得到深刻地抒发。“此其自命不凡,揽辔而欲澄清天下之谓也。”[1] 2.记叙交游,抒发生活惬意 以《题张氏隐居二首》和《夜宴左氏庄》为其代表诗作。以《题张氏隐居二首》为例,写出了杜甫与友人在乡间田野饮酒取乐的喜悦惬意的情怀,诗中也不乏幽默之词。“归醉每无愁”,一醉方休,醉归忘险,充满了无限的兴致,笔调之间满是欢畅。 3. 盛唐的颂歌 以《饮中八仙歌》为其代表诗作。诗歌描绘了饮中八仙的饮酒情态,描绘生动豪爽,洒脱不拘,在淋漓尽致中彰显盛唐气象。

自学考试大纲:杜甫研究(2002年9月版)

课程编号:0047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杜甫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4学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专科、本科段的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并能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 值、巨大影响等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杜甫研究》的课程内容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具体讲授内容与考核要求如下: 第一章绪论——历代评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对唐以来各个时代的评杜、学杜情况,特别是那些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的评杜、学杜情况进行叙述、分析、归纳,并进而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倾向性、规律性的结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唐五代 1、杜甫在世时 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 的原因。(次重点) 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一般) 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加以印证。(一般) 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重点) 2、中唐 识记: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一般)

中文诗词英语翻译.docx

In heaven let us be two birds flying ever together, and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interlocked forever.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A Young idler,an old beggar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Where, before me, are the ages that have gone? And where, behind me, are the coming generations? I think of heaven and earth, without limit,without end, And I amall alone and my tears fall down.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I would part with you only when mountains had no rocks, had no water, thunders shocked in winter, snow fell in and distinction disappeared between the sky and the earth. rivers summer,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The world puts off its mask of vastness to its lover. It omes small as one song, as one kiss of the eternal. 世界对着它的爱人,把它浩翰的面具揭下了。它变小了,小如一首歌,小如一回永恒的接吻。 Sorrow is hushed into peace 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 忧思在我的心里平静下去,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中。 We read the world wrong and say that it deceives us."Stray Bird"-Ranbindranath Tagore 我们把世界看错了,反说它欺骗我们。《飞鸟集》-泰戈尔 Take away love, and our earth is a tomb. 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法国) wine Cut running water with a sword, it will faster flow;Drink to drown your sorrow, it will heavier grow. -----------Li Bai <>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

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杜甫的诗歌有哪些特点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2011-2-12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 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 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中年寄寓

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最为可贵地表现出他对大厦将倾的唐朝政治的预见性”。②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天宝十四载(755),就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杜甫途经骊山,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华清宫吃喝享乐,杜甫心忧玄宗昏庸,大权旁落,用诗歌讽刺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诗人听说皇宫内的金盘宝器,都已转移到国舅家的厅堂,而更加严重的后果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统治阶级和人民严重对立,唐朝已处于岌岌可危、行将倾覆的边缘。很快,安史叛军的鼙鼓也在渔阳敲响。所以千载以后重读这些诗歌,我们不能不佩服杜甫敏锐的洞察力。正是由于诗人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才能及时觉察到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隐患。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 诗歌以抒情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下面是为大家带来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英语带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适合朗诵的外国诗歌:雨天 The day is cold,and dark,and dreary; It rains,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The vine still clings to the moldering wall, But at every gust the dead leaves fall, And the day is dark and dreary. My life is cold and dark and dreary; It rains and the wind is never weary; My though still cling to the moldering past, But the hopes of youth fall thick in the blast, And the days are dark and dreary. Be still,sad heart!And cease repining; Behind the clouds is the sun still shining; Thy fate is the common fate of all,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dreary. 天冷、阴暗、沉闷;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杜甫学案

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断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忍耐承受苦难的人格;注重学生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人、诗、史三者的有机结合,体会传记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杜甫的人个追求 2、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相关历史事件 2、了解时代特点 教学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 作者冯至,现代作家、诗人,本文写于1946年,当时中国社会也处在万方多难当中,作者对在“万方多难”中崛起的杜甫倍加敬仰,多方考证,写出了这篇传记文学佳作。 三、关于传记 阅读教材24页“有关资料”,了解传记文学与历史的区别,相同点是“纪实性”,不同点是,传记还注重“文学性”。 四、简介杜甫 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杜甫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现存诗歌1400多首,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诗创作的最高成就,人称“诗圣”。 五、指导预习 1、学习生字、词语 城坊fāng 府邸dǐ整饬chì颠踬zhì麻痹bì励精图治狷juàn介泯mǐn除采撷xi?纨绔kù乌烟瘴气胼胝pián zhī何啻chì泾jīng渭分明好大喜功穷兵黩dú武鞭挞tà饮馔 zhuàn 咫zhǐ尺 羌qiāng村马嵬w?i坡嘘xū唏xī感叹禁掖ya猖獗ju?氤氲y īn yūn 支绌chù伶俜ling pīng 2、阅读思考 a 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概括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b 杜甫的个人经历有怎样的变化? c 某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作品有何特点? 六、布置作业 充分阅读 第二课时长安十年 一、快速浏览“长安十年”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填写下表

李白诗歌英文翻译(最新)

【篇一】李白诗歌英文翻译 李白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挹清芬。 Five-character-regular-verse Li Bai A MESSAGE TO MENG HAORAN Master, I hail you from my heart, And your fame arisen to the skies.... Renouncing in ruddy youth the importance of hat and chariot, You chose pine-trees and clouds; and now, whitehaired, Drunk with the moon, a sage of dreams, Flower- bewitched, you are deaf to the Emperor.... High mountain, how I long to reach you, Breathing your sweetness even here! 【篇二】李白诗歌英文翻译 李白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Five-character-regular-verse Li Bai BIDDING A FRIEND FAREWELL AT JINGMEN FERRY Sailing far off from Jingmen Ferry, Soon you will be with people in the south, Where the mountains end and the plains begin And the river winds through wilderness.... The moon is lifted like a mirror, Sea-clouds gleam like palaces, And the water has brought you a touch of home To draw your boat three hundred miles. 【篇三】李白诗歌英文翻译 李白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Five-character-regular-verse

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喀左高中2016高考诗歌鉴赏之 比较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的: 1、关注学情,运用比较的探究方式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 2、了解高考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学习答题思路,重点掌握诗歌意象、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的比较鉴赏方法,学会规范答题与自我评价。 重点难点: 1、依据学情,促成学生的学习生成,有效地开发课程资源。 2、找准比较点,规范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比较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从2014年的14年新课标卷II卷、山东卷、湖北卷、天津卷、江苏卷,再到2015年北京卷、浙江卷、湖北卷等,都有诗歌比较鉴赏题。因此,诗歌比较鉴赏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 课前探究:诗歌比较鉴赏可以从哪些方面设置比较点,或者说,诗歌比较鉴赏题有哪些设题角度? 答:从大方面看,比较阅读题一般从“求同”、“求异”两个方面来设计问题,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具体有以下几个角度:诗歌比较鉴赏题五大题型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二)、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三)、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景象所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四)、不同诗歌描写相同对象所用表现手法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比较 (五)、不同诗歌选取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 (一)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 1。对古诗中某一字词的比较鉴赏 典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绕”字好,围绕。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村民安静生活的场景。此词使之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拂晓。清晨,燕子自由自在飞翔,绿水缓缓流淌。它既点明了时间,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 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___________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 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________ 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 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 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_ 岀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 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_______ 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 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

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

结合唐朝历史背景,阐明唐诗兴盛的原因,以及杜甫诗歌的 艺术特点 唐代发达的经济,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在历史上, 唐朝时期的中国是个可称之为天朝大国的时代,大唐王朝则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顶峰。如此繁荣的经济给艺术这一类的东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简单来说, 就是如果人民还吃不饱肚子, 脑袋随时可能搬家的状态下, 恐怕不是大发诗情的好时机。而唐代国富民强, 前有太宗贞观, 后有玄宗开元。杜诗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社会几乎达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在这样国泰民安的时代, 诗歌找到了能让其茁壮发展的肥沃土壤。 而唐代实行的宽松政治政策, 也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统治者所实行的儒释道并存、广开言路、经诗赋取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唐诗繁荣的又一社会原因。首先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 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 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更重要的,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 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唐代的自信,使它的诗人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般如许的胸襟,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 万家争鸣。 其次, 唐朝极重诗才, 严羽的《沧浪诗话》曰:“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虽不全面, 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高祖武德四年开科取士, 第一场既考诗赋,考五言排律,每诗要求12 句, 太宗开[文学馆]「弘文馆」以征文人。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焉”,“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唐代的统治者之好诗词歌赋, 犹甚往朝。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 录入四万八千九百余首,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并序》列位卷首。而后的高宗,则天,中宗,睿宗,至此道高手玄宗李隆基, 都对此十分重视. 不仅如此,王室成员中的后宫佳丽,公主王孙,能言诗的也不在少数, 他们所起的引领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 再有, 唐皇帝重视诗,更重视诗人, 很少广兴文字狱而耸人听闻。太宗有《望送魏征葬》,玄宗有《送贺知章归四明》, 宣宗有《吊白居易》。甚至连犯了死罪的诗人照样为他们编集出版,以示不泯。如此的宽容,历代少有。唐代咏史诗、讽喻诗,直露且锋利非常, 比起前代被贬的苏东坡或是清代常有的诛族惨案, 唐代的诗人是很幸运的。他们的君王既不特别神经过敏, 也不过于疑神疑鬼, 否则以当时的文风, 十有八九是要杀头的。 第三点文化, 也是唐诗不可或却的兴盛条件之一。在这里文化即指文化背景而说。其一, 唐朝上至宫廷秘闻, 下至生活百景无一不可入诗, 内容比前代丰富百倍, 格律更加成熟完整,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 古体近体两种诗体共生。丰富的文化背景, 给唐诗带来了绚丽多彩的发挥天地。而在文化背景当中的另一点, 就是唐代诗人不仅限于王侯将相, 清代编撰的《全唐诗》, 作者除文人和帝王将相以外,更有“市井小民,贩夫走卒、和尚尼姑,娈童妓女,渔民樵夫,神棍艺人,甚至乞公丐婆”。再加上唐朝是一个思想十分自由开放的社会, 给唐代文学的空前发达繁荣提供了机会。在这种文化氛为之下, 唐诗的蓬勃发展是绝对可以理解而且是必然趋势的表现。 最后的原因, 则是相对贫乏的历史积累给唐朝诗歌的君临天下作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英文诗歌赏析翻译

《英语诗歌欣赏》课程教学诗选 Types of Poetry Unit one Nature The Pasture Robert Frost (1874–1963) I’M going out to clean the pasture spring; I’ll only stop to rake the leaves away (And wait to watch the water clear, I may):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I’m going out to fetch the little calf That’s standing by the mother. It’s so young, It totters when she licks it with her tongue. I shan’t be gone long.—You come too. 牧场 罗伯特·弗罗斯特 (1874–1963) 我去清一清牧场的泉水, 我只停下来把落叶全耙去 (还瞧着泉水变得明净—也许); 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我去把那幼小的牛犊抱来, 它站在母牛身边,小得可怜,一摇一晃,当母牛给她舔舔;我不会去得太久。—你也来吧。 (方平译) Daffodils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I wo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诗歌鉴赏中的比较阅读 古诗鉴赏题历来是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而比较阅读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则增加了题目难度。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答题中减少失误,赢得高分呢? 首先,必须了解诗歌对比阅读的选材。题目材料一般选用不同的人所写的相同或相似的题材,或是思想感情不同,或是表达技巧不同,或是语言风格不同。 其次,了解命题角度。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 第三,从题型设置上,既有单一比较,但更多的应是综合比较。可以分为“同中求异”“辨别异同”两种类型,但又较多是“同中求异”这一类型。 应对策略 一、读懂诗歌,理清大意。两首诗放在一起对比阅读,难度是增加了,但是,只要读懂每一首诗,然后再比较, 答题应该不难。怎样才能把一首诗读懂读通呢?应该是先读标题,因为标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其次读注解。最后读诗句,把从标题和注解中得到的信息用到诗句中去加以印证。读诗句时先把它当作古文来读,再把它当作古诗来读,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及诗歌营造的整体意境对诗歌作诗意的解读。 二、 辨别异同,知同辨异。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如题材相同;“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去,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鉴赏答题之际,可以从题干对另一诗的解说中得到启示,从“同”中比较,发掘出“异”处。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 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 答案: (1)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更表达出对“京华亲故”出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杜甫是我国唐朝现实主义诗歌派的代表,其作品充满对现实的讽刺,对社会现实的残酷,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其生平著作坚持以社会写实为主,一抒发个人情感为辅,反应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古代诗人智慧的集体结晶,值得我国学习和继承发扬。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现很多著名的诗歌创作人。当时唐朝有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人,同时还有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以社会现实为写作题材,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对现实残酷的不满,通过诗歌的形式抒发出来,使得诗歌中蕴含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一)社会背景 杜甫生在我国唐朝时期,他出生的时期正是我国盛世唐朝由盛变为衰的过程,在唐朝安史之乱后,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杜甫也是背井离乡,到处避难。在这种社会形式下,作者一生的阅历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使得其一生所见所感十分丰富,而杜甫本人又是一个比较容易感伤的诗人。所以,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诗人杜甫经过精神上的斗争,创作了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这些诗歌在当时被人

们广为传诵,直至今日,人们在次翻读杜甫的诗歌依然能有一种感同深受的感觉。这就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精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因此,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必须要全面学习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特色,发扬民族文化精髓。 (二)个人经历 杜甫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被世人们称为“诗圣”,但是由于杜甫出生的朝代和青年时期经历的社会变动情况,导致诗人一生都处于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中,这导致诗人深切的感受到社会动荡不安的残酷和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事情。因此,诗人才会从戎抒发自己心中的不满,并且结合自己游离在各国之间的人生经历,杜甫坚持要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语言能警醒当朝为官的土豪绅士们,希望他们能将他们的力量用来帮助社会上的劳苦大众,进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但是由于杜甫生活的现实环境与他个人意识完全不相同,导致其人生生涯中所见到和所感受到都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人们的无情。在这种情况下,杜甫将生平的遭遇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用以警醒世人和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结,也正是他所生存时代环境,造就杜甫一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诗歌风格,诗歌中都是真实的社会现象,无不透露着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社会写实为主 现实主义的最大特点就是坚持从社会实际出发,全面分析现实社会的黑暗,并且对自己满心的报复感到很强烈的失落感和无奈感。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