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 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2. 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体。
3. 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
4. 超Y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在人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5. 冲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常常会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在组织行为学上把它们统称为“冲突”。
6. 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设想,创造出具有新奇的独特价值的精神与物质产品的能力。
7. 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状态。
8. 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9.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
10.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11. 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因。
12. 非正式群体:是指未经官方规定,而是人们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自发而形成的一定群体。该群体无明文规定的定员编制、成员权利、义务。
13. 哥顿法:由哥顿提出的,其做法是邀请5—7人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但讨论的问题先不让讨论者知道,而是

采用类比的方法,如拟人类比、象征人类比、幻想类比等。
14. 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安全研究法。
15. 双因素理论:一类是能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激励因素,一类是促使产生不满的保健因素。
ERG理论:人们共存在三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发展需要。
公平理论:当员工作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后,它不仅关系自己的所得的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的所得的报酬的相对量。
强化理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在环境的作用下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人们用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归因理论: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内容:对人们心里活动的归因、行为的归因、未来行为的预测。
特点:在于强调一个人的知觉与其行为之间的关系。
挫折理论:研究阻碍人们发挥的各种因素、产生挫折的原因、个人表现和应对措施。
16. 个性:是指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
17. 个性性格类型论:的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等,麦迪在荣格把个性分为内、外向的基础上,还把人由于出生后受到环境压力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高忧虑、低忧虑两个因素考虑在内。
18. 工作设计:人们通常认为工作设计是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19. 工作生活质量:既是一种关于人与组织关系的指导方针和管理哲学,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和措施。由工会和管理部门共同合作,以改善职工生活福利和工作环境、增进参与决策为手段,达到提高生产率和职工满意感的目的的一项根本措施。
20. 工作压力:即人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上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
21. 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观察者通过感官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并把观察结果按时间顺序作系统记录的研究方法。
22. 激励: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3. 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a需要层次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人要生存、人类的5种基本需要、人的需要是随着低层次的满足而发展的) b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24. 激励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联系在一

起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能够激发人们做出最大的努力,因此称之为激励因素。
25.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26.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7. 理性的经济人:这是薛恩提出如下假设,1,职工们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2,因为经济性刺激物又是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职工的本质是一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3,感情这东西,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的权衡。4,组织能够而且必须按照能中和并控制住人们感情的方式来设计,因此也就是要控制住人们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28. 量表:是用于每一被观察单位的测量系统。根据行为变量研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量表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名称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29. 领导: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个领导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所处环境这三个因素所组成的复合函数。
30. 领导者:是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和集体,或者说领导者是集权、责、服务为一体的个人或集体(集团)。
31. 模型:就是对某种现实事物的抽象,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化表示。模型与理论不同,虽然这两者都是对现实事物的抽象,但理论是抽象出事物的材质牲并加以概括,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模型则并不一定抽象出本质特征,是根据研究的需要,只抽取事物的某些特征,目的是对更清楚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有所帮助。
32. 能力:是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任何一种活动都要求参与者具备一定的能力。能力可分为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两大类。
33. 平衡理论:是由1958年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的,他认为,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
34.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35. 强化:是指通过不断改变环境的刺激因素来达到增强、减弱或消失某种行为的过程。
36. 群体:群体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满足共同需要,以

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37. 组织:是社会、国家、地区、部门实行管理、维持只需和发挥效能的重要手段。
38.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活动的动向及其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
39.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对其成员适当行为的共同期望,可以是成文的,可以是不成文的,规范着约束成员行为的作用。
40. 群体规范:是指为了保证群体活动的正常进行,由群体确定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标准。
41. 群体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指的是群体成员彼此之间的“粘合力”,没有内聚力,一群人不能称作是一个群体。
42. 群体士气:是人们对某一群体或组织感到满足,乐意成为该群体的一员,并协助达到群体目标的态度。
43.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过程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4. 人际知觉:是指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它包括自己与他人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的知觉。
45. 认知不协调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菲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是指任何一种知识,包括思想、态度、以及对行为的知觉等认知元素。认知元素间难免发生矛盾,呈现不协调状态。
46. 社会人:霍桑实验的资料使梅约发展出了一各对人性的十分不同的观点,即提出了关于社会人的假设:1,社交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而人际关系则是形成人们身份感的基本因素。2,从工业革命中延续过来的机械化,其结果是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的意义,这些丧失的意义现在必须从工作中的社交关系里找回来。3,跟管理部门所采用的奖酬和控制的反应比起来,职工们会易于对下级的归属需要,被人接受的需要以及身份感的需要能满足到什么程度而定。
47. 社会学: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社会现象各方面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48.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认为环境中的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
49.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人、个人对群体、群体对个人、群体对群体的知觉,以及个人间、群体间关系的知觉。
50. 实验法:研究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设一定条件的环境诱发被研究者产生某种行为特征,从而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方法。实验法依试验场所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51. 事业部制:主张分权的事业部制,其基本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这种组织结构模式,就是在总公司的领导下,按照产品或地

区划分为许多事业部。这些事业部一般都是独立核算单位,又称利润中心。
52. 首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53. 态度:是指个体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及其较为持久而又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倾向,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
54. 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
55. 特质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艾森克和卡特尔等。
56. 团队:指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其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能很好地合作,追求集体成功的群体。
57. 心理分析论:又称心理动力论,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依德及其学生荣格和阿德勒。
58.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规律的科学,所谓心理现象的规律性包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的规律两部分。心理学又分为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
59. 信息沟通:是指人际之间或群体之间传递和交换信息的过程。
60. 行为科学
61. 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62. 性格:是指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个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
63. 需要:是个体对其生活和发展的某些条件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现象。
64.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符合人性的、有机的、扁平化的组织。
65. 学习性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
66. 晕轮效应:是指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
67. 知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整个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的反映。
68.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69. 知觉防御:是指人们保护自己的一促思想方法倾向。这种倾向使人比较容易注意观察能满足需要的那些事物,而对那些与满足需要无关的事物,视而不见。
70. 直线职能制:既吸收了直线型和职能型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它设置了两套系统,一套是按命令统一原则设立的直线指挥系统,另一套是按专业化原则设立的职能管理系统。职能管理系统中的职能人员是直线指挥人员的参谋和助手。只能对下级机构进行业务指导,而不能对它们进行直线指挥和下达命令。
71. 职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的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72.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理论中最高

层次的需要,指的是一种使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并完成某项工作或某项事业的欲望。
73. 自我实现的人:麦格雷戈提出的Y理论假设最为贴切,它认为:1,工作中消耗体力和脑力,正如游戏或休息一样是自然的,一般的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当依赖于可控制的条件时,工作可以成为满意的源泉(自然地从事工作),也可以成为惩罚的源泉(尽可能地避免工作)。2,外力的控制和处罚的威胁,都不是促使人们为组织目标作出努力的唯一手段,人们在实现他们所承诺的目标任务时,会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3,对目标,任务地承诺,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后所能得到的报偿的大小。4,在适当的条件下,一般的人不但懂得接受,而且懂得去寻求负有职责的工作。逃避责任,向往缺乏进取心,强调安全感一般来说经验的结果,不是人的天性。5,在解决种种组织问题时,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具有运用相对而言的高度想象力,机智和创造性的能力。6,在现代工作社会的生活条件下,一般人的潜在智能只得到了部分的发挥。
74. 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
75. 组织: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
76. 组织变革: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基本动因可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
77. 组织变革的环节:在组织变革中那些对变革的各个方面都会发生强烈影响的关节点或中心环节以及与此相关的变革的配套环节。
78. 组织的激励行为:组织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激发组织成员的内在的正确的动机。焕发组织成员的活力和创造性,使组织成员在致力于达成个人期望的同时,达成组织目标的各项活动。
79. 组织发展:包括了建立再人本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基础商的有计划变革的干预措施的综合,寻求的是增进组织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幸福。
80. 组织环境:是指组织所处的内在与外在的客观条件,对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81. 组织结构合理化:指组织内部各运行要素的合理有效的配置及运行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
82. 组织权责体系:由组织内部各级组织主管人员层层授权行为所组成的,使组织中各机构及组织成员得以开展工作的权力和责任系列。
83. 组织设计:就是通过任务结构和权力关系的设计来协调组织成员的努力,包括:把为达到组织目标必需的各种业务活动进行组合分类,把监督每一类业务活动所必需的职权授予相关人员;规定组织活动中个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
84. 组织设计

: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经营目的而实际探索应该如何设计组织结构。即一种由管理机制决定的、用以帮助达到组织目标的有关信息沟通、权力、责任、利益和正规体制。
85.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86.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