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结题报告

饶阳县尹村镇中学宋璞玉刘亚娟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发展教育国家出台了《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纲要》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为了适应国家、家庭、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各级学校开设了音乐,美术课程。我县从2003年开始实施美术新课程。在实际使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材的内容所涉及的文化背景和情境与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差距过大。2、教材内容所要求的教师综合素质与实际教师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有的教材内容教师也不好掌握。3、教师和学生的美术用品达不到教材内容的要求。

现在的美术教材是循环使用的,美术教材的循环使用,也就决定了其内容在一定时期内是不变的,而我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国家、社会、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教材内容也应相应做些调整,以便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农村学生的美术基础也相对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大大落后,站在城市孩子的美术基础上去编写,去使用这套教材,会给农村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种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会使他们对这一学科失去信心,进而放弃,最终达不到“美育”的目的。,

衡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从2006年起衡水每年都举办艺术节,为衡水文艺的发展和繁荣培养、发掘了大量的人才,极大提升了人们的艺术品位。近年来衡水文化发展繁荣。段秀苍、李小柱、张玉生、李志刚等画家屡次在全国美术展览中获奖,极大提升了衡水在全国的知名度。冀派内画起源于衡水,衡水

内画大师王习三蛮声海内外。很多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剪纸、绣花、做风筝、纸雕、泥塑、葫芦文化的习惯。我们的美术教师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具有一种或多种民间艺术功底,并可成功地将其运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基于以现状,我们认为美术教材必须补充新的内容,农村学生所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并且也可以补充新的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开发学生智力,达到美育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农村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这一选题二、农村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优势分析

1、农村学校美术资源丰富

农村有着大城市所不具有的独特、丰富的地方资源,对农村的孩子而言,身边的美术、人文资源比比皆是。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而且十分必要。

2、农村具有城市所不具有的浓浓的乡情,亲情。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3、农村学校教师有有别于城市学校教师的民间艺术功底

乡土资源相当丰富:历经百年沧桑的镇海寺、大迁民老虎埻大戏台遗址、春

节贴春联、清明上坟等等。很多农村至今还保留着剪纸、绣花、做风筝、纸雕、泥塑、葫芦文化的习惯。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由于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我们的美术教师队伍中也有一部分具有一种或多种民间艺术功底,并可成功地将其运用到新课程的教学中去。

4、农村学生有大量“闲置废弃材料”可利用。

农村学校的学生有农村特有的一些溪流、卵石、草根、竹木等乡土资源可以利用,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方便易行。(见图片)

三、省内外同类研究评述

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阶段,体现了“探索实施—徘徊研究---实施创新”的历程,反映出校本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只是在构建与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可行性。

南安市文斗中心小学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技艺素养、心理健康等方面开发校本教材。科学素养类课程包括:《科技活动略谈》、《走马灯》,具体介绍走马灯、热触灯、航模等科技制作活动及制作技巧。这些校本课程研究将本地人文资源应用于校本开发中,这种做法和思路是值得我们课题组借鉴的。另外这些课题在研究中采用了观察法、调查法、对比法、个案研究法、文献法和假设法,这些是值得我们课题组借鉴的。这些学校对课程改革进行的积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颇具实效的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益借鉴。

他们的研究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对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但从其论文及资料分析上来看,多是对中、高考必考文化课课程资源的研究,很少涉及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研究。因此,如何针对农村现状,针对农村学生的现状,去开发农村美术课程资源,在省内所见专着不多,在我县基本上也是空白。为此,我们课题组决心以我们的尝试,我们的努力试图去填补这一空白,为我校及兄弟学校的美术课程开发提供一些借鉴和经验,这也是我们课题组的终极目标。

四、课题的界定

农村:农村是相对城市而言的,居民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广大区域。由于课题研究者生活、工作地域的局限性,本课题所指的农村主要指课题研究人员工作和学习的主要区域。

乡土资源:就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

美术校本课程:美术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进行的适合学生具体情况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是一个开放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过程。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美术课程开发对本地师生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美术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

我们将课题定义为在新课程理念下树立正确的美术课程资源观,发挥美术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乡土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教师独具慧眼敏锐地发

现生活中、大自然中、人类社会历史文化遗产中与教材有关的重要资源,并进行收集和整理,因地制宜的把农村乡土美术资源运用到教学中去,创造性地开展农村这片自然资源和贴进学生生活的素材,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开展少花钱、不花钱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美的渴望去了解生活,以美的眼光去欣赏生活,以美的思想去理解生活,以美的手法去描述生活,以美的激情去创造生活。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校内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学校建筑、校内一草一木之不同的四季景物,图书馆、实验室、音乐室等专用教室;校内人文资源,如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2、校外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笔者根据实际可操作情况以及时间关系把校外资源初步分为三部分。

(1)、探宝寻根,进行写生教学。

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觉得无物可画,为“画什么”而发愁,。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可以入画。“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宗旨。有人称“美术课是眼睛工程”,那么,写生课便是这项工程的基础工程,

也是中学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作为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视觉范围,让他们多方面地去观察生活。要多创造机会带学生去写生,尽可能地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种种,走近生物,培养他们仔细观察生活的好习惯,通过写生,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美,也为创作积累素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将生活中的美都一一表现在画面上。

1、走出教室去寻美。

2、走进家中去寻宝。

3、走近人物去寻情。

(2)、体验乡情,进行绘画创作教学。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手段的便捷,对于今天衣食富足的孩子们而言,回归自然乡土、体验民俗人情的渴望已变得越来越是一种奢侈,被唱作是“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的童年已渐渐远去,父辈们的那种与邻家同伴一起嬉戏玩耍的幼年生活也已成为不被历史重演的往事。以至于他们对传统民族节日的氛围和亲情沟通的淳朴与自然,是很难产生那种上代人在早年时期对于传统节日及其娱乐形式的期盼和体验。可以说,当儿童远离了民间的神话传说、传统的游戏娱乐、淳朴的田野乡情,则势必意味着儿童文化的本土情愫和寻根意识的淡漠乃至文化的民族根基之建构在一开始的人之幼年即已沦陷。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

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1、传统节日

2、农业生产

3、乡土游戏

4、童谣童谚

5、家乡小吃

(3)、变废为宝,进行杂物画教学。

杂物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美与表现美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取材广泛,可以因陋就简,利用身边的一些闲置废弃材料进行创作。

1、线状材料

2、点状材料

3、面状材料

4、综合材料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我们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我们转变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新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六、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及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采用的方法

1.文献法

通过对美术教学有关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赏识教育等相关的教育文献资料的学习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和全校教师的理论修养,同时得到经验借鉴。2.调查法

通过对地方资源的调查,掌握学生资料,及时设置阶梯目标,及时制定教育策略,进行疏导。

3.个案法

对有特殊思维创意的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重点辅导研究,对在教学与辅导美术创作过程中工作成效突出的教师个人案例也进行分析解剖。

4.比较法

对学生各类美术作品及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智力水平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利用农村美术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普遍规律和途径,力求得出符合实际审美的结论方法。

5.行动经验总结法

对实践经验总结归纳,提升到理论,揭示其规律,再来指导实践。

(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乡土化原则。我们应当因地制宜,立足于地方,坚持乡土特色,通过挖掘地方乡土艺术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和创编,把古老的乡土艺术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学习、传承、创新。

2.个性化原则。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没有个性,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就会流于机械主义和形式主义,这是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问题。乡土资源多种多样,但是相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学科和教师,可资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们的课题研究

应坚持有我地农村特色。而我们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把这些因素都纳入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之中去。因此,我们不应强求一律,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地域优势,强化学校特色,区分学科特性,展示教师风格,扬长避短,扬长补短。

3.生活性原则。农村乡土资源,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得以不断的发展。我们坚持“艺术服务生活”和“还艺术于生活之中”,力求体现发展、创新的教育理念,充分挖掘乡土艺术的内涵,组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入社会,走入生活,把学生的触角引向社会、家庭生活实际,积极参与艺术活动,培养提高艺术素质。

七、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 1、准备阶段(20010年1月1日——2010年3月31日)

课题组理论学习,制定研究方案,确立研究对象,调查搜集资料,分析研究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等。在理性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工作有:启动、筹备、学习理论、设计方案、组织讨论、论证、确定方案,并成立课题组,申报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确立研究对象,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聘请教研室教研员作为研究指导。确立分工,各尽其职。组织学习。

2 .研究阶段(2010年4月1日——2011年4月30日)

结合各类教学活动,在课堂中进行广泛的教学尝试。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

听课、说课,切实优化和落实教学的各个环节;按照研究目标,初步实施方案,由点到面,分段实施,展开研究,边实践边收集资料,边总结经验,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操作方法。

主要工作:

1、科研小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对第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开始实施研究方案。

3、进行定期的跟踪研究,研究方法以叙事研究和活动创作研究为主。不断积累经验,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总结阶段(2011年5月1日——2011年6月30日)1、根据当时教育工作的大环境,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地研讨我们的研究工作。2、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写出有关课题的研究论文、案例、叙事等,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3、由课题组对研究结果进行检测,写出详细的检测报告。

4、提炼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总结、归纳、整理研究成果,课题组形成总体的实验分析报告,课题组成员各自完成承担的研究论文;整好研究的档案材料,申请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在一定范围内展示研究成果,做好成果的推广工作,布置后续性研究的内容。

八、研究过程、结果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地方性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为主要目标,在实践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施效果调整研究进程和实施方案,及时发现新的能促使研究不断深入的生长点,逐步积累、分析,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指导下一阶段的研究与行动。

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面对采集到的纷杂繁多的素材,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自身特点和预期目标,并充分考虑素材的特殊性,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编排,考虑素材呈现的顺序和方式,将经过精选的素材按一定的顺序组成一个素材链,使课程开发行为落实在文本(教材)和行动(教学设计)中,为课程顺利实施铺平道路,我们根据筛选出具有典型性的能以少胜多说明教学对象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进行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的思考,排定教学内容。大刀阔斧地进行取舍、加工,宁缺勿滥。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

方法一: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集中性挖掘

面对一些内涵丰富,体量很大的教学主题,我们不可能在一两个课时内把整个主题全面地呈现给学生时,就要寻找并抓住主题中最能说明问题的经典性亮点,通过对这个亮点的重点突破,让学生“窥一斑以观全貌”,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如“与大师面对面”课程主题的处理。

案例1:“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课程资源集中性挖掘

在“探宝寻根,写生教学”这一主题的素材采集过程中,我们拍摄了很多图片,内容涵盖编织、内画、刺绣等,但在整理编排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如果把全部素材融入一个教学内容,信息量太大,而且主题不集中,容易出现散乱的教学现象,通过反复讨论与揣摩,最终把着眼点落实在内画及寺庙建筑上,先以一组精致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再以一段文字资料为材料进行重点赏析,从整体认识家乡丰富的人文、美术资源,让学生在欣赏讨论过程中领会中国艺术的丰富内涵。然后在主题拓展时再在网上呈现内画大师王习三的一些经典内画作品。引发学生课后的自主探究行为。这样就

基本可以达到突出亮点,以点带面的效果。刺绣鞋垫(见作品)??

??方法二:深入挖掘审美内涵的创生性课程资源

有的素材看上去平淡而且渺小,如果不去发现和挖掘,内容就显得十分单薄,甚至构不成一个教学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发现素材中能引发学生积极体验、思考、欣赏和审美表现的要素,进行创造性地利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创生性挖掘。如“小叶子”、“野花野草”等课程内容的整合。

案例2:“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创生性整合

这一素材与“小叶子”类似,看似平淡,如果不去挖掘整合,就无法组成一个教学主题。我们先运用发散性开发模式对这一素材展开联想,一下子就联想到很多内容:如从哲学文学的角度联想到: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但生命力极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美好的春天等等;从生物学的角度联想到:草本植物;品种繁多;标本等等;从音乐的角度联想到:轻快的节奏,旋律悠扬、婉转;“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采蘑菇的小姑娘等等;从美术的角度联想到:花、叶的自然美,插花艺术,蓝天白云满山满垅的野花野草,室外写生的题材,图案设计的素材,潘天寿的中国画《雁荡山花》等等。发散性思维是一个开发的过程,而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则是一个整理归纳的过程,面对联想到的内容,我们进行了以审美为主线的创生性挖掘,把着眼点集中落实在以野花野草为题材的图案设计上,以室外写生作为素材采集手段,再进行变化与构成设计,以中国画欣赏、音乐欣赏为拓展内容,理解野花野草除了自然美,还具有艺术美,从而构成“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一课的教学主题。(见学生校园照相图片)

方法三:以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的综合性整合

走向综合、自主探究是当前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对以组织自主探究活动为目的课程内容,应在一个活动主题的统率下,将各种素材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以实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到指导和借鉴。如“建筑、寺庙:探寻民间艺术的足迹”、“探访剪纸艺人”、“体验内画精深”等课程内容的挖掘。

案例3:“走进古民居:探寻民间艺术的足迹”的课程资源的挖掘古民居中的民间艺术可谓枝繁叶茂,风格古朴的建筑,精美的木雕、石雕门窗,鹅卵石镶嵌的天井,各种纹样的柱头,让人目不暇接。怎样让学生既能体验民间艺术的丰富性,又能深入探究其中某一个主题见拍摄的照片)

方法四:与统编教材建立“超级链接”的拓展性挖掘

美术是一门国家课程,因此,归根到底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和必要补充,对一些与统编教材有关联的内容应尽可能地与其建立“超级链接”,这一方面是对统编教材的有效拓展,可以丰富统编教材的教学内容,提高教科书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新开发内容的影响力,提高使用效果。如我们在对“玩”这一主题进行开发时,发现浙美版5册、10册、13册、15册等教材中有“巧用身边的材料”一课,就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先用学生身边常见的纸板做材料进行造型活动,再拓展到利用其他各种各样的材料进行艺术造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将“老虎墩故里”与浙美版14册“悠悠北山街”相链接,突出欣赏和保护人类文化遗存的课程主题。

方法五:搭平台,扬优势,开展特色比赛活动

背景缘起:

1、教研室有要求

每年开学初都有教研大组会议活动,教研员总是强调要多开展美术活动,特别是开展一些小范围的有自己乡镇特色的美术活动。

2、分析农村学校优势

农村学校美术资源丰富。

农村有浓浓的乡情、亲情。

农村可利用的闲置废弃物较多。

因此我们尹村镇中学美术教研组在分析和比较各种情况后,组织了以“乡土”为特色的“乡土情’’国画比赛。

国画比赛(比赛作品照片)

?九、创新之处和推广价值

(一)乡土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和有效利用增强了美术课程的适应性,丰富了美术课程内涵。

本课题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拓展、创生等方式开发了“野花野草也能装点生活系列”、“折纸的创意设计”、“魅力内画系列”、“艺术特长展示活动”等十多个典型课例,形成了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美术课程教学。这些课例以农村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核心,从学生生活环境出发,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美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和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更能适应本地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解决了学习资源的匮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学生缺少乡野、菜根文化的局限,使美术课程更能适应当前条件下的美术教学,拓

宽了美术课程的使用范围,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涵。

(二)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学生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内外经常跟我说:“现在我知道,美术原来就在我们身边。”“那么旧的一扇窗上居然有这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还有学生在学习成果交流时说:“这次学习,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美术还和自然(科学)有这么大的关系,在制作树叶拼贴画时,我们组还运用了写作文的方法,也就是先确定中心思想,再来摆这些树叶,我们很快就做成了一幅漂亮的用树叶拼贴的装饰画。”还有很多家长也对我说:“我们家孩子最喜欢画画了。”“所有的兴趣班中只有美术是她自己最喜欢的。”由此可见,我们在研究实践中打破以往以学科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学习方式,实施以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体,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新内容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学习美术学习观念和方式。

几年来,学生的审美素养得到普遍增强,学生的美术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在07、08、09年三年的衡水艺术节中,我校学生李东放获得一等奖一次,三等奖4次。09年在“建国60周年书画比赛”中,我校李东放、李娇娇同学分获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衡水艺术节美术作品评选中,我校常雅楠的作品获市一等奖,2011年,我校王秀秀的手抄报作品获省三等奖。

(三)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地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认识,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自然资源的开发。

在时代潮流和现代传媒影响下,许多农村学生对于流行歌手、影视明星和卡

通形象也成了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可对于生养他们的这片广袤的土地却缺少应有的关注,知之甚少,包括许多学生家长对当地的民间文化、自家祖屋的来历,祖居门窗、柱头上的装饰,当地传统的民间工艺等也不甚了了,加上相关部门的不重视或乱开发,导致大量民间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消失。正因如此,北大学者钱理群发出“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的呼吁,他指出:对生养、培育自己的这块土地,在认识、情感,以至心理上产生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危机,更是人自身存在的危机:一旦从泥土中拔出,就成了无根的人。文化部也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开始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普查和抢救性保护工作。在美术课中实施基于地域优势的美术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当地民间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民间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意识到生养他们的这片土地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遗产,开发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研究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从2009年形成课题思想到组织申报到课题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收集并学习了大量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文献资料,组织学习了课程论、教学论以及教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和教学水平,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各级业务竞赛和评比中获得奖励。其中宋璞玉老师的作品《水墨山水》获一等奖,刘亚娟老师的作品《工笔花鸟》获县迎新年书画作品二等奖,王登山老师的书法作品获县迎新年书画作品二等奖。本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养成学习、反思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促进了本校特色的构建

从课题研究切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学校发展是以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为基础的该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教师作品频频获奖和发表,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十、反思与展望

??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我们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深入研究。

?? (1)课程资源挖掘的内容上还不够丰富;(2)课程资源的开发上还不全面;(3)研究的目标性不够强,随意性较大,研究的深刻性不足;(4)如何更加有效的促使各科课程资源的整合等。(5)课题研究的硬件设施落后以及如何利用学校现有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效率;(6)如何正确处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的时间冲突;(7)学校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涉及面有待进一步扩大。(8)如何进一步适应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开发出系列的校本课程以及扩大学生的参与面。等等。??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教科室和教研室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继续努力,力图通过本课题的后继研究,一方面继续提高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转变教师传统的课程观念,使其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引起学生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服务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全面提升学校的特色与品位。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2014.12

《管理学》精品课建设结题报告 《管理学》课程是我院管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组结合本校的定位制定了明确的精品课课程建设计划,提出把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合理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方法、高水平的教材”作为我们的建设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突破口,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本着这一目标定位,我们进行了大量扎实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如下: 一、《管理学》介绍 1、管理学的地位 《管理学》课程理论性强,涉及面广,起到引导学生专业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管理思维的作用。自2002年我院陆续开设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专)、财务管理(本)和市场营销(本)等专业以来就被列为该专业的核心专业学科基础课。 2、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对所学专业、职业发展有先导性认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和科研情况 管理课程组拥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和较好的教学效果,无论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敬业精神和教学水平方面都是比较突出的。课程组负责人李苏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教学管理能力。课程组的教师在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同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两年来,课程组取得成果有:

1、编写《管理学》教案 2、制作《管理学》电子课件 3、教师《管理学》教学录像 4、编写《管理学》案例与习题 5、编写《管理学》教学大纲 6、编写《管理学基础》教材(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普通高等教育经济管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获校教学成果三等奖) 7、撰写论文6篇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坚持以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注重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知识创新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重点的理解和把握上,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实践对理论的促进,通过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着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材料的编选和组织上,通过自编教材,建议参考书和辅助资料等多种形式、纸质材料和网上资源等多种途径、课外知识和实践案例等多种信息的交叉渗透和相互融合。以案例教学为导入、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其最大特点是“在参与中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接近企业管理实践。

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对农村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所在单位:流曲初中 课题负责人:何增理 课题组成员:何増理党中卫王月红田永民樊维娟。研究过程简述: 第一阶段XX--XX年度- 「课题设置」1,对农村学生历史学习的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修目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历史教学的任务对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流曲初中迫切需要自己的独特教法,以改变乡下学生忽视历史学习的现状。校本研修的任务,学习实践他人研究成果,走自己的独特教学思路,创造个性教学模式。 「研究过程」1、教研组组员认真学习何増理老师论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深刻领会其内涵,在教学中进

行实践反思。1、认真学习何増理老师论文《探究发现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深刻领会其内涵,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反思。3、认真学习和研究洋思教学法,在教学中体会实践并反思。4、教研组会议参加渭南市“阳光师训'活动的老师谈心得。5、分析汇总一年来月考历史科学习成绩的变化的有关数据。「成果小结」 1、“授课前预备策略;教学模式运用策略;学法指导策略;知识落实策略”深入所有教师心里。 2、探究发现法的“上课复习提问、确定探究课题、整理所学知识、阅读巩固补缺、检测点评升华、布置作业巩固”六个环节紧紧相扣,实施后教学效果明显提高。3洋思教学经验在贫穷的农村效果不明显。但他倡导的合作学习、以优帮困的策略符合课改新理念。4、阳光师训”讲课教师带来的新观点得到肯定“历史知识要堂堂清”“知识问题化,问题细小化,梯度化,能力过程化”为我校教师历史教学开辟了新思路。 课题名称:对学困生学情的研究 所在单位:流曲初中 课题负责人:何增理 课题组成员:何増理党中卫王月红田永民樊维娟。研究过程简述:

2020小学美术课题开题报告

2020小学美术课题开题报告 2020小学美术课题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小学美术课教学全过程评价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我们在美术教学的整合方面已取得一 定成果。但却忽略了对美术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使得美术教学的 评价相对滞后。影响了新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下,构建一种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和创新的美术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科学的评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完善教学过程,协助学 生树立自信,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自己,逐步完善自己的学习活动。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理论基础 指导思想:按照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在系统地、科学地和全面地 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美术教学信息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的价值 作出客观而较为准确地判断,包括对课堂教学、学生、教师、作业等 各方面实行综合评价,将评价的焦点指向学生的美术学习与发展,即 注重学习的结果,又重视学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促动美术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本研究将促动美术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力求探过一 系列相关学生、教师、课堂的美术评价方案,让中小学美术教师能有 效操作,检测课程实施与目标达成情况。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该课题表现出评价目标发展性,评价主体 多元性,评价内容综合性,评价方式多维性特点。是以一种发展的眼 光来注重学生发展。

美术教学全过程评价即是把美术教学评价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做全面 评价。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美术课的类型,学生年龄特点,个体水 平差异,灵活机动采取不同评价方式,让学生保持的兴趣点。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0年6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 二,全面实施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1月 1.重新设计美术作业模式。 2.课题组成员收集成功的课堂教学案例,并分析和研究。 3.积极撰写美术教学评价课题的相关论文。 4,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新课程美术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美术教学评价操作模式与实践研究 (3)学生评价的指导策略研究 (4)学生作业评价操作办法与标准 (5)学生美术综合素养测评方案 (6)美术课堂教学评价量与质性标准 (7)美术教师综合素质测评标准、细则 总结阶段: 2020年11月----2020年12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艺术课题结题报告题报告修改稿

《小学艺术课兴趣激发与欣赏能力培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艺术类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艺术课程的开设,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作品,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艺术课程不仅是各门艺术学科知识技能数量的相加,更是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大熔炉。 我校是省级艺术教育示范校,在艺术教育、教学研究方面拥有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因此,如何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走科研兴校之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办“规模+特色”学校,显得尤为迫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教育部明确了艺术课在小学课程设置中要规范化、常规化。各校都能在课表中按规定开足课程与课时,但部分老师、学生对美术课只是满足画一幅画,音乐课学会唱一首歌曲等,艺术课大多数成了学生放松课、休闲课,老师也是简单苍白无力的说教。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对艺术课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加之资金、设备、师资原因艺术课程没有落到实处,有的学校只重视升学率,时间被其他学科挤占。其次是学生对学习艺术课的兴趣不浓。有的学校把完成“双基”作为艺术教学的重点,更有学校把艺术教育当成学校争脸面的工具,忽略对学生艺术个性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个体的爱好和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学生产生了学习艺术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现象。再者学生对音乐、美术的鉴赏与欣赏能力还没有更好的挖掘出来,他们不能充分感知“艺术之美”存在的形式和价值。学生艺术欣赏实践活动,审美观、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社会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科技教育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的小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的后备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素养及科技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美国测试中心组织的第二次国际教育成就评价显示:我国13岁中学生的科学测试成绩偏低,正确率为67%,在19个被测国家中列第15位,特别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我国学生出错率高。这表明: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我国的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主要的原因有: 一是许多人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认识上有误区。有人认为科技教育就是培养科学家的教育,中小学科技教育就是有志于从事科技工作的同学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教育。事实上,一个民族科学素质的提高,仅靠个别“精英”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二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都较早地提出了科技教育,并在学校中采取了种种强制措施。而在我国,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没有深入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没有内化为他们切实的行动。 三是人们对中小学科技教育价值观的理解不全面。“应试教育”的影响至今使许多中小学片面地认为,科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不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教法不适应现代科技教育的需要。现代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教材知识陈旧,教学方法落后,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让学生读科学,而不是做科学、用科学。 五是中小学教师素质跟不上。广义上讲,每位教师都应是科学的倡导者、播种者,他们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学生个性化和综合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 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7月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均对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作了明确决定和要求。特别《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进行调查、了解,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 为此,我们应把以上各阶段的决定和要求作为最有力的研究背景,来弥补农村学校不能完整按通用教材实施美术教学和满足城市学校更为适合恰当的美术教学内容。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在美术综合探索领域,尝试开发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的美术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索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

创设良好的探究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尽量在学校原有基础上突出校本的课程特色,尤其在充分尊重学校师生的个性以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上下工夫。使之更好地成为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好地达到提高学校美育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1、学校开发、实施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和独特性; 2、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和实践体系; 3、对其他兄弟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借鉴和方法的指引问题。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专家学者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理论研究成果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源于本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产生了“校本课程开发”理念支配下的多种多样的操作模式,它已成为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特别日、韩等东南亚国家都普遍开设了美术自主课程,其美术教育注

课题结题报告基本格式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

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

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剪纸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目前全国很多的地区都在做民间剪纸的保护和发展,其重点在于对剪纸艺术形态的保护性措施,很多的地方是把剪纸作为一个校本课程在开发和研究。 文化遗产告急,保护民间文化应该从教育入手,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刻不容缓。2006年6月10日,首个文化遗产日,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直播节目《中国记忆》,剪纸艺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需要我们加强传承意识。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也是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 二、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对学生进行认知、操作、情感等训练,使学生能掌握基本的剪纸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继承发扬民间艺术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 2.让学生掌握剪纸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在剪纸的活动中获得综合能力方面的发展。 3.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做事耐心和细心的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得到完善。 内容 剪纸的一般常识、剪纸的造型方法、剪纸的表现方法、剪纸的创作方法。 重点 主要以团花为主,让学生会图案纹样的制作方法,能自己设计简单的团花纹样,引导学生制作比较精细的纹样,并能设计有一定主题的制作纹样单独纹样,如动物类、花鸟、风景等。 三、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兴趣型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全程管理(结题报告)

兴趣型校本课程的全面开发与全程 管理(结题报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xxxx年5月29日)很快做出批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为本质特征的校本课程,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校史的名牌老校,周南中学自2000年起就着力构建基础型课程、兴趣型课程(校本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级课程体系,重点开发兴趣型校本课程,为学生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创设时空上的保证。 一、兴趣型课程的全面开发 1、深刻领会兴趣型课程开发内涵 兴趣型课程有两种语义: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scho 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兴趣型兴趣型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兴趣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兴趣

型课程开发不仅仅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也不仅仅是某种新的课程产品,我们用它来表明一种崭新的课程理论,倡导一种新的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模式,呼唤新型教师的出现;兴趣型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指开发出具体的课程教材,更重要的是开发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以提高,学生的学习需求得以满足。兴趣型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目标必须有针对性,主要针对学生需求和社会要求;课程决策必须民主,强调教师对课程的决策和学生的参与性;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以及课程情景的互动性,要求体现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与方式。兴趣型课程的类型包括学习方法类、活动类、艺术类、生活类、学科类等。 兴趣型课程开发方式包含课程选用、课程改编、课程新编三类。课程选用使学校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使教师从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本校学生学生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学

小学美术小课题

“小组合作”创设和谐美术课堂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二、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 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 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我们也对和谐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在新的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充实完善和谐课堂教育教学与活动内容体系,继续为和谐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实践。 三、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 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的效益。作为教师我想到了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和谐美术课堂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运用交流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进行,体现在师生和生生的关系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作为一个班集体,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1、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 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目标。在课堂生活中拓展良好的学习空间,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2、在教师素质发展的方面拓展良性空间。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 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美。 研究目标: 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文

教科研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模板及范 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

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

小学美术小课题

小组合作”创设和谐美术课堂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我们也对和谐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何在新的课程和教材改革中,充实完善和谐课堂教育教学与活动内容体系,继续为和谐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与实践。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正在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理论依据及概念界定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指事物和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多样性的统一。“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的效益。作为教师我想到了构建“和谐”的课堂。和谐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营造的一种民主、平等、愉快、积极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和谐的课堂是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是教与学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课堂。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平等沟通,就能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就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成长”的双赢目的。 和谐美术课堂强调师生之间是对话与沟通的关系,双方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充分运用交流策略,促进学生思考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不断交流中进行,体现在师生和生生的关系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作为一个班集体,要在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能做到取长补短,求得同学间的“和谐”,达到共同进步与提高,实现大面积全面提高质量的目的。 三、课题实施的主要内容和预期目标研究内容: 1、依学生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调,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目标。在课堂生活中拓展良好的学习空间,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在愉悦的氛围中,发展学生的能力。 2、在教师素质发展的方面拓展良性空间。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美。研究目标: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小组合作对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学习、认知方面的交流、沟通。 (一)、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情感是教学的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研究报告范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和新的中小学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 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示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示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1、方案的制定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 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 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

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们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

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但都不能给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 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分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 单位:青州市郑母初级中学 负责人和撰写人:赵永华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提高家长素质是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的驱动,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渐趋同,独生子女已成为新一代人的主体。随着改善生活条件的步伐加快,不同家庭居住环境相对封闭而信息渠道相对开放的框架也趋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的形成,更使家长普遍提高了对子女未来的期望,进一步从新的角度认识加强子女教育的价值。人们对子女的教养问题已经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对于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也愈来愈关心了。 但是,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行动存在反差,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存在反差,教育行为与教育效果存在反差,这是家庭教育存在的普遍矛盾,同时也是许多家长产生极大困惑甚至痛苦的原因。因此,这一代自身难于积累教育子女经验的父母,对分别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子女,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养育到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希望得到科学的回答。因此,理论与实验都在呼唤与时俱进的当代家长,从而引导家庭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针对家长教育的行动研究在我校已有一定基础 第一,我校从建校起,就格外重视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重视与家长的沟通,始终保持校长、班主任与每一个家长的零距离接触。新生入学前,我校召开家长会,把班主任的手机向新生家长公布,并承诺早6点以后到晚10点以前全程开通,随时接受家长的电话咨询。这一措施受到了家长的好评和关注。 第二,我们经常为家长进行关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辅导培训。如: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安全问题、网吧问题等,用不定期地订阅报纸、给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家长如何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科学、正确、切实可行的参考。 第三,家长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步前进,才能在学生的成长、发育过程中真正起到引导作用。 在以上背景下,我们申报“家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行动研究”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家长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庭教育模式,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创新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线: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做到“互相尊重、配合默契”,创造民主和谐的气氛,给子女身心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