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郭象_独化_范畴的哲学意义

论郭象_独化_范畴的哲学意义

论郭象_独化_范畴的哲学意义
论郭象_独化_范畴的哲学意义

2002年5月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y ,2002第31卷第3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Vo1.31No.3■中国哲学史研究

收稿日期:2001-09-10

作者简介:康中乾(1958—

),男,陕西凤翔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

论郭象“独化”范畴的哲学意义

康中乾

(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郭象的“独化”论是关于宇宙本体问题的玄学理论。一方面,它把王弼的无形无象无

名的“无”这个一般、共相下落到了具体事物身上;另一方面,它又将裴 的“群有”这一个体之有

(存在)提升到了本体的地位。表面看来,“独化”是比较简单的概念,因为它表征的是每个个体事

物如此存在的状象。但实际上,它揭示出:正是事物如此存在的状象却现象、显现、暴露了其所以

如此存在的本质、本体。因此,郭象的“独化”范畴具有现象性的哲学性质,它与时间就有了本质的

联系。

关键词:魏晋玄学;郭象;“独化”论

中图分类号:B2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93(2002)03-0028-05

郭象的“独化”是什么?我们一般认为它是郭象用来表征每个个体之有(存在)的如此存在之存在状象的范畴。就是说,在郭象看来,世上的每个事物都如其所是的那样是着、有着,事物之所是就是其所以是,在它们如此存在的状象之外再没有什么本体了。郭象自己是这样表述的:“夫造物者有邪?无邪?无也,则胡能造物哉?有也,则不足以物众形。故明众形之自物而

后始可与言造物耳。是以涉有物之域,虽复罔两,未有不独化于玄冥者也。”

[1](《齐物论注》)表面看来,“独化”概念是比较简单的哲学范畴,少有王弼“无”论的思辨性和深刻性;甚至于,它与裴的“有”论不相上下。这样来看郭象的“独化”范畴当然是肤浅的。

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郭象“独化”论的方法问题。如果用抽象分析的方法来看待它,它当然不如王弼的“无”论深刻;若用经验观察的方法看待它,它又与裴 的“有”论相差无几。但是,郭象的“独化”论既不是从抽象的意义上也不是从经验的意义上来探讨事物之存在的根据、本体问题的,它具有现象的性质和意义,即事物之如此存在的状象现象、显现、露敞了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本质。所以,“独化”范畴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结构。对此,笔者另有专文论述。这里就郭象“独化”范畴的哲学意义予以论述。

关于郭象“独化”论的哲学意义,可以从历史的和理论的两方面予以考察。

就其历史意义言,“独化”论的出现标志着魏晋玄学关于宇宙本体问题之理论探讨的最后完成。王弼是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开创者,他出于解决当时社会政治问题的谋略上的需要,深入

探讨了宇宙存在的本体问题。既然是本体、本原,理所当然地要有最大最高的包揽性和概括性,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具有如此的性质呢?王弼接过了老子的“道”论,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致思方向出发,发挥、引申了“道”的无形无象无名的性质。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了一段话,非常明白、集中地论述了本体的哲学性质,曰:“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无形,由乎无名。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为音也则无声,为味也则无呈。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也。”在王弼看来,作为本体的东西是一种无任何内容的纯形式,以之才能囊括天下一切有形有象的东西,即遍形天下之形和遍名天下之名。“道”正是这样的纯形式,它是一般或共相,王弼称之为“无”。王弼说:“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2] (《老子注》第一章)然而,王弼这个“无”作为抽象的一般或共相只有认识论上的意义,即只能存在于人的思想上,它与具体的存在没有可通约性。这样,这个“无”何以能充当具体存在物的本体呢?这个矛盾驱使王弼的“无”本论要作逻辑地演化,即向下落实到具体事物身上,从而有了裴

的“有”本论。裴 在其《崇有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夫总混群本,宗极之道也。”“群本”就是群有或众有。“有”本论的致思方向在群有这些具体的个体之有身上,这是对的。但众各有状象,何能物众形呢?王弼当年思考本体问题时有意要避开的问题在裴 这里又表现了出来。裴 自己当然无力解决其“有”何以能物众形的问题。如何来解决王弼“无”本论和裴 “有”本论中的双重矛盾呢?这是郭象运思本体问题时所面临的任务。郭象以“独化”范畴成功地消解了王、裴本体论中的矛盾,将“无”与“有”有机地统一起来,终于完成了魏晋玄学关于宇宙本体论的逻辑发展。

就理论意义言,郭象的“独化”论涉及到究竟什么是本体这样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理论启发良多。探索事物的本性、本体,这是人类理性的天性。究竟以什么为本体、本原?令哲学家们煞费苦心。在哲学史上,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开始,西方哲学就探索究竟以什么东西来做“始

“火”等等的具体物质为本体,后来有巴门尼德基”,即为本原、本体的问题。先是以“水”、

“气”、

的“存在”论,再后来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论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本体论的方向和形式,到黑格尔《逻辑学》时西方的本体论理论达到了高峰。但不论是柏拉图的“理念”还是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也叫“绝对精神”),都是抽象王国中的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个不存在于现实中的抽象的“理念”等等的东西何以能超越自身而到现实的存在物中呢?何以能有资格充当现实存在者的本体呢?矛盾根深蒂固。到了20世纪初,海德格尔敏锐、深刻地察觉到了西方哲学本体论中的这一矛盾,他把西方传统哲学以研究“存在”问题为目的的本体论称为无根的本体论,而他自己要建立的是一种有根的本体论理论。如何有根,他的基本方向是“面向事情本身”,即不是抽象地研究“存在”而是要研究存在本身,也就是不是研究那个死的“存在”概念而是要研究活的存在本性。那么,究竟如何来研究这个活的存在自身的呢?他的惊世之论是以“无”为本。1929年7月24日,海德格尔作了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的教授就职演说,其中明确指出:“‘无’既不是一个对象,也根本不是一个存在者。‘无’既不自行出现,也不依傍着它仿佛附着于其上的那个存在者出现。‘无’是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对人的此在启示出来所以可能的力量。‘无’并不是在有存在者之后才提供出来的相对概念,而是

原始地属于本质本身。在存在者的存在中‘无’之‘不’就发生作用。”[3](P146)海氏的以“无”为本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来审视魏晋玄学中的贵“无”论及其演化良多启悟。

中国哲学也对本体问题早有探索。先秦时的老子就明确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老子》第一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的“道”具有本体之义,还有生成之义。这说明“道”在老子这里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本体论范畴。经过两汉时期黄老思想的孕育、发展,到了魏晋时代,王弼等人接过了老子的“道”,将其发展成一个无形无象无名的一般或共相,并用“无”来表征之,这就是贵无论的“以无为本”论。以“无”为本,这个思想是有深刻性的。但王弼的“无”在哲学性质上则是共相或一般,步入抽象一途,从而无法与具体存在物相关涉而成为真正的本体。郭象的功绩就在于把王弼趋入了抽象一途的“无”导入到了具体存在物中,从而与裴 的“有”相结合。更重要的是,郭象通过对究竟以什么为本体这一问题的自觉考查,扬弃了“无”和“有”,提出了“独化”范畴。那么,“独化”究竟有什么样的哲学意义呢?

世上的每一个存在者都存在着,这似乎是十分简单的常识。但追问一下:每个存在者为什么能现实地存在?是因为一存在者与他存在者能相互作用,即能交换物质和能量。倘若每个

,把自己绝对地自体化起来,那么,这个存在者就根本无法现实地存在;即使存在了,那也与别的存在者毫无关系,世上也压根就不会知道有它的存在。所以,每个存在者能现实地存在是因为它能与它之外的存在者相联系和相互交换信息。再追问一下:每个存在者为什么能与它之外的存在者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呢?一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存在者必须有能力打开自身,即能自己敞开,能自己显现、现象出来。倘若这个存在者根本没有自我现象、显现的本质、本性和能力,那么,即使上帝也不可能使它去与别的存在者进行物质和能量上的交换。可见,每个存在者自身中必然有一种自我打开自己的性质、能力。存在者之自己打开、敞开以之使自己发生变化的本性、本质就是“无”。这不是名词性意义上的无或没有,也不是纯抽象意义上的“有”或“纯有”、“纯形式”,它是动词性意义上的“无”,即使无之或使之无。正因为有了这个“无”存在,一存在者才能与别的存在者相交换物质和能量,存在者各自才能现实地存在,才能是具体的存在。存在者自身中若没有“无”这个本质,就根本打不开,也绝没有什么东西能作用于它,它根本就不会有变化、发展,因此也就不会有现实世界的存在了。所以说,有之为有,皆赖“无”以成。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无’并不在有存在者之后才提供出来的相对概念,而是原始地属于本质本身。”[3](P146)可见,“无”,也只有这个“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本、原、体。郭象“独化”论的理论意义就在于它把王弼的“无”导入到了存在者自身中,使其成为了真正的本体。

正因为“无”是“原始地属于本质本身”而“不是在有存在者之后才提供出来的相对概念”,所以,“无”作为本体根本无法从存在者中提离出来而独立存在,一提离开存在者它就会死去。存在者是有,可以被看,被思,被抽象。“无”却根本不能被看,被思,一看就不是那个真“无”,一思就不是那个活“无”。试图把“无”抽绎出来作逻辑定谓,那是白费心机。要把握这个本质的活的“无”,只能靠“显现”或“现象”的方法,即让存在者把自己的“无”的本性呈现、现象出来。如何现象呢?就是存在者之如此这般的、自然而然的存在,这就叫“独化”。因之,“独化”是一种本体论同时也是一种方法论。在独化过程中,存在者的“有”与“无”相辅相成,相即相生,有

而无之,无而有之,有无一体,生生不息,即有即无,这就是真正的活的“无”。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一文的结尾处意味深长地发问道:“为什么就是存在者在而‘无’倒不在?”[3] (P153)这正揭示了“无”本体的活的本质和它的现象学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郭象的“独化”论也间接地揭示了“无”的此种活的本性、本质。当然,郭象没有明论“无”的本质,亦没有说什么活“无”的问题。但他的“独化”论却逻辑地孕有此方面的意蕴,这正是“独化”论给我们的理论启迪。

也正因为“无”根本无法离开存在者本身而独立出现,所以,它与存在者不能照面,一照面它就死去。这样,空间方法在把握“无”时就无能为力,所要用的和应该用的只能是时间方法。真正的“无”与时间是有内在关系的。关于时间,郭象自然没有专门论述,他也根本思考不到时间与本体的关系问题。硬说郭象有海德格尔那样的把存在(本体)与时间联系起来的思想,那是言不符实。但郭象的“独化”论既然讲“化”,就自然涉及到时间问题。所以,在此引申性地谈一下“无”本体的时间问题不无意义。

时间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难解之谜。罗马时代的奥古斯丁教父曾严肃地指出:“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5](P242)写了洋洋大著《存在与时间》的海德格尔也说:“什么是时间?———或会认为《存在与时间》的著者一定知道这个。但他不知所以他今天还在问。”[6](P113)我们一般把时间定义为: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这个定义当然是不错的,但尚需进一步理解。运动着的物质要有时间,但也要有空间。只说“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尚不足以把握物质存在的时间本质。就空间言,存在者能在其中横向展开,仅此而已。时间就不同了,它使每一个具体的存在者有了自己的历史,使已过去了的存在与将要到来的存在联为一体,使已死的存在活了起来。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死去的将永远过去而不可究,将来的也永远来不了而不可思,人类的一切和宇宙的一切将死寂一片。时间,只有时间,才能把每一个存在者的存在活生生地保持住。存在者的过去并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的将来也不是虚的而是实的。时间的根本特性是一维性,它以过去、现在、将来的环节而有方向性的进展着。那么,问一下:什么是过去呢?过去的已过去,是非存在;什么又是将来呢?将来的尚未来,也是非存在;现在,只有现在,才是现实存在的,才有,才在。但什么又是现在呢?现在自身究竟能有并要有多长的限度呢?现在实质上就是“无”,且是真的、活的“无”。因为,“现在”这一时段可以无限地缩小下去直到一个瞬间点;而这个瞬间点本身一方面指向过去,它马上要由存在变为非存在,另一方面又指向将来,它又要由非存在变为存在。可见,现在本身实际上是过去与将来的活的呈现、显现,现在的这个“现”字本身就具有现象的本性,它在一瞬间把过去和将来立体性地敞露、显现了出来,即把已去的“无”与将来的“无”收拢于自身,由这两个“无”交织成“现在”这个有。所以,时间的一维性是立体的而不是线性的。过去和将来这两个非存在,这两个“无”,在“现在”这个有中相互交换着,过去是已完成了的将来,而将来是未完成的过去;现在之为现在,其任务就在于导通和完成过去与将来,即在自己的“有”中完成“无”的存在。不论是过去的存在还是将来的存在也还是现在的存在,都是活的东西。在时间这里没有死的,只有活的;没有分离,只有延续,这就是历史。历史是活的。远古时代原始人所遗留下来的锈迹斑斑的工具并不是死的,它是活的,它诉说着远古人的故事,呈现、显现着远古时代的真实存在。所以,只要有存在者存在,就少不了“独化”,就少不了时间,就少不了历史,就少不了历史的自我诉说。这一切都与那个真正的活的

“无”本体有关。

总之,郭象“独化”论给我们很多的哲学启示,它表明:真正的本体不是“有”而是“无”,不是抽象的“无”概念而是活的“无”自身。“独化”,是本体“无”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本体“无”的存在途径;有无相生,是本体“无”的存在结构。人类的哲学史原来是“无”的历史。

当然,以上这些说法已远远离开了郭象“独化”论思想本身。郭象没有那么高明,他也压根提不出20世纪初海德格尔才能提出的本体“无”的问题。然而,不论郭象当时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是出于理论上的自觉还是无可奈何,但当他提出“独化于玄冥之境”这一命题和“独化”这一范畴时,他为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发展却作出了极重要的贡献。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独化”论本身所蕴涵的意义,这是一回事;但“独化”论自身蕴涵着可以作引申、发挥的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本体论内容,那是另一回事。正如原始人在打制第一件石器时并没有想到要开创人类历史,但这件石器自身中孕育有整个人类历史的萌芽,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参 考 文 献]

[1]郭象.庄子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王弼.老子注[A].楼宇烈.王弼集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是什么[A].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4]老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责任编辑 杨 军] On the Philosophic Meaning of G uo Xiang’s C ategory

of Individualization

KAN G Zhong2qian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S haanxi Normal U niversity,Xi’an710062,Chi na)

Abstract:Guo Xiang’s theory of individualization is a metaphysical view of the universe in itself. It not only actualizes the generality of Wang Bi’s“nothingness”as shapeless,featureless and nameless into realistic world,but also elevates the existence of a particular being in terms of Pei Wei’s“existing as species”up to a thing-in-itself position.“Individualization”appears to be a simple conception in that what it indicates is what every individual thing is as such.However, what it actually reveals is just the true nature of why it exists as such.Therefore,Guo Xiang’s category of“individualization”is of a philosophic sense of phenomenology,which thus attains an essential connection with time.

K ey Words:metaphysics in the Wei and the Jin Dynasty;Guo Xiang;“individualization”

哲学与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一.哲学是什么? 教材上的定义是: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却说:哲学就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 两者的论述不同是因为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哲学的构成方面来说的,后者则强调了哲学对人生意义。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冯友兰先生的观点。 学习哲学的目的是指导人生,只有学以致用才是哲学最高的境界。 二.比较各哲学流派,我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最为直接有效。 下面,我将简单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宗明义,他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他要求我们的实践活动都要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看待我们的世界。可以说,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是对唯心主义最彻底的打击。他对人们的思考方式,实践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人生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实践的前提是认识我们的世界。有人把实践建立在“想当然”的基础上,论文格式因此有了空中楼阁这样的闹剧;有人把实践的成败寄托给“神仙魔法”,于是有了邪教这样的社会毒瘤。可见,认识的偏失直接导致实践的失误。好在,马克思主义用强有力的证据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的认识方法,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物质的,没有神仙魔法,要改变世界,要完善人生就只能靠自己去实践。因此,我相信,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才会有能力科学的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清醒的标准是什么?是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正确认识自我。可以说,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华。他不但指出了事物的联系,还提出了科学的方法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唯物辩证法有着科学的本质和惊人的魅力。对人生而言,辨证的看待人生,规划人生也极为重要。比如,眼下正处于高中阶段的我,我要知道我所面对的主要矛盾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会抓住知识的重点;学科之间要统筹兼顾,清楚不同学科,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还要有举一反三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勿容置疑,生活里处处都是哲学,处处都有辩证法。 历史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可以理解并运用这些辩证法,按规律办事,势必会有所斩获的。钱学森先生曾在一封信里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一个懂得规划人生的人,就要辨证的看待自己的人生,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在不同人生的环境里用不同的方式自我发展。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贡献。历史也证明,任何违背人民意愿,伤害人民利益的行为都会被人民的力量所消灭。因此,马克思主义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如何去实现人生价值。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作为这个国家的一员,我很欣赏里根总统的那句名言:不要问祖国给了你什么,先问问自己为祖国做过什么。是呀,当我们这样或那样抱怨我们的社会时,我们问过自己的责任吗?问过我们为国家贡献过什么吗?如果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这样的人生还算有意义吗?古往今来,死去的王侯将相多得多,但能被人记起的又有几人。能被人们记住是大义凌然的民族英雄,是甘于奉献的正人君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赋予人生以目的和意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心灵深层的伟大创造,其主旨即在于使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升华,论文格式在精神境界的升华中崇高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修养与创造,是人们追求崇高的过程,也是使人们自己崇高起来的过程。 参考文献: 《哲学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世界知识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央党校出版社

论郭沫若《女神》的语言艺术风格

黔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题目: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分校(站、点):年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

目录 一、时代背景................................................................... .. (1) 二、作者创作经历................................................................... .. (1) 三、作品介绍................................................................... . (1) 四、《女神》的艺术风格................................................................... . (1) (一)、语言的艺术风格................................................................... .. (1) 1、豪放诗歌先驱................................................................... . (2) 2、火山喷发式的抒情模式................................................................... .. (2) (二)、新奇优美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特色 (2) 1、开创新生................................................................... . (2) 2、甘于奉献................................................................... (3) 3、赤子之心................................................................... . (3) 4、浴火重生................................................................... . (3) 五、中西合流的创作艺术................................................................... .. (3) (一)、形式上的中西合流................................................................... . (4)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6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6656922.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6656922.html,/10.12677/ass.2016.55113 文章引用: 莫东林.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16, 5(5): 801-805. Material Ontology Is the Ontology of Marxist Philosophy Donglin Mo Department of Marxism,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Received: Nov. 8th , 2016; accepted: Nov. 22nd , 2016; published: Nov. 28th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a16656922.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existence of ontology in Marxis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debate in academia. Marxist ontology is the material ontology, because Marxism,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e, carries out the material ontology to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fields; Marxism is more concerned about people, emphasizing the human sensibility; and the material ontology of Marx has a distinct value orienta-tion. However, practical ontology has its limitations. Keywords Ontology, Material Ontology, Existence, Practice 物质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莫东林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收稿日期:2016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6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6年11月28日 摘 要 马克思主义是否存在本体论这一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点问题。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是Open Access

中西方哲学 本体论

第二讲本体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2008年10月 ◎第二讲,本体论(3周:10月7、23日;10月28、30日、11月4日、6日)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及其发展史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 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马哲诞生之后西方本体论哲学的进展 四、中国哲学(老子、易学)对本体论问题的解决 五、人类新哲学本体论建设任务 从幻灯片“渺小”中,我们能体会到我们人在宇宙中是如何的渺小。《苏菲的世界》:“哲学家从来不会过分习惯这个世界。对于他们而言,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这是哲学家与小孩子共同具有的一种重要能力。你可以说,哲学家终其一生都像个孩子一样敏感。而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 一、西方形而上学(本体论)发展史简介 (一)概念。“形而上学”与“本体论”等概念及其关系 ◎“形而上学”这个词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和用法。第一指对终极实在(ultimate reality)本性、本源、和存在状态的理性思考,形而上学即本体论,与价值论、认识论并列相对而言(狭义)。这里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的。 对于本体论的误解。1,从本体论是关于超验或先验的原理的系统,导出“这种哲学当然应归入客观唯心主义”的推论。(上海俞宣孟《本体论研究》);2,将研究经验存在具体内容的学问,冠之以“本体论”之名。这与20世纪语言哲学的强势崛起有关。 “形而上学”的第二种用法是广义的用法,与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一书中开创

的哲学传统一致,是指用高度抽象的概念去把握超验的,比经验知识更为深刻、更为普遍的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在此意义上,形而上学就是大哲学,被理解为包括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第三种用法是从黑格尔之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用出来的,即相对于辩证思维方式的一种机械主义的思维方式,即在方法论意义上使用这个词。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起源于公元前70年的罗马,希腊漫游哲学家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在亚里士多德逝世300年后编纂他的著作时,把他归为“第一哲学”的论著放在了物理学论著之后,叫“meta (ta) physica”, or “following (the) Physics”,后来简化成Metaphysics,“meta”既有“后”的意思,又有“超”的意思,更由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内容使这个词渐渐地明确地有了“超越可感觉经验实在的内容”这样一种内涵。 ◎本体论ONTOLOGY(《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在西方哲学中,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 ◎(二)历史。1)古代。西方哲学起始于问: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原),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开始形成的回答:水、气、火等等某种具体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后来德谟克利特提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实在论的、同时也是还原论的、分析的思路。◎“分析”一词有狭义与广义、或逻辑与生活两种。狭义地或逻辑地,分析与综合相对而言,广义或生活的用法等同于研究探讨,包括了辩证地研究、探讨。 ◎还原论是将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如生命运动)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如机械运动),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的方法。还原论认为,各种现象都可被还原成一组基本的要素,各基本要素彼此独立,不因外在因素而改变其本质。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可推知整体现象的性质。 ◎公理化是指通过运用公理方法的研究,建立起由公理表述的理论系统。其方法主要是:1)从它的诸多的概念中挑选出一组初始概念,即不加定义的概念,该理论中的其余概念,都由初始概念通过定义引入,即都用初始概念定义,其余为导出概念。2)从它的一系列命题中挑选出一组公理,即不加证明的命题,而其余的命题,都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出来,称为定理。应用逻辑规则从公理推演定理的过程称为一个证明,每一个定理都是经由证明而予以肯定的。由初始概念、导出概念、公理以及定理构成的演绎体系,称为公理系统。中学几何。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巴门尼德(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将“存在”或“是”确立为哲学的对象,他区分了“非存在”和“存在”。非存在只是变动不居的感觉对象,存在是由思想才能把握的事物不变的共相或本质。认为理性把握的本质逻辑在先。确定时间在先回答的是起源问题,而确定逻辑在先则是要回答本质或本原问题。 ◎中国哲学对世界本体的把握思路完全不同,我们可在《易传》中看到。《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1、(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 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3、(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 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44(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 46、47三题中任何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5、(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 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论郭象的和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论郭象的和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郭象的和善思想建立在“崇有”、“独化”的本体论基础之上,具有个体自足、流变不常、自然无为和整体圆融几个特征。其意义在于启示我们和善的实现基础是充分彰显个体的主体性却不失其内在的限度,在这种流变的状态中个体应该自我规制,尊重他人,最终实现整个族群和团体乃至社会的和善。 关键词:郭象;和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张怀承,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 陈永豪,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湖南长沙410081) 一、郭象和善思想的本体论根基 郭象的和善思想作为其哲学的一个部分,其特性与奥妙皆是根源于其对世界本体的独特设定。因此,想要更为全面地了解郭象和善思想,首先就需要把握好其本体论的要旨所在。 对于世界本体、万物本原的探讨,是哲学的重要任务,中国中世纪的学者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真正把它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是从魏晋玄学开始

的。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中,王弼、裴?Q等人分别提出了贵无论和崇有论。郭象也积极参与了这一讨论,但是,他不同意前人的观点,而以“独化”的本体论构建自己的形上学,认为物各自生,即万物以自身为本原和存在的根据。郭象否定事物之后还存在一个与该事物相异的本体,无论它是道,是无还是有,认为万物都是自然的存在。从这种认识出发,他对以往的各种观点都进行了批驳。 首先,郭象指出,天、道不能生物。儒家以天生物,道家以道生物,郭象对这两种观点都予以否定。他说:“故天者,万物之总名也。莫适为天,谁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无所出焉,此天道也。”“以天言之,所以名其自然也,岂苍苍之谓哉?……夫天且不能自有,况能有物哉?”(《庄子注?齐物论》){1}天是万物的总名,莫之适而适者为天,不是指有形可见苍苍之天。言天就是讲物之自然,不是讲天之主宰。万物非由天生,而是自然自生,这就是所谓天道,并非说万物由天而生。同样,道也不能生物,他说:“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名其自得已。自得耳,道不能使之也。”(《庄子注?大宗师》)在郭象看来,道即是自然无为的代名词,老庄讲道,就是讲万物自然,因此,万物得之于道乃指得之于自然,而不是说有一个道的实体作为万物的本体和主宰。 其次,郭象指出,无也不能生有。郭象反对玄学贵无派以无为万物之本的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荒谬学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1921年8月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发行,以其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轰动于世,开创了一代革命的诗风,是中国白话新诗的真正奠基之作。 《女神》分为三辑,含《序诗》在内,共57篇作品,是五四高潮时期的产物。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合称“女神三部曲”,主要是歌颂反抗专制独裁,创造民主和平的“女神”这一圣洁形象。第二辑共30首诗,写得雄深豪放,气度不凡。开篇《凤凰涅盘》是诗集中最长,同时最能体现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一首诗。它以古代神话传说为题材,借凤凰自焚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包括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从“凤凰”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体现了诗人与祖国的同一命运,成了五四时代精神的号角。《炉中煤》的副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全诗四节,用的都是十分巧妙的比喻,倾注了对祖国的深挚怀念之情,表达了诗人甘为祖国献身的决心。《女神》中还有不少诗篇歌颂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常动不息的伟大力量同诗人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股铲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洪涛。第三辑23首诗,不如一、二辑那样情绪高昂,反映了诗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女神》在形式上的创造《女神》实践了郭沫若自己关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创作主张,使诗的形式得到了完全的解放。《女神》不追求任何一种固定的现有的格式,任凭感情驰骋,自然流露,依据内在的感情节奏,自然地形成诗的韵律。它的五十余首诗,每首诗都是一种新的格式。《天狗》诗句短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有一种割不断的绵绵情意,正好适合表现眷念之情;《凤凰涅磐》的诗句参差不齐,长短并用,富于变化,或长吁,或短唱,节奏感十分强烈,表现出一种悲壮气氛。 《女神》的艺术网络是多样化的统一。《女神》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它的浓郁的积极浪漫主义气息。在《女神》中,诗人不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绘现实,而是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理想和热情去状写生活;对理想和未来的狂热追求与赞颂多于对黑暗腐败现实的冷静细致的刻画。但是,《女神》的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植根于现实土壤之中的。它那种毁坏一切、创造一切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完全表达了“五四”时期人民群众,特别是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如果说鲁迅以他战斗的《呐喊》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那么,郭沫若则以他反叛、创造的《女神》开辟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新天地。《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关键词:浪漫主义精神、郭沫若“五四”时期诗中有史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目录 一、《女神》的艺术风格——浪漫主义精神

令人胆寒,让人顿悟的“熵增理论”

令人胆寒,让人顿悟的“熵增理论” 作者:觉者看世界 生命是什么? 生命的敌人是什么? 人类的未来会怎样? 为什么时间有方向? 若想造出人工智能生命,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信息究竟有多重要? 为什么刷今日头条、抖音等一类短视频时,会让人感觉轻松愉悦,甚至上瘾? 为什么坚持刷今日头条、刷抖音很容易,坚持看书、坚持健身却很难? 为什么咖啡和茶倒在一起,会自发混合在一起,之后却不会自发地再分开? 为什么房间只会越用越乱?而不会越用越整齐? 为什么散漫很容易,专注却很难? 为什么好习惯养成很难,打破很容易,而坏习惯养成很容易,打破却很难? 为什么所谓的人性的弱点,真的是人性的弱点? 放弃部分控制和努力,事情难道真的会变好吗? 面对人生的变动,敢放手一试,放下焦虑,把命运交给未知吗? 以上这些问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其背后都和“熵”以及“熵增定律”有关。这么一来,是不是觉得“熵”并没那么遥远,却近在咫尺? 无论努力与否,系统的熵(一种混乱程度)只增不减,这就是熵理论的大概描述。 熵增原则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无上的。 “熵”,念shāng,与“商”同音。 “熵”字长得有些生僻,因此似乎觉得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但恰恰相反,熵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甚至无处不在。 熵”是对系统的混乱程度的度量,熵值越高越混乱无序,熵值越低越有序! 熵的通俗理解就是“混乱程度”,简单的说熵是衡量我们这个世界中事物混乱程度的一个指标。 熵增,在人生观上的启示是:越发力,越混乱。 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熵增定律真的是宇宙最强机制吗? 什么是熵增定律?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它到底对我们有什么巨大影响?为什么熵增定律让好多人,一下子顿悟了? 熵”不是自然界的发展方向,熵只是一种度量,“熵增”才代表了自然界的发展方向。 熵(Entropy),最早在1865年由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提出,用以度量一个系统“内在的混乱程度”。你可以理解为,系统中的无效能量。 确实,光看“熵”的概念,似乎很难想到具体有什么用。 熵作为一种度量方式,起到根本作用是对特定特征的量化度量。有了量化度量,许多的实际应用就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例如我们能精确的度量长度、面积和体积,在制造、建筑等等实际应用时,就能更精确。

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易学阐释

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尤自魏以降,历史上别开一代风气,另创一家之言的一流哲学家,多借《周易》经传思想资料以阐人伦,说物理,证心性,论道体,试图建构其体用不二,真善合一的形上学体系。王弼之注《周易》,程颐之作《易传》,张载之撰《易说》,朱熹之论“易纲领”,王夫之之著《周易外传》、《周易内传》等,皆其显而卓者。就中国传统哲学的本体论理论而言,无论是其理论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其抽象思辩内容的表达与阐释,都极其得力于《周易》卦爻符号系统和易学自身所特有的一套概念、范畴和命题系统。通过易学形式来阐释哲学义理,建构本体论体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特色的突出标志,也是中国民族长期理论思维积淀下来的重要成果。本文尝试从本体论的易学阐释这一角度,粗略地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与易学的密切依存关系,非敢示人,但为求教。一“易学”属于传统经学的一部分,通常是指以《周易》为对象来“解经释义”而形成的一门学问。历史上易学分象数派和义理派两大系统。通过解释《周易》经传阐发哲学本体论思想,主要是由义理派来完成的。最先将《周易》经传的解释与哲学本体论的阐发结合起来的,是曹魏时期的著名易学哲学家王弼。王弼是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易学义理派的重要代表。黄宗羲《象数论序》曾评论其易学说:“有魏王辅嗣出而注《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日时岁月,五气相推,悉皆摈落,多所不关,庶几潦水尽寒潭清矣。”王弼一改汉易卦气说中宇宙生成论传统思维模式,援老庄以解《易》,倡得意忘象之玄风,把对有关宇宙论问题的研究直接引向了本体论形态的探讨,在特定的易学形式下阐发了“以无为本”的玄学本体论。王弼哲学的终极理论关切,是探寻一个“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老子指略》)的宇宙本体。在他看来,由于形必有所不兼,名必有所不尽,所以堪为宇宙本体的,应是一种“无形无名”、即无任何条件性和局限性但又真有逻辑可推性的绝对。针对汉代哲学的经验主义思维倾向,他认为要消除其“各申其说,人美其乱(疑为“辞”之误)”的诞昧局面,必须抛弃“察近而不及流统之原”的感觉主义思想方法,而提倡一种以远证始、以幽叙本的理性主义的抽象思维。他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同上)物之近而显者,必有其远而幽者为其本由。这就需要借助理性思维,通过逻辑演绎和抽象,以达到对于本体的认识和把握。沿此一路,王弼以解《易》为径,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了其玄学本体论思想。 (一)象、意之辩王弼《周易略例》之《明象》章,专门就言、象、意三者关系展开讨论,此章内容,从筮法上讲,主要是论述《周易》言、象、意即卦爻辞、卦爻象和卦爻义三者的关系问题,从哲学上讲,则涉及到本体论、方法论的问题,即从象、意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本体与现象的关系以及如何认知、把握本体的问题。概括起来,王弼象意之辩内容有四;(1)象生于意。王弼解《易》,以取义为主,于汉易象数之学尽力排斥。所谓“象生于意”,与其取义说是完全一致的。他在《周易注》中解释乾《文言》时说:“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义、意互训,亦强调意为象本,象由意生。意或义,乃可脱离象而独立自存的抽象实体。此一结论,为其“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的,玄学本体论直接提供了理论基础。 (2)意以象尽,寻象观意。意虽可离开象而独立存在,但“象者所以存意”,“尽意莫若象”,抽象的意又需借助于具体的象而体现和表达。所以若欲把握和体认意,又必须“寻象以观意”,以象为工具和手段。其所谓“无不可以无明,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韩康伯《系辞注》引),理正与此同。意在忘象。象生亍意是前提,寻象观意则是方法或手段,得意忘象才是根本目的。象与意本质上是对立的。若执著于象,就不可能真正把握到意。只有在体认把握到意之后复将得意之具抛弃,才不会为其所累,而真正得到意,从而达到终极本质的认识。此即所谓“执之者则失其原”,“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老子指略》)。(4)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触类”、“合义”亦即“得意”之别一说法。盖谓由具体而进到了抽象,由个别而达到了一般。王弼认为,只要掌握了事物的义类,就能判识其杂多的征象,只要抓住了事物的一般,也就[!--empirenews.page--]能统御其具体的殊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知识词典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没有关于本体论的理论,就没有哲学 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多,其中既有关于译名的争论,也有关于本体论自身的争论。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本体的词义学考证,也不能因为各种唯心主义的、神学的,以及旧唯物主义形而上的本体论而否认它在哲学中的地位。哲学中本体论存在依据的最深层的根源不是人的哲学思辨,我们不能依据某些错误的本体论观点而对本体论作为哲学问题采取拒斥态度。本体论问题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是人的实在处境和生存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之中。人是生活于世界中的人,人面对的是人的世界。人的生存依赖世界,人必须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作为不同于具体自然科学的哲学学说不能无视这个最根本的事实。对客观世界的具体把握是实证科学,而对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世界的总体性把握是哲学。世界如何(它的本质和状态)?属于本体论问题;世界如何认识(认识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规律)?属认识论问题;世界的意义(应该如何)?属于价值论问题;如此等等。任何一个够得上称为哲学问题的问题都必然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客观实在性问题相关联。在哲学史上哲学领域不断分化又不断扩大,新的问题会不断出现。但无论怎样变化,对世界自身的认识始终是它的基础部分。本体论问题并不能涵盖全部哲学,但本体论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一个哲学体系具有基础性的决定性意义。 世界是惟一的,但关于世界存在的本体论学说却是多样的。我们可以不同意本体理论中的思辨形而上学学说,不同意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论和绝对观念论,不同意生命哲学、唯意志主义哲学以及各种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学说,但我们不能反对本体论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归结为对本体论问题的抛弃。其实即使是拒斥本体论的哲学仍然是以拒斥的形式包含着一种对世界实在性的看法。尽管自古至今,各种各样的本体论学说都是为自己的哲学体系寻求基石,主张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它的核心始终离不开人类面对的世界即存在,问题只是它以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对存在进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立足点不是为了构造哲学体系,也不是寻找所谓安身立命的依据,而是建立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的不同于以往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客观基础,都是以对世界的本质和人与世界关系的科学理解为依据的。离开世界本身争论世界观问题,以及争论所有的哲学问题都无异于民间笑话中瞎子争匾,自说自话。 本体论问题并不单纯局限于世界的本性问题,它关系到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生活领域中的种种问题。实践是对象化的活动,对象化的活动必须有对象,而对实践的看法取决于对实践对象的看法。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实践观念,虽然都强调实践但并不改变它的唯心主义本性,因为它对世界的看法是唯心主义的或者是二元论的。认识是对象化的知识,它必须有对象才可能有认识。因而认识论的性质取决于本体论的性质;唯理论与经验论都各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分,这并不取决于理性与经验自身,而是取决于它的本体论前提。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哲学必须从天上降到地上,反对德国的思辨哲学;但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现实世界或者象他们所说的实际生活都是以自然界优先地位为前提的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即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思想生活在内的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它既有主客体关系又有以物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就

浅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现实意义

浅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及理论现实意义 在哲学的各种问题中有一类问题是哲学需要着重加以解决的基本矛盾,一切哲学派别在本质上回避不了、必须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回答,因而是各种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它的解决规约和影响着其他哲学问题的原则、方向的解决。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或“最高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性论述 1、哲学基本同题是恩格斯1886年在《路德维希·赞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提出的,他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个方面,思维与存在准是本源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恩格斯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根源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在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中也起过巨大的作用”,“这个问题,只是在欧洲人从基督救中世纪的长期冬眠中觉醒以后,才被清楚地提了出来,才获得了它的完全的意义。 2、此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有的哲学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一定的蜕明。黑格尔曾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自进一步指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全部哲学史就是在这个问题的周围兜圈子。”他们认为所谓哲学基本问题即是使哲学成为哲学,从而构成哲学起点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贯穿整个哲学史。 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并集中论述这个问题,既是对哲学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前人的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既是出于理解和把握整个哲学的本质的需要,也是出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需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2、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存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不同的回答。对这一方面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这个问题的解决在原则上是不同的。唯物主义是在承认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的基础上,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唯心主义则把客观世界看作思维、精神的产物,认为认识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认识。也有一些哲学家如D.休谟和I.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是哲学史上的不可知论者。 总之,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只有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才可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可知性问题,也只有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才可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彻到底。 三、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向秀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向秀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郭象。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 双遣” 。 “ 三翻”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中文名,郭象。别名,子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洛阳。出生日期,252年。逝世日期,312年。职业,玄学家。官员。信仰,老庄学说。主要成就,清谈玄妙。代表作品,《庄子注》。官职,黄门侍郎。太傅主簿。观点,独化。玄冥。物各有性。 人物生平。郭象。字子玄。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 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综合概述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 “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郭象解《庄》有明确的诠释进路:“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①。这是说。庄子学说的内容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道”④。而解《庄》的方法则应当是“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③。即超越表达手段以把握精神实质。这可以说是王弼“得意忘言”说的发挥与应用。 主要成就。《郭象与魏晋玄学》向。郭哲学是道家发展阶段。

论郭沫若

论郭沫若<<女神>>的艺术风格 【摘要】郭沫若《女神》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现出了五四时代的“暴躁凌厉”,构成了紧张激烈的节奏与激昂的音调,其成就是突出的。《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女神》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借鉴、创新;二、感情基调——率直、明朗、壮阔、奔放;三、意象特征——雄浑、明丽;四、语言特色——节奏韵律激昂、高扬、语言色彩鲜亮、明丽;五、《女神》具有浪漫主义的特征。 【关键词】郭沫若《女神》艺术风格 《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突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尽管在《女神》出版以前已经有新诗集出现,但真正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一个新天地的,除《女神》外,在当时却没有第二部。郭沫若实在是中国的第一个新诗人,《女神》实在是中国的第一部新诗集。 《女神》除序诗外共收诗五十六首。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个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第二辑分量最重,包括《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晨安》等代表性诗篇;第三辑大部分是小诗,并且多为诗人早期的作品。因此,如果从写作时间顺序看,倒是第三辑的一部分诗该排在前,第二辑次之,第一辑的诗剧在最后。这些诗的特点之一,是气象宏大。诗人不像五四初期胡适等白话诗人那样仅仅在身边日常生活小景致中发掘诗意,他感兴趣的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壮丽图景、辉煌的事业、杰出的英雄和绚丽缤纷的传说。在这些诗作中,几乎到处可见“无限”这样的字样,“无限的太平洋”,“无限的大自然”,“茫茫的宇宙”……而在这宏伟景象之间,屹立着“人”。郭沫若状摹山川之雄伟,时间之悠长,并不是为了反衬人的渺小、软弱和生命短暂。虽然诗人曾品尝过现代主义文艺的汁液,但他接受的主要是浪漫主义文学营养,而五四时代的历史要求,又是那样强烈地呼唤着“人”的觉醒,因此,与宏大自然意象和谐,《女神》第二辑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也大都是巨人的形象。他“立在大海尽头紧觑着”太阳,“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甚至可以吞掉日月星辰和整个宇宙。而在表现“人”的个性张扬的同时,郭沫若也描叙了“人”的蜕变,新生的过程。这突出表现在长诗《凤凰涅槃》里。长诗的前半部分,以凤与凰的对唱,对社会、人生、宇宙提出质问,情绪忧愤,颇类屈原的《天问》。随后,以壮烈场面展现了凤凰的自焚,诗的后半部分,则欢快明朗地欢呼凤凰在烈火中更生,更生的是凤凰,也是诗人,同时,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诗人自己曾说:“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

信息熵理论

信息熵理论 在通信系统中,信息从发送到接收的传输过程是一个有干扰的信息复制过程。 对每一个具体的应用而言,传输的信息是确定的,有明确的应用目的。 对一个通信系统而言主,不同的用户要传送的具体的信息内容是不同的,则如何从这些繁杂的具体信息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并可进行量化估计是shannon 信息论研究的基础。 所谓量化估计就是用提炼的共同特征估计与某些具体内容所对应的需要传输的信息量大小。 信息量定义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能保证信息量值的大小与具体的信息内容无关。 1.定义信息熵: 设X 是一个离散的随机变量,其定义空间为一个字符集E 。 ()()E x x X P x p ∈==,,表示相应的概率分布函数,则 ()()()()x p x p X H x log ∑-=称为离散随机变量的熵。 有时记()()()()(){}X p E x p x p p H p x log log -=-=∑ {}p E 表示以概率分布()x p 对某随机变量或随机函数求概率平均。 2.定义联合熵: 设X ﹑Y 是丙个离散的随机变量,(X,Y )的联合概率分布函数为()()y Y x X P y x p ===,,,则 ()()()y x p y x P Y X H x y ,log ,,∑∑-= 称为离散随机变量X 与Y 的联合熵。 有时记为: ()()()(){}Y X p E y x p y x p Y X H p x y ,log ,log ,,-=-=∑∑ 3.定义条件熵: 如果()(),,~,y x p Y X 则条件熵()X Y H /定义为 ()()() ∑=-=x x X Y H x p X Y H // ()()()∑∑- =x y x y p x y p x p /log / ()()∑∑-=x y x y p y x p /log , (){}X Y p E /log -= 条件熵等于零的条件为()1==Y X p 事实上,对任意的y x ,都有()()0/log /=x y p x y p ,从而得()()1/0/==x y p x y p 或,又因为X 与Y 是取值空间完全相同的随机变量,所以有()1/=X Y p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本体论 道法自然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老子》哲学在中华哲学史上素有开山祖的称谓,它的贡献就是将“道法自然”作为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老子》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人、地、天都要效法“道”,而“道”则要效法自然规律,宇 宙法则。这就是老子要表达的宇宙本体的观念。 定出这个本原,在伦理上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从古至今,自儒释道阐明了宇宙本体论之后,历经两千多年,不少朝代的士大夫,却将本体论给弄没了。将“忠孝”变成了最高行为规范了,“忠孝”这个行为规范是必需要的,但它要在“敬天”,“仁爱”这个最高行为规范的统领下,这样才会“刑法不崇尚士大夫,礼数不卑下庶民百姓”。钱文忠教授讲《三字经》时,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用上边这句话来解释,而且讲到过去有些朝代把这句话解释成为“刑法不能上罚士大夫,礼数不能下给庶民百姓”这是错的,违反原著《尚书》的本义,而且是篡改。 复兴不是复古 我们强调复兴不是复古就是这个意思,这才能传承与创新并举,也才能使中华伦理成为公平的,为人认可的真理。所以说中华崛起了,如有中华文化的复兴扶其左右,才势必成功。尤其中华复兴已经不是仅仅中国人在关心了,而是全世界人在关心了。 道家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 道家学问与心理调治,其实在中医里从阴阳五行的脏腑经络去调治心理疾患,就已经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而道家在伦理到行为的建设上也颇有建竖。尤其在调理心理障碍上,更有其突出的地方。 说起来惯常的研究者,把道家对人文,教化是持批评的态度的,但实际道家正是从修养身心去谈“善治天下,应体大道之无为无形,以墨化群生,无心任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