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感知集合的教育

关键经验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集合的比较

分类要点把握

?1、明确分类的种类及其特点

?2、运用分类标记支持幼儿的分类活动

?3、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理由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u重点活动:“1”和“许多”

u关键经验:

1、正确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进行描述

2、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3、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用分合操作,直观感知的方法

1、观察图片,感知“1”和“许多”

2、寻找活动

3、操作练习(涂一涂圈一圈)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两个集合的比较)

u关键经验

1、能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哪组多,哪组少,或是一样多。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或“少”等词语表示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

注意事项

u先重叠对应比较再并放对应比较最后连线或观察比较

u摆放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以培养幼儿动作的规范性。

u先比较“一样多”,再比较“不一样多”。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的数

量只能相差1个。

u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但不要求说出数词,不用数进行比较。(二)10以内的数

u关键经验

1、基数

(计数、数序、两数间的相邻关系、相邻数、倒数、数的守恒)

2、序数

3、数字(认读和书写)

4、数的组成

计数活动

?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认识相应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

?能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强调从实物操作过渡到作业单的练习。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

v 按物点数,认识总数;

v 感官计数,强化总数;

v 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数的守恒

v 何为守恒?

v 守恒的意义:排除干扰正确判断数量

v 守恒的关键:正确计数

数的守恒指导要点

v 1、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

v 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10以内序数

教育要求

v A、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v B、会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指导要点

v A、集中分两段教学

v B、结合教具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

v C、引导幼儿对基数和序数进行区分

v D、学习从不同方向确定物体的排列次序

10以内数字的认读和书写

v 小班:认识5以内的数

v 中班:6—10

认读1—10阿拉伯数字,能用数字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的数量

大班:认识0,理解0的实际意义。掌握正确的握笔方法,正确书写1—10. 数的组成

v 1、启发幼儿理解数量关系

v 等量关系(5以内数的组成)

v 互补关系(6)

v 互换关系(7、8)

v 包含关系(9和10)

v 2、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三)自编应用题

v 关键经验

v 1、学习用描述和模仿的方法自编简单的应用题。

v 2、掌握应用题的结构

v 3、借助各种编题条件编题

v 4、根据生活经验自由编题

应用题的结构:要说同样的一件事情,要有两个数,这两个数说的是一样的东西v 编题条件

v 1、根据活动编题

v 2、根据情境编题

v 3、根据图片编题

v 4、根据算式编题

v 5、根据数字编题

(四)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教育要求

v A、理解加、减含义;

v B、认识加号、减号和等号及其含义;

v C、认识加、减算式并会运算。

指导要点

? 1、根据实际安排教学形式:

A、加法和减法分开教。

B、加法和减法同时教。

C、数的组成、加法、减法同时教。

? 2、帮助幼儿理解加减法含义及认识符号和算式。

A、从直观入手,理解加减法含义。

B、引导抽象,认识符号和式子。

3、指导幼儿学习列式和运算

A、指导幼儿学习列式的方法

B、教幼儿运算的方法

4、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运算练习

(五)量的概念教育

v 小班---多少、大小、长短

v 中班——粗细、高矮、厚薄

v 大班——宽窄、轻重、远近

指导要点

u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和比较物体的量,会正确应用相应的词汇表示比较的结

果。

u 2、寻找和描述物体的量。

u 3、结合进行量的排序练习

u 4、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u 5、循序渐进的描述物体的量

量的排序

v 小班:3—5个,正排序

v 中班:5—7个,正逆排序

v 大班:7—10个,正逆排序

量的比较

v 方法:对两样或三样同类物体进行比较

v 注意量的比较的相对性

v 三个物体比较时,应能用“最”来表示物体的比较的结果。

v 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

自然测量

u 概念:

u 两种运算过程:

整体是由加在一起的数量部分组成

易位和替换:将一部分和另一部分连接起来,从而建立测量单位体系。

自然测量的指导要点

u 1、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u 2、能用不同工具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述测量的结果;

u 3、感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函数关系;

u 4、引导幼儿用自然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六)空间方位

v 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其他物体为中心;

v 顺序:先上下、再前后、最后左右;

v 其中以客体为中心区分左右是难点

v 第一步,先以自身为中心区分左右

v 第二步,判断与自身面对的物体的左右方位。

v 第三步,让幼儿转向180度与客体同方向,从客体的位置上来辨别。

v 第四步,引导幼儿通过换位思考来辨别物体间的左右,克服“自我中心”

(七)认识时钟的指导要点

v 认识时钟及用途;

v 利用直观教具,认识钟面的主要结构运行方向和运转规律;

v 讲解演示,认识整点和半点;

v 利用多种形式巩固对整点或半点的认识。

二、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在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应注意考虑以下步骤和要求:

(一)教学活动准备阶段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育目标。

2、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操作材料的提供要注意以下几点:

v 提供的材料应充分,以满足幼儿反复摆弄练习的需要。

v 提供的同一类活动的材料应有实物、图片、符号三个层次。

v 在学习同一概念或同一关系时,所提供的材料应多样化。

(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

第一、教学方法多样化。

第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第二,组织形式生活化、情境化。

(二)教学活动实施过程

1、运用多种方式导入数学活动

(1)从生活经验引发思考。

(2)巧妙运用生活情境。

v 情境创设要生动有趣,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

v 情境创设要富有挑战性,能激励幼儿积极参与。

v 情境创设要富有启发性,能拓宽幼儿解决问题的思路。

(4)积极运用游戏。

(3)给予挑战性的任务。

2、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1)讲解:①清楚明确。②要言不烦。③有条有理。④科学严谨。

2)提问:①围绕目标,紧扣主题。②由浅入深,分出层次。③正逆设问,拓展思维广度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学习心得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学习心得 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pck”则是: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法的知识,教谁—教育对象知识。这个词则让我理解到,在开展一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我们做出充实的准备,首先要选择教学内容分,然后在想出要采用的怎样的教学手段适合于幼儿,其次对班级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结合活动看看本次活动是否使用与班级幼儿。所以开展一次教学活动不是随便的,而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修改在实践的过程。 绪论中提到什么是核心经验?核心经验就是幼儿掌握或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所以在开展活动前我们要想清楚本次活动我们想让幼儿掌握什么技能,理解什么概念。 该书将数学认知分成了: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集合与模式中分为集合与分类模式;数概念与运算中则包括计数、数符号、数运算;比较与测量中分为量的比较、测量;几何与空间中则分为图形、空间方位,有了这些精细的分类让我直白的了解到自己的教学内容到底属于哪个点。 每个小版块中则进行核心经验的阐述、介绍了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有了这本书给老师提供了很多提示,阅读这本书以后可以让我们能更科学的对幼儿进行教学教育。 本书一直都在围绕着教什么?教谁?怎么教?进行阐述,我觉得在开展一次集教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先了解本次活动的教学要点是

什么既书中提到的核心经验,确立教学点以后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随后在结合办既幼儿的实际水平,后才知道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提升,最后在设计适合班级幼儿的教学活动。 同时我们在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的时候还要利用好幼儿在园的一切时间,因为日常生活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适时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发现数学。 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尽量提供实物火具体教具,方便幼儿学习及理解知识要点。例如在计数活动中可以利用豆子、纽扣、小石子等材料。 书籍是浩瀚的海洋,我相信我的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意向不到的惊喜。虽然我的理解只有一点点,但是我相信当我每一次翻阅它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感知集合的教育 关键经验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集合的比较 分类要点把握 1、明确分类的种类及其特点 2、运用分类标记支持幼儿的分类活动 3、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理由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u重点活动:“1”和“许多” u关键经验: 1、正确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进行描述 2、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3、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用分合操作,直观感知的方法 1、观察图片,感知“1”和“许多” 2、寻找活动 3、操作练习(涂一涂圈一圈)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两个集合的比较) u关键经验 1、能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哪组多,哪组少,或是一样多。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或“少”等词语表示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 注意事项 u先重叠对应比较再并放对应比较最后连线或观察比较 u摆放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以培养幼儿动作的规范性。 u先比较“一样多”,再比较“不一样多”。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的数量只能相差1个。 u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但不要求说出数词,不用数进行比较。

(二)10以内的数 u关键经验 1、基数 (计数、数序、两数间的相邻关系、相邻数、倒数、数的守恒) 2、序数 3、数字(认读和书写) 4、数的组成 计数活动 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认识相应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 能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强调从实物操作过渡到作业单的练习。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 v按物点数,认识总数; v感官计数,强化总数; v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数的守恒 v何为守恒? v守恒的意义:排除干扰正确判断数量 v守恒的关键:正确计数 数的守恒指导要点 v 1、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 v 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10以内序数 教育要求 v A、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用序数词正确表示10以内物体排列的次序。 v B、会从不同的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确认物体的排列次序。 指导要点 v A、集中分两段教学 v B、结合教具讲解演示,帮助幼儿理解序数的含义,掌握序数词。

幼儿园数学核心经验——集合与分类

《集合与分类》 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从具体——表象——符号理解的渐进过程,他的数学概念的发展离不开客观的环境,他的生活经验,依赖于动手操作,不断积累感性经验,然后慢慢地把具体的形象和事物再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儿童的学习中,一个4,我们可以利用具体的实物,符号,语言,图画,运动等多种形式来引导他掌握,这些就是多元表征,等到他把所以这一切4个玩具实物/玩具的图片/数字4/文字四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认为他理解了4这一数概念。 儿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离不开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基于情境开展教学。对孩子而言,数学就在周围的生活中,能在真实的生活中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他们而言就是一种最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 儿童的数学学习既要动手操作,也需要数学语言。比如我有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我们要在最大的杯子里放什么呢?你能说说用了多少块什么形状的积木搭了这个房子吗?这样的数学讨论都能有效刺激幼儿的逻辑思考。 儿童的数学学习不是单独的孤立的学习领域,儿童对于数量关系/空间概念等的理解和掌握,都离不开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的动作操作和感性体验,进而来建构数学概念。这种学习不仅仅存在我们的教学中,也存在于我们的一日生活中,我们的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应用性的数学/一体化的数学。 在数学中,某种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把同类事物归为一体,如把梨子、苹果、橙子归在一起,这就是水果的集合;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归在一起,这就是交通工具的集合。集合的归并是以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为条件的。 按照名称分类,把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比如书和笔 按照外部特征分,按照物体的颜色形状等 按照量的差异分,比如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宽窄轻重等 按照用途分类,文具,生活用品 按照物体的材料分类,塑料的,木制的,布艺的 按照物体的数量分类,一个的不是一个的 按照事物间的关系分类,比如小兔与胡萝卜,猴子和香蕉 韦恩图

如何促进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

如何促进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学习与发展 要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增加幼儿与操作材料之间的互动,关注幼儿的“非常规”表现,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还要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 “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

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师习惯于提笔就写教学过程,不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有些青年教师唯教学参考书为上,认为写参考书的人水平比自己高,自己不必再花心血去设计教案了,往往照本宣科,不重视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手段的分析,失去了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机会。时间一长,许多教师逐渐丧失了把握核心教育目标的能力。 笔者以为,在设计数学活动时,教师应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把握教学目标。 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分析该教学内容涵盖了哪些人文、自然、科技方面的知识和关系属性。例如,关于大班数学中“自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核心经验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核心经验 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颇为盛行的学科式教学为强调要渗透于儿童的生活,即要关注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所取代。然而,在面对这种通常以整合式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时,教师碰到了种种困惑,如数学学科固有的逻辑体系如何与主题活动自然融合;如何确保生活价值取向的数学活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意义;如何规避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数学缺位”和“纯概念化数学”两极倾向;如何丰富教师在整合式主题活动中的数学领域教学知识(PCK)等。“基于数学核心经验促进教师领域教学知识提升”课题研究团队历时三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较多可资借鉴的经验。为此,本刊拟以专辑形式刊发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具体将通过核心经验阐释、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及其支持性策略梳理、经典活动案例分享等形式,介绍有关“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等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以帮助读者对儿童的早期数学学习有更清晰的了解,进一步明白“教什么”“为什么教”以及“如何教”的问题,敬请关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为教师实施幼儿园课程指明了方向。《指南》在“科学”领域中阐述了儿童“数学认知”的基本特性、核心目标、观察要点、典型性表现和教育建议,其根本目的是要帮助教师实施“有质量”的课程与教学。 教师专业知识是影响儿童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中,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简称PCK)是教师综合运用教育学知识和学科知识来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是如何组织、呈现给特定学生的知识,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

可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提升幼儿数学领域核心经验.doc

可操作材料的有效投放提升幼儿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注重现场实践提升数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金豆豆幼儿园 卫丽莉 2016-01 学前的数学教育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和年龄特点的启蒙数学,儿童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让儿童在材料的操作中,从自身的游戏行为中感知潜在的数学点并尝试去评论与延伸自己有关数学的思考。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罗姆·布鲁纳、让·皮亚杰、维果茨基等都曾提倡操作材料的重要性。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有关动作与心理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幼儿的认识发生和智慧起源于对客体的动手操作,幼儿的智慧是幼儿的动作结构逐步内化的结果,幼儿对客观材料的操作是他们思维运算的关键。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帮助我们了解了心理活动的内化性发展趋向和操作性学习方式外显性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了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特质和在认知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影响儿童动作发展与操作性活动的社会与教育因素,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特点,为在材料或教具操作性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做中学数学 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将数学放置在“科学”领域,科学领域的学习是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而不是为追求知识的掌握而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需要适宜的环境,需要科学的投入材料方法,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独立操作,教师的赏识与激励,以及将操作游戏化都直接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实录: 发生了什么: 材料介绍:在大班集体活动《图形碰碰乐》中,为每位幼儿提供了一块三角形的磁力片。 活动中,老师说:“这里有很多三角形,我们来玩图形碰碰乐的游戏。请你们仔细听儿歌——碰碰乐、碰碰乐,2个三角形碰碰乐;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乐。”听到儿歌,孩子纷纷2个2个一起合作进行拼搭。“你不要转,我这块三角形翻一下,就变成了三角形。”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请问2个三角形碰碰乐,你们碰出了什么图形?”教师提问到。“2个三角形碰碰乐,我们碰出了一个大的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孩子们信心满满地发表着自己的成果。“请你们试试和你不一样的拼法,原来2个三角形碰一碰,能碰出和自己不一样的图形。”老师进行小结提升并请孩子们尝试一下新的方法,“如果4个三角形碰碰乐会出现什么样的新结果呢?”在儿歌的“伴奏”下,孩子们的眼神、表情、动作、思维随着老师的“指令”而行动。出人意料的结果出现了“我们用4个三角形碰出来一个长方形。”孩子们又一次呼之欲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也碰出了长方形,但是拼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是两个正方形组合的,我们的中间是一个三角形。”“同样用4个三角形拼出的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拼的方法也可以是不一样。”老师马上给予了肯定。“我们用4个三角形碰出来了平行四边形/梯形。”孩子们畅所欲言。 分析: ● 数学核心经验: 1、空间方位 活动目标为“感受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尝试将三角形装入盒,在图形的移动、翻转、拼接中,体验图形变化的乐趣。” 在华东师范大学“基于核心概念的儿童数学课程”的课题研究中,对于促进儿童空间方位知觉发展,提出:1、“图形分解与组合”, 即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成一个新的图形(组成),或分割成其他图形;2、“图形变换”,即图形变换包括移动、翻转或旋转。 2、数量 整个活动都在儿歌游戏的情境中展开,孩子们在儿歌“碰碰乐、碰碰乐,X 个三角形碰碰乐;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乐”的“伴奏”下,通过摆弄三角形的磁力片,孩子们愉快地尝试着、发现着、学习着。每次老师的口令“2个三角形碰碰乐”和“4个三角形碰碰乐”,孩子们都能准确无误的合作,用相应数量的三角形移动、翻转、拼接。 ●学习品质:合作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提出:“5-6岁幼儿应体验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以及“5-6岁幼儿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 三角形,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司空见惯的几何图形。集体活动《图形碰碰乐》中,孩子们在儿歌“碰碰乐、碰碰乐,X 个三角形碰碰乐;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乐”的“伴奏”下,通过摆弄三角形的磁力片,孩子们愉快地尝试着、发现着、学习着,通过游戏感受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空间方位知觉能力,并尝试将三角形装入盒子,在图形的移动、翻转、拼接中,体验图形变化的乐趣,积累更全面的关于三角形的认知经验。这样的活动,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又有效地刺激、挑战了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等能力,使教学活动有趣又有发展价值。 二、玩中学数学 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说明:幼儿学习数学是通过对事物的反复操作,从中抽象出事物的数形序等结构关系,实践证明,材料是操作的物质支柱,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物质材料,对发展幼儿的思维尤为重要。材料的投入方式的改变,使参加实验的对操作取得良好的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被有趣的游戏所吸引,幼儿积极参与进来,在《图形碰碰乐》集体活动之后,活动材料三角形磁力片投放于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中,自由选择数量,反复操作,感受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空间方位知觉能力。磁力片制作简单,但是使用率高、变化大、可塑性强,这样的低结构材料深受 专题 小结

(完整版)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感知集合的教育 关键经验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集合的比较 分类要点把握 ?1、明确分类的种类及其特点 ?2、运用分类标记支持幼儿的分类活动 ?3、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理由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u重点活动:“1”和“许多” u关键经验: 1、正确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进行描述 2、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3、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用分合操作,直观感知的方法 1、观察图片,感知“1”和“许多” 2、寻找活动 3、操作练习(涂一涂圈一圈)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两个集合的比较) u关键经验 1、能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哪组多,哪组少,或是一样多。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或“少”等词语表示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 注意事项 u先重叠对应比较再并放对应比较最后连线或观察比较 u摆放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以培养幼儿动作的规范性。 u先比较“一样多”,再比较“不一样多”。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的数

量只能相差1个。 u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但不要求说出数词,不用数进行比较。(二)10以内的数 u关键经验 1、基数 (计数、数序、两数间的相邻关系、相邻数、倒数、数的守恒) 2、序数 3、数字(认读和书写) 4、数的组成 计数活动 ?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认识相应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 ?能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强调从实物操作过渡到作业单的练习。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 v 按物点数,认识总数; v 感官计数,强化总数; v 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数的守恒 v 何为守恒? v 守恒的意义:排除干扰正确判断数量 v 守恒的关键:正确计数 数的守恒指导要点 v 1、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 v 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10以内序数

数学核心经验 1 有答案

数学核心经验试题(1、2) 一、填空 1. 探索集合的活动有匹配、根据单一属性进行分类、二分法分类、多元分类、集合比较。 2. 通常按物体的名称、外部特征、量的差异、用途、材料、数量、物体间关系等方式进行分类。 3.能影响集合和分类活动难易程度的因素有集合中物体的数量、物体有多个属性、属性的类型、种类的数量。 4.模式认知就是对事物和对象的具有隐蔽性、抽象性的规律特征的认识。 5.模式类型分为重复性模式和发展性模式。按照基本单元的不同把模式分为重复模式、循环模式、滋长模式、变异模式。按照模式的载体可分事物模式和符号模式。 6.排序是指能够将2个以上的物品或对象按照某种规律排列成序,儿童的排序操作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他涉及到对序列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7.探索模式的活动有识别、复制、填充、扩展、描述、转换。 8.儿童模式认知的发展轨迹与特点:模式能力结构上的渐进性发展,模式类型认知上的渐进性发展。 9. 3 岁左右的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模式认知, 4 岁之后模式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体现上升的趋势。 10.模式类型认知上的渐进性发展是由重复性模式至发展型模式,大班后期需要借助于具体的表达。 二、选择 1.从数学概念、数学思想的角度来描述的是( A ),从数学能力、数学活动的角度来描述的是( C ),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相连的。A:集合 B:模式 C: 分类 D:数字 2.处于3岁之前,对集合的模糊感知没有明显的集合界限是( A ) A:范化笼统的感知阶段 B: 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C: 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 D: 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3.在3岁之后,逐渐能够在集合的界限内感知集合整体是( B ) A:范化笼统的感知阶段 B: 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C: 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 D: 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4.儿童已经关注到了集合中元素的数量问题,并从不精确感知到确切数数的一个跨越是( C ) A:范化笼统的感知阶段 B: 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C: 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 D: 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5.两个集合之间存在包含关系和相等关系,儿童对包含关系的理解往往要晚于相等关系,这是( D ) A:范化笼统的感知阶段 B: 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C: 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 D: 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三、简答 1.什么是集合? 答: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 2.什么是分类? 答: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进行归类的过程。 3.认识集合的意义? 答:①集合是幼儿思考和学习的基础,尤其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系统的基础。 ②集合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基础概念。 4.请简要说明集合与分类的关系。 答:分类和集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个概念,分类能力是儿童对集合进行区分的过程、是其集合思想的体现;集合是分类活动的基础,对集合的区分和合并称为分类。 5.集合的核心概念? 答:①根据物体的属性对集合进行分类。②同一组物体可以按不同的属性进行分类。③集合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和排序。 6.儿童集合的发展轨迹? 答:①范化笼统的感知阶段②感知有限集合阶段③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段④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段 7.集合活动的支持性策略? 答: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共同特征,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②根据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开展适宜的分类活动。③提供有多种维度差异的感知操作材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幼儿学习分类。 8.什么是模式? 答:在物理、几何或数学里可发现的所有具有预见性的序列,反应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 9.什么是序列? 答:序列是指理解事物间的关系以及将这些事物关系依照逻辑顺序排列出来。 10.什么是排序? 答:排序是指能够将2个以上的物品或对象按照某种规律排列成序,儿童的排序操作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他涉及到对序列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11.模式与排序的关系? 答:模式比排序更具有宽泛的内涵,模式和排序活动一样,都涉及到逻辑思维及推理判断能力,因此,这两类活动对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模式的核心概念? 答:①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重复或递增的序列②它们存在于真实世界和数学中。③识别模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归纳。 ④在不同的形式中可以发现相同的模式。 13.模式认知的支持性策略? 答:①采用多样化活动形式将“模式”渗透于儿童的生活。②依据儿童发展特点设计活动,体现渐进性。③关注模式活动中的发现与探究、讨论与表征。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

幼儿数学四大核心经验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感知集合的教育 关键经验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3、集合的比较 分类要点把握 1、明确分类的种类及其特点 2、运用分类标记支持幼儿的分类活动 3、用语言表述分类的理由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u重点活动:“1”和“许多” u关键经验: 1、正确运用“1”和“许多”的词汇进行描述 2、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3、理解“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 通常采用分合操作,直观感知的方法 1、观察图片,感知“1”和“许多” 2、寻找活动 3、操作练习(涂一涂圈一圈)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 (两个集合的比较) u关键经验 1、能用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知道哪组多,哪组少,或是一样多。 2、会用“一样多”、“不一样多”、“多”或“少”等词语表示两组物体数量比较的结果。 注意事项 u先重叠对应比较再并放对应比较最后连线或观察比较 u摆放物体时,应要求幼儿用右手从左向右,以培养幼儿动作的规范性。

u先比较“一样多”,再比较“不一样多”。比较“不一样多”时,两组物体的数量只能相差1个。 u要求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但不要求说出数词,不用数进行比较。 (二)10以内的数 u关键经验 1、基数 (计数、数序、两数间的相邻关系、相邻数、倒数、数的守恒) 2、序数 3、数字(认读和书写) 4、数的组成 计数活动 会手口一致地点数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认识相应的数字,理解数字的意义。 能按物取物、按物取数、按数取物,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强调从实物操作过渡到作业单的练习。 计数活动的指导要点 v 按物点数,认识总数; v 感官计数,强化总数; v 进行各种寻找活动。 数的守恒 v 何为守恒 v 守恒的意义:排除干扰正确判断数量 v 守恒的关键:正确计数 数的守恒指导要点 v 1、用同颜色、同形状、同大小的物体,改变排列形式学习守恒。 v 2、用不同计数对象、对象的不同大小、不同颜色和不同排列方式等综合因素进行守恒练习。 10以内序数 教育要求

数学核心经验方案和小结

周巷镇中心幼儿园二〇一七年第二学期“小班段核心经验视野下数学教学活动”教研活动方案 一、活动背景: 分类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科学领域目标中的一点: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明确地提出小中大班年龄段幼儿要求。3-4岁幼儿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4-5岁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或不同,5-6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可见,分类是贯穿儿童思维发展进程的核心能力。但目前,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教师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于所教授内容的核心经验解读不够明确;在“懂得教什么”上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来达到教学的目的等。为了更新教师教育的观念,提高解读教材的能力,促进教师对数学活动组织的把控能力,让教师在有目的、有准备、有策略、有思考、有调整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本学期,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核心经验视野下,小班数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研讨活动,引导教师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观点,获得数学活动设计、实施的相关经验,并得到理论上的提升。 2.以课例研讨为主要教研方式,归纳零散的经验,总结出具有实效性的数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教学组织能力。 三、活动对象: 小班段全体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18年2月——2018年7月 五、活动主要内容: 理论学习、课例研磨、全镇教研展示活动。 六、教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 (一)教师进行自主研读《《数学领域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解读——集合与分类》。 (二)教研组长组织学习解读《数学领域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解读》相关重难点。 老师们集中学习,针对相关问题讨论认真完成理论表格。 第二阶段:课例研磨阶段 (一)确定研究思路: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数学领域学习活动中来确定了一个知识点——集合与分类活动作为我们小班年段教师开展的课例研磨形式。让老师们根据这个相关点来选择内容进行活动开展。

读《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后感

读《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读后感近段时间,我阅读这本书籍给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中的数教育,文章中指出“学前数学教育是基于儿童认知发展和年龄特点的启蒙教育,儿童需要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优质的数学启蒙教育需要教师在基于教育实践案例的反思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在理念、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发了重大变化。原来颇为盛行的学科式教学为强调要渗透于儿童的生活,即要关注教学与儿童生活的联系所取代。然而,在面对这种通常以整合式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与教学。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让儿童充分地操作、体验和建构是一种重要方法,鼓励儿童与同伴、教师和其他人交流,用数学语言进行清楚的、精确的表达和交流是另一个重要方法,幼儿园的数学不应当只是限于操作的“哑巴数学”。在儿童的数学学习中,“操作式学习”是必要的教师或成人的语言引导和提示归纳也同样重要。在一日活动中,可以利用水果、玩具等随时提问孩子,引导孩子回答问题。这样可以使儿童有机会尝试去创造和验证,也能激发幼儿的逻辑思考,帮助幼儿学习和巩固那些他们正在形成的数学概念。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和把握真实的、蕴含在生活环节和各类活动中的数学问题及数学教育契机,即让幼儿的周围生活“数学化”,从而启发幼儿在参与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走近”数学、喜欢数学、应用数学。在生活活动饮水时,让孩子们喝完一杯水,可以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记录袋里插上一根吸管,放学后可以数数有几根,这样做既方便了老师了解每个幼儿一天的饮水量,也能够让孩子们在这种生活活动学习数学,了解数学的又去之处。 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注意选材要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要尽量以游戏的方式开展数学活动。通过本次阅读,我对学前儿童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为以后的数学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核心经验

数学核心经验

————————————————————————————————作者:————————————————————————————————日期:

数学学习核心经验 集合与模式 集合与分类 模式 数概念与运算 计数数符号数运算 比较与测量 量的比较 测量几何与空间 图形 空间方位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内容核心经验要点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 集合与分类在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所谓分类,是指将一组事物按照特定的标准加以区分,并物体的属性可 用来对物体进 行匹配、分类, 组成不同的集 合 匹配是分类的基础,分 类比匹配更重要,它是 儿童集合概念认知的典 型能力表现 1.感知有限集合阶段 (在这个时期,儿童往往 能够注意到集合的界限, 如对排成一排的数量为5 的物体集合,他们会对排 在第一和最后一个的物 体颇为关注,而对排列在 中间的物体则相对缺少 注意等) 2.感知集合元素数量阶 段 同样一组物体 可以按照不同 的方式进行分 类 比如可以按照物体的名 称、外部特征、量的差 异、用途、材料、数量、 关系等进行分类 集合之间可以 进行比较,感知 4

进行归类的过程。其关系(儿童已经关注到了集 合中元素的数量问题,是 儿童对集合数量从不精 确的感知到确切数数的 一个跨越) 3.感知集合包含关系阶 段 (集合间的包含关系是 关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 关系,涉及到对类包含观 念的理解) 模式 所谓模式,模式就是按照 一定规则排成 每一个模式结构都存在 一个核心单元(如 1.模式的识别 (辨别出模式单元有哪 5

数学核心经验 2 有答案

数学核心概念试题 一、填空 1.计数亦称数数,是指数事物个数的过程,就是将具体集合的元素与自然数列里从“1”开始的自然数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 关系,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数词和要数的单位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结果用数字表示。 2.计数分两种类型:记忆计数(唱数)和理解计数(手口一致点数)。 3.数感是指瞬间就能感知视野中少量刺激的项目,是一种能感知小集合数量的能力,不需要点数就能知道多少。 4.感知估算是指呈现一组物品后,无需计数或分组就能说出总数。 5.概念估算是指在一个物群中找到数的模式,不需要一个一个的数的过程,而是看到两个3,两个3相加就是6,我们把这个过程叫 做概念估算。 6.物体的排列模式影响概念估算的速度。如果一个集合的物体使用两种颜色,那就会出现更小、更容易进行感知的集合,有利于幼儿 使用感念估算。 7.计数的儿童发展的轨迹内容方面包括: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群计数。 8.计数的儿童发展的轨迹动作方面包括:手的动作和语言动作。 9.理解数量大小关系是数感的核心,其中理解数符号是数感发展的重点。数感的主要成分包括数数、数知识、数量转换、 数量估算、数字组成。 10.幼儿的数概念发展的第一阶段是 3岁左右,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第二阶段是 4-5 岁,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阶段。 第三阶段是 5 岁以后,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 11.数字是用来表示数量的符号。幼儿必须学习每一个数字的名称、顺序,理解每个数字代表的集合数量比前一个数字多1(或比 后面一个数字少1)。幼儿数符号技能的发展经历概念水平、联系水平、符号水平。 12.相邻数即指了解某个数和其前后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相邻数,也自然地理解和懂得了自然数序,即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 1,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自然数的数序是固定不变的。 二、选择 1.以下说法属于计数的哪种基本原则: ①.1,4,2是不正确的数数方法( B ) A: 一一对应原则 B: 固定顺序原则 C: 顺序无关原则 D: 基数原则 ②.幼儿需要一些策略来进行有序的数数,比如逐一接触指点物体或移动到另一组物体。( A ) A: 一一对应原则 B: 固定顺序原则 C: 顺序无关原则 D: 基数原则 ③.把物体放在一起并反复地数数是一个很好的练习;第3个被数的物体可以是集合中的任何一个物体。( C ) A: 一一对应原则 B: 固定顺序原则 C: 顺序无关原则 D: 基数原则 ④.能数数不等于能回答“有多少”。( D ) A: 一一对应原则 B: 固定顺序原则 C: 顺序无关原则 D: 基数原则 2.以下能力属于一一对应原则的有( F ),属于固定顺序原则的有( AB ), 属于顺序无关原则的有( G ),属于基数原则的有( CDE )。 A:流畅的使用数词数数,先一个一个数,然后尝试2个、5个、10个一数。 B:知道顺数和倒数的数词顺序,数数过程即使被打断,仍能继续数下去。 C:按照给定数量数出相应量的物体。 D:从一个给定的数量开始接着数(或倒着数) E:用数量给小集合做标记(通过点数或不通过点数) F:把说出的每一个数词与手指一个一个点触的物体对应起来。 G:通过变换一个集合的排列方式,用更有效的点数方法来确定集合的总量。 3.儿童计数能力手的动作的发展轨迹是( CBA ) A: 用眼代替手区分物体 B:指点物体 C: 触摸物体 D:手口一致 4.儿童计数能力语言动作的发展轨迹是( DCA ) A:默数 B:手口一致 C:小声说出数词 D: 大声说出数词 5.下列能力属于幼儿的数概念发展(3岁左右)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的有( ECH ),属于(4-5岁)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的有( KBIF )。属于(5岁以后)简单的实物运算阶段的有( AGDJ ) A.开始能进行简单的实物运算。 B.前期幼儿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和前后数序。 C.能够口头数数,但一般不超过10。 D.计算能力发展较快,大多数从表象运算向抽象的数字运算过渡。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学习心得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学习心 得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学习心得 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pck”则是: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教学方法的知识,教谁—教育对象知识。这个词则让我理解到,在开展一节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我们做出充实的准备,首先要选择教学内容分,然后在想出要采用的怎样的教学手段适合于幼儿,其次对班级幼儿的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结合活动看看本次活动是否使用与班级幼儿。所以开展一次教学活动不是随便的,而是需要教师仔细思考,修改在实践的过程。 绪论中提到什么是核心经验?核心经验就是幼儿掌握或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所以在开展活动前我们要想清楚本次活动我们想让幼儿掌握什么技能,理解什么概念。 该书将数学认知分成了:集合与模式、数概念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集合与模式中分为集合与分类模式;数概念与运算中则包括计数、数符号、数运算;比较与测量中分为量的比较、测量;几何与空间中则分为图形、空间方位,有了这些精细的分类让我直白的了解到自己的教学内容到底属于哪个点。 每个小版块中则进行核心经验的阐述、介绍了儿童发展轨迹与特点、支持性策略与活动提示。有了这本书给老师提供了很多提示,阅读这本书以后可以让我们能更科学的对幼儿进行教学教育。

本书一直都在围绕着教什么教谁怎么教进行阐述,我觉得在开展一次集教活动的时候需要教师先了解本次活动的教学要点是什么既书中提到的核心经验,确立教学点以后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轨迹;随后在结合办既幼儿的实际水平,后才知道幼儿需要什么样的提升,最后在设计适合班级幼儿的教学活动。 同时我们在设计适合幼儿的活动的时候还要利用好幼儿在园的一切时间,因为日常生活与数学是密切相关的,我们要适时抓住机会引导幼儿发现数学。 为幼儿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在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时尽量提供实物火具体教具,方便幼儿学习及理解知识要点。例如在计数活动中可以利用豆子、纽扣、小石子等材料。 书籍是浩瀚的海洋,我相信我的每一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意向不到的惊喜。虽然我的理解只有一点点,但是我相信当我每一次翻阅它的时候都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为什么要有数学核心经验

为什么要有数学核心经验?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明确将“数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呈现。从其所阐述的内容来看,其根本目的是帮助教师梳理和建立对儿童在这一学科领域中的学习和发展的深层认识及清晰理解。但实际中,教师在数学的学习上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教师缺乏对学前儿童是如何理解数学概念的足够的认识 ●教师对如何评价和促进幼儿的数学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 ●教师对数学教学感到焦虑和沮丧 ●教师“不喜欢数学” ······ 研究发现,具备良好数学知识的教师会使用专业的数学表述来澄清概念与引导学生思考,能够预示其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因而帮助教师清晰地理解早期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的核心经验,帮助教师明白“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尤为关键,而这也是本书的意旨所在。 什么是核心经验? 所谓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儿童掌握和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对于儿童的数学学习领域而言,核心经验就是儿童在这一年龄发展阶段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一般说来,任何一个核心经验都具备基础性、系统性、适宜性、前瞻性四个特点。

本书的结构 随后从“集合与模式”、“数与运算”、“比较与测量”、“几何与空间”四大方面(陈杰琦&黄瑾,2013)的数学主题入手,将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归纳为9项——“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数运算”、“量的比较”、“测量”、“图形”、“空间方位”,教师将会从其中领略到每个核心经验的若干要点;儿童在该核心经验学习中的发展性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儿童获得该核心经验等。 数学核心经验的作用 ●帮助教师确立数学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为理解而“教”。 ●使教师的教学更灵活,对儿童数学思维更敏感,对儿童数学学习的支持更有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