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韦伯官僚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理论建构

论韦伯官僚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理论建构

论韦伯官僚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理论建构
论韦伯官僚制的形成背景及其理论建构

韦伯的官僚制与官僚主义

韦伯的官僚制与官僚主义 提到官僚制,很多人都会把它和另一个词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官僚主义。或者说,很多人会直接地把官僚制和官僚主义等同。其实,官僚制和官僚主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首先,从定义上来说,韦伯所提出的官僚制,是指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以行政效率为目标的一种科学理性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而官僚主义则有不同的定义。[1]官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作风,更是一种组织意义上的、制度性的现象。就像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这些词一样,官僚主义揭示的更多的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但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不同的是,官僚主义与组织和制度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2]官僚主义是组织和制度在结构上以及运行中的功能性变异。最常见的表现是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命令主义等。所以,从含义上看,官僚制与官僚主义就是不同的。 18世纪,法国重农主义学者维森特·德·古尔内,首次使用了“官僚制”这一概念。但是,我认为官僚制在古希腊、罗马时就应该出现了,官僚制应与政治相伴相生,是构成政治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组织基础和运行机制。只不过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官僚制没有显示出严格的组织体系和等级制度。现代意义上的理性官僚制是由马克斯·韦伯提出的,[3]他说,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不可逃避的现代性命运。现代官僚制的产生离不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专业。而官僚制也一直发展至今。 对于中国的官僚制,韦伯曾作出这样的评价,中国的官僚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官僚制。而事实也确实如此。现代官僚制是建立在法治和理性的基础上,且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中国的官僚制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我们所熟知的是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封建官僚制。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官僚制存在着浓厚的人治因素,缺乏现代官僚制应有的理性精神和法治精神。[4]从本质上说,中国的官僚制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专制衙门作风的反映。[5]有学者认为,科层化所引发的官僚主义和传统的官僚主义十分复杂地糅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国当代官僚主义的复杂形态。 我认为,官僚主义是官僚制的衍生品,当官僚制沿着非理性的方向发展时,就会显示出官僚主义的种种弊端。韦伯所提出的现代官僚制虽然讲求科学和理性,但他所说的理性是一种工具理性,过于追求组织的行政效率,弱化了组织成员的独立人格,这样会产生很多问题。[6]就像西蒙所说:“我们发现理性完全是工具性的,它不能告诉我们去哪里,顶多告诉我们怎么去。它是一只供租用的手枪,能服务于我们的目标,无论好坏。”可以说,官僚主义是官僚制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是一个很大的漏洞。我们不得否认的是,官僚主义的出现与官僚制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官僚制却不是官僚主义产生的唯一条件。当我们思考一个事物的产生条件时,往往会联想到这个事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官僚主义也是如此,官僚主义的产生有其特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以下,我将以中国为例,对官僚主义的产生条件作进一步的分析。 [1]《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杨建荣,出自时事观察 [2]《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杨建荣,出自时事观察 [3]《官僚制的伦理困境及其重构》池忠军,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 [4]《论官僚主义长期存在和难以消除的历史原因》饶学开,广西大学学报,第29卷增刊 [5]《官僚主义现象的组织社会学研究》杨建荣,出自时事观察 [6]《基础与困境:现代性视角下的西方官僚制》金太军,顾茜茜,出自《理论探讨》第148期

管理学经典韦伯的组织理论

管理学经典韦伯的组织理论(1911) 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的韦伯与泰勒、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三位先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Model)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有人甚至将他与杜克海姆、马克思奉为社会学的三位“现世神明”。韦伯行政组织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德国企业从小规模世袭管理,到大规模专业管理转变的关键时期,了解韦伯的思想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人类社会存在三种为社会所接受的权力:*传统权力(Traditional Authority):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 *超凡权力(Charisma Authority):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 *法定权力(Legal Authority):理性——法律规定的权力。 对于传统权力,韦伯认为:人们对其服从是因为领袖人物占据着传统所支持的权力地位,同时,领袖人物也受着传统的制约。但是,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并不是以与个人无关的秩序为依据,而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而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他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神秘的启示。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 韦伯认为,只有法定权力才能作为行政组织体系的基础,其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提供了慎重的公正。原因在于:(1)管理的连续性使管理活动必须有秩序的进行。(2)以“能”为本的择人方式提供了理性基础。(3)领导者的权力并非无限,应受到约束。 有了适合于行政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Bureaucratic Ideal Type),具有下列特征: l、组织中的人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制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结构是一层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公共管理学重点

公共管理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数 1、单选题 10题,10分 2、判断题 10题,10分 3、名词解释 4题,20分 4、简答题 4题,40分 5、论述/案例题 1题,2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2、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3、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纪初 4、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5、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6、“政治与行政二分”最早的提出者是() A.凯恩斯 B.布坎南 C.韦伯 D.威尔逊 7、从经济性质看,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一种() a、混合产品 b、私人产品 c、纯公共产品 d、排他性产品 8、那些较为健康的人不愿投保,而相对病弱的人纷纷投保,使保险公司的平均成本提高风险增大,这叫做保险的() a、道德风险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优值品问题 d、风险概率问题 9、韦伯认为科层制组织的基础为() A.传统型权力 B.魅力型权力 C.合理--合法型权力 D.知识型权力 10、对科层制组织中的行政管理人员资格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11、对公职人员在科层制组织中所从事的活动及其性质的一个基本要求是() A.知识性原则 B.职业化原则 C.非人格化原则 D.法定管辖范围原则 12、新公共管理运动肇始于()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新西兰 13、新公共管理范式建立的学科基础为()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马克思·韦伯是官僚制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韦伯首先立足于西方独特理性主义来审视理性官僚制,并通过西方现代官僚制与中国传统制的比较来加以说明。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的组织形态,他所谓的“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从纯技术的观点来看,“官僚制”确是最高的组织形式。他所倡导的层级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韦伯认为,作为一种理想的行政组织形式,官僚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工作的专业化便是这种高度明确分工的结果。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官僚制组织是一个等级实体,具有等级与权力一致的特征,形成官僚制中层级节制的权利体系,以保证在组织权力中政令畅通。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官僚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套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行程正规的决策文书。有利于下级组织及其成员明确任务权责及规范要求,加强控制,促进组织更加有效、更便捷的实现目标。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在实行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的,公务活动中不得掺杂个人情感、偏好等非理性因素,在组织成员之间的公务关系中存在的只是对事的关系而非对人的关系,不考虑任何私情关系。 6.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书报告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书报 告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三章学校结构 韦伯科层制模式 韦伯的科层制理想模型:劳动分工,非人格化,权威等级,规章制度,职业倾向。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学校体现为水平教学和分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程度。科层制的工作氛围应该体现非人格化倾向,有利于促进组织合理性发展。权威等级成为了现代组织的普遍特征,保证了对上级指令的规训化服从。规则系统也有助于等级体系中各种活动的协调。保证了每一职员行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以上的科层制特征形成了一个协调优良的执行系统,保证了组织运行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对于韦伯科层制模式的批判: 模式的功能和功能障碍

规则的功能与功能障碍: 忽视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由员工在其工作场所互动时的需要而衍生的自然秩序与结构化。非正式结构产生于非正式互动,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地位结构特征,确定了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倾向是组成非正式组织的重要部分。非正式组织产生于正式组织,并且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既有建设性的又有破坏性的。鉴于此,管理人员既不必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而恐慌,而且应该利用好非正式组织,促使组织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组织。 科层模式的双重结构: 科层制的双重结构体现在韦伯对科层原则和专业化原则加以区分,两者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法,韦伯似乎指代的是两种模式,而非一种单一的科层。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可能导致领导者权威的来源冲突,对实际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女性主义者关于科层制的讨论: 女性批判者们认为科层制忽视了女性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女性没有办法和男性一样进行培训,同时,科层制强调权威,可能导致父权制的加深,使得女性的情况更加恶劣,被组织孤立。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反结构结构,主要表现在:群体的去中心化,个人直接交流取代了非人格化的制度,平等的关系,共享技能信息。 学校的正式结构: 霍尔论科层制结构: 在这里,霍尔运用组织量表将学校看成是两种相互区别的模式的理性组织。 将两者混在一起可能导致模糊,由此将两者分开或许会更好,由此有以下四种模式:

韦伯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一、个人简介 马克思·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学者,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另外两位为迪尔凯姆、齐美尔)。其对西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历任析林、弗莱堡及海德堡等大学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最为国内读者所知晓。 韦伯1864年4月21日生于埃尔福特,1882年入海德堡大学学习法律,1883年在斯特拉斯堡服兵役一年,1884年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完成并出版讲师资格论文《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法与私法的重要性况》,开始在柏林大学教授罗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后学术重心从法学转向经济学。1894年放弃名校柏林大学法学教授机会,反接受当时地位甚低的地方性大学弗莱堡大学聘请出任经济学教授。1896年转任海德堡大学政治科学教授。1897--1903年精神崩溃,被迫停止一切教学、研究与政治活动。1903年重返学术活动。1910年参与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后于1913年因社会学方法论之争退出德国社会学会。1920年6月14日因肺炎病卒。1921年未完成遗稿《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由遗孀玛丽安娜整理以《经济与社会》书名出版。 二、韦伯官僚制理论的现实(实践)基础 (一)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第一,在实践方面,韦伯通过对德国市民阶级的分析,指出德国的市民阶级没有成熟到成为德国民的政治领导阶级,他们“有着情愿服从于官僚支配的心态,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可以允许权力与文化政等问题被化约到技术层面,而政治可以被缩小到一个完全形式地维持国家存在的状况,不许有任何内容的实质目标——仅仅只是毫无信仰的日常照顾而已”。“政治厌倦症”、“非政治的精神”成为德国市民级的价值取向。因此这就为韦伯官僚制理论中政治与行政的分离提供了实践基础。 第二,在理论方面,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与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两分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威尔发表于1887 年的《行政学研究》一文被称为是现代美国公共行政研究的起点,他本人也因此文而成为国公共行政学的创始人。他在书中指出,“行政学研究的目标在于了解:首先,政府能够适当地和成功进行什么工作。其次,政府怎样才能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及在费用或能源方面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完成这些当的工作。”为了政府成功有效地完成工作,威尔逊又进一步提出了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原则,即把政制定与政策执行分开,“行政管理的领域是一种事务性的领域,它与政治领域的那种混乱和冲突相距远。”这种理论的建构就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体系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因此,有人把韦伯的官僚制论模式称为韦伯—威尔逊模式。 (二)科学管理原理。 20 世纪初,泰罗所领导的科学管理运动以及构建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巨大的声势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也为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实验依据。科学管理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对事不对人的管理。这就剔除了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价值影响,也为韦伯官僚制理论形式理性与价值理性区分奠定了基础。第二,制度和程序化的管理模式。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组织由小规模的手工场向大规模现代工厂转变的基础上的,因此,其管理模式是以制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发表日期:2004-02-16 文章作者:许激 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 Weber,1864-1920)生于德国,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对社会学、宗教学、经济学与政治学都有相当的造诣。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般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其中官僚组织理论(也译为行政组织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韦伯对组织管理理论的伟大贡献在于明确而系统地指出理想的组织应以合理合法权力为基础,没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任何组织都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为此,韦伯首推官僚组织,官僚制在19世纪已盛行于欧洲。韦伯提出的官僚组织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高效率、合乎理性的管理体制。 韦伯把人类行为规律性地服从于一套规则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础。他认为一套支配行为的特殊规则的存在,是组织概念的本质所在。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以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韦伯将社会所接受的权力分为三种:法定权力、传统权力和神授权力。它们应该建立在以下基础上: 合理基础——它是以一种对正规规则形式的“法律性”,以及对那些升上掌权地位者根据这些条例发布命令的权利的信任作为基础的(法定权力)。 传统基础——它是以一种对古老传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及对根据这些传 统行使权力者的地位合法性的既定信念作为基础的(传统权力)。 神授基础——它是以对某一个人的特殊的、超凡的神圣性、英雄行为或典范品格的信仰,以及对这个人所启示或发布的规范榜样或命令的信仰作为基础的(神授权力)。 韦伯认为人们对传统权力的服从是在习惯义务领域内的个人忠诚。领导人的作用似乎只为了维护传统,因而效率较低,不宜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超凡权力的合法性,完全依靠人们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是非理性的,所以,超凡的权力形式也不宜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只有提供了慎重的公正的法定权力才能作为官僚组织体系的基础。 有了适合于官僚组织体系的权力基础,韦伯勾画出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具有下列特征: 1.组织中的成员应有固定和正式的职责并依法行使职权。组织是根据合法程序确定的,应有其明确目标,并靠着这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组织与规范成员的行为,以期有效地追求与达到组织的目标。 2.组织的结构是由上而下逐层控制的体系。在组织内,按照地位的高低规定成员间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3.强调人与工作的关系,成员间只有对事的关系而无对人的关系。 4.成员的选用与保障:每一职位均根据其资格限制(资历或学历),按自由契约原则,经公开考试合格予以使用,务求人尽其才。 5.专业分工与技术训练:对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并明确每人的工作范围及权责,并不断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作效率。 6.成员的工资及升迁:按职位支付薪金,并建立奖惩与升迁制度,使成员安心工作,培养其事业心。

浅析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结构特征

浅析韦伯科层制理论的结构特征 [摘要]科层制(或官僚制)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功能:科层制组织的有效率的正功能和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反功能。因此,重要的是完整地、科学地理解科层制。韦伯提出科层制结构特征有:根据组织目标进行劳动分工并实现专业化,实行等级制原则,建立合法权威。科层制通过稳定的规章程序运作,科层制的职位占有者具有非人格化的理性特征。在我国科层组织有自己的典型特征:权力过于集中、机构重叠、权责不分和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客观全面地了解科层制基本理论及它的优缺点,对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科层制;组织结构;理想类型 一、科层制的科学含义 对于英文Bureaucracy一词,一般译为“科层制”,或译为“官僚制”,两种译法虽然反映了使用者或者“价值中立”,或者“价值偏好”的选择,Bureaucracy这个词是古尔耐在1745年首先使用的。其字面的解释就是“官僚的统治”。官僚制组织理论由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创立。韦伯的官僚制组织不是日常意义上的文牍主义效率低下的组织现象,而是指一种理想类型的组织结构的形态及其行为模式。其中,合理合法的权力或职权是官僚制组织的核心要素,以合理合法的权力为基础的官僚制组织是最有效地进行管理的组织形式。现实中许多人仍然把“科层制”与“官僚主义制度”混为一谈,但“官僚主义制度”并不是真正的Bureaucracy 的组织原则和行为规范,而是我国目前各种行政机构中封建主义等级制的残余,或是虽然与科层制的管理形式有关,但体现的是其消极方面的东西。 关于科层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出发,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一)指一种政治体制类型,19世纪时常使用的一种 它是指一种行政职位为职业文官所占据(把持)的体制,通常这种体制是对世袭君主负责。科层制与代议制政治体制相对应,后者指当选的政治官员对代表大会或议会负责,因此,密尔在其经典著作《代议制政府》中将科层制(体制)视为是代议制(政府)体制唯一严肃的替代物,并且评价了两种体制各自所特有的利弊,它属于比较政治学学科。 (二)第二种源自于马克斯韦伯的著作 韦伯认为,科层制不是指一种政府类型,而是指一种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依照既定规则持续运作的行政(管理)体制。尽管科层制发端于普鲁士那样的官僚制国家,但是这种行政(管理)类型越来越盛行于所有的政治体制,不管是君主制还是代议制,甚至是所有承担大规模复杂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如商业企业工会和政党,

浅析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论韦伯官僚制理论及其对现实的影响 政治与行政学院 2011级行政管理5班马梅 201103340533 摘要:马克思·韦伯所倡导的官僚制理论,从整体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理想型的组织设计状态。不得不承认,韦伯提出的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的理论在组织中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他强调的组织的劳动分工体系、调节成员关系和行为的规范秩序、对个人自利追求的激励和制裁体制不管是在发展经济还是在政府机制中都有重大意义;但是他有过分看重的层级节制体制、组织效率、职能权限划分、非人格化的追求等方面使他的理论又成为纸上谈兵。因此,在今天的组织中,我们不仅要借鉴韦伯官僚制理论中的优秀元素,又要把握好尺度,扬长避短,辩证的看待、辩证的借鉴、辩证的应用、辩证的发扬。 关键词:韦伯;官僚制;理性;现实意义 一、官僚制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政治背景 现代官僚制源起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19 世纪后半期,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扫除了德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普鲁士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全面瓦解了容克的经济基础——封建庄园。为此普鲁士王朝把重要的军官职位和政府官位赐给容克作为补偿。统一后,德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但是受到德国容克政权束缚,德国处在以旧的、家族为基础的企业制度向资本主义企业制度过渡的阶段。随着社会发展,行政管理事务变得复杂繁多,工业社会意欲突破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传统的习俗、伦理及道德的束缚,而追求稳定的和有法律保障的制度形式成为资产阶级的普遍利益要求,行政管理日益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韦伯理性官僚制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得到产生和发展的。 (二)社会经济背景 近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促进了官僚制的产生与发展,官僚制作为一种稳定的有效率的管理体制,它极大地迎合并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机械化大生产的需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方案报告

霍伊教育管理学读方案 报告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第三章学校结构 韦伯科层制模式 韦伯的科层制理想模型:劳动分工,非人格化,权威等级,规章制度,职业倾向。 劳动分工和专业化,在学校体现为水平教学和分学科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们的专业化程度。科层制的工作氛围应该体现非人格化倾向,有利于促进组织合理性发展。权威等级成为了现代组织的普遍特征,保证了对上级指令的规训化服从。规则系统也有助于等级体系中各种活动的协调。保证了每一职员行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以上的科层制特征形成了一个协调优良的执行系统,保证了组织运行的统一性和稳定性。 对于韦伯科层制模式的批判: 模式的功能和功能障碍 规则的功能与功能障碍:

忽视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由员工在其工作场所互动时的需要而衍生的自然秩序与结构化。非正式结构产生于非正式互动,个体与群体间的互动模式的差异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地位结构特征,确定了非正式组织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和群体的倾向是组成非正式组织的重要部分。非正式组织产生于正式组织,并且对正式组织的作用既有建设性的又有破坏性的。鉴于此,管理人员既不必对于非正式组织的产生而恐慌,而且应该利用好非正式组织,促使组织形成一个高效率的组织。 科层模式的双重结构: 科层制的双重结构体现在韦伯对科层原则和专业化原则加以区分,两者都是可供选择的方法,韦伯似乎指代的是两种模式,而非一种单一的科层。这两种方法的选用可能导致领导者权威的来源冲突,对实际管理造成一定的阻碍。 女性主义者关于科层制的讨论: 女性批判者们认为科层制忽视了女性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女性没有办法和男性一样进行培训,同时,科层制强调权威,可能导致父权制的加深,使得女性的情况更加恶劣,被组织孤立。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反结构结构,主要表现在:群体的去中心化,个人直接交流取代了非人格化的制度,平等的关系,共享技能信息。 学校的正式结构: 霍尔论科层制结构: 在这里,霍尔运用组织量表将学校看成是两种相互区别的模式的理性组织。

解读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解读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 一、德国的亚当·斯密 读过管理学教科书的人,都对韦伯不会过么陌生。但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似乎被人忽略了,就是有一些对管理学贡献巨大的大师级人物,却置身于管理圈外。反过来,有一些本来是在管理学圈内造诣颇深的人物,最终却“移情别恋”走出了管理学的边界。前者如社会学家韦伯,后者如由决策理论转向人工智能的西蒙。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管理学的与众不同。 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是20世纪初期德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按照他自己的观点,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属于社会学,后世也公认韦伯是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其实他的学术贡献并不限于此,韦伯在学术上的贡献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在多个学科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除了社会学以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乃至宗教与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韦伯的大名。就连中国的《史学理论》杂志,都开辟了韦伯专栏。仅仅以管理学领域而言,找不出一本不提韦伯的管理学教科书。可以说,韦伯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已经成了管理学不可或缺的基础之一。凡是谈到管理学发展历程的地方,都把韦伯和泰罗、法约尔并列。古典管理学时期的这三位大师各有特色。如果说,泰罗是以新教徒的执着和认真,把企业管理导向科学;法约尔是以高瞻远瞩的睿智,构建了管理学的宏观大厦;那么,韦伯就是哲学家式的冷峻和严密,创立了组织理论。这三位,都无愧于管理学界的大腕称号。 韦伯年代的德国,正处于以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之中。1871年刚刚统一的德国,在欧洲大陆上高歌猛进,拿列宁的话来说,“1871年以后,德国实力的加强要比英法快三四倍”(《列宁选集》第二卷708页)。然而,对普鲁士传统的因袭,使德国的近代工业后面拖着一条军国主义和容克贵族的尾巴。这种情形,正如亚当·斯密时代的英国,纺织业的迅猛兴起和对自由贸易的渴望受到重商主义的抑制一样。斯密的理论,摧毁了阻挡英国发展的障碍——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韦伯的贡献,也正是以专业化的工具理性,打破了德国的传统经济制度和政治控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美国的管理学家丹尼尔·雷恩把马克斯·韦伯誉为德国的亚当·斯密。 但是,韦伯在生前却并不那么幸运。他的一生总是那么不尽人意,而且总会出现戏剧性的阴差阳错。他的青少年时代平淡无奇,既没有显示出早慧和睿智,又没有学业上的勤奋和刻苦。一直到韦伯进入海德堡大学读法律时,他还同那些浮躁浅薄的少爷学生没什么两样。据说,他们的通病就是学得少,玩得多,看书少,喝酒多。在那些学生的胡闹中,韦伯自己也上过决斗场,还差一点用剑把脸划开。不过,情况很快有了变化,在他服了一年兵役后,可能是受军队严格纪律的影响,当他再次返回校园时,刻苦用功,同以前的吊儿郎当判若两人。看来,有时候当兵也是有收益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韦伯不仅拿到了博士学位,而且谋取到了大学教职。

经济与社会:官僚制

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相关考点 根据赵成根老师给出的考点,本参考书主要掌握官僚制的相关理论,包括官僚制的含义、特点和地位。 马克思·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于20世纪初提出了官僚制理论。 一、在马克思·韦伯看来,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是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制度。他倡导的官僚制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标准的的组织形态,层级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就包括了专业化分工、等级制、对法理化规则的遵从以及非人格化等方面。 组织的合法权威有三种来源:习俗惯例;个人魅力;法规理性,相应地社会组织分为三种类型:传统组织、神秘组织、合理合法的组织(理想型官僚制组织)。法理权威的最适宜的组织形式是官僚制。 二、官僚制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合理的分工。在组织中明确划分每个组织成员的职责权限并以法规的形式将这种分工固定下来。工作的专业化便是这种高度明确分工的结果。 2.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在组织中实行职务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整个组织是一个层级节制的权力体系。 3.依照规程办事的运作机制。官僚组织通常要制定一整

套规则程序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管理行为,以保证整个组织管理工作的一致性和明确性,保证官僚制组织的合理性、合法性、稳定性和连续性。 4.形成正规的决策文书。在组织中一切重要的决定和命令都以正式文件的形式下达,下级易于接受明确的命令,上级也易于对下级进行管理。 5.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在实行官僚制组织中,管理工作是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公私分明,对事不对人。 6.合理合法的人事行政制度。量才用人,任人惟贤,因事设职,专职专人,以及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 7.适应工作需要的专业培训机制。官僚制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提高其服务数量和质量,从根本上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8.可预见性。根据可以预计的规则,排除一切纯粹个人的、一切非理性的、不可预计的感觉因素。 三、官僚制的地位 现实意义:(一)从学术角度看,主要贡献在于:①韦伯对各种社会组织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了一个不同组织的兴致、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三种组织形态的划分重要的理论价值。②韦伯把组织形态与权威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既是对历史上权利问题研究的重要发展,又为后人研究组织问题指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二)从社会政治的

论中国官僚制与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的对比

论中国官僚制与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的对比 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是管理学中是一个中性词汇。官僚制是指一种以分部—分层、集权—统一、指挥—服从等为特征的组织形态,亦即现代社会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在马克斯·韦伯发表的论文《官僚制度》中曾涉及到官僚制以下内容:①常规运营的法律化,即有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固定正式的管辖范围②层次结构的纵向一体化,即在明确的权力等级制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各级办事机构③管理方式的书面化,即政府人员能以书面文件为基础并按照需要特殊训练才能掌握的程序来进行行政管理④职务活动的专业化,即政府能根据技术资源来任命人格上自由的行政人员,并在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位上根据激励或成绩而晋升等职务活动⑤公务管理主体的知识化等方面,譬如政府人员能实行按照章程办事、不讲情面、公私分明等等。而这几点也正是韦伯所提倡的理性官僚制所包含的内容。 但实际上,中国现代的官僚制度远远与韦伯所提倡的理性官僚制度要相差。在我国,即使法律再如何地完善,但仍然摆脱不了政府人员贪污问题,而这也是官僚制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弊端。大量调查资料和报告表明:我国公务员贪污现象严重,但现今却无法用法律的严打和死刑的威吓来真正解决贪污问题。导致此类公务员经济类犯罪事件的泛滥的因素有很多,例如:①政府人员本身素质问题(一些公务员素质低、文化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够等等)②政府内部环境的作风差(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威逼、同级之间的腐败作风等等)③政府人员在组织活动中缺乏理性化,偏人格化④中国自古以来官僚制所遗留下来的弊端等等。从理性的角度来说,贪污问题大抵都是经济利益化的驱使而造成的。在中国,“权力等于金钱,金钱能购买权力”这一说法也被广泛承认。再者,中国人许多文化都根深见底,例如血缘关系浓厚、注重人际关系圈、爱面子、虚荣等等,这些主观因素也是造成公务员素质不高的原因,违背了韦伯所说的“实行照章办事,不讲情面,公私分明”原则。 在韦伯的理性官僚制中曾提到,要根据技术资源来任命的人格上自由的行政人员,同时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位要根据资历或者成绩而晋升,但联系本国实际国情,往往情况不尽人意。中国式的官僚主义根深地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没有真正考虑到人才与职位的合理配置,特别是一些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岗位,往往所招收的人员不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的,要不就是从其他岗位调配过来,但两者实际上并没有看中招收人员个人才能与该岗位职能的对应性,一些官员更有甚者通过金钱买入官职,或者通过关系获得官位等等。由此可见,在

韦伯科层管理理论

论韦伯科层制理论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对立统一 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韦伯通过考察了历史上所有的科层结构以后加以重新建立的管理理论。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①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动机的发展与需求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需求的层次有高低不同。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一、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内容及特征 (一、)韦伯科层制理论的内容 作为一种管理理论,科层制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理论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工具韦伯科层制的只要内容有:第一,科层制理论是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之上,强调科层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都应该以理性作为标准。韦伯首先指出:“一种统治实体的理性社会化了共同行为,在‘官僚体制’里有它的特殊的类型。” ②也就是说,在科层制里,理想化的统治是最为根本的,是最基本的统治形式。在科层制里,任何人都是非人格化的。第二,科层制组织中,各部门、各作业单位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的。这种分工是管理者行驶管理权力的基础。第三,科层制组织中“存在着职务等级的和审级的的原则,也就是说,有一个上下级安排固定有序的体系。”在这个职务等级中,上级可以对下级发号施令,还可以监督下级,而下级则必须服从上级。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权利规定,这种权利不是来自于某一个人,而是来自于这个职位本身。同样,各个职位也有相应的义务,必须做好自己的职务,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每个职位都各司其所,整个组织就会非常出色地完成整个组织的任务。第四,科层制组织中,技术专门化逐渐成为主要的管理技术,这种技术专门化,既是整个科层制组织的结构需要,也是科层制组织中的人员需要。在科层制中,组织成员凭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获得工作机会,享受一定的薪水报酬。组织在吸收新成员时,就是根据自己组织中所需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一.关键名词 1.公共管理P9:是社会公共组织通过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为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对日益多样复杂的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活动。 (其主体是公共组织;管理对象是公共事务及公共组织自身,管理的目的是增进公共利益及社会协调发展,管理的途径是观念和手段的不断创新,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对管理对象进行调节和控制。) 2.公共管理学P24:是为研究公共部门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主研究公共部门如何高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科学。政府组织及第三部门的管理问题共同构成公共管理学的研究范围。 (其以公共管理者为教学与研究对象,既重视公共管理外在的环境,又重视内在地管理。公共管理重视私人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但未改变公共部门的主体性,作为一门学科,它整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 3.行政组织:广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负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既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政党负有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也包括国家机关中的立法、司法系统中负有执行职能的各类单位和整个国家行政机关。 狭义的行政组织是指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根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行使行政权力、执行行政职能、推行政务、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机构体系,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 4.品位分类P147:是以国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个人条件,如学历、资历等为主要依据的分类管理方法。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员分类体制。 5.政府职能P40:政府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6.编制管理P72:就是对各类国家编制实施的管理。由于编制包含职能、机构、人员三个方面的内容,编制管理也就是对法定组织的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 7.事业单位P76: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8.职位分类P149:是指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将适合职位分类的公务员职位,按工作性质、责任轻重、难易程度和管理资格条件,

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及其对今日中国的借鉴意义

2011年09月 学术探讨 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及其对今日中国的借鉴意义 文/朱晓曼 摘 要:本文从基本理论出发,对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同时,站在现实发展的角度,对官僚制重新审视,提出它对今日中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官僚制;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9-0339-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为人类贡献了影响深远的官僚制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官僚制就一直处在管理理论研究的风口浪尖,成立之初广受推崇,随后又受到多方质疑,但从未脱离人们的视野。 一、评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顺应了西方行政改革的需要,成为了政府运作的典型模板。然而,随着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等理论的风靡,官僚制受到了各种非议,引起了学界对它的重新审视和认识。 (一)积极作用 1、带来高效率。韦伯的官僚组织从理性精神出发,集中人力物力实现最高的效率,在严格的上下级关系中,实现协调统一。 2、实现管理的专业化、知识化。有观点认为,官僚制最大的功绩在于举起了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的个人专断和感情用事进行管理的做法[1]。 3、注重法律法规的作用。官僚组织中有一系列的法规,明确规定了组织和个人的权限范围和职责内容。 (二)消极作用 1、滋生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繁乱复杂的规章制度和程序规范使行政机构陷入文山会海的泥潭,效率低下;同时,森严的上下级制度,使领导层级权力过分集中。 2、组织僵化,缺乏创造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过分依赖规则和程序,缺乏创新和突破。 3、应变能力和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差。组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缺乏弹性,当现有的规章制度不能够提供必要的指导时,局限就很明显了。 4、组织暮气沉沉,缺乏竞争机制。一味强调稳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人员一旦被录用,便可工作到退休的那一天。 5、信息传输不畅,沟通受阻。由于层级繁多,每条信息由都要层层经手、多级加工,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大衰减。 二、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对今日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官僚制在中国行政发展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8次大的以机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改革[2],奠定了今日我国行政体制的新格局。学界普遍认为中国的行政发展处于官僚制发展不充分的阶段,存在很多问题: 1、行政法制不健全。目前,中国行政法规制定滞后,程序性法规匮乏,对行政工作和相关人员没能形成有效的监督。 2、公私不分,寻租不断。公务人员长期以来处于特权阶级,占用大量优势资源。最典型的就是政府对于经济的大幅干预,利用招标、特批等手段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权,官商勾结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 3、行政效率低下。公务员只进不出,以年月换资历;办事程序复杂,多头管理严重。人们通常为了一个行政申请而“踏破铁鞋”;专业化程度不够,行政现代化进程缓慢。 (二)僚制对今日中国的借鉴意义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入新公共服务阶段,对官僚制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但是,对中国来说,官僚制具有自身特殊的含义和特征,。对于官僚制的借鉴不能全盘肯定或者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现实国情,推动行政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1、提倡理性化的管理方式。官僚制的精髓就是理性精神,它是我国行政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应汲取理性精神的营养,客观全面的进行包括机构的设置、人员的招聘考核等各项行政管理活动。对理性的强调,更能够有效地克服公私不分的情形,克服情感因素的影响,使公务人员都能专注于行政事务的完成,而减少寻租的发生。 2、法制化的必然要求。韦伯在其著作中多次重申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我国应该加强行政立法的力度,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实现行政管理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弱化人为因素对政策的左右,使管理活动更多的体现民众的需求、社会的需求。 3、完善激励机制,引入竞争因素。韦伯的非人格化官僚理论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努力避免。现行的公务员考试和管理制度已经增加了竞争因素,却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僵化的格局,公务员事实上的终身雇佣制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应该强调行政机关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实现多元化、全方位的责任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引入第三方考核力量,加大对平时工作的监管力度。更不要让问责制流于形式,要真正的贯彻落实。 4、现代知识和技术的运用,用科技武装行政队伍,提高行政效率。韦伯的官僚制强调工具的作用,不仅要专业化,更要利用现时的技术对行政组织进行武装。进入信息时代后,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普遍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政府管理而言,就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入当今社会,履行其职能。借助电子政务等专业化平台,加强政府同社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和联系,保证行政活动行之有效的进行。 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熠熠发光的精神财富,它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它有优势也缺点明显,对于它的借鉴始终应该辩证看待,关键是适应国情,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如彼得斯在对各国的行政改革进行分析之后指出:“对于体制转换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追求政府部门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重视建立一个可被预测的、正直的韦伯式官僚政府[3]。”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商务印书馆,1997.278-286 [2]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注:[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江西人民出社.1992.279.[2]朱国云.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3]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11.09 339

第3章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 副本

第3章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一、权威结构理论与组织类型分析 韦伯认为,权力是无视人们的反对,强使人们服从的能力,而权威则意味着人们在接受命令时是出于自愿。可见,在权威制度下,下级把上级发布的命令看做是合法的。正是根据这种权威合法化的方式,韦伯对不同类型的组织进行了区分。他认为有三种合法的权威,由此出现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即“神秘化的组织”、“传统的组织”和“合理化—合法化组织”,其中每一种组织形态都意味着其独特的管理机构或管理体制。 1.神秘化的组织 这种组织形态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对这些人的超人能力、英雄主义精神、模范品格进行崇拜。韦伯用“超凡魅力”一词来说明领导个人的人格,典型的“神秘化的组织”是以宗教或政治形式出现的小规模的革命运动。 在这一类型的组织中,由于领导的权威仅仅依靠的是领导者个人的人格,组织成员对命令的服从便仅仅是基于领导者个人的感召力和煽动力。因此,这种组织内在的基础并不稳固,常常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 2.传统的组织 在传统的组织中,行使命令和权威的基础是先例和惯例。从前经常发生的事情被看作是神圣的东西,并由此确定了各种团体的权利和期望。在传统的权威制度下,存在着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世袭制”,另一种是“封建制”。在实行“世袭制”的组织中,官员只是领袖个人的奴仆,并从领袖那里获取他们的报酬;而在采取“封建制”的组织中,官员则拥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并对领袖保持着一种传统上的忠诚关系,他们比“世袭制”形式下组织中的官员享有更多的自主权。 韦伯认为,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是什一税制、采邑制和遗产继承制,而维持这些制度的关键却是过去的惯例以及已成为惯例的权利与义务的体系。 这种组织类型的权威明显地具有世袭性、封建性和绝对性的特点,世袭性即公之子恒为公,士之子恒为士;封建性是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主人与臣仆的关系,信奉家长政治和老人政治,整个组织如同一个家族;绝对性则意味着领导者的意志就是法律,权威不受限制,至高无上。 3.合理化—合法化组织 在合理化—合法化的组织中,行使权威的基础是组织内部的各种规则,人们对权威的服从是由于有了依法建立的等级体系。此时的权威必须在组织中担任一定的领导职务,被领导者对权威的服从实质上是对组织规则的服从,在赢得服从这一点上与领导者个人的品质、能力、学识关系不大;此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各自都要受到组织规则的约束。这种类型的组织是以官僚组织的形式出现的,而韦伯则把它看作是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权威制度。 4.三种组织的关系和比较 对于神秘化的组织而言,当那个对组织成员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死后,组织必将会失去其神秘化的形式,而变成其他两种类型组织——“传统的组织”和“合理化—合法化的组织”——中的一种。假如领袖的继承问题是通过遗传的方式来解决的,那么“神秘化的组织”就会演变成为“传统的组织”;假如领袖的继承问题是根据已有的法则来决定的,那么“神秘化的组织”就将发展成为“合理化—合法化的组织”,亦即“官僚组织”。 韦伯认为,在基于三种权威而形成的三种组织类型中,与传统权威相适应的组织类型效率较差,因为其领导者不是按能力来挑选的,其管理单纯是为了保存过去的传统而行事。基于超凡魅力权威而形成的组织则过于带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其管理工作不是依据规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