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例谈自制教具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自制教具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416755588.html,

例谈自制教具在地球运动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赵春玉

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年第25期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往往成为一般老师的首选,而传统的教具渐渐退出了课堂,针对地理学科的特点,有些教学内容,用传统的教具教学更加直观,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有些内容的课堂教学完全可以脱下课件的华丽盛装,让一些简易的教具回归课堂,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鲁教版高一地理教材第一册第12页,就有一个活动题:1.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或自

制的地球仪,观察其明暗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据此说明该分界线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观察晨昏线位置的变化,说明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并解释昼夜形成和昼夜交替的原因。此活动看似简单,但实际效果甚微,因为在教室,日光较强,加之电筒光线非平行光线,所以很难看到清晰的晨昏线。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理解,无论是教师板图,还是课件播放,都能对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但晨昏线相对地表某地的运动方向是高一学生初学时的一个难点,也是教师的讲解难点。一般教师往往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说出晨昏线的运动方向,因为没有直观的晨昏线,总是有很多学生说不出来,即使讲了答案,依然有很多学生似懂非懂。课件播放,立体感不足,学生也很难看清地球表面的某一具体地点。我在演示时,拿出了一个肯德基全家福的纸筒,当时学生们爆笑,实在不知它有何用,胃口被我调得高高的,全部瞪大眼睛看我下一步的操作。然后我用纸筒罩住地球仪的夜半球,与地球仪接触的筒口恰好成了晨昏圈。再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观察随着地球自转,北京与晨昏线的位置有何变化,学生很容易理解,北京的位置逐渐靠近或远离晨昏线。我又追问:“在地球表面生活的人感觉不到自己在运动,如果让他想象晨昏线的运动方向,该是什么呢?”此时,根据相对运动的远离,学生就能脱口而出“晨昏线的位置相对于地球表面是变化的,其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学生在课余完全可以用一次性纸杯和小地球仪来充当学具进一步理解晨线和昏线的特征。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虽然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较好地展示出来,但有很多学生思维的速度远不及动画的速度,往往教师重复几遍,学生也反应不过来。在这里我通过板图和演示自制教具相结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图,讲清楚昼弧和夜弧的含义,昼弧长度和夜弧长度及与昼夜长短的关系。然后为学生亮出自制的“T”字形教具。(用报纸卷成)学生起初也是很难理解这个教具的作用,我把它放在黑板上画好的图中,学生恍然大悟,“T”的横线代表晨昏线,竖线代表太阳光线,学生通过这个教具的位置很清楚地回顾了“晨昏线圈所在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知识点,也进一步理解了“太阳直射光线的含义”(垂直照射且延长后过地心)。然后我通过移动太阳直射光线,让学生观察、思考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具体演示如下:

1.我把太阳直射光线摆在0°到23°26′N的任意位置,让学生观察北半球和南半球各地及赤道上昼夜长短及其变化情况。再把太阳直射光线摆在0°到23°26′S的任意位置,让学生观察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