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若干问题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若干问题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若干问题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若干问题

2002年9月

第24卷 第5期当代经济科学M oder n Economic Science Sep ,2002Vol 24 No 5 关于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若干问题

余 力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摘 要: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进程滞后,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的

进展,必须推进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融资证券化,调控自动化。

关键词: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融资证券化;调控自动化

中图分类号:F830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2)05-0041-05

相对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和进程而言,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水平和进程无疑是较滞后的。表现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金融成本过高,金融资产状况不良,金融风险较大。金融市场化水平低,大大限制了我国金融市场对社会资源配置的核心作用,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因而,如何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则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我认为,要真正实现我国的金融市场化,必须解决如以下四个问题: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融资证券化和金融调控制机制自动化。

一、资金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说借贷资本是资本商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值得争议的问题了。同样的道理,说借贷资金是资本商品也就是同义的反复。因此,资金商品化值得研究的问题应该是资金商品的交易形式和定价规律,以及如何实现资金商品化。

借贷资金作为资本商品,它具有价值和生产平均利润的使用价值。所以,资金商品同普通商品的交易一样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资金商品和普通商品的交易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使用价值的索取。不过,在资金商品化的初级阶段,资金商品只是被 贷出!,还不是被 卖出!;第二,资金商品和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上都能按照一定的价格 售出!或 购入!。

资金商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同普通商品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价格决定和交易方式上。普通商品的价格由其价值决定,而资金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它的使用价值???生产利润的能力,资金的产品是利润。正如马克思指出的 作为资本的货币或商品,其价格不是由它们作为货币或商品所具有

的价值来决定,而是由它们为自己的所有者生产的剩余价值的量来决定!。#于是,人们认为利息

是借贷资本的价格,其价格(利率)上限就是平均利润率。

资金商品的交易方式有借贷、租赁和买卖等多种方式。资金商品之所以有多种交易方式,是由资金商品化的程度决定的。在资金商品化的初级阶段,资金交易的形式主要是借贷和租赁,交易的实质是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让渡,资金所有权并未转移(有抵押物作保障),资金价格是利息和租金;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1975年版第398页。

收稿日期:2002-06-22作者简介:余力(1948-),男,陕西西安市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创新与发展。

而到了资金商品化的高级阶段,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起来之后,票据的买卖、证券的交易相应地取代了部分资金的借贷,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转移,资金商品的价格???利率,转化为有价证券的行市。这时,不但资金本身商品化了,而且其收益也资本化了。于是,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

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计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额。即 =B 。

式中: 为本金或有价证券的行市;B为收益; 为利率。

这一公式对有价证券价格的测算很有意义。

我们研究资金商品的价格决定原理和资金交易方式,其目的在于把一般的资金借贷尽可能地转化为信用工具买卖,把借贷关系尽可能升级为买卖关系。并在实现资金商品化的同时,强化信用观念,分散和化解金融风险。

要实现资金商品化,目前应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企业的资金需求首先要利用商业信用、股份信用、项目融资等直接融资手段融通资金,并使商业信用票据化,市场融资证券化;二是商业银行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实现资产证券化和资产多元化。同时利用发行金融债券,发行银行票据等主动负债方式,实现负债形式多样化,表内业务表外化。只有这样,才能为金融市场提供品种繁多、功能齐全的金融商品。

二、利率市场化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反映的是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的本质联系,也是资金商品化的重要标志。而利率市场化就是要改变利率的行政化控制,让资金价格回到市场中去,由投融资主体(企业、银行、财政、个人)根据资金供求状况,风险和收益对比,以及自身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协商议定,自主确定。非如此,金融资源、进而社会资源的配置将失去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逐步转轨,我国的利率体制向市场化方向逐步迈进。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1985年。这一时期我国利率改革的主要思路是提高利率水平,增加利率档次,完善利率结构,并适当下放了利率管理权。这些改革举措,打破了过去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体制,使利率体制向市场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二阶段从1986年至今。这一阶段,利率改革的明显特征是适应经济周期性需要,表现出利率变动与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利率的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

尽管我国的利率体制向市场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利率市场化水平无疑是处于较低层次。具体表现在:(1)占社会融资绝大比例的存贷款利率决定权仍然在国务院,这使货币政策的内时滞延长,利率水平对市场的反映迟钝滞后;(2)严格的利率计划控制,与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相适应;(3)利率变动基本反映了国内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均衡状态,但与国际收支状况基本割裂。利率是资金的对内价格,汇率是资金的对外价格,二者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1996年以来利率的频繁下调,而汇率基本不变的事实说明,我国利率水平与外部均衡脱节。可见,我国的利率体制离真正的市场化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需要不懈地努力。

国际上实行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一般通过三个步骤:(1)规定最高存款利率和最低贷款利率,并不断调整利率上下限;(2)实行浮动利率,扩大利率浮动范围,下放利率浮动权;(3)建立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吸收,但一定要符合我国国情,稳步推进。

我认为,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注意解决好下列问题。

第一,要有一个均衡的利率水平。所谓均衡利率水平是指在货币供给(Ms)和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货币需求(M d)正好等于M s时的利率水平。在均衡利率水平的约束下,M d具有较显著的

利率弹性,同时,Ms 的调整也会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动。需要指出的是,均衡利率水平的确定,不仅要使货币市场均衡(L=M),而且要考虑经济均衡(I=S 如图1),尤其在开放经济环境下,还应考虑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F=E 如图2)

图1 IS-I M 模型中的利率图2 IS-IM -F E 模型中的利率

第二,市场利率要根据实际利率而定,并对物价反应灵敏。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条件下,市场上的各种利率均是名义利率。而名义利率应是包含补偿通货膨胀风险或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其计算公式为:r=(1+i)(1+p)-1

式中:r 为名义利率,i 为实际利率;p

为借贷期内物价变动率。

图3 一年期贷款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比较

从上式可知,在币值稳定条件下(P=0),r=i,此

时的市场利率就是资金的有效价格。相反,当币值不

稳(通胀或通缩)时,一方面会使本金贬值或升值,另一

方面还会使利息贬值或升值。此时的市场利率不但要

发挥保本功能,而且要发挥保息的功能。否则,就会出

现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i=1+r 1+p

-1)的差距,引起资金价格失效,杠杆功能失灵。因此,利率市场化的重要

标志之一,就要看市场利率是否能随物价变动而及时

调整。

这里值得强调的是,货币当局要非常关注实际利

率水平,否则,货币政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例如,为

克服通货紧缩,我国从1996年5月起往后的40个月里,先后6次降息,但由于降息幅度小于物价下跌幅度,实际利率在30个月里高于名义利率,从而使降息效应远不如预期那样理想(如图3所示)。三、融资证券化

所谓融资证券化,是指在资金商品化、信用票据化和证券化的基础上,资金交易形式尽可能通过票据买卖和证券交易等信用工具的交易去实现和完成,把借贷关系尽可能转化为买卖关系,以实现资金配置的市场化。

金融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即票据和证券。票据和证券是经济主体直按融资的信用凭证,是金融交易的基本工具和媒介,二者分别在?票据法%、?证券法%的保障下,价格稳定,流动性和还原性很强。因此,票据买卖和证券交易不但是加强资金横向融通的纽带,而且是实现资金纵向调度的链条。

票据流通是真实资本运动的反映,同再生产过程密切相关,息息相通。但由于票据流通只能在彼此经常往来,互相熟悉的法人间进行,超出此范围就会受阻。然而商业银行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

务将打破这一限制,并把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商业银行的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放贷属于货币放款,其实质是把商品资本提前转化为货币资本。这不仅改变了资本的存在形态,同时促进了再生产顺利进行。再加之票据本身就是货币性金融资产,人称商业货币,所以商业银行通过票据买卖放款,并不增加总需求。相反可以调节供求矛盾,协调产销关系,改善货币流通。

投资于有价证券的资本其职能和形态发生双重改变。一方面是资本的生成和聚集,货币资本转化为职能资本;另一方面是有价证券产生,真实资本转化为虚拟资本。由于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因此,有价证券属于虚拟资本。有价证券是一种法权的证书,是产权和债权的凭证,其所有者可以通过抵押、回购、出售等形式收回投资或再融资。

实践证明,资金融通利用票据买卖和证券交易为媒价进行,不但可以把金融建立在可靠的信用保障上,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而且可以打破资金供给制的格局,按市场原则配置资源。

四、调控自动化

我们常想,我国的金融宏观调控能不能做到象水塔的自动送水装置一样,把货币供给管理的自动控制和自觉控制结合起来,使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能得到一个适量的货币供应,不会过多也不会太少,借以熨平经济周期,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经过深思,我们认为只要在资金融通市场化基础上,实现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自动化和市场化就可以做到。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自动化和市场化,是指我国的货币供给管理要彻底打破指标控制,规模管理的行政作法,使基础货币(B)的供应按照市场原则,通过金融工具的交易进行,并将货币供应量(Ms=K&B)控制在潜在的生产能力之内。这就是说,要实现宏观调控的市场化,必须解决按什么原则供应货币,通过什么渠道供应货币,供应多少货币,货币供应如何调控等问题。

(一)银行要按社会生产能力供应货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而成为重要的金融变量和政策变量,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持续动力。要发挥货币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作用,关键在于银行按什么原则供应货币???是按社会已经生产出多少商品供应货币,还是按社会能够生产出多少商品供应货币。如果银行是按社会已经生产出多少商品供应货币,货币就只能是一般的交易媒介;如果银行按社会生产能力供应货币,货币就能发挥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作用。

长期以来,银行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市场中的流通手段量是按待出售的商品价格总额提供的,支付手段量是按物资保证原则发放的。显然,这种资金供应模式只能满足企业简单再生产的需要,货币只能发挥支付媒介作用。而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是通过政府上项目,银行提供资金完成的。其结果往往造成贷款效益低,银行呆坏账多,以及投资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形成社会财富大量损失浪费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要树立按生产能力供应货币的思想,准确把握潜在生产能力与现实生产能力的差距,实事求是地按社会生产能力供应货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贯彻按生产能力供应货币,要求银行处理好货币放款与资本放款的关系。货币放款要求企业以商品抵押或票据贴现的形式发放,资本放款通过企业提供债券、股票、保险单等有价证券抵押形式办理,以虚拟资本为保证扩大社会资本量,满足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

(二)提高基础货币投放的自主权和市场性

在现代信用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在短期内,由于货币乘数变化不大,货币供应量形成和控制就取决于基础货币量的多少和调节。而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无非三条:(1)再贷款、再贴现;(2)买卖政府债券;(3)收购金银外汇。通过以上三条渠道吞吐基础货币,是世界中央银行的传统做法,我国中央银行也并无二制。现在的问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形成基础货币占用的质量不高。

第一,对国有商业银行债权的内生性和软约束。我国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额的50%

左右是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债权,而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量的60%以上是对国有企业的贷款。国有企业由于资本金不足,历史负担沉重,改革不到位等原因存在事实上的软约束,这种软约束在现行体制下自然转化为信贷软约束,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为保证国有商业银行正常运营,中央银行不得不向其再贷款注入基础货币。而且,基础货币的注入主要是通过信用贷款形式投放的,再贴现占的比例很低。

第二,超过信贷能力弥补财政赤字。财政利用信贷资金弥补赤字,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直接在中央银行透支借款;二是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购买政府债券;三是发国债并强令金融机构购买。财政透支借款和央行购买政府债券,直接反映中央银行对中央政府债权的增加,引起基础货币投入。而各金融机构购买政府债券的资金来源是其在中央行的超额储备!,而超额储备!也是央行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因而金融机构购买国债后如出现储备不足!,仍然需要央行贷款补足。这样,央行事实上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曲折途径,间接地增加了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以上三种方式,除第二种办法是央行主动利用金融市场,通过买卖国债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贯彻货币政策外,其他两条显然是非市场行为,非经济手段。

第三,外汇占款的增加不完全是央行的市场行为。我们知道,国家国外净资产的增长是通过外汇人民币占款增加实现的。而我国中央银行对国外净资产的增加或减少是缺乏自主权的,是被动适应国家外汇政策需要的。所以,由此引起的基础货币投放并不完全是央行的市场行为。例如, 1994年和1995年外汇储备猛增引起基础货币投放过量,进而导致金融宏观失控;为消除金融失控,中国人民银行只好于1995年和1996年采取收回再贷款,开办特种存款和发行融资券等办法进行对冲操作(或中和操作)。

(三)正确处理不同货币形式间的关系

随着我国信用制度的健全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我国的货币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些不同形式的货币,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商业货币,包括商业汇票和商业本票;第二类是商业银行的货币(银行券),即商业银行的汇票、本票和支票;第三类是中央银行货币,即国家的法定货币(法币),如人民币。

以上三种不同类型的货币,尽管内容复杂,形式多样,但其依存制约关系却十分明显,即商业货币要依存并受控于商业银行货币,商业银行的货币要依存并受控于中央银行的货币。前两类货币属于普通货币,后一类属于基础货币,高能货币。商业票据向银行券转化、银行券向法币的转化,都应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合理的价格,通过票据和证券的买卖进行。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调节,也必须利用机制间接控制。

总之,金融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金融市场化的难度大,制约因素多,其基本条件就是要有一个统一有效的金融市场和真正独立经营的投融资主体。可以断言,在我国企业和金融机构未真正建立起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治理结构之前,金融市场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参考文献:

黄达,2000:?货币银行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1975:?资本论%,北京:人民出版社。

沈坤荣,2000:?实际利率水平与中国经济增长%,?金融研究%第8期。

余力,2000:?货币理论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责任编辑、校对:赵西宁)

Key Words:government;interests;tar get function;conflict;coordination

A General Judgement on and C ountermeasures Suggested

to China?s Financial Fragility(1991-2000)

WU Zhi w en

(Finance Department of Nankai University,T ianjin300457,China) Abstract:T he concept of financial fragility arose in the early1980s.W ith the consequent occur rence of financial cri si s,more and mor e theo ret ical studie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n financial frag ility have been made.On the basis o f the studies by pr edecessors,this paper makes specif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China?s financial frag ilit y(1991-2000)and puts forw 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allev iate or eliminate the pr esent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to prevent it from being fur ther intensified.

Key Words:Key Wo rds:financial fr ag ility;financial system inno vat ion;financial diversification;counter measures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Supervis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ternet Banking

LI Cheng,ZHANG Cheng hu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Abstract:T he I nternet banking is the result of combining sci tech advance w ith financial industry,w hich is a new problem befor e the conv entional central bank super visio n.T his article puts forward,in the light of the present situat ion in our Internet banking dev elo pment,a tentative idea of establishing the financial superv ision system conformable w ith our Internet banking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llenges of the I nternet banking to supervisio n system,introducing briefly internatio nally practical ex perience and cur rent pr actice.

Key Words:Inter net banking;international ex perience;financial supervision

Some Issues on Our Country?s Financial Marketization

YU Li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Abstract:T he process of our countr y?s financial market ization is lagg ing behind,undesmining the speed and the re turn o f our eco nomic development.I n or der to accelerate the process,the paper holds,impetus must be g iven to capital commercialization,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financing securities or ientation and r egulation automatization.

Key Words:capital commercialization;interest rate mar ketizatio n;financing securit ies orientation;reg ulation autom atizat ion

Block trading System:S pecial Arrangement of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SHENG Yue,WANG Shu Wei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 ics,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61,China) Abstract:In the theor y of financial mar ket micro str ucture,the transfer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for ming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内金融市场改革的关系全球金融一体化趋势加速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成为中国金融业的必然选择。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渠道,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广泛研究和讨论。国际货币职能的实现是有层次的,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流通范围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国际货币职能由低到高逐步实现。 人民币目前流通范围和行使国际货币的职能有限,还处于货币区域化的开始阶段,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条件的分析认为,国际市场对人民币需求增加、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稳定等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利因素,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条件正在逐渐成熟;但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仍相对滞后,以及金融监管、货币流通等相关的制度建设则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金融机构作为金融业的微观基础和主要载体,在微观层面体现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业国际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货币替代理论是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在中国银行业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系列变化中得以体现,如银行的业务、利率等方面。实证分析表明,股票市场的发达程度与货币国际化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二者能够相互促进;但人民币国际化也可能加大中国股票市场的波动风险。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将促进人民币债券的国际发行,为中国境外企业提供低风险、低成本投资工具。另外,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缓解我国保险业外汇资金货币错配问题。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建议。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金融市场之间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分析认为,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进展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深化、培育离岸市场、缓解货币错配,同时对金融市场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 另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制约影响大于支持影响,现阶段应通过构建区域货币合作制度、推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等来予以克服,促使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良性互动。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将人民币作为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加以研究,需要有历史的眼光。本文最后基于从内因到外因的发展逻辑,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致力于可自由兑换、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自由化阶段,致力于人民

2020年(金融保险)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行影响

(金融保险)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 行影响

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行的影响 2011-1-122:39:00严婷第壹财经日报 8钢铁股有望爆发 龙虎榜揭秘:主力资金逆市抢筹12股 [字体:大中小]收藏订阅RSS分享打印[网友评论0条] 【经验扫描】 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必然改革(本页) 日本:始于国债利率市场化 东亚: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 拉美:“激进式”改革实践

【银行现状】 国内银行业利差高吗? 商业银行直面利率市场化 【影响】 “上下放开”:银行估值遭挤压 利率市场化大浪淘沙银行业版图必将改写 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必然改革 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滞胀的危机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化的壹部分,美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放松利率管制。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时至今日,更是已经代替传统存贷

利差收入成为银行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能够说,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壹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由于美国在大萧条后出台了壹系列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管制,其中最为著名的“Q条例”就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且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随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大幅低于通胀率,美国的银行业出现了严重的“脱媒”现象,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挖掘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美国不得不开始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以放松大额可转让存单(CD)为突破口的。在取消利率管制前,美国先后已放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之上、金额1000万美元之上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持续了16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的规律。 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之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之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1973年,美联储取消了10万美元之上的存款利率的限制,导致1973年利息支出急剧增加。

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行秩序。 动因(一)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 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①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②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摘要:始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十来年探索之路,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原因;影响;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利率完全或全部由市场决定,只不过是加大市场决定的比重而已。是中央银行仍通过确定基准利率,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进行调控,并逐步形成各种利率的合理利差,构建起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现在我们就此来分析一下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1、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2020年(金融保险)利率市场化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热点

(金融保险)利率市场化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热点

利率市场化: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热点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对原有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利率体制进行了渐进式改革,取得了壹定的进展且逐步将利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日渐明显。随着中美、中欧“入世”谈判尘埃落定以及经济活动复杂性的提高,统壹的利率已不能反映金融市场上需求和供给的均衡水平。 壹、我国现行利率体制的弊端 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现行的利率管理体制存在着严重问题。 第壹,结构性缺陷突出。壹是存贷款利率结构不合理,利率水平被人为地压得很低,存贷利率为零或负利差,不同程度地制约了利率调节作用的发挥。二是利率结构不合理。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没有利率的风险结构,长短期信贷的利率档次也拉不开,致使许多企业运用信贷资金无风险约束机制,而且我国采取低利率的信贷政策,让银行背负着大量的改革成本,步入运营困境难以自拔,长期下去也不利于银行的商业化运营。三是利率倒挂。国债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企业债券利率高于国债利率,这是壹种有中国特色的利率倒挂。由此引出的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尽管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证弊市场利率四个不同层次的利率体系,可是且未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有效利率传导机制,使得货币政策很难通过利率传导而起作用。 第二,俩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经过改革,尽管我国在价格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竞争有序的价格形成及管理机制,但在要素市场领域,价格约束机制仍然比较僵化,特别是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其价格表现形式——利率仍然受到严格管制,不仅弱化了利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引导功能,而且不利于利率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从而导致俩种价格体系的严重错位。壹是在强有力的金融抑制和严格的利率管制下,在总体上中央银行信贷规模内的资金控制价格和大部分商品市场价格调节的对立和背离;二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的治本之策

“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的治本之策 宏观调控热点对话④黄丽珠吴晓求张承惠杨凯 主持人手记: 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改善金融机构运行环境的要求已经非常迫切。市场准入的逐步放松,我国金融业面临的国际竞争逐步加大;2003年我国经济贸易依存度已达60%,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国际业务;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金融改革的深化,要求我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金融产品进一步多样化,最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尽管当前我国宏观金融形势总体运行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隐忧。有数据显示,到2003年我国M2占GDP的比重接近200%,这种高比例在全世界都很罕见。过大的M2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融资过多依靠银行体系,风险集中度偏高。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不久前召开的“北京国际金融论坛”的演讲中指出:目前,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单一,使资金不能在不同金融产品之间方便地流动,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对此,要通过金融制度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建立透明高效、互连互通、运行安全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构筑起金融市场多个子市场之间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今天,三位经济学家做客《理论周刊》“宏观调控热点对话”,本期主题“‘市场化’:金融市场发展的治本之策”,“坐堂论道”,共享金融智慧。 主持人:本报记者黄丽珠 特邀嘉宾: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晓求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 瑞银投资银行执行董事兼中国区首席代表杨凯 货币市场必须与资本市场匹配发展 主持人:金融市场是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要优化配置金融资源,使各市场间资金良性互动,全面推进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至关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市场产品比较匮乏、金融深化不足,在不少方面还存在创新压抑的问题,金融市场发展中的深层矛盾有待于尽快解决。对此,您怎么看? 吴晓求:金融市场,简单说来至少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我国强大的市场化程度较低的银行体系制约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然而,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没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货币市场,整个市场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出问题。货币市场的本质是流动性管理,以维持短期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不主要是一个融资市场,特别不是长期融资市场。如果把货币市场主要定义在融资上,就会扭曲市场的功能。货币市场的发展非常重要,就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而言,资本市场发展较快,货币市场严重滞后,而且货币市场内部各要素部分不对接,贴现市场、回购市场、拆借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各市场缺乏有机联系。金融市场发展的最终目的之一是要帮助银行体系化解风险。有人简单地把金融市场发展和银行体系发展对立起来,认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分流银行体系的资金,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金融市场的发展,从趋势上看,是要通过金融体系的升级,来弥补或者说替代银行的某些职能,同时帮助银行体系分解风险。 改善宏观调控需要发展直接融资 主持人:近几年来,融资结构畸形发展问题越发突出。2003年非金融企业部门在金融市场融资的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2021字论文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2021字论文 篇一: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国内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加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更好服务客户的同时发展中间业务。 一、利率市场化的最新进程与趋势 (一)利率市场化最新进程及特点 1.“利率新政”。2021年6月8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性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到 1.1倍。这一政策实现了存款利率双向浮动,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被视为“利率新政”。 2.非对称式调息。2021年7月6日,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非对称降息下调0.25和0.3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21年9月16日以来首次非对称式调息,并再度将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由基准向下0.8倍扩大到0.7倍,视为利率市场化的再度深化。 3.贷款利率全部放开。2021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只剩下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利率上限全部放开。 (二)利率市场化未来趋势 篇二:利率市场化进程论文 利率市场化进程论文

【摘要】根据我国的利率结构和融资结构的特殊性,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中国特有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可能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将会带来的新挑战;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将会带来的新风险等等。我国应针对以上新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解决办法。 一、引言 2021年6月8日和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至今最大幅度的改革举措。经过改革,贷款利率下限已经突破银行保本点,意味着贷款利率市场改革已经到位;而存款利率可上浮说明利率体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的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与利率市场化进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利率市场化并不会一帆风顺,路途必定艰难,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过程。我们既要借鉴国际利率市场化成功经验,也要总结其中的失败教训。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包括对银行效率和银行风险两方面)、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等方面。 篇三:利率市场化论文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实施的现状和建议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金融学院

[体制,趋势,我国]探析我国金融体制市场化改革趋势

摘要:在近20年改革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始终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取得了重大进步,这就是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在改革过程中,中央银行监管体系、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以及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现状;发展趋势 1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1)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导向,逐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机构体系。 首先是分设了专业银行和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大一统的计划金融体制的框架。先后恢复和分设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交通银行。 其次是成立投资信托类型的金融机构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1979年至1984年,先后成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投资银行以及上海市投资信托公司,以后各省市也相继成立地方性的投资公司和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84年以后,不少大中城市相继成立城市信用社,成为为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服务的金融机构。 三是实现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在法律上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和地位,以及明确了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化。 (2)改革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中央银行间接金融调控机制。 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中国宏观调控手段从直接控制向间接调控转变的关键。从1979年起,先是在部分地区试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包干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但新体制仍然存在各专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专业银行之间吃大锅饭的问题,指令性计划指标管理为主的框框仍然没有打破。 (3)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金融市场,建立了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推行,使人们重新考虑建立金融市场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拆借市场;二是证券市场。货币市场中的贴现业务和同业拆借市场首先得到培育和较快发展。1981年上海市首先出现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86年中国人民银行对专业银行正式开办了商业票据承兑贴现业务。1994年以后,商业汇票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一些沿海经济发达省市被广泛使用,成为企业主要的结算方式和融资手段。1985年,中国先后在广州、武汉、上海等一些大中城市成立了同业拆借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跨地区、跨系统的同业拆借市场。

说一说市场化定价对规范金融市场的作用

说一说市场化定价对规范金融市场的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激活了市场经济的核心命题。做为实体经济运行的血液,金融要素的市场化定价首当其冲。 如何打破现有金融体系在长期的管制下形成的价格双轨制?让市场的无形之手引导金融资源的流向?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金融要素供需扭曲的市场制度环境,即打破金融管制。 管制安排在我国金融市场主要表现于两方面: 第一,利率“双轨”。虽然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定价,但存款的上限仍然被严格规定。这种利率管制使得银行存款利率无法客观反映市场的真实资金供求状况,金融机构无法以较有吸引力的利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存款搬家等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同时,贷款利率较低又使得社会融资需求长期高于正常水平,扭曲了真实的资金供求关系。 第二,行业准入限制。对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进行比较严格的准入限制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独大的局面,这也使得国有银行的相对垄断成为一种客观事实。在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互动过程中,“大鸡不吃小米”是一种普遍的客户选择规律,加上国有商业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筛选制度,银行“政治化”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商业经营过程中,出于“政

策导向”和风险责任的考虑,国有银行将资金优先投向国有企业,民营经济在银行信贷系统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这种“相对垄断”和由之派生的“所有制歧视”无法反映实体经济对于货币市场的真实需求,使得国内银行业的实际利率并不能有效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 上述管制造成的结果便是大量的民间资本游离于正规金融渠道之外。资本逐利性加之近年来扩张性货币政策本身的财富抽吸作用,客观上推动了民间资本向高利贷转变,并加快了实体经济的衰落过程。 供需关系决定价格,此为经济学常识。往往价格背后的供需扭曲被忽视,因此价格厘定手段也变得徒劳单薄。今天我们呼吁让金融要素实现市场化定价,归根结底是要让管制之手归位于制度安排和环境建设,让金融要素市场的供需关系来唱主角。这就要求金融市场从准入到退出环节,全部按照市场机制运作,包括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金融机构的准入、金融机构的管理层遴选和绩效约束机制等等。 我国自1996年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近20年的改革历程使管制特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尤其是近一段时间陆续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鼓励民营银行发展,已经推开了“管制松绑”的半扇门,但最核心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尚待破局。 从这一点上来说,2013年爆发的两次“钱荒”并非没有积极意义。之于“钱荒”导火索的剖析众说纷纭,但一个非

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自上而下推行的,遇到的阻力大、动力不足。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进入了中后期,在改革初期,改革的结果使大部分人都受益,所以改革的动力和决心很大。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市场化改革必定会使大部分人收益,而部分人利益受损。因此能够影响政府决策的各种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有时会抵制改革,使改革进程受阻。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涉及多个金融领域的改革,因此需要这些改革方案和进程相协调。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是单独的、孤立的改革,而是伴随着对整个金融系统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货币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金融业监管制度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以及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这些领域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不能不考虑到其他金融领域的改革进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3)中国对银行业实行的是隐性的保险制度,缺乏合理的退出机制。目前中国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政府不允许商业银行倒闭。为了冲销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政府也多次对银行注资。政府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有义务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但是政府充当银行的最后担保人,会使银行风险和收益不对称,可能激励银行高风险经营,当由此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时,政府又会成为银行高风险经营行为的最后埋单者。这样的隐性保险制度,不仅会导致银行的道德风险,而且当银行经营不善、流动性不足等问题出现时,政府和银行都会去掩饰这些问题。 (4)尽管中国货币市场快速发展,但是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仍然发展不充分,制约着央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来有效地调节利率,执行货币政策。首先,货币市场总体规模较小,市场发展不够均衡。交易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次,货币市场的交易主体较为单一。我国货币市场交易客体品种较少,且除了同业资金拆借之外,其他货币市场工具都规模较小,债券市场中,短期国债的发行量太小。票据市场的主要工具为银行承兑汇票(占95%)。 2.解决措施 (1)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资金流动规模大、速度快,没有一个统一开放的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有可能产生短期内利率的大起大落,给经济带来危害。为此,首先要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真正成为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得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规范证券市场的动作,推动我国债券一级、二级市场的发展。此外要发展银行债券柜台交易,这样就可以使债券发行和交易都市场化,形成零售与批发、场外与场内有机统一的、分层次的债券市场体系,消除不同市场债券交易价格与收益率的非正常差异,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再次要进一步降低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货币市场的限制,通过交易主体的交叉,增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与渗透。 (2)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银行业赢利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国内银行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的竞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不断弥补自己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近年来,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利率市场化改革明显提速。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遵国务院批示,全面放开了对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和约束。 目前,除了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未放开,绝大多数利率都己实现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己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会使商业银行的自主权扩大,为金融创新提供有利条件,可以促进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是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提高其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但从短期看,利率市场化会给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状态的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巨大的挑战。因此,当前研究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实现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首先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际经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和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运用最新的经济数据,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 之后,在实证部分根据前文对利率市场化下存贷款利率变动情况的分析,利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模拟利率市场化轻度、中度与重度三种情形,量化分析了存贷利率不平行变动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及盈利能力的影响,判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大小。最后提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策略建议。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认为利率市场化对给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风险控制能力、定价能力和经营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与挑战,商业银行急需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转变经营发展方式,以在利率市场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的写作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提供些许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为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表)

xx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时间利率市场化举措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97年6月 1998年1998年3月1999年10月 1999年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2002年2002年3月2003年7月2003年11月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放开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 对美元、日元、港币和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商业银行、诚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

2004年1月1日107倍,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 0.9倍不变 2004年10月29日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及贷款利率下限 2005年9月20日商业银行被允许决定除定期和活期存款外的6种存款的定价权 2006年8月2008年10月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扩大至基准利率的 0.85倍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至基准利率的 0.7倍

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度量分析_刘毅

第28卷第9期财经研究Vol128No19 2002年9月Journal of F inance and Economics Sep12002中国金融市场化的度量分析 刘毅1,申洪2 (11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5;21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本文介绍了金融自由化的度量问题,回顾了已有文献中常用的度量方法,首次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标体系,并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对我国金融自由化进程做了度量及分析,证明了它的有效性。 关键词: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指数;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度量;主成分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952(2002)09-0039-08 一、金融自由化的度量方法回顾 金融自由化(Financial Liberalization)的含义是一个国家的金融部门运行从主要由政府管制转变为由市场力量决定的过程。在早期McKinnon(1973)的著作中,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和减少数量性行政干预这两方面,后来的计量研究中也多以利率自由化1或政府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作为金融自由化的替代指标。Williamson(1998)又将其扩展,概括为放松利率管制、消除贷款控制、金融服务业的自由进入、尊重金融机构自主权、银行私有化及国际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六个方面o。目前还没有专门讨论金融自由化度量方法的文献,这方面的内容往往存在于使用到金融自由化指数的文章之中,至于它的构造方法更是言之寥寥。根据各方法选取变量覆盖范围的多寡,大致可分为广义和狭义的金融自由化指数,以下按照出现的顺序逐一进行回顾。 11Ouinn和Dennis之观点 在可考的文献中,Quinn和Dennis(1997)首次提到了/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dex0的概念, Al cia Adser (2001)指出:/考察资本管制的程度是以Quinn的金融自由化指数为基准,即国际资本流动的政府管制指数。此指数取值范围为0-1,取值越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越高。0Hy eok Yong Kwon(2001)指出:/贸易开放程度是由进出口占GDP的百分比所度量,而资本自由流动程度是由金融自由化指数所度量,后者是由Quinn和Inclan于1997年首创。0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Quinn等虽然使用了/金融自由化指数0这一概念,但是它仅指政府对资本项目的管制程度,对其他方面并未涉及,因此我们把它归为狭义的金融自由化指数。 21Oriana Bandiera之观点 Oriana Bandiera,Gerard Caprio Jr.,Patrick Honohan和Fabio Schiantarelli(1998)对金融自由化指数体系的构造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利用该方法,文中根据8个发展中国家?25年的自 收稿日期:2002-05-31 作者简介:刘毅(1978-),女,河南洛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申洪(1978-),男,河南洛阳人,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