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靖+关注学情 发挥好教材的”激活“功能的思考与实践

何靖+关注学情 发挥好教材的”激活“功能的思考与实践

题目:关注学情发挥好教材“激活“功能的思考与实践

——以《日光城和聚宝盆》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照本宣科和抛开教材,无目的地扩充大量资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情关注不够,对教材用得不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学情与教材的关系二、相关理论阐述三、如何关注学情发挥好教材的“激活”功能。其中着重介绍了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激活”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角度研究出的5种教学策略。

主题词:品德与社会学情教材激活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照本宣科和抛开教材,无目的地扩充大量资料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学情关注不够,对教材用得不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学情与教材的关系二、相关理论阐述三、如何关注学情发挥好教材的“激活”功能。其中着重介绍了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激活”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角度研究出的5种教学策略。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学情教材激活

正文:

目前,本人担任品德与社会课已经有10个年头,作为一名主抓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研组长,在听课中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老师就教材、教教材;有的老师忽略了教材的应用,扩充大量的课外资料;有的老师忽视对教材的建构,导致教材与现实脱节。这些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教师对学情关注不够,对教材及教材的作用理解不到位。由此,我进行了如下的思考与实践。

一、学情与教材的关系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倡导从儿童发展的心理规律和特征出发,力求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整体生命投入的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主体参与和自主学习及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社会》教材能够竭力体现出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让学习内容回归儿童的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学习内容呈现为多学科知识综合,编写不以单一学科知识为体系,努力使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利于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和研究问题,形成对世界完整的认知图景。

2.主题呈现:每个学习主题以探究社会为主要特征,教材中强化探究性问题的叙述和描述,注重提示问题和活动的方式。

3.活动设计:注重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通过感知,体验来主动探索,获得对事物的真实感受。

4.回归生活: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呈现,都力求通过儿童的视角,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活生生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悟。

5.资源分享:通过不同形式内容的呈现,使教材成为与学生交流与对话,共同研讨的文本。

新教材的功能主要是“激活”,是要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建构的机能。这个“激活”的过程,需要教师关注学情,摒弃“教教材”的思路,确立“用教材”的意识。

(二)学生情况

1.思维特点:我们的学生处于小学中高年级。按照皮亚杰的理论,这时期的学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推理思维,但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此外,他们也已具备分类的能力。

2.学生希望的是快乐课堂:我们课下曾多次问过学生,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课?有的学生说喜欢有更多的图片、真实的事例、视频等;有的学生说让他们能听明白,能够学到一些知识或本事;有的学生说能够参与活动,让他们快乐;……

而学生说的这些试问我们的老师能做到吗?如果做不到,可想而知,课堂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可见关注学情多么重要呀。

(三)学情与教材关系的思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接触的一是学生;二是教材。那么教师在上课前要考虑的问题也应该有两个,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

教什么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一是教材,二是学生。所以,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尤为重要。

怎么教的依据一是学情,二是学科教材。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教什么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怎么教则会因人而异。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通过我们的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材的“激活”功能。

我们只有研究好学情,并为了他们之后更好的学习,利用好教材,做好教材的再开发,课堂教学也才会优质有效。

二、相关理论阐述

20世纪以来,很多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内容不是给予,学生必须亲自发现它,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习的本质在于学习者能在学习新知识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要和所学习的有意义材料的结构结合起来。

在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是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者,他认为: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填灌”,而是要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3.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的不可避免,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由此可见,学习者的经验、参与、认知结构对于我们的教学是多么的重要呀。

美国著名教授舒尔曼1986年曾经提出了PCK概念。PCK是学科教学知识或教学内容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简称。PCK的要点是:第一,教师必须拥有所教学科的具体知识: 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第二,教师应具有将自己拥有的学科知识转化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形式的知识。

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学科知识的逻辑(理解教材),把它融会在自己的教学中,才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学科知识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学生只有在有内在逻辑的内容中发现才能有意义,符合学生认识逻辑的教学才易懂、易学,即学生能够真正了解所学的内容,把学习到的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可能实现有意义的学习,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学生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如何关注学情发挥好教材的“激活”功能

下面将以首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日光城和聚宝盆》一课为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情,发挥好教材的“激活”功能的。

(一)让学生适当阅读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

对《品德与社会》教学来说,最普通的资源就是教材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典型事例等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教师要用好,更要帮助学生学好。

在《日光城和聚宝盆》教学中,有五个地方让学生读教材。一是让学生两次阅读中国地形图,找出拉萨和柴达木盆地的位置。二是成诚的日记。我们的学生没去过,而成诚是他们的同龄人,他的话通俗易懂,更真实,更有说服力。三是中间介绍拉萨的那段话概括性很强。让学生读读,然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最后提问:为什么说布达拉宫是拉萨的象征呢?这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展开了对布达拉宫的探究。四是羊八井的介绍,这不是重点,让学生了解一下就行。因此,我就让学生快速阅读,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很容易就发现拉萨还是个不夜城。随之追问:不夜城与日光城有什么区别呢?电是哪来的?羊八井地热发电站怎么能发出那么多电呢?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动脑,阅读后还要思考。五是学习柴达木盆地这部分内容时,我给出提示:依据57页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这个聚宝盆里的宝贝有什么?2.这些东西为什么称之为宝贝?

教学中学生这几次阅读教材基本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我每次都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读一下就完事,而是把教材当作激活学生思维的作料。每次学生阅读教材时,都要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很好的发挥了教材应有的功能。突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

奥苏伯尔指出:“影响学习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在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在《日光城和聚宝盆》教学时,就要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及情感基础如何,学生或家长有没有去过拉萨、柴达木盆地等。

关于知识,学生前面在学习我国的地形时,已经知道了青藏高原在图上是褐色,是我国的第一级阶梯,海拔四千米以上,是我国最高的高原。知道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有些学生应该对西藏的拉萨,青海的柴达木有所耳闻。关于能力,学生已经会读中国地形图,通过前边几课的学习,已经初步会分析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因此,在教学拉萨的位置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查找,并圈画出来。然后,再让学生介绍一下它的位置。根据前边学过的新疆等地区的位置,他们能说出拉萨在我国的西部,引导学生比较一下,就发现在我国的西南部。又进一步引导,他们发现拉萨在地形图的褐色区域上,有的同学还发现拉萨在我国最高的高原——人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他们很显然就知道了那里的海拔很高,自然环境和地理气候的特点,为理解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及那里的资源为什么那么丰富打下了基础。这样利用学

生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习的迁移,有利于学生的内化,有利于知识的建构。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将教材内容具体化

前边说过,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其实许多学生在学习教材的有些内容时存在一定困难,因为教材不是故事书,它没有学生惯以接受的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节描写,使得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内容时缺乏主动性。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适当的扩充资料,将重点、难点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日光城和聚宝盆》时,让学生明白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关于这个问题,教材中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原因有两个,一是日照强烈,二是日照时间长。具体原因呢,教材中介绍说“那里阳光灿烂,白天烈日高照,晴光炫目,是有名的日光城。拉萨全年日照时间约3000小时,……”这些内容很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在教学中,我是这么做的:为什么拉萨的日光那么强烈呢?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我用了比较的方法。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拉萨海拔是3658米。北京平均海拔是43.5米。

算一算,拉萨比北京高多少米?(显示3658-43.5=3614.5米)

一层楼高度一般是3米左右,算一算,拉萨的人相当于住在北京多少层楼房之上?(3614.5÷3≈1200层)

你们见过的最高楼是多少层呀?10个20层的楼房摞一块是多少层?

6个200层落一起就是1200层。

闭眼想象一下1200多层有多高呀?

有的学生说好高好高的;有的学生说简直要跟天连一起了;有的学生说那离太阳多近呀,阳关照到那里肯定很强烈……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拉萨因为海拔高,天空中少云、少尘、少水分,空气特别透亮,所以照到地面的日光没有任何遮挡,就会很强。这样一来把很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的楼房层数,拉近了与学生原有认识的距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理解柴达木盆地为什么是聚宝盆时,理解盐的重要作用对于了解那里的资源如何丰富很重要。教材中只是用“盐的世界”,当地的不少房子、公路等都是用盐建造的来说明盐多。而到底盐有多少呢?学生光凭这些是难以理解的。

首先,我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播放了一段介绍察尔汗盐湖的视频加以解说,学生一下子就感受了到了盐湖的大和奇。那盐湖为什么被称为宝贝,到底有大呢?我再出示相关资料(盐总储量640亿吨……)基础上,告诉学生用这里的盐可以搭起一座从地

球到月亮架起6米厚,12米宽的盐桥。其中的钠盐可供全世界几十亿人口食用上千年。听了这些具体的数字,形象化的比喻,学生们纷纷发出“哇”的惊叹!不言自明,这样的知识学生会终身难忘。

(四)对教材进行加工、创造,潜移默化的传授学习方法

中国的先哲们早已有远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学生的学习策略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策略与方法的价值远远大于仅仅教给学生知识内容本身。

首先,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当鼓励学生将课本当作他们能用来解决问题的众多资源中的一种。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向老师证明些什么,从而显示他们进行了学习。如在教学《日光城和聚宝盆》时,我出示了这样的学习提示:依据57页内容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下问题:1.这个聚宝盆里的宝贝有什么?2.这些东西为什么称之为宝贝?使学生明白,解决问题时既要读教材又要思考。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说明你是在学习。

那关于学习的方法,则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与指导。例如,我在教学《日光城和聚宝盆》这一课时,在学生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将教材进行了加工、再创造。出示了以下的资料:

◆算一算:

拉萨海拔北京平均海拔高多少

3658 — 43.5 = 3614.5(米)

◆比一比:拉萨与其他城市日照时间对比表

◆比一比:

羊八井地热发电站:地热发电占拉萨电网的60%。地热蒸汽温度高达172℃,水温为145~170℃。

北京小汤山地热温泉:地热最高温度可达76 ℃,大部分在(40—60)℃之间。

可以看出,我把教材中的内容变化了一下,展示给学生的不光是要了解的知识,而且教给了学生一种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对比法,学生从我的示例中应该能领悟到。老师再加上适当的引导、总结,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同时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了解柴达木盆地为什么称为聚宝盆,光凭对盐的了解是不够的,而对孩子们来说宝贝应该是贵重的东西,所以我补充了下面的资料:读一读:柴达木盆地的矿藏

这是我有意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类,一是学生一看可以一目了然,感受到这里的矿藏种类多,数量多,作用大。不仅有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石油、煤炭等,还有一些高科技产品必用的贵重金属。通过这个表格的展示也能够使学生明白,找到了资料以后应该怎么办,这也是在传授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

此外,我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都是重在事实,重在数据。传达这种清晰的指导,显然能够使学生们很清楚地懂得当他们阅读时应该找寻的信息是什么,以及明白他们将要学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即找来资料要进行加工,要包含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变成自己的见解。

(五)适时对知识进行概括、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形成系统。

有些教师只是片面要求学生读教材,学习资料,而缺少对学生进行引导,致使学生头脑中大量的资料,始终处于零散、无用的状态。因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进行适时的概括、总结,这样他们才会明白该得到什么,才能形成认知结构。

如在教学《日光城和聚宝盆》时,每部分学完我都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如学生查找到拉萨并说所在位置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拉萨在我国的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上,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主要居民是藏族。这样,就把学生头脑中零散的知识串在一起。又如在本课的结尾,我说到柴达木盆地和拉萨都是资源丰富的地方。近几年我国进行了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什么啊?青藏铁路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了汉藏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这样学生能够把这节课学到和前边学到的新疆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一起进行综合整理从而形成认知结构。

另外,引导学生抓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防止知识零散的一种好方法。如在本课第二部分的教学中,我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这个聚宝盆里的宝贝有什么?二是这些东西为什么称之为宝贝?学生汇报中,我着重引导分析盐湖、稀有金属、钾肥厂、雅丹地貌等事物之间的关系,并侧重提问称之为宝贝的原因。这样学生了解的这些事物绝不是零散的,同时也突出了资源的丰富,及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另外合理的利用板书或PPT课件等,建构和运用组织结构图可以有效获取信息,能使学生确切地看到在课本中表达的观点之间的连接与关系,有利于学生建构,形成系统。

总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关注学情,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激活“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资源,努力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多丰收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著《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2.周过韬杨雪梅王淑娟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研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季苹著《教什么知识》教育科学出版社

4.杨九俊主编《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诊断》教育科学出版社

5.廖珊罗静等译《小学社会课的有效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6.兰宏生主编《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