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我国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

内容摘要: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对外贸易的实践证明,中国就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选择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然而,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竞争优势理论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具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中国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

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并经完善的比较优势原理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基本依据

(一)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

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这部划时代的经济学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即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从中获利。斯密的理论具有历史进步性,但他的理论只是回答了当某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的时候,这个国家可以以此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从贸易中获取利益。斯密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业上都不具备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取贸易利益吗?后来的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研究并解决了这个问题。借助于2×2模型(假定国际贸易中只有2个国家,只生产2种产品),他分析了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不具有绝对优势产业的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命题,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国际交换,则这个国家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取利益。这里的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相对低于另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理论

的提出,为国际贸易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撑。其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在于: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无论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确定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也能找到劣势中的优势。各国只要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让优势国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品,劣势国家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然后两国开展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小的消耗,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绝对成本说和相对成本说指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都可以得到好处,但是却没解决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交换的具体比例?贸易的利益在双方是如何分配的?而且李嘉图只考虑到供给因素,而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这就使得他的比较成本理论不够完善。约翰·穆勒(Joh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3501806.html,l)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理论,他认为,贸易条件及其变动是由相互需求双方产品的强度决定的,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强烈的国家,就要用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不利;相反,对其他国家产品需求相对弱的国家,就可以用较少的本国产品去交换,贸易条件就有利。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的。在贸易利益的分配上,具体交换比例越接近哪个国家的国内交换比率,哪个国家的贸易利益就越小。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在其论文《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1919)提出了资源禀赋论的基本观点,后来俄林(Bertll Ohin)在《域际经济与国际贸易》(1933)中-发展了他的观点,构成了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简称H-O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商品从低价格的国家出口到价格高的国家,当两国间的价格差额大于运输费用时,国际贸易能带来利益。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但并不是说,凡存在商品价格的国际差异,国际贸易就必然发生。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是由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生产要素供给比例不同,是由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数量所决定的。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价格便宜,稀缺的生产要素价格高。因此,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就有相对优势。应该进口本国稀少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在H—O理论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要素,但生产规模报酬依然假定不变,市场经济也假定为完全竞争。H-O理论一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广泛接受,成为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核心理论之一,被各国视为指导自己从事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虽然近年来遭到了学者们诸多的批评,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如所谓“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的诘难,但事实证明,比较优势理论依然是指导一个国家选择参与国际分工产业的基本依据。“里昂惕夫之谜”非但不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反例,反而再次验证了比较优势理论(Kenen,1965;Keesmg,1966)。其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仍然使其在指导一个国家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中国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开展对外贸易的实践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在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和发展出口产业的政策中,基本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根据当时的实际,中国实施了发挥四个优势的出口商品战略,即发挥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了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挥现有工业基础的作用,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在“七五”计划(1986—1990年)时期,轻纺产品超过石油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了46%。“八五”期间,中国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32.9%,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439

亿美元,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进入21世纪,中国继续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贸出口发展后劲,着重提高轻纺产品的质量、档次,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扩大花色品种,创立名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深加工、附加价值高的和综合利用农业资源的创汇农产品出口。

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重新审视

比较优势理论的运用使各国按照其禀赋条件参与国际分工,享有比较利益,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正是利用其在各个时期和阶段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从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林毅夫,2003)。但是,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却出现了战后工业化国家产业内贸易大量增长等比较优势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比较优势理论作指导,执行比较优势战略后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落入了比较利益陷阱(孙文远,2005)。所谓比较利益陷阱是指“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总是处于不利地位”(洪银

兴,1997)。比较优势战略由于过分强调静态的贸易利益,忽略了贸易的动态利益,长期执行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的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由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孙文远,200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六五”到“八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取得巨大成就,连续多年保持出口总额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存在着外贸企业普遍亏损、出口增长速度下降、换汇成本增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的事实。1994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为34位,1995年为31位,1996年上升到第26位,但同时期中国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条件问题比较严重,国际分工指标排名倒数第1位,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是最不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我国在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并没有为提高国际分工地位和增强贸易竞争力打下基础(陈靓,2004)。国际市场上,我国2000年大部分机电产品出口与1997年相关机电产品出口的比价却小于1,金属制品业、照相机、手表、电视机、自行车、收音机及组合影响的出口比价都在下降(王耀中,2002)。这些都使得我国不得不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理论在新国际经济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一)当今的国际市场和贸易特征不能满足比较优势理论的严格假定

比较优势理论有其严格的假定和适用对象。这个理论的主要假定有:(1)世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不存在政府干预。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是古典经济学家,倡导的是不受政府干预、不存在垄断因素的完全自由的竞争市场机制,其理论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上的。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模型就是在暗含的完全自由国际市场假设基础上,分析国家之间通过分工,并通过完全自由的产品交换和贸易来实现贸易利益的增长和分配的命题。(2)不存在规模经济,没有技术创新。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要素禀赋理论的前提包括规模效益不变、两国消费偏好相同、无运输成本、没有技术创新等。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国家将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的使用该国相对丰饶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的使用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

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不能满足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和前提。

首先,世界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国际分工和贸易存在政府的干预,产品不能完全在国际市场上自由流动。在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用“看不见的手”来指导经济运行,倡导无干预的完全自由的市场的同时,以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m.dton)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eh List)为代表的保护贸易理论

者也提出了自己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关税等措施,保护本国的幼稚产业。美国和德国政府依据这个贸易保护思想,在本国工业比较薄弱的时候,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为这些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地保护。世界各国纷纷效仿,妄图从贸易保护中分得更多的利益,使得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目的悄然发生了变化,贸易保护政策已不限于仅仅保护幼稚产业,保护本国的市场和生产力,而是为了进一步夺取国际市场,进行经济扩张。这显然阻碍了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给各国经济的开放和长期发展造成了障碍。1947年成立的GAIT就是为了调整

缔约国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确定某些共同遵守的关税和贸易准则。事实上,GATT和其后的WTO通过组织多轮谈判,在降低关税、促进自由贸易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各国关税水平不断下降。这样的背景下,要想通过提高关税来实施贸易保护,为本国获取更多的利益显然是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不被国际社会所认可的。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种新形势的贸易保护又出现了,这就是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由于非关税壁垒具有实施的合理性、灵活性、复杂性和隐蔽性,不像提高关税等贸易保护方式那样容易识别和遭到报复,所以当前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都愿意利用非关税壁垒进行贸易保护。事实上,各国总是千方百计地阻挡别国产品的进口。因此,国际市场并不是一个可以让某个国家产品自由流动的完全竞争的市场,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以及处于对国家安全等因素的考虑,许多国家都对贸易采取一定限制和保护措施,当前国际市场并不符合“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时所假定的市场特征。

其次,现实国际经济中,存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一个国家不断扩大产业生产规模而使生产的平均成本不断降低。有学者(Paul Krugman)把-“规模

经济作为国际贸易产生原因”。H-O理论是从静态角度考虑问题的,一些经济学

家认为也许真正影响贸易模式的是一些动态因素。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V.Posner)的技术差距理论(1961)认为,可以用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的推广过

程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和发展,先进国家利用对新产品的技术控制保持领先地位,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随着新技术向国外转移,其他国家开始模仿生产并不断加以扩大,创新国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出口下降,以至最终退出出口。美国学者弗农(Raymond Vernon)将产品生命周期(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理论

运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认为在产品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产品的资本和劳动比

是不同的,在新品阶段最需要熟练工人,在成熟阶段营销和资本占主导地位,在标准化阶段大量非熟练工人和原材料是最需要的。

(二)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及现实指导意义

尽管“里昂惕夫之谜”已经在理论上获得比较成功的解释,但是实证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中各国贸易模式与H—O理论相距甚远(E.E.Learner,1987)。因为,从

适用范围看,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本国各产业进行的自身比较,主要是为了解决这样的命题:在一个国家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国际分工中的前提下,这个国家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来选择本国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只是提供了一个依据,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选择出的产业是这个国家在生产成本、要素禀赋等方面占有优势的产业。在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国家该产业进行竞争时,未必具有优势。当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具有竞争优势时,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就有很强的竞争力,在国际交换中就占有优势地位,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当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不具备竞争优势时,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弱,在国际交换中就处于不利地位。比较优势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比较,竞争优势是指产品的比较。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需要一个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技术、规模、人力资本投资、管理、生产方式等后天性因素起主要作用。或者说,由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在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后天人为培养规模经济、知识与技术创新、政府政策、市场需求等竞争优势成为国际贸易格局的决定因素(邹统钎,2001)。竞争优势更能体现一个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和能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波特(Michael Porter)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希望

回答的中心问题是:为什么某个特定产业在某个特定国家能获得并维持相对于它国的竞争优势。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持久的优势地位。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是创造出来而不是继承而来的”,产业竞争力来于其创新与升级能力。波特提出了决定产业竞争优势的“4+2”因素,认为决

定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有四类因素:(1)生产要素。指的是生产所需要的各

种投入,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天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等)。(2)需求状况。指的是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等。一国国内市场对某一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复杂程度影响了该国这一产业

的竞争优势。(3)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状况。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者,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如果某一产业的企业目标、策略及组织形式等方面的选择与该国在该产业上的竞争优势资源恰好相符合,则这个国家在这项产业上竞争优势将可充分展现。在上述四种核心因素之外,还存在着两种辅助因素也能影响竞争优势:(1)政府。波特认为政府应当是市场竞争

的催化剂和挑战者,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影响四种核心因素中的任何一种,达到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目的。政府不可能通过其政策扶持创造出竞争性产业,但政府可以创造出一个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环境。(2)机会。这里指的是那些超

出控制范畴的事件,如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能源危机、新的需求等。机会因素为落后行业追赶先进行业提供了最佳的时机。这六个因素影响者行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了一个含括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思想的“钻石模型”(dlamond method),模型中的每一组因素都可单独发生作用,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预测产业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

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分析这些因素的范围、质量和交互作用的方式,将其与其他国家的决定因素系统相比较,就可能发现一国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产业,可否持久。波特从动态的竞争优势角度比较圆满地解决了为什么象日本、韩国这类资源稀缺的国家在众多领域获得竞争优势而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却长期落后

的原因。明确指出了国内需求同国家竞争优势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内消费者的结构、性质、需求的增长、需求结构的变化对一国的竞争优势有决定性的作用。波特指出政府的所有机构均有可能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起建设性作用: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执行严格的产品安全和环境标准、致力于鼓励人的技能发挥和创新等。

四、将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一般意义上,比较优势只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充分有效地利用地区资源可以为地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但经济发展仅仅依赖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竞争优势才能得以实现。现阶段,中国的要素禀赋状况决定了其

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中国应遵从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中遵循而不是脱离比较优势的原则。当前要通过资源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一簇处于较高技术层次的主导产业。要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植中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动态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争取有利地位,增强抵御各种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逐步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

(二)坚持创新,对传统比较优势产业进行改造,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从长远来看,能否最大程度享受参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好处,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能否尽快提高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从而获取国际交换的最佳效益。要根据竞争优势理论,坚持技术创新是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把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运输、水利、电力、煤炭、机械等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降低产品成本。

(三)抓住机遇,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实现中国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角度,要大力发展机电产品出口,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把该类产品作为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主攻方向来抓,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并使其中一部分产品尽快上升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保持外贸出口发展后劲。

(四)政府要转变职能,为企业、产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竞争环境

切实加强政府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应该担当起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职责,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竞争和创新,建立和完善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环境,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政府要增加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推广,提高劳动力素质,建立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市场行情和动态,指导企业生产和出口,作好对外贸易规划。同时,政府应积极推行自由贸易,把本国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上锤炼企业的竞争力。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外贸跟单员基础理论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贸易术语中需要由出口企业跟单员负责物流运输(国外段)跟踪的是()。 A.FOB B.FCA C.CIF D.EXW 2.以下有关订单(order)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外进口商事先未与我方进行过有关磋商而径自寄来的订单属于询盘或发盘。 B.国外客户在与我方达成交易、订立合同后寄来的订单实际上就是购货合同。 C.订单与合同都具有法律效力。 D.遇有订单列有我方不能接受的添加、修改或其他不符合约定的情形,必须及时提出异议。 3.按照《INCOTERMS2010》的规定,FCA术语达成的交易中,买卖双方各自承担的基本义务接近于()。 A.CIF B.CPT C.CIP D.FOB 4.下列选项中,不具备法律效力的是()。 A.contract B.confirmation C.agreement D.expression of intentions 5.外贸跟单按照业务进程划分,“跟”到出口货物装船清关为止的是()。 A.前程跟单B.中程跟单 C.全程跟单D.生产跟单 6.在国际航空运输中,货物抵达目的地后,承运人向收货人发出到货通知,收货人凭()提取获取,并在货运单上签收。 A.货运单B.到货通知 C.物权凭证D.发货人授权书 7.按我国海关规定,收货人必须在运输工具进境申报之日起()日内向海关申报,否则将被征收滞报金。 A.7 B.14 C.21 D.28 8.出口货物装船后,凭以换取正本提单的单据是()。 A.托运单B.装货单 C.大副收据D.舱单 9.下列关于客检证说法错误的是()。 A.法定检验的货物必须提供B.在货物包装入箱后检验签署 C.由进口商出具D.可作为银行议付单据 10.下列关于出口退税说法正确的是()。 外贸跟单基础理论试题册A卷(含英语)第1页(共12页)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期末试卷一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只有1个选项是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30分) 1.我国应继续巩固和深度开发的出口市场是()。 A.西方发达国家 B.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C.港、澳地区 D.俄罗斯、东欧国家 2. 商品的国际价格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而国际价值是由()决定的。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比较差异 C.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3.我国外汇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是()。 A.服务出口 B.货物出口 C.对外承包工程 D.对外劳务合作 4.自1995年以来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是()。 A.轻纺产品 B.机电产品 C.石油 D.农副产品 5.当今国际贸易中对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证最具权威性的标准是()。 A.《ISO14000系列标准》 B.《CAC标准》 C.《CEN标准》 D.《ISO9000系列标准》6.我国的现行汇率制度是()。 A.有管理的、单一固定汇率制 B.有管理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汇率制 C.有管理的、双轨浮动汇率制 D.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制 7.出口退税是指将出口货物在国内生产与流通中所缴纳的()退还给出口企业,以增强出口竞争力。 A.企业与职工个人所得税 B.进口关税与企业所得税

C.增值税与消费税 D.进口关税与增值税 8.进出口商品价格是指()。 A.进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 B.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 C.进出口商品的国外价格 D.进出口商品的国内外价格之差 9.下列不属于我国出口商品对外作价原则的是()。 A.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作价 B.符合国别地区政策 C.要体现销售意图 D.低价倾销,占领市场 10.《对外贸易法》规定的首要原则是()。 A.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原则 B.维护公平、自由的对外贸易秩序原则 C.货物与技术自由进出口的原则 D.对外贸易促进原则 11.对外开放政策作为我国基本国策最终得到确立并被写入()。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 B.五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 C.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宪法 D.中共十四大报告12.我国对外开放的起点是()。 A.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B.建立经济特区C.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放陆地边境城镇13.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实现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是在()。 A.“六五”计划末 B.“七五”计划末C.“八五”计划末 D.“九五”计划末14.为了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我国于1999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2)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贸易顺差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不是越多越好, 影响:1、外汇储备增加,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4.拉动经济增长,外在风险同时增大,5.贸易摩擦加剧。总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2,中国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 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 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 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6、国内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7、大量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解决办法: 减少顺差关键在改变“三低”现状:即改变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现状。其他措施:(1)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 (2)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3)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5)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做一些具体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讨论: 你认为广西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如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对广西的贸易结构有什么影响? 核心要点:1,广西处于贸易顺差,初期初级产品占主导位置,但是目前正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 2,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就业、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等等。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状况?加工贸易的作用? 状况:略 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3.优化出口结构 4.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5.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及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论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及对外贸 易发展战略 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战略思想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问题。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对外贸易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结果,是成功实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作出了一系列战略规划,对对外贸易总量、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控制。 如今,中国对外贸易已经从1978年占世界不到2%增长到XX占世界6.4%。与此同时,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摩擦在加剧、国内需求不足,国内资源、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压力逐渐增大等方面的问题日益显现。面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调整我国的对外经贸战略,对保持国家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而对外贸易是中国连接与其他国家经济交往的纽带,又是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我国对外贸易及贸易环境的几点变化

1、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大力促进对外贸易政策的激励下,中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 2、贸易顺差与对外贸易依存度持续增大。XX年以来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和外贸依存度也呈迅速扩大趋势。 3、中国对其它国家市场的影响力不断增大。近年来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对我们主要出口地市场的影响逐年增大。 4、我主要出口市场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益严厉。近年来,伴随中国出口规模的扩大,国外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等各种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入也逐渐成为了一种常态。 二、实施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1、“互利共赢”是我国从立足国内向立足全球的战略转变。伴随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逐渐提升,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和世界第三大贸易体,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可能给全球贸易发展带来机遇,也可能造成强大的冲击,我们与国际社会的经贸关系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互利共赢”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的国际责任。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肩负着全球和平稳定发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题重点

选择题重点 1、从进出口综合来看,我国第一至第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地区、 东盟。 2、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是在2004年。 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实现年度顺差是在2004年。 4、把对外贸易统制确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在1949年。 5、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次贸易政策审议是在2006年4月。 6、《对外贸易法》颁布于1994年。 7、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8、中国承诺到2008年过渡期结束时,关税总水平将降到10.17%。 9、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 10、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的贷款种类有:中短期额度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境外加工贸易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出口卖方信贷项目贷款。 11、对于实行“非一批一证”管理的货物,同一份《自由进口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累计使用不得超过6次。 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最大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美国。 13、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的时间是2000年。 14、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第二阶段主要谈具体承诺议题。 15、2003年,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是德国。 16、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规定的普遍性义务的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17、国际经济合作在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 18、战后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19、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中国进行中外合作开始的主要方式是风险合同形式。 22、中国开始借用外国贷款始于1979年。 23、中国向境外发行债券始于1982年。 2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营经营企业是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25、自1999年开始,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境外加工贸易。 26、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经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2000家。 27、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税负最重的是扣除法。 28、完全放弃居民(自然居民和法人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只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巴拿马、阿根廷。 29、一般适用于缺乏可比对象的某些工业品销售及特许权使用费之类无形资本转让收入的分配方法是:成本利润推算法。 30、1978-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 31、2004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 32、我国被批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为2001年11月。 33、“WTO后过渡期”是指自2005年1月1日直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 34、根据修订后的《外贸法》的规定,2004年7月1日前发生的对外贸易行为不适用该法。 35、承保出口企业所有以非信用证为支付方式出口的收汇风险的是统保保险。 36、对进口许可证,凡符合要求的申请,发证机构一般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发放。 37、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和货样属于法定减免税范围。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

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 世纪国际 1987年 。1995 出口会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废弃物处理的成本逐步提高,会利用贸易形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1996年发现多起工业垃圾运到我国的事件。另外,我国环保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服务范围、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缺少市场竞争机制,法规管理不健全,尚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出口实施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外贸适应超前增长与国民经济的约束条件之间的矛盾,发展速度与效益的矛盾,外贸宏观效益与企业微观效益的矛盾,出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电大作业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 形成性考核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名称: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班级: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量 2.专门贸易体系: 二、判断 ()1、我国的对外贸易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2、对外开放的最根本内容是引进外资。 ()3、旧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和等价交换。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对外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处于调剂余缺的辅助地位。()5、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 ()6、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从价值形态上论证我国发展经贸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中的“绝对差异”是指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际贸易模型中,两国中有一国两种商品的国内价值均绝对低于国际价值 ()8、无论是存在绝对优势还是比较优势,都必须同时进行进出口双向循环一国才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益。 ()9、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发展对外贸易可以实现对外事物形态的转换,满足扩大再生产的要素比例要求,实现高水平的国民经济综合平衡。 ()10、按照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如果一国参与国际贸易,则必是因为其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高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劳动生产率。 三、选择题

1、下列哪一个不是按企业管理形式分类的外贸企业?() A、总经理负责制 B、书记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C、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D、生产企业经理负责制 2、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对象国分类的国外对华贸易摩擦?() A、隐蔽性贸易摩擦 B、制度性贸易摩擦 C、遏制型贸易摩擦 D、连琐反应性贸易摩擦 3、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商业信用?() A、出口商对进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B、保险公司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C、进口商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D、经纪人对出口商提供的商业信贷 4、下列哪一个不是我国对外贸易宏观调控的依据?() A、根据我国的对外贸易法律法规和政策来管理对外贸易活动 B、依照国际惯例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国际经贸协议要求,对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控 C、依据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外交利益需要,调控对外贸易活动 D、依据我国外交政策,调控对外贸易活动 5、下列哪一个不属于外汇收入结汇制内容?() A、结汇范围 B、出口贸易外汇收入的结汇 C、出口收汇核销规定 D、出口分红 四、简答题 1.国际贸易产生的基本条件。 2.服务贸易的特点。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试卷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对外贸易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第一次将“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公之于世的是( C )。A. B. C. D.周恩来 2、我国在哪个计划中提出了以实现“两个转变”为核心容的出口商品战略( B )。A.“六五”计划 B.“七五”计划 C.“八五”计划 D.“九五”计划 3、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主体是( A )。 A.公有制 B.私有制 C.公有制、私有制并存 D.多种所有制 4、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 B) A.有管理的单一固定汇率制 B.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制 C.有管理的双轨浮动汇率制 D.有管理的自由浮动汇率制 5、(A)位于服务贸易立法的最高层次。 A.《外贸法》 B.《服务贸易总协定》 C.《反不正当竞争法》 D.《中国人民银行法》 6、从1979~1991年,这一时期我国的关税政策是( B)。 A.全面保护关税 B.由“全面保护”向“有区别的保护”转变C.适度开放与适度保护相结合1992年以后 D.适度保护关税1985年实行的7、出口退税适用的货物必须是( C ) A.营业税征收围的货物 B.非贸易性的出口货物 C.贸易性的出口货物 D.理论上做出口销售的产品 8、法制社会行政管理的在要( A ) A.政府依法行政 B.行政管理符合国际规外部约束 C.行政管理具有公开性 CD 公平、高效的必要条件 D.行政管理具有稳定性 9、我国进口许可证的归口管理部门是( C ) A.外交部 B.财政部 C.商务部 D.财经委员会 10、出口许可证的发放必须讲求(A) A.时效性 B.规性 C.谨慎性 D.统一性 11、专利权与( A )合称工业产权。 A.商标专用权 B.专有技术 C.商业秘密 D.技术服务 12、近年来,在我国引进技术的各类企业中,引进额最多的一类企业是( D )。A.集体企业 B.国有企业 C.民营企业 D.外资企业 13、世界组织第一个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法律性文件是(A)。 A.《服务贸易总协定》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最新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浅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摘要: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中国对外贸易特点 当前中国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是很有利的。世界经济贸易开始持续温和复苏,发达国家的经济贸易低速增长,而发展中国家经济贸易增速较快,远远快于发达国家。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结构的升级不断加快,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动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呈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大亮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经济贸易的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发展经济、提升经济结构、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三)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推动了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比较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向工业化社会转变,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增长,占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成为带动出口增长主要因素。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方式向多样化发展。 (五)我国的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由于我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利用世贸规则,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积极发挥作用并积极的推进区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我国的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六)虽然外资企业仍然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但随着民营经济逐渐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力量,他们在对外贸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七)出口加工区正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了推进出口结构的优化,国家加强了对出口加工区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健康发展。国的外贸出口的增长和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8全国外贸跟单员考试_基础理论试题(A卷)及答案

2008外贸跟单基础理论试卷A卷 一、单项选择题 2.在航空货物运输中,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货物抵达目的地机场后,承运人或其代理人向收货人发出“到货通知书”,收货人凭“到货通知书”提货 B.玩具的运费是按正常运价基础上附减一定的百分比 C.对于活体动物的托运,货主必须提前订舱且尽可能配直达航班 D.航空货物运输的报关与其它货物运输方式的报关是不相同的 3.外贸跟单员在选用出口商品的包装材料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一般而言,单件重量不超过80公斤,外箱尺寸不超过40厘米×60厘米×100厘米 B.可使用未经过“熏蒸”的木质材料,以保证符合商检的要求 C.对于办理苗木等货物航空运输时,要使用草绳或麻布袋包扎,防止泥土等散落,污染机舱 D.在使用塑料制品作为包装材料时,要在醒目的位置印刷塑料材料的三角形标志,同时还要有“Plastic bags can be dangerous. To avoid the danger of suffocation,keep the bags away from babies & children.”字样 4.某外贸公司接到外商的水笔订单,共计17000支,其中蓝色水笔4000支、红色水笔5000支、黑色水笔8000支,信用证规定“不能分批装运和允许5%数量和金额的溢短装”。根据《UCP600》的规定,当生产厂商的蓝色水笔原材料短缺时,外贸跟单员应该安排生产()。 A.黑色水笔8500支、红色水笔5000支、蓝色水笔3325支 B.黑色水笔8160支、红色水笔5150支、蓝色水笔3800支 C.黑色水笔8000支、红色水笔4975支、蓝色水笔4200支 D.黑色水笔8000支、红色水笔5300支、蓝色水笔3325支 6.在外贸货物储运中,纸质材料常常被用作货物的包装材料,衡量纸质材料的技术指标有许多,其中一个基本的指标是()。 A.卫生指标B.农药残留限量指标 C.大小指标D.定量(克)指标 7.外贸跟单员对“绿色包装”不正确的理解是()。 A.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 B.在生产过程中,来源广泛、能耗低、易回收且再循环利用率高的包装材料 C.在使用后,能够将报废的包装材料回收再利用 D.在废弃后,经济价值能够迅速降低,方便回收的包装材料 8.在日本规定的安全认证体系中,属于政府的强制性认证标志是()。 外贸跟单基础理论试卷A卷(含英语)第1页(共12页)

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西方传统贸易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我国发展对外经贸事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在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功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部分同学们自己自学。 一、传统贸易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传统贸易理论是在批判重商主义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二)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 (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比较优势理论。 (四)瑞典经济学家埃里·赫克歇尔在1919年发表的《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提出要素禀赋理论。 (五)赫克歇尔的学生蒂尔·俄林在199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要素禀赋理论,被称为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六)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 二、绝对成本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s) (一)基本原理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之上,如果外国供应的商品比本国制造的还便宜,那么最好用本国擅长生产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而不要自己生产。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二)举例说明 假设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假定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生产情况如表2-1(a)所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有利。以表2-1(b)加以说明。假定分工后,英国以1单位毛呢交换葡萄牙1单位酒,则两国拥有产品状况如表2-1(c)。 表2—1(a):分工前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毛呢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英国 葡萄牙 1 1 120 80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模拟试题13

一、选择题(前.10..道题为单项选择 ......,每题2分,少选、多 .......,每题1分。后.5.题为多项选择 选或选错皆不得分。本大题共20分。) 1. 以下()不是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显著特征。 A.“垂直分工型”的国际贸易趋于相对萎缩 B.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分工型”的国际贸易则迅速扩大 C.对外贸易以“国内生产—国际销售”的方式为主 D.“产业内贸易”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国际贸易领域 2.目前,中国进出口关税主要采取() A.从量税 B.从价税 C.混合税 D.选择税 3. 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入“加速转型”时期(即工业制成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占据 主要地位)是在() A.1950-1957年 B.1958-1977年 C.1978-1988年 D.1988-1995年 4. 比较利益学说的科学基石是() A.劳动价值论 B.绝对成本论 C.机会成本论 D.国际大循环理论 5.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 A.商品成本 B.供求关系 C.竞争机制 D.贸易政策

6.同种商品的国内价值高于或低于国际价值,称为( )。 A.绝对差异 B.比较差异 C.国别价格差异 D.国别价值差异 7.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大“瓶颈”是() A.自然资源相对匮乏 B.劳动生产率较低 C.资本要素稀缺 D.生产设备落后 8.欧盟对华贸易摩擦多数起因于() A.技术性贸易摩擦 B.制度性贸易摩擦 C.遏制型贸易摩擦 D.连锁反应性贸易摩擦 9.我国对外贸易的根本大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条例》 C.《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D.《海关法》 1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要实现货物贸易总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的战略目标。 A.2.0 万 B.2.1 万 C.2.2 万 D.2.3 万 1. 凯恩斯的“叹收法”(absorption approach)公式:Y=C+I+G+(X-M),其中(X-M)表示的是()

第3章 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答案)

第3章对外贸易政策及理论依据 第一节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2014.04)3.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实施政策内容所采用的对外贸易措施是( C ) P70 A.政策主体 B.政策客体 C.政策手段 D.政策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2010.01)31.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因素包括( ABCDE ) A.政策主体 B.政策客体 C.政策目标 D.政策内容 E.政策手段 第二节重商主义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9.10)5.早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 A ) A.货币 B.生产力 C.消费的商品 D.对外贸易 2.(2008.01)5.主张"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禁止货币出口"的理论是( B ) A.贸易差额论 B.货币差额论 C.幼稚产业保护论 D.对外贸易乘数论 3.(201 4.10) 3. 下列关于晚期重商主义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禁止货币出口 B.一国对每一个贸易伙伴的贸易都应顺差 C.任何商品输入都会使货币流出 D.发展加工业和转口贸易 4.(2008.10) 5.认为对外贸易应该遵循“卖给外国人的商品总值应大于购买他们的商品总值”的理论是( B ) A.货币差额论 B.贸易差额论 C.幼稚产业保护论 D.对外贸易乘数论 5. (2008.01)5.主张"尽可能地多输出少输入,禁止货币出口"的理论是( B ) A.贸易差额论 B.货币差额论 C.幼稚产业保护论 D.对外贸易乘数论 四、简答题 1.(2007.10)36.简述重商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重商主义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有越有富有。 (2)重商主义认为,除了开掘金银矿藏外,只有贸易顺差才能增加一国的货币和财富。因此该理论强调国内的商品生产和消费应服从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国家应通过鼓励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的出口,以增加黄金、白银的流入。 (3)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为货币差额论,晚期为贸易差额论。 (4)货币差额论认为,最好是只有货币的输入,禁止货币的输出。 (5)贸易差额论认为,禁止货币输出不利于贸易的扩大,“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只有贸易的扩大,才能带来更多的货币。 第三节自由贸易 一、单项选择题 1 (2009.10)4.首先提出自由贸易论点的是() A.英国古典学 B.法国重农学派 C.德国历史学派 D.亚当?斯密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含答案资料

精品文档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1.(D)是消除成员国在贸易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障碍,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体化方式。P59 A.共同市场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D.经济一体化 2. 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B)引入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一成员提供给第三方的优惠(优待、特权、豁免)均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方。P165 A.国民待遇原则 B 最惠国待遇原则 C.互惠互利原则 D.透明度原则 3.甲国生产手表需要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劳动日,乙国生产手表需要12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 A.甲国出口手表和自行车 B.乙国进口手表和自行车 C.甲国出口手表,乙国出口自行车 D.甲国出口自行车,乙国出口手表 4.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与地区间所组成的一体化是(B)。 A.垂直经济一体化 B.水平经济一体化 C.部门经济一体化 D.全盘经济一体化 5..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缔约国对方的特权、优惠及豁免待遇,应与缔约方给予( D )。 A.任何第三国的待遇相同 B.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C.第三国或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D.其参加的关税同盟的其他成员国的待遇相同 6.( B )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P45 A.技术差距理论B.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假定一国以2000年为基期,2004年出口价格指数为7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那么该国2004年的贸易条件为( C )。 A.36 B.50 C.58.3 D.171.4 8.关税按照征税的目的可分为( A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A.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B.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C.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 D.从价税、从量税、混合税和选择税 9. 外贸企业实施( D ),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外贸公司与外贸生产企业、供货基地之间存在的相互分离、信息隔绝状态,为寻求更为合理的外贸生产、营销组织形式而实行的战略。P111-124 A. “实业化”战略 B. “集团化”战略 C. “国际化”战略 D. “股份化”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含答案)

《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D)是消除成员国在贸易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障碍,实现商品、资本、劳动和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的一体化方式。P59 A.共同市场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D.经济一体化 2. 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B)引入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一成员提供给第三方的优惠(优待、特权、豁免)均应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其他成员方。P165 A.国民待遇原则 B 最惠国待遇原则 C.互惠互利原则 D.透明度原则 3.甲国生产手表需要6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9个劳动日,乙国生产手表需要12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要10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A ) A.甲国出口手表和自行车 B.乙国进口手表和自行车 C.甲国出口手表,乙国出口自行车 D.甲国出口自行车,乙国出口手表 4.按参加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国家与地区间所组成的一体化是(B)。 A.垂直经济一体化 B.水平经济一体化 C.部门经济一体化 D.全盘经济一体化 5..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缔约国对方的特权、优惠及豁免待遇,应与缔约方给予 ( D )。 A.任何第三国的待遇相同 B.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C.第三国或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D.其参加的关税同盟的其他成员国的待遇相同 6.( B )认为,国家间收入的相似性越大,贸易的可能性越高。P45 A.技术差距理论B.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7.假定一国以2000年为基期,2004年出口价格指数为70,进口价格指数为120,那么该国2004年的贸易条件为( C )。 A.36 B.50 C.58.3 D.171.4 8.关税按照征税的目的可分为( A )。 A.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

最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最有利于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 我们必须对多年来一直奉行的对外贸易战略作根本的反思,坚决地放弃那种不惜代价地追求扩大出口的政策取向,以促进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为中心来构建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完全转到为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服务的轨道上来。 一、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经济发展的根本 稍微观察过当今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人都会注意到,它们经济增长的共同特征之一是其产业结构的不断技术密集化,这种技术密集化的主要表现就是一国最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变得具有了更高的技术含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是一国能够形成净出口的产品,这种产品的技术密集化集中体现了一国全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密集化。这种产业结构技术密集化的过程就是台湾人所说的“产业升级”。这也与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符:按照当代的经济增长理论,现代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人均收入的提高主要来源于生产中的技术进步。 确实,上述说法的前提是可以按生产的产品不同把生产分为“技术含量高的”与“技术含量低的”。这种分法当然并不很严格。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生产同一种产品如棉布,这些不同的方法有着不同的技术含量。但是,如果考虑到企业总是在生产同种产品的不同生产技术中挑选成本最低的那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在技术密集的程度上就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例如,纺纱的技术含量显然低于飞机生产的技术含量。 19世纪以来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技术密集化道路有相当大的共同性。一国进入了开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之后,首先具有了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一般都是纺织业,因为它需要的技术水平比较低。此后的技术密集化道路取决于一国

走哪一条产业升级的路径:在发展重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依次变为钢铁、化工、造船、汽车和机器制造、飞机制造和计算机高技术成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大型数据机)等等;而在发展轻工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则依次变为日用消费品、服装、电子产品等等。走这样的技术密集化和产业升级道路,世界各国几乎没有例外;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越快,经济增长就越快;不能迅速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的国家,其可持续的经济增长速度必定不快。最近几年陷入经济困境的东亚国家,多半都是由于没能将整个经济的支柱转向更加技术密集化的产业。例如,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优势产业就是汽车制造和家用电器产品,这种产业结构至今没有明显的改变,这就从根本上妨碍了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这是最近10年来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对一国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来说,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有多高、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有多快,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尽快实现产业结构的技术密集化。一个国家完全可能在短期中出现对外贸易增长快、整个经济增长慢甚至经济衰退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的对外贸易增长快是该国经济出现了重大问题的表现。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重更不是一个好的追求目标。任何严肃的经济分析都可以证明,对任何国家来说都存在着一个最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这个依存度和低于这个依存度都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由于运输成本的限制,国家越大,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就越低。新加坡这样的城市国家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可以高达100%,而美国、日本的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不过是20%。最有意思的是,象德国这样的国家对外贸易虽然占GDP的60%,但是它的大部分对外贸易是对周围的欧共体国家进行的,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只占其GDP的20%。整个欧共体对欧共体以外国家的贸易也只占其总产出的20%。而欧共体在土地面积和人口上与美国处于一个数量级。这是一个典型的证据,说明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与国家的规模成反比。这被克鲁格曼概括成一个规律:越小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占总产出的比例越高。 上面的国际比较表明,在当代,人口、土地面积与美国大致相当的工业化经济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