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15世纪起谈西方绘画历史简史

从15世纪起谈西方绘画历史简史

从15世纪起谈西方绘画历史简史
从15世纪起谈西方绘画历史简史

从15世纪起谈西方绘画历史简史

一、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始发

对我们来说,"古典"这个词听起来有点令人打寒噤.我们觉得它把我们从生

机勃勃的光明世界拖到令人窒息的房间中,那里居住的不是健康热情的人们而只是影子."古典艺术"似乎是永远死灭的、古老的,是学院派的产物,是学问的而不

是生活的结果,而我们对生动的、现实的和可触摸到的东西的期待却是如此迫切. 现代人首先要求的是一种有强烈世俗气息的艺术,因此不是16世纪艺术而是15世纪艺术才是我们时代的宠儿,这是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视觉与知觉的朴实性,作为一种妥协,我们接受古风的某些表现,因为我们如此热切地赞美它们,同时也感受到了乐趣.

对我们来说早期文艺复兴开创了这样一种视觉景象:有披着迎风飘拂的纱巾、衣着鲜丽、苗条可爱的姑娘,有鲜花盛开的草地,和修长圆柱支撑着阔大拱

门的宽敞大厅;这意味着非常充沛的青春与力量,真挚自然但带有一抹神话故事

的光彩.我们极不情愿地步出这个欢乐明朗的世界而走入古典艺术巍峨而肃穆的殿堂.这里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陌生的姿势使我们心神不安,而且我们失去了较早艺术的纯真自然.在这里,没有一个人物以老朋友的亲密眼光看着我们,没有较舒适的,象家里那样布满家用什物的房间,只有空白的墙壁和厚实的建筑.

然而古典艺术不过是15世纪的自然延续,是意大利人完全自发的表现.它不是对外来原型(古代)的模仿,不是暖房中纤细的花草,而是露天原野上茁壮成长

的植物.这种密切关系对我们来说是朦胧不清的,因为---这是对意大利古典主义

抱有偏见的唯一可能的原因---纯民族的特征已被误认为一般的东西,而且人们

试图在完全不同的条件下模仿只有在特定天地间才有生命和意义的形式.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的艺术仍然是一种意大利艺术,而且如果"理想"是被用来提升现实, 那么这种现实不仅已得到非常全面的研究,而且理想化本质上是意大利现实的升华.

无论我们从年轻时代起通过版画和各种复制品对这些杰作如何熟谙,一幅

产生这些成果的世界的连续而生动之画面,也只是慢慢才形成的.15世纪情况不同.在佛罗伦萨,15世纪在我们面前仍然是活生生的.诚然,许多东西亡佚了,很多

作品被人们从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囚禁于监狱般的博物馆之中,但是那里仍有

足够的地方为我们重新创造那个时代生活的鲜明印象.16世纪艺术保存得更为残缺不全,而且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佛罗伦萨人们有这样的感觉,15世纪宽广的基础缺少最后成就的顶冠,因为人们未能看到这一发展的完成阶段.古典艺术没有留下宏大风格的不朽之作,这种作品将建筑和雕塑结合在一起以充分表达艺术家的观念.而倾注了这时代全部艺术力量的最伟大的建筑委托工程---罗马对彼得大教堂---最终没有被承认为盛期文艺复兴的不朽之作.

我们可以把古典艺术比作一座建筑物的遗迹,差不多完成了,但决非全部完成了,应当从非常分散的残片和不完全的描述中重构它原来的形状,而且,在意大利艺术的整个历史中没有一个时代比黄金时代更鲜为人知,这样说或许是不错的.

★著名的三大先驱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

1)达.芬奇:

达.芬奇(1452-1519)是十五至十六世纪意大利的一位艺术大师和科学巨匠.

早在青年时期,显示了绘画的卓越才能.可惜的是,直到六十岁逝世之前还在探索不止的达.芬奇,真正完成的创作没有几件,因为当他觉得需要探索的问题已经解决,就转向其他的探索,因而人们公认属于他的完整的创作只有<<岩间圣母>> <<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萨>>等几件作品.有人曾赞美他:"上天有时将美丽、优雅、才能赋予一人之身,他之所为,无不超群绝寰,显出他的天才来自上苍而非人间之力,达.芬奇正是如此.他的优雅与伟美无与伦比,他的才智之高超致使一

切难题无不迎刃而解."在芬奇的身上最突出的特征,还是他对宇宙怀有无穷的疑问和不倦求知的精神.这是在千年的愚昧统治下,人们从神权的迷信中得以解脱出来的最重要品格.幼年时,老师对他很感失望,说他浮躁不驯,不肯循规蹈矩地

埋头课文,而总是从一种兴趣转向另一种兴趣.这位保守的学究完全不能理解,正是这样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让人类从经院的暗室里, 冲向彩色缤纷的新天地.

对于探究宇宙和生命的无穷的秘密来说,时间对他永远是不够的.可是他的研究成果,在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在统治者们正热衷于争权和掠夺的时代里,竟不

能得到真正的重视.芬奇一生都是怀着"报国无门"的心情,从佛罗伦萨漫游到米兰,再回到佛罗伦萨,又漂泊到罗马,最后才受到法王法兰西斯一世的尊重而被邀赴法,不久即客死在异邦.

2)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1475-1564)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米开朗基罗六岁

时丧母,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的家里,因此从小就对雕塑发生兴趣.父亲送他进拉丁文与希腊文学校学习,但是他学画画,父亲训斥也无用,十三岁进入佛罗伦萨画家画室学画;1489年转到另一个画家学雕塑.后来当上美术学校的学生兼助手.那里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人文主义学者集中的地方.在那里干了十四年,在思想和艺术上被培养成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使他离开佛罗伦萨到罗马.二十四岁作为雕塑家开始从事创作,制作了著名的<<大卫>>(雕塑)和<<圣家族>>(壁画),又为教皇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教堂画壁画,用了四年时间凭一个人在五百多平方米的天顶上画了三百四十三人,对于如此宏大的工程,找来一些人作助手,最后中意的只有一个调制颜料干杂活的,绘画都由他自己动手.米开朗基罗画的这些巨人充满超人力量,善于表现丰富的运动,并达到戏剧性高潮.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对人类的庄严颂歌.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专稿建筑.他的作品雄壮宏伟,因此他所画的女性也具有男性的气质.一生未婚,纯讲精神而不涉及肉体.他在孤独中奋战了一生.

3)拉斐尔

拉斐尔(1483-1520)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

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

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他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可是他虽然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 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

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二.十六世纪德国和尼德兰的艺术

德国虽也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但艺术上仍自具鲜明的民族特点.

十五世纪中叶,人文主义在德国知识分子中传播后,不少人向教会展开了斗争. 这个时期,德国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而皇帝、诸侯和城市的领导人之间连年进行战争,骑士们更肆无忌惮地乘机抢劫农民和市民们.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气候下, 促成了十六世纪初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一五二四年伟大的农民战争.

一般说来,在绘画的艺术语言中,色彩更长于表现情感,线条更长于表现理智. 而德国民族又常被人认为具有偏重理性思维的特点, 因而德国画家擅长使用线条的说法,则常见于美术史家们的论述中.尽管实际上未必完全如此, 但至少在德国画家的绘画中,我们看到了这种特长.在艺术技巧上除了吸收意大利的经验外, 更接受弗兰德尔(即今之比利时和法国的小部分)画家们的影响.

在十五世纪,弗兰德尔与北方的荷兰统称为尼德兰;虽受西班牙王的统治,但新教的势力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逐渐强大.弗兰德尔既是经济繁荣区域, 又是文化艺术发达之地.大约十三世纪以来许多地方的画家, 都从中世纪流行的湿壁画转向探求一种更方便、更人表现力的绘画材料;油画是在欧洲各国画家的试探中逐渐完善的.不过,弗兰德尔出了不少精研油画技法的能手却是事实.而另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是,尽管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弗兰德尔的艺术有所推动, 可是它却保持着相当鲜明的民族特征.

同是在文艺复兴的十五六世纪,人文主义的思潮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的艺术体现为争取人的尊严和解放, 赞美人的力量和雄伟;在威尼斯艺术中体现为追求世的幸福和欢乐;而在北方----德国、尼德兰的一些画家身上, 则体现为黑暗的露和对暴力的讽嘲.这不但反映了地域和民族特性的差异,也反映了个人独特的才.

★最著名的画家是:丢勒

丢勒(1471-1528)是伟大的德国画家,德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丢勒的艺术活动贯串在德国历史上重要的、同时也是悲惨的一个时期,即以

宗教改革与伟大农民战争为顶峰的广泛的人民运动时期.丢勒少年时跟父亲学艺, 其中他在二十多岁时是创作生涯硕果累累的时期.由于当时版画销路很广,他就赖版画而扬名,因他的父亲是一个金银工艺师.木刻组画<<启示录>>是这时期最大的收获.由于研究人体比例与透视的科学,此后他的绘画发生重大转变. 他很喜爱意大利的绘画,年轻时曾两次去威尼斯观摹大师的作品.作了自画像, 是最好、最出名的一幅. 他的创作反映了新兴的人文主义的与科学的观点同中世纪宗教世界观的斗争.

三、十七世纪荷兰画派

文艺复兴以来,所谓的画派,大多是以国家或地域为名的--佛罗伦萨画派、

威尼斯画派、德国画派、弗兰德尔派、西班牙画派等, 虽各因其民族和环境的

不同而显出自己的特色,但是毕竟在题材和形式上有近似之处.而十世纪的荷兰画派则不止是独具风貌,而且在美术的发展上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

荷兰原为尼德兰的北部,从十六世纪后期经数十年的艰苦战,至十七世纪初

方赢得了独立.荷兰独立后,尼德兰的南方(比利时)在西班牙统治下仍称弗兰德尔.两地虽然毗邻,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却完全不同.

荷兰人民信奉新教,这也是他们对西班牙天主统治者进行反抗的因素之一. 南方弗兰德尔在西班牙统治下信奉旧教, 在贵族宫廷的养育下产生了标准的巴

洛克艺术.荷兰画派无论思想、题材和风格都是全然不同的一种艺术,所以把十

七世纪荷兰画派也纳入"巴洛克"的范围,总令人觉得欠妥.

独立后的荷兰人,生活简朴,工作勤奋,虽然善于经营计算,积累财富, 却完

全不爱"巴洛克"那一套过分华丽的东西.在宗教仪式上主张简约,不需要装饰华

丽的大教堂.这样,艺术真正从"庙堂"里解放了出来, 为满足普通居民的需要而

寻求新的道路,同时也第一次真正地成了商品.人们不再需要壁画和大型的绘画, 小型而精致的油画就普遍发展起来, 所以荷兰画家中那些善作小画的人, 也有"荷兰小画派"之称.在他们已经安全的乡土上,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一架风车、

一座水力磨坊、一条村路、一片果园的魅力.他们觉得,真切地描绘出来的这种

现实,足以悦目赏心,用不着以幻想或灵光再加装点.

静物画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也是从荷兰画派开始的.它的发展, 也由

于人们来这不易的安宁富足的小康之家,产生出由衷的喜欢.品类繁多的蔬果鱼肉, 标志着丰盛的餐宴,揩拭得闪闪发亮的日用器皿,显示出居室的雅洁和主人的勤快. 所以在这些刻意求工的静物画中, 也不止是对于各种物质特性单纯的"模仿",它们还是表现了人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精神需要和对于生活的理想.应该说,风俗画也是从荷兰画家开始的.除去以农民生活为题材外, 在荷兰风俗画中还广泛地描绘了市民生活的各种场面,在这一类日常生活的普通场面里,毫无出奇惊人的事件,甚至也没有什么"情节",但是它们在人们都能体验到的情趣中, 给人以亲切的感受. 荷兰画家们似乎对那些奇丽的神话故事、壮观的历史勋业和超人的英雄豪杰不感兴趣,而是从身边所见的人物场面中寻找美.这样, 使得他们的艺术更显出独具风貌的民族特征.

★著名画家是:伦勃朗

伦勃朗(1607-1669)是荷兰十七世纪最大的画家, 是世界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他是一个有天才、好学而热爱艺术的人.年轻从师学画,二十三岁即小有声誉.他的画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构图技巧, 又在宗教题材更加接近现

实生活. 他曾一时辉煌,却是以穷困潦倒而终其一生. 命运的坎坷并未使他的

创作衰落,反击使他的艺术追求更富于独立自主的精神.生活的拮据窘困,没有

使他讨好上流社会,反而让他对于十七世纪中叶以后荷兰的社会矛盾看得更深刻,从而激发起高度的民主精神和人道精神.一生画了大量自画像,其数量之多, 足以陈列一个美术馆, 是世上画家中仅有的.如:<<自画像>>.在他的形象的真

实刻划中, 当然也含有美的理想,他的理想就在于能够从一向被人们看作是下

贱粗丑的人物身上,发现他们纯良的品格和丰富的情感. 还有许多以圣经故事

为题材的作品,但他却把圣经传说中的事迹,当作人身边所见的人物--尤其是不幸下层者的故事来描绘.如:圣家族之类的.他是个有多方面才能的画家,无论宗教、神话、肖像、风景、动物等各种题材的绘画,都有独到的成就,尽管没有留下关于自己生平自传文字,但他却是历史上最令人感到亲切的画家之一,因为他的一些自画像已经向人们诉说了他一生的遭际.

其代表作品有:

自画像,亚伯拉罕和艾萨克和脱离托拜西斯大家庭

四、十八世纪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

自十八世纪以来,艺术史家和考古学家们特别重视风格的研究。所谓"风格" 意味一件作品是依照某种特定的组合方式而构成的,它本身有着的内在谐和一致,但又明显地区别于其它的风格,故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风格的形成,当然是某一个时代和作者艺术发展成熟的表现。

不过,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 一词的原义,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的一个称号。从时间上说,"巴洛克"流行于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所以有人把整个十七世纪各国的艺术--意大利、西班牙、弗兰德尔、荷兰、法国。。。。。。都列在"巴洛克"范围之内。可是事实上,它们之间

的风"巴洛克"成为独特的风格,是由于它在艺术精神和手法上,与盛期文艺复兴有明显的区别。如果文艺复兴可以归为"古典主义","巴洛克"可以归为" 浪漫主义"。它是在封建天主教复辟后,随着贵族统治的巩固而发展起来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巴洛克"艺术和它的代表们,称谓"反动"的,"倒退"的艺术。个人固然受制于历史,但个人又反射着各种历史因素(包括一切以往的传统),而给当代的历史带来新的东西。这才形成了历史的变化多端、丰富绚丽的形象。

★著名的有:鲁本斯和委拉斯开兹

1)鲁本斯:

鲁本斯(1577-1640)是法兰德斯大画家,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他的绘画具有巴洛克艺术的壮丽风格。鲁本斯的创作以对生活的富于诗意的表现来歌颂生活,首先是歌颂作为宇宙最完美的造物的人类。他在二十年代所画肖像绝大部分是盛装的、外表上十分华贵的贵族肖像,还有比较朴素的便装肖像的为数甚少。他画的肖像之所以引人入胜,不仅由于绘画技巧的完美,同时还由于他在肖像里表现了脉搏在热烈地跳动、目光中充满了生命力、富有弹性的皮肤的栩栩如生的人物。鲁本斯在三十年代,也即是他的生命最后十年,尤其喜欢画肖像、风景与神话画。这些作品几乎全出之于亲笔,比早期的作品更加朴素,更能予人以亲切之感,这些作品以其画法的潇洒与极度精确及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感染力而

引人入胜。如:<<祝福和平>>、<<自画像>>、<<接受玛丽的祝福>>、<<乡村节日>> 等。

2)委拉斯凯兹

委拉斯凯兹(1599-1660)是西班牙大画家,现实主义绘画的大师。他所处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兴起的时代,当时的民族文艺极大繁荣。他也受到人文主义的教育。他以画肖像著称,曾两次去意大利,考察并精心研究威尼斯画家的作品,他没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心,不借助于想象。他只画他能看到的东西,在画布上只画下真实可信的形象,因此他所画的宗教画往往不成功,而由于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与卓越的写实的绘画技巧,所以他的艺术能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度成就。

这世纪由于人文主义的兴起,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受到重视,所以肖像画得以盛行。但最初的肖像画大都是盛装的,并配上虚构的背景,人物做呆板,甚至手中拿的东西也有一套公式。由于他那超群的艺术才华与写实技巧,所以他画的人像却是十分生动,很有性格的。如:<<教皇英诺森十世>>和 <<玛格丽塔公主>>。他却并未忘怀于那些不幸和贫苦的人,他画几幅表现一个善良而富有自尊心的不幸者,不能不对罪恶的封建制度产生愤怒,明确地表明了艺术家的爱憎。可以说在艺术史上开辟了独到的审美领域。如:<<侏儒赛巴斯蒂安>>和 <<缝针妇女>>等。

五、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

文学艺术中的浪漫主义,本来是以强调"幻想"为其特征的。可是法国十九世纪初期成为浪漫主义先导的第一张绘画,却是用最"写实"的手法表现最迫切的现实题材。它说明一个新的思潮和流派,总是应现实的需要而出现的,它要是能站得住,也总是根植在现实生活中的。

热情,是浪漫主义艺术的要素,以时事为题材而成为浪漫主义的内容,首先是绘画中洋溢着的激情,这是遵循旧法,由"理智"导致冷漠的古典主义艺术最缺乏的品格。构图、光线、色彩、人的动态表情,都表现了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 但可贵的是,它的浪漫的想象,是建立在现实深入认识的基础上的,它

所显示的奔放的激情,是与积极的人生理想结合在一起的; 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而具有强大艺术力量。

法国浪漫主义的艺术,兴起于十九世纪二十到三十年代。这是一个腐败、混乱和倒退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出现的浪漫主义艺术,一开始即带有呼唤革命风暴气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 "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 "。从根本上说,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出现,是要求个性的解放和心灵自由;封建政权和学院的古典艺术,同样让他们感到是必须摆脱的精神重压。浪漫派重视色彩,是和他们重视感情的要求相一致的。要用色彩去塑造形体。

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法国经历了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起义。这个时期艺术思潮的起伏更替,现出十分绚烂的景象。一种艺术流派或主义的出现,当然是特定的文化思潮的反映,并且关联到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但问题的复杂在于: 艺术家们多半不是按照事先拟定好的某种"主义"的纲领去进行实践的,常常是依据自己有意或无意接受的某种思潮的影响,创作出了作品之后,观众--特别是评论家们为了说明其艺术特征,而把某一头衔赠给艺术家的。由于评论家(和后世的史家)们理解和着眼点的不同,对同一个(或一群)画家,有时会冠以各种不同主义的头衔,而艺术家自己又多半是无所谓的。浪漫主义的代表们,在美术史上好象还是没有争议的,但对其他的一些画家,问题就更为复杂些。

"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在西方文字中本来是一个字(源出拉丁文),并无两种说法。只有在上下文和通篇论述中,读者方可确定这个"写实主义"是较高的(表现了社会的本质)或是较低的(偏于外表描写)。中国理论界创造了" 现实主义" 一词,固然有某种方便,并在人们中间形成了"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 两者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的印象。但有的时候(尤其在论及历史流派时),反而产生了麻烦。这个问题尚留待理论界进一步研究。

在绘画中表现思想就十九世纪整个西方来看,在美术中要表现思想的艺术家,却大有人在,因为这是一个不平静的世纪,人们有话要说。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在扩大了民主思想的同时,也增强了民族的意识。巴黎虽然由于艺术思潮澎湃、流派迭起,一时成了西方艺术的中心,但同时各个国家--包括较远

的北欧、东欧和美洲,都涌现出不少杰出的人物。一八四八年的革命运动席卷欧洲,因此,十九世纪中叶许多艺术运动的崛起,都直接或间接与这一重大的历史变动有关。这表现在青年们对官方学院艺术的反抗,表现在艺术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心,以及他们希图从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吸取养料、创造自己民族的艺术学派。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必然要通过人的形象,以及人与人关系去反映社会问题。借鉴文学戏剧方面的经验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在实践中恰当地处理两者的关系,发挥绘画的专长,许多艺术家在这方面作了探索。追求思想道德的作用,当然是好的,但只有充分掌握艺术的审美特性,发挥艺术美的愉悦性,这种作用才能体现得更为完满。巡回画派的画家由于希图更多地反映社会问题,有时便过多地把文学和戏剧的情节引入绘画,不但产生费解的偏向,而在绘画形象本身的感染力以及色彩、笔法等方面的缺乏创造,也降低了艺术的魅力。当然,作为艺术的实践家,他们不会不意识到形式技巧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以风景画为主的巴比松派的出现,是在复辟时代末期和七月革命初期,波旁王朝的腐化和政治空气的低压之际。一些画家希图通过自然风光的描绘,寄托他们民族的情感和向往自由的理想,而巴黎郊外白露附近有个巴比松小村,有一群画家常常到那里写生,甚或住在那里画画,人们即称这群画家为巴比松派。由于受其它传统的影响,产生不少受它影响的画家。巴比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以新的精神开辟了法国民族风景画的道路,而且成为后来印象派风景画的直接的先导。面对自然写生,并极力追求光与色的效果。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对情绪的影响,以及色彩美给人愉悦的感受,是十分强大的。而大自然的美所提供给人的色彩感受,又是极为丰富的。所以印象派在色彩上的创造,是一项有益的革新,尤其是在风景画中,他们扩大了视觉感受的领域,从而丰富和推进了现实主义的表现力。

现实主义既然要求真实地去反映现实,那么,印象派忠于自己视觉的真实感受,排除先验的成见,应该说是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著名的有:

1)德拉克罗瓦:

德拉克罗瓦(1798-1863)是法国浪漫派绘画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七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九岁进中学,十八岁成了古典派画家的学生。他又研究著名画家各个的作品,这些画家的对色彩的爱好,使他也成为重色彩的画家,而与重线条的古典派大师相对立。他用奔放的笔触、用色彩来塑造形体。他是个情感、丰富知识广博、有多方面才能的人,他擅长音乐,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也画壁画、肖像画、静物画、动物画、风景画。他的绘画创作所表现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浪漫主义的种种追求--呼吁自由、缅怀历史、对文学名著的再现、异国情调和东方色彩、神话幻想和宗教情感、自然和原始的力。这些作品反映的生活的范围各异,它们达到的水平也并不相同,但肯定的说,所有这些探讨都是与他的浪漫主义的精神相关联的。浪漫主义所要表现的对象是" 自由的具体的心灵生活"。资本主义和机器生产所加到人们身上的束缚,他缅怀往古,寄情于神话,羡慕原始的自然之力或东方的奇风异俗,都为了从中获得灵感以抒发自己的幻想激情。他为人类文化创造了丰硕的财富。他被称为" 浪漫主义的狮子"。留下不朽的作品有:<<加利列海>>、<<自由领导人民前进>>、<<希奥岛的屠杀>>等。

2)米勒

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农民画家。他出生在农村,童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茅舍虽然清贫,但父母对子女的抚爱却淳厚至深。他较少受学院派或同辈画家的影响,自有其独特的朴素风格。真实地塑造了当代贫苦农民的形象,他们在忧愁和失望中不屈不挠地、只是聚精会神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有如季节的循环,看不出希望或变化。实际上,他是一位悲观的人道主义者,他相信命运和历史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把农民禁锢在使人疲倦的境地。米勒一生非常贫困,在巴黎十几年中,始终怀才不遇,疾病和穷苦不断袭击着他。艺术久久不为人所重视。可贵的是,他一旦决心把艺术奉献给"泥土上的英雄"--农民劳动者,就没有动摇过。这一点对他一生的艺术成就是有决定意义的。他是赞美劳动和自然的艺术家,也许他笔下描绘的法国农村与中国农村有某些相象之处,也许是因为中国艺术家对农村生活历来就是感兴趣的,所以他的画似乎特别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可以说是最受中国观者欢迎的

画家之一。他留下的不朽的作品:<<拾穗>>和<<播种者>>等。

3)马奈

马奈(1832-1883)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的著名画家,他对欧洲绘画的发

展有重要贡献; 尽管他从来没有参加过印象派画家的联合展览,仍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的奠基人。马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人物画方面,第一个把印象主义的光和色彩带进了人物画,开创了印象主义画风。马奈早年受过学院派的六年教育,后又研究许多历代大师的作品,他的画既有传统绘画坚实的造型,又有印象主义画派明亮、鲜艳、充满光感的色彩,可以说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很自然地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四十九岁的他在艺术上已非常成熟,能够熟练地应用印象主义绘画的表现方法。可惜他当时身体欠佳,瘫痪症开始发作,但他仍坚持画画,并且画出了许多很有表现力的画。不久过了一年,因病去世,但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佳作。大致为<<露台>>、<<草地上的午餐>>、<吹笛子的少年>>>等。

4)德加

德加(1834-1917)是十九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家。青年时受过很严格的学

院基础训练,特别崇拜一位大师,曾教导过,这种严格的环境中,对于他后来表现各种动态的人物,很有好处。又临摹了许多古典大师的绘画和素描。所以他的素描颇有功力。逐渐接近印象派,印象派是以表现"外光"而著称的,他表现室内的人物活动常用印象派表现光和色的技巧,喜欢采取特殊的角度,好象从生活的场景中任意切下来一个片断,而造成清新悦目的效果。他的作品表现室内的内容特别多,显示出戏剧舞台特具的美感,有时带有一点寂寞的气氛,反映出画家自身常怀着某种悲悯的心情去看待他所描绘的这些"芸芸众生"。他的好友都称他是悲观主义者。留下的作品:<<熨衣妇>>、<<赛马场上的马车>>、<<舞台>>等。

5)罗丹

罗丹(1840-1917)是法国著名的雕塑家。他学习艺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出身低微,经历了不少生活的坎坷,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动乱时期,社会里有种种矛盾,他力图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他的一些优秀的作品,既具有现实主义的深度,又富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他的创作实践,确乎使学院派影响下日渐衰颓的艺术,为之一振。他青年时曾做过多种手艺活儿,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不仅使他接近了下层群众,建立了对劳动的感情,同时也为他今后成为一个有多方面表现才能的艺术家,作了技术上的准备。在艺术上苦干的他,作品常是不断遭受围攻,开始了不平凡的艺术生涯。虽然他读书并不广博,可是他很重视文学修养,并且对自己喜爱的诗文有精深的体会。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不仅常常含有文学意味的深思和诗的意境,而且他的题材有不少是来自文学作品的。各类表情样样尽有: 爱、恨、权势、嫉妒、贪婪、悲悯等,

沉迷在滚滚的人海之中。他终生经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热爱祖国仍是他十分重视的品格。在最后的生命里,也是动荡不安,世事混乱的时候,不免给他思想上带来某种悲伤或玄秘的因素,这种情绪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流露得较明显。最终在悲痛和疾病交迫之下与世长辞。他留下的作品不多,还留下了一册脍炙人口的著作。作品有<<吻>>等。

六、二十世纪现代绘画艺术

所谓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等的统称。"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派美术既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美术,也不包括现代的各种现实主义流派,它与现代的西方美术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只占一席之地。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进程紧密相联的。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后,由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导致社会结构以及人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起来的现代科学,以它的实际功效和成果,促使人们对艺术创新逐渐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 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

为全部目的的绘画信念; 以日本版画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大

大刺激了单一化的发展的西方美术; 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一批画家反对

理性的压制和传统的束缚,重视直觉和下意识活动,艺术上不满足于客观事物的再现,而着重于内心的"自我表现"; 西方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在画

家的作品中也产生直接的或折射的反映。所以现代派艺术正是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整个欧洲美术历程来看,现代派美术潮是从印象派前后这个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十六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历经十七世纪的启蒙浪潮,到十九世纪的印象派。旧的艺术分类法被打破了,不仅绘画与雕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且音乐、戏剧、舞蹈、摄影等都介入美术创作,手段扩展到包括人自身在内的整个环境。在六七十年代中,先后出现了集合装配艺术、环境发生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以及超极现实主义艺术等等。这些艺术形式大大超越了二十世纪初现代艺术的范畴。如何看待当今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美术? 自缭乱缤纷的西方现代派美术出现以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纷纭。美术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派的,关键是它的内容:表现什么?反映什么? 另一方面,作为美术创作方法和流派也不是固定不

变的。我们应该对艺术家和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历史主义的社会学的分析,笼统地肯定和否定,或者简单地把现代派美术和资产阶级的颓废艺术划等号都是不科学不全面的。现代艺术史已经证明,现代派关于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关于色彩、视觉的研究,以及关于新材料的运用等等,对广告制作、家具造型、服装设计、建筑构思、封面装帧等实用美术的应用、发展和变革产生过影响,今后还会继续起一定作用。总之,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是极为复杂和多种多样的。

★著名的有:

1)塞尚:

塞尚(1839-1906)是法国著名的印象主义画派的画家,又被奉为"后期印象

派的三大巨匠之一",其艺术原则成为现代"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绘画的先导,因而有"现代绘画之父"的称号。二十多岁时便自学绘画,常常与印象派画家一起画外光风景。他爱画静物和风景,尤以静物最有名。那丰富的想象、大胆的独创、热烈的激情,说明他已脱离传统的学院派绘画,也有别于当时流行的印

象主义,而预示着一种新艺术的出现。他活着时,没有被人们赏识,反而当成"异端"备受非难,于是他便到乡下,埋头画画,十八年没有公开展出一幅画。他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作品受到社会的推崇。还有他也画了人物画,他的画不太重视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的刻划,与他的静物画有许多类似之处,但其中也有非常洗练、生动传达个性特征的作品。表现自己的主观想象则成了艺术创作的基本依据。后来许多现代流派都受他的启发。他留下的不朽的作品: <<穿红马甲的男孩>>、<<红椅上的塞尚夫人>>、<<静物>>、<<玩扑克的人>>等。

2)高更

高更(1848-1903)是法国后期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他起步较晚,早期的

画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他厌恶资本主义的文明社会,包括传统的艺术趣味。他不但对埃及古代绘画很感兴趣,而且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土人们的风习和艺术。被称为" 原始人产最高典型"。他不顾一切,远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上去生活和画画,直到去世。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他的作品也不为人们赏识,甚至连印象派大师也斥责他的画风。他的画描绘了别人没有发现的美--质朴的原始美。他以极的热情非常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绘画就是在高更和凡高的启示下发展起来的。他的作品有:<<游魂>>、<<塔希蒂二少女>> 和<<快乐>>等。

3)凡·高

凡·高是后期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他学画起步较晚,他是荷兰人,他到过巴黎,当时掀起印象主义绘画运动,使他大开眼界,竭力想冲破印象主义的局限性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他是一个对受苦的下层人民怀有热爱,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悲愤的人道主义者。由于关心人,要求自己的艺术有益于人,所以不管他运用怎样"任意的色彩"或夸张的造型,他总是注意对象内在的生命,注意人物的性格及其思想。所以他画的穷苦的劳动人,但是寻找他理想

的模特也是不容易的。这个差不多是自修成功的画家,只生活了三十七岁,而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五六年中完成的。难得的可贵是他对绘画的热爱超过他的生命。他留下的流传百世的不朽的作品:<< 向日葵>>。其它的如: <<吃土豆的人们>>、<<夜间咖啡店>>、<<自画像>>等。

4)毕加索

毕加索(1881-1973) 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

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他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第一时期是:"蓝色时期";第二时期是:"玫瑰红时期";第三

时期是: "黑人时期";第四时期是:"立体主义时期",分成分解和综合两种形式; 第五时期是:"古典主义时期";第六时期是:"超现实主义时期"; 最后是"抽象主

义时期"。

毕加索一生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造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绘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过。他说过:"当我们以忘我的精神去工作时,有时我们所作的事会自动地倾向我们。不必过分烦恼各种事情,因为它会很自然或偶然地来到你身边,我想死也会相同吧!"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他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他留下下的作品:<<纪念阿弗尔>>、<<伏拉像>>、<<和平与鸽子>>等。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赏析 ——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 这篇文章中将中西方艺术中两大体系的主要代表绘画作品进行各个角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共性和各自特色为今后的艺术学习研究创作夯实基础。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既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既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绘画的两大体系赏析;中国画;壁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素描;新画种。 绘画的两大体系:欧洲油画和中国水墨画。 油画艺术可以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最有影响的画种。油画是以油为调和剂调和颜料在经过制作的不吸油的平面上描绘而成的绘画。其特点是颜料色彩丰富鲜艳,能够充分表现物体的质感、量感,能够传达物象所处空间的光线、色调和气氛,使描绘对象显得逼真可信,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 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 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 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 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 力。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_百度重点

结合中西方绘画作品,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 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

专题三 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专题三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昌邑市补习学校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方法。 2.了解掌握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意境,以及文人画的产生发展,及 代表画家。 【学习重点】 在掌握审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国籍不同画种的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 【知识梳理】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1、起源:魏晋南北朝 2、特点: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讲究程式化的笔墨技巧和 情趣,空间处理上追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中国山水画“三远法” (郭熙《林泉高志》) ①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颠(高度) ②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体积) ③平远法:自近山而望远山(空间) ④下列图片分别属于哪种观察方法? 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六君子图》 ()()() 4、中西方山水画比较 5 ①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②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主要描绘北方山水的雄伟磅礴之美。“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③北宋郭熙《早春图》深远法和平远法的运用,表现春日来临,大地复苏,山间雾气浮动的景象。用山间早春欣欣向荣的气息来赞美皇帝宋神宗的魄力与英明。 ④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代表作,采用散点透视法,运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表现祖国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 ⑤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了“米氏云山” ⑥“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马一角、夏半边”其作品构图采用边角式构图 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二、中国传统花鸟画 1、高峰:宋元 2、特点: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写意花鸟画在造型表现方法上大多追求“似与不似” 3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 正文 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在 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 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话下,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焦点透视决定了其在构图上有所限制,但也更体现了西方绘画方寸之间的精工细 做,用现今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画在于细细品味,西方画细部则更加耐看。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洛神赋图与最后的晚餐 汽服xxx xxx 指导老师xxx 【内容摘要】中西方艺术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同时,既继承先辈留下来的风格,也加入每个时代赋予的新元素。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 中西方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野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示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洛神赋图;最后的晚餐;达芬奇;顾恺之 【正文】 一、洛神赋图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统称。从广义上说,中国画包括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类别,但我们所说的中国画通常是指以水为调和剂,以墨为主要颜料的一类,又称“水墨画”、“彩墨画”。中国画表现出变化无穷的线条情趣,以墨代色则表现了中国画独具特色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顾恺之的《洛神赋图》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由于顾恺之本人就是较早地涉及到山水画创作和理论的大家之一,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洛神赋》图中山水部分的画法是具有那一时代代表性的艺术样式。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较为混乱,确如张彦远为我们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描述的那样:“魏晋已降,名迹在人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从而为我们在理论与实物考据上都提供了早期山水画面貌的特征。从线色本身来看,《洛神赋》图中线条细劲有力,如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但富于装饰性。此图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从帝京回东藩的途中,经过洛水,遇到洛水女神宓妃的故事。原文中主人公虽然对宓妃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离去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顾恺之在这幅画里却将结局做了修改,以主人公与宓妃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告终。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在同一画幅的不同场景中展开,将一个传说中的爱情故事表现得浪漫感人。这种手法后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及代表作 现代西方美术主要流派 20世纪,随着摄影技术的成熟与发展,传统绘画写实功能趋于弱化,工业、信息、科技革命所需的理性思维,驱动艺术家对艺术的抽象美进行不断探索,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在此背景下,新的艺术路线、美术流派不断呈现,并伴随着人类社会重大事件的发生,主流艺术呈现三个演进阶段:20世纪初至一战曝发:野兽派、表现主义、立体派、未来主义和抽象派 世人公认塞尚、梵·高和高更是开创20世纪现代艺术的祖师,在他们活着时影响有限。1901年-1906年,他们的作品在法国巴黎才首次大规模公开展览。把他们思想继承光大,传播给20世纪的画家却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家派别——纳比派。纳比派的特色归纳为两种变形理论:“客观的变形,它基于纯美学,装饰概念,以及色彩和构图的技术要素;再就是主观的变形,它使画家个人的灵感得以发挥。”纳比派采用卡片纸等吸附力强的画面材料代替油画布,还用蛋白或胶水来调和颜料,以追求色彩的效果。主要代表有塞律西埃、P.博纳尔、M.德尼、E.维亚尔等。 画家鲁赛尔和女儿安纳特法国维亚尔

逆光下的裸女法国博纳尔 沐浴瑞士瓦洛顿 莎乐美德国斯塔克 塞尚作品 梵高作品 1905年法国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代表人物有马蒂斯、弗拉曼克和德朗。在北欧,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代表人物有爱德华·蒙克、安索尔、席勒、柯克西卡、诺尔德以及桥派的基希纳、蓝骑士派的康定斯基和马尔克。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美学目标和艺术追求较为相似,两者使用颜色上都非常大胆,但使用颜色的目的却不同。野兽派意在唯美,而表现主义则意在使用使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现感情和自我,用以发泄内心的苦闷。 野兽派创始人亨利·马-蒂斯绿色条纹的马諦斯夫人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编号: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学生王小青 指导教师丁满臣 专业法学 层次高起专 批次 112 学号 w130251112008 学习中心张家口广播电视大学-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北京悦水华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2015年 11 月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1) 前言 (2)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2) 1. 中国画的特点 (2) 2. 西方画的特点 (3) 二、中西方绘画的画法 (3) 1. 中国画的画法 (3) 2. 西方画的画法 (4) 三、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4) 参考文献 (6)

摘要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 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而对于西方传统绘画,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解剖学、透视学的发展,西方传统绘画的再现性特点达到顶峰。 关键词 中西方绘画特点中西方绘画风格绘画比较

前言 绘画,已经成了美的象征。 绘画利用线条和色彩,通过平面描绘来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它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反映的是瞬间的生活。其长处,是可以运用色彩使艺术家广泛地反映可以看得见的事物,表达生活中色调鲜艳的多种多样的事物。其弱点,是它的直接的形象受到可见事物的领域的限制,也不能实际表达出事物的活动。 世界绘画艺术,大体可分为东方、西方两大体系。东方绘画体系,即东方画是在东方文明古国中发展起来的,包括古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而以中国画为主。因为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泰国及南洋群岛等各国在内,因而也有人称之为亚洲体系。西方绘画体系,即通常说的西洋画,是从古希腊、古罗马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以油画为主,而后移植到美洲各国。从原始社会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前,西方绘画体系的发展大致与东方绘画体系相同,都是用简单明确的线条勾画出所要画的形象轮廓,以此作为绘画造型的基础。虽然绘画技巧和表现方法各自不断发展,但其造型手法基本上是相近的。欧洲文艺复兴,使得西方绘画艺术有了巨大的突破性的飞跃,它吸收了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等新科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分道扬镳,开始了西方绘画体系与东方绘画体系二者同存并峙的局面。 一、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虽然中国绘画强调表现,但从不脱离客观现实,如齐白石所画的《虾》就“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目录 1.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 1.1中国画的特点 (1) 1.2西方画的特点 (1) 2中国画的画法 (1) 2.1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2) 2.2中国人物画的画法 (2) 3.西方画的画法 (3) 4.中国画和西方画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3)

结合具体绘画作品谈谈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摘要: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艺术内在本质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表现与写意,即强调感性;而西方绘画注重再现与写实,即强调理性。这就决定了中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不同。 关键词:绘画作品区别 1.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1.1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不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而是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的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即运用了散点透视法。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它们虽不能准确地再现现实景象,但却气韵生动,能带给人一种意境之美。 1.2西方画的特点 西方画家则是理智地进行构图,采用科学的透视学和色彩学来表现近大远小焦点透视和色彩的空间变化,形象的立体感很强,逼真肖似,具有典型性。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和西班牙的著名画家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像》等。所以中西方传统绘画让人感觉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给人的感觉不同。 2中国画的画法

2.1中国山水画的画法 中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了自然之美,表现的是人格化的自然,能让人融入山水之中,怡情自然。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一幅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的青绿山水画卷,表现人们春天出游的情景。画家在不大的绢幅上以妥善的经营、细劲的笔法和绚丽的色彩,画出了青山叠翠,花木葱茏,波光粼粼的春光佳境,图中山青水秀,水天弥漫,在波光潋滟的湖面上,一艘华丽的高篷游艇随波荡漾。船中三位女子纵目四望,陶醉于明丽的湖光山色,流连忘返。湖边数人或骑马或漫步于山间小道,或袖手仁立岸边,兴致盎然。画家通过对各种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成功地体现了《游春》这一主题。中国花鸟画既形似又神似,不仅表现了花鸟之美,而且花鸟都被赋予了画家的思想感情,形象生动。《鸡雏待饲图》描绘的是两只卧立各一、茸茸可爱的雏鸡,通过它们张开的小嘴以及向同一方向张望企盼的情态,我们似乎可以听到它们对画外母鸡迫不及待地“叽叽”呼唤,这呼唤可能是它们表达见到母鸡的喜悦之情,也可能是诉说它们饥饿难耐之苦。画中两只雏鸡虽然向同一方向张望,但它们的动态却完全不同,一只是欲立前瞻,一只为侧身回顾,给人以静中寓动之感。这幅画没有任何配景,显得非常单纯,但却笔墨无多意更浓。 2.2中国人物画的画法 中国的人物画虽不能明确表现出人的相貌,但人物的动作神情却非常真实。《洛神赋图》是以曹植的文学作品《洛神赋》为脚本加以描绘的,它描绘了诗人曹植在洛水上,遇见了已成为洛神的旧日恋人的情景。在这幅画中,画家巧妙地再现了文学作品的精神实质,他把

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差异比较课稿

中西方不同时期绘画艺术风格差异比较 绘画艺术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意识形态,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化背景的不同,造就了绘画艺术风格在形成和表现上的相异。所以我认为想要了解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首先我们要知道中西方不同时期是文化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找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内涵,并且保持一个清晰的大脑,并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切的理解、欣赏和学习中西方绘画艺术。 一、中西方不同时期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中方文化背景而言,我觉得就我们所了解的在古代文化背景是一种乱世下的文化背景,是一种封建制度下的大统一的文化背景。在这一背景下,艺术的本质是在一种在高度集中统治下形成,其形成的艺术性是畸形的,当然也是一种不完整的艺术意识形态。而我们静观西方绘画艺术文化时,我们会发现西方绘画艺术是在一种在非常自由的时代的大背景下形成的。除此之外在绘画时中西方不同民族对艺术形态和审美观念也是不一样的。就从艺术形式的本源来说,中西方对于世界的本源说法不一。中方认为世界事物的本源是一种“气”,因为在中国古代的道家就是这么认为的,在道家中“气”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人类从生下来就需要空气,而我们身体之中都存在一种气,所以中方在绘画时会将自身的气汇聚在其中,将山水田园之间的气宇轩昂描绘的栩栩如生。而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时期则多注重的是西方人自由平等的意识观念,所以绘画风格与中国迥然不同,在绘画艺术上

有独特的创作领域。 二、文艺复兴之前绘画 对于古希腊艺术风格我自我认为是一种近乎自然的创作风格。在古希腊时期模仿被认为是一种求知的手段,是一种人的本能。表现在绘画中是凭借自然科学的手段再现自然,并加以理想化。这种精神被文艺复兴继承和发扬,所以在艺术中产生了《命运三女神》、《米洛斯的阿芙罗蒂德》、《蒙娜丽莎》等高不可及的理想美的范本。古埃及在绘画中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空间的四维性,他们所创造的空间形象具有观念、图式特征。艺术家们凭知觉认为,要在平面中表现完整的人体,必须把多方面观察到的印象结合起来组成一副画面。他们采用“正”、“侧面混合法”,人物头部取侧面,上半身与肩取正面,下半身与双腿取侧面,这一正一侧多次观察的结果,反映了时间的变化。这与东方绘画空间观念较为一致。在中国,有关透视的内容最早记载是战国时期,荀况在《荀子·解蔽》中把反映近大远小关系的概念通过“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千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拆也,高蔽其长也”表述反映出来。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经》中也有“针孔成像”原理的记载。中世纪时期,艺术家们继承了古希腊人研究线透视的成果并试图解决深远空间的表现方法,并未取得多大进展。从空间意义上讲,历史好像回到古埃及时代。而此时,中国山水画中有关透视的基本法则有了形象的记录。如南北朝时期,宋宗炳的著作《画山水序》。到了宋朝,相关的透视理论逐渐成熟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郭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中西方绘画艺术比较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

中西方绘画差异的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之绘画 从小我便对中西方的文化艺术有较为浓厚的兴趣,自从有机会选修这门课 程来,我就对中西方艺术文化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谈一些我对中西方 绘画的看法. 很久以来,东西方两种不同特质的文化艺术进行着剧烈的碰撞,这种碰撞 体现在建筑、雕塑、音乐、戏剧等各个艺术门类上,尤其表现在绘画上。我认为,东西方文化绘画的碰撞源自于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上,这种差异性 归纳起来表现在意识形态上,东方绘画偏重于感性的表达,而西方绘画偏重于 理性的分析。在艺术语言的侧重上,西方绘画重于对面的刻画,而东方绘画侧 重于对线的表达;在绘画材料形式上,西方采用厚重鲜艳的油画颜料为媒介, 东方绘画以中国水墨为代表;在绘画的客观科学性上,东方绘画强调主观描述,西方绘画强调客观描述;在表现题材和对象上也具有较大差异性。东西方绘画 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面貌特点,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文化背 景造就了人种性格的差异性,东西方艺术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心理因素及哲学思想。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极大区别,最终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题材上,是人 类感性与理性思维的差异。 以中国的山水画为例,东方的哲学美学表达了本民族的人文精神。南宋儒学 大师朱熹“天地以生物为心,人以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的哲学观念,就是要 求人类与天地万物建立和谐的人文关系。宋代画家郭熙就提倡画中的山水应当 体现出“可望、可游、可居”的艺术魅力,缩短了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的距离。早在公元4~5世纪,中国称描绘自然风光之图为山水画,直到17世纪,西 方才有了此类绘画,称为风景画。东、西方人的不同的景物观念形成了鲜明的 对比,“山水”与“风景”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所表达的是想象中的山川, 带有一定的抽象性,即便是画某地具体的风光,也绝不是完全真实的写照。如 清代王时敏《虞山惜别图》轴虽然画的是实景实地,但大大夸大了虞山的高度,其它没有具体地名的山水画则发挥了画家更丰富的想象力,这个想象力来自于 对画家所经历无数名山大川众多精美之处的概括和总结。山水画家甚至可以描 绘想象中的仙山楼阁,清代袁江《蓬莱仙岛图》轴则是最鲜明的画例,画家以 十分真切的造型描绘了虚幻中的仙境。西洋传统风景画所描绘的是在一定季节、时间之下的实景实地,奥古斯特.凡.德.斯蒂恩《布鲁日的市场》就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的集市,在冬季的一个暮色临近之时,画家站立在钟楼对面的楼上,俯瞰整个市场。 以中国的花鸟画为例,动植物是自然山川里的精灵,它们是“天人合一”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常说的“物我合一”。自然界中各类植 物所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和各类动物所显现出的本能属性,常常被画家赋予人类 的道德属性,成为花鸟画创作的原动力。花鸟画可以类比西方的静物画,中国 古代对以写实技法表现的花鸟画往往称为写生,这个写生不是对景写生之意, 而是指摄取客观物像的生命气息。中国的花鸟画家注重摄取客观对象的自然神韵,特别是表现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动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和生长、运动状 态等,而这些是无法对之进行面对面的写实,全靠博闻强记并胸有成竹地表现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不同

中西方传统绘画艺术的不同 由于中西方在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西方传统绘画必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在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上有着根本的差异。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一、基于哲学与基于科学 中西绘画成长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中,中西方画家的宇宙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不同,必然形成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如潘天寿先生所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 中国绘画中的许多概念,如道、气、心、物、神、韵、意、虚、实等等,原属哲学范畴。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是一种哲学化的艺术。儒、道、禅思想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支柱。儒家思想在绘画上表现为:追求和谐美,主张不偏不倚,中和为美,强调含蓄。 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为”,主张“天人合一”,道家思想促使文人画家们超然世外,隐逸山林,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追求雅淡空灵的境界。禅宗认为一切事物皆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人只要静心自悟,无须修行,就可以觉悟。在中国文人画家看来,只有以虚静明澈的心灵去观照、感悟自然之美,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 仅从中国画家对水墨的偏爱及画面留白的处理便可看出中国人追求的绘画趣味,和“见素抱朴”、“知白守黑”、“虚实相生”等哲学思想。 西方关于自然的传统观念与中国不同,认为人高于自然、强于自然,人是自然的统治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控制自然。这种意识反映在艺术中,就形成西方绘画中对自然形态的严格把握,一旦认识到某种规律是对自然的科学反映,就严格遵循它。 加之西方绘画的渊源是埃及、希腊的雕塑与建筑艺术,西方的传统画风,是在二维空间中描绘出圆雕式的立体对象,这种画特别注重透视法、解剖学和光影凹凸的晕染,画面具有立体感、真实性。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论文)

浅析中西方绘画、建筑艺术的差异 目录 摘要 (1) 第1章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1) 1.1 (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1 1.2(二)中西方绘画艺术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2) 1.3(三)中西方绘画艺术材料特色的差异 (3) 1.4 小结: (4) 第2章二、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 (4) 2.1 (一)中西方建筑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的差异 (4) 2.2 (二)中西方建筑创作手法及表现形式的差异 (5) 2.3 (二)中西方建筑材料的差异 (6) 2.4小结 (7) 第3章总结 (7)

摘要: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这导致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除了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有明显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着根本性的不同。同时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追求和谐统一;西方以石头为主的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这也有很大的差异。 关键词:绘画、建筑、形态、价值、材料、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 在欣赏中西方的绘画时,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二者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密切,使我们也更多的看到这两种各成一体绘画艺术的差异。(一)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艺术形态及艺术价值差异 中国绘画和西方的绘画不一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差别。如果从艺术形态上讲,那中国绘画是写意的,而西方绘画是写实的。西方画是表象的,非常的写实,讲究的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中国画重在写意,包括意象、理想、画境与意境。所以有那么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而且中国画光是技术好还不行,还得有要文化,这涉及到诗、书、画、印等各方面的修养。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画总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且西方绘画注重的是实物或人物的表现或重现,注重表达事物的特征。在西方绘画重写实、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