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视嗜铬细胞瘤临床规范_提高诊治和研究水平

重视嗜铬细胞瘤临床规范_提高诊治和研究水平

重视嗜铬细胞瘤临床规范_提高诊治和研究水平

?

编者按?重视嗜铬细胞瘤临床规范,提高诊治和研究水平

宁光

作者单位:20002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内分泌代谢

病研究所

本刊副主编。现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中心及内分泌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上

海市内分泌代谢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上海市内分泌肿瘤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国实用内科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副主编。1896年,病理学家Manasse 发现

铬盐可使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细胞染色为深

棕色,故将此种肿瘤命名为“嗜铬细胞瘤”

(chro 2maffin t umors )。1908年,Alezais 和Peyronin 将来自于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瘤命名为副神经节瘤,1912年Pick 利用希腊文的黑色(p haio s )、颜色(chroma )和细胞(kytos )3个词,合成创造了一个新的单词p heochromocytoma 来替代chromaffin t umors ,并沿用至今。但有意思的是,嗜铬细胞瘤的中文名词并无变化。

20世纪50年代,Von Euler 建立了尿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尿香草扁桃酸测定方法,使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明显提高。但由于,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仅为70%。因此,必须依靠各种激发或抑制试验,不仅方法繁杂而且有一定危险,且诊断符合率也未得到明显提高。寻找简便、稳定、特异性和敏感性皆高的方法是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已证实血、尿间羟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 )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其他指标。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研究所首先在国内建立血尿MNs 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应用于嗜铬细胞瘤诊断,结合嗜铬细胞瘤特异性的131I 2邻碘苯甲基胍的功能性显像技术,可使诊断符合率提高至近100%。近年研究发现,在某些种族散发性嗜铬细胞瘤中遗传因素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期武多娇等报道了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利用自身开发的包含有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S D HB 、S D HD 、V HL 和R E T 基因的87个突变位点的基因突变检测芯片,在29例基因测序证实的突变样本中检测出26例,而6例无突变的样本中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一致,证实此芯片可用于嗜铬细胞瘤的筛查。方文强等证实CT 检查对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具有

重要的诊断价值,而且对判断与相邻组织或器官的解

剖学位置,以便决定术式和入路至关重要。早期评价大血管损伤尤其是血管硬化程度尤为重要,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是一新的表示大血管硬化的早期指标,本期陆晓红等观察发现嗜铬细胞瘤患者的AASI 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说明嗜铬细胞瘤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潜在可能性更大,也说明嗜铬细胞瘤早期治疗对防止血管硬化及大血管意外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切除一直是嗜铬细胞瘤首选的治疗方法,成功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手术医师的技术,更取决于围术期的处理。在本期内不仅有有关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治进展的综述和复杂嗜铬细胞瘤手术经验的分享,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出嗜铬细胞瘤围术期多学科协作。简单讲,就是术前由内分泌科牵头的诊断小组对生化、激素分泌和定位诊断以及可能的遗传易感性作出充分评估,并对术中可能出现的并

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在术前选用选择性α1受体

阻滞剂甲磺酸多沙唑嗪控释片控制血压,然后由泌尿外科会同麻醉科决定手术方案,并在术前、术中补充血容量,不仅更快地在手术前控制血压,将术前准备时间缩短至11d 左右,而且可保证术中血压平稳,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术后由病理科迅速做出病理诊断,并由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和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研究所对其可能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对可能的遗传性综合征进行其他可能累及器官的评估,同时进行家系调查。继而由诊治小组的专门人员进行术后随访。

虽然本期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在诊治嗜铬细胞瘤的经验作多角度的介绍,但是如何选择简洁有效的诊治路径,以确立嗜铬细胞瘤诊治规范尤为必要。此外,越来越多的疑难危重和罕见的嗜铬细胞瘤被发现,将会给嗜铬细胞瘤诊治带来更大挑战。

(收稿日期:2009203211)

(本文编辑:闫鹏)

?

98?上海医学2009年第32卷第2期

嗜铬细胞瘤术前准备

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不治疗者将死于本病90%的嗜铬细胞瘤是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但风险大,未做术前准备的手术死亡率高达50%。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的死亡率已降至1%~5%。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手术风险和使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首先要充分认识嗜铬细胞瘤低血容量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学特点,通过妥善的围手术期处理,把手术的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具体措施包括下列五个方面。 一、控制血压 术前应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并维持一段时期可使血压缓慢下降,血管床扩张,血容量逐渐增加。常用药物为苯苄胺,是长效的a1受体阻滞剂,对α1受体的作用比对α2受体的作用强100倍,控制血压效果好,口服用药十分方便,从30mg/d开始,根据血压情况逐渐加量,一般要用到60~120mg/d方能奏效,少数病人需用到240mg/d。苯苄胺的非选择性α受体抑制作用可使β受体失去拮抗,诱发心律失常,或在肿瘤切除术后使血管床扩张,引起长时间低血压,所以苯苄胺用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用药2周左右即可考虑手术。哌唑嗪能选择性抑制α1受体,作用缓和,对心律影响小,但该药属突触后抑制,对肿瘤探查术中引起的血压骤升控制不满意,首次1mg,/d,常用2~3mg/d,最多可用至6~8mg/d。对于单用α受体阻滞剂效果不理想的病人,可加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心痛定)、维拉帕米(异博定)、硝苯苄胺啶等。有些嗜铬细胞瘤病人在高CA和低血容量的刺激下可发生高肾素血症,嗜铬细胞瘤亦可异常分泌肾素,这将使血管紧张素Ⅱ(AⅡ)的生成增加。有些嗜铬细胞瘤病人由于受体下降调节,其高血压不是CA引起,而是AⅡ所致,此时用α受体阻滞剂可能不发生作用,应用甲巯丙脯酸或苯丁醋脯酸方可使血压下降并避免阵发性发作。 二、纠正心律失常 有心动过速或心律失常的嗜铬细胞瘤病人,在使用α受体阻滞剂后仍然存在上述情况时,宜加用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美托洛尔(美多心安)和埃莫洛尔(esmolol)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强,不引起心衰和哮喘,故明显优于以往常用的普萘洛尔(心得安)。 三、扩容 扩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嗜铬细胞瘤分泌过量的CA使外周血管强烈收缩,血管床容积减少,血容量绝对不足。一旦切除肿瘤,CA减少,血管床开放,容量不足就成为主要矛盾,术前在控制血压的情况下,预充一定的血容量,再辅以术中扩容,这不但可使术中血压平稳,而且可防止术中因血容量不足而大量快速扩容可能发生的心衰、肺水肿等并发症。 四、改善一般情况 如纠正电解质紊乱、调整血糖及术前心理准备工作。 五、密切观察各项生命指标的变化

嗜铬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年10月第26卷第20期?1585? 嗜铬细胞瘤的研究进展.. 王卫庆,周薇薇 聪甄匦囊瑟爱亘蘸麟蘸滋糕纛瓢融≥:!≤巍瞩醺匿薹蠹霾滋震黝 王卫庆。主任医师, 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 主任,上海市内分泌代谢 病重点学科秘书,上海市 内分泌重点实验室学术委 员会委员和糖尿病慢性并 发症研究室主任。负责或 参与国家“十一五”计 划、国家卫生部、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近50篇,其中9篇被sCI收录,参加多部内科和内分泌专著的编写工作。兼任上海市康复学会糖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劳动仲裁鉴定委员会专家,上海市糖尿病学会委员。 嗜铬细胞瘤(pheochmmocytoma)是肾上腺素能系统的嗜铬组织分泌过多儿茶酚胺(CA)的肿瘤。约占高血压患者的0.05%一0.010%。嗜铬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40—60岁多见,女性稍高于男性。主要发生部位为肾上腺髓质,但在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也可发生,如主动脉旁的交感神经节、颈动脉体、嗜铬体等处。国外报道72%一82%发生在单侧肾上腺,3%一11%发生在双侧肾上腺,9%一19%在肾上腺外,恶性嗜铬细胞瘤占7%一15%。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且具有潜在危险的肿瘤,能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儿茶酚胺作用于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伴头痛、多汗、心悸三联症状,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也有部分患者表现轻微甚至没有临床症状。比如大的囊性嗜铬细胞瘤(>50g)因其分泌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004BA720A29)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上海200025 E—mail:wqingw@hotrnail.com的大部分几茶酚胺类物质在肿瘤内代谢,只有少量释放人循环。 由于假阳性、假阴性结果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高敏感性的检查方法是筛选实验的最佳选择。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由于嗜铬细胞瘤分泌大量的CA及其代谢产物,因而其生化诊断主要依赖cA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目前,相关激素测定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香草扁桃酸(VMA)、间羟肾上腺素(MN,肾上腺素的甲基衍生物)和去甲间羟肾上腺素(NMN,去甲肾上腺素的甲基衍生物)。 血儿茶酚胺于持续性及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明显高于正常,在非发作期只有轻度升高;而血压波动较大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情绪波动、血压上升时血儿茶酚胺也可升高。大多嗜铬细胞瘤患者均有血NE水平升高,血E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差。运动、过度刺激、精神紧张、低血压、低血容量、低血糖可致交感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分泌CA增加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近年来,认为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HPLC)测定血或尿中的MN、NMN结合血浆CA可作为筛选实验,能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符合率。正常情况下,至少90%MN和40%的NMN是在肾上腺髓质内形成的并进入血循环。仅6%的MN和20%的NMN是在肾上腺髓质之外(主要是肝脏)形成的。在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因而致细胞内CA大量转化为MN和NMN并释放入血。所以,血浆内MN和NMN水平与细胞内CA水平关系更加密切,而与血浆内cA关系不大。因此,神经所产生的NE和肾上腺髓质及嗜铬细胞瘤发作而致E的明显增加并不会引起MN和NMN的明显增加。曾在l例无症状血压正常的肾上腺意外瘤(直径5cm)患者中发现,血MN升高是提供嗜铬细胞瘤诊断证据的惟一生化结果…。鉴于有些嗜铬细胞瘤不分泌儿茶酚胺而分泌其代谢产物间甲肾上腺素类物质(MNs),其可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较佳指标口J。血浆MN和NMN无论在诊断散发性还是家族性嗜 铬细胞瘤其敏感性均优于其他生化试验。血MNs对遗传 万方数据

恶性嗜铬细胞瘤相关标记物的研究进展

恶性嗜铬细胞瘤相关标记物的研究进展(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 【关键词】恶性 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细胞形态学差异无显著性,二者的临床鉴 别主要依靠周围组织明显浸润和远处非嗜铬组织的转移,缺乏早期诊 断意义。近十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恶性嗜铬细胞瘤相关标记物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绩,分类综述如下。 1细胞周期蛋白抗体:MIB-1 抗原性Ki-67蛋白是一种具有蛋白酶性质的碱性蛋白,是维持细胞周期的绝对必需物质,表达于G 1、S、G 2、M期的细胞核中。Ki-67核染色与许多癌的生物侵袭性密切相关。MIB-1是一种单 克隆抗体,分子量为275kD,能够识别Ki-67抗原,可作为反映细胞增殖程度的标记物,因而被引入嗜铬细胞瘤良恶性的研究。Clark应 用多元素逻辑回归方法分析临床标本后发现,MIB-1与恶性嗜铬细胞 瘤显著相关(P=0.005),如果MIB-1标记指数超过3%则预测恶性嗜铬

细胞瘤的临床意义是:特异性100%敏感性50% : 1] 。Brown 也发现MIB-1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的染色阳性率为50%在良性中的染色全部为阴性(P0.01),说明MIB-1可用于嗜铬细胞瘤的恶性预测 :2] 。Gupta的研究提示恶性嗜铬细胞瘤MIB-1的过度表达比良性 者常见(P=0.019): 3] 。Ohji对比了良恶性嗜铬细胞瘤的细胞 MIB-1评分,恶性平均5 (1?18)% 良性平均1 (0.5?3)% 恶性MIB-1评分明显高于良性,得出较高的MIB-1分值高度提示嗜铬细胞 恶性行为的结论 [4],与Kumaki的意见相似 [5]。 2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血管形成被认为是早期肿瘤形成的重要前提,而且有利于肿 瘤的进展和转移。VEGF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有丝分裂和趋化反应的强力介质,因此在肿瘤组织的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与肿瘤 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Kolomecki对比了手术前后良、恶性肾上腺肿瘤患者的血VEGF浓度,发现术前良恶性肿瘤血VEGF水平均增高,但是恶性患者血VEGF水平显著高于良性患者,提示VEGF可作为预测恶性嗜铬细胞瘤的标记物;肿瘤切除后,血VEGF水平显著下降,因而又可监测肿瘤是否复发[6] 。Zielke研究了良恶性嗜铬 细胞瘤标本的VEGF表达和血管表面密度,证实在恶性嗜铬细胞瘤中两者显著增高,恶性:良性分别是37.1%:20.7%和26.2%: 13.3%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影像学诊断 【临床与病理】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adrenal pheochromocytoma)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肿瘤,多为良性,但也可为恶性。肾上腺是嗜铬细胞瘤的主要发生部位,约占90%。嗜铬细胞瘤也称为“10%肿瘤”,即约10%肿瘤位于肾上腺外,约10%肿瘤为多发及约10%肿瘤为恶性。肿瘤产生和分泌儿茶酚胺。临床上,肿瘤可发在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典型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多汗,发作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实验室检查,24小时尿香草基扁桃酸(Vanillylmandelic acid,VMA)即儿茶酚胺代谢物显著高于正常值。病理上,肿瘤一般较大,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 【影像学表现】 超声、CT和MRI检查:.表现为单侧、偶为双侧性肾上腺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常较大,直径多在3cm以上。肿块呈实性低或中等回声、密度类似肾脏、T1WI上为低信号而,T2WI上呈非常高的信号;较大肿瘤易发生出血、坏死和囊变,而致肿块内有液性无回声区、低密度区,和短T1高信号或长T1更低、长T2更高信号灶。CT和MRI增强检查,肿块实体部分发生明显强化。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非恶性者间并无显著差异,

但可查出肝、肺等部位转移灶。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考虑为嗜铬细胞瘤时,若超声、CT或MRI检查发现。肾上腺较大肿块并具有上述表现,可诊断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若肾上腺区未发现异常,则应检查其它部位,有可能查出异位嗜铬细胞瘤,后者常位于腹主动脉旁,表现类似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当查出肾上腺或肾上腺外肿块,并发现其它部位转移灶时,应考虑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嗜铬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0-05-27T10:56:08.93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连红霞[导读] 总结嗜铬细胞瘤的治疗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 连红霞(呼和浩特市第一医院肿瘤科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052-02 【摘要】目的总结嗜铬细胞瘤的治疗经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患者的治疗资料,手术切除可根治,控制血压、补充血容、纠正代谢紊乱为术前主要准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手术,术后恢复良好,1例考虑为恶性患者,现术后半年,口服降压药物,未采取其他治疗,状况尚可。结论高血压是嗜铬细胞瘤的主要症状,控制血压固然重要,但其他症状也不容忽视。【关键词】肾上腺肿瘤治疗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位于肾上腺者约占80%~90%,大多为一侧。占高血压的患者的0.05%~0.1%,临床以40~50岁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1 一般资料 我科近五年共收治并手术6例患者,年龄25~57岁,肿物均位于肾上腺,男2例,女4例;恶性1例,年龄25岁,女性。1例伴有高血糖,术后渐正常。6例血压均高,1例平常无自觉症状,体检时发现,心动过速2人。病变均位于一侧,经过两周术前准备后,血压控制良好,心率为90次/分以下,均实行手术切除,无其他并发症,顺利恢复。 2 结果 本组6例患者术前给予苯苄胺降压,5例控制较好,1例血压持续160/100mmHg以上,加用硝苯地平效果好。心动过速者服用心得安效果好。术前中心静脉穿刺并补充血容量,维持电解质平衡。两周后在全麻下开腹行肿物切除术。2例患者术中血压偏高,补充血容量的同时以硝普钠降压,1例用酚妥拉明。无低血压发生。术后血压和心肺功能正常。1月内均出院,1例恶性经药物控制血压在较高水平稳定。其余5例恢复更佳。 3 讨论 高血压为嗜铬细胞瘤的最主要症状,可持续性或阵发性发生,大多以高血压就诊时发现,大多为良性,手术切除可得到根治。由于治疗过程中血压波动及血容量减少所引起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复杂而凶险,稳定血压虽然重要,但部分患者高血压和低血压交替出现,甚至出现低血压和休克,手术前扩容较控制血压更为重要,或出现心律失常等心脏表现、代谢紊乱等术前均应给予纠正。 3.1术前准备 应在两周以上,控制血压至正常和心率至90次/分以下,用α 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治疗10天以上,使红细胞比积小于45%。如我科用苯苄胺30~40mg /天,分三次口服,使血压下降,减轻心脏负担,并使原来缩减的血管容量扩大。宜用到手术前一天为止。加用普萘洛尔降低心率效果可靠。血压持续较高者,加用硝苯地平疗效较好。术前三天每天输血、输白蛋白和电解质葡萄糖溶液扩容。术前放置中心静脉导管,为术前补充血容量和术中、术后用药急救提供方便。我科2例病人单用硝苯地平效果良好。 3.2手术中 切除肿物有一定的危险性,外科医师与麻醉师必须密切配合。选择全身麻醉最为安全,开放1~2支静脉以便及时处理麻醉术中血压极度波动所致变化。密切观察血压和心率,收缩压高于200mmHg时应行降压治疗,静脉滴注酚妥拉明和用定量输液泵。术中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也可持续硝普钠静点。我院常规静点硝普钠。切除肿瘤后易出现血压下降,可酌情用去甲肾上腺素。手术平稳过渡为术后恢复的关键。根据肿瘤的大小、单侧、双侧病变或多发病变以及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来决定相应的手术路径,动作轻柔,小心探查,避免挤压。 3.3手术后 肿瘤切除后血压多能恢复正常,但在手术后一周血压仍可偏高。在手术后一个月左右病人基本稳定。术后血压大多为血容量不足引起,应注意病人血容量的补充,可给予血浆或全血。注意心率变化,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可长期随访。恶性嗜铬细胞瘤不能进行手术或发生转移的患者,应长期口服苯苄胺和心得安治疗,其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一般采用131I-间位碘苄甲胍治疗。参考文献 [1]黄啸.肿瘤手册[M].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2:363-365. [2]符伟军.泌尿外科学临床思维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5:205-208. [3]刘中明主译.内分泌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223-236. [4]廖二元.内分泌代谢疾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309-319.

如何正确诊断嗜铬细胞瘤

如何正确诊断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约占高血压病因的0.5~1%。90%以上的患者可经手术治愈。因为本病发作时有引起急症意外的危险,加之尚有一部分为恶性嗜铬细胞瘤,故应及早诊治。但由于患者常呈间歇性发作,给某些实验及检查带来一定困难,所以,在检查方法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 1.定性诊断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是建立在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物测定的基础上的但因为嗜铬细胞瘤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病率并不高,不可能对每一位高血压患者均进行筛查而且有些嗜铬细胞瘤患者没有高血压如有以下情况则应进行诊断性检查:有类似嗜铬细胞瘤的典型的发作性症状而且伴有高血压;高血压对常规降压药反应不好;恶性高血压或急进性高血压(视网膜渗出性改变或伴有视盘水肿);服用降压药引起高血压发作,尤其是在应用β受体阻滞剂后;在运动、手术诱导麻醉插管牵拉腹部脏器分娩或应用造影剂时引起发作性高血压;家族成员有嗜铬细胞瘤或有家族性MEN;血压变化很大(如高血压-低血压交替);自发性的体位性低血压;影像学检查发现肾上腺意外瘤。 2.定位诊断利用各种影像学检查可协助对嗜铬细胞瘤进行定位,来指导治疗。 (1)B超:具有价格便宜简便易行的优点可以检出肾上腺内直径>2cm的肿瘤,一般瘤体有包膜边缘回声增强,内部为低回声均质如肿瘤较大,生长快时内部有出血、坏死或囊性变超声表现为无回声区但B超对于过小或是肾上腺外一些特殊部位的肿瘤(如颈部、胸腔内等)不能显示 (2)CT:是目前首选的定位检查手段。嗜铬细胞瘤在CT上多表现为类圆形肿块密度不均匀,出血区或钙化灶呈高密度,增强扫描时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区无或略有强化CT诊断肾上腺内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达到93%~100%但特异性不高只有70%对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如腹腔内小而分散的肿瘤不易与肠腔的断面相区分,因此有可能漏诊。 (3)MRI:在MRI的T1加权像实性肿瘤强度类似肝实质T2加权像信号较高。坏死、囊变区在T1像呈低信号,在T2像为高信号MRI诊断嗜铬细胞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CT相似,其优势在于是三维成像有利于观察肿瘤与周围器官与血管的解剖关系 (4)同位素131Ⅰ标记MIBG扫描:MIBG(间碘苄胍)是NE的生理类似物可被摄取和贮存于嗜铬细胞瘤内,经同位素131Ⅰ标记后能显示瘤体此项检查可以提供全身性的信息,尤其是肾上腺外的肿瘤和恶性嗜铬细胞瘤及其转移灶MIBG的特异性高达95%~100%,但是敏感性只有77%~90%。近年来,用123Ⅰ显像质量更加清晰而且能结合SPECT进行断层扫描对于复发性或恶性嗜铬细胞瘤及肿瘤内有纤维化、解剖结构有变异、肿瘤位于少见部位的定位效果更好。在B超和CT未发现病变疑有异位肿瘤时MIBG显像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诊断治疗指南-中国-2014精简版 一、流行病学和病国学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 占高血压病人的0.1%~0.6% ,年发病率 3~4/100万人,尸检发现率约为0.09%~0.25% ,人群中约50%~75%的PHEO/PGL 未被诊断。目前约25%的PHEO 系影像学偶然发现,占肾上腺偶发瘤的4%~5%。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40~50 岁。PGL占全部嗜铬细胞肿瘤的15%~24%。PHEO/PGL病因尚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 二、病理和病理生理 PHEO/PGL主要源于肾上腺髓质,约9%~24%源于肾上腺外。PHEO多为单侧,约95%以上的PGL位于腹部和盆腔最常见部位为腹主动脉旁、肾门附近、下腔静脉旁等;其次为盆腔,膀胱PGL占膀胱肿瘤0.5%,占PGL的10%; 再次为头颈和胸腔纵隔。15%~24%可多发。典型PHEO直径约3~5cm大小,但也可>10cm,平均重量40~100g(>5~<3500g)。 三、临床表现 1. 症状和体征 1)典型的症状:包括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其发生率为50%以上。2)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约0%-90%。50%-60%为持续性,40%-50%为阵发性。 3) 体位性低血压,10%-50%患者可出现,由血容最减少所致。4) 心血管并发症,约12%患者首次以心血管并发症就诊,特别是肿瘤较大患者。5) 其它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白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部分患者可能会以心肌病、高钙血症、血尿、糖尿病、库欣综合征、肠梗阻、甚至视力下降等原因就诊。 2. 临床特点 嗜铬细胞瘤称之为"10%肿瘤",10%可以恶变:多见于女性,多见于肾上腺外,5年生存率约36%-60%;10%为双侧多发;多见于家族性疾病;10%好发于肾上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观察与护理 曾慧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来源于交感神经系统的能分泌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临床表现为儿茶酚胺增多的症状,患者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代谢紊乱等。目前治疗嗜铬细胞瘤根本有效的方法是手术。嗜铬细胞瘤患者常发生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指高血压患者在短期内血压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烦躁、心悸、多汗、恶心、呕吐、面色苍白或潮红,视力模糊等征象。其发生机制为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和循环儿茶酚胺过多。一般认为舒张压超过120~13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的危险在于并发左心衰竭,肺水肿,脑血管破裂以及伴有呼吸衰竭的惊厥和高血压后的严重休克。因此,如何在术前有效地预防嗜铬细胞瘤患者发生高血压危象,有效的手术前护理,是使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临床表现:嗜铬细胞瘤多见于青壮年,高发年龄为30~50岁,患者性别间无明显差别。 1.心血管系统由于大量的儿茶酚胺间歇地进入血液循环,使血管收缩,末梢阻力增加,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导致血压阵发性争骤升高,收缩压可达26.6kPA(200mmHg)以上,舒张压也明显升高。发作时可伴有心悸、气短、胸闷、头痛、面色苍白、大量出汗、视力模糊等,严重者可出现脑出血或肺水肿等高血压危象。发作缓解后患者极度疲劳、衰弱,可出现面部等皮肤潮红。发作可由体位突然改变,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咳嗽及大小便等活动引发。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个体差异较大,并不与肿瘤的大小呈正相关。有的患者可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可分三类:1. 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占30%~50%。发作时伴剧烈头痛、心悸、气短、心前区痛、恶心、呕吐,同时伴体温升高、血糖升高、血及尿儿茶酚胺增多。发作终止时常大汗淋漓及极度衰弱。 2. 持续性高血压,无阵发性发作,表现头痛、多汗、颤抖及衰弱等症状。 3. 在持续性高血压的基础上,血压波动很大。据报道,约90%的儿童患者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成人也有50%左右表现为持续性高血压。不同之处在于有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的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发作性低血压、休克等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发作性低血压、休克等发现,这可能与肿瘤坏死,瘤内出血,使儿茶酚胺释放骤等停,或发生严重心脏意外等有关。出现这种情况预后常较恶劣。 1958年,Szakas提出儿茶酚胺心肌病这一概念,特点是由于儿茶酚胺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使心肌肥厚、水肿、灶性出血、内膜肥厚及炎症细胞浸润等。临床表现似心肌炎,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严重心律失常。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分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器官功能异常及代谢紊乱。

2临床评估 临床表现 高血压:可伴有头痛、大量出汗、心悸。 常规降压药治疗无效。 阵发性或持续习惯高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高/低血压交替性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高血压危象。 高血压危象:伴恶性高血压、高血压性脑病,甚至主动脉破裂和心梗。 约一半的患者出现阵发性发作:骤然起病,血压极高,持续时间不一(从几分钟到数小时不等),伴有头痛、出汗、心悸三联征,恐惧、烦躁、胸痛或腹痛、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或苍白,甚至惊厥。 体位变换、压迫腹部、活动情绪激动、排便等可能诱发高血压发作。 低血压:多数持续性高血压患者常伴有体位性低血压,少数患者有低血压甚至休克,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出现。 心脏异常:可出现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心衰。 心电图可出现非特异性ST-T改变。 其他临床表现: 腹部肿块:少数病人在腹部可触及肿块。 消化系统症状:便秘、腹胀、腹痛,甚至结肠扩张,或胃肠壁增殖性及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导致急腹症。 泌尿系统异常:病程久,病情重者可发生肾功能减退。膀胱嗜铬细胞瘤病人排尿时常引起高血压发作。 伴发其他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髓样癌、甲状旁腺病变(腺瘤或增生)、库欣综合症等,称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有些患者伴有代谢亢进(可引起发热等表现)、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导致体重下降)。 特别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可有特别症状,如直肠后者多于排便时发作;位于膀胱者经常于排尿时发作。 实验室检查: 血、尿液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 患者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常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 测定至少2种指标,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阵发性发作者仅在发作后才升高,应嘱咐患者在贮尿器内放5ml的6mol/L的盐酸(酸化尿液),发作后收集血压升高期间(3-24小时)尿液及时送检。 同时测定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代谢产物二羟苯丙醇(DHPG),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尽量在患者休息、未服用药物或最近没有用过造影剂的情况下收集尿样。必要时,需在发作时多次收集尿样进行检测。 尿儿茶酚胺: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均明显升高。存在肾上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的患者肾上腺素可升高。 尿3-甲氧基肾上腺素、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及其总和测定: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此3项均可升高。如超过正常值的3倍或以上,可以确诊(其诊断阳性率为97%)。 血浆3-甲氧基肾上腺素测定:较适用于有遗传倾向的高危患者。如其血浆水平<61ng/L 可排除诊断,>236ng/L可确诊。 尿香草杏酸(VMA):对于持续性高血压型和每日频繁发作的阵发性高血压型患者可测24小时尿VMA排出量。在偶然有短暂发作者,可以测定包括发作期的3小时内尿VMA含量与间歇3小时尿VMA含量对比,如显著升高也有诊断意义。 正常值为<=35umol(7mg)/24小时。 高于50umol/9.1/24小时为可疑;如超过正常值的3倍或以上(2次以上>100umol/18.2mg/24小时)可以确诊。 此项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如间甲肾上腺素、间去甲肾上腺素或儿茶酚胺。 肾素和血管紧张素II测定:由于反馈关系,均呈显著低值。 用于鉴别其他病因导致的高血压。 代谢紊乱: 糖代谢紊乱:可引起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减低。 脂代谢紊乱:血游离脂肪酸增高。 电解质代谢紊乱:少数病人可出现低钾血症。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诊疗指南 嗜铬细胞瘤是由于嗜铬细胞的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致的一种疾病。肿瘤细胞大多数来源于肾上腺髓质,少部分来源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由于肿瘤(或增生细胞)阵发或持续性分泌过量儿茶酚胺(CA)及其它激素(如血清素、血管活性肠肽、肾上腺髓质素、神经肽Y等)而导致血压异常(通常表现为高血压)与代谢紊乱症群。本病在初诊的高血压病人中占0.1%~0.5%。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其发病高峰年龄为20-50岁,男性较女性发病者多。 (一)心血管系统: 1.高血压: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有阵发性和持续性型。 (1)阵发性高血压型:占40-50%,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发作时收缩压可达200-300mmHg,舒张压可达130-180mmHg,伴有剧烈头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心动过速,

心律紊乱。 (2)持续性高血压型:占50一60%,伴低热,怕热,多汗,心悸,心动过速,心律紊乱,头痛,烦躁,焦虑,体重下降。 2.直立位低血压:病人由卧位转为立位时血压下降30/20mmHg以上。 3.低血压及休克:本病可出现低血压及休克,亦可出现低血压与高血压交替表现。 4.心脏表现:儿茶酚胺性心脏病,可出现心律紊乱,心力衰竭,心肌梗塞。 (二)代谢紊乱: 血糖升高,发热,血游离脂肪酸增高,低血钾。 (三)其它症状: 1.消化系:便秘,肠梗死,溃疡出血穿孔,胆石症。 2.泌尿系:长期高血压可致尿蛋白出现及肾功能减退,2%的病人嗜铬细胞瘤发生在膀胱。 3.肿块:约5%的病人在腹部可及肿块,挤压肿块时可诱发高血压发作。

二、辅助检查 1.尿儿茶酚胺(CA)测定:本病发作时尿儿茶酚胺排量超过正常的两倍。 2.尿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本病发作时明显升高。 3.尿甲氧基肾上腺素(MN)和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嗜铬细胞瘤患者发作时其排量为正常的2-3倍。MN及NMN的灵敏性及特异性较尿CA及VMA高。 4.尿多巴胺(DA)及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酚(HV A):升高提示恶性嗜铬细胞瘤。 5.CT扫描、MRI扫描、B型超声检查。 6.放射性核素扫描:123I/131I—MIBG(碘苄胍),本扫描对于诊断肾上腺外的或恶性肿瘤转移病灶有独到之处。 【鉴别诊断】 (一)原发性高血压:无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明显增高。 (二)更年期综合征:发作时面部充血而不是苍白,且无

成人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成人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天龙王国林卞金俊(共同执笔人)邓小明左明章汪一(共同执笔人)张羽冠(共同执笔人)陈唯韫(共同执笔人)赵梦芸(共同执笔人)徐宵寒(共同执笔人)郭曲练黄宇光(负责人)虞雪融(共同执笔人)缪长虹薛张纲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肾上腺髓质能够产生儿茶酚胺的嗜铬细胞的肿瘤,在所有分泌儿茶酚胺的肿瘤中占85%~90%,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为0.2%~0.6%。5%~10%的嗜铬细胞瘤是多发性的,约10%是恶性的,10%~20%是家族性的,约10%发生于儿童。大多数嗜铬细胞瘤可分泌儿茶酚胺类物质,导致一系列相关的临床症状。典型的临床三联征为发作性头痛(70%~90%)、大汗(55%~75%)及心悸(50%~70%);85%以上的患者伴有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及其他一系列代谢紊乱症候群。由于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故鉴别诊断包括内分泌、心血管、神经精神等各个系统的疾病。 手术切除肿瘤目前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一线方案,但嗜铬细胞瘤患者易出现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故麻醉风险较高。因此,多学科协作、科学合理的围术期管理是降低围术期死亡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的重要保障,也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的要求。 一、术前准备与管理

(一)术前检查 1. 实验室检查 (1)常规检查:血细胞比容(hemotocrit,Hct)和红细胞沉降速率有助于评估血液浓缩情况,反映血管内容量;血糖和糖耐量检测可反映糖代谢情况。 (2)儿茶酚胺相关检查:首选24h尿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etanephrines,MNs)或血浆游离MNs测定,MNs为儿茶酚胺在肿瘤中的代谢产物;其次为血或尿儿茶酚胺测定,其相关检查有助于明确肿瘤分泌儿茶酚胺的类型,对后续儿茶酚胺补充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2. 影像学检查 (1)胸腹腔和盆腔CT或MRI有助于评估肿瘤大小、是否浸润,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 (2)123碘-间碘苄胍(123I-metaiodobenzylguanidine,123I-MIBG)显像可用于评估恶性可能性大的肿瘤,并有助于发现肾上腺外、多发或复发肿瘤。 (3)18 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18F fluorodeoxy 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18 F-FDG-PET/CT)有助于发现转移性肿瘤。 (4)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可作为转移灶的筛查。 3. 其他特殊检查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

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的麻醉 导言 嗜铬细胞瘤由嗜铬细胞所形成,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10%可发生于其它含有嗜铬细胞的组织,如交感神经节均有可能发生,异位的嗜铬细胞瘤还可出现在肠系膜下静脉、膀胱等部位。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过多是嗜铬细胞瘤的基本病理生理变化,肿瘤可持续或间断合成和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可比体内正常水平高20-50倍,甚至高达100倍,由此可产生与此有关的一系列临床症状,主要以心血管系病理改变为主。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阵发性(1/3)或持续性(2/3)高血压,多汗、头痛、心悸、气短、恶心、呕吐,阵发性苍白,基础代谢率增高,多伴有体温升高,有些患者伴有高血糖和尿糖(+)以及儿茶酚胺型心肌病。长期恶性高血压可继发心肌劳损、冠状血管供血不足、肾功能障碍、视网膜炎、糖尿病等。手术中的精神紧张、创伤刺激、肿瘤部位的挤压等均可诱发儿茶酚胺的释放,出现严重高血压危象,甚或心力衰竭、脑出血等,而一旦肿瘤血流完全阻断后又会出现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是由于儿茶酚胺急剧下降的原因,表现为严重低血压等循环紊乱。循环功能表现的这种急剧变化是麻醉与手术危险性的根本原因,因而明确术前诊断,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测,尽可能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并控制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嗜铬细胞瘤术麻醉成功的关键。

嗜铬细胞瘤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嗜铬细胞瘤以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为主的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者可能肿瘤分泌的激素是以去甲肾上腺素为主,如高血压较轻而代谢方面改变较显著,如糖尿、基础代谢率较高、低热等症状,则以肾上腺素为主。高血压发作约1/3为阵发性,约2/3为持续性。以分泌去甲肾上腺为主表现以高血压为主的肿瘤处理相对简单;而对于肾上腺素为主表现有代谢功能紊乱者处理则相对较复杂。 1、高血压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是阵发性不稳定性高血压。肾上腺髓质如同巨大的交感神经末梢,平时释放正常量儿茶酚胺进入血液,作用于全身器官的相应受体。一旦转为肿瘤,肿瘤持续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促使交感神经经常处于过度兴奋状态,由此可出现一系列相应的征象。如果肿瘤以释放肾上腺素为主者,征象有血压升高、脉压宏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及血糖升高;以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为主者,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由于瘤体可呈间歇性分泌,病人在持续高血压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加剧,收缩压可达200-300mmHg,当β受体兴奋而血管扩张也可出现高血压、低血压交替;也有血压不高者为无活性内分泌瘤。 2、代谢紊乱高浓度儿茶酚胺,使糖元分解增加,同时抑制胰岛素分泌,空腹血糖增加,糖耐量降低和出现尿糖,脂肪分解增加,病人消瘦乏力,基础代谢率上升,中枢神经及交感神经兴奋,氧耗量增加,类似甲状腺亢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