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3X、5X 各一】/每组

我的猜测:放大镜观察物体,比用肉眼看得要清晰,看得要大

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

把放大镜放在字的上方,逐渐向外移动,发现透过镜片后,字体变大了;

2、用放大镜观察钱币上的微缩文字

将放大镜放在钱币的微缩文字上方,可以看到微缩文字为“RMB 100”,

而不用放大镜却看不清楚;

3、用放大镜观察照片: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一只小鸟的照片,可以看到鸟的羽毛上的小绒羽,而

只用肉眼看,却不能发现;

4、用放大镜观察电脑、电视机的屏幕:

用10X的放大镜观察屏幕上的图像,发现图像都是由红、蓝、绿三种

色点组成的,单看屏幕的一块地方,根本就不是画面。

观察到的现象: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肉眼看的清晰,原来不能看到的细微之处也能看清了

结论:我认为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实验名称放大镜的特点

实验器材:放大镜1只、玻璃塑料瓶1个、圆柱玻璃杯1只、烧杯1只、

烧瓶1只、保鲜膜3张、透明塑料绳2米

我的猜测:放大镜能放大是因为它不同于普通玻璃,形状与平板玻璃

有较大差异。

步骤: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围较薄,而平板

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

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

倍数要大。

观察到的现象:放大镜的镜片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具有放大图像

的功能

结论:我认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

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实验名称奇特的身体构造

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蝇子蟋蟀蝴蝶等动物的标本1套

我的猜测: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肉眼观察不清楚的细微部分

步骤:

1、观察昆虫的触角:发现触角不是一根直的,而是一节一节的;

2、苍蝇的眼:发现不是一个,网格状的分布着几千个小眼;

3、蝴蝶的鳞片:彩色的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蟋蟀的外壳:光滑的外壳上,还有许多“小刺”;

5、苍蝇的脚:脚的底端有“吸盘”,所以可以在天花板上倒立

观察到的现象:观察的小昆虫和肉眼大不相同,借助放大镜,可以观察到

小动物的细微之处

结论:我认为观察的小昆虫和肉眼大不相同,借助放大镜,可以观察到

小动物的细微之处

实验名称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实验器材:蚜虫标本1片、草蛉标本1片、放大镜2只【3X、5X 各一】

我的猜测:肉眼看不清的蚜虫,身体构造也是完整的,草蛉像螳螂

步骤:

1、安装显微镜,对光,调焦

2、观察蚜虫的结构标本

将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3、观察草蛉的结构标本、

观察到的现象:蚜虫、草蛉结构和大的昆虫基本相同,只是体形要小

结论:我认为用放大镜观察极小的昆虫,可以看清它们的外在的形体,

越用倍数大的放大镜,观察得越清楚

实验名称美丽的晶体

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30克、碱面20克、味精10克

我的猜测:晶体的细微颗粒和肉眼观察的形状有不同之处

步骤:

1、观察食盐的晶体:用10X的放大镜观察,它的小颗粒是正方体

2、观察味精的晶体:味精的晶体是长柱体,长的两端有尖

3、观察白糖的晶体:白糖的晶体是合起来的两个梯形,类似长方体

4、观察食用碱面的晶体:碱面的晶体是扁片状的小颗粒

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物质的晶体,形状是不同的

结论:我认为晶体物质都有它们各自的几何形状,物质不同,晶体形状

就不同

实验名称制作晶体

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20克、碱面20克、

味精20克、滴管4支、玻璃片4片、100ml烧杯4只

我的猜测:小颗粒的晶体形状和大颗粒的形状应该是相同的

步骤:

1、将四只烧杯中分别放入50ml的清水,

2、分别加入食盐、白糖、味精、碱面,搅拌,使其溶化

3、分别用滴管汲取它们的饱和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让水分

自然蒸发

4、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片上晶体的形状

观察到的现象:这四种晶体的几何形状是不同的

结论:我认为不同物质的晶体颗粒的形状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大小

颗粒,晶体的形状是相同的

实验名称做个简易显微镜

实验器材:不同倍数的放大镜镜片2--3件、纸筒4个、剪刀2把、

胶带卷1卷

我的猜测:用我们自制的显微镜可以观察更细微的物体的细节

步骤:

1、调整两个放大镜镜片的距离

透过两个镜片观察到的图像最清楚时,量出两个镜片的距离

2、固定镜片

用胶带和纸筒把两个镜片固定下来,两个镜片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物体

观察到的现象: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物体,与放大镜相比,放大倍数增加了好多倍,物体的细微之处更清晰、结构更明确了

结论:我认为显微镜比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更大、观察的更细致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器材:显微镜1台、小刀1只、镊子2把、培养皿1只、烧杯1只、

碘酒10ml、载玻片2片、盖玻片2片、滴管1支

我的猜测:洋葱表皮细胞的样子,和罗伯特?胡克发现的细胞结构应该

是相同的

步骤:一、制作洋葱表皮标本装片

1、把洋葱从中间纵切两半,取其中一块,在内表皮上,用小刀划“#”

字,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中央,展平,从一端放置

盖玻片,把气泡排出,

3、在标本的边缘滴上稀释的碘酒,并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

二、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观察

1、把标本装片放到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好处于通光孔中央,

2、调节显微镜的准焦螺旋,使标本图像达到最清晰,

3、左右移动载玻片,可以观察到标本的各个部分

观察到的现象:洋葱表皮细胞,放大100倍时,好像排列的砖墙,放大

400倍时,我们就清晰地看到了细胞的结构,内部的细胞质、液泡等

都能看得较清晰。

结论:我认为细胞的结构太奇妙了,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胞竟如此复杂,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等

实验名称生物细胞的观察

实验器材:显微镜1,玻片标本1套(洋葱表皮细胞、叶表皮细胞、蓖麻叶

细胞、血液细胞、口腔上表皮细胞、苔藓类植物细胞)

我的猜测:不同的生物体,细胞应该是不同的;

步骤:

1、安放好显微镜,对光,调焦,

2、将要观察的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对准镜头

调焦,得到清晰的图像;

3、将要观察的血液细胞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同样调焦,对光

观察血液细胞的结构;

4、同样的方法,依次观察叶表皮细胞、口腔细胞等

观察到的现象:不同的组织,细胞结构是形同的,形状有所不同,细胞内

的成分有差别

结论:我认为不同器官的细胞因为功能不同,结构和形状也是不同的

实验名称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1台、烧杯2只、鱼缸1只、滴管1支、载玻片2片盖玻片2片、医用棉球若干个

我的猜测:大自然水域里的水,生活着众多微生物

步骤:

1、取一烧杯校前东西大沟里的自然水,存放在教室里,由于是不流动的水,水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多;

2、用滴管吸取一滴池沼水,放在载玻片上,

3、盖上盖玻片,用棉球吸去多余的水,

4、将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观察到的现象:自然水域里的水里,微生物种类较多,我们观察到的就有

草履虫、喇叭虫、绿藻、变形虫等

结论:我认为自然水域的水,微生物较多,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们都是生命体

实验名称混合沙和豆子

实验器材:黄豆50克、沙子500ml、烧杯2只、白纸3张、筛网1个、

玻璃棒(或筷子、搅棒)1支

我的猜测:沙子和黄豆混合,不会发生变化,仍旧沙子是沙子,

黄豆是黄豆

步骤:

1、观察沙子、豆子在混合前的颜色、形状、气味、状态,它们都是

颗粒状态,固体,较硬,黄豆是黄色,沙子黄色,均没有什么特别气味;

2、将它们混合,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3、用筛子将黄豆和沙子分离,沙子漏下来,黄豆留在了筛子里

观察到的现象: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分离后,沙子

还是沙子,黄豆还是黄豆。

结论:我认为有些物体混合后,观察不到它们有什么变化(或说:观察

到它们没有什么变化)

实验名称观察白糖的变化

实验器材:白糖20克,长柄金属汤匙1把,药匙1只,蜡烛1支,玻璃片1片,火柴1盒(或打火机1只),手套1副

我的猜测:白糖在加热后,要发生变化

步骤:1、用药匙将白糖5克,放入汤匙中,

2、把蜡烛点燃,

3、手持勺柄,将勺头置于蜡烛火焰的外焰上方,对白糖加热,

4、白糖经过了以下的变化过程:先是由透明的颗粒,熔化成

液态(透明液体),继续加热,颜色变成黄红、褐红、直至变成黑色,

并且可以闻到有焦糊味。再接着加热,黑色的物质就燃烧起来。

观察到的现象:先是由透明的颗粒,熔化成液态(透明液体),

继续加热,颜色变成黄红、褐红、直至变成黑色,并且可以闻到有焦糊味。再接着加热,黑色的物质就燃烧起来。

结论:我认为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是物理变化;由液体变成褐色、黑色

是化学变化。

实验名称米饭、淀粉和碘酒

实验器材:培养皿2只、淀粉30克、米饭少许、碘酒1瓶、滴管1支

我的猜测:米饭、淀粉里滴上碘酒,米饭就不能吃了,淀粉也不能使用了,

米饭和淀粉变成了新物质

步骤:

1、在1只培养皿里放上1汤匙米饭,用滴管汲取碘酒,往米饭上滴上1---2滴,观察米饭的变化,

2、在另一只培养皿里放约20克淀粉,同样用滴管往上滴碘酒1--2滴,观察

淀粉放上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米饭、淀粉滴上碘酒之后,颜色变成了蓝色。

结论:我认为滴上碘酒后的米饭、淀粉颜色变成了蓝色,这种蓝色的

物质是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实验名称制作神秘的信件

实验器材:毛笔淀粉液白纸

我的猜测:用淀粉液书写的字,在白纸上看不出来,用碘酒溶液可以

使字迹显示出来

步骤:

1、配制澄清的淀粉液

将20克的淀粉放入清水中,搅拌,等几分钟,让大颗粒沉淀;另用一个容器,把上层的澄清溶液倒入;

2、书写用细毛笔蘸着澄清溶液在白纸上书写

3、晾干

观察到的现象:用棉球蘸着碘酒液在晾干后的“白纸”上,涂抹,

原来写字的地方就显示出字迹了。

结论:我认为碘酒可以使淀粉变蓝,以此可检验物品中是否有淀粉

实验名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实验器材:

白醋20ml、小苏打30ml、玻璃杯3只、玻璃片3片

我的猜测:液体的白醋和固体的小苏打混合后会发生变化。

步骤:①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汤匙醋,然后倒入一汤匙小苏打,

②在杯子口上盖上一块玻璃片,

③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马上产生反应,平静的液体产生大量的气泡,

等小苏打在液体中完全消失后,气体气泡也观察不到了。

④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温度要低;

⑤将玻璃片从玻璃杯口平移开,把点燃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当中,火柴

马上就熄灭了

⑥将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观察到的现象: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反应后的液体温度比原来要低,用产生的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火焰会熄灭。

结论:我认为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会产生新的物质,它们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实验名称观察铁锈

实验器材:铁片1片、铁锈1块、羊角锤1把、电池及盒1套、导线4根、小灯泡1只、磁铁1只

我的猜测:铁锈和铁钉铁片的性质是不同的,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步骤:1、比较铁和铁锈的外观:

铁片的颜色灰白色、有光泽、片上无空隙、手感光滑;

铁锈的颜色红褐色、无光泽、片上有空隙、手感粗糙。

2、实验比较:

①敲击:铁片有韧性,铁锈较脆;(用羊角锤轻敲击)

②导电性:铁片能导电,铁锈不能导电(把铁片铁锈分别接在电路上)

③磁铁吸引:铁片能被磁铁吸引,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用磁铁吸)

观察到的现象:从外观的形态及实验比较上,说明铁片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

结论:我认为铁片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铁变成了铁锈,就是化学变化

实验名称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实验器材:

250ML玻璃烧杯2只、硫酸铜溶液200ML 铁钉1支镊子1把

我的猜测:铁钉和硫酸铜溶液会发生变化,铁钉可能会生锈,

步骤:

1、配制硫酸铜溶液:

将硫酸铜颗粒放入烧杯的水中,搅拌,进行充分溶解

2、用镊子夹住铁钉的一端,把铁钉的一部分浸入溶液中,

观察发生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浅蓝色的溶液逐渐

变浅。再过一段时间,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

结论:我认为铁钉和硫酸铜溶液会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

实验名称铁生锈的快慢

实验器材:培养皿3只(或试管3支)、铁钉3支、吸水纸若干、清水200ML

盐水200ML

我的猜测:铁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锈的速度是不同的

步骤:1、三只相同的培养皿里,其中两个分别放入同样多的清水、盐水

2、把一个铁钉放在空培养皿里,另一个放在清水里,再一个放在盐水里,

3、每天对这三个铁钉进行观察并记录

观察到的现象:记录表如下: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

空培养皿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锈点

清水里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锈点锈面增大锈面又大

食盐水里无变化有锈点有锈点锈面增大锈面占半几乎全锈

结论:我认为在有水有空气的环境里,铁钉要生锈,越是腐蚀性强的,

铁钉生锈越快。

实验名称月相

实验器材:记录纸、铅笔

我的猜测: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步骤:1、观察在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情况,并做了详细的记录,即使遇到多云,也进行观察2、我观察到的月相变化如下,记录时间是每天相同的时刻

月相图片

观察到的现象:

结论:我认为月相的变化是具有规律性的,上半月左暗右明,明亮部分

逐渐增大;下半月左明右暗,明亮部分逐渐减小直至完全变暗。

实验名称模拟月相变化

实验器材:太阳图片1张、双面胶(或胶水)、皮球1只

我的猜测:月相的变化和月球运行的位置有关、和人的观察点有关

步骤:1、在教室的黑板上贴上太阳的图片,场地中间画上地球,

在地球的周围,再画一个大圆圈,表示月球的运行路线,

2、由一名同学举着贴有一半白纸的皮球,代表被照亮一半的月球,

沿月球的的路线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运动一个月。

3、在运行过程中,“月球”的亮面始终对着“太阳”,表示

月球只能有一面被太阳照亮。当“月球”运行到相应位置时,画下过程到的“月相”。

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在地球上过程到的月相,其实是看到的明亮部分

的形状,有时看到的明亮部分大,有时小;至于是左边明亮还是右边明亮,主要和太阳的位置有关。

结论:我认为月相实际上就是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

太阳照亮的部分。

实验名称模拟环形山成因

实验器材:细沙子5000ml、20-30ml注射器1支、塑料软管2米、

台球球1只(或大号玻璃球1只),

我的猜测:环形山是由于外来的流星、陨石撞击月面形成的

步骤:1、用细沙在地面上堆成 2 个较平缓沙丘的模样,

2、手持台球,在一个“沙丘”的高度上方约1.5米处往下丢,

让台球自然下落,撞击沙堆;

3、在另一“沙丘”里埋进塑料软管,管口向上,厚度约3cm,

4、注射器里吸满清水,接上塑料管,往水管里“注射”,

让喷出的水自然朝上喷出、流淌。

观察到的现象:两种方法都可以制作出来环形山,但撞击形成的环形山

最像月面的环形山的形状。

结论:我认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由于受撞击形成的,而不是由

火山喷发形成的。

实验名称模拟日食和月食实验

实验器材:

手电筒1只、乒乓球1只、玻璃球1只

我的猜测:日食、月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日、月、地三个星体

位于不同的位置形成的

步骤:

1、手电筒代表太阳,玻璃球代表月球,乒乓球代表地球,

2、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

3、观察太阳不动,地球和月球在运行时,阴影光线分别在

“月面”和“地面”形成的景象

观察到的现象:当“月球”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时,就是日食;

当“地球”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线时,就是月食。结论:我认为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球体,在运动过程中,处于不同的位置,产生的光线互相遮挡的一种景象。

实验名称建一个“星座”模型

实验器材:硬纸板、尼龙线、橡皮泥、直尺、剪刀、投影仪及屏幕

我的猜测:组成星座的各个星星,大小不一,没有联系,看到的星座只是在地球上观察的形状

步骤:1、在边长5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按图打上7个小孔【图一】

2、在1~7号小孔上,分别挂上15cm、12cm、15cm、17cm、27cm、

27cm、14cm长的细线,并在细线下端挂上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小球【图二】

图一图二

3、用投影机的光从侧面照射它们,观察记录小球在屏幕上的影子

观察到的现象:会看到形成的影子是我们在地球上观察到的“北斗星”

的形状;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形成的影子会不同;在其它星球上观察

“北斗七星”,构成的图形就会不同。

结论:我认为天空中看起来大小差不多的星星,离我们有远有近;

星座其实是距离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幕上排列的图像。

实验名称制作活动观星图

实验器材:星座图1张、圆形纸板2个、剪刀1把

我的猜测:可以用自制的星座图观测夜晚的星座

步骤:1、将印着全天星座图的硬纸板,沿边缘线剪下,做成活动圆盘;

2、将另一张印有椭圆的,也沿边缘线剪下,并将椭圆的空白处

挖空;

3、用活动按钮将两个圆盘,把中心点扣接在一起,让这两部分

可以互相转动

4、夜晚观测时,先把天盘及地盘四周边缘的日期、时刻对准,再将活动星座图举过头顶,方向和实际方向一致,就可以认识星座了。

观察到的现象:我们用星座图认识了许多星座及一些特定名称的星星

结论:我认为⑴天上的星座位置是固定的,短时间内是不会变化的,⑵可以用星座图很方便地寻找各个季节、不同日期的星座,还可以找一些特定的星。

实验名称填埋垃圾模拟实验

实验器材:

广口瓶1个、细石子、吸水纸、墨水、饮料瓶、清水

我的猜测:

随便简单的填埋垃圾会污染环境

步骤:1、在广口瓶中放入干净的细石子 3 厘米厚,加入清水,使水

刚好位于石子高度的一半;

2、往瓶子中靠近瓶壁处放入浸过蓝墨水、红墨水的干纸巾,

然后用石子埋住;

3、用自制的塑料瓶喷水器,模拟下雨,往上面喷水,

观察瓶子底部水的颜色、清晰度的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纸团淋湿后,上面沾染的颜色逐渐往下面渗透,底部的清水

慢慢变成浑浊的有色浑水

结论:我认为粗糙的、简单的把垃圾填埋,会污染地下水

实验名称做个堆肥箱

我的猜测:各种废弃物混合堆肥,会产生很多难闻的气体,

以及腐烂后的、类似土杂肥的物质

步骤:

1、将落叶、杂草、烂菜叶、厨余垃圾、食品废料等,放入堆肥箱;

2、掺入污水,用小铲子搅拌均匀,上面覆盖一层土壤;

3、把堆肥箱放置在温度较高的地方,让它自然腐烂,经过2~3个月,

观察变化

观察到的现象:经过2个多月的腐烂,原来的垃圾变成了可用的肥料

结论:我认为只要合理利用,垃圾也会变成有用的东西,

我们的环境会变得清洁、美丽

实验名称观察比较自来水和生活污水

实验器材:烧杯4只、细纱布4片、尖锥1只、塑料饮料瓶6只

漏斗2只、PH值试纸、

我的猜测:生活污水虽经沉淀和简单过滤,仍不能直接饮用

步骤:

1、分别用塑料饮料瓶灌装洗衣水、洗脸水、刷锅水、拖地水

各一瓶,另准备一瓶纯净水;

2、将各瓶污水摇匀后,分别倒入各个烧杯,观察水质,

3、把漏斗放在空饮料瓶口上,漏斗内铺上细纱布,过滤洗衣水

4、同样方法分别过滤另外的几种污水

观察到的现象:过滤后的水,原来的颜色变浅了,大的杂质颗粒

被过滤出来,用PH试纸测试,仍有溶解在水里的其它物质,所以还是不能作为饮用水结论:我认为纯净的水一旦被污染,处理起来很复杂,即使作了

净化处理,有的仍然不能做饮用水,因此要保护好水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

一、(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我的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酒。 我的方案:1、准备好显微镜。 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块嫩的鳞片,用刀片在麟叶表面轻轻画个井字,用镊子在井字中间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片表皮。 3、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中展平,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4、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液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5、将经过上述步骤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夹好。 6、利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我的结论:发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 二、(6、摆的秘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幅大小、摆线长度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 我的发现:在改变摆锤重量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二)、改变摆幅大小的实验(摆锤重量、摆线长度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 我的发现:在改变摆幅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 (三)改变摆线长度的实验(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再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我的发现:摆线长摆动慢,摆线短摆动快。 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三、(7、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实验 方法一: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小学3-6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报告 三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3) 实验二:砖和陶瓷 (4) 实验三:谁流的更快些 (5) 实验四:空气占据空间吗 (6) 实验五:空气有重量吗? (7) 三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结冰了 (8) 实验二:冰融化了 (9) 实验三:磁铁有磁性 (10) 实验四:磁铁的两极 (11) 实验五:磁极的相互作用 (12) 四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3) 实验二:溶解的快和慢 (14) 实验三:100毫升谁能溶解多少食盐 (15) 实验四: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 (16) 实验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7) 实验六:声音是怎样传播 (18) 四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 (19) 实验二:导体和绝缘体 (20) 实验三:比较两种电路连接 (21) 实验四:食物中的营养 (22) 实验五:面包发霉了 (23) 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种子发芽实验 (24) 实验二:光与热 (25) 实验三: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6) 实验四:我们的小车 (27) 实验五:用橡皮筋作动力 (28) 五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9) 实验二: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0) 实验三:浮力 (31) 实验四:液体的热胀冷缩 (32) 实验五:空气的热胀冷缩 (33) 实验六:金属的热胀冷缩 (34) 实验七:摆的研究 (35) 六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杠杆的科学 (36) 实验二:轮轴的秘密 (37) 实验三:动滑轮和定滑轮 (38) 实验四:斜面的作用 (39) 实验五:抵抗弯曲 (40) 实验六: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41) 实验七: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2) 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实验一:用显微镜观察色生命世界(一) (43) 实验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44)

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题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

(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七)研究问题: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气垫汽车”能开动吗?为什么? (1)我的假设:气垫汽车能开动。 (2)实验设计: ①实验器材:剪刀、纸杯、餐盒等。 ②操作步骤: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观察“气垫汽车”能否开动。 ③我的结论: 气垫汽车能开动。 (3)“气垫汽车”能行驶的秘密是什么?请解释。(3分) 答:气流进入杯中后受纸杯壁的阻挡向后下方吹出,向下方的力托起气垫汽车,向后方的力推动气垫汽车前进。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3334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新版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观察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晶体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仪器器材放大镜、食盐、白糖、碱面、味精 实验过程1、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观察到的图像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下来。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观察 实验名称放大镜的观察及怎样的放大镜倍数大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仪器器材 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实验过程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间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仪器器材 学生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清水、培养皿、美工刀、镊子、烧杯 实验过程 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制做临时装片。 3、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 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4、调好后各小组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图。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班级六年级学生人数39人实验形式分组实验实验名称生物细胞的观察实验时间3月23日实验目的 1. 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 2.认识并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仪器器材学生显微镜、植物叶切片 实验过程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2、观察 3、收镜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生物的细胞组成和结构。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课题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实验名称

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规范操作要点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与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备注 放大镜的作用一一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一一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就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实验通知单 课题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实验名称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与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规范操作要点 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与蚊蝇嶂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就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备注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一一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 密布细毛,有钩爪 实验通知单 课题 3、放大镜下的晶体 实验名称 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实验班级 六年级 实验类别 B 实验组数 10 实验时间 任课教师 实验 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 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 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到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 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 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 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 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 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vm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 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 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

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 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 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③白糖加热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集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题 1.研究的问题:斜面可以省力吗? 我们的假设:斜面可以省力。因为我们发现,沿着盘山公路上山,比沿着直线上山省力。 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实验过程: 搭建一个简单斜面。 用测力计垂直匀速拖动小车,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 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拉上去,读出测力计的读数,记录下来,反复多做几次。 比较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和沿着斜面拉上去拉力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论:斜面可以省力。 2.研究的问题: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大小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的假设:斜面省力多少与坡度大小有关。 实验材料:一块光滑的木板、三个高低不同的支撑物、测力计、玩具小车、记录纸。

搭建一个坡度较大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搭建一个坡度中等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搭建一个坡度较小的简单斜面,沿斜面用测力计匀速提起小车,反复多做几次,读出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比较三次拉力读数的变化。 实验结论:斜面省力的多少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省力越多;坡度越大,省力越小。 3.、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研究假设: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 不变量:纸的长、厚度和质地,纸梁的高度和跨度,垫圈的大小、摆放位置、摆放方法,弯曲的标准、记录表等。 变量:纸的宽度2厘米4厘米8厘米 实验材料:

1.在两个高度相同的木块之间放好2厘米宽的纸条,把垫圈轻轻叠放在纸条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 2.纸条换成4厘米宽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 3.纸条换成8厘米宽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上面的实验。 比较纸条的宽度和最大承重量的关系。 实验结论: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会增加。 4、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研究问题: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 研究假设: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 不变量:纸的长、宽度和质地,纸梁的高度和跨度,垫圈的大小、摆放位置、摆放方法,弯曲的标准、记录表等。 变量:纸的厚度1层2层4层 实验过程: 在两个高度相同的木块之间放好1层的纸条,把垫圈轻轻放在纸条中间,直到纸条接触到桌面为止,清查垫圈数-1就是纸条的最大承重量,并记录下来。

最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