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外科名解

外科名解

外科名解
外科名解

名解

(期中)

1.等渗性缺水:是指水和钠成比例丧失,血清钠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这种缺

水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2.低渗性缺水:即慢性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低于

135mmol/L,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3.高渗性缺水:即原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

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4.休克:是集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引

起的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综合征,是严重的全身性应

激反应。

5.中心静脉压(CVP):代表右心房或胸段腔内压力,其变化可反应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正

常值为5~12cmH2O,CVP<5cmH2O提示血容量不足;>15cmH2提

示心功能不全;>20cmH2O提示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6.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于5~10min内经静脉滴入,若血压升高而CVP不变,提

示血容量不足;若血压不变而CVP身高3~5cmH2O,提示心功能不全。

7.低血容量性休克:主要由各种原因引起短时间内大量出血或体液积聚在组织间隙,使有效

循环血量降低所致。

8.失血性休克:多见于大血管破裂、腹部损伤引起的实质性内脏器官破裂、胃、十二指肠出

血、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

9.创伤性休克:多见于严重外伤,如大面积撕脱伤、烧伤、挤压伤、全身多发性骨折或大手

术等。

10.麻醉: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病人的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以达到无痛的目的,

为手术治疗或其他医疗检查治疗提供条件。

11.围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间,

它包括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3个阶段。

12.围术期护理:是指在围术期为病人提供全程、整体的护理。

13.外科手术热:即吸收热,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病人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

0.1~1℃,一般不超过38℃,术后1~2日逐渐恢复正常。

14.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生长繁殖所引起的局部和(或)全身性炎症

反应。

15.疖: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头面颈),

致病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表皮葡萄球菌。

16.颅内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寒战、高热、头痛、呕吐。

17.痈:是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而成,病原

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成年人尤其是糖尿病及免疫力低下的病人。

18.损伤:是指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及其所引

起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19.挤压伤:人体肌肉丰富的部位,如四肢、躯干,受重物长时间挤压后所造成的损伤。

20.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创伤后释放的炎性介质、疼痛、精神紧张和血容量减少等可引起

体温、心血管、呼吸、和血细胞等方面的异常。

21.清创术:指在一定时间内利用麻醉的方法,通过对污染伤口进行清洗、扩创、缝合等处

理,使之转变为清洁伤口并争取一期缝合的手术。

22.挤压综合征:是指凡四肢或躯干肌肉丰富的部位受到重物长时间挤压致肌肉组织缺血性

坏死,继而引起肌红蛋白血症、肌红蛋白尿、高钾血症和急性肾衰为特点的

全身性改变。

23.吸入性损伤:即呼吸道烧伤,是指吸入火焰、蒸汽或化学性烟尘、气体等所引起的呼吸

系统损伤。

24.器官移植:是指通过手术的方法将某一个体的活性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体内,使之迅速恢

复原有的功能,以代偿受者相应器官因致命性疾病而丧失功能。

25.移植免疫:是一个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包括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抗体类物质

介导的体液免疫。

26.排斥反应:是受体免疫系统对具有抗原特异性的供体器官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27.肿瘤:是机体正常细胞在不同始动与促进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

的新生物。

28.恶性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长期作用下,某一正常组织细胞发生异常分化和无限

增生的结果。

29.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产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往

往发生在产后3~4周。

30.酒窝征:多见于乳腺癌,若肿瘤累及Cooper韧带,可使期缩短而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

出现“酒窝征”。

31.橘皮征:多见于乳腺癌,若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可出现真皮

水肿,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32.浮动胸壁:

33.连枷胸:是指因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将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可出现反常

呼吸运动的胸。

34.反常呼吸运动:是指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的呼吸运动。

35.闭合性气胸:空气通过胸壁或肺的伤道进入胸膜腔后,伤道立即闭合,气体不再进入胸

膜腔,胸腔内负压被抵消,但胸膜腔内压仍低于大气压,使患侧肺部分萎陷、

有效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36.开放性气胸:胸膜腔通过胸壁伤口或软组织缺损处与外界大气相通,外界空气可随呼吸

自由进出胸膜腔。

37.高压性气胸:由于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裂口与胸膜腔相通,且形成活瓣,气体在每次

吸气时从裂口进入胸膜腔,而呼气时裂口活瓣关闭,气体不能排除,使胸膜

腔内积气不断增多,压力逐步升高,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的现象。

38.心脏压塞:由于心包缺乏弹性,只要心包腔内急性少量积血(0.1~0.2L)就可使心包内

压力急剧升高并压迫心脏,阻碍心室舒张。

39.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有较强传染性的慢性肺部疾病。

40.呼吸困难:是呼吸时有异常的不舒适感,病人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

可有呼吸频率、节律的改变及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等体征。

41.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造成机体缺氧

和(或)CO2所致。

42.咯血: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并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

43.社区获得性肺炎:即医院外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

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44.医院获得性肺炎:即医院内肺炎,指病人在入院时即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是在

住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也包括出院后48h内发生的肺炎。

45.支气管扩张症:是由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后,反复发生支气管炎症、致

使支气管壁结构破坏,引起的支气管异常和持久性扩张。临床特点为慢性

咳嗽,咳大量脓痰和(或)反复咯血。

46.支气管哮喘:即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

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

复发作性的哮喘、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多数病人可自行或治疗后缓解。

47.慢性支气管炎:即慢支,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

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

4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

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COPD主要累及肺脏,

也可引起肺外的不良反应。

4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即慢性肺心病,只由于肺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引起肺组织

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

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

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50.肺血栓栓塞症(PTE):是肺栓塞的最常见类型,指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时所引起的

一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临床

综合征,当栓子为血栓时,为肺血栓栓塞症。

5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PTE与DVT是一种疾病过程在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表现,

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52.胸腔积液:任何原因使胸液形成过多或吸收过少时,均可导致胸液异常积聚,称胸水。

53.呼吸衰竭:即呼衰,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

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外科学-名词解释

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等比例丢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正常.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水和钠同时丢失,但缺水少于缺钠,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 高渗性缺水:又称原发性缺水,缺水多于缺钠,血清钠大于150mmol/L,细胞外液渗透压增高。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钠血症。因机体摄入水总量超过排出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指体内酸性物质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3-丢失过多。 代谢性碱中毒:体内H+丢失或HCO3-增多,引起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是因肺部通气或换气功能减弱,致使体内产生的CO2不能充分排出,或CO2吸入过多而引起的高碳酸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指肺泡通气过度,体内生成的CO2排出过多,以致血中PaCO2减低,引起低碳酸血症。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有害因素侵袭后出现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广泛缺氧、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为共同特点的病理过程,是一种危急的临床综合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指急性疾病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既往被称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或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急性肾衰竭: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在短时间内(几小时或几日)出现血中氮质代谢产物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全身并发症,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创伤、感染等危重症时,因肺实质发生急性弥漫性损伤而导致的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 颅内压增高:是许多颅脑疾病所共有的综合征,是指因各种原因,如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使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颅腔容积减少,超过颅腔可代偿的容量,导致颅内压持续高于2.0kPa,并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三大病征。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的以全身代谢亢进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总称。 连枷胸:当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时软化胸壁内陷,呼气时软化胸壁外凸。胸壁软化区这种状态又称为连枷胸。 副癌综合征:是指与肺癌有关,但与肿瘤的压迫、转移以及肿瘤的治疗均无关系的一组内分泌、神经肌肉或代谢异常的综合征。 倾倒综合征:由于胃大部切除术后,失去了对胃排空的控制,导致胃排空过速所产生的一系列综合征。 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液瘀滞,可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临床上病人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称为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指累及周围血管的炎症性、阶段性、周期性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好发于下肢血管。 骨筋膜室综合征: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发生的一系列早期征候群即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好发于前臂掌侧和小腿。 腰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马尾神经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外科学》考试大纲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细目一:致病因素 要点: 1.外感六淫致病 2.情志内伤致病 3.饮食不节致病 4.外来伤害致病 5.劳伤虚损致病 6.感受特殊之毒致病 7.痰饮瘀血致病 细目二:发病机理 要点: 1.邪正盛衰 2.气血凝滞

3.经络阻塞 4.脏腑失和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 细目一:辨病 要点: 1.辨病的概念 2.辨病的方法 细目二:阴阳辨证 要点: 1.以局部症状辨别阴阳 2.阴阳辨证应注意的问题 细目三:部位辨证 要点: 1.发于上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2.发于中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3.发于下部的疾病的病因与特点 细目四:经络辨证 要点: 1.十二经脉气血多少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2.引经药 细目五:局部辨证 要点: 1.辨肿 2.辨肿块结节 3.辨痛 4.辨痒 5.辨脓 6.辨溃疡 7.辨出血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

细目一:内治法 要点: 1.外科内治消、托、补三大法的应用与内涵 2.清热法、和营法、内托法的代表方剂及应用 细目二:外治法 要点: 1.膏药、油膏的临床应用 2.箍围药的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3.掺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4.切开法的适应证及具体运用 5.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的适应证及用法 6.引流法、垫棉法、药筒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溻渍法、冷冻法、激光疗法适应证、用法及注意点 第四单元疮疡 细目一:疖 要点:

1.疖的定义与特点 2.疖的病因病机 3.疖的临床表现 4.疖的治疗方法 细目二:疔 要点: 1.疔的特点与种类 2.颜面部疔疮的临床表现及与疖的鉴别 3.手足部疔疮的临床表现 4.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要求 5.红丝疔的定义、特点及外治 6.疗的内治法原则 细目三:痈 要点: 1.痈的概念与特点

外科学名词解释(比较全).doc

外科学名词解释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22、 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24、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搭上卡不上,卡上搭不上。 25、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 26、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200mmh2o 27、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28、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29、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中医外科学

疡:外疡,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疮疡: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破溃后,出现过度生长于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腐肉. 痈: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疽: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生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脚:肿疡之基底根部. 应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徐疾袋底. 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包括瘘管和窦道. 痰: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岩:病变部位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 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队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顺证:顺就是按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 垫棉法:是用棉花或纱布折叠成块以衬垫疮部的一种辅助方法,借着加压的力量,是溃疡的脓液不致发生潴留,或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得以黏合而达到愈合的目的. 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等.常伴有消渴习惯性便秘等 红丝疔:指发生于四肢,皮肤呈红丝显露,迅速向上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淋巴管炎. 烂疔:发生于皮肉之间,腐烂甚剧病势暴急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气性坏疽 疫疔:是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其状如疔,相当于皮肤炭疽. 痈: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颈痈:颈部两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俗称痰毒又称时毒,相当于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痄腮:发于腮部,常双侧发病,色白濡肿,酸胀少痛,颊粘膜腮腺开口处可有红肿,进食时局部疼痛,一般不化脓,约1~2周左右小腿,有传染性. 委中毒:是发在腘窝委中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红肿绕喉故名,西口底部蜂窝组织炎. 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与痄腮区别:痄腮多发于5-15儿童,常有本病接触史,发于颐颌之间,多为双侧性,色白濡肿酸多痛少不会化脓. 丹毒:指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无头疽:指发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初起无头故名,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 走黄与内陷:是阳证疮疡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攻脏腑的危险症候,相当于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属于中医的逆证恶证.继发于疔疮的常称走黄.因疽毒或疔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者称为内陷.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因其可随痰流窜于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组织间隙,壅阻而形成的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故名流痰.又以后期可出现虚痨症状,称骨痨.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 褥疮:长期卧床不起的患者,由于躯体的重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称席疮. 窦道:是一种只有外口而无内口的病理性盲道,属漏管. 乳痈:热度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粉刺型乳痈:是一种以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浸润为病变基础的慢性非细菌性化脓性疾病,即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为主要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乳腺增生病.

中医外科学 名解

《中医外科学》 名词解释 1.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总称。疡科及外科。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4.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5.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而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6.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 7.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分有头疽和无头疽两大类。 8.盘根: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界清楚。 9.跟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10.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11.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12.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13.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称为痔。 14.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犹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改变: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的病理改变,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与外口;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15.痰:外科之痰多指发生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性。 16.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泛指皮里膜外表浅部位的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学之结核病。 17.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猴年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石,故称之谓岩。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因素统称为毒。 19.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 20.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21.顺证:“顺”就是正常征象,但并非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发展过程中,按照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外科学》第一章总论 1、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6、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明清时期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1、六淫邪毒均可成为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风、寒、暑、湿、燥诸邪均能化热生火,所以外科疾病的发生,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正如《外科心法要诀》所说“痈疽原是火毒生”。 2、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中医外科疾病的辩证 部位辨证 上部辨证:人体上部包括头面,颈项以及上肢,病因多为风温,风热 中部辨证:人体中部包括胸,腹,腰,背,是五脏六腑所居之所,病因多为气郁,火郁 下部辨证:人体下部指臀,前后阴,腿,胫,足,寒湿,湿热多见。 2、阴阳辩证:八纲辩证的总纲,也是其他一切外科疾病辩证的总纲 阳证阴证 发病缓急急性发作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外科学简答题及名词解释(精)

简答题 1 什么是无菌术?无菌术的内容包括那些? 答:无菌术是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无菌术的内容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 2 什么是等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此时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此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保持正常。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急性丧失,如肠外瘘、大量呕吐等;②体液丧失在感染区或软组织内,如腹腔内感染、烧伤等。 3什么是低渗性缺水?常见病因有哪些? 低渗性缺水又称慢性缺水或继发性缺水,此时水和钠同时缺失,但失钠多于缺水,故血清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 常见病因:①消化液的持续性丢失,如反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大创面慢性渗液;③应用排钠利尿剂时, 未注意补充钠盐;④等渗性缺水治疗时补水过多。 4什么是低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低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低于 3.5mmol/L。 常见病因:①长期进食不足;②钾从肾排出过多,如应用排钾的利尿药、肾小管性酸中毒等;③补液病人没有补钾或补钾不足;④钾从肾外途径丧失,如呕吐、肠瘘等;⑤钾向细胞内转移,如碱中毒、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时。 5 低钾血症时,静脉补钾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答:①浓度的限制,输液中含钾量低于 40mmol/L;②输液速度的限制,输入钾量小于 20 mmol/h ;③休克病人应尽快恢复血容量,待尿量大于 40 ml/h后,再静脉补钾。 6什么是高钾血症?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高钾血症是指血钾浓度超过 5.5mmol/L。 常见病因:①进入体内的钾过多,如服用含钾药物、大量输入保存期较久的库血等;②肾排钾功能减退,如急性或慢性肾衰竭、应用保钾利尿药等;③钾从细胞内移出,如溶血、酸中毒等。 7 高钾血症时如何治疗? 答:?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降低血钾浓度。主要措施有:①促使钾进入细胞内,如输注碳酸氢钠溶液、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溶液等; ②应用阳离子交换树脂;③透析疗法 ?对抗心律失常。静脉注射 10%葡萄糖酸钙等。 8 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等;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如休克、心搏骤停、糖尿病等; ③肾功能不全。 9代谢性碱中毒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答:①胃液丧失过多,如严重呕吐、长期胃肠减压等;②碱性物质摄入过多,如长期服用碱性药物、大量输注库存血等;③缺钾;④利尿剂的作用。 10 输血的适应症有哪些? 答:①大量失血;②贫血或低蛋白血症;③重症感染;④凝血异常。 11 输血的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中医外科学名解

外疡:外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泛指一切外科疾病。狭义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一切体表化脓性疾患。 顺证: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 逆证:外疡在其发展过程中,凡不以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 五善七恶:五善是指五脏功能正常,七恶是指五脏功能不正常再加上脏腑衰败、气血衰竭。 消法:是针对病因所采取的,使初起未成脓的肿疡得以消散的一种内治大法。 托法:是外疡成脓期(中期)用补益气血和透脓托毒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的一种内治大法。 补法:是外疡的收口期用补养的药物,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使疡口早日愈合的一种内治大法。 疖:是一种生于皮肤浅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疖病:是指多个有头疖在一定的部位或散在身体各处发生,并有此愈彼起,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等特点。 疔: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及部分特异性感染性疾病。 红丝疔:是指多发于四肢内侧,有红丝向上蔓延走窜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痈:是一种发于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有头疽:是一种发于肌肉之内的急性化脓性疾患。 走黄:疔之毒邪迅速走散,扩入营血,内攻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 内陷:外疡过程中,因正气内需,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入营血,内陷脏腑而引起的急性危重证候。因有头疽最易发生内陷,故又称为疽毒内陷。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凝、附骨而生的化脓性疾病。 流注:是一种发于肌肉深部的多发性急性化脓性疾病。 流痰: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瘰疬:是发生于颈部淋巴结的慢性化脓性疾病。 烂疔:是一种发于肌肉之间,极易腐烂、发展急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疫疔:是因接触疫畜染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外吹乳痈:即哺乳期间发生的乳痈。 内吹乳痈:即怀孕期间发生的乳痈。 传囊乳痈:即乳痈溃后,脓液波及其他乳络形成的脓肿。乳漏:即乳痈溃后,脓尽而乳汁从疡口溢出,久治不愈者。乳岩:即乳房部发生的恶性肿瘤。 乳核:是指乳房内出现良性硬结性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的病症。 乳癖:是一种发于乳房内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与月经周期变化密切相关的良性瘾癖性肿块。

中医外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中医外科学 一、中医外科学起源与沿革 1、‘疡医’一词始见于《周礼?天官》。 2、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术——《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了多种外科疗法。 3、《内经》记载了外科疾病30种。 4、“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介绍了截趾术治疗脱疽。 5、《伤寒杂病论》中介绍的外科内容——肠痈;寒疝;蛔厥,重要方剂——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乌梅丸。 6、华佗——麻沸汤;剔骨术;称为‘外科鼻祖’。 7、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晋?龚庆宣。收载处方140篇。提出局部‘波动感’辨别脓疡,指出引流口应在脓疡下方。首先将水银用于外科。 8、葛洪的贡献:《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疗甲状腺疾病(瘿)——碘剂。狂犬病犬的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病——免疫方法。 9、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介绍40余种皮肤病。疥疮病原体为虫。 10、“人先有疮而乘马乃得病。”——指炭疽的感染途径,出自《诸病源候论》。 11、唐?孙思邈《千金方》:手法整复下颌关节;葱管导尿术; 12、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提出‘扶正祛邪’‘内消托里’外科治疗法则。使用砷化物治疗痔疮。 13、《外科精要》——陈自明。《外科精要发挥》——朱丹溪。《外科精义》——齐德之。 14、首先将26部脉象引入外科临床,建立外科的整体观念。——《外科精义》。 15、《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创立脊柱悬吊复位法。 16、中医外科发展的最佳时期——明清。 17、外科三大流派:正宗派——陈实功《外科正宗》;全生派——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心得派——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18、“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出自《外科理例》汪机。创立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9、第一部梅毒专著——《霉疮秘录》陈司成。指出梅毒由性途径传播,具有遗传性。 20、被后世评为“例证最详,论治最精”的外科专著——《外科正宗》。 21、“……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出自《外科正宗》。 22、“阴虚阳实”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治则——出自《外科全生集》。 23、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出自《外科全生集》。 24、“外疡实从内出”、“……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出自《疡科心得集》。 25、在外科中应用温病理论,提出三焦辨证用于外科临床——《疡科心得集》。 二、外科基础理论 1、按照《大纲》要求的病种内容,熟悉外科疾病的命名方法。 2、名词:‘疡’——广义指外科疾病。狭义指外科疾病‘化脓性’过程。 3、名词:‘疮’疡——广义通‘疡’。狭义指化脓性疾病。‘肿’疡——未化脓阶段。‘溃’疡——已化脓阶段。 4、疽——指西医的痈。 5、结核——与西医结核病定义无关,但包含西医结核病中出现的某些结核形态。如淋巴结核病的淋巴肿大症状。 6、五善——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正常。 7、七恶——肝、心、脾、肺、肾,各脏功能不正常,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疮疡 一. 疮疡 暑疖 1.内治: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2.外治: 1)初期:千捶膏黄金散玉露散 2)珠疖:清黛散 3)成脓:切开排脓 4)溃后:九一丹.太乙膏贴 5)并发湿疮:清黛散 疖病 1.内治:热毒蕴结: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体虚毒恋:养阴清热解毒—防风通圣散 2.外治:千捶膏.三黄膏 二. 疔疮 颜面疔

《外科学》名词解释及重点

外科各论名词解释及重点(推荐版)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 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22、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24、Dugas征阳性:肩关节脱位,搭上卡不上,卡上搭不上。 25、尿潴留: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 26、颅内压增高:ICP持续超过200mmh2o 27、脑疝:是ICP增高的严重后果,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超过了脑部的自身代偿能力,脑组织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移位,压迫脑干、血管和脑神经,引起脑干损害及脑脊液循环通道受租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变化。 28、颅骨骨折: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的改变。 29、脑损伤:是指脑膜、脑组织、脑血管及脑神经的损伤。 30、原发性脑损伤:是指在受伤当时,暴力作用于头部立即发生的脑损伤。 31、继发性脑损伤:是指受伤一定时间后出现的脑受损病变。 32、创伤性窒息:当胸腹部受到猛烈的挤压或爆炸产生的高压气浪冲击时,致使胸腹腔压力急剧升高,上腔静脉压力随之上升,引起脑、头面部和上胸部毛细血管破裂,表现为弥散性点状出血。 33、中间清醒期“脑外伤后原发性昏迷和继发性昏迷之间的时间。 34、颅内肿瘤:指颅内占位性的新生物。 35、脑脓肿:化脓性细菌侵入脑组织引起化脓性炎症并形成局限性脓肿。 36、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 37、脑积水:是指脑脊液循环受租、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使大量的脑脊液积聚于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导致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扩大,形成头颅扩大、颅内压增高和脑功能障碍。 38、甲状腺亢进: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的引起的内分泌疾病。 39、连枷胸:相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时,伤部肋骨的前后端失去支持,该处胸壁软化,发生浮动,这类胸廓称为。 40、反常呼吸运动:连枷胸时胸壁出现反常呼吸运动;表现为吸气时软化的胸壁内陷,不随其余胸廓向外扩展,呼气时则相反。 41、纵隔扑动:胸壁软化时由于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平衡时出现,引起体内缺氧和二氧化碳滞留,影响静脉血回流,严重时发生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42、气胸:胸膜腔内积气。 43、血胸:胸膜腔积血。 44、血气胸:血胸和气胸同时存在。 45、胸腹联合伤:下胸、上腹部开放性或闭合性损伤造成膈肌破裂,同时伴有胸、腹腔脏器损伤。 46、胸腔闭式引流:胸膜腔内插入引流管,管的下方置于引流瓶水中,利用水的作用,维持引流单一方向,避免逆流,以重建胸膜腔付压。 47、肺癌:起源于支气管黏膜上皮的癌。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完整版)名词解释(外科学)

名词解释 整理于外科学(第7版) 1、腹外疝:由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薄弱点或空隙,向体表突出所致。 2、直疝三角:外侧边是腹壁下动脉,内侧边为腹直肌外侧缘,底边为腹股沟韧带。 3、早期胃癌:胃癌仅限于粘膜或粘膜下层者,无论病灶大小或有无淋巴结转移,均为~。 4、小胃癌:癌灶直径在10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在5mm以下的早期胃癌。 5、一点癌:癌灶直径在1mm以下的早期胃癌。 6、麦氏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 7、肝蒂: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 8、第一肝门:门静脉、肝动脉和肝总管在肝脏面横沟各自分出左、右干进入肝实质内,称为~。 9、Glisson纤维鞘: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胆管的管道分布大体上相一致,且被其共同包裹,称为~。 10、第二肝门:三条主要的肝静脉在肝后上方的静脉窝进入下腔静脉,称~。 11、第三肝门:肝的小部分血液经数支肝短静脉流入肝后方的下腔静脉,称~。 12、胆囊三角(Calot三角):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 13、Mirizzi综合征:是特殊类型的胆囊结石,形成的解剖因素是胆囊管与肝总管伴行过长或者胆囊管与胆总管汇合位置过低,持续嵌顿于胆囊颈部的和较大的胆囊管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总管狭窄;反复的炎症发作更导致胆囊肝总管瘘管,胆囊管消失、结石部分或全部堵塞肝总管。临床特点是反复发作胆囊炎及胆管炎,明显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囊或增大、肝总管扩张、胆总管正常。 14、Charcot三联征:见于肝外胆管结石,为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5、Reynolds五联征: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休克、神经中枢系统受抑制。 16、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 17、解剖复位:骨折段通过复位,恢复了正常的解剖关系,对位(两骨折端的接触面)和对线(两骨折段在纵轴上的关系)完全良好时,称~。 18、功能复位:经复位后,两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响者,称~。 19.ICP: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所产身的压力,正常成人为70-200mmh2o 20. 肾自截:肾结核时,由于输尿管完全闭塞,含菌尿液不能排入膀胱,膀胱的结合炎症 好转或痊愈,尿液检查菌体阴性。 21.张力性气胸:又称高压性气胸,气胸裂口与胸膜腔形成活瓣,气体只能进入胸腔不能 排除,随着气体的增多,患肺健肺均受压,形成严重的呼吸循环衰竭。 22.Colles骨折:桡骨远端骨折,伴尺骨小头脱位,骨折远端向背侧尺侧移位,近侧向掌 侧移位,形成典型的银叉枪刺样畸形。 23.桔皮样改变:乳腺癌晚期,淋巴液潴留,致乳房肿胀,使皮肤毛囊呈现小凹。

中医外科学重点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山海经》: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石针切开排脓。 2:甲骨文有最早外科病名的记载。《内经》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3:《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医书 4:《周礼·天官》最早记载“疡医”,即指外科医生。5:汪机《外科理例》“以消为贵,以托为畏”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6: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座为全身麻醉剂 7:《金疮瘐纵方》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 8:《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首创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波动感辨脓。 9:《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免疫疗法治疗狂犬病。 10:《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脏器疗法:适用动物肝脏能够治疗夜盲症。 11: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砷、汞治疗。 学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该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体现了明以前外科学的主要成就,被后世医家评价为“列症最详,论治最精”,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其重视脾胃,指出:“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外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2:“全身派”:清·王维德《外科全身集》。“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指出:“红肿乃阳实之证,气血热而毒沸;白疽乃阴虚之证,气血寒而凝。”对阴疽的治疗提出“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立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指出“夫外疡之发,不外乎阴阳、寒热、表里、虚实、气血、标本,与内证异流而同源也。”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用三焦辨证揭示了外科病因与发病部位的规律,指出“疡科之证,在上部者,属风温风热,风性上

外科学基础名词解释

赣南医学院?大三下学期?外科学(上)?复习资料 *无菌术(asepsis):针对微生物及感染途径所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措施,包括灭菌、消毒法、操作规则及管理制度。~Ch2.P7 ★灭菌: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Ch2.P7 *消毒(抗菌法):指用化学方法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它有害微生物,但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 ~Ch2.P7 ◆功能性细胞外液:指绝大部份的组织间液,能迅速的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 取得平衡,这在维持机体的水和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Ch3.P12 *无功能性细胞外液:一小部份组织间液仅有缓慢地交换和取得平衡的能力,但在维持体液平衡方面的作用甚小,故称~Ch2.P7 ★▲等渗性缺水(◆急性缺水/混合性缺水):指水和钠成比例的丧失,故血清钠仍在正常范围,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可保持正常~Ch3.P14 *低渗性缺水(慢性缺水/◆继发性缺水):指钠水同时丢失时,失钠>失水,血清钠低于正常 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Ch3.P15 *高渗性缺水(原发性缺水):指钠水同时丢失时,失水>失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 外液渗透压升高~Ch3.P16 ◆水中毒(稀释性低血钠):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潴留,引起 血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Ch3.P17 ▲浓度失调:指细胞外液中的水有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压发生改变,常见低钠或高钠血症~Ch3.P14 *容量失调:指等渗性体液的减少或增加,只引起细胞外液量的变化,而细胞内液容量无明显改变~Ch3.P14 *成分失调:细胞外液中其它离子浓度改变,但因渗透微粒的数量小,不会造成对渗透压的明显改变,仅造成成分失调~Ch3.P14 *输血:是治疗外伤、失血、感染等疾病,而引起的血浆成分丢失或破坏和血容量降低的重要手段,可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增加携氧能力,提高血浆蛋白,增进机体免 疫力和凝血功能~Ch4.P27 *自体输血(◆自身输血):指收集病人自身血液后在需要时进行回输,既可节约库存血,又可 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分 为回收式、预存式、稀释式~Ch4.P31 *新鲜冰冻血浆:是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分离并立即置于-20~-30℃保存的血浆~Ch4.P32 *冰冻血浆: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除去冷沉淀成分冻存的上清血浆制品~Ch4.P32 *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4℃下融解时不融的沉淀物,因故得名,主要用于血友病甲、先天或获得性纤维蛋白缺乏症等~Ch4.P32 *休克:指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Ch5.P34 ◆休克指数:指脉率/收缩压的比值,可帮助判定休克的有无及轻重,指数为0.5多提示无休克; >1.0~1.5提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克~Ch5.P37 ▲◆中心静脉压(CVP):指右心房或者胸腔段腔静脉内压力的变化,可反映全身血容量与右心 功能之间的关系,正常值为0.49~0.98kPa ~Ch5.P37 *心排出量(CO):指心率和每搏排出量的乘积,正常值为4~6 L/min~Ch5.P38 *心脏指数(CI):指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正常值为2.5~3.5 L/(min x m2) ~Ch5.P38 *低血容量性休克:常因大量出血或体液丢失,或液体积存于第三间隙,导致有效循环量降低引起。分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Ch5.P42 *感染性休克:指急性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以革兰阴性菌内毒素引起的较多见~Ch5.P4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