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12《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听听,秋的声音》一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毕国瑛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重点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果园里……人们的心里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12唐诗五首教案

12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三、板书设计

12 听听秋的声音 公开课教案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2、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秋天来了四周的变化和留意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老师: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范读,听秋声。 1、师:同学们,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发现到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秋天的脚步虽然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音乐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板书课题)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诵读,表秋情。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师:刚才,我们已经与秋天的声音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了。现在,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再一次带领大家去听听,秋的声音呢?(指名分小节朗读,给生字正音) 3、师:从同学们的朗读声中,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黄叶 蟋蟀 大雁 秋风 4、师: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喜欢的那一节,再去读一读吧(生再读。) 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评价、激励) (2)“”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大雁也飞往南方过冬去了。大雁会对它的朋友叮咛些什么呢?(课件) 师:星期一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板书“叮咛”)请大家再来看看“叮咛”这两个字,想想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一记它们?

最新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点: 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 教学难点: 创作诗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开想象 师: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你们想听听吗?(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遍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3、指名学生读,喜欢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3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这些方面来想象)。 2、指名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点。

3、学生评议并补充画面,把画面说生动、说形象。 4、带着这种美好的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5、加动作读自己喜欢的'一节。 四、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第4—5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他们的声音,并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段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派代表诵读。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指名诵读最后一节。 2、交流:从这一节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情感齐读最后一节。 六、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可以一个人诵读,也可以和其他同伴一起合作诵读。可以边诵读边加上动作。(评价)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合作诵读自己编的诗。 七、作业 自编一首诗。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12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感情,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朗读并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学习诗歌的写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学习《野望》 (一)朗读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一学生范读,余生听评。 3.师范读诗歌,生仔细听清语音和节奏。 东皋(gāo) 薄(bó)暮徙(xǐ)倚犊(dú)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4.自由读,读准语音和节奏,尽量读出情感。 5.齐读,读出诗的韵律美。 (二)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走近作者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2.了解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还讲究平仄。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有疑难寻求小组的帮助。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完成导学案上的题。 (三)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四)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后,提问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蟋蟀在唱着“”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果园里……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 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给大家作为礼物。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粗知诗的大意。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设计理念: 1、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2、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 1、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秋天特有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蛐蛐声、鸟啼声等,和着轻音乐。 2、乐曲《金铃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谈话导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仔细听听,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2、展开想象:此时此刻,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想象,教师引导学生表达清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好听的诗《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用音乐与声响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创设了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2、再读。运用已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帮助。 3、听老师范读,可试着模仿。(配轻音乐) 4、找出你最喜欢的小节,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

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5、展示朗读,展开想象。(配乐) 学生每读一小节,教师可让他说说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读这一小节的,还可组织其他同学自由评议,再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如:第一小节,可以读出一点点忧伤,因为树叶还舍不得和大树妈妈告别呢! 假如你就是那一片黄叶,你会怎么和树妈妈告别?(提示学生注意表情和动作) 第二小节,可以读得高兴些,因为小蟋蟀正张大嘴巴快乐地歌唱,它在唱什么呢? 第三小节,大雁在对谁叮咛?怎样叮咛?秋风唱什么? 第五小节,要读出欣喜的感觉,因为大自然到处都有秋的声音…… 6、全班齐读。(配乐) 通地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在读中思,读中议,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评,浓浓的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7、学生质疑,全班交流。 三、续写诗歌 1、引入: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播放音乐《金铃铛》)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唐诗五首》教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借景抒情的唐诗,诗中的景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印象深刻。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首唐诗,继续领略唐诗的魅力。 二、学习《使至塞上》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听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要求听准字音,划分节奏。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2.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点评。 (二)诗歌大意理解。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诗中重点词语的含义。(1)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 (2)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

国,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 (4)居延:地名,在今甘肃张掖北。这里泛指辽远的边塞地区。(5)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6)孤烟:指烽烟。据说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烟轻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7)长河:指黄河。 (8)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9)候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10)都护: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2.现代文对照。 我只身轻车简从,到边疆去慰问、察看,途中经过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感觉自己就像随风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又像展翅北飞的归雁,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在浩瀚无际的沙漠中,一缕青烟,孤然直立,黄河边上如镀了金边的落日,此时正圆。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报告说)都护正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三)文本探究。 1.本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本诗通过叙述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描绘沿途风光,抒发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泊的愁绪。 2.找出诗中写景的名句并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2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妙。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 教前准备:课件,布置学生搜集秋天的声音。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秋天的 景物图片,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样? 秋天太美了。其实秋天不仅有这么美丽的景色,还有美妙的 声音。有位作家就把这声音写成了一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学他 的诗——板书:听听,秋的声音。 齐读课题。 比较:与“听,秋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课题用两个“听”,是要仔细地听,认真地听,安静地听,才能听到秋的声音。) 二、初读诗文 1、请大家轻轻打开语文书46页。请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10、

11课有什么不太一样?那与9课古诗又有什么不同呢? (让学生认识现代诗,了解诗节) 2、那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呢?听读课文。(出示课文朗读示范) 3、学生练习朗读:a.分组读。(1-4组分别读1-4小节,男女生分别读5-6小节。)b.全班读,矫正叮咛、音乐厅的读音。 三、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学生自学课文,老师给你一点提示: 自己小声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碰到不懂的可以翻翻工具书,问问别人。 2、作者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请用笔画出来,板书。 3、在这些声音中你最喜欢哪种呢?找到你最喜欢的那一节读读,边读边想像,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同桌互说。 (1)、品读第一节 问:a为什么喜欢?你好像看到什么了?黄叶会怎么道别? b这么美妙的声音背下来了吗?指名,齐背。 (多种形式的读,读熟,为后面的仿做准备。) (2)、品读第二节 我们一起来听听,听蟋蟀声。读出你的喜欢,评读。 (3)、品读第三节大雁句。 这句中有没有不懂的?大雁会对它的好朋友叮咛些什么呢? 每天早上,当你背起书包上学时,妈妈会对你怎么说呢?(指名说)妈妈一遍又一遍地说,这就叫“叮咛”。那大雁要飞往南方过冬去又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师: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能够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想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什么呀?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 (2)“蠼蠼”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蟋蟀在唱着什么?(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 唐诗五首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赏读《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3.作者简介 ①王绩(约589—644)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②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③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见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4.背景介绍 《野望》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42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福泉市一小张未红 教案背景:人教课标版三年级 教学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教材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仿照诗文的内容,编写几句赞美秋天的诗文。 课前准备:收集秋天的声音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 在11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雨看见了秋天丰富的色彩,我们也闻到秋天瓜果香甜的味道,你们知道吗?秋天,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课件播放)。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鸟叫流水蛐蛐叫,可以用优美的词语形容)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揭题读题: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检查词语认读)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⑴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⑵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 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原创】 13《唐诗五首》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13《唐诗五首》 《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注释】 ⑴东皋(g āo ):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 ǐy 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 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

听听秋的声音仿写5篇

《听听秋的声音仿写》 听听秋的声音仿写(一):仿写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大雁扇扇翅膀, 呼呼 是和北方道别的话语。 听听, 秋的声音, 青蛙加紧挖洞, 呱呱 是和池塘告别的歌吟。 一片片银杏叶落下来, 撒下了一片金色的海洋。一串串柿子挂在枝头, 送来了一阵丰收的喜报。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热闹的舞台, 你好好的去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田野里, 在每一朵菊花上, 在每一片树林里, 在每一个小朋友的欢笑里。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悄悄地来, 向远方悄悄地去。 听听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仿写(二):仿写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青蛙唱着歌, 呱呱, 是和荷叶道别的歌声。 听听, 秋的声音, 知了振动翅膀, 知了,知了,

是跟大叔告别的话音。 一只只小鸟追上白云, 叽叽喳喳, 告诉白云秋天已经来临。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宽阔的音乐厅, 你认真地去听秋的声音。秋的声音, 在每一棵小草上, 在每一片花瓣里, 在每一张笑脸上, 在每一个成熟的果子里。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轻轻地来, 向远方静静地去。 听听, 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仿写(三):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蜜蜂扇动翅膀, 嗡嗡, 是和花朵告别的声音。 听听, 秋的声音, 石榴露出笑脸, 啪啪, 是对秋姑娘的问候。 一只只燕子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果园,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五彩缤纷的演奏厅,你仔细地去欣赏这秋的奏鸣。秋的声音, 在每一个红红的苹果里, 在每一片绚丽的花瓣上, 在每一滴晶莹的露珠里, 在每一朵绽放的秋菊里。

《唐诗五首》教案

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与过程 提问4: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 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 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 孤独、落寞的情怀。 提问5: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 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 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二)黄鹤楼 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提问1: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 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 提问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 洲?。因为这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这 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 生2:我也喜欢这一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 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 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这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提问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提问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 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 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 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 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提问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 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 样的情感? 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 宿的向往。 第2课时《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朗读古诗,把握情感。(重点) 2.理解诗句,概括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 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这些有不少被写进了 古人的诗篇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教学新课 (一)使至塞上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 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 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 画意是王维诗作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 教学《黄鹤楼》 教学《使至塞上》

听听秋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 没必要太注重文章的内容, 把每句、每段都搞清楚,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 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听中想象,说中积累,读中感悟,写中运用。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旋律优美的轻音乐配上表现秋天声响(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的录音。2.各种秋景的图片。 二、听听,秋的声音 师:在你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说秋天的样子。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下来,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裂开了嘴,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 秋天到了———— 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秋天:可以说()的秋天(金色的,丰收的,收获的,凉爽的,硕果累累的,美好的,美丽的) “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要求读得美一点。 三、读读,秋的声音 1.初读。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也可以自己查字典)想想具体写了什么声音? 师: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落叶、蟋蟀、大雁、秋风的声音。 2.再读。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不懂的词语,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试着理解,然后分小组交流:你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回忆理解词语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工具书、找近义词、联系生活等方法。) “歌韵” 生自学后分小组交流。 师:请小组代表说说你们理解了什么词语,还有没解决的词语吗? 学生踊跃发言,汇报自学情况。 [ 教学略读课文时,应着重让学生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读自悟。] 3.选读。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2018年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也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边读边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浓浓的秋情。 教学难点: 仿照诗文的内容,编写几句赞美秋天的诗文。 课前准备:收集秋天的声音 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 1、描述引入: 在11课,我们学习了秋天的雨看见了秋天丰富的色彩,我们也闻到秋天瓜果香甜的味道,你们知道吗?秋天,还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不信,你听(课件播放)。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鸟叫流水蛐蛐叫,可以用优美的词语形容)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揭题读题:有一位诗人在秋天里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就写下了这么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检查词语认读)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 3、朗读展示,想象表演:

⑴鼓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⑵开展想象性的表演活动。出示字卡或小黑板: 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黄叶说:“_______” 蟋蟀振动翅膀,“qǘqǘ”,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在唱着:“_______”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_______” 朗读和想象表演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学生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可以有感情地读,也可以以用想象地表演来促读。 4、配乐朗读: ⑴老师播放音乐,学生配音试读。 ⑵指名朗读,大堂展示。 三、想象创作,续写小诗 1、各自仿写:同学们,秋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写下来,行吗?可以仿照自己最喜欢的某一段话写。 2、汇编成诗:几个同学自由组合,把自己的小诗合并汇编成一首新诗,制成作品,准备展览。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Word版12.唐诗五首

12 唐诗五首 一、教学目标 1.背诵五首唐诗,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联系诗人的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厚情思。 二、教学过程 野望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唐诗五首》中的第一首诗《野望》。 (二)如何欣赏诗歌 1.通过多诵读,感知诗歌大意,领会语言美。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摩诗中感情。 3.发挥联想、想象,体味意境美。 (三)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四)背景探寻 王绩入唐之后,仕途失意,渡河还家,游于北山东皋。这首诗可能是他唐初弃官隐居故乡之时所作。 (五)问题思考 1.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本诗描写了作者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苦闷。全诗流露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孤独、抑郁的心境。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总写秋色,写的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写的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12 唐诗五首 知识与技能 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重点)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难点) 3.明确写景手法的提问方式,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 野望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教师教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提问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提问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提问3: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2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案

12 唐诗五首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朗读法、练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 第1课时《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一、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二学习《野望》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7*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运用精读课文获得的方法,把课文读懂;着重是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学情分析 学生由二年级刚刚升入三年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依然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于这个学段的孩子来说,诗歌续写是难点,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以及边读边想象的策略进行突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通过多种方法理解“道别”、“叮咛”、“饱满”等词语的意思。 3.能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与美好。 4.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学习目标 我能通过朗读,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想象秋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边读边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美好。 教学难点 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歌,走进秋 1.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孩子们,看,秋姑娘来了,他带来了什么?播放秋天视频,(生:水果、五颜六色的花朵、农民,师:秋天是个多彩的季节、瓜果飘香的季节、丰收的季节)这一切都令人陶醉,秋天还有动人的声音呢,我们跟随诗人走进秋天,去听听,秋的声音。(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2.明确略读课文学习提示中的要求。 课题中的星号,告诉我们这是略读课文,学习这样的课文我们已经有经验了:(板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尤其是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请生读一读 3.出示自学提示: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笔圈画出你听到的声音。【设计意图】本课为学生接触到的第二篇略读课文,让学生明确略读课文的要求: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进一步巩固之前在《不懂就问》里学到的方法。 二、生诵读,聆听秋 1.小朋友们刚刚已经与秋天的声音有了亲密接触,现在,谁愿意用你的朗读再一次带大家去听听秋的声音呢? 2.指名分小节读诗歌。 3.交流听到的声音并板书。听了大家的朗读,你听到了那些声音? 【设计意图】本课为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在关注学习提示后充分朗读并交流听到了哪些秋天的声音。 三、再读诗,想象秋 1.多么动听的声音阿,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读到这些声音,你脑海里浮现了什么画面?默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孩子们,刚刚你想象到了什么?能说给大家听吗? 预设一 (1)我仿佛看到了黄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师评:用上比喻或拟人,这画面就更生动了)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秋天到了,黄叶纷纷落了下来,就要离开辛勤哺育他的妈妈,黄叶会对大树妈妈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2)理解“道别”的意思。 师:同学们你现在知道什么叫做道别吗?其实诗歌里有个词语和它的意思很接近。引导学生找到“告别”。我们是通过找他的近义词(板书) (3)举一反三知道:如果跟别人说谢谢可以叫“道谢”,说对不起可以叫“道歉”。真会活学活用。 预设二,我们接着交流,你脑海里还想到了什么画面。 (1)我仿佛看到了蟋蟀振动翅膀和阳台告别。 师:同学们听,播放声音,蟋蟀发出蛐蛐声,在和阳台告别,他会说些什么呢?生汇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