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参皂苷Rg3不同构型对肝癌小鼠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人参皂苷Rg3不同构型对肝癌小鼠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人参皂苷Rg3不同构型对肝癌小鼠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人参皂苷Rg3不同构型对肝癌小鼠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人参皂苷Rg3不同构型对肝癌小鼠抗氧化能力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人参皂苷Rg3旋光异构体即[20(S)-Rg3和20(R)-Rg3]对小鼠肝癌H22荷瘤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肝癌H22实体瘤模型,腹腔连续给药干预,检测瘤重。利用试剂盒检测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结果20(S)-Rg3和20(R)-Rg3能显著抑制肝癌H22实体瘤的生长,抑瘤率分别为23.6%和40.9%,增强肝癌小鼠SOD 活性(P<0.05),降低肝癌小鼠XOD活性和MDA含量(P<0.05)。结论Rg3改善机体内抗氧化能力,具有抗肿瘤作用,且20(R)-Rg3的抗肿瘤和抗氧化作用优于其异构体20(S)-Rg3。

标签:人参皂苷Rg3;抗氧化;肝癌H22细胞

人参是传统的名贵中草药,在东方国家被广泛用于医疗保健,被誉为”百草之王”。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如人参皂苷Rb1、Rb2和Rg3等[1]。其中人参皂苷Rg3属原人参二醇型皂苷,其存在两种同分异构体,即20(S)-Rg3和20(R)-Rg3[2],它们的生物学活性存在差异。目前,研究表明它们对内皮细胞凋亡[3]、免疫佐剂作用[4]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有关它们对荷瘤小鼠抗氧化作用的比较研究尚未见报道,这影响了人参临床应用的疗效。因此,本文拟建立肝癌H22实体瘤动物模型,系统地比较研究它们对肿瘤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为人参皂苷Rg3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实验动物SPF级KM小鼠4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2g,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由江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SPF级饲养环境,温度为24±1°C,湿度为50±10%,自由饮水采食。

1.1.2试剂与耗材肝癌H22细胞购于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20(S)-Rg3和20(R)-Rg3购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纯度>98%;SOD试剂盒、MDA 试剂盒、XOD试剂盒购于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方法

1.2.1构建实体瘤小鼠模型断颈椎处死两只肝癌H22腹水瘤种鼠,无菌条件下取腹水瘤细胞并稀释1×106个/ml,各小鼠右腋下皮下接种0.2ml细胞悬液,即可建立肝癌H22小鼠移植瘤模型。

1.2.2实验动物的分组与给药30只实验小鼠皮下接种后,随机分为3组

人参皂甙Rh2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

王占峰,罗毅男,洪新雨,鞠砚,孙玉芹,韩海铃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长春.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吉林) 作者简介:王占峰(),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脑外伤及颅脑肿瘤地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 出处: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卷第期 摘要:恶性肿瘤治疗至今尚无好地方法.传统化疗药因其缺乏特异性地细胞毒性作用,治疗中容易造成正常细胞地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地并发症.人参皂甙是人参中提取地天然活性成分,具有很高地抗肿瘤活性,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文章从人参皂甙地抗肿瘤作用机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诱导分化、抑制肿瘤合成、提高荷瘤机体地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转移、抗肿瘤耐药性增强、其他化疗药物对耐药肿瘤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关键词:生物提取物;人参皂甙;抗肿瘤作用机制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 , , . . . (, ,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 ; 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人参作为中国传统中药,在中药史上占有重要地地位,具有大补元气,补气益肺,安神益智地功效,被用于多种古方验方地主药.人参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成分具有诸多生物活性成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参具有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等多种生物活性作用[].人参皂甙是人参中主要地有效成分,迄今已分离出多种单体,人参皂甙是从人参中提取地天然活性成分,属于十二醇皂甙,在体外对黑色素瘤细胞具有分化诱导作用.通过实验已证实可以通过诱导分化或凋亡,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地增殖和生长,并证明对正常细胞毒性作用甚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肿瘤地常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肿瘤化疗地目地在于通过化疗药物杀伤肿瘤细胞,促进肿瘤细胞地死亡或阻止其增殖.但绝大多数药物其细胞毒性缺乏特异性,造成正常细胞地死亡,特别是增生活跃地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移植及全身毒性等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地方法弥补和完善常规治疗地不足.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地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分化障碍,因此,恶性肿瘤被看作是细胞分化异常地疾病.分化异常后,返回原始胚胎细胞表型,即去分化.近来地研究表明,引起细胞分化阻抑特异性地基因改变在一定条件下是可逆地.诱导分化治疗就是基于以上认识,应用分化诱导剂,使恶性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转变,甚至完全转变为正常细胞,即再分化或肿瘤逆转,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地新途径,从天然化合物中寻找分化诱导剂成为学者们研究地重点[].细胞凋亡是一个程序化死亡地过程,其与肿瘤发生、发展及其对治疗因子地反应关系密切.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凋亡可维持细胞地形态,减轻周围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地凋亡,并成为恶性肿瘤化疗地新目标.大量研究表明,该药抗肿瘤作用与传统地化疗药物有所不同,深入研究地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重要地现实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抑制肿瘤细胞合成通过[]掺入实验检测人参皂甙对前列腺癌细胞株细胞核酸合成地影响,发现人参皂甙作用地细胞地[]掺入率明显少于对照组,这可能是人参皂甙作用于细胞后对合成复制有抑制作用,且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强度随药物浓度地增高而增强[]. 诱导肿瘤细胞地凋亡和分化 诱导肿瘤细胞地凋亡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 (总分:2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题型(总题数:13,分数:13.00) 1.下列因素中,可能成为原发性肝癌促进因素的是______ (分数:1.00) A.油腻食物 B.乙型肝炎病毒√ C.亚硝胺类化学物质 D.酒精肝 E.吸烟 解析: 2.原发性肝癌的病因不包括______ (分数:1.00) A.病毒性肝炎 B.肝硬化 C.黄曲霉素 D.亚硝胺类致癌物 E.肝脓肿√ 解析: 3.原发性肝癌肝外血行转移最多见于______ (分数:1.00) A..骨 B..脑 C..肺√ D..胃 E.胰腺 解析: 4.原发性肝癌肝区疼痛的特点是______ (分数:1.00) A.间歇性隐痛 B.持续性胀痛√ C.阵发性绞痛 D.压榨样疼痛 E.烧灼样疼痛 解析: 5.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症状是______ (分数:1.00) A.腹水和黄疸 B.贫血 C.上消化道出血 D.肝区疼痛√ E.干燥进行性肿大 解析: 6.对原发性肝癌确诊率高而又简便的检查是______ (分数:1.00) A.甲胎蛋白测定√ B.乙肝五项

D.肝功能 E.磁共振 解析: 7.对直径<1cm的小肝癌的定位诊断,以下哪种检查方法最好______ (分数:1.00) A.B超 B.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 C.CT √ D.X线 E.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肝动脉造影 解析: 8.早期原发性肝癌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______ (分数:1.00) A.肝叶切除术√ B.肝移植术 C.肝动脉栓塞化疗 D.免疫治疗 E.基因治疗 解析: 9.肝癌患者术前准备措施,为改善凝血功能,肌肉注射______ (分数:1.00) A.维生素B1 B.维生素B12 C.维生素K1 √ D.维生素C E.维生素D 解析: 10.肝叶切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不正确的是______ (分数:1.00) A.吸氧3~4天 B.半卧位 C.鼓励早期下床活动√ D.早期禁食、胃肠减压 E.给予静脉补充营养 解析: 11.肝叶切除术后患者不宜早期下床活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分数:1.00) A.防止肝断面出血√ B.防止肝性脑病 C.有利于患者恢复体力 D.有利于患者伤口愈合 E.防止伤口裂开 解析: 12.原发性肝癌患者突然主诉腹痛并伴腹膜刺激征,最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是______ (分数:1.00) A.癌肿破裂出血√ B.上消化道出血 C.急性腹膜炎

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

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 [摘要] 目的:1.通过可移植性小鼠腹水型肝癌淋巴道转移实验,从感性上认识肿瘤侵袭与淋巴道转移的生物学特性,了解肿瘤动物实验模型建立的过程及意义。2.进一步了解动物尸体解剖、组织取材、染色的过程。3.强化科研思维的培养及实验技能的训练。 方法:将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 - F)经 615 小鼠右腋中线皮下接种,定期观察右腋皮下肿瘤的生长和同侧腋窝淋巴结及腹

股沟淋巴结肿大情况,并于接种后 21 天处死全部小鼠,取皮下瘤体及双侧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称重并测量大小,同时观察肿瘤的形态特点,生长方式,肺、肝、肾等脏器,并将瘤体、淋巴结及脏器做切片处理以作染色和镜下观察。 结果:21 天观察,实验使用 10 只小鼠,最终存活 8只,其中形成肿块 7 只(3只形成的肿块较大),成瘤率 70%,淋巴结转移率 70%。肉眼观察,较大肿瘤 2*1.5*1.3cm,灰白色,质地较硬,从中间切开,发现肿块大部分坏死,中心部分出现腔,腔内有肿瘤坏死物质。镜下观察,坏死组织粉染,轮廓尚存。残存肿瘤组织细胞存在异型性:瘤细胞大小和形态不一致,细胞核体积增大并呈现多形性,核浆比增大。核的大小、形状和染色不一。核分裂象增多,核浆比失调,胞浆减少。结论: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通过淋巴道转移,无器官转移,且具有高转移力。 [关键词]HCa-F(高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 615小鼠; 高淋巴道转移 [前言]研究背景:原发性肝癌的发生率地区差异大,在亚非国家较常见,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属于常见的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对肝癌的防治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一些直径在1cm一下的小肝癌已被发现并及时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1]。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积累,逐渐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随访表格

随访登记表 姓名:性别:年龄:住院病历号: 移植日期:年月日 通信地址: 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主管医师:随访医生: 我们的联系地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中心 邮政编码:100044 电话:-3500,3503 传真号:68318386 首先祝贺您在经历了漫长的住院时间后,终于能顺利地出院了,从此以后一个健康的肝脏将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肝脏具有很多的功能,您要小心爱护,除了与普通肝移植患者相同的治疗方案以外,您还应该特别注意,就是切除的肿瘤有可能潜伏一段时间后会再次出现,这恐怕是威胁您健康的最大敌人,肝移植术后化疗的目的在于能够控制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的生长,杀灭血液中散在的肿瘤细胞,提高治愈率,延长无瘤生存时间,所以您一定要严格按照此表所建议的内容复诊和接受化疗等辅助治疗,安然度过肿瘤复发的危险期,成为抗肿瘤的明星,与您的家人共同分享天伦之乐。 一般您在住院期间常常要接受第1次化疗,开始时间根据您术后恢复情况而定,您的主管医师会告诉您接受化疗药物的剂量和用法,请您记录清楚。

常用化疗方案(化疗药物及剂量) 表阿霉素mg 健择mg 顺铂mg 草酸铂mg 5-氟尿嘧啶mg 其他化疗药物 辅助治疗药物 化疗副作用 其他 开始时间年月日 结束时间年月日 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有白细胞减少,肝、肾功能异常,胃肠道反应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还可能出现发热、全身无力、脱发、心律失常等,不过一般不会严重影响您的健康。在您出院以后,请您一定记住下次就诊的时间,记住定期化验,定期化疗,与您的主管医师和随访医师保持联系,让我们共同维护您的健康。 一、术后第2周的检查项目 术后第2周,您一般还在住院,检查项目包括抽血化验:血常规、生化20项、电解质、凝血全项、甲胎球蛋白(AFP)、CEA、CA19-9等,还有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片、腹部B超、腹部CT等,您的主管医师会根据您的病情酌情增减。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建立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建立一种理想的肿瘤动物模型对研究肿瘤的发病、治疗和预防有重大的意义。其中小鼠肿瘤模型具有生长周期快、易获得、易操作等优点被基础实验研究所广泛采用,如何选择和建立一个合适的小鼠肿瘤模型对肿瘤的整个研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字:肿瘤,动物模型,小鼠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对肿瘤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的。建立一个完全反映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比较困难,但可依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动物实验模型。 1.实验动物的选择 可用作肿瘤模型的动物有很多,小鼠肿瘤模型作为其中一种常用模型主要因为有以下几个优点。(1)易获得,常用的肿瘤模型小鼠通常采用SPF级小鼠,SPF级小鼠一般医学院校及研究所都能买到。(2)生长周期短,一般小鼠肿瘤模型两周左右就能长大,能大大缩短实验周期。(3)易操作,小鼠的动物实验操作一般简便,因此可适当增加组内样本数量,使实验数据更具说服力。 2.理想的建立肿瘤模型应具备的条件 (1)肿瘤生长的过程应与人类肿瘤生长过程相似,做到尽可能复制出与人类肿瘤相同的模型。 (2)制作模型的方法简单易行。 (3)动物模型的重复性要好,要能满足实验的多次重复试验结果稳定性好。 (4)采用的建模方法对实验人员和环境无危害或危害较小。 3.肿瘤来源的选择 现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种的动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筛药的不到40种,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P1534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白血病P388,Lewis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Wagner癌肉瘤,白血病L5170Y,P1798淋巴肉瘤,LPC-1浆细胞瘤,淋巴瘤8,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Gardner 淋巴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仓鼠十二指肠腺癌和人体肉瘤HSL第1代杂交鼠移植。它们对抗癌药作用的敏感性大致可分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抗抑郁药的合理应用 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患病率高、自杀率高,而知晓率低、治疗率低等特点,给社会造成了重大的负担。随着抗抑郁药的发展,针对不同的抗抑郁药的药理特性,结合患者的临床特征,合理选择应用,对提高药物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概念 抗抑郁药物 (antidepressant drugs) :是一类治疗和预防各种抑郁障碍的药物,对强迫症、惊恐障碍、恐怖症和焦虑情绪以及和 5HT 相关的疾患有治疗效果。不会提高正常人的情绪。 (一)抑郁症的病理基础 1. 抑郁症与 5- 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胆碱能等系统功能障碍有关; 2. HPA 轴活性增高和甲状腺轴功能降低; 3. 神经发育障碍和细胞凋亡; 4. 其它。 (二)抗抑郁药物的机制假说—单胺递质理论 抑郁症与脑内生物胺的缺乏有关, 5- 羟色胺的作用是心境、冲动控制;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是内在驱动力和动机;多巴胺的作用是奖赏。这些神经递质的耗竭如用利血平,可以导致抑郁;长期抗抑郁药物治疗可以改善这种情况。以下是 5-HT 和 NE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一代抗抑郁药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主要的代表药物有哪些,其不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种类 (一)第一代抗抑郁药 1.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代表药物是苯已肼和反苯环丙胺,是第一个抗抑郁药,疗效与 TCAs 相当,可能存在严 重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使用时应注意:禁食含丰富酪胺食物,以免引起高血压危象。 禁与交感胺、 TCAs 、 SSRIs 等,以防引起 5-HT 综合症。 2. 新一代可逆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RIMAs 代表药物是吗氯贝胺,抑制作用具有选择性,新一代 RIMAs 对 MAO-A 选择性强,保留 了抗抑郁疗效,避免了诸多不良反应,对多种与抑郁相关的障碍有效,副反应小。

抑郁症背后一部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

抑郁症背后一部分具体的生物学机制。 某些怪病,想想都害怕。新闻版面被埃博拉病毒、疯牛病或早衰症之类疾病引起的悲剧占据,但在说到日常疾病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比重性抑郁更加普遍。它让生命失去光彩,让数以百万计的人(约占总人口的15%)变成残疾,并有可能在10年之内成为全球医学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很多因素都会增加罹患重性抑郁的风险,包括几种基因的变异、幼年精神创伤、内分泌异常和免疫功能异常等。压力是一个常见的诱因。近来的研究揭示了压力可能导致重性抑郁的机制。 从压力这个角度出发就要涉及到“快感缺乏”(anhedonia)这个心理学术语。它是重性抑郁之经典定义——“恶性悲伤”——的关键。 期待、追求和感受快乐的能力,关键在于大脑“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区域内一种名叫多巴胺的神经传递素。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茱莉亚·莱默斯(Julia Lemos)、马修·瓦纳特(Matthew Wanat)、保罗·菲利浦斯(Paul Phillips)及其同事在《自然》(Nature)和《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论文,探索了老鼠身上压力对多巴胺的影响。他们并没有简单地研究性或甜食等乐事的奖励属性,而

是考察了一种更加细微的快感。 在鼠笼里放一件新奇的物体,比如说一个球。当老鼠发现这个球并对其进行探查的时候,神秘、困惑、挑战的感觉出现,导致伏隔核中释放出一种名叫CRF、促进多巴胺释放的分子。如果意外出现的新奇物体是一只猫,老鼠大脑的工作机制就会大为不同。但获得最优数量的挑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刺激”)让老鼠感觉良好。 CRF协调这样一种反应:用一种药物屏蔽CRF的行为,那么便不再有多巴胺的激增,老鼠也不再会有探查行为。或者根据另一种实验方法,每逢老鼠溜达到笼子的某一个角落时就将CRF喷进伏隔核,那么老鼠就会反复回到那个地方;也就是说,CRF具有“强化特性”。 但如果将老鼠连续几天暴露于重性、持续的压力之下,一切就都不一样了。CRF不再增强多巴胺的释放,老鼠会避开新奇物体。另外,现在CRF有了嫌恶特性:把它喷进伏隔核,现在老鼠就不会再去笼子里那个角落。论文作者指出,这是缘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这种压力激素产生的作用。一切都反转过来了,一般情况下会激起积极探索行为与奖励感觉的刺激,现在激起的是相反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那几天的压力导致老鼠的快感缺乏状态持续了至少三个月。 和所有的好研究一样,更多的问题被提了出来:糖皮质激素是怎样引

原位移植法建立肝脏H22肝癌细胞移植瘤小鼠模型

World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世界肿瘤研究, 2015, 5, 15-20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7347627.html,/journal/wjc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7347627.html,/10.12677/wjcr.2015.51003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o Establish H22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odel in Mice Chen Han1,2, Hengxiao Wang1,2*, Zhaoxia Wang3 1Department of Immunity,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ine,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2School of Medicine and Life Sciences, University of Jinan-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3Department of Pathology,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ine,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Ji’nan Email: *wanghengxi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7347627.html, Received: Nov. 24th, 2014; revised: Dec. 22nd, 2014; accepted: Dec. 30th, 2014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e734762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liver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model with H22 cell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experimental study. Methods: A certain number of H22 cells were directly injected in the left lobe of the liver in C57BL/6 mice, establishing a transplanted tu-mor model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situ. Results: After 7 days of surgery, the liver surface appeared irregular size nodules, nodules increased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ime increases, the late abdominal organs appeared invasion, adhesion, ascites was increased. Histo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liver tumor tissues and adjacent tissues of cancer showed that liver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formation rate was 100%, no spontaneous regression. Conclusions: Ortho-tropic injection of H22 cell established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tumor formation in the liver, and the tumor formation time was relatively short, tumor formation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organ metastasis and ascites. This model was reasonable to simulate the pat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body of liver cancer in human, and could satisfy the requirement of research on liver can-cer. Keyword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Orthotropic Transplantation,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原位移植法建立肝脏H22肝癌细胞 移植瘤小鼠模型 韩琛1,2,王恒孝1,2*,王朝霞3 *通讯作者。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 用途: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指一组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精神活性药物,有时也用于治疗某些其他特定状况,如焦虑、惊恐,或强迫症状。主要分为: ①三环抗抑郁药,包括丙咪嗪,阿米替林、氯丙咪嗪及多虑平(多塞平)等,为目前 较好的抗抑郁症药,其中以阿米替林为最常用。 ②四环抗抑郁药,临床常用的有麦普替林等,其作用和三环类相似。 ③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SSRI),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赛乐特)、氟 伏沙明(兰释)、舍曲林(郁洛复)、文拉法辛(博乐欣、怡诺思)等 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苯乙肼,异卡波肼,反苯环丙胺等。还有较新推出的新型抗 抑郁药,如瑞美隆等。 副作用:使人困倦、口干、视物模糊、便秘、心跳加快、排尿困难和体位性低血压,这类副作用一般不影响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逐渐适应;严重的心血管副作用、尿潴留和肠麻痹少见。过量可致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一、经典抗抑郁药 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异丙肼是上世纪50年代问世的第一个抗抑郁药物。异丙肼原是一种抗结核药,因有多说、多动、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枢兴奋作用,1957年试用于抑郁病人并获得成功。动物实验证实其可逆转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动,同时,脑单胺含量升高。推测其中枢兴奋和抗抑郁作用是因为大脑单胺氧化酶受抑制单胺降解减少,使突解间隙单受含量升高的缘故。从而提示了动物行为和大脑单受类递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为精神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学研究奠定的基础。 属于这一类的还有异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环丙胺等。这些药物曾一度广为应用,不久因陆续出现与某些食物和经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压危象、急性黄色肝萎缩等严惩不良反应而被淘汰。 80年代后期出现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剂,即可逆性单胺氧化酶一个亚型(MAO-A)抑郁剂,它的特点是:1对MAO-A选择性高,对另一种同功酶MAO-B 选择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从而减少高血压危象风险。2对MAO-A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仅8-10小时即可恢复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时间长达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与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险。主要产品有吗氯贝胺,剂量150-450mg/d,分次服。据称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相当。 虽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剂安全,但仍应注意体位性低血压及潜在的食物、药物间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为首选药。 2、三环类抗抑郁药 以丙咪嗪为代表,常用的还有阿米替林。 化学结构:三环类抗抑郁药由两个苯环和一个杂环构成,咪唑类杂环上含氮,这一类衍生物较多,一般简称TCA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口服本药后,出现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及血压稍降等。若连续用药数天,以上症状加重,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相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后,情绪提高,精神振奋,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但丙米嗪起效缓慢,连续用药2~3周后才见效,故不作应急药物应用。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发生机制 摘要:抑郁症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和低治疗率等特点,对社会危害极大,最近研究表明抑郁症病因复杂,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本文对最近几年的抑郁症研究进行综述。关键字:抑郁症;机制; 抑郁症是严重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多发病为青年,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现当代的生活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在一定程度上,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预测2020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成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疾病。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个涉及多机制复杂的病症,一般认为与生物化学,遗传,社会,环境有关,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近年来,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涉及多种神经递质、脑区及环路的疾病,脑内其他诸多生化物质及体内菌类或免役系统也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 1、因子假说 细胞因子假说是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重要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细胞因子分为前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 6(interleukin-6, IL-6)、干扰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参与免疫激活和炎症的发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1],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从而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抑郁症状[2]。 2、单胺假说 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抗抑郁药物多是通过增加突触间的神经递质的利用率来发挥作用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HT、NE释放减少,突出间含量下降所致,抗抑郁药主要基于(单胺策略)而研发,主要包括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受体配体药物等"尽管效应明确,但也存在有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较严重缺陷" 经典单胺类递质理论认为抑郁症主要是突触间的单胺类递质异常减少引起。现代单胺理论认为,5-HT 及其单胺自身受体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调节与抑郁症治疗密切相关 ,近些年对 5-HT及其转运蛋白和受体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如对5-HT转运体连锁区域中短( 5) 等位基因在情绪及认知方面积极作用的发现,5-HT相关受体

复原抗癌汤对H22原发性肝癌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

复原抗癌汤对H22原发性肝癌小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2-11-06T10:56:14.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姜家康陈睿 [导读] 复原抗癌汤通过抑制MMP-9的生成,抑制基质降解,最终抑制肝癌细胞的血性转移。 姜家康陈睿(通讯作者)迟文成(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50040)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067-03 【摘要】目的复原抗癌汤对H22原发性肝癌小鼠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H22原发性肝癌小鼠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化疗组、中药低、中、高剂量(4.48、8.96、17.92g/kg·d)组进行治疗,检测各组肿瘤的生长情况;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MMP-9的表达。结果与荷瘤对照组比较,复原抗癌汤各剂量以及顺铂对原发性肝癌均有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53.12%、32.87%、37.51%、39.82%(P均<0.05);HE染色见化疗组、中药治疗组癌组织较荷瘤组生长局限,核仁固缩,核浆比较对照组小,形态较规则,核仁边移现象少见;免疫组化见中药治疗组与化疗组比较其MMP-9蛋白表达强阳性率高于后者(P <0.05)。结论复原抗癌汤通过抑制MMP-9的生成,抑制基质降解,最终抑制肝癌细胞的血性转移。 【关键词】复原抗癌汤原发性肝癌 mmP-9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素有“癌中之王”之称,早期症状隐匿,发现时已属中晚期,病死率高,这与其具有高度侵袭与转移关系密切。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免疫组化试剂:即用型SABC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浓缩型DAB显色试剂盒、小鼠用MMP-9蛋白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均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1.2实验仪器:主要包括:日本OLYMPUS公司超薄切片机、日本日立公司透射电子显微镜H-600、中国光学仪器厂倒置式生物显微镜XSJ-D。 1.1.3实验药品(1)复原抗癌汤: 1.75g/装,江苏江阴天江药业特制提供。其主要成分如下:(西洋参、红豆杉、黄芪、白术、半枝莲、竹茹、薏苡仁、厚朴、柴胡、白花蛇舌草)复原抗癌汤由以上药味经特定的制备工艺和流程提纯制成。(2)顺铂(DDP):20mg/支,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7050172DC。(3)生理盐水:500ml,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 1.2方法 1.2.1动物分组选用BALB/C小鼠120只(雌雄各半),体重18~20g,由哈尔滨医科大学肿瘤附属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K(黑)2006/008)。随机分组:A组(空白对照组)、B组(荷瘤对照组)、C组(化疗组)、D组(中药低剂量对照组)、E组(中药中剂量对照组)、F组(中药高剂量对照组),每组10只。 1.2.2造模瘤株:H22原发性肝癌荷瘤小鼠购自长春生物试剂动物实验中心。将H22原发性肝癌荷瘤小鼠[1]后脱颈处死,在超净工作台上分离瘤体,将实体瘤部分放入75%酒精浸泡消毒10min后,取生长良好、无坏死的肿瘤组织,用生理盐水洗净后剪碎加生理盐水研磨,过300目尼龙网制成单细胞悬液,台盼蓝(tryan-blue)染色试验计算后细胞数>95%,用吸管轻吹打待测细胞悬液,取少许在计数板上盖玻片的一侧加微量细胞悬液,按白细胞计数法,于低倍镜下计数4角的4个大方格内活细胞总数,按下式计算: 用生理盐水调整细胞浓度至1×107/ml,取1ml注射器吸取0.2mL瘤细胞悬液,按照下述方法接种于B组、C组、D组、E组、F组BALB/C 小鼠肝左叶内,制成原位原发性肝癌模型[2]。 1.2.3给药 A组:予0.2ml/d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B组:予0.2ml/d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C组:予顺铂3mg/kg·d,每只0.3ml 腹腔注射,隔日一次,共7次;D组:予复原抗癌汤按4.48g/kg·d药量灌胃,每次0.2ml,每日一次;E组:予复原抗癌汤按8.96g/kg·d药量灌胃,每次0.2ml,每日一次;F组:予复原抗癌汤按17.92g/kg·d药量灌胃,每次0.2ml,每日一次。各组于接种日起第3天开始给药,按上述方式给药达到治疗次数后停药,并于次日进行实验动物取材。 1.2.4取材停药次日,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打开腹腔,暴露肝组织及肿瘤组织,无菌摘取瘤体,电子天平称取瘤重,依次做标记,随后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12小时,备用。 1.3观察指标 1.3.1通过计算抑瘤率来观测复原抗癌汤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停药次日,颈椎脱位法处死小鼠,打开胸腔,暴露肝组织及肿瘤组织,无菌摘取瘤体,电子天平称取瘤重,依次做标记,按公式[3]: 抑瘤率=*100% 计算抑瘤率。 1.3.2观察小鼠肿瘤组织及肝组织形态学改变 将已固定的肿瘤组织及肝组织取出;逐级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浸蜡包埋,6μm厚切片;HE染色,中性树脂胶封片,观察并比较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形态学有无变化。 1.3.3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的MMP-9蛋白表达 免疫组化法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MMP-9蛋白的表达,参考试剂盒说明书。 判断标准:经免疫组化法各步骤处理后MMP-9阳性细胞的胞浆和/或胞核呈淡黄色或棕黄色,采用二级计分法进行阳性细胞计数[4],高倍镜下(×400)对每张切片随机选择5 个视野,每个视野计数100 个细胞,计算每张切片阳性细胞百分率,阳性细胞数< 5%,0 分;5%~25%,1 分; 25%~50%,2分; 50%~75%,3 分; >75%,4 分。染色强度: 淡黄色1 分; 棕黄色2 分; 棕褐色3分; 两者相加: 0~1 分为阴性

2006-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_我们的共识

本刊特稿 文章编号:1005-2208(2006)07-0481-02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 ———我们的共识 通讯作者:杨广顺,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 200438 E 2mail:gs_yang00@yahoo .com 中图分类号:R6 文献标识码:A 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自从1967年开展首例肝癌肝移植后,经过对适应证的不断探讨和技术改进,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1996年M ilan 标准发表后,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肝癌 肝移植治疗和研究,有关肝癌肝移植适应证的范围仍在讨论中,不少研究认为,可以在M ilan 标准的基础上适当扩大肝癌肝移植适应证。我国是世界上肝癌发病集中的国家,发病人数约占全球肝癌病人的45%,但是对于肝癌肝移植适应证尚无统一标准。经过近年大量肝癌肝移植实践,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存在着适应证掌握不严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肝癌肝移植的治疗,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原则,充分讨 论,制订了《原发性肝癌肝移植治疗———我们的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本《共识》旨在帮助医生对肝癌肝移植治疗做出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癌肝移植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病人时,应充分了解肝癌肝移植的最佳临床适应证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病人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确定是否有肝移植适应证,并制定合理的肝移植治疗方案。鉴于肝癌的肝移植治疗发展迅速,本《共识》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 肝癌肝移植适应证 根据目前国内外各主要移植中心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可适当扩大经典的M ilan 标准,以挽救更多病人的生命,也便于继续总结肝癌肝移植的经验。建议采取以下肝癌肝移植适应证及禁忌证标准。 1.1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适应证 (1)单发肿瘤直径≤9c m;(2)多发性肿瘤数目≤3个,最大直径≤5c m,所有肿 瘤直径总和≤9cm;(3)肝脏无大血管癌栓,包括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癌栓、肝静脉主干癌栓、下腔静脉癌栓;(4) 肝脏无肝外肿瘤转移证据(包括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其他系统肿瘤)。 1.2 原发性肝癌肝移植禁忌证 (1)大血管受侵犯,包括 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癌栓、肝静脉主干癌栓、下腔静脉癌栓;(2)有肝外肿瘤转移证据;(3)全身情况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者;(4)有明确全身感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者;(5)无法维持术后继续治疗者。 2 肝癌肝移植术前检查 2.1 实验室检查 (1)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纤维蛋白原、血气分析;(2)自身抗体、T 淋巴细胞亚群、巨细胞病毒(C MV )、E B 病毒(E BV )、单纯疱疹病毒(HS V )、柯萨奇病毒、弓形虫抗体、抗核抗体、C 反应蛋白;(3)甲、乙、丙、丁、戊肝炎标志物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酶(HBV 2DNA )、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2RNA, HCV 抗体阳性者)、梅毒抗体、抗H I V 抗体;(4)肿瘤标记 物,如甲胎蛋白(AFP )、癌胚抗原(CE A )、C A1929等。 2.2 辅助检查 (1)B 超(肝胆脾胰肾);(2)多普勒超声(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血流测定);(3)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功能);(4)心电图;(5)肺功能;(6)胸片;(7)胃镜;(8) 肝脏、头颅、肺、腹部CT 或磁共振成像(MR I )加肝血管重建;(9)同位素全身骨扫描(ECT )。 2.3 其他 (1)口腔科常规会诊,了解有无龋齿、牙龈及 牙周感染等隐匿感染性病灶;(2)皮肤科检查,了解有无手癣、脚癣的皮肤感染情况;(3)耳鼻咽喉科会诊,排除局部慢性炎症;(4)根据病人所患相关其他非肝胆外科疾病做相应检查。 3 术前等待供肝期间的处理 3.1 鉴于供肝来源缺乏或受体特殊血型等原因,有时须较 长时间等待供肝 对估计等待时间超过1个月者,为控制肿瘤病情发展,可选择以下治疗:(1)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 ACE ) 常为肝癌病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2)经皮 瘤内无水酒精注射(PE I T ) 适合于肿瘤直径≤3c m,肿瘤数目≤3个的病人;(3)射频消融术(RF A ) 适合于肿瘤直径≤5c m 的病人;(4)氩氦刀治疗 适合于肿瘤直径≤5 c m 的病人。

Sorafenib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1]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154?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2010年第14卷第17期 综 述 Sorafenib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癌 吴小忠,杨 民 (江苏省宜兴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江苏宜兴,214221) 关键词:Sorafenib;进展期原发性肝癌;治疗 中图分类号:R735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O2353(2010)17O0154O03 1 原发性肝癌的治疗现状 原发性肝癌(PLC)包括肝细胞性肝癌和胆管细胞性肝癌,就世界范围来看,它是第5大恶性肿瘤,患者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它发病的危险因子前2位是HBV 和HCV感染,而我国病毒性肝炎患者和肝炎病毒携带者数目庞大,PLC发病率居世界各国之首,是PLC发病大国。PLC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1]。目前对于PLC的治疗包括以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外科治疗是目前早期PLC首选且最有效的方法[2O3],主要是手术切除(病灶切除和部分肝切除)、肝移植和局部微创治疗。对于小肝癌(≤5cm),目前外科治疗效果较好,国内最近大样本资料显示其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58.20%,10年生存率达38.47%[4]。但是由于PLC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目前仅有30%左右的PLC患者可以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达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药物。虽然介入栓塞化疗、全身化疗、射频消融、微波治疗等其他各种治疗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远期疗效仍不佳。肝移植或许是治疗中晚期PLC的希望之一,有报道PLC 肝移植术后1年及3年生存率分别为84.01%及71. 40%[5],但是它面临的技术难题是手术前难以确定有无远处微小转移以及手术后肝癌的高复发率。同时在我国存在供肝来源、治疗经费、合并肝炎病毒感染等问题,许多肝癌患者在等待移植中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或者移植手术后肝癌复发。因此外科手术切除和肝移植虽然有可能治愈肝癌,但治愈率仅有15%左右[6],难以手术切除或者已有远处转移的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仅有数月7。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尚无理想的PLC治疗方法。因此亟待开发更多的治疗策略以摆脱PLC治疗的困境,改善PLC患者的预后。 2 Sorafenib是多靶点肿瘤抑制药物 2.1 S orafenib介绍、作用原理 PLC的发生发展和许多的基因突变以及信号传导通路密切相关,如异常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8]、细胞增值信号Raf/MAP K-ER K传导通路的持续活化[9]、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异常分泌导致肿瘤血管的持续增生等[10]。针对这些分子机制,目前PLC的分子靶向治疗渐露锋芒。所谓分子靶向治疗是以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大分子为靶向,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其生物学行为;或者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积极发挥抗肿瘤作用。 S orafenib(索拉非尼,商品名Nexava),是Bayer和Onyx公司共同研制的一种多靶点的生物靶向新药,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提示索拉非尼有广泛的抗肿瘤作用[11]。S orafenib属于多酶抑制剂,能抑制RAF O1、BRAF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的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 O2、V EGF O3)、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 GF O p)、受体酪氨酸激酶KIT、Fms样酪氨酸激酶O3(FL T O3)等多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S orafenib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双重作用,即它一方面可以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KIT和FL T O3以及Raf/MEK/ER K途径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肿瘤细胞增生;另一方面它可以通过上游抑制受体酪氨酸激酶V EGFR和PD GFR,及下游抑制Raf/MEK/ER K途径中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而达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因此它可以起到抗肿瘤血管生成和抑制肿瘤细胞增值的双重作用[12]。 2.2 S orafenib对其他晚期肿瘤的作用 S orafenib于2005年12月20日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其疗效得到肯定。一项前瞻性、随机、双盲、全球多中心的III期临床试验说明了它的疗效[13]。903例晚期肾细胞癌(RCC)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接受S orafenib治疗,另一组接受安慰剂治疗。结果表明,S o2 rafenib组的PFS(无进展生存时间)较安慰剂组延长1倍(P<0.01)。sorafenib组患者在总体生存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获得39%的改善(P<0.05)。PFS结果与安慰剂组相一致,死亡风险降低28%,表明了S orafenib改善生存的趋势。 收稿日期:2010-01-20 基金项目:宜兴市科技局民生科技促进计划资助项目(2008-09);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项目(09-B-075)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摘要:抑郁症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病症之一,近年来抗抑郁药物发展很快,主要 有6大类,本文将从抗抑郁药的发病机理和作用机制两方面对其发展状 况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字抑郁症;抗抑郁药物;抑制剂 The Progress of Mechanism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Shanghai Institute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Meiyu Zhu,12701024) Abstract:Depression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s, and antidepression drugs , which belong in six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have 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yeaes. This article will be written with the pathogenesis and mechanisms of antidepressant drugs. Key words:Depression;Antidepressant drugs;Inhibitors 前言 抑郁症[1]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率很高,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在中国,仅有5%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 与此同时,抗抑郁药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进行中,例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现的抗抑郁药,当时被广泛应用,有一定的疗效。这类抗抑郁药是在治疗肺结核的过程中意外发现的,很快又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出现,这些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因此,本文将从作用机制方面对抗抑郁药进行简要综述。 1抗抑郁药的发病机制 目前的研究[2]提示抑郁症的病理改变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功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生物假说,其中单胺假说是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NA)和5-羟色胺(5-HT)水平下降,其它如多巴胺(DA)、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也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机制。根据这个假说,按照对不同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可将现有抗抑郁药物大致划分为6类,分别介绍如下: 2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 2.1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