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六)附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六)附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六)附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六)附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六)

修文中学戎承谦

51、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深厚广博,源远流长。下列关于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历史概括正确的是:()

A、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使用陶具作为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

B、伏羲氏,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还是茹毛饮血阶段,教会了人民筑巢而居。

C、有巢氏,钻木取火,从此进入石烹熟食时代,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主要烹调方法:①炮;②煲;③烫;④焙炒。

D、燧人氏,在饮食上,教民结网,捕鱼打猎和畜牧,养牺牲(牲口)以充庖厨。还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

答案:A

解析:

有巢氏,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fán焚烧)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bèi)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伏羲氏,在饮食上,教民结网,捕鱼打猎和畜牧,养牺牲(牲口)以充庖厨。还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

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lěi sì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教民稼穑(jiàsè农作劳动)。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hǎi用肉、鱼等制成的酱)、醯(xī醋)、酪(lào用动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酢(zuò调味用的酸味液体)、醴(lǐ甜酒)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2、中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形成了有一定亲缘承袭关系、菜点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部分群众喜爱的地方风味菜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的是:()

A、京菜、鄂菜、粤菜、苏菜

B、川菜、粤菜、苏菜和鲁菜

C、徽菜、湘菜、川菜、粤菜

D、浙菜、闽菜、鲁菜、川菜

答案:B

解析:

所谓菜系是指某一区域的代表菜,如川菜代表西南地区,鲁菜代表北方,江浙菜代表华东地区,粤菜代表华南地区。

“四大菜系”分:川菜、粤菜、苏菜和鲁菜;加上浙菜、闽菜、徽菜、湘菜、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1)四川菜系,简称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

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宫保鸡丁,樟茶鸭子等。

(2)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擅长煎、炒、

烧、烩、烤等,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

(3)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以爆、炒、烧、炸、溜、蒸、扒、贴为主,尤以爆称最。

代表菜品: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等。

(4)江苏菜系,简称苏菜。由淮阳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擅长于炖、焖、烧、煨、炒等,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地菜系为代表而构成的。

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

53、下面关于“桃李”、“巾帼”、“须眉”、“伉俪”、“布衣”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男子、夫妻、百姓、学生、妇女

B、妇女、男子、夫妻、百姓、学生

C、学生、妇女、男子、夫妻、百姓

D、夫妻、百姓、学生、妇女、男子

答案:C

解析:

“桃李:学生”;“巾帼:妇女”;“须眉:男子”;“伉俪:夫妻”;“布衣:百姓”。

54、中国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合称“楷书四大家”。他们是:()

A、欧阳询、颜真卿、米芾、蔡襄

B、苏东坡、黄庭坚、柳公权、赵孟頫

C、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D、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答案:D

解析:

欧阳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峻,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代表作《九成宫醴lǐ泉铭》。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今西安)年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在书法史上,他是继“二王”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頫fǔ(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最卓越的书法家之一,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欧阳询(欧体),刚健险劲,字体飘扬;颜真卿(颜体)锋绝剑摧,惊飞逸势;柳公权(柳体),体势劲媚,骨力道健;赵孟頫(赵体)遒媚秀逸,笔法圆熟。

宋四大书法家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人们称为“苏黄米蔡”。

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

55、朝代:建立国号的帝王世代相传的整个统治时代。下列对各朝代开创者概括正确的是:()

A、夏朝——夏启商朝——商汤周朝——姬发

B、秦朝——嬴政汉朝——刘邦隋朝——杨广

C、唐朝——李世民宋朝——赵匡胤元朝——忽必烈

D、明朝——朱元璋清朝——努尔哈赤

答案:A

解析:

夏朝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禹的儿子夏启建立夏朝。商汤是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部族领袖。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周平王东迁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世称“秦始皇”(嬴政)。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与东汉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

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并进而统一全国的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中国重新进入大一统时期,由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

唐朝,中国历史唯一一位女皇帝的朝代,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李渊建立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打下了江山(第二位皇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赵构在江南建立了南宋。

元朝,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疆域广阔的王朝,也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征服王朝,元朝由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中原王朝,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元统治,恢复中华建立的政权,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

清朝(后金),又称大清帝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制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征服王朝,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建立清朝。

朝代线索:

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历史朝代歌: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56、成语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下面成语与历史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A、卧薪尝胆——项羽图穷匕见——荆轲

B、刮骨去毒——廉颇负荆请罪——关羽

C、焚书坑儒——秦始皇精忠报国——岳飞

D、围魏救赵——孙膑破釜沉舟——越王勾践

答案:C

解析:

卧薪尝胆: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图穷匕见:出自《战国策·燕策三》,指荆轲“图穷匕见”。图:地图;穷:尽;见:现。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刮骨去毒:出自《三国志·蜀志·关羽传》。关羽刮去深入至骨的毒性,彻底医治。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焚书坑儒:是指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民间诸子百家典籍和214年坑杀方士的事件。

精忠报国:岳飞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期岳飞日后能够为国竭尽忠诚。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原指战国时孙膑(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打破饭锅,凿沉渡船。比喻决一死战。

57、古代诗歌中包含着古代重要城镇的文化内涵。下列诗句描述古代重要城镇理解正确的是:()

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指“杭州”。

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

C、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指“开封”。

D、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指“苏州”。

答案:B

解析: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姑苏”是“苏州”的典雅别名。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代杜甫《蜀相》)——“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因成都蜀锦出名,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而得名。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是“南京”同义词,是指现在的钟山,“金陵”是南京古时别名。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钱塘”是现在号称“人间天堂” 杭州城的古称谓,也可以指钱塘江。

开封市,是位于河南省豫东大平原的地级市,历史上曾用名有“大梁”、“汴州”、“东京”、“汴京”。

58、古代散文中很多地理名称与现代地理名称含义不同,对下面句子的古代地理名称理解正确的是:()

A、“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山东”是指“泰山以东”。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是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关中”是指“潼关以西”地区。

D、“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山西”是指“泰山以西”。

答案:B

解析: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山东:战国、秦、汉时,通称崤(xiáo)山、函谷以东为山东。一说太行山以东称山东。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司马迁《鸿门宴》)——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司马迁《鸿门宴》)——关中:战国至秦汉间,一般称函谷关以西的地区为“关中”。

“以攻山西之秦,而不免于灭亡。”(苏辙《六国论》)——山西: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

59、名胜古迹就是指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下列古诗词中描述的我国古代名胜古迹理解正确的是:()

A、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西湖

B、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黄山

C、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洞庭湖

D、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

答案:D

解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著的一首山水小诗,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望岳》)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西湖(《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七绝诗歌,赞美西湖美景,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滕王阁(《滕王阁诗》)

《滕王阁诗》是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吟咏滕王阁的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可谓上乘之作。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原名黟yī山,唐朝时更名为黄山,取自“黄帝之山”之意。黄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名胜古迹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60、中国古代,交朋友总是有很多说法。下面叙述朋友交往说法正确的是:()

A、竹马之交——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

B、患难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C、布衣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D、贫贱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答案:A

解析:

竹马之交――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出自】唐·李白《长干行》。

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蔺相如列传》。

忘年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出处】:《后汉书·祢衡传》。

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出处】:《庄子·大宗师》。

患难之交――共同经历患难的朋友。【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

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也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贫贱之交――指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出自】《后汉书·宋弘传》。

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金兰: 原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出处】:《汉书·韩信传》。

忘年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出处】:《后汉书·祢衡传》。

忘形之交――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出处】:明·杨循吉《吴中语·魏守改郡治》。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 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6.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17.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8.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19.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20.“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 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1.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22.“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23.“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 氓等。(√) 24.“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 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25.《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6.“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 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27.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28.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29.“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30.“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31.“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32.《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3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34.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 理重大司法案件。(√) 35.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能系狱的案子。也指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 36.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37.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38.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治事,任职,多指政事言。 39.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备考与素养古代文化常识 一科举教育 1.科举制度概说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 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从此,1 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3.科举制名称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 300多年。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院试】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2015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一)含答案 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 A、60岁 B、70岁 C、100岁 D、141岁 答案:D 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 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颂李白 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颂杜甫 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颂白居易 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颂王昭君 答案:D 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 A、天涯涕泪一身遥。(唐·杜甫) B、与尔同消万古愁。(唐·李白) C、八骏日行三万里。(唐·李商隐) D、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 答案:B 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4、中国古代神话“开天辟地、炼石补天、钻木取火、衔石填海”中涉及的人物形象分别是:() A、女娲、燧人氏、精卫、盘古 B、燧人氏、精卫、盘古、女娲 C、盘古、女娲、燧人氏、精卫 D、精卫、盘古、女娲、燧人氏 答案:C 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燧人氏钻木取火”、“精卫衔石填海”的神话故事家喻户晓。 5、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2(带答案)

文化常识精练(二)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振贷,即赈贷,指官府借贷钱物给百姓。是古代传统的救荒方式之一。西汉时赈贷开始较为广泛的实施。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中会试的称为进士。 B.舅,古时指丈夫的父亲或妻子的父亲。有如“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C.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 D.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族”,是从本人算起向上五代,向下五代,共九代。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祖孙。 B.罢市,指集市上停止买卖以表示悼念,它既可以因皇帝驾崩而由朝廷要求进行,也可以因百姓所爱戴的官员之死而自发进行。 C.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文书。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选举官员的科目,汉朝时候出现,直到清代。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太傅”,辅弼天子的官职,周代设置。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但各朝代称呼不同,为三公之一。 C.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D.五典,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有“三坟五典”之说。也可指五常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是尚书省中分掌各司事务的高级官员,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等,属员外级。B.古时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簸箕的坐姿叫做“长跪”,挺直上身而跪叫做“箕踞”。C.“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代表流派有儒、道等,也可用来代指百家著作。 D.精舍,又称精庐,汉代的私立学校。后泛指私家书斋、学舍,即集生徒讲学之所。又,僧、道居住或讲道说法之所也称精舍。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D..西京,历史上多个朝代实行两京制,西安曾长期被称作西京,但北宋的西京指洛阳。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真题锦集及答案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B.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C.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是官府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词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3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之姓名称谓(精练) 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拓展]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3.(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般敬称。(×) [拓展]名和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号,又叫别号、表号。 5.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死后会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6.(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1

7.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拓展]“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8.(2015·全国卷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9.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拓展]《汉书》记载,十月汉武帝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认为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纪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那一年为“元狩元年”。10.“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11.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又作“家严”“家君”;“家母”,又作“家慈”;舍弟、舍妹、舍侄。(√) [拓展]“先父”“先母”是尊称逝去父母的称呼。12.古人称对方时,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常用“令”“尊”“贤”等敬辞。其中“令”用以称呼对方的亲属, 2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和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及答案 1.下列对古文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书生穿麻、葛织物 B.“日讲起居注官”是清朝的宫廷官职,负责记录整理帝王的言行,作为撰写国史的材料 C.“超擢”指超越一级或更多等级而晋升官员,一般用于特别有才干或有特殊功勋的人 D.“词课”是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深渊、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答案:A(“布衣”是指平民,非读书之人,且平民穿麻、葛织物)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如“庶子”“庶母”“庶弟”等 C.“大理”古代掌刑法的官。隋置大理寺卿、少卿、北齐置大理寺,历代相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制事”“制政”“修政”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答案: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劝进”指旧时部署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廷有关的证据 答案:B(“藩镇”是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武帝是皇帝的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指代辅佐国君的贤才。 C.尚书原指掌管文书及群臣奏章的那个官南北朝时期,事实上最高行政长官。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高中语文必修1-5古代文化常识大汇总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 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 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权劝学》一文提到了“治经”。“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 《西游记》的回目中,多次提到了“金公”“木母”。“金”“木”是五行概念。 C. 《论语》中的“不惑”之年和“耳顺”之年,分别指的是“四十岁”和“五十岁”。 D. 《送东阳马生序》中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既加冠”,指男子已成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C.“耳顺”之年指六十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3.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古代文化常识题

(一)学校与科举 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国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二)山川与地理 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13.“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黄山。() 1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1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16.古人把“坐北朝南”的位置认为是尊位,反之为卑位,因此“北面”有称臣的意思。() 17.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18.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和今天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19.“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20.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士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三)天文与历法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一)

2018届高三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能力提升一) 沂水一中高三语文组魏继国编制 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上林苑,古代帝王打猎的地方。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高三古代文化常识检测练习(三)(四)

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杨广为隋炀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其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地方检查公务,“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则指官员到任到职。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6(带答案)

文化常识精练(六) 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古人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坐南朝北,最卑坐东朝西。B.帝王将相死后有“谥号”,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的居多。 C.古人叙述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江右指长江下游以西地区。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淮左,淮东。 D.古人纪时,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为主要办法;古人纪月,把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古人纪年,则运用帝王年号纪年法,如《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2.下列诗句中,不是描写中秋的一项是(B)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B.兰烛连衢千对烂,冰轮此夕十分圆。C.高秋摇落四十五,清都早霜凋桂丛。 D.月好共传唯此夜,境闲都道是东都。3.下列各组中有关祝贺词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C) ①宜室宜家(贺人乔迁)②弄瓦之喜(贺人生儿子)③琴瑟和调(贺人新婚) ④洙泗高风(贺校庆)⑤齿德俱尊(贺寿辞)⑥杏坛之光(贺医生开业)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⑥ 4.下列各项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正确的一项是(C) A.谷雨惊蛰白露大雪小雪 B.上元清明寒食七夕重阳 C.鸡鸣平旦日出日中黄昏 D.束发弱冠而立花甲不惑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B) A.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形状如角,因此“总角”指代人的幼童阶段;因为小孩头发稀少,颜色发黄,又被称为“黄发垂髫”。 B.不计年岁长幼交往的朋友叫忘年之交,不计身份贵贱的朋友叫杵臼之交,情趣一致十分要好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异姓结拜的兄弟叫八拜之交。 C.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D.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B.伯仲:指兄弟间排行的次序,形容才能相当,不相上下者。古代常用伯、仲、叔、季来表示长幼之序,如孔子字仲尼,相传因他排行第二,故字中有“仲”。 C.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与“妃”相当;“媵”,陪嫁的侍女。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 7.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C )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古代文化常识精练4(带答案)

文化常识精练(四) 1.在中国古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地位独尊。以下属于对皇帝尊称的是() ①天子②孤③圣上④殿下⑤陛下⑥圣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⑥ 2.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他人母亲雅称的是() A.椿萱 B.萱堂 C.泰山、泰水 D.巾帼 3.司马光著的《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载:“初,鲁肃闻刘表卒,……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这段话中的“孙讨虏聪明仁惠”的“讨虏”是指() A.爵名 B.官名 C.籍贯 D.郡望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 221)下令“更名民曰黔首”。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27)下令“使黔首自实田”。黔首之称,在战国时已经广泛使用,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相同。下列选项中同属于对百姓称呼的是() ①黎庶②苍生③优伶④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有“贫贱之交”、“金兰之交”、“刎颈之交”;、“患难之交”、“莫逆之交”、“竹马之交”、“布衣之交”、“忘年交”、“忘形交”、“车笠交”、“君子交”、“神交”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廉颇和蔺相如之间的关系应属于() A.金兰之交 B.贫贱之交 C.刎颈之交 D.莫逆之交 6、在学史过程中,经常碰到“河西”、“河东”、“河南”、“河北”、“江东”、“江南”、“关东”、“关中”、“关西”、“东洋”、“西洋”、“南洋”和“北洋”等一些历史地理概念。下列选项中属于同一历史地理概念的是() ①《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②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③《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④《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就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了,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王者制宫阙殿阁取法焉”。就中国房屋的一般座向,其中“玄武”应该置于宫阙殿阁的() A.前方 B.后方 C.左边 D.右边 8.下列历史现象中不是以帝王年号命名的() A.靖康之变 B.靖难之役 C.长庆会盟 D.绍兴和议 9.国家将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以更好地尊重传统文化。下列法定假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A.中秋 B.端午 C.清明 D.春节 10.我国古代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其中“四更”与时钟的对应是() A.21点—23点 B.23点—1点C.1点—3点 D.3点—5点 11.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了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五)附答案

2016届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五) 赵明湛整理于太原 41、中国古代小说,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一向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的过程。下列关于古代小说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滥觞期——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 B、高峰期——明清——章回小说 C、雏形期——唐代——传奇小说 D、高峰期——宋代——话本小说 42、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下面理解“一代之文学”作品正确的是:() A、楚之骚——屈原《离骚》汉之赋——司马相如《上林赋》 B、汉之赋——贾谊《吊屈原赋》唐之诗——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唐之诗——李白《忆秦娥》宋之词——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宋之词——李煜《虞美人》元之曲——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4、在我国花卉史上,很多花卉享誉中外,是我们珍贵的鲜花物种。被称为“四大名花”的是:() A、月季、杜鹃、茶花、荷花 B、梅花、牡丹、菊花、兰花 C、茶花、杜鹃、桂花、水仙 D、牡丹、水仙、菊花、山茶 45、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 A、投笔从戎〔祖逖〕韦编三绝〔苏秦〕 B、鞠躬尽瘁〔诸葛亮〕闻鸡起舞〔班超〕 C、高山流水〔俞伯牙〕胯下之辱〔韩信〕 D、悬梁刺股〔孔子〕洛阳纸贵〔左思〕 46、汉语成语承载了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因子,成语在中国婚姻爱情文化留下了许多蛛丝马迹。下列成语描述男女之间表情达意两情相悦的爱情一项是:() A、金屋藏娇——古时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现多指男人在婚外包养情人。 B、琴心相挑——以琴声传达心意,表示爱情。 C、掷果盈车——比喻女子对美男子的爱慕与追捧。 D、倩女离魂——旧指少女为爱情而死。 47、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貂蝉、西施、王昭君和杨玉环,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下面描述“四大美女”正确的一项是:() A、貂蝉——闭月 B、西施——落雁 C、王昭君——羞花 D、杨玉环——沉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