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我也喝茶——茶与禅、道

喝茶,其实喝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极为玄妙的境界。

佛教禅宗也极为重视茶,传说二者的结缘已经有一千七八百年了。佛家讲究坐禅领悟,可是长久打坐总会乏困,至少上下眼皮会打架。于是棕发碧眼的传道者达摩就把上眼皮割掉,以免打盹。谁知眼皮落地,渐渐长出了两株奇特的树木,其树的嫩芽散发的清香令人精神大振,结果腰不酸了,腿不困了,参禅打坐效果显著了。于是后来禅宗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牵强附会,但确实很多僧人都是茶道高手,不少人还写了很多关于茶的诗文。

禅宗讲究顿悟,这顿悟需要人达到忘怀尘世的一切,从而专心思索感悟某种人生宇宙的道理。而要忘怀尘世,进入空明澄澈的状态,借助茶就是一种极其有效果的简便方法。我们想想,在清静的室内,极为考究的茶具上屡屡茶香悠悠漂入鼻端,那样淡然,悠长,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忘怀了身外的一切。当你不自觉地轻轻嘬一口清茶,嘴里淡淡茗着,回味……这时整个身子仿佛升华了,清爽了,头脑一片澄澈空明,很多人生宇宙的道理就会慢慢清晰了,清楚了……

我们普通人如此,那些专门进行感悟佛理的高僧更是如此了。

我没有考证,不知道原来文盲的禅宗六祖慧能是不是经常喝茶,才做出了如下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我总认为人们所称道的“禅茶一味”说法欠妥。禅与茶前面说过,是有极深的联系,但二者的境界并不一致。禅属于佛,大乘佛法讲究的是普度众生,这与茶完全不搭调;小乘佛教(禅宗也是)讲自身的大自在,大超脱,要脱离万丈红尘,达到极乐的,自在的超脱,甚至把身体作为阻碍超脱的臭皮囊,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自在。

而喝茶却不是追求这个,茶要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任随自然,天人合一”的地步。茶本身就是自然之物,它的清香,它的韵味,就是我们首先要品味的地方。当我们明了了茶味,然后才可能借茶去感悟人生之理。什么样的人生之理呢?就是忘怀一切琐屑的缠绕自身的外物,如功名利禄等,达到淡泊、自然等的境界。

而这与道家的“道”极为相合。道家的道,就如老庄所言,“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就是天人合一,任随自然。道家传说中的最高道祖鸿钧最后就是自身化为天地大道,就是道家的最高标准了。所以道家不讲究超脱,只讲人与自然、宇宙的合一。

道家对外物并不排斥,看看道家传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随身的事物,如武器、拂尘;他们也不排斥享受,只要是来自于自然的物事,他们就会重视。

而茶作为一种与“道”极为相合的物事,自然与道家的关系更为密切。笔者没有专门收集道家关于茶的论述或者诗文、故事,但想来只要是道士,就没有不喜欢茶的。想象一下:一手拿拂尘的,身着道服的人,在静室中清茗杯茶,闭着眼睛体味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袅袅茶香,四壁空然……

而我们呢?达不到禅、道的那些境界,但我们却可以在忙碌而烦恼的工作生活之余,品茶香,论茶道,于淡淡之中,忙里偷闲地过点悠闲自在的时间,自得其乐,暂时忘记外界的一切……不亦乐乎?

饮茶有品茶和喝茶之分

饮茶有品茶和喝茶之分 *导读:中国人饮茶,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一般说来,品茶意在情趣,重在精神享受;喝茶重在解渴,是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那么,其表…… 中国人饮茶,有品茶、喝茶和吃茶之分。一般说来,品茶意在情趣,重在精神享受;喝茶重在解渴,是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那么,其表现形式又有何不同呢?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作了很好的回答。在这一节中,乃至性格爱好,选用不同的茶,进而因人、因茶不同,配置不同的茶器。如此这般,泡出来的茶自然赏心悦目,怡情可口了。为此,妙玉还借机说了一句与饮茶有关的妙语,说饮茶是: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显然古人早就认为饮茶有品茶和喝茶之分了。至于吃茶,那就更早了,就是将茶咀嚼的方式,咽进肚里就是。 宋人品茶有三不点之说,点就是点茶。欧阳修的《尝新茶呈圣俞》诗中,就谈到:泉甘器洁天色好,坐中拣择客亦佳。诗中说品茶:一是要新茶、甘泉、洁器;二是要天气好;三是要风流儒雅,情投意合的佳客。苏东坡在扬州为官时,一次在西塔寺品茶,有诗记: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说的是品茶除了要有好的环境,好的茶器,好的井水外,还要有

不俗而可入意的品茶者。 归纳起来,品茶与喝茶相比,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目的不一:喝茶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需要,补充人体水分的不足,其目的是为了解渴;而品茶重在精神,把饮茶看做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生活的享受。 (2)方式不一:喝茶是采用大口畅饮快咽,如在田间劳动、车间操作、剧烈运动后;品茶要在品字上下工夫,要细细体察,徐徐品尝。通常两三知己,围桌而坐,以休闲心态去饮茶。通过观形、察色、闻午、尝味,从中获得美感,达到精神升华。 (3)讲究不一:喝茶,需要充足的茶水,直到解渴为止;而品茶,并非为了补充生理需要,其主要目的在于意境,不在多少,随意适口为止,解渴在品茶中已显得无足轻重了。 (4)环境不一:喝茶,对茶叶质量、茶具配置、茶水选择,以及周围环境并无多大要求,只要能达到饮茶的卫生标准就可以了;而品茶,茶要优质,具要精致,水要美泉,周围环境最好要有诗情画意。茶好、水灵、具精和恰到好处的烹茶火候,自然造就成了一杯好茶;加之,有一个幽雅的品茶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茶已不再是单纯的茶了,它已是综合性的生活艺术了。悦目的茶色,甘美的茶味,清新的茶香,精湛的茶具,再配以如诗如画的环境,可谓一个完整的美学境界。 所以,山堂夜坐,汲泉煮茗,至水火相战如听松涛,清芬满

禅诗300首

★景纯(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元丰初(1080年前后)为“山水甲天下”之桂林诗僧。 绝句(二首) 夜色中旬后,虚堂坐几更。 临溪猿不叫,当槛月初生。 ※※※ 后夜客来稀,幽斋独掩扉。 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 【赏析】 惠洪《冷斋夜话》载:“景纯居豫章乾明寺,终日闭门,不置侍者,一室淡然。闻邻寺斋钟,即造焉,坐同众食堂前,饭罢径去。诸刹皆敬爱之。或阴雨,则诸刹为送食,住二十年如一日。”可见景纯是一位精于禅修、矢志不渝的高僧。 本诗即是诗人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一首小诗描写诗僧坐禅时的清静灵境。时过中旬之后,夜色深沉,在这深幽的夜色中,连溪边的灵猿都将息了,只有一位老僧久久地静坐观心,直至那一轮下弦月冉冉地升起。一句“当槛月初生”,将象征禅心的明月初升时的生机表现得栩栩如生,也衬托出诗人的禅心如那初生的明月般光洁纯净、大放光华。 第二首诗描写山寺夜半客去,僧人独掩幽斋。在这清静孤寂的月明之夜,诗人沐浴在清亮如水的月华中,心中没有一丝挂碍,他久久地站着,出神地专注于草际飞起的一点萤光。那闪闪烁烁的幽光,与诗人心中的灵性之光水乳交融,烘托出一种清静无染的超然自适的美妙禅境。好一个“月中无事立,草际一萤飞”,与山谷的“小立近幽香”同为意趣盎然的造情景语。 ★元照(生卒年不详) 北宋诗僧,字湛然,号安忍子。浙江余杭人。1081年前后住灵芝寺,赐谥大智律师。 白云庵 道人倦逢迎,结庵在岩穴。 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 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 【赏析】 这是一首格调清新、意趣高致的白描诗。 全诗着力描写白云,自然而然地将斋庵的虚灵烘托而出。首句写白云庵结庵的因缘与白云庵的所在。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个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颔联与颈联极力描摹白云的静美、空蒙、舒卷与明灭,表现自然的神妙与造化,道出白云的灵性与变幻。尾联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诗中的“只可自怡悦”句,表现诗人怡悦自得的心境。至此,则诗中着力描写白云之美的用意已历历彰明。 表现云庵的诗句在禅诗中可谓俯首皆可拾。下面试举数例,以一阅禅者的风采: 宋僧显万的《庵中自题》是一首巧用拟人手法的妙诗,广为时人传诵:“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一句“老僧半间云半间”,将云视做至友,其拟人之笔可谓精绝;而一句“回头方羡老僧闲”,则将僧人的安闲意趣擎举而出。 志芝的白描之作《千峰顶上》为:“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晚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大有异趣同工之妙。 南宋诗僧仲皎的《归云亭》,则写得清丽灵动:“一丛飞出岫,舒卷意何长。作雨遍天下,乘风归帝乡。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缥缈来空碧,吟边带夕阳。”好一个“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天衣无缝地将佛禅之意纳入自然景物之中,可谓难得的玑璧之作。 元僧原妙的《云庵》,则表现了一位山人爱云候云的自适心态:“或淡或浓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风来。为怜途路无栖泊,却把柴扉永夜开。”其“或淡或浓”与“半舒半卷”句,辞采斐然;而永夜等候,又深蕴禅理。至于明人周权《山中云》中的佳句“空山有白云,雅与高人约”,则将白云高雅的风致毕现得一览无余。 清诗人殷如梅之《宿中白云》诗,将一位隐逸高士的幽闲风采作了诗意的点染:“布衾纸帐夜初寒,禅室幽闲梦亦安。不听松风床下响,那知身在白云端。” ★奉忠(生卒年不详) 四川僧人。《冷斋夜话》栽其生性豪爽,善饮,与时人章子厚友善。 夏云

科学饮茶的原理与实践

科学饮茶的原理与实践 经历了数千年实践的检验,茶的保健功效已为世人所公认。然而,茶的保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合理的饮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保健作用,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对于合理饮茶的问题,发表的文章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存在许多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意测,出现一些误导大众的报道。下面就合理饮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作一讨论。 一、茶叶的合理选用 不同的茶类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条件,都会影响人与茶之间的关系。所以,科学合理的饮茶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茶而异。在选用茶叶时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不同茶叶的不同特性 茶的温凉特性:茶的最早利用是药用,茶原本就是一味中药。从中医角度看,茶的药性一般属微寒,偏于平、凉。但相对来说,红茶性偏温,对胃的刺激性较小,绿茶性偏凉,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刚炒制出来的新茶,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均有较强的火气,多饮使人上火,但这种火气只能短暂存在,放置数周后便可消失;相反,陈茶则性趋凉,一般是越陈越凉。 不同茶叶的化学成分含量:从现代科技的角度看,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含量。绿茶富含各种儿茶素,而在红茶中,儿茶素大多已被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缩合产物,乌龙茶的情况则处于红茶和绿茶之间。黑茶(如大部分砖茶等)较为粗老,茶多酚、氨基酸等含量较低,但它含有较多的茶多糖,这对糖尿病治疗有益;它同时含有太多的氟,饮用时须考虑如何减少氟的摄入量。普洱茶含有一些由微生物转化而来的特殊成分,药性偏凉,同时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小。不同茶叶的咖啡碱含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还有脱咖啡因的茶,而不同人群、不同饮茶时间对咖啡碱的敏感性也不同。对于同样嫩度的茶叶而言,春茶与夏秋茶的化学成分含量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春茶(尤其是早春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口味较鲜爽,夏秋茶的多酚类含量很高,口感浓强而苦涩。 复方保健茶和药茶:作为对茶医药保健功效的深入开发,茶已用于数以千计的中药方剂和保健茶配方之中,这些配方茶被称为保健茶或药茶。这类茶的特性更是千差万别,其性质不仅与所含有的茶叶有关,还决定于所配伍的其他中药材的性质。对于此类茶及一些茶药膳的选用,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2、气候、季节与茶叶的选择 气候条件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饮茶消费习俗的形成与消费者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在非洲,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下,人们需要清凉,所以这些地区的人多喜欢饮用绿茶,并在绿茶中加入薄荷等清凉饮料,用于解暑并弥补缺少蔬菜所产生的某些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的不足。在气候炎热的季节,饮凉茶也不失为一种清凉解暑的选择。 在纬度偏北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偏寒,人们更需要御寒取暖,所以该地区的人们多喜欢饮红茶或花茶。在寒冷潮湿气候条件下,饮茶宜热饮。饮热茶,尤其是热饮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道佛三教。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 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 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禅宗眼里,任何事物都与道相通。“一切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永嘉大师禅宗 集?证道歌》)“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景 德传灯录》卷六)这里,最关键的是一个“悟”字,如一味追求俗世 行为,就会“蒙蔽其真识,不可救药,终不悟也”。就正如求佛保 佑的人,也是以一定的功利为目的,从而经常会成为悟的束缚。禅 宗强调直悟门性,也就是对本性真心的自悟。禅宗是中国士大夫的 佛教,浸染中国思想文化最深,它比以前各种佛学流派更多地从老 庄思想及魏晋玄学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及“言不尽意”,“得 意忘像”中吸取了精华,形成了以直觉观照、沉思默想为特征的参 禅方式,以活参、顿悟为特征的领悟方式;以自然、凝炼、含蓄为特 征的表达方式改变了过去佛教灌输与说教的习惯,突出了自悟的直 觉观照方式。茶禅一味的智慧境界向我们昭示了:当禅宗将日常生 活中一种最常见的东西――茶,与一种宗教最为内在的精神――了 悟(或顿悟)结合起来时,实质上就已经创立和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化 形式和文化道路。而“茶禅一味”本身所展示的高超智慧境界也就 成为了文化人与文化创造的新天地,就连李白、刘禹锡、白居易、 皎然、韦应物、黄庭坚等中国第一流的诗人都相继进入了这一领域。

历代高僧诗五十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侍郞来。 (安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明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愁。 (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云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亘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物,却受他家一钵盂。 (死心悟新禅师赞六祖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白瓦青旗一两家。 (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梵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 2005-1-24

禅诗100首

日志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中国人不可不知道... |返回日志列表 [转] 禅诗100首 [图片] [音乐] 分享复制地址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播到微博..赞赞取消赞 转载自荷芳子 2011年08月30日 20:40 阅读(0) 评论(0) 分类:哲理故事权限: 公开字体:中▼小中大更多▼设置置顶权限设置推荐日志转为私密日志删除编辑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

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中国茶文化发展历史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北朝。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汉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仕。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寒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且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曾作《凡将篇》、杨雄作《方言》,一个从药用,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茶。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汉代文人倡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唐朝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

开悟诗100首

[转]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100首 2012.10.31 1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神秀示法诗) 2 菩提本无树,明境变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六祖示法诗) 3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 -- (神照本如开悟诗) 4 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文偃诗) 5 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 -- (分庵主开悟诗) 6 焰里寒冰结,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 (本寂诗) 7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 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 -- (五祖清演开悟诗) 9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神赞蜂子投窗诗) 10 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 -- (虚舟普度墨梅诗) 11 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 -- (程颢题寺诗) 12 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 -- (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 (寒山吾心诗) 14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 (长卿送上人诗) 15 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 -- (王梵志我有诗)

16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 (守安南台静坐诗) 17 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 -- (悟新诗) 18 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 -- (惠洪诗) 19 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 (王楚志他人诗) 20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了元诗) 21 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 -- (五祖演云诗) 22 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 (寒山诗) 23 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 -- (俞紫芝诗) 24 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 (寒山诗) 25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 远。 -- (长卿送灵澈诗) 26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 (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 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 -- (弘一咏菊) 28 岭上白云舒复卷,天边皓月去还来。低头却入茅檐下,不觉呵呵笑几回。 -- (白云端禅师诗) 29 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殷勤竹林寺,能得几回过。 -- (朱放题竹林寺诗) 30 众星罗列夜明珠,岩点孤灯月未治。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 (寒山众星诗) 31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 (王梵志禅诗) 32 步步穿篱入境幽,松高柏老几人游;花开花落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 -- (牛仙客沼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 2015-4-9 09:03来源:第一茶叶网 摘要: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佛教不仅在茶叶的种植、饮用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是茶叶向海外传播的一座桥梁。 一、茶叶与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教义和僧徒生活的需要,茶叶与佛教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密切的联系。根据佛教的规制,在饮食上,僧人要遵守不饮酒、非时食(过午不食)和戒荤食素等戒律。佛教重视坐禅修行。坐禅讲究专注一境,静坐思维,而且必须跏跌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更不能卧床睡眠,通常坐禅达九十天之久。长时间的坐禅会使人产生疲倦和睡眠的欲望,为此,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戒律,又可以消除坐禅产生的疲劳和作为午后不食之补充的饮料。这样,具有提神益思、驱除睡魔、生津止渴、消除疲劳等功效的茶叶便成为僧徒们最理想的饮料。

佛教徒饮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东晋时代。《晋书?艺术传》记载,僧徒单道开在后赵的都城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昭德寺内坐禅修行,他不畏寒暑,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中国古代有将茶叶掺和果料香料一同饮用的习惯。“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唐宋以后,佛教中的禅宗得到迅速发展。禅宗强调以坐禅的方式,彻悟自己的心性,所以,禅宗寺院十分讲究饮茶。《封氏闻见记》记载,“(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于禅宗的大力提倡,不仅寺院僧人饮茶成风,而且促进了北方民间饮茶习惯的进一步普及。一些僧人嗜好饮茶,竟至“唯茶是求”的地步。唐大中三年(849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至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钱易《南部新书》)。宋代禅僧饮茶已经十分普遍。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说及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次之多。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的记载。温州瑞鹿寺的本先禅师,“晨起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佛前礼拜,归下去打睡了,起来洗手面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上堂吃饭了盥漱,盥漱了吃茶,吃茶了东事西事。”此时,饮茶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寺院饮茶及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佛教对饮茶的重视,使得饮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寺院中设有“茶堂”,是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地方。寺院内演说佛法的戒集会之处称“法堂”,法堂设有二鼓,居东北角的称“法鼓”,居西北角的称“茶鼓”。茶鼓是召集众僧饮茶所击的鼓。宋林逋诗曰:“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寺院专设“茶头”掌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并在寺门前派“施茶僧”数名,施惠茶水。佛教寺院中的茶叶,称作“寺院茶”,一般有三种用途:供佛、待客、自奉。《蛮瓯志》记载,觉林院的僧人“待客以惊雷筴(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寺院茶”按照佛教规制具有不少名目。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奉茶汤,称作“奠茶”;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称作“戒腊茶”;请所有众僧饮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诗 偈子76首

【历代xx大德开悟诗偈子76首】 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境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神秀示法诗) 2、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示法诗) 3、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神照本如开悟诗) 4、金屑眼中翳,衣珠法上尘。已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文偃诗) 5、几年个事挂胸怀,问尽诸方眼不开。肝胆此时俱破裂,一声江上待郞来。(分庵主开悟诗) 6、焰里寒冰结,杨花九月飞。泥牛吼水面,木马逐风嘶。(本寂诗) 7、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灵云志勤开悟诗) 8、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五祖清演开悟诗) 9、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蜂子投窗诗) 10、常忆西湖处士家,疏枝冷蕊自横斜。精时一片当时事,只欠清香不欠花。(虚舟普度墨梅诗) 11、南去北来休便休,白草吹尽楚江秋。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对悉。(程颢题淮南寺诗) 12、岩上桃花开,花从何处来?灵支才一见,回首舞三台。(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 13、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列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寒山吾心诗)

14、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刘长卿送上人诗) 15、我有一方便,价值百匹练。相打长伏弱,到死不入县。(王梵志我有诗) 16、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守安南台静坐诗) 17、六祖当年不丈夫,倩人书壁自糊涂。分明有偈言无信,却受他家一钵盂。(悟新诗) 18、山县萧条早放衙,莲塘无主自开花。三叉路口炊烟起,自瓦青旗一二家。(惠洪诗) 19、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王楚志他人诗) 20、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暧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了元诗) 21、祖师遗下一只履,千古万古播人耳。空自肩担跣足行,何曾踏着自家底。(五祖演云诗) 22、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寒山诗) 23、独坐清谈久亦劳,碧松燃火暖衾袍。夜深童子唤不起,猛虎一声山月高。(俞紫芝诗) 24、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寒山诗) 25、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诗) 26、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见精神。因知幻物出天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题子瞻墨竹诗) 27、亭亭菊一枝,高标矗晚节。云何殷红色,殉道应流血。(弘一咏菊)

(完整版)茶文化与茶健康

第一讲茶的起源与影响 本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茶为何物;二,茶之起源;三,茶的影响。 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茶的植物学或者生物学的含义。 从植物学或者生物学含义去理解什么是茶,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茶树是什么样的植物。第二,茶叶指什么。第三,茶叶中有什么特殊的物质。在植物分类系统里面,茶树属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茶树的形态特征有很多方面。第一,它有三种树形:①灌木型,我们通常在生产上看到的栽培型的茶树,基本上都是灌木型的,江浙这一带绿茶产区大部分是这样。②小乔木茶型。它比灌木型稍微高一点,分枝跟主干比较明显,在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会比较多一些。还有大乔木型茶树,我们教做茶树中的巨人,可以长到几十米高,云南,西双版纳比较多。灌木型能长到1.5到3米,小乔木型3到4米,乔木型可以栽培可到五米,野生状态可以非常高。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一般看不到红色的茶树,但是在冬天零下十几度,到高山茶去看茶叶,整片都是被冻红的。茶树是木本植物,寿命几百年,经济学寿命五六十年。种在地里的茶叶60年后,产量不高或者品质不好。野生大茶树可以长到几十米,寿命上千年管理的比较好的栽培型茶树,一般在一米高左右,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一般栽的稀一些,可以长到三四米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 茶树的形态特征:外部有根,茎,叶,花和种子等器官构成一个整体。它是属于高等植物,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种子是繁殖器官。它的芽可以分成顶芽和腋芽(主要是产物)不定芽。叶子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周边有锯齿,一般在16到32对之间,但是靠近基部是光滑的。第二,它有明显的主脉。主脉分出侧脉,侧脉分出细脉。第三,脉形成一个闭合的网状输导系统,它不通到叶缘,到三分之二时候与上面侧脉连在一起形成闭合网状系统。第四,嫩的叶背面有茸毛,它里面是鲜爽味的氨基酸含量多,很好喝叶尖的形状有四种,急尖,渐尖,钝尖,圆尖。茶叶底部形状是一样的。叶片大的可以达到二十厘米,小的只有五公分。秋冬季都能看到茶花,一般开在树上的时间是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份之间十一月份比较多,花的颜色是白色。它的果子熟了会落地,形状多样。茶为茶树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料,可冷饮可热饮,冷水也可以泡茶。采茶是没有同样标准的,但是要采今年的茶叶。茶含有茶多酚-涩,咖啡因(碱)-苦,茶氨酸-鲜爽 茶的起源:产生和利用时间。茶叶原产于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茶树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人工栽培茶树,最早加工茶叶,也是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起源于中国的理由。第一,中国西南部山茶科植物最多,是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第二,中国西南部野生茶树最多。第三,中国西南部种内变异最多。第四,记载的茶文化内容最丰富,时间最早。第五,现在茶树的命名和发音跟那边有关。第六,它的生化证据。有文字记载的茶叶史有五六千年。茶的发现者。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最早记载种茶的是四川雅安的吴理真。他是以文字记载种茶的最早的人。中国人的祖先饮茶经历了四个过程。第一,生吃药用。第二,熟吃当菜。第三,烹煮饮用。第四,冲泡品饮。 茶的影响:茶是我们中国民族的举国之饮,如今已经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首,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之王,饮茶嗜好已经遍及全球,现在全世界有一百六十多个国家或者地区有三十多亿人每天都在喝茶。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佛教的联系 一、“养生”、“清思助谈”,佛与茶开始结缘 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由于佛教教义与僧侣活动的需要,佛教很快就与茶叶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之一就是僧人坐禅 修行,“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同时要求做到:“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 这就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戒,又能消除坐禅引起的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物质,以解决其矛盾。茶叶中的各种丰 富的营养成分,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 的饮料。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产茶、饮茶历史十分悠久。相传4000多年前,“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 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药用疗病。《神农本草》说:“茶叶苦,饮之使 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东汉名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苦茶久食,益意思。”世界茶坛宗师,我国唐代茶叶科学家陆羽 在《茶经》中对茶的性能与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有“解渴生津、止痛去烦、舒筋活骨、明目 等功效,宜于精行俭德之人”。僧侣毕生修行以求功德圆满,自然 属于“精行俭德之人”,故最适宜于饮茶。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对 茶有益于人体健康均有许多论述,“饮茶养生之术”由此逐渐形成。可见,饮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观念的。茶的“养生”、“清思助谈”之功效遂成为佛与茶结缘的最初与最佳媒介。 不过,在汉代,中国人饮茶尚不普遍。茶仅是皇家、贵族及士大夫的一种高雅消遣。加之,初入中国的佛教,因语言文字的障碍及 中外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下子难以为中国人理解、吸收,以为佛教 只是与道教、神仙等差不多的东西。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也乐得中国 人如此误解以利传播。但汉代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与尚未普及的 饮茶也就更谈不上有何关联了。

茶的品种与喝茶的时间-绝密

茶的品种喝茶的最佳时间 1、铁观音:除具有一般茶叶的保健功能外,还具有抗衰老、抗癌症、抗动脉硬化、防治糖piss病、减肥健美、防治龋齿、清热降火,敌烟醒酒。 2、普洱茶:同时具有清热、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腻、利水、通便、祛痰、祛风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功效。又由于普洱茶经历了生茶到熟茶的转变过程,其生茶具有祛风解表、清头目等功效,而熟茶又有下气、利水、通便等沉降功效。 3、武夷岩茶:含有多种化学元素和咖啡碱、茶多酚、脂多糖等.其药理性能特别显着.不但能醒心、明目、健神、消愁、止渴、杀菌、去垢、利尿、解暑、醒酒等,还有降压、减肥、抗辐射、防癌、延缓衰老等延年益寿之功效。 4、龙井茶:可以净化血管,预防中风和心脏病 5、碧螺春:属于绿茶具有抗衰老,抗菌,防癌,降血脂,瘦身减脂,防龋齿,清口臭,防癌,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 6、黄山毛峰:对出尽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增加毛细血管单行,增强血液抗凝性都有一定好处:同事,黄山毛峰对防癌、抗癌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7、庐山云雾茶:具有六大功效,即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抑制肿瘤细胞产生;养胃、护胃;健牙护齿;消炎、杀菌、治痢;抗衰老等这样的一些功效。 8、 六安瓜片:有利于预防和抑制癌症;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治疗;有利于减肥和清理肠道脂肪;有利于清热除燥、排毒养颜。 9、君山银针:具有一般茶类索有的保健功效:兴奋解倦,益思少睡,消食祛痰,解毒止渴,利尿明目,增加营养。还有杀菌、抗氧化、抗衰老、预防癌症的功效。 10、信阳毛尖:不但营养成分含量较高,而且不清心明目、散热解渴、去烦提神、助消化、健脾胃、利尿解毒等功用,作药应用效果较好。 11、太平猴魁:防辐射,降血压,防龋齿,清口臭。 12、祁门红茶:可以匡助胃肠消化、促近食欲,可利尿、消除水肿,并

中华经典禅诗三百首(七言)

中華經典禪詩三百首(七言) 整理蜂见花 插秧詩南北朝契此和尚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道宋宋守端聲聲解道不如歸往往人心會者稀滿目春山青草綠更求何處可忘機贈衡嶽僧 唐懷素祝融高座對寒峰,雲水昭丘幾萬重。五月衲衣猶近火,起來白鶴冷清松。題僧院唐靈一虎溪閑月引相過,帶雪松枝掛薜蘿。無限青山行欲盡,白雲深處老僧多。簡寂觀唐靈徹古松古柏岩壁間,猿攀鶴巢古枝折。五月有霜六月寒,時見山翁來取雪。法華寺上方題江上人禪室唐皎然路入松聲遠更奇,山光水色共參差。中峰禪寂一僧在,坐對梁朝老掛枝。欲歸山留別韓潮州愈偈唐大顛辭君莫怪歸山早,為憶松蘿對月宮。台殿不將金鎖閉,來時自有白雲封。馬上作唐貫休柳岸花堤夕照紅,風清襟袖轡璁瓏。行人莫訝頻回音,家在凝嵐一點中。春送僧唐無名氏蜀魄關關花雨深,送師沖雨到江潯。不能更折江頭柳,自有青青松柏心。山中作唐處默席簾高卷枕高攲,門掩垂蘿蘸碧溪。閑把史書眠一覺,起來山日過松西。孤猿叫落中岩月偈

唐延壽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殘半夜燈。此境此時誰得意?白雲深處坐禪僧。千尺絲綸唐德誠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春晚書山家屋壁唐貫休柴門寂寂黍飯馨,山家煙火春雨晴。庭花濛濛水泠泠,小兒啼索樹上鶯。贈質上人唐杜荀鶴枿坐雲遊出世塵,兼無瓶缽可隨身。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溪上遇雨二首唐崔道融坐看黑雲銜猛雨,噴灑前山次獨晴。忽驚雲雨在頭上,卻是山前晚照明。溪居即事唐崔道融籬外誰家不系船,春風吹入釣魚灣。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門去卻關。千年石上古人蹤唐寒山千年石上古人蹤,萬丈岩前一點空。明月照時常皎潔,不老尋討問西東。無去無來唐拾得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 一顆水精潔暇翳,光明透出滿人間。溈山牯牛唐百丈懷海放出溈山水牯牛,無人堅執繩鼻頭。綠楊芳草春風岸,高臥橫眠得自由。魚鼓頌唐趙州從諗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裏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答僧偈唐大梅法常一池荷葉衣無盡,滿樹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去處,又移茅舍入深居。落雪臨風唐清江落雪臨風不厭看,更多還恐蔽林巒。愁人正在書窗下,一片飛來一片寒。

茶文化与茶健康教学提纲

茶文化与茶健康

第一讲茶的起源与影响 本讲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茶为何物;二,茶之起源;三,茶的影响。 我们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了解茶的植物学或者生物学的含义。 从植物学或者生物学含义去理解什么是茶,可以从三个方面。第一,茶树是什么样的植物。第二,茶叶指什么。第三,茶叶中有什么特殊的物质。在植物分类系统里面,茶树属于种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茶树的形态特征有很多方面。第一,它有三种树形:①灌木型,我们通常在生产上看到的栽培型的茶树,基本上都是灌木型的,江浙这一带绿茶产区大部分是这样。②小乔木茶型。它比灌木型稍微高一点,分枝跟主干比较明显,在广东,福建这些地方会比较多一些。还有大乔木型茶树,我们教做茶树中的巨人,可以长到几十米高,云南,西双版纳比较多。灌木型能长到1.5到3米,小乔木型3到4米,乔木型可以栽培可到五米,野生状态可以非常高。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的,一般看不到红色的茶树,但是在冬天零下十几度,到高山茶去看茶叶,整片都是被冻红的。茶树是木本植物,寿命几百年,经济学寿命五六十年。种在地里的茶叶60年后,产量不高或者品质不好。野生大茶树可以长到几十米,寿命上千年管理的比较好的栽培型茶树,一般在一米高左右,为了多产芽叶和方便采收。一般栽的稀一些,可以长到三四米 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 茶树的形态特征:外部有根,茎,叶,花和种子等器官构成一个整体。它是属于高等植物,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种子是繁殖器官。它的芽可以分成顶芽和腋芽(主要是产物)不定芽。叶子有四个重要特征。第一,周边有锯齿,一般在16到32对之间,但是靠近基部是光滑的。第二,它有明显的主脉。主脉分出侧脉,侧脉分出细脉。第三,脉形成一个闭合的网状输导系统,它不通到叶缘,到三分之二时候与上面侧脉连在一起形成闭合网状系统。第四,嫩的叶背面有茸毛,它里面是鲜爽味的氨基酸含量多,很好喝叶尖的形状有四种,急尖,渐尖,钝尖,圆尖。茶叶底部形状是一样的。叶片大的可以达到二十厘米,小的只有五公分。秋冬季都能看到茶花,一般开在树上的时间是十月份到第二年的一月份之间十一月份比较多,花的颜色是白色。它的果子熟了会落地,形状多样。茶为茶树的嫩叶和芽制成的饮料,可冷饮可热饮,冷水也可以泡茶。采茶是没有同样标准的,但是要采今年的茶叶。茶含有茶多酚-涩,咖啡因(碱)-苦,茶氨酸-鲜爽 茶的起源:产生和利用时间。茶叶原产于中国,中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是茶树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人工栽培茶树,最早加工茶叶,也是茶类最为丰富的国家,茶的祖国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树起源于中国的理由。第一,中国西南部山茶科植物最多,是山茶属植物的分布中心。第二,中国西南部野生茶树最多。第三,中国西南部种内变异最多。第四,记载的茶文化内容最丰富,时间最早。第五,现在茶树的命名和发音跟那边有关。第六,它的生化证据。有文字记载的茶叶史有五六千年。茶的发现者。最早的记载是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最早记载种茶的是四川雅安的吴理

茶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茶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 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 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 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 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 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 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 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 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自东汉顺帝汉安元年道教定型化之后,在名山胜境宫观林立,几乎都 栽种茶树,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 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同时,茶对人体的功能也在道教门徒的 宣扬下被人重视。道教对茶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早在唐代时, 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 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道教在"打醮"、即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 程式之一。道士们品茶,也种茶。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

茶的分类与喝茶时间

(1) 高胆固醇血症仅有血胆固醇含量增高,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的患者,饮食治 疗的要点是限制食物胆固醇,每天总摄入量少于200mg。病人应忌吃或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的脑子、脊髓、内脏、蛋黄(每只鸡蛋蛋黄含250~300mg胆固醇)、贝壳类(如蚌、螺蛳等)和软体类(如鱿鱼、墨鱼、鱼子等)。 另一方面病人应该摄食适量的胆固醇含量不太高的营养素,如瘦的猪肉、牛肉、鸭肉、鸡肉、鱼类和奶类。这些食物胆固醇含量并不高,例如,每瓶牛奶仅含30mg,其他几种食物每100克中也仅含胆固醇100mg左右,不必过分忌口,当然也不要吃得太多。其次是限制动物性脂肪,适当增加植物油,计算表明,如烹调不用动物油,则每个患者每月可吃植物油(豆油、玉米油、菜油等)500~750g比较理想。素油虽好,但也不宜吃过多,否则也会带来不利的作用。第三,多吃蔬菜、瓜果,以增加纤维的摄入。第四,多吃些有降胆固醇作用的食物,如大豆及其制品、洋葱、大蒜、金花菜(草头)、香菇、木耳等。这些食物中,有的还同时具有抗凝血作用,对预防血栓形成和冠心病也有好处。 (2) 脾胃虚弱的人如果喝茶,必须喝淡茶。因为空腹不宜饮茶,饭后也不宜马上 饮茶,所以喝茶的时间最好避开饭前饭后半小时为宜~另外,为了避免影响睡眠,所以在睡前2小时也不宜喝茶 喝茶八误区 一、喜喝新茶 由于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所以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喝。 二、喝头遍茶 由于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茶叶表面总有一定的残留,所以,头遍茶有洗涤作用应弃之不喝。 三、空腹喝茶 空腹喝茶可稀释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加水吸收率高,致使茶叶中不良成分大量入血,引发头晕、心慌、手脚无力等症状。 四、饭后喝茶 茶叶中含有大量鞣酸,鞣酸可以与食物中的铁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新物质,时间一长引起人体缺铁,甚至诱发贫血症。正确的方法是:餐后一小时再喝茶。 五、发烧喝茶 茶叶中含有茶碱,有升高体温的作用,发烧病人喝茶无异于“火上浇油”。 六、溃疡病人喝茶 茶叶中的咖啡因因可促进胃酸分泌,升高胃酸浓度,诱发溃疡甚至穿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