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设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学案设计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预习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背景

(1)。

(2)。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

(2)。

(3)。

(4)。

3.意义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

(2)意义:。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中心环节:。

(2)内容:。

(3)意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

(2)国际:。

2.过程

(1)1992年初,。

(2)1992年10月,。

(3)1993年,。

(4)1997年,。

(5)21世纪初,。

3.意义

(1)。

(2)。

(3)。

合作探究

1.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相同点?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什么区别?

课堂练习

1.新华社北京2013年11月7日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抉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其中“关键抉择”是指()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实行对外开放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在20世纪70年代末签订了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份契约签订的背景是

()

A.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我国土地所有制正经历着变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部分地区已经实行

D.农村解决了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C.为消除“左”倾错误而采取的措施

D.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C.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5.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6.下列三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变化。有关漫画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图1时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凭票供应

B.图2时期生活物资匮乏,商品供应不足

C.图3市场经济体系建立,商品供应充足

D.图片说明经济体制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7.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多年的光辉历程,30多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 140元,30多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 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中国对三农政策的倾斜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2006年3月15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检测反馈

1.1979年,深圳的谬真一家5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6.80元的肉,凭豆腐票买0.64元的豆腐,可凭鱼票买3.20元的鱼,可凭海味票买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A.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给予深圳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随后在农村盛传一些民谣:“全家一齐干,不到天黑不吃饭。”“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农业实行大包干,粮食年年都翻番。”下列对民谣解读错误的是()

A.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高兴心情

B.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

C.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右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

①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②政府不再单纯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A.着重发展重工业

B.实行“一五计划”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5.下图是1984年11月15日《新民晚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反映出()

A.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有所转变

C.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D.上海享有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6.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中国的GDP增长率在1957年、1979年和1993年均有显著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三个年份的GDP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A.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B.生产力活跃,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

C.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7.据统计,1978~1998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77.6%下降到28.5%,集体工业比重由22.4%上升到38.3%,1980~1998年城乡个体工业比重由0.02%上升到

18.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比重由0.48%上升到19.9%。这说明()

A.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

B.乡镇企业成为工业的新生力量

C.国有工业所有制得到优化

D.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

8.总面积位居广东省第六名的县级行政区惠东,从1983年拥有2 445个自然村,到2011年锐减到2 010个,近30年时间全县有435个村庄消失,年均消失14.5个。这反映了()

A.农业生产衰败

B.城市化进程发展

C.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

D.乡镇企业发展壮大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公社)将经济水平各不相同的农业社的财产无条件地全部上缴公社,由公社统一核算和调拨;将社员自留地……以至生产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公社化之初,在一些地方的公社中一度……按人供给口粮,进而实行吃饭不要钱……把公社劳动力按军队编制组成班、排、连、营、团等单位,公社可以统一指挥调动。这实际上是对劳动力的无偿调拨。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材料二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要改变农村政社合一体制,设立乡政权,设立村民委员会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根据宪法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83年10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至此,原来作为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的人民公社被撤销,相应地建立乡、镇政府作为基层政权;人民公社时代作为村级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也被撤销,代之以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村民委员会,负责办理本村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材料三随着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全国各地推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2010年3月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开启了城乡选举同票同权时代。

(1)据材料一指出人民公社体制的主要弊端。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决定在农村撤社设乡的原因,这一举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有哪些主要的特点?综合材料二、三,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合作探究

1.提示: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变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路线。

②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从经济管理体制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开始改变,向市场经济逐步过渡。

④从国家经济政策看,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目的的对外开放代替了闭关式的极“左”政策。

⑤全会决定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规党纪,严肃党纪。

2.提示:①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因为当时中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要看农村是否稳定。②与城市改革相比,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③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产到户,中央就在综合他们做法的基础上加以肯定的。④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⑤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高速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3.提示:都扩大了生产经营自主权;都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都调动了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发展。

4.提示: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经济,不是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主要作用,就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和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官员意志配置资源。③二者最显著的区别: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还是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课堂练习

1.B解析:会议的召开,体现不出抉择的问题,故A项错误;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都说明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B项正确;C、D两项只体现了抉择的一方面,不够全面,故C、D两项错误。

2.A

3.D

4.C解析:“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指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两者都坚持集体土地所有制,故D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较快,有些不是自愿的,故A项错误;家庭承包责任制不是得益于生

产合作社,故B项错误;在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上,前者是集体统一经营,后者是统分结合的经营方式,故C项正确。

5.A解析: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要扩大企业自主权,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这是对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做法的改变,故A项正确;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B项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1978~1992年中国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因此仍然强调“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198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故D项错误。

6.D

7.C

8.C

检测反馈

1.D解析:由题目中的时间和凭票购买肉、豆腐和鱼等信息可知这应为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一家5口一月只能购买少许肉、豆腐和鱼等显示物质资料的匮乏,急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错误,D项正确;1980年,深圳开始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79年”,故C项错误。

2.A解析:材料中民谣盛传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后。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利,“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现兼顾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粮食年年都翻番”表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C、D三项解读正确;通过改革,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使用权,却并未获得所有权,故A项解读错误,符合题意。

3.B

4.C解析: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因此只有C项符合“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5.B解析:“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体现了企业的股份公司制改革,这是企业所有权的变更,体现经济体制的转变,故B项正确;A项题干未体现“承包经营”经营权的转移,故A项错误;C 项“社会共识”说法太绝对,故C项错误;D项经济特区不包括上海,故D项错误。

6.A解析: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促成了生产力显著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内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故1979年显著发展;1992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决策,促进生产力解放。故选A项。1979、1993年后不仅仅是公有制加速发展,而是多种所有制共同快速发展,B项错误;这些改革都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非政治制度的变革,C项错误;这三次改革生产关系并未作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D项错误。

7.A解析:材料反映工业结构中有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城乡个体工业以及其他经济类型工业,说明工业投资主体体现多元化,故A项正确;乡镇企业、国有工业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故B、C两项不正确;材料只讲到工业类型,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故D项不正确。

8.B解析:题干中自然村的减少是国家政策的转变,和农业生产没有关系,故A项错误;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乡村数目减少是城镇化迅速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计划生育使人口减少与村庄的消失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故D项错误。

9.(1)弊端:生产资料高度公有化,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经营管理上高度集中。(2)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当时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村普遍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3)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日益制度化、法律化。认识: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或写发展民主政治),以及其他各领域的改革。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就不可能成功;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的开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加强的同时,个体经济快速发展。统计资料表明,1978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15万人,到2007年6月底,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为5309万人。个体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在于( )。 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适应了我国现实生产力的状况 ③它可以吸纳大量人口就业 ④它是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经济成分 A.①⑦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同较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经济形式是( )。 A.自然经济 B.市场经济 C.产品经济 D.循环经济 3.“大部制”改革把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作为重点,强化管宏观、抓大事的职责。这是( )。 A.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 B.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要求 C.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D.市场经济一般特征的要求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C.调整生产力布局 D.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5.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 )方面才能起完全的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 A.具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B.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 C.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 D.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6.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 A.处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同的地位 B.居于主体地位 C.是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D.不占优势 7.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导致了附近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未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想象的存在,通常被称为 A.正外部性 B.负外部性 C.外部经济 D.外部影响 8.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A.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明晰产权 C.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9.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是( )。 A.新型的资本主义经济 B.新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C.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 D.个体经济的同义语或代名词 1O.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 A.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11.党的(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 A.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B.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C.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经济学四个市场

一、完全竞争市场: 利:1、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调节整个经济的运行。 2、实现社会的供给与需求的大致相等,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3、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在长期均衡时所达到的平均成本最低点,使生产要素的效 率得到较有效的发挥,使资源配置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4、长期均衡时能达到平均成本最低点,使消费者在既定的收入之下得到较大的利益。 弊:1、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并不一定就是最低的社会成本。 2、产品无差别这一条件若是现实的,那么消费者的多种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 3、各厂商的生产规模均不会很大,因而对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进步或技术突 破、大的社会工程等等均会无法实现。 4、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是极为罕见的。 二、垄断竞争市场 (1)在平均成本上,垄断竞争市场上的平均成本比完全竞争市场的高一些,比完全垄断市场的低一些。 (2)在价格上,高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价格,低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价格。 (3)在产量方面,垄断竞争条件下的产量一般要低于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量而高于完全垄断条件下的产量。 (4)垄断竞争有利于激励厂商的创新。 (5)垄断竞争条件下会使销售成本主要是广告成本增加,从而增加了总成本和平均成本。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垄断竞争从总体上看是利大于弊的,它在现实经济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市场结构。 三、寡头垄断市场: 利:(1)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弊:各寡头之间的勾结往往会抬高价格,从而使消费者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均受到损害。 四、完全垄断市场

:利: (1)政府对某些公用事业的垄断并不以追求垄断利润为目的,公用事业由政府出面组织并进行垄断经营对全社会有一定的益处。 (2)垄断厂商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能更为有力的促进技术进步。 弊:(1)垄断厂商可以通过高价少销来获得超额利润,这就会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垄断厂商控制了市场也就控制了价格,引起消费者剩余的减少和社会经济福利的损失。 (3)垄断利润的存在是垄断厂商对整个社会的剥削。 (4)垄断的存在对技术进步也是一种阻碍的力量。

(完整版)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题 1、输电线路的网络参数是指(电阻)、(电抗)、(电纳)、(电导)。 2、所谓“电压降落”是指输电线首端和末端电压的(相量)之差。“电压偏移”是指输电线某点的实际电压和额定 电压的(数值)的差。 3、由无限大的电源供电系统,发生三相短路时,其短路电流包含(强制/周期)分量和(自由/非周期)分量,短路 电流的最大瞬时的值又叫(短路冲击电流),他出现在短路后约(半)个周波左右,当频率等于50HZ时,这个时间应为(0.01)秒左右。 4、标么值是指(有名值/实际值)和(基准值)的比值。 5、所谓“短路”是指(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情况以外的相与相之间或相与地之间的连接),在三相系统中短路的基本 形式有(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短路接地),(两相短路接地)。 6、电力系统中的有功功率电源是(各类发电厂的发电机),无功功率电源是(发电机),(电容器和调相机),(并联 电抗器),(静止补偿器和静止调相机)。 7、电力系统的中性点接地方式有(直接接地)(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 8、电力网的接线方式通常按供电可靠性分为(无备用)接线和(有备用)接线。 9、架空线是由(导线)(避雷线)(杆塔)(绝缘子)(金具)构成。 10、电力系统的调压措施有(改变发电机端电压)、(改变变压器变比)、(借并联补偿设备调压)、(改变输电线路参 数)。 11、某变压器铭牌上标么电压为220±2*2.5%,他共有(5)个接头,各分接头电压分别为(220KV)(214.5KV)(209KV) (225.5KV)(231KV)。 二:思考题 1.电力网,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定义是什么?(p2) 答: 电力系统:由发电机、发电厂、输电、变电、配电以及负荷组成的系统。 电力网:由变压器、电力线路、等变换、输送、分配电能的设备组成的部分。 动力系统:电力系统和动力部分的总和。 2.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和地理接线图有何区别?(p4-5) 答:电力系统的地理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厂、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电力线路的路径以及它们相互间的连接。但难以表示各主要电机电器间的联系。 电力系统的电气接线图主要显示该系统中发电机、变压器、母线、断路器、电力线路等主要电机电器、线路之间的电气结线。但难以反映各发电厂、变电所、电力线路的相对位置。 3.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和要求是什么?(p5) 答:特点:(1)电能与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密切。(2)电能不能大量储存。(3)生产、输送、消费电能各环节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4)电能生产、输送、消费工况的改变十分迅速。(5)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颇为严格。 要求:(1)保证可靠的持续供电。(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3)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4.电网互联的优缺点是什么?(p7) 答:可大大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为防止设备事故引起供电中断而设置的备用容量;可更合理的调配用电,降低联合系统的最大负荷,提高发电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联合系统中发电设备的总容量;可更合理的利用系统中各类发电厂提高运行经济性。同时,由于个别负荷在系统中所占比重减小,其波动对系统电能质量影响也减小。联合电力系统容量很大,个别机组的开停甚至故障,对系统的影响将减小,从而可采用大容高效率的机组。 5.我国电力网的额定电压等级有哪些?与之对应的平均额定电压是多少?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 (p8-9) 答:额定电压等级有(kv):3、6、10、35、110、220、330、500 平均额定电压有(kv):3.15、6.3、10.5、37、115、230、345、525 系统各元件的额定电压如何确定:发电机母线比额定电压高5%。变压器接电源侧为额定电压,接负荷侧比额定电压高10%,变压器如果直接接负荷,则这一侧比额定电压高5%。 6.电力系统为什么不采用一个统一的电压等级,而要设置多级电压?(p8) S 。当功率一定时电压越高电流越小,导线答:三相功率S和线电压U、线电流I之间的固定关系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概念问答

一、概念 1.现代市场经济 是指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它产生于 20 世纪初,全面成熟于 20世纪中叶。特征 有: 一、政府开始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参与经济生活;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间接干预经 济。二、财产权更 加社会化,现代公司制,凭借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渗透到经济的每个角 、完备的经济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四、健全的生产要素 市场体系,成为资源和市场运动的载体 2.基本经济制度 是生产的社会化的制度,就其内容来说,是生产关系总和,其核心是所有制:一定的基本 经济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总格局,并构成一定的经 济体制,不同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主要标志,一种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是 以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从基本形式说,人们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志进行任意 选择,但它并不是生产力的消极结果 3.产权 容:产权安排 5.交易费用 广义的是指包括组织、 维持和实施一种制度安排, 各项规则的所有费用, 在交易费给定时, 执行 一种特定的制度功能,总有可以相互替代的制度安排,所以,一种制度安排,可以比另 一种制度安排提供更多的服务。狭义的是指市场的交易费用,指两个或更多的交易体之间, 为达成或实施市场交易,围绕交易合约所产生的成本,交易费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双 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另一类是签订合约以及监督执行合约所花费的成本。具体 而言包括获取评价信息,确立谈判立场,选择谈判对象,协商正式或非正式合约,监督,执 行 7.行业性的行政垄断 现在垄断可以说主要是行业性的行政垄断, 它们借助于对本行业的管理特权和实际控制力 量,掌握 市场资源与销售份额,侵占消费者的利益。 8.社会信用体系 社会信用体系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本质是保证经济良性运行的社会机制, 主要包括 社会信用制度、社会信用服务体系,社会信用活动三部分。它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信 用专业机构为主体, 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 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 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付出代价,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9.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计代价的,是可持续的 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 标志,把人民放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 10.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 种与 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 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 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 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 的程度 11.二元经济结构 是指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们并存的结构, 这两个部门资源配置的方式与经济运行的 机制是有 区别的,现代工业部门以市场原则作为资源配置的选择条件,农业部们劳动与土地 结合,是由历史的、地缘的、居住的种种条件决定,农业劳动力、生产力低下,农业劳动力 向产业外转移,不仅农业产值可以保持不变,而且劳动生产率还可以提高 12.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问题,也是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过 程中面临的根本问题。农业主要是市场和效益问题,农村主要是增加就业和全面 发展问题,农民主要是增收和民主权利保障问题。 二、简答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我国的形成特点?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是经济实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着不可代替的 作用。(2)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体现了当时全党和全社会的共识,代表了绝大多数人在特定 历史条件所能接受的观点。 (3)经济学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是超前的和独特 的。(4)借鉴和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优点。 2、为什么说股份制是化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灵巧的工具? 答:(1)从宏观实体角度来看,股份制是化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大小不对称矛盾的利器。 (2)从微观主体角度来看,股份制是解决人的经营才能和人的财产大与小之间矛盾的利器。 意义:股份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它不仅能够解决或至少是缓解o 落产权主要是 包括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或财产权利, 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等权利 4.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制 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下产权的界定、运营、转让、保护等的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 定。 现代产 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 产权结构 安排 产权保护。 它至少包含以下内 动。是

经济学之四大市场

西方经济学之四大市场对效率的影响四种市场经济类型的比较 市场类型主要指市场竞争或垄断类型。根据市场主体在某一商品市场中的数量比例和竞争程度,可以把市场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影响市场类型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商品的自然属性同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之间的关系。 (2)生产商品的技术复杂程度。 (3)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4)生产商品的经济规模的大小。 (5)市场准入方面的社会限制程度。 一、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一种竞争完全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应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1)有众多的市场主体,即极大数量的买者和卖者。卖者数量多,每个卖者在市场上占有的分额很小,个别买者销售量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市场价格;同时,众多买者中的任何一个也无法以自己需求量的变化对市场价格发生作用。 (2)市场客体是同质,即产品不存在差别,且买者对于具体的卖方是谁没有特别的偏好。这样,不同的卖者之间就能够进行完全平等的竞争。 (3)隔阂总生产资源可以完全自由流动,每个厂商都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 (4)信息是充分的,即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的市场价格、性能特征和供给状况;生产者充分了解投入品的价格、产成品的价格及生产技术状况。 最接近以上条件的市场是农产品市场。因此,一般把农产品市场称做完全竞争的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形成及运做效果: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市场价格由供求双方的竞争决定,个别买和个别买者都只是这一价格的接受者。换句话说,在市场所指定的价格下,市场对个别买产品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个别买者产品的供给也是无限的。 完全竞争市场是一最理想的市场类型。因为在这种市场状况下,价格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在长期均衡中实现市场价格=边际成本=平均成本。从整个社会的来看,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资源得到了最优配置。 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也有其特点。如:无差别的产品使消费者失去了选择的自由;各厂商的平均成本最低不见得就使社会成本最低;生产规模都很小的生产者物理进行重大的技术突破。在实现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情况是极少的,而且,一般说来,竞争最后必然导致垄断的形成。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

一、电力系统的构成 一个完整的电力系统由分布各地的各种类型的发电厂、升压和降压变电所、输电线路及电力用户组成,它们分别完成电能的生产、电压变换、电能的输配及使用。 二.电力网、电力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划分 电力网:由输电设备、变电设备和配电设备组成的网络。 电力系统:在电力网的基础上加上发电设备。 动力系统:在电力系统的基础上,把发电厂的动力部分(例如火力发电厂的锅炉、汽轮机和水力发电厂的水库、水轮机以及核动力发电厂的反应堆等)包含在内的系统。 三.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 一是经济总量大。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资产规模已超过2万多亿,占整个国有资产总量的四分之一,电力生产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是同时性,电能不能大量存储,各环节组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过渡过程非常迅速,瞬间生产的电力必须等于瞬间取用的电力,所以电力生产的的发电、输电、配电到用户的每一环节都非常重要。 三是集中性,电力生产是高度集中、统一的,无论多少个发电厂、供电公司,电网必须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标准,统一管理办法;安全生产,组织纪律,职业品德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四是适用性,电力行业的服务对象是全方位的,涉及到全社会所有人群,电能质量、电价水平与广大电力用户的利益密切相关。 五是先行性,国民经济发展电力必须先行。

四、电力系统的额定电压 电网电压是有等级的,电网的额定电压等级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技术经济的合理性以及电气设备的制造水平等因素,经全面分析论证,由国家统一制定和颁布的。 我们国家电力系统的电压等级有220/380V、3 kV、6 kV、10 kV、20 kV、35 kV、66 kV、110 kV、220 kV、330 kV、500 kV。随着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3 kV、6 kV、2 0 kV、66 kV也很少使用。供电系统以10 kV、35 kV、为主。输配电系统以110 kV以上为主。发电机过去有6 kV与10 kV两种,现在以10 kV为主,低压用户均是220/380V。 用电设备的额定电压和电网的额定电压一致。实际上,由于电网中有电压损失,致使各点实际电压偏离额定值,为了保证用电设备的良好运行,显然,用电设备应具有比电网电压允许偏差更宽的正常工作电压范围。发电机的额定电压一般比同级电网额定电压要高出5%,用于补偿电网上的电压损失。 变压器的额定电压分为一次和二次绕组。对于一次绕组,当变压器接于电网末端时,性质上等同于电网上的一个负荷(如工厂降压变压器),故其额定电压与电网一致,当变压器接于发电机引出端时(如发电厂升压变压器),则其额定电压应与发电机额定电压相同。对于二次绕组,考虑到变压器承载时自身电压损失(按5%计),变压器二次绕组额定电压应比电网额定电压高5%,当二次侧输电距离较长时,还应考虑到线路电压损失(按5%计),此时,二次绕组额定电压应比电网额定电压高10%。 五、电力系统的中性点运行方式 在电力系统中,中性点直接接地或中性点经小阻抗(小电阻)接地的系统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中性点不接地或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中性点的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五篇

第五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第十三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战略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由于市场信息不完全和工作变换而引起的失业属于(B)。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2.如果政府把经济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通常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一般情况下会导致(B)。 A.物价水平下降或通货紧缩 B.物价水平上升或通货膨胀 C.就业机会减少或失业率提高 D.通货紧缩和就业机会增加 3.政府在选择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本国经济运行周期的阶段特征和社会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当经济运行处于过热状态时,政府应当把(C)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目标,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促进经济增长 B.实现充分就业 C.稳定物价水平 D.实现社会公平 4.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通过(D)对经济运行进行调控。 A.经济增长量 B.经济变化量 C.国民生产总值 D.经济总量 5.国家运用宏观经济政策和种种经济杠杆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是(D)。 A.法律手段 B.行政手段 C.计划手段 D.经济手段 6.经济杠杆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之所以能发挥其灵敏调节的功能,成为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B)。 A.与法律手段相结合,具有法律的强制力 B.同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其变动会引导和调节它们的经济活动 C.由国家政策调节,具有政策的威力 D.与行政手段相结合,具有行政约束力

7.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的全部货币收支状况是(B)。 A.国民生产总值 B.国际收支 C.国有资产 D.国际资本流动 8.宏观调控的四个政策目标的关系是()D。 A.绝对一致 B.互相矛盾 C.没有任何联系 D.辩证的矛盾统一 9.财政收入政策的基本内容是(B)。 A.转移支付政策 B.税收政策 C.政府重点扶持 D.国债调节 10.不属于行政手段特点的是(A)。 A.间接性 B.直接性 C.强制性 D.速效性 11.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包括(C)。 A.中央调控与地方调控 B.市场调控与计划调控 C.直接调控与间接调控 D.中央调控与直接调控 12.由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升级而造成的失业属于(C)。 A.季节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13.作为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之一,促进经济增长的含义不包括(B)。 A.促进结构优化 B.保持经济尽可能快的增长速度 C.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D.避免大幅度波动 14.当需要扩大总需求时,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是(C)。 A.增加税收 B.紧缩财政支出 C.扩大财政支出 D.缩小投资规模 15.当经济处于萧条或过冷状态时,政府应当把(A)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A.经济增长 B.价格稳定 C.促进就业 D.平衡国际收支 16.当经济过热并出现严重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A)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适度从紧 B.扩张性 C.适度放宽 D.积极稳健

经济学原理经典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供给:卖者愿意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 2 需求:买者愿意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 3 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4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5供给价格弹性:供给价格弹性是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6最高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高价格比如:租金控制。 7最低限价:出售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法定最低价格比如:最低工资。 8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9边际效用:即每一单位新增的商品或服务带来的效用量的增量。 10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1机会成本:是指当经济资源有多种用途时,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特定用途以后,在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给选择者带来的最大收益。 12比较优势:一个生产者以低于另一个生产者的机会成本生产一种物品的能力 13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4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15完全竞争市场: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16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17外部性:生产或消费一个物品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比如:污染) 18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二、简答题 1、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外部性:污染市场势力:垄断 2、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 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电力系统基础知识题库

第一章电力系统基本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电力系统是由(B)、配电和用电组成的整体。 A.输电、变电 B.发电、输电、变电 C.发电、输电 2.电力系统中的输电、变电、(B)三个部分称为电力网。 A.发电 B.配电 C.用电 3.直接将电能送到用户的网络称为(C)。 A.发电网 B.输电网 C.配电网 4.以高压甚至超高压将发电厂、变电所或变电所之间连接起来的送电网络称为(B)。 A.发电网 B.输电网 C.配电网 5.电力生产的特点是(A)、集中性、适用性、先行性。 A.同时性 B.广泛性 C.统一性 6.线损是指电能从发电厂到用户的输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的(C)损失。 A.电压 B.电流 C.功率和能量 7.在分析用户的负荷率时,选(A)中负荷最高的一个小时的平均负荷作为高峰负荷。 A.一天24小时 B.一个月720小时C一年8760小时 8.对于电力系统来说,峰、谷负荷差越(B),用电越趋于合理。 A.大 B.小 C.稳定 D.不稳定 9.为了分析负荷率,常采用(C)。 A.年平均负荷 B.月平均负荷 C.日平均负荷 10.突然中断供电会造成经济较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或在政治上产生较大影响的负荷属(B)类负荷。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11.高压断路器具有开断正常负荷和(B)的能力。 A.过载 B.过载、短路故障 C.短路故障 12.供电质量指电能质量与(A) A.供电可靠性 B.供电经济性 C.供电服务质量 13.电压质量分为电压允许偏差、三相电压允许不平衡度、(C)、电压允许波动与闪变。 A.频率允许偏差 B.供电可靠性 C.公网谐波 三相供电电压允许偏差为额定电压的(A) A.±7% B. ±10% C.+7%-10% 15.当电压上升时,白炽灯的(C)将下降。 A.发光效率 B.光通量 C.寿命 16.当电压过高时,电动机可能(B)。 A.不能起动 B.绝缘老化加快 C.反转 17.我国国标对35~110kV系统规定的电压波动允许值是(B)。 A.1.6% % 18.(B)的电压急剧波动引起灯光闪烁、光通量急剧波动,而造成人眼视觉不舒适的现象,称为闪变。 A.连续性 B.周期性 C.间断性 19.电网谐波的产生,主要在于电力系统中存在(C)。 A.电感和电容元件 B.三相参数不对称 C.非线性元件 20.在并联运行的同一电力系统中,任一瞬间的(B)在全系统都是统一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第一篇

第一篇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第一章资源及其配置 第二章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市场经济与产权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1.市场机制是一种利益调节机制,它只有在( )方面才能起完全的作用,才真正具有效率。 A.目有竞争性,但具有排他性的公共物品 B.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纯公共物品 C.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物品 D.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2.某化工厂在其生产过程中,向附近的河流排放了大量的污水,导致了附近粮食大幅度减产,但该厂却未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赔偿,这种现象的存在,通常被称为( )。 A.正外部性 B.负外部性 C.外部经济 D.外部影响 3.解决公共物品生产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是( )。 A.政府调控市场信息 B.明晰产权 C.政府生产公共物品 D.政府有效地控制市场结构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就是以市场为基础,通过( )来调节资源的分配。 A.经济杠杆 B.市场机制 C.行政手段 D.计划机制 5.市场机制通过()向微观经济主体传递信息,而微观经济主体主要通过( )调节自己的活动。 A.供求关系计划指令 B.价格信号供求关系 C.价格信号价格信号 D.市场的行政领导者计划指令 6.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 )。 A.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B.计划形成价格的机制 C.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

7.市场机制对经济运行发挥作用,必须要求( )。 A.国家完全放任自流 B.市场不受法律法规约束 C.价格完全取决于政府决定 D.市场竞争主体自我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8.下列情况中,属负外部性的是( )。 A.某公司支付费用对其雇员进行长期的技术培训后,受训的雇员却“跳槽”到其他单位而不付给公司任何费用或只付给较低费用 B.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排放大量的烟尘和污水,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又不为此付出任何代价或只付出很小的代价 C.人们对公路等公共物品无偿的或只付很少费用的使用 D.盗版光盘在泛滥使用,正版光盘的设计者和制造商无法得到与其劳动成果相应的报酬 9.在市场经济国家,公路、地铁、无线电视大都是由国家而不是由私人来投资的,其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是,上述部门( )。 A.属于垄断性行业 B.属于公共物品的生产部门 C.具有负外部性的特点 D.关系国计民生 10.负外部性的存在是导致市场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负外部性的方法很多,其中。最重要的现代方法是( )。 A.政府利用税收和补贴的手段进行调节 B.合并相关企业,使外部性内部化 C.由政府投资生产相关产品 D.明晰产权 11.目前,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小造纸厂、小化工厂、小炼油厂遍地开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造成的。 A.自然垄断 B.产权不明晰 C.信息不完全 D.市场功能缺陷 12.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

市场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1.市场怎样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 生产什么就是我应该生产什么,分别生产多少.如果市场上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稀缺,其价格会过高,传递出供不应求的信息,生产者就会产生多生产该产品的动机,而消费者就产生少用或不用该产品的动机,进而引起价格下落,直到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 如果某种产品相对于其用途过于丰裕,其价格又过低,传递出供过于求的信息,消费者就产生多使用该产品的动机,而生产者则产生少生产或不生产该种产品的动机,进而带来价格上涨,直至其稀缺程度符合其用途为止。企业会因为利润低而离开亏损的行业,同样也会受高利润的吸引转而生产诉求较高的物品。 2.市场怎样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怎么生产就是,在确定生产什么的前提下,我该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最有效的生产.“如何生产”是指生产者如何组合配置资源。是多用劳动力,还是多用机器设备;是用普通材料,还是用高档材料;是用一般技术,还是采用较高技术。有些时候,技术的改进只是渐进的,往往是改善机器性能或调整投入组合以获得较大的成本优势,即要看其要素组合成本价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资本比使用劳动力成本低,就采用相对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如果采用一般技术比采用较高技术成本高,那就采用较高技术。企业会通过成本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产品生产。通过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市场怎样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价格则决定了为谁生产(价高者,也就是需求意愿最多的人得)。“为谁生产”是指产品在社会成员之间如何分配的问题。它取决于市场上的家庭、个人的收入状况。指最终由哪些人来消费这些产品,产品是由生产者生产由消费者消费,这其中通过一些机制来决定哪部分人使用这些产品哪部分人不使用,在市场机制均衡下,所有保留价格高于当前市场价格人消费,而低于的人不消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格局,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以及生产要素的占有结构。要素市场(如生产要素市场)决定了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的水平。这些被称为要素价格。一个人可能分别从工作、股票、存款、财产上获得工资、红利、利息和租金。把要素取得的所有收益加总在一起,我们可以计算出他的市场收入。因此,收入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人、小时、英亩等)和价格(工资率、地租等)。收入格局将决定人们对各种产品的消费意愿和支付能力,并使产品在社会成员(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考试复习题

社会主义经济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 ( C )。 A. 均衡的货币政策 B. 紧的货币政策 C. 松的货币政策 D. 松紧搭配的货币政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是( D )。 A. 计划手段 B. 行政手段 C. 法律手段 D. 经济手段 3.市场体系的三大支柱是( B )。 A. 商品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 B. 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 C. 资本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劳动力市场 D. 生产资料市场、期货市场、技术和信息市场 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D )。 A. 对生产资料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 对消费资料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 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其核心是正确选择( A )。 A. 资源的配置方式 B. 所有制形式 C. 经济决策体系 D. 利益和动力调节体系 6.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是指( A )。 A.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B.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基本平 C. 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的基本平衡 D. 进出口贸易额基本平衡 7.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是( A )。 A. 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 B. 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 C. 实现充分就业 D. 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 8.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 C )。 A.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B. 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 9.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既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由( A )决定的。 A.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性 B. 所有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 C.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 D.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特点 10.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正确理解是( C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国家的宏观调控 B. 市场调节完全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国家宏观调控则主要是行政手段 C. 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内在统一的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说明市场经济本身就有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 11.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C ) A. 解决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 实现共同富裕 D. 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C )。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合理的个人收人分配调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13.市场经济是( B )。 A.一种基本经济制度B.一种经济运行方式 C.一种资本组织形式D.一种生产经营方式 14.市场经济发展中,既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有国家的宏观调控,这是由( A )决定的。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性 B.所有市场经济本身的特点 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固有的特点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的特点 15.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 C )。 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同 B.国家对经济运行宏观调控的方式不同 C.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不同 D.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同 16.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C )。 A.加强宏观调控B.完善市场体系 C.实行政企分开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7.在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股东利益,这种情况存在的一般原因是( D )。 A.在公司中不存在企业资产所有者的有限财产责任制 1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从经济学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下面结合经济学理论谈谈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一、?????? 市场决定配置资源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对市场定义:“市场是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市场经济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市场机制是市场有机体各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市场运行的形式和手段,是由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决定的供给,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运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即政府和市场,我国改革实践中对市场作用的认识有三次飞跃,计 划经济的政府配置、基础性作用、决定性作用。 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亚当斯密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在调整人们的经济行为,从而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这种自发调节机制通过价格起作用。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引导所发挥着信号作用,即价格协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决策,较高的价格趋于抑制消费者购买,同时会刺激生产;而较低的价格则鼓励

消费,同时抑制生产,价格在市场机制中起平衡作用。当市场平衡了所有影响经济的力量时,市场就达到了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下面通过图示来说明: 在均衡价格水平上,市场不存在短缺和过剩,如上图所示,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点E处的价格)时,就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过剩局面,于是供给方迫于需求不足的压力,自动降低价格;当价格低于均衡价格时,就会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短缺局面,于是需求方迫于需求过度的竞争压力,只好接受供给方提价的要求,从而价格上升,最终达到均衡价格。 三、市场、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斯密所说价格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的:交易者是完全理性的、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信息是完全的、产权是明晰的。而现实生活中,以上条件并非完全具备,从而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即资源配置处于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代表的市场势力、外部性、公共物品与不完全信息。凯恩斯在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经济危机和萧条的局面,提出政府必须参与经济,这就是看得见的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提高效率、增进公平以及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增长。政府也有失灵,表现为政府不务正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GAI)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 第一[篇基本理论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的时间:92年14大 基本框架:1基石(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5个支柱(1.现代企业制度2.市场体系3.分配制度4.宏观调空5.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 转变: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体制的转变 目标:1.10年把框架搭起来(2002年16大提出)2.再用10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1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理论 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基础,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形式。 其一般特征:1.资源配置以市场为基础2.企业经营独立自主3.宏观调空间接进行4.市场体系相对完善5.经济管理依法进行 (X)市场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三要素),还有是利益机制。其主要功能:1、配置资源功能2、推进技术进步与节约消耗功能。其局限性:1、滞后性2、局部性3、短期性4、不稳定性 市场经济的运行原则:P13(B)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依据。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也在发生规律。原因:市场经济是依据一定的经济规律运行的,由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运行形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自然就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依据。 (X)市场经济运行原则:1、等价交换原则2、自由竞争3、优胜劣汰4、机会均等5、诚实守信6、开放原则 P24(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条件与一般市场经济是相同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与一般市场经济是相同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与一般市场经济也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 1.市场运行主体以公有制企业为主 2.市场主体的个人收入分配总体上以按劳分配为主 3.市场经济运行要求宏观调空保持较强力度 P32(L)进一步深化所有制改革的思路 第一.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还要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发展。 第二.(B)继续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坚持贯彻国有经济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对少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

市场经济理论整理

1.怎么理解市场经济的性质?(不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市场经济是直接以交换取得价值和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的存在需要两个条件:1.物质剩余。2.在不同商品所有者之间交换。 市场经济是一个由千千万万的厂商和个人自主参与交易形式,在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挥。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的价值规律。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是受供求关系影响,沿着自身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经济的第一个性质:自发性。在交易过程中,我们常能看到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不同。当涨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加大生产投入;当减价时,卖方会自发的减少生产投入。 市场经济的第二个性质:盲目性。市场的范围之大使得谁也无法客观宏观的去分析观察,参与者们大多以价格的增幅程度来决定是否参与,与参与程度。 市场经济的第三个性质:滞后性。参与者盲目自发的投入生产,而生产是一个相对于价格变动耗时较长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常能看到一种商品降价后,它的供应量却在上升。 2.什么是市场失灵?为什么需要政府出手干预?政府用何种手段? 答:一、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通常也被描述为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其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1)局部效应。指市场机制不能调节公共产品的供给,只能调节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2)外部效应。指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他人造成影响,而自己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或价格中;(3)垄断效应。存在垄断,价格必然有利于垄断者,产量就不会达到最低成本时的规模经济状态,难以引导资源有利配置,而且垄断产量低于均衡产量,带来效率损失;(4)分化效应。完全有市场调节分配,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因为人地竞争起点不同,即使竞争过程是公平的,结果也不会实现公平;(5)失衡效应。指仅靠市场调节不能保证国民经济总量综合平衡和稳定增长。因为微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一般不完全,带有一定盲目性。 二、由于市场失灵,资源有效配置不法实现。同时,政府具有干预的可能性,因此政府要出手干预。见PPT 三、政府干预手段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立法和行政手段。这主要是指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指定经济政策、实行公共管制、规定垄断产品和公共物品价格等。例如,为了对付垄断,制定反垄断法,实行公共管制,由政府规定价格或收益率。对外部效应大的物品,政府可以采取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如强制排污工厂停产,限期治理,或对受损单位给予应有的补偿。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公共生产是指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主要是生产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也可以在垄断部门建立公共生产,并从效率或社会福利角度规定价格。政府组织公共生产,不仅是出于提供公共物品的目的,而且是出于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和经济稳定的目的。按广义的生产概念,公共生产既包括生产有有形物品的工商企业,也包括提供无形物品和服务的学校、医院、文艺团体、气象部门以及政府机关和国防部门等。比如,为了弥补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和不对称,政府有关部门要定期向社会提供有关商品供求状况,价格趋宏观经济运行和前景预测的资料,而政府提供经济信息是一种社会性服务,也属于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范围。 3)财政手段。应当指出,财政手段既不直接生产也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而是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筹集经费和资金,最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同时又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财政政策等手段调控市场经济的运行。 3.为什么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也要讲公平?如何突破公平不易实现的瓶颈? 答:初次分配一般是指国民收入作必要的扣除(税收、企业年金)之后在生产参与者中进行的分配,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主体在生产过程中权利与义务、作用与地位、付出与报偿之间的平等关系。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是在全社会各种微观单位内部分散进行的分配,涉及的利益主体也日益多元和复杂。可以说,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能否正常运行。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二次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能在此格局基础上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如果初次分配中、不公平问题很严重,二次分配即使能从社会公平的角度,采取必要调节措施,其绩效也未必理想。例如目前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因此必须在初次分配,尤其是收入分配中,实现公平与效率并存。 当前的初次分配不公问题主要是由于体制不健全和制度不完善引起的,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的办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