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研究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研究进展

作者:王菲

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 天津300052

刊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s

年,卷(期):2014,40(5)

引用本文格式:王菲血管性痴呆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5)

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的气道平滑肌收缩、管腔阻力增加和气流受限等典型AHR 表现.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激发浓度与小气道指标P 50 (!=42.99)及BMI 指数(!=-110.554)呈现显著相关性,说明小气道指标有重要临床价值.Dmin 代表诱发患者出现气道高反应的最小累积剂量,是Asto-graph 法中最重要的指标,该指标与反映小气道水平的P 50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06.说明激发试验阳性患者,其小气道因慢性炎症反应已经受损,出现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气道重建的等病理学改变,反映这部分病变的MMEF 等指标可先于FEV 1出现改变.因此,小气道功能异常在气道高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可为确诊CVA 提供有力依据,也符合CVA 患者气道慢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的病生理特点.5a 的跟踪研究表明,对于哪些CVA 患者会发展成为典型哮喘并没有一个明显的提示指标,仅咳嗽的病程长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9] . 有研究显示女性哮喘患者首次喘息前慢性咳嗽患病率为男性的1.41倍,提示性别可能是影响慢性 咳嗽发生的因素之一[10] ,本试验未发现性别因素导 致的统计学差异.对于BMI 指数,一直存在超重人群与哮喘之间相关联系的怀疑,表2也表明激发浓度和PD 35,BMI 指数间存在相关联系.Thomson 将哮喘患者分为BMI 标准组、低于标准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后研究发现,所谓超重与哮喘之间的相关性,仅发现于女性患者中 [11] ,本研究未得出类似结论. 【参考文献】 [1]辛建保,向 敏,陶晓南,等.慢性干咳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即是 咳嗽变异型哮喘吗?[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3):138-14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 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3]Toshihiko F ,Shuji M ,Takeshi U ,et aI.The effect of seratrodast on eosinophiI cationic protein and symptoms in asthmatics [J ].J Asth-ma ,2003,40(3):257-264. [4]Yoshida M ,Aizawa Y ,Inoue H ,et aI.Effects of supIatast tosiIate on airway hyperresponsiveness and infIammation in asthma patients [J ].J Asthma ,2002,39(6):545-552. [5]杨志仁,胡杰贵,孙耕耘,等.234例慢性咳嗽患者气道高反应性 测定[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3,38(3):224-225. [6]狄洪震.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中的作用(附 123例报告)[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3):302-306.[7]罗 炜,赖克方,钟南山,等.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患者气道炎 症细胞及介质特征的探讨[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9):626-629. [8]朱 蕾,刘又宁,于润江.临床肺功能[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4:134. [9]Takeo N ,Yoshihiro N ,Teruaki N ,et aI.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ugh who deveIoped cIassic asthma during the course of cough variant asthma :a IongitudinaI study [J ].Respiration ,2005,72:606-611. [10]魏为利,邱忠民,吕寒静.性别对哮喘发病年龄的影响[J ].第四 军医大学学报, 2006,27(5):472-474.[11]Thomson CC ,CIark S ,Camargo CA.Body mass index and asthma se-verity among aduIts presenting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J ].Chest ,2003,124(3):795-802. 编辑 许昌泰 ?综述? 文章编号:1000-2790(2007)09-0860-04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石苗茜1综述,刘卫平2审校 (第四军医大学:1口腔医学系11队,2第四军医大学脑外科) 收稿日期:2006-12-28; 接受日期:2007-01-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512) 通讯作者:刘卫平.教授,主任医师.TeI :(029)84775328EmaiI :Iiuw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17421045.html, 作者简介:石苗茜.学员.TeI :(029)84777042 EmaiI :shi5791@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17421045.html, 【摘 要】血管性痴呆发病率日益增高,但发病机制不明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因此各方面研究日益受重视,本文主要对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病理类型、发病机制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病因病机;综述【中图号】R749.1 【文献标识码】B !"引言 血管性痴呆(VD )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的进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已成为继阿尔茨海默病(AD )后的第二大痴呆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VD 发病渐有上升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病员家庭、社会及国家增添了沉重的负荷.据国外资料报道,VD 是迄今为止唯一可防治的痴呆,如早期治疗会具 有可逆性[1] .因此探索VD 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以期 寻求早诊断、早预防、早治疗的有效措施,已成为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危险因素 已有的研究成果已证实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与VD 的产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e117421045.html, 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作者:王琳莹马英 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49期 摘要:在老年期痴呆中,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是两种主要疾病,其中前者有较明 确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而且治疗途径广泛,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血 管性痴呆的治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治疗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以及高级认知功能减退。其预后相对好,治疗途径广泛,且在一定程度上可进行预防。目前,VD 无特效疗法,关键在于预防脑血管疾病。该文对VD 的治疗进行总结和概括,以提高人们的认识,为VD 治疗提供一个客观依据和新的思路,并为VD 治疗寻找一种有效、简便、经济的治疗方法。 一、血管性痴呆的西医治疗 (一) VD的药物治疗 1.钙拮抗剂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的一种,与其他钙通道阻滞剂不同的是,降压作用较弱,具有极高的脂溶性,极易穿透血脑屏障,所以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尼莫地平对脑部血管及中枢神经具有双重保护作用。其治疗VD的作用可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扩张小动脉及微循环血管,防止血管痉挛性收缩,改善脑部血供;②抑制神经元细胞钙内流引起的钙超载,保护脑部神经元;③抑制缺血区脑细胞过氧化作用,减少自由基产生,保护缺血区神经元。本试验通过组内比较也印证了尼莫地平能够改善VD患者高级认知功能。 2.银杏叶提取物是一类天然的抗氧化剂,其在调节免疫、清除自由基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银杏叶提取物是血小板活化因子强有力的拮抗剂,具有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作用,能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和抗过敏等。对于VD 患者的临床治疗,在改善患者的智力精神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氨酪酸类药物及丹参制剂;在改善患者痴呆水平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胞二磷胆碱;在疗效方面,提示银杏叶提取物在治疗VD 上有显著作用。 3.吡咯脘类此类药物属于益智类药物,主要增加脑细胞的能量代谢,使神经细胞的反应性和兴奋性提高,可选择性作用于大脑皮层和海马,促进并增强患者记忆力,同时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代表药物为吡拉西坦、奥拉西坦。吡拉西坦为脑代谢改善药,属于γ-氨基丁酸的环形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治疗进展_张玉红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治疗进展* 张玉红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天津300450) 摘要血管性痴呆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痴呆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血管性痴呆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预后较好,治疗前景广阔,在一定程度可以预防。通过广泛检索近几年的文献,对文献中所记载的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中医临床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结果显示中医通过中药和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在改善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独特的疗效,现将近年来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进行综述。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中药,针刺 中图分类号:R9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87(2012)03-0076-03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于脑血管疾病的原因,造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损害所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1]。血管性痴呆是一种严重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增加,被认为是导致痴呆的第二位原因,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致残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0% 8.8%,每年每1000人中有1 3人发病[2]。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痴呆,血管性痴呆预后较好,治疗前景广阔,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及丰富的医疗实践,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且日益体现出在血管性痴呆防治上的优势。现将中医有关血管性痴呆临床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1.1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和优势,在血管性痴呆的诊治中也有较好的体现。早在2000年,许多学者对血管性痴呆的辨证分型进行了探讨,但临床分类存在着较大差异。2000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延缓衰老委员会在安徽合肥制定的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对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治进行了规范[3],将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分为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肝阳上亢证、火热内盛证、腑滞浊留证和气血亏虚证等7个类型。陈维等[4]认为,血管性痴呆的病位在脑,其始于肝气郁结,终因瘀血阻窍,而致脑失所养,灵机记性皆失,出现善忘痴呆等症状。周晓卿[5]认为中风后脏腑功能失调,运化失司,气血逆乱,风火痰瘀诸邪壅滞不解,化生浊毒,其最大特点是对人之形体和脏腑经络的损坏,其中最易损伤的是人之脑络,毒邪闭阻络脉,脑络不通,气血无以上奉至脑,清窍失灵,元神失聪进而灵机记性渐失,该病具有病急、病程长、缠绵难愈的临床特征。梅建伟等[6]将血管性痴呆分为3型:肝阳上亢肾精亏虚型,治宜平肝潜阳,补肾填精生髓,方用天麻钩藤饮合左归丸加减;痰瘀阻窍型,治宜健脾化湿,逐痰活血开窍,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治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取得明显疗效。 1.2分期论治郭明冬等[7]报道,将血管性痴呆分为早中晚期,早期实多虚少,以阴虚阳亢痰瘀阻窍为主,治宜化痰逐瘀,开窍醒神;中期疾病迁延,耗伤正气,虚实并见,以痰瘀阻窍与肝肾不足并重,治宜平肝潜阳,化痰逐瘀,气虚血瘀者以补阳还五汤化裁;晚期虚多实少,以肝肾阴虚为主,兼有痰瘀阻窍,治宜滋补肝肾,疗效明显。 1.3专法专方血管性痴呆多迁延起伏,虚实夹杂,证候表现多样,临床辨证分型不易统一,很多医家以专法专方治病,标本兼治,攻补结合,取得了明显疗效。主要有如下几种: 1.3.1补肾健脑法一些医家认为肾虚髓空,为血管性痴呆基本病理特征,病位在脑,病机主要与老年人肝肾已亏,水不涵木有关。补肾可以健脑,这是血管性痴呆从肾论治的基本理论依据[8]。黄太权等[9]探讨了补肾益精方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将61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口服石杉碱甲片,治疗组加服补肾益精中药,药物组成为枸杞子15g,肉苁蓉15g,石菖蒲10g,麦冬15g,茯苓15g,黄精15g,黄芪30g,鹿角胶15g,龟板胶15g,川芎10g,结果治疗组时间定向力、语言即刻记忆、注意力和计算力、物体命名、语言重复、图形描述能力均较 67天津药学Tianjin Pharmacy2012年第24卷第3期*收稿日期:2012-02-06

2016年口腔执业医师考点:根管治疗根尖预备法最新考试题库(完整版)

1、王某,男,68岁。因记忆力减退3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半年入院。3年前家人发现患者经常丢三落四,东西放下就找不着了,熟悉的物品说不上名字,只会说“那样东西”,情绪低落发呆,话少。病情逐渐加重,1年前不会烹饪自己熟悉的菜肴,见着老邻居不知叫什么名字,经常走错房间,外出不知回家的路,认为家人嫌他笨,说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孤僻懒散。半年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能胜任简单的家务,不会正确穿衣服,吃饭不知饥饱,自语痴笑,举止幼稚。查体神经系统无明显阳性体征。头颅CT示广泛性脑萎缩。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0.5分 A.老年良性记忆减退 B.老年抑郁症 C.阿尔茨海默病 D.老年精神分裂症 E.脑血管性痴呆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该患者为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以智能损害为主要表现,意识清晰,存在记忆障碍、认知障碍和情绪障碍,有失语、失认、失命名等大脑皮层受损的表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头颅CT证明有脑萎缩,无卒中史,无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可排除老年精神分裂症、血管性痴呆。老年抑郁症也可出现假性痴呆的表现,但这类患者多有情感障碍家族史,出现抑郁心境,早醒,记忆力减退等,且患者常是情绪低落在先而记忆力减退在后,通过治疗可治愈,而该患者则否认自己有病,埋怨别人说他笨,无自知力,治疗效果差,痴呆进展性加重,可排除抑郁症。老年良性记忆障碍 2、患者男性,28岁,工人。高中文化。自诉6个月前因家中出事后,突然感觉心慌、胸闷、头颈部不适,诉感到“有一股气从胸部往上冲,经过颈部直达头顶的感觉”,为此感到紧张不安、夜间失眠。首先最需要做的辅助检查是0.5分 A.头部CT B.脑电图 C.心电图 D.胸部X片 E.心脏B超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患者因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需与心脏疾患相鉴别。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VaD)是引起老年期痴呆的第二病因,在痴呆中占10%~50%[1]。VaD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不同的血管病理变化均可引起VaD症状,包括大、小动脉病变,弥漫性缺血性白质病变,心脏脱落栓子的栓塞,血流动力学改变,出血,血液学因素和遗传性疾病等[2]。 目前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不能发现非痴呆的认知障碍及促进血管性痴呆的防治。用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可以涵盖所有与血管危险因素和脑血管病变有关的各种程度的认知障碍,促进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3]。 1 血管性痴呆(VaD)和血管性认知障碍(VCI)[3] 血管性痴呆(VaD)是一种明显的皮质下痴呆,并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近年来,随着将脑血管病(CVD)确立为痴呆的一个直接或间接危险因素。VaD的临床诊断标准逐渐建立。目前国际上常用的VaD诊断标准DSM-Ⅳ是特异性最高的,分“可能”、“可疑”和“肯定”3种诊断。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中卒中研究所与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4]VaD诊断标准由于特异性很高,已被普遍接受,目前广泛用于临床试验中单纯性VaD病例的筛选。各种VaD诊断标准均强调必须有痴呆和CVD的证据(病史、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证据)以及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即卒中后一定时间内发生痴呆),这使得VaD的诊断被分为两步:首先要确定为痴呆(符合以Alzheimer’s Disease,AD

为模板的痴呆定义),然后再与AD相区别(根据血管危险因素、缺血评分和影像学变化等)。许多临床和神经心理学研究表明,按照AD型痴呆的诊断标准不能发现许多CVD导致的认知障碍,尤其是未达到痴呆标准者,也就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提出应该同更宽泛的血管性认知障碍(VDI)概念来代表VaD,目的是将VaD诊断标准从传统的痴呆标准中摆脱出来[5]。目前应用的VaD诊断标准所发现的患者都是认知损害已不能恢复的晚期患者,不能实现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因此,VCI概念的社会和医学意义就在于摆脱了传统痴呆定义的束缚,强调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障碍能早期诊断和干预,以避免损害加重而达到影响职业、社会和日常生活的能力的程度。 VCI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一组疾病。根据认知障碍的严重程度,可将VCI分为血管性遗忘型认知障碍(MCI)、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和VaD。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可能是最常见的VCI类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大血管性、栓塞性和低灌注性)、关键部位型(大血管性、栓塞性、小血管型和低灌注性)和皮质下型(小血管性、低灌注性和不完全梗死性);血管性非痴呆性认知障碍的诊断标准是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的认知障碍,同时具有血管病变的依据。 VCI诊断标准: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脑血管疾病的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呈波动性发展;记忆力相对保留或较少损害,注意和执行等认知功能受损较重;脑血管病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并除外其他疾病;不够痴呆的诊断标准。

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相关研究及治疗进展 作者:魏居瑞编辑:studa20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血管性痴呆发病的相关因素和治疗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神经干细胞治疗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系指在缺血性、出血性及急慢性缺血缺氧性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脑组织损害基础上产生的以高级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研究显示[1],血管性痴呆被认为是导致老年性痴呆的第2位原因,发病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随着社会老龄化,VaD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上升,在世界范围内已成为继心脏病、癌症之后第3位的致死性疾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1 VaD发病的相关因素 到目前为止,引起脑血管病的某些危险因素与痴呆的关系尚不确定,而痴呆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与卒中无关的一些因素。多数研究显示:VaD往往是自身危险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身因素包括非遗传因素和遗传因素。非遗传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低教育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病、血脂异常、吸烟、大量饮酒、肥胖、不良饮食习惯等[2]。最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激素、微量元素、神经免疫因素及神经递质等遗传因素主要表现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 1.1个体因素 各个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认为年龄在VaD的发病中是一个比较确定重要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VaD的发病率亦成倍增长。有研究报道,55岁以上人群中,年龄每增加5岁的相对危险度增多1.35倍[3]。种族不同,其血管性痴呆发生率亦不同,一般认为,血管性痴呆更多见于俄罗斯、日本、中国,而欧洲和北美洲AD多见。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文化程度愈高,其VaD的发病率愈低。但是,教育作为痴呆的一个保护因素,同时还受到其他一些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如职业、收入或早年的生活经历等。心理因素与血管性痴呆的关系非常密切,患抑郁症与不患抑郁症的老年人中,前者患VaD的相对危险度是后者的1.91倍,抑郁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一个早期预兆。 1.2血管性危险因素 就血管性危险因素而言,脑血管病可以引起认知功能损害。一项关于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流行病学调查中,76 %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血管性痴呆是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关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应用比较广泛的是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的诊断标准。血管性痴呆病因较明确,若能早期诊断,预后相对较好。治疗主要包括针对原发性的脑血管疾病和促进脑功能恢复两方面。 1.血管性痴呆的诊断 目前VaD的诊断标准很多,以下是使用较广的4种诊断标准。美国精神疾病统计和诊断手册第4版(DSM-IV)、WHO疾病分类第10修订版(ICE-10)、美国加州AD诊断和治疗中心(ADDTC)标准及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国际协会(NINDS-AIREN)。这些诊断标准的共同特点都包括3个步骤:(1)先确定有无痴呆;(2)再确定脑血管病尤其是卒中是否存在;(3)最后确定痴呆是否与脑血管病相关。 1.1 2002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 1.1.1 临床很可能(probable)血管性痴呆 (1)痴呆符合DSM-Ⅳ-R的诊断标准,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

明显下降,尤其是自身前后对比,记忆力下降,以及2个以上认知功能障碍,如定向、注意、言语、视空间功能、执行功 能、运动控制等,其严重程度已干扰日常生活,并经神经心理学测试证实。 (2)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临床检查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偏瘫、中枢性面瘫、感觉障碍、偏盲、言语障碍等,符合CT、MRI上相应病灶,可有/无卒中史。 影像学表现:多个腔隙性脑梗死或者大梗死灶或重要功能部位的梗死(如丘脑、基底前脑),或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3)痴呆与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痴呆发生于卒中后3个月内,并持续6个月以上;或认知功能障碍突然加重、或波动、或呈阶梯样逐渐进展。 (4)支持血管性痴呆诊断:(1)认知功能损害不均匀性(斑块状损害);(2)人格相对完整;(3)病程波动,多次脑卒中史;(4)可呈现步态障碍、假性球麻痹等体征;(5)存在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1.1.2 可能为(possible)血管性痴呆 1.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 2.有脑血管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 3.痴呆和脑血管病可能有关,但在时间或影像学方面证 据不足。 1.1.3 确诊血管性痴呆 临床诊断为很可能或可能的血管性痴呆,并由尸检或活检证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研究

血管性痴呆中医治疗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或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导致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一个综合征[1],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神经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为主,患者有明显的记忆、认知、思维、计算以及情绪和行为障碍。所有痴呆患者中血管性痴呆占25%[2]。目前西医尚未找到VD 的有效治疗方法,而中医药在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现讲血管性痴呆的中医治疗综述如下: 1中药治疗 1.1经方治疗李红[3]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血管性痴呆45例,1剂/d,3次/d,30d 1个疗程,结果显示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4.4%。吴天晨[4]等将6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组32例采用还少丹加减治疗,两组均治疗4w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0%,对照组为46.9%。赵勇军[5]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鳖甲煎丸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呲拉西坦片、尼莫地平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简易治疗表(MMSE)积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与行为能力量表(BBS)积分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组方治疗李敬会[6]认为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肾精亏虚是血管性痴呆病机,当以化痰开窍、活血化瘀、补肾填精为治法,自拟化痰祛瘀益智汤(治疗组)治疗血管性痴呆,治疗后,治疗组MMSE 评分增分,ADL 评分下降,血液粘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洁[7]等用天智颗粒(研究组)治疗血管性痴呆,对照组用奥拉西坦治疗。经治疗后发现,研究组有效率为84.4%,对照组有效率为6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定向力、记忆力及计算力均有改善,对应评分升高,组内治疗前后及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定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变形和红细胞压积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白晶[8]用芪参还五胶囊(治疗组)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与吡拉西坦片(对照组)治疗比较,治疗后治疗组ADL积分、BBS 积分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或P<0.01),对照组ADL、IADL、BBS 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或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徐莹[9]等用对照组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给予心脑通络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经治疗与治疗前相比,心脑通络液治疗后的MMSE 评分和HDS 评分明显提高,ADL积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显效率(23.3%)和有效率(60%)相比,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有效率(60%、86.7%)明显提高。 2针灸治疗

(完整版)四川大学华西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神经病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影像医学专业用) 前言 神经病学是医学各专业学生的临床课程之一,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有重要作用,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神经病学与其它医学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首先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神经生化、神经免疫等基础学科互相渗透,互相推动,其次又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联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导致其它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如丘脑出血常引起消化道溃疡,重症脑病可导致心律失常;而其它系统疾病同样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可促进脑梗死的发生。因此,神经病学与基础、临床多门学科密切相关。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学科。学习本学科的目的在于:掌握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法和神经科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神经系统常见病、危重病的诊治原则,熟悉神经病学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了解辅助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本大纲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贾建平主编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6版配套使用,适用于临床、影像等专业的教学。大纲所列教学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等方式进行教学。本大纲指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它为普通熟悉及一般了解的内容。理论课总学时为30学时。 本课程为考查课,学生理论课考核采用笔答考试方式为主,其成绩可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 各章的参考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0.5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损的定位诊断自学 第三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4 第四章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 第五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1 第六章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0.5 第七章头痛 1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 6 第九章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2 第十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1 第十二章运动障碍疾病 1.5 第十三章癫痫 1.5 第十四章脊髓疾病 2 第十五章周围神经疾病 2 第十六章自主神经系统疾病自学 第十七章神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 2 第十八章神经系统遗传性病自学 第十九章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疾病自学 第二十章睡眠障碍 1 第二十一章内科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1 合计30

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护理

时间:2014年7月日 地点:医护办公室 主持人:护士长 内容:血管性痴呆的护理查房 血管性痴呆的护理查房 一、护士长:今天我们进行一次护理查房,查房对象是406病室15床王恩启,查房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血管性痴呆护理及相关知识,提高我们科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检查护理措施落实情况,了解病人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以便及时给予解决,下面就有责任护士汪妹为大家介绍患者病情。 2、介绍病史:15床王恩启,男,71岁,1.血管性痴呆2.高血压病 3.脑梗死后遗症,入院主诉:认知障碍4-5年,加重一周。既往有“高血压、脑梗死”病史。入院时神志清楚,双侧臀部见陈旧性疤痕。查体:T37.3,P88/min,R21次/min,BP130/90mmHg。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专科情况:反应迟钝,强哭强笑面貌,双侧眼球运动会正常,左侧鼻唇沟浅,伸舌不合作,左侧肢体肌张力轻度增高,左侧肢体肌力Ⅳ级,双侧病理征阳性,脑膜刺激征阴性,平衡试验不合作。入院后按神经内科常规护

理遵医嘱予完善各项检查、改善循环、补液等对症处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现神志清楚、构音不清、营养一般、时有强哭强笑貌,仍有吞咽困难及认知障碍。皮肤情况良好。无发热。 二、主要护理问题及措施 1、有压疮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有关。 措施:○1、勤翻身:是预防褥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一般卧床病人每1-2小时翻身一次,并用水枕、软枕、气枕垫于骨隆突处,可起到局部悬空、减轻压力的作用。 ○2、经常给患者按摩拍背。 ○3、卧床患者的床褥要通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可用气垫床、高密度海绵床垫等。床单保持平整、干燥、清洁、无褶皱、无渣屑、无杂物。气垫床充气软硬适度,过度充气反而使皮肤压力增加。为病人更换床单时应防止拖、拉、拽,以防损坏皮肤。 ○4、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温水擦浴每天1-2次。擦洗时不可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不可用力擦拭,以防损伤皮肤。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清洗肛周皮肤,涂上强生婴儿护臀霜或护臀粉。 2、有受伤的危险:与认知障碍有关。 ○1、嘱家属加强陪护,注意安全防护。 ○2、予保护用具,如:床档。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 3、潜在并发症:感染 ○1、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被,及时更换湿汗衣被。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咽分泌物,加强翻身拍背,必要时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中国医药导报2019年7月第16卷第21期 ·综述·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21July 2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751、81260504)。 * 共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杨树龙(1966.4-),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生理学研究。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指由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以及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被认为是除阿尔茨海默症之外最常见的痴呆形式[1]。痴呆引起慢性和进行性认知障碍很难被治愈,缓慢的病情进展难以诊断,进而突出了早期识别痴呆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临床前期[2]。近几年,中医学独到的理论体系,在治疗VD 过程中的效果和优势日益凸显,现 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VD 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VD 的危险因素 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白质损伤,导致患者记忆力 下降和认知功能减退[3],增加患VD 的风险。Bornstein 等[4]研究报道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胰岛素抵抗等,最终导致VD 发生。大量数据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 是大脑、冠状动脉和其他血管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之 一[5]。进一步研究显示,HHcy 能改变脑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其细胞毒性作用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引起海马区细胞修复功能受损,进而导致记 忆功能减弱[6]。过度吸烟能够增加VD 发病率,每天吸烟2包以上的患者发生VD 的危险性加倍[7]。此外,VD 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VD 的发生率越高[8]。2VD 的发病机制2.1胆碱能系统受损 胆碱能系统几乎参与机体学习和记忆等神经系统所有功能的调节。大脑缺血可使胆碱能系统受损,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夹闭造模中,检测到在海马及脑白质中胆碱能通路明显受损[9]。2.2突触的改变 突触结构的可塑性是学习及记忆的重要生物学基础。在VD 早期,缺血缺氧导致突触结构的可塑性发生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损伤后修复以及学习记忆等功能[10]。2.3氧化应激 细胞内氧化还原的平衡机制被打破,会发生“氧 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邵亚兰1* 郑露茜2* 杨树龙1 1.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南昌 330006;2.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摘要]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因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造成的学习和记忆功能障碍综合征。目前该病的影响因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导致国内外缺乏确实、有效治疗VD 的方法。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VD 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主要包括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治疗、针药合用等方法来改善VD 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特点。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药治疗[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9)07(c)-0039-04 New progress in treatment of vascular dement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O Yalan 1*ZHENG Luxi 2*YANG Shulong 1 1.Department of Phys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2.Medical College,Nanchang University,Jiangxi Province,Nanchang 330006,China [Abstract]Vascular dementia (VD)is a syndrom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dysfunction caused by ischemic or hemor?rhagic stroke.At present,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athogenesis of the disease have not been completely clarified,re?sulting in the lack of a reli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f VD at home and abroad.In recent years,a lot of research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treatment of V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Chinese patent medicine,acupuncture treatment,and acupuncture and medicine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VD.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afety and small side effects.[Key words]Vascular dementia;Risk factors;Pathogenesi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39

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

综述·讲座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进展 翁映虹,黄坚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州中医医院神经内科(广州510130) 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科技的进步和蓬勃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全球人口老龄化到来了。脑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血管性痴呆随之而来。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成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致精神和躯体残疾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欧美,VD患者占痴呆总患者的10%~20%;VD在亚洲的发生率较高,在日本VD患者大约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50%,这主要与卒中高发率有关[1]。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约为5%,其中血管性痴呆占20%左右,AD合并VD占10%~20%[2]。VD患者不仅生活质量下降,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VD是目前老年期痴呆中可预防和有希望治疗的痴呆之一,深入研究VD的诊断标准尤为重要和迫切。因此本文尝试对血管性痴呆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整理归纳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血管性痴呆打下基础,防止误诊、漏诊,为制定规范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1 VD的定义 疾病的定义通常包括疾病的病因或病理特点、性质、主要的临床症状等方面。通过查阅2005—2009年与VD诊治进展相关的文献资料,发现其对VD定义的描述各不相同。 1.1 VD的病因描述不一致 大部分文章在VD的定义中均表明与脑血管因素相关,但均未详细说明相关危险因素[3-7]。部分文章在VD定义中详细说明了脑血管病的种类,如吴启伟[8]认为VD是由于缺血或出血性脑血管病所致;赵云云等[9]认为VD是指由各种脑血管病,包括梗死、出血和缺血相关性改变所致;王春菊等[10]认为VD是由脑卒中或长期慢性脑缺血引起的广泛的或局灶的脑循环障碍导致;李瑾等[11]认为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欧世宁[12]、季永侠等[13]、陈慧芳等[14]、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15]认为VD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 1.2 VD的性质表述不一致 一些文章直接把VD定性为痴呆,而未对痴呆进行进一步分类或解释,如唐素霞等[16]认为VD是一种明显的皮质下痴呆。有的文章未明确区分血管性痴呆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4,8,11]。部分文章仅概括VD的性质为一种临床综合征[3,5-7]。一部分文章认为VD 是一种痴呆综合征[9-10,12-13]。陈慧芳等[14]认为VD是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专家组[15]认为VD是获得性认知损害综合征。 1.3 VD的症状描述不一致 汪皖君等[4]、欧世宁[12]认为VD临床表现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尚有系列异常的神经心理症状和精神行为。所查阅的其余文章在VD定义中未提及具有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体征,部分文章 中未在定义中详细描述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种类,如王春菊等[10]认为VD表现为大脑皮层的高级功能进行性衰退;唐素霞等[16]认为VD症状是伴有执行功能障碍;贾建平等[7]认为VD症状是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陈春雷等[6]认为其症状除了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还有情感障碍;吴启伟[8]认为VD的症状是以记忆、认知功能缺损为主,可伴有语言、运动、视空间及人格障碍等;季永侠等[13]认为VD症状为语言、记忆、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计算力、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有部分文章未描述其症状[3,5,9,11,14]。 1.4 VD定义的归纳总结 现VD的定义是以AD的定义为模板,较难体现VD的特征。且文献报道中VD的定义不一致,可导致相关研究的入选人群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研究结果。故统一和完善VD的定义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将VD定义为一种由各种脑血管病(缺血或出血或急慢性缺氧性脑血管病等)引起的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一组获得性严重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除神经系统定位损害的症状和体征外,还有执行能力、定向力、近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人格和抽象判断力等认知功能受损较为恰当。其危险因素[16]有与脑卒中相关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卒中后脑血管损害因素),及其他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饮酒、吸烟、文化程度、心理与社会因素、感染、遗传因素)。 2 VD的诊断标准 在国内外,VD的诊断现尚无统一标准[9]。现有的国际诊断标准主要有DSM-Ⅳ(美国精神病协会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第4版)、ADDTC(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1992年)、NINDS-AIREN(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瑞士神经科学研究所国际协会,1993年)、ICD-10(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1992年)等,目前最为常用的是前3个标准。 我国VD常用的诊断标准有2006年中国防治认知功能障碍专家共识提出的VD诊断[15]、2005年中华医学会制定的中国VD诊断标准[17]、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延缓衰老专业委员会痴呆工作小组2002年制订的《VaD标准(研究版)》[18]等。 2.1 各类VD诊断标准的特点 现诊断VD必须具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的证据,且两者之间有明确相关性。但由于“痴呆”和“脑血管病”的诊断仍存在一些不一致[19],且两者之间相关性较难明确,故给VD诊断造成一定的困难。 现有VD诊断标准各具特色,如DSM-Ⅳ标准具备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症状及脑血管病证据;NINDS-AIREN标准则引入了病程呈阶梯性恶化的要素;ICD-10标准强调了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治进展

血管性痴呆中医诊疗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 刘征堂 一、概述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血管性痴呆( VaD ) 的发病率明显上升。我国血管性痴呆的患病调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痴呆的患病率为3.96%,其中血管性痴呆占到了2/3,其发病率相当高,而且它的致残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血管性痴呆发病较为明确,具有潜在的可防治性,因而被称为可逆性痴呆,及早治疗对智能改善或者是逆转 尤为显著 , 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中医药学在血管性痴呆的辨证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延缓疾病的进展。 二、痴呆的概念和特点 ( 一 ) 痴呆的概念 痴呆 ( Dementia ) 是一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成年人和老年人,是指由于大脑的器质性改变使曾经发达的智能再次低下,是一种获得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即在无意识障碍的情况下,在记忆、认知、语言、视空间技能、情感和人格等精神心理活动中,有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及其他至少一项缺损,同时伴有社会生活活动能力减退的一种状态。并且上述症状和功能损害至少已经存在4-6个月才能诊断。 (二)痴呆的特征 它是后天获得的、有持续性、有多个认知功能的损害。大脑皮层的功能较多,大脑功能包括认知、记忆、思维、计算、定向等,由于这些功能的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下降、生活能力减低、认知功能明显减退,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判断,明显的影响日常生活能力或者社会职业功能,并且与以往水平相比有显著的降低等。 三、血管性痴呆的概念 血管性痴呆 (Vascular Dementia , VD) 是指各种脑血管病引起的获得性智能障碍综合症,与老年性痴呆相比,血管性痴呆具有可预防性和可治疗性,但是由于受到诊断标准的限制,早期的血管性痴呆患者并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从而丧失了治疗的机会。为使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之前能被发现,而产生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概念,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痴呆的早期状态。 四、血管性痴呆的中医学认识 (一)病名 从中医学的角度讲,血管性痴呆属于中医老年病呆病的范畴。祖国医学有呆病、文痴、痴呆、善忘等记载。其发生于中风病之后以老年人居多,病位在脑,涉及肝、肾、心、脾,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精气亏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 (二)文献记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