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词曲五首 二课时

诗词曲五首 二课时

诗词曲五首 二课时
诗词曲五首 二课时

曲周县第三中学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课题:诗词曲五首二课时授课人_____

上课时间__年___月___日__年级__班姓名_____

24、部编九下《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3.反复诵读,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品析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诗词曲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 2.了解五首诗词曲在体裁、形式上的特点。 难点: 提高感受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的能力。 课时安排 2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古典诗词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传承华夏传统、弘扬人文精神和提高审美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今天,让我们共同来鉴赏几首古代诗词曲,感受其独有的魅力。 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⑴提问:有谁能把预习中搜集到本课作者的信息介绍下? ⑵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与高适并称“高岑”。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安史乱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辛弃疾(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的“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是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他隐居济南云庄8年期间,“寄傲山林,纵情诗酒”,创作了大量诗文散曲。 2.相关作品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诗中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本诗不仅抒发了这一老兵“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具有一定的史诗意义。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25课诗词曲五首

白沙中心学校“预研+分层+合作”课堂教学模式 学科:___语文_________设计人:肖岚备课组:八年级审核: 25课《诗词曲五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五首诗词曲,掌握生字词 2.了解背景常识,理解诗歌内容,品味精美的语言 3.体会诗人的情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预学(第一课时) (1)注音 闻笛赋()烂柯人()折戟()销() 干戈()絮()寥落()惶恐() 宫阙()绮()婵娟()踌躇()(2)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零丁洋里叹零丁()留取丹心照汗青()把酒问青天()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千里共婵娟()伤心秦汉经行处()

二、课堂探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紧承白诗末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运用了两个________抒发诗人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颈联蕴含哲理,包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尾联是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______________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 前两句写_______________;后两句发_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我自信我成功我学习我快乐 2 / 7 第二课时 一、默写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2.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 1 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知识梳理 1、走进作者 三、鉴赏:《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 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 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四、鉴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教案(新课标八年级下)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 教案与教学反思

23 诗词曲五首 杭信一中何逸冬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

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结构,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不合理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

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这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中的“折”“即”换掉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折”字写出了北风之猛,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表明雪下得大,下得早。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猛雪早。 5.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明确: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喻冬雪,比喻新奇贴切,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壮丽风光,又写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6.“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写军营将士的苦寒生活,反映了战争的艰苦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为送行场面渲染了悲凉气氛。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所展示的画面,并谈谈这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傍晚时分,辕门外,大雪纷纷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尽管风刮得挺猛,红旗却一动也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旗帜在寒风中毫不动摇、威武不屈的形象是将士的象征。这两句一动一静,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8.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运用留白手法,写得含蓄,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字字传神,含蓄隽永。

25诗词曲五首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关于诗歌。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3.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3.齐读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2.解题。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优秀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优秀的《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2、学习并了解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特点; 3、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新课导入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更标志着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学的五首诗歌都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要通过学习和吟诵,领会诗歌的优美意境。 二、课文赏析 1、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⑴写作背景: 唐敬宗宝历二年,诗人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的刺史白居易相会,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诗《醉赠二十八使君》相赠。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此诗回赠白居易。 ⑵赏析诗歌:

⑶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弃置身”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③颈联写得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④尾联又有何用意? 分析: 首联:用被贬谪地的荒凉和时间的漫长,表达了作者痛苦、孤寂的心情; 颔联: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抒发了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颈联:用比喻的修辞,抒发了诗人的身世之感,表达了作者豁达的心境; 尾联:点睛之笔,,点明酬答题义,既对友人的感谢,也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赤壁》 ⑴写作背景:文章写于杜牧黄州刺史时。赤壁是东汉献帝13年,周谕大败曹操。但杜牧所写的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岗,所以说杜牧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课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诗词曲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23诗词曲五首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名篇佳作浩若繁星,反映战争的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十五从军征》,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十五从军征》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明确: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无人的踪迹。 2.说说下面这句诗的表达效果。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明确:这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一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布局,反复朗读诗歌,说说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明确: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弊病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表现出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目标导学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这是一首咏雪诗,也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友人归京的场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两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明确:前面重在咏雪,后八句主要是写送别。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一句完成了过渡。 3.诗中是从哪两个方面揭示了当时的天气寒冷? 明确:从正面和侧面来写当时天气寒冷的。正面:“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侧面:“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25诗词曲五首.doc

.诗词曲五首 25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教案

第23课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 【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 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 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 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 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从古至今咱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武装冲突不断,因此我们更应珍爱和平,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课外思考: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而又温暖的大家庭里,能为那些饱受战争残害的人们做些什么呢? 四、本课小结 这就是八十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而他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从古至今,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百姓不知还有多少。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练测 新人教版

第25课《诗词曲五首》导学练测 【字词综合运用】 (1)注音 闻笛赋(fù)烂柯人(kē)折戟(jǐ)销(xiāo) 干戈(gē)絮(xù)寥落(liáo)惶恐(huáng) 宫阙(què)绮(qǐ)婵娟(chán)踌躇(chóu chú) (2)多音字辨析 (3)形似字区别 (4)解词 暂凭杯酒长精神(增长,振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销蚀) 自将磨洗认前朝(拿起) 辛苦遭逢起一经(遭遇) 干戈寥落四周星(文中代指战争) 零丁洋里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代指史册。) 把酒问青天(端起) 高处不胜寒(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哪里比得上) 千里共婵娟(指月亮) 伤心秦汉经行处(经过) 【重点句子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名句,总说人生终有一死,一定要把一片火红的忠心永留史册,表明了文天祥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对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课文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市)人,唐代诗人、哲学家。有《刘宾客集》。 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现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后人称之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体道人,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 (2)背景知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古代酬赠诗中的名篇。唐敬宗宝历二年(826),诗人罢和州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

《诗词曲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诵,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诗词。 2.通过反复吟诵,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体悟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诗词中的描写抒情,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教学课时:五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讲新课前,请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十五从军征》,也是与战争有关。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乐府双璧”(又名长篇叙事诗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 2.创作背景 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

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翻译

八年级下册25课《诗词曲五首》翻译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参考译文】 谪居巴山楚水之地,使人倍觉凄凉,算来已有二十三年的时光。怀念故人,徒然吟诵《思旧赋》,此番归来,真如那在山中观棋烂了斧柄的王质返回家乡,恍如隔世,人事沧桑呵!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今日听到你的一曲高歌,令人意兴焕发,更有一杯美酒,令我精神豪兴、百倍增长。 赤壁 【参考译文】 一支断戟沉落在江底,久远岁月也未能将它消蚀,把它磨洗一番,认出是三国时代的兵器。假如东风不曾给予周瑜援助,大乔小乔两位夫人恐怕都会被锁进铜雀台里。

过零丁洋 【参考译文】 靠自己的刻苦努力,精通了一种经书,终于取得功名,开始了动荡艰辛的政治生涯;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零丁。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水调歌头 【参考译文】 明月何时出现的呢?端起酒杯仰问上苍。(又)不知天上的宫殿楼台,今夜是什么年月。我(有心)想驾风前去,

又怕琼楼玉宇的极高处,(我)耐不住那里的清寒。(况且在那里)起舞只能玩赏自己的孤影,哪如在人世间(痛快)呢!月亮转过朱阁,低照着美丽的窗户,照着不眠的诗人。不应有什么怨恨,(但它)为什么总是赶在(我)离别亲人的时候露着圆脸呢?(退而思之)人世本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此事自古难以圆满。只求亲人平安,千万里之外共赏此美月吧。 山坡羊·潼关怀古 【参考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西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国家兴起,受苦受难的是黎民百姓;国家灭亡,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一

《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八下语文第25课《诗词曲五首》标准练

二十五、诗词曲五首 〔积累与巩固〕 一、填空题。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有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的诗句是: 。 2、《赤壁》一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 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 。 4、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作者旷达胸襟,表现了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词句是: ;从“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通过写明月来表达对人生美好祝愿,道尽了千载离人心愿的词句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主旨句是 二、将下列作品按要求归类填空。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B.《赤壁》C.《过零丁洋》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E.《山坡羊·潼关怀古》 1.作品的作者分别是: 2.属唐代作品的有:;属宋代作品的有:;属元代作品的有。 3.属绝句的有:;属律诗的有:;属词的有:;属曲的有:。 三、解释加点的词。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暂凭杯酒长.精神() 折戟沉沙铁未销.()留取丹心照汗青 ..() 高处不胜 ..()..寒()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低.绮户()望西都,意踌躇 ..() 四、选择题。 1.对《赤壁》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赤壁”,三国时孙刘联军大破曹操处,在今湖北蒲圻西北,诗人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B.“折戟沉沙”写出了曹军丢盔弃甲的惨状。 C.“周郎”指周瑜。周郎让人想到周瑜当年英姿勃发,年少有为的风采。“东风”指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之事。 D.最后一句是说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 2.对《过零丁洋》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追述记事,说自己参加科举考试而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四年。B.颈联形象地抒发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沉慨叹,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也如雨中浮萍漂泊不定,世事难为。 C.颔联叙写往日抗元遭遇的挫折和被囚押的孤苦处境。这两句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感染力极强。

24.诗词曲五首 优秀教案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课文导入】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战争一直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主题,战争总是给人们带来灾难和痛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五首诗词曲,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学会珍惜和平生活。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词曲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掌握诗词曲常用的写作手法,品味诗词曲凝练、优美的语言,培养感悟诗词曲意蕴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1)岑参(约 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 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

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岑参的诗想象丰富,意境新奇,气势磅礴,风格奇峭,词采瑰丽,具有浪漫主义特色。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在文学史上,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与李清照并称为“济南二安”。辛弃疾现存词 600 余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的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 (3)文天祥(1236—1283),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4)张养浩(1270—1329),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透视:(1)《十五从军征》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 1979 年版)。题目是后人加的。《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泪下。当时繁复的兵役使得那个时代充满了小人物的心酸和无奈。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版),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唐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第二次出塞,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 ( 唐代协助地方长官处理事务的文官 ),住在轮台幕府 , 天宝十四年秋,友人武判官回归京城长安,诗人便作了这首诗送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