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第19课物质文明的进步

【内容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识记近代中国交通、照明、通讯、影像等物质文明“之最”。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过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开展探究式学习,采用表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在侵入中国的同时,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进步的物质文明。

【教学要点】

要点:交通工具、照明工具、通信工具的革新。

重点:近代中国新物质文明之最、新物质文明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难点: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何以会成为近代中国物质文明的摇篮?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由一把“双刃剑”导入,让学生讨论并回答: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给中国带来什么?注意从两方面进行引导:(1)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2)抗争、探索、物质文明的进步、生活方式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革……到底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物质文明的进步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探究】

给学生10分钟的时间看书,并完成下列表格

在学生看书过程中,提醒学生,先浏览课文,提取有效信息,再完成表格。同时,注意小字部分的有趣描述。之后,和学生一起完成表格,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介绍,及其意义。

演示当时的一些照片,对当时的一些名片、名优进行介绍。如《难夫难妻》、《歌女红牡丹》、《马路天使》、《渔光曲》等。京剧大师谭鑫培及其《定军山》影后胡蝶、阮玲玉、周璇等。以增加学生兴趣。

教学表格设计:

类别近代中国物质文明之最名称意义

交通工具

水路第一艘实用性蒸汽轮船“黄鹄号”改变了人民生活发展了城市经济改变了人民观念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轮船招商局

路第一条中国自建的铁路唐胥铁路

第一个出现汽车的城市上海

第一个成立出租汽车公司的城市上海

第一个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天津

第一个开通有轨电车的城市上海

照明

工具第一个使用煤气灯的城市上海

方便了人民生活

第一个使用电灯的城市上海

通讯

工具第一条敷设的水路电报线香港-上海加快了信息

的传播

第一个使用电话的城市上海

第一个设立电话交换所的城市上海

像第一家设立营业性的照相馆的城市上海丰富市民的生活

最早放映电影的城市

上海

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

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总结巩固】

提醒学生注意“上海”、“天津”时常最早。为什么?

明确:较早开放为通商口岸,较早接受近代文明……

提醒学生观察新旧文明的“碰撞”,讲述当时的趣闻,说明人们对新事物的接纳需要一个过程。

讨论回答P129页的现象分析:

强调一个事物的双面性,关键是怎么运用。

【真题训练】

1、1872年.《申报》驻香港的记者向上海发回新闻报道最快的方式是通过( C )

A、电话

B、无线电报

C、有线电报

D、电子邮件

(提示:1871年香港至上海有线电报敷设成功,而1872年其他三项在中国尚未出现。)

2、下列情况,不可能出现在19世纪的中国的是( D )

A、中国商人用有线电报传达信息

B、人们出行可以乘坐火车

C、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

D、天津市民坐在电脑前办公

【教学实践与反思】

“青蓝工程”汇报资料(2014—2015第一学期) 组别:初中历史组 青年教师:林丹婷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培养学生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淝水之战”中,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并注意引导学生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在“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中,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合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用于抗击强敌的精神。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 西晋兴亡以及原因,少数民族的内迁,前秦与淝水之战及其失败原因和教训,江南地区开发等。 【教学难点】 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深远影响等。 【教学方法】 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提问、讨论等方法,辅以板书或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 【课时】1课时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描写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他的成长过程正是男子汉的成长过程。本文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组织材料,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徜徉在幽默的语言中,感受着一个男孩的男子汉魅力。在一课时内,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同时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勇气和敢于面对挑战的意识。教学理念既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等手段充分实现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目标,又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件(挂图、幻灯片等)。 2.生字、多音字、新词卡片。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趣阅读 1.(板书:男子汉)你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是怎样的? 生1:顶天立地,敢做敢当。 生2:正直无私,心胸宽广。 2.看来每个人心中的男子汉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忆笔下的男子汉又是什么样子的吧! 3.师补全课题,生齐读。了解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是作者姐姐家的小男孩。 4.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作者? (生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对“男子汉”的理解,词典中的表述较为抽象,对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从学生的交流中,初步掌握学生的情感起点,为下面对文本的解读做铺垫。介绍作者王安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她是上海人,以及她在文坛的地位,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为学生感受王安忆对姐姐的孩子的殷切期盼做铺垫。 二、借助标题,把握内容 1.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接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篇课文有三个小标题, 进一步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有小标题) 3.教师相机板书3个小标题。那么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小标题的文章,想一想。 4.师小结:作者运用3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小标题具有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作用,便于读者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作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列小标题的形式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即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通过列小标题来组织材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教学目标; 1.认识“囊、露”等13个生字,会写“念、级”13个生字。重点指导写好“级、堂、改、亏“这几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下面这幅图片中的老虎(PPT出示)。作者又是用的哪个词语来描绘的呢? 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2.作者简介 二、字词乐园。 1.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开火车读。 náng jílòu juéxiàn yīn huō 窝囊班级露脸角色羡慕殷切豁出去 piěméi kuīhōng zhuōzá 撇嘴倒霉吃亏哄闹笨拙砸锅 2.我会给下列生字组词。 念级段俩练裤改逃亏挖堂砸锅 3.多音字组词。 露角 三、指导写字。 1.出示几个要求会写的大字。

(念、级、段、俩、练、裤、改、逃、亏、挖、堂、砸、锅) 2.动画演示“级”、“逃”“堂”“段”“锅“的笔顺。注意“段”的第一笔是撇,提醒学生不要连写。 3.“堂”上面要和“学”上边区分。“改”左边第三笔是提。“亏”字下面是竖折钩,不要和“专”字下面混淆。形近字比较:级极枪抢亏专练炼4.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四、当堂检测。 1.用“√”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窝囊.(lāng nāng)露.(lù lòu)脸角.(jiǎo jué)色殷.(yīn yīng)切撇.(piě piè)嘴想念.(liàn niàn)哄.(hōng hǒng)闹砸.(zá zhá)锅 2.给下列字加上偏旁再组词。 及____()两____()兆____()共____()路____()谷____()每____()出____()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认识了下作家叶至善笔下的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谁能说说这只“大老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吗? 二、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三、自主学习 1.请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松江九峰实验学校陶秀妹 【专题说明】 (1)地位与作用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用这一框题设置专题复习,是因为它的内容贯穿于本册教材的每一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是本册教材的一条主线,以此为中心把教材知识点有机地串起来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从教学内容上看,第一课《我的祖国,为你自豪》中的光辉灿烂的文化,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中的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第四课《科教兴国,立志成才》中的发展科技与教育、走科教兴国之路等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第二课《立足国情、强国富民》中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政策,都是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有关的内容。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都需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所以这一专题在教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从学情上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轮的学习,对本教材知识框架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每课每框原理、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这为专题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学生本身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内容在社会生活中有一定感性认识,为专题学习奠定基础,打开思路。在老师的引领下,能构建专题复习知识框架。 (3)从结业考要求上分析 学生应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含义,应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全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与教育。设置这一专题,使学生知道跨框跨课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更系统更全面地理解教材,灵活运用。 【知识结构梳理】附后 【课时安排】共三教时 第一教时——物质文明的含义。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分析原因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复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核心内容、意义。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目的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物质文明建设在科技的引领下更符合科学发展观。第二教时——精神文明的含义。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就,分析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的意义,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提高民族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发展科技和教育。 第三教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物质文明与提高全民族素质之间关系。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精神文明的支撑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物质文明的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个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专题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文明含义。理解物质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离不开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发展经济、加强物质文 明建设,依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加科学发展。了解精神文明的含义,认识在精 神文明建设中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更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懂得提高民族素质是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进一步发展科技和教育。知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关系,理解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建设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资料、讨论交流展示、观看视频,学会分析、归纳方法,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关系。学会将知识点有机串起来。体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取得的成就,感悟贯彻基本路线的意义、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培育和发扬 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而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发展 科技和教育。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的方法,学会层层剖析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责任意识,从身边小事做起,立志 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者关系;民族素质的重要性,提高民族素质即提高全民族

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情况及原因,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通过了解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分析改革的具体内容,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件进行考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南北朝这段错综复杂的历史过程,用点线结合的方法理顺历史头绪,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时序,并初步提高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能力。分析综合概括江南地区开发和北方民族走向大融合的原因、进程和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孝文帝改革是本课重点,南方开发的原因和北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我国饮食有南米北面,房屋南敞北实,说话南细北爽,性格南柔北刚等,那么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有什么特点呢?今天学习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 新课教学: 一、南朝与北朝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14到P115,淝水之战后我国南北方地区先后现哪些政权割据立。教师展示从东汉到南北朝的演变历程。学生记住南朝的都城是建康。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①引导学生思考P115想一想: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a江南社会相对安定。b北人南迁,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c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d江南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e江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无霜期长适宜水稻茶叶等作物生长,具有发展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②P116说说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农业:a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b水稻栽培技术提高,c推广麦豆,d广泛利用水利加工谷物。 手工业:a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b织锦制瓷业发展迅速,c造纸技术有很大提高,d冶炼技术进一步改进。 ③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a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时期的名称,孙吴、东晋、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六代京师之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读句子,用“√”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1.我盼望着能够得到一个角.(jué jiǎo)色,在文艺表演的舞台上露.(lù lòu)个脸,让观众们为我欢呼、鼓掌。 2.我藏在纸糊的老虎头里,不知道台下为什么乱哄.(hǒng hōng)哄的。 3.这棵小树有着奇特的五角.(jué jiǎo)形的绿叶,偶尔有晶莹透亮的露.(lù lòu)珠落下,就像是小树在哭泣。 二、看拼音,写生字。 1.有duàn()时间,我们liǎ()一起liàn()习跆拳道。 2.他穿上画着黑道道的黄布连衣kù(),戴着wā()了两个洞的老虎头,嘴里啊呜啊呜地叫着上了舞台,惹得大家哄táng()大笑。 3.剧中的两个人在餐馆中大打出手,把桌子、凳子、酒瓶、大guō()都zá()破了,其他人都慌忙táo()了出去。 三、读句子,给加点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填序号) ①指因获得荣誉或受到赞扬,脸上有光彩。②露面。 1.小华在校园歌曲大奖赛上拿了头奖,真给我们班露脸 ..了。() 2.我还以为扮老虎是最容易不过的了,不用说话,不用露脸 ..,没想到

也这么难。() ①因受委屈而烦闷。②无能,怯儒。 3.为了这件事,你可没少受窝囊 ..气。() 4.扮演哥哥的小朋友说我这只老虎太窝囊 ..,连豁虎跳也不会。()四、选词填空。 栽跟头闭门羹(gēng)砸锅 1.是啊,要是我会豁虎跳,这场戏就不至于()了。 2.今天去姥姥家,事先没有打电话,结果吃了个()。 3.怎么说,你也不听,()就记住了。 五、请结合课文内容,为下列三句话作批注,写出“我”的心情。 1.“不会豁虎跳算什么老虎。”他撇了撇嘴。 2.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话可多了。他说我这只老虎太窝囊,连豁虎跳也不会,只会在地上爬。还说他从没见过不会豁虎跳的老虎。 3.那位演哥哥的小朋友唉声叹气地对我说“你一出场就豁几个虎跳,那就强多了。” 六、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终于到了星期六,到了下午,到了我们班演出的那个时刻。 我套上老虎皮,戴上老虎头罩,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认识“徽、谜”等15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3.从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中,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1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根据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意。重点指导“唇、嘱”的读音,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习多音字“强、济”。 2.阅读理解 运用“先读通,再读懂”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读自悟。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体会其精彩之处。 3.表达运用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结合小标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揭题,提出问题 1.导入新课。

(1)理解“男子汉”的含义。 ①板书“男子汉”。 ②课件出示“男子汉”在词典中的含义。 男子汉:指男人,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 ③师引导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理解“男子汉”。 a.师引导:想一想,你认为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b.示例:刚强、沉着、独立、果敢、顶天立地、正直无私、胸怀宽广…… (2)师指导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 ①师指导:看来“男子汉”是个褒义词,一般用于称呼那些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男性。你能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吗? ②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2.揭示课题。 (1)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里的小男孩具备男子汉的品质了吗?他能不能被称为“男子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件出示:我们家的男子汉。 (3)师引读课题。 3.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相关资料。 (2)师读简介;生齐读。 【设计意图】词典中对“男子汉”的解释较为抽象,因此,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它。通过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强调课文解读过程中的焦点所在,为下面解读课文做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小男孩的特征。 ●结合小标题,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 (2)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预习。

人类文明进步与材料革新 核工程与核技术32班潘志吉学号2130302046 摘要:材料文明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每一次材 料领域的革新都会引发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反过来,人类文明进步不断积累又促进了材料 领域的新一轮革新。通过分析材料革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所起的作用,揭示了 材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引起人们对材料领域发展的关注,以及为未来材料 革新提供借鉴。 关键词:材料时代;革新;人类文明;新材料 引言材料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活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实际上,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离开对材料的使用相依赖。因此.人们也习惯于以材料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1]。从人类诞生至今,材料革新领域经历了六个时代,即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钢铁/水泥时代、硅材料时代、新材料时代。根据具体实例,对人类材料发展史与人类文明进程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在今天这个科技日新月异,新材料层出不穷的时代寻找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材料时代的划分时间及各个时代对应的人类文明进程如表1. 表 1 开始时间材料时代人类文明进程 公元前10万年石器时代文明起源 公元前3000年青铜器时代奴隶制国家时期 公元前1000年铁器时代封建社会时期 公元1800年钢和水泥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公元1950年硅材料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 公元1990年新材料时代全球化 一、材料时代及其划分 石器时代的人类从食物采集者成为食物生产者,石器时代按时间推进,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的使用为标志,而新石器时代以更为精致的磨制石器的使用为显著特征。在新石器时代,人类逐渐掌握了对火的使用,这就为青铜器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青铜是一种和其他元素的合金,常见的有铜和锡、铅的合金,因颜色呈青灰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内容所含时段相对较长,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历史过程也相应较多。因此,有必要先搞清楚本课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本课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从3世纪中叶到6世纪后期三百多年历史的简要脉络;一是各个时期内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 简要脉络大约由三个时期构成:第一个时期是西晋兴亡,讲述的主要事件是司马氏代魏和西晋的皇族纷争,连带简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在简略说明朝代的兴替之外,对十六国政权仅仅涉及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而着重讲述淝水之战。第三个时期是南朝,突出了江南经济的开发问题。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 关于“淝水之战”的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精神;探讨前秦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前秦军内部的民族矛盾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因素,进而懂得民族团结对于稳定政治的重大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核心内容,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加以学习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搞清楚江南开发的条件和原因、主要表现和重点区域、深远影响等问题。江南开发问题之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现象,而不是讲述具体的历史事件,趣味性不强,不太适应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结合课文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记载的资料,将江南开发前后的社会经济生活特点进行比较,加以阐释,尽可能能有直观的印象。 学法指导: 1.本课虽然头绪较多,但是着重要掌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可以指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两个问题。对于“淝水之战”应着重认识前秦失败的原因和对当时局势的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认识清楚江南开发的原因和条件、江南开发的成就以及江南开发的深远影响。2.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是学好本课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的图示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 复习巩固: 选择题 1.以下组合选项中,属以少胜多的战役有 ①马陵之战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 B.鲜卑族C.契丹族 D.匈奴族

三一文库(https://www.wendangku.net/doc/e517833620.html,)/入党材料/思想汇报 正确认识*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的关系 正确认识*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这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社会是经济、*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生活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

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生活的进步即*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三个文明”从来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

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融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南方经济发展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社会安定、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民族团结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维护社会安定、加强各民族团结的观念。 通过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突出表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进程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江南美景,美不胜收。南方的美丽是我国人民长 期辛勤劳动的结晶,今天的江南地区,依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 重要地位。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江南地区是这样记载的:

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的食物,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如此落后的江南,以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两晋与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一、南朝与北朝 教师:看书P114页,说一说什么是南朝?都城在哪? 学生:宋的统治结束之后,齐朝、梁朝、陈朝相继统治我国南方,历史上合称这四个王朝为“南朝”(420-589) 。建康为都城。 教师:为什么叫北朝?说说北朝政权变。 学生:因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在北方,历史上将其合称为“北朝”(439-581) 。439年,强盛的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时期结束。534-535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来,东魏、西魏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又统一北方。581年,北周覆亡。 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师:看书P115页,想一想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主要原因。 学生:原因:北人南迁;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的情况 学生:江南的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改进,农业迅速发展。 教师:说一说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情况。 学生:南朝时,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明显的发展,织锦、造纸、制瓷等技术有很大提高。 教师:议一议:为什么说建康的变化是江南地区进一步开发的缩影? 学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商业的兴旺和城市的繁荣。建康是南朝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它的变化可以说是江南地区开发的一个缩影。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习此时南方发展情况。那么此时北方发生什么样情况?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教师:思考: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北魏孝文帝是哪个民族的人? 学生:4世纪后期北魏建立都城在平城,北魏孝文帝是鲜卑族。 教师:(1)年轻的孝文帝继位后,北魏出现了那些迫在眉急问题? 学生:①北魏统一北方后,各民族融合趋势增强,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各族人民,激化了社会矛盾。

一、选择题 1.三国结束的先后顺序是() A魏蜀吴B蜀魏吴C吴蜀魏D蜀吴魏 2.西晋和东晋的建立者分别是() A司马懿和司马昭B司马昭和司马炎 C司马炎和司马睿D司马炎和司马昭 3. 东晋南朝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4.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渡似永嘉。”提到了永嘉五年(311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 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 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 5.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A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 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 二、填空题 1.年,司马懿的孙子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史称“西晋”。年,西晋军队灭掉了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2.从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西晋初年,人数达到几百万。 3.4世纪后期,人建立了前秦政权。重用为丞相,前秦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年,前秦进攻东晋。但由于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最终晋军大败前秦。战后,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熟,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西晋后期以来,北方人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和先进的。另外,江南地区的相对较少,比较安定。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的种植,推广到江南。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

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大概脉络:包括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晋和十六国的简单概念、前秦和淝水之战、南朝的简单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综合认识头绪纷繁和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把握其发展线索的能力有所提高。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并运用这种认识思考相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课前预习及小组活动任务】 一. 课前预习作业 1.曹丕死后,大臣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三国中国力最弱的最先被魏国灭亡。2. 266年,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3.西晋统一后,发生了,耗竭了西晋国力。 4.东汉末年以来,、、、、等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匈奴武装灭亡西晋。 5. 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定在,史称东晋。 6. 4世纪后期,氐族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统一了黄河流域。383年,在之战中,前秦被东晋击败,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7. 420年,东晋大将结束东晋统治,建立了“宋”。此后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8.从开始,北方人为逃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9.从以来,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潮流。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以种植为主,开始使用,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 11.江南冶金技术的一大进步是的采用。 12.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用具。 13.简述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二. 小组活动任务 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成语故事。 2.思考教材中“动脑筋”的有关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19 生命生命 执笔: 张丽审核人:张丽修改人:张丽 授课人:张丽授课时间:2017年5月3日班级:四(3)班 课题:生命生命课型:新授精读课文课时:两课时 学习内容: 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难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法指导:教学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课中分角色朗读法交流合作质疑法

课前 知识链接: 杏林子(1942--2003),本名刘侠,陜西省扶风县人。小时随家迁居台湾。十二岁患上类风湿关节炎 ,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损毁, 但写作不辍, 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杏林子的书,洋溢着她对生命的熱愛和赞美,正是这样一位只有小学六年级学历,靠着自我进修,用扭曲、肌肉萎缩的手,吃力地在稿纸上耕耘的轮椅上的作家创作了六十六部作品,其中四十多部剧本,两部小说,十多部散文。她在1980年在台湾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3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以及1990年获得吳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 自主学习: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把生字词读两遍,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课中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以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她的<生命.生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反复两次。)是啊!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题目呢?其实这是作者在思考。 二、检查预习 1、我来认真朗读课文。 2、我要正确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骚扰跃动强烈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规律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 3、理解词语 骚扰震撼震惊短暂糟蹋无限

第三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含义,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对经济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能结合实例对此作出初步分析。 2、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典型事例和图片,并运用对比、讨论交流的方法,说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对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责任意识,增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提高国民素质重要性的认同,立志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歌曲《越来越好》 2、教师收集相关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3、要求学生预习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素质 三、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多媒体播放歌曲]《越来越好》 师:请结合歌词说说人们的生活为什么会越来越好? 生:(略) 师:同学们说得对,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主要是因为我们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了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了教育和科技、坚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师:那么什么是物质文明?什么是精神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 出示课题]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板书) [ 多媒体出示] 教材P74页“阅读天地”------“华西村发展之路”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和P76页“知识窗”,并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 多媒体出示] 想一想:(1)材料中的“口袋”与“脑袋”分别喻指什么? (2)结合华西村的事例说说什么是物质文明?什么是精神文明? 生:(略)

第课江南经济的发展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课时:1 4、课题: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5、执教老师:陈桂美 二、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学习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的更替以及此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上承三国鼎立,下启魏晋南北朝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教师以一名导游的身份引领学生进行一次历史性游览,首先设计游览目标,根据游览目标提出游览须知,然后整个旅游行程设计为三个站点:西晋的灭亡、东晋和南北朝、江南经济的开发。在战歌游览过程中,充分挖掘和运用图、文、声、影等历史资源和百度网络搜索引领学生在提升能力、增强情感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其次是游览收获——知识竞答和 行囊展示,最后是再性准备——布置作业。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江南经济的发展。主要讲述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在本课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淝水之战,分析东晋取胜的原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重点,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分析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初步认识我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经济区域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努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 首先通过百度搜索,查阅最新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末年至南朝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这一时期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介绍】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认读“骚扰、欲望、震撼、糟蹋、有限、听诊器、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4、了解课文对比的写作方法,初步做到在口语及写作中加以运用。【教学内容】 1、反复品读课文,理解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结合作者杏林子的经历,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体会课题背后作者

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反思自己,懂得生命的珍贵,做到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借助文本,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导读解析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对比。同时,借助三个事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体会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随着学习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运用对比加以表达,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训练。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3.收集有关像杏林子一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 名人资料。 课前谈话。交流珍惜生命的名言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 2、板书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们家的男子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尝试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一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是什么情感呢? 3.和同学讨论,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一个小标题。 教学重点: 1.尝试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课文中的小标题,说一说为什么称这个孩子为“男子汉”?作者对他是什么情感呢? 教学难点: 和同学讨论,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一个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心中的男子汉是谁? 预设:学生们自由表达。 2.说一说你身边的男子汉。 预设:结合生活实际交流。 3.男子汉是什么意思呢?咱们来交流一下吧!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是谁呢? 4.一起走进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 二、认读生字 1.把每一个生字读准确,才能把课文读准确,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徽谜唇尚荤倔强嘱咐沮绪吭嘹妨廓 2.试着组词学习。 3.多音字:强。 4.和同桌互相指读生词。 5.学习“荤”。知道肉类的食品是荤菜,非肉类的食品是素菜。 三、初读课文

1.认真听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一个男子汉?讲了这个男子汉的哪些男子气概呢? 2.初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和同学一起探讨: 预设: (1)读好小标题。 (2)认读生字。 (3)了解大意。 (4)了解课文内容。 3.让我们一起来读小标题。 (1)他对事物的兴趣。 (2)他对独立的要求。 (3)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1.你喜欢这几个小标题吗? 2.咱们前面学的课文中有了一定的写小标题的经验了。如果让你给课文拟定小标题,你会怎样做呢? 3.在拟定小标题的问题上,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预设:自由表达。 4.我来写一写小标题: 预设: (1)男子汉——不挑食,能克制。 (2)男子汉——独立性格,不依赖。 (3)男子汉——适应改变,不哭闹。 三、感知理解 1.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你怎样看待这个称谓呢? (1)从“男子汉”的角度。 (2)从小男孩的角度。 预设: (1)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很独立,像是个男子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