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1年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2011年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2011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征求意见稿)

中国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联盟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1年12月

目录

一、世界软件产业及工业软件发展态势 (1)

(一)软件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支出小幅增长 (1)

(二)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投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3)

(三)欧美工业软件企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明显 (4)

二、2011中国工业软件发展概况 (7)

(一)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研发设计软件产业体系,核心软件在低端市场快速普及 (14)

(二)生产管理软件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中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14)

(三)生产过程控制软件在部分领域的产业化取得突破,加速从低端向中端市场迈进 . 14

(四)本土企业主导了部分装备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格局,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 (15)

三、工业软件企业发展情况及国内外对标分析 (16)

(一)工业软件上市企业转型发展,区域集中度高 (16)

(二)国内工业软件企业与国外差距不断缩小 (18)

四、工业软件产品发展分析 (25)

(一)企业资源管理(ERP)软件 (25)

(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 (29)

(三)制造执行系统(MES) (37)

(四)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 (45)

五、我国工业软件发展趋势 (49)

(一)上下求索,全面集成 (49)

(二)本土化、个性化需求愈加突出 (50)

(三)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51)

(四)新技术带来新机遇 (57)

附件1 工业软件定义与分类 (58)

附件2 2011中国工业软件相关政策与规划 (59)

附件3 典型工业软件上市企业列表 (78)

参考文献 (82)

一、世界软件产业及工业软件发展态势

(一)软件产业规模显著扩大,支出小幅增长

2011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中东、北非局势动荡不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引发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增大,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负增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美国经济放缓明显。在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上升的同时,新兴技术的浪潮正在孕育成长。

图12001~2011年世界软件产业规模

注:2010年按1美元=6.6元人民币计算,2011年按1美元=6.4元人民币计算。2011年数据为本报告预测值。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2011

2011年,世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1907亿美元,同比增速约为6%1(图1)。在2009年金融危机阴霾散去之后,在新一轮技术浪潮的推动和新兴商业模式的推广应用下,世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市场出现了反弹性增长,2010年增速达到14%。由于本年度全球

12010年同比增长之所以达到14%,是由于2009年产业负增长,基数较低的缘故。2011年6%的增长率为本报告预测值。

经济低迷,欧美、日本等重要市场并未发挥出应有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

新兴市场恢复势头加速,绝大部分市场增量将主要来自新兴市场国家。

2011年,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产业依然增速最快,年均增长率达15%左右。美国、欧盟虽然受到债务危机影响严重,但对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仍然高涨,保持4%~5%的增速。受大地震影响,东日本地区以软件产品和数据存储服务为主的产业受到重创,导致日本整个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出现4%的负增长,这一局面有望在下一年度出现明显改善(图2)。

图22006~2011年主要国家和地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

注:2010年按1美元=6.6元人民币计算,2011年按1美元=6.4元人民币计算。2011年数据为预测值。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不断深入,软件产业应用的领域更为广泛,软件服务在软件产业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软件产品在整个产业中的占比逐步下

降。本年度全球嵌入式软件、套装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等领域增长显著。

(二)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投入呈现恢复性增长

2011年,全球垂直行业应用2(表2-1)延续2010年的恢复增长势头,各行业应用支出都有所增长,其中医疗保健增长最快,政府应用增长最慢。金融服务、政府应用和制造业领域依然是垂直行业应用的主力。转型与纵横拓展、持续发力新兴市场是垂直行业应用提供商的发展主题。业务类型多样、软件服务收入占比高的企业,年度营收增速普遍高于平均值。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兴技术与模式持续深入影响垂直行业应用。

图32009~2014年垂直行业应用支出规模和复合年均增长率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根据Gartner, IDC数据整理

2011年垂直行业应用支出超过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占垂直行业IT支出的68.40%,金融服务、政府应用和制造业仍然占据垂直行

2垂直行业应用(Vertical Industry Application)在本文中是指,为满足垂直行业需求提供的专有软件产品或服务。

业应用支出的前三。医疗保健增长最快,达4.20%,公共事业(电力、水力、供电等)和制造业分列第二、第三,为 4.14%、3.64%,政府应用增长最慢,为2.30%。

2007~2011年,各垂直行业在行业应用中的占比没有明显变化,只有政府应用和制造业呈现一种交替的状态,前者在2009年超越制造业位居垂直行业规模次席,但据Garnter的预计,接下来的几年内制造业反弹趋势略好于政府行业,至2014年制造业又将反超。

制造业应用支出占垂直行业应用支出的比例始终维持在20%左右。2011年制造业应用支出达到3287亿美元,增长率为3.64%,高于垂直行业应用支出平均增速,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0%。

(三)欧美工业软件企业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明显

综合知名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对工业软件各类产品的统计与预测,2010年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约1600亿美元。其中生产管理类软件产业规模占50%以上,约820亿美元,研发设计类约为380亿美元,生产控制、工业装备嵌入式软件及其它类别约为400亿美元。预计2011年全球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将达到1650亿美元,增速约在3%~4%之间。

从《软件杂志》(Software Magazine)发布的2010全球软件企业500强(以下简称SOFT500)中,按照其分类进行统计,与企业生产管理相关的软件企业占绝大多数,共计94家,其中总部位于美国的最多,达75家,占79.8%,其次为加拿大,有7家,其它分布在欧盟、以色列、印度、英国。值得注意的是,根据2009年Panorama Consulting的估算数据,德国

虽然企业数量不多,但仅SAP一家产品市场占有率即达31%,英国的Sage 也在各咨询机构的生产管理软件市场占有率排名中占据前5。可以说全球生产管理软件基本被美国、德国、英国等美欧国家垄断,亚洲企业在其中占据极少的市场。

表 1.全球工业软件企业分布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SOFT500中的研发设计软件企业有22家,除Dassault总部位于法国,其它均为美国企业。集成协同类企业共5家,除Mastek总部位于印度,其它也均为美国企业。

由于SOFT500的企业业务分类中没有“生产控制类”企业,因此,这里研究的工业控制类软件企业来源于另一研究机构Direct Industry。在Direct Industry所列的93家生产控制类企业中,美国40家,德国22家,法国5家,英国7家,瑞典3家,共77家,数量占比82.8%。可见,生产控制类企业在全球的分布相对其他业务门类较为分散,但主要位于美国、欧盟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虽然以SOFT500与Direct Industry所列的企业分布来考察不同国家的工业软件发展情况不够全面,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国的工业软件竞争力与市场需求,从而为我国工业软件的产业发展与需求研究提供借鉴。

二、2011中国工业软件发展概况

国内工业软件企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各类工业软件产品在低端市场快速推进,生产管理、生产控制及工业装备嵌入式软件在中端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升,在高端市场实现一定突破,工业软件企业业务逐渐向海外拓展,甚至在美国、日本等工业软件相当成熟的国家也小有成绩。

2010年底我国工业软件市场规模超过273亿元,预计2011年为355亿元,年增速约为30%,略低于2011年1~10月全国软件行业32.9%的同比增速,但远高于全球制造业软件与信息服务投入 3.6%的增速。生产管理类软件增速最快,达35%,且在工业软件中的比重上升了两个百分点,至38%,装备嵌入式软件增速最慢,仅为21%(图4)。

图42010~2011年我国工业软件产业规模及增速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当前中国工业化与欧美相比,虽已进入后期阶段,但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还远未完成,对工业软件的需求将呈长期增长态势。

专栏1:中美工业化及信息化进程比较

美国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完成的三个结构指标:第一产业产值比下降到10%,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7%,第二产业产值比达到峰值并开始缓慢下降。

美国工业化的起始时间

1790年,美国人采用英国技术在罗德岛州建立了一座水力纺纱厂,标志着机器大生产开始登上美国历史舞台,这一事件被多数学者认为是美国工业化的起点。

美国工业化的早期阶段(1790—1860)

美国工业化早期的时间范围大致是1790年到1860年,即从第一个水力纺纱厂建立开始到重工业化来临。由于原料来自农业、资本门槛较低、产品与民众生活直接相关,所以轻工业会先于重工业实现发展,历史上大国工业化均从轻工业导入。19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纺织业从业人数增加约9倍。南北战争爆发时,美国基本建立了一套基于第一次科技革命成果、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结构。

美国工业化的中期阶段(1860—1925)

轻工业的发展加大了对中间投入品和机器设备等资本品的需求,使得重工业化加速发展成为必要。一系列重大科技发明也为美国重工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19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建材、煤炭、石油、钢铁、铁路

等重工业成为最有活力的部门,标志着美国重工业时代的来临。

前半段(1860—1885)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发展

铁路建筑业最早起飞;钢铁工业进入黄金发展期;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得到大规模开发。

后半段(1985—1925)深度加工工业的发展

机械工业开始崛起,如电气设备、汽车制造和办公设备开始腾飞。美国进入重工业化的后半段。

美国工业化的后期阶段(1925—1955)

工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专业化的生产技术,研发取代资本成为稀缺资源。技术进步取代要素投入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源泉。此阶段,以电力、电器、冶金、汽车、飞机、石油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已经确立,内燃机、电机的应用和汽车、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对原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

美国传统工业化持续了160年,直到20世纪中叶才完成。工业化过程大致可分为3—4个阶段。

图5美国工业化进程

美国信息化历程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美国政府、军方和许多传统企业已有近70年的信

息化历史。其在信息化的前50年,美国主要的投入是建立数百万种社会物资的基础数据库,以及它们在订制、采购、生产、贮存、运输、使用和后处理的管理规程上,然后是计算机的引进和网络化,然后是网际互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IT和信息化一直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领跑地位,IT革命的支柱PC和互联网等技术多数起源于美国。正是信息化的成功才造就了美国90年代新经济的兴起。美国由于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积极推进信息化进程,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出现了新经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新经济的直接动力。

工业控制设备及软件方面,1966年美国数据设备公司(DEC)研制出现第一台PLC,此后PLC广泛用于工业控制的各个领域。分布式控制系统DCS自1975年问世以来,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其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广泛的提高。随着工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ERP的概念也融入到当今的企业发展当中,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一家IT公司根据当时计算机信息、IT技术发展及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预测在今后信息时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并即将发生变革,而提出了这个概念,即企业资源计划。

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1845—1949年

此时的中国工业水平还在于起步阶段,工业生产发展呈缓慢增长且多数人生活在饥饿线上。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共认的社会政治原因和经济技术

基础极差等。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1949—1978年

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初级产品生产阶段:1978—1985年

1978年,我国的人均GDP是684.45美元,1985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1202.01美元,1978-1985年,我国的平均PGDP是610.885美元。

工业化初期阶段:1986—1993年

1986年我国的人均GDP 是1288.47 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初级阶段,1986到1993我国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到1994年我国的人均GDP达到2488.87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1986年-1993年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期间我国的平均PGDP是1677.30 美元。

工业化中期阶段:1994—2002年

1994年至2002年我国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也就是处于工业化中期,期间我国的平均PGDP是3473.47美元

工业化后期阶段:2003年至今

我国的人均GDP 是5016.70美元,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可认为我国现在正处于这个时期。

图6中国工业化进程

中国信息化历程回顾

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我国工控领域信息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并确定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为发展的重要领域。

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宜速作决断,不可延误”,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该计划投资100亿元,其中,信息技术相关项目的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二。

1988年5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成立机电部,并将振兴电子产业的任务交机电部承担。随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国务院电子振兴

领导小组办公室,更名为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继续支持各行各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取得非常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1988年至1992年,国家经济委员会、机电部、国家科委和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办公室,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EDI技术、CAD/CAM 以及MIS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不断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向纵深发展。

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

我国信息化正式起步于199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启动了金卡、金桥、金关等重大信息化工程,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同年12月举行了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加强统一领导,确立了推进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1994年5月成立了国家信息化专家组,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参谋机构,为建设国家信息化体系,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

经过1993—1997年的建设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思路已经初步形成。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

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

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一)初步建立相对完善的研发设计软件产业体系,核心软件在低端

市场快速普及

国内研发设计工具产品已经基本形成体系,覆盖CAD/CAE/CAM/PLM等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涌现出中望、浩辰、数码大方、中科辅龙、山大华天等优秀企业,其中尤以CAD发展较为迅速,已经在低端市场快速普及,能够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中望、山大华天甚至在美国、日本等研发设计工具相当成熟的海外市场实现了突破。

(二)生产管理软件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中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国内生产管理软件企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从先前的财务管理等单一领域低端市场,逐渐向中高端发展,在中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已经占据中高端超过40%的市场份额,业务也开始逐渐向海外拓展。

(三)生产过程控制软件在部分领域的产业化取得突破,加速从低端向中端市场迈进

生产过程控制软件在电力、化工、冶金等领域的产业化取得突破,如和利时、浙江中控等国产DCS系统在电力行业、化工等领域已经分别占到50%、35%的市场份额,MES则占据约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

(四)本土企业主导了部分装备嵌入式软件的发展格局,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

国内的部分装备嵌入式软件如产品数控系统在中低端市场有极强的竞争力,已经占据约75%的市场份额,广州数控、华中数控以及大连高金数控占据领先优势,行业聚集度较高,仅广州数控一家即占据45%的市场份额。但高端市场仍然基本被国外公司垄断。

三、工业软件企业发展情况及国内外对标分析

(一)工业软件上市企业转型发展,区域集中度高

附件3中给出了国内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业软件上市企业,其2008-2011年的总体营收(这里的营收指企业的总营收,包含硬件和软件)情况如图7所示。2011年较2010年增长了约27%,达到1661亿元。其增速相比工业软件行业30%的增速略低,也从侧面反映出工业软件企业向软件及服务转型发展的趋势。

图72008-2011典型工业软件上市企业营收情况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49家上市工业软件企业多分布于北京、广东、上海和江苏,这四个省市共有35家,占据了71%。其中北京有15家,占据31%。可见,我国工业软件企业分布相对较为集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