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答案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答案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答案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答案

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复赛试卷(高一高二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满分110分)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C 2.C 3.C 4.C 5.B 6.A 7.B 8.C 9.D 10.B 1 1.B 12.C 13.C 14.D 15.A 16.C 17.B 18.C 19.D 20.A

二、填空题(20分,每空1分)

21.玩赏、欣赏22.临川牡丹亭23.杜甫柳宗元24.建安七子建安风骨25.香山居士歌诗合为事而作26.郑光祖白朴27.论语孟子28.兄长29.疏表30.任莱州知府31.主持、掌管32.古诗十九首叠字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8分)33.(2分)鸥鸟(或:群鸥) 因客至而欢欣34.(1分) 对比35.(2分)客至待客36.(3分)纵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旧醅”之外,其余诗句都近似口语,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足当“戏效元白体"之评。另外,诗用第一人称,表达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迥别,难怪刘克庄说它是“戏效元白体"。(意近即可)

(二)(14分) 37.(3分)法道墨38.(4分)(1)磨(2)穿过(3)暗中痛恨39.(2分)你想让寡人噎着吗?为什么在烤肉上绕着毛发?40.(2分)朝堂里嫉恨宰臣的人41.(3分)宰臣正话反说,处处证明烤肉上的头发是肉烤熟后别人绕的,他无罪。

(三)(8分)42.(2分)(1)恳切,诚恳(2)苦恼43.(2分)求学问做官44.(2分)只是自己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45.(2分)作者感慨于为仕途琐事忙碌而无暇读书交友;作者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意近即可)

四、鉴赏评析题(30分)

46.(15分)提示:可从内容或形式等方面比较其异同;答题时须从相同与不同两方面人手,比较的角度要清楚,要结合原文展开;以下八个要点能选答四点则不扣分。

相同之处:

一、两首词都抒发了漂泊他乡而思恋故乡和亲人的浓浓愁情。“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照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是《八声甘州》流露的浓浓忧愁;这与《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中的“愁”是一致的。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这两首词共同的表现手法。《八声甘州》先描写景象:雨后江天,澄澈如洗。当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垠。加上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红衰翠减,使人顿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道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这幅图景何等凄切,不正是漂泊他乡思恋故乡和亲人的孤寂和忧愁?这与《蝶恋花》“危楼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里”的手法是一致的。

三、共同的婉约派风格。

四、先描写景物,后直抒胸臆:二者都从登楼远眺开始,到直书感情结篇。

不同之处:

一、前者重在伤感与哀叹,思恋而无归,徒耗青春:“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而后者则愁而无悔,忧而有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善人憔悴。”

二、感情抒写的路子不同:《八声甘州》是作者先让自己的满腹乡愁在清爽的清秋中暂得释放与舒缓,其中“雨”字,“洒”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但接着那一个“渐”字,领起全宇宙之悲秋一起袭来,将凄悲伤感一层层推向极致。而《蝶恋花》则是一上来就点出了愁:“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可是,下片写主入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虽然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但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至词的末尾则以“衣带誓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著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

三、情感基调不同:《八声甘州》是伤感低沉的,最后是挥之不去的浓愁;《蝶恋花》则是由低沉渐渐高昂、清朗而坚定。

四、《八声甘州》是虚实结合:先是实写自己登楼生愁而伤叹,后是设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以佳人急急盼“我”而误认归舟的想象,拓展了诗词的时空,耐入寻味;《蝶恋花》则是具体实写,主人公由登楼远望生愁进而喝酒至醉,后来坚定不悔,其形貌神情,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呼之欲出,感人至深。

47.(15分)提示:可就下面任选一个角度作赏析。

【文章主旨】:黄州虽然是宋代贬官任职的穷乡僻壤,但它南临奔腾的长江,西接起伏的丘陵,从这里人江的滔滔巴水气象万千,境内名胜赤壁游人如织。作者却无视江山胜景,也不发思古幽情,偏偏着眼于平平常常的竹子,对竹楼这一描写对象进行了深入开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竹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实在不是一种平凡的植物,它常常作为一种人格力量、人格理想的象征。苏轼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于潜僧绿筠轩》)郑板桥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郑板桥集补遗》)千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乐以竹为对象吟诗作文作曲绘画,表现狷介人格,展露隐逸意趣。王禹偁被贬黄州,而其地多竹,这就自然地使他借竹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叹。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竹、赞美竹,而是描写以竹所构建的竹楼,实际上是他的“心灵宅宇”。

【写作思路】:本文不厌其烦地写竹楼非同寻常的特征:第1自然段略写黄冈多竹和用竹造屋的好处,并为下文详写竹楼作铺垫。第2自然段写登楼远眺和“楼中六宜”,详写了在楼中可以领略到种种别处无法领略到的清韵雅趣。第3自然段写楼的主人由于居住此楼而产生的“谪居之胜概。第4自然段举出历史上的四大名楼来与竹楼作比,衬出竹楼的不俗。最后一段述作者年年奔走的坎坷遭遇和眷恋竹楼的思想感情,并交代了写作时间。

【写法赏析】:1.象征手法。和四大名楼的豪高富丽相比,竹楼实在寒伧至极,然而高华富丽中藏污纳垢,有说不尽的浮华庸俗,为“吾所不取”;小小的竹楼却有干般雅趣,万种风情。这里用了象征手法,四楼之高华象征着朝廷的腐败;而竹楼却是当下自身地位的写照:地位虽如竹楼一样卑小,但拥有竹的高洁、狷介、昂然自信和恬然自安。2.通篇写黄州之竹楼,处处泻自我之心潮。在叙述竹楼存留时间的一段中,首先引用竹工的话,紧接着用一“噫"字以抒自己的人生之叹,叙述自己频繁迁徙的经历:“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岂惧竹楼之易朽乎!”这里的叙写构成了一对情感矛盾:通篇皆谓挚爱竹楼,此处却说“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其实这是愤极之语,前后四年间,马不停蹄,奔走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将在什么地方,哪里用得着去担心小竹楼容易毁坏和倒塌呢!表露了对世事无凭的哀伤。但毕竟竹楼为作者亲手所建,还寄托着作者的理想和情操,因此最后又说:“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这寄托了作者殷殷厚望,从表面看,他希望后之与己同道者,能继续修葺竹楼,使其至于不朽;而实际上,是希望后之“同志”理解自己的心志,即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信念,官位名利皆可朽,唯有意志不可朽。3.对比与烘托手法的运用,也是一绝。

11

|评论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21塞下曲 饮马渡秋水9,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10,黯黯见临洮11。 昔日长城战12,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13,白骨乱蓬蒿14。 1.此首一本题作《望临洮》。 2.饮(yìn)马:给马喝水。 3.平沙:广漠的沙原。 4.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 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5.昔:一作“当”。长:一作“龙”。 6.足:一作“漏”,一作“是”。 7.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2][4][5] 22.西塞山怀古⑴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1]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第一部分(2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 1.不狩不猎,?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 2.,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3.别君去兮何时还,,须行即骑访名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5.出师一表真名世,!(陆游《书愤》) 6.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二、阅读理解题(每题2分,共4分)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写赤壁壮丽景色,下阙写古代英雄事迹,抒发的思想感情是:。 8.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着笔郭橐驼种树经验,实则要表达的主题是揭露和阐发的思想。 三、鉴赏题(共10分) 9.阅读下边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诗歌中的“矮纸”是指。(1分) (2)画线句有比喻意义,作者意指。(2分) (3)诗歌前两句体现出诗人很矛盾的心情,试加以分析。(7分) 第二部分(50分) 一、读古诗文一定要掌握一些文化常识,试根据所给语境正确填空(每空1分,共6分)10.作为货币单位,秦代以一为“一金”,约为当时的两或24两。11.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被朝廷以“”罪名处死。今杭州岳坟前有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12.假如第一年是甲子年,那么第五年应当是年。 13.清代乾隆期间完成的《四库全书》共79309卷,分经、史、子、四部。 二、请将下列各诗句补充完整(每题1分,共4分) 14.,梦啼汝泪红阑干。(白居易《琵琶行》)15.鲁酒不可醉,。(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16.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17.,满江风浪夜如何。(朱熹《水口行舟》) 三、根据所给材料及提示要求,请选择出正确项(每题1分,共12分) 18.李白诗“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略)。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景的一联是 A.首联B.颔联C.颈联 D.尾联 19.贾岛《暮过山村》诗句“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描写宁静的角度分别是 A.听觉视觉B.视觉听觉C.嗅觉视觉 D.嗅觉听觉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考生可以利用整合和拆分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

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威后)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选自《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②微斯人________ ③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___ ④有粮者亦食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助王养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3)【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乙】文中赵威后认为怎样才能使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哪句话与赵威后的这种思想相照应?请写下来。 【答案】(1)探求;如果没有;派,让;吃,给……吃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3)议论,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4)要以民为本,重用贤士,才能使国家发展壮大。【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与之照应。 【解析】【分析】⑴文言实词的理解: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利用字与字、词与词的结构特点。采取由彼到此的联想方式,迅速理解词义。① 求:动词,探求;② 微:表假设,如果没有;③ 使:动词,派,让;④ 食:动词,吃,给……吃。 ⑵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为互文)。以,因为。② 斯:这。不业:不是他做官以成就功业。句意是:这个人是帮助君主抚养人民的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成就功业呢?

申胥谏许越成 吴国国王夫差便告诉各位大夫说:“我还对齐国有大的企图,我就同意越国的求和,你等不要违背我的意愿。如果越国已经改过,我(对它)还有什么要求呢如果它不悔改,(等我从齐国)回来,我挥师讨伐它。”申胥劝道:“不能同意求和啊。越国不是诚心和吴国和好,也不是害怕我们的军队的强大。(他们的)大夫文种有勇有谋,(他)将把(我们)吴国在股掌之上玩得团团转,来实现他的愿望。他本来就知道君王您喜欢逞威斗胜,所以说婉转驯服地言辞,来纵容国王您的心志,使您沉浸在征服中原各国的快乐中,来让你自己伤害自己。使我们的军队困顿疲惫,民众流离失所,而日益憔悴,然后他们安全地收拾我们的残局。而越王信用好爱惜民众,四方百姓都归顺他,年年谷物按时节成熟,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在我们还能够(跟他们)打仗的时候,是小蛇的时候不摧毁它,成为大蛇将怎么办”吴王说:“大夫你干嘛长越国的威风,越国能够足以成为大患吗如果没有越国,那我春秋演习向谁炫耀我的军队啊”便同意了越国的求和。 将要盟约时,越王又派诸稽郢砌词说:“要认为盟誓有用吗上次盟誓时涂在嘴上的血还没干呢,足以保证信用啊。要认为盟誓没用吗君王家的军队的威武降临便能使唤我们,干吗要看重鬼神而看轻您自己的威力啊。”吴王便同意讲和,空有讲和没有盟誓。 刘敬慎议和亲 刘敬是齐国人。汉朝七年,韩王信叛变,高帝亲自去攻打他。到晋阳听到韩信与匈奴联合准备一起进攻汉朝,高帝非常愤怒,派人到匈奴侦探。匈奴把精兵和肥

壮的牛马都隐蔽起来,只显现一些老弱的士兵和牲畜。十多个派去的人都回来报告说,可以攻打匈奴。高帝又派刘敬去匈奴查看,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交战,这应该是夸耀并显示自己的长处,现在我去到那里,只见到一些老弱残兵,这一定是他们故意露出短处,埋下伏兵以出奇制胜。我认为匈奴不能攻打。”这时候汉朝兵马已经走过句注山,二十多万兵马都已经出发,高帝大怒,骂刘敬说:“你这齐国的俘虏!凭借嘴巴子得到官位,现在又用荒谬的话来诅咒我的部队。”把刘敬捆绑到广武关押起来。于是高帝领兵向前,到平城,匈奴果然突出奇兵把高帝全军围困在白登,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到达广武,赦免了刘敬,说:“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被围困在平城,我已经把十多个说可以攻打匈奴的使者都杀了。”于是封刘敬为二千户,做关内侯,称为建信侯。高帝平城战停回来后,韩王信逃亡到匈奴,在这个时候,冒顿做单于,兵力强大,号称三十万大军,(汉朝)多次在北面遭到侵扰。高帝忧虑这件事,问刘敬。刘敬说:“天下开始稳定,士兵因战争而疲惫,不可以用武力征服匈奴。冒顿杀掉父亲代立王位,把他父亲的妃子都霸占了,是凭着武力为威势的,不可以用仁义道德去说服他。只可以从长远打算,谋划他的子孙做臣子。但是恐怕陛下不能做到。”高帝说:“如果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做!只是该怎么办呢”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正出大公主嫁给他,厚礼送给他,他知道汉家嫁给正出的女儿,又送来厚礼,蛮夷一定敬仰她,立她为王后,生下儿子必定做太子,代替单于。为什么呢是因为贪图汉家的钱财。陛下每年用汉家多余的而他们缺乏的东西多次送去慰问,并派善于言辞的使者用礼节劝喻他们。冒顿不死,他是汉家女婿;如果他死了,那么汉家的外孙做单于。哪里听说有外孙敢与外公对等礼节的事呢士兵可以不用打战而慢慢使他们臣服。”高帝说:“好。”打算派长公主去,吕后日夜哭泣,说:“我只生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能把她送到匈奴去!”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 初中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四】(31-40) 31★★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暮:晚,为时已晚②何:为什么③少:年轻时④阳:阳光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答:学习的重要性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32★★赵广拒画 【原文】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家小史。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中陷贼。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又数年,乃死。今士大夫的藏件时观音,多广笔也。(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选自《老学庵笔记》。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大诗人。②本李伯时家小史:本来是李伯时家的小书童。李伯时,北宋名画家。③每使侍左右:经常让(赵广)在旁边侍侯。每,常。④遂:就,于是。之:凑音节不译。善:善于,擅长。⑤尤:尤其,特别。工:善于,擅长。⑥几能乱真:差不多能和李伯时的真迹相混。几,几乎,差不多。乱真,模仿得很像,使人不辨真假。⑦建炎:南宋高宗的年号。陷贼:落入敌人之手。贼,这里指金兵。⑧闻:听说。使图所掳妇人:让他画抢来的妇女。使:命令。图,画。掳,抢走。⑨辞:推辞,拒绝。⑩胁:威胁。白刃:快刀。遣:打发。去︰离开⑾实:其实,本来⑿乱定:局势平定⒀又数年:又过了几年⒁乃:于是,就⒂士大夫:有地位的知识分子。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35篇)21-25 21.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注释 ①旷日:荒废时日。②知友:知心朋友。州里:同乡。③疾耕:努力耕作。④田猎:打猎 补充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网开一面,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后指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文言知识 则“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常见义项:①表示肯定判断,是。如选文中“则狗恶也”。②表示转折,却。如选文中“则家贫无以”。③表示前后两事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便”。如选文中“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④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如“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思考与练习 1.以下成语出自《吕氏春秋》的一项是()。 A.买椟还珠 B.刻舟求剑 C.相濡以沫 D.杯水车薪 补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吕氏春秋》:伯牙鼓琴,穿井得一人 《庄子》: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庖丁解牛 《孟子》:学弈,《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桓晋文之事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好( ) ②其()③故() ④恶()⑤还()⑥数() 3.翻译: ①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注释:①管仲,隰(x )朋:皆齐桓公时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霸业.孤竹:古国名.②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归途.③掘:挖.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译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

瓮安文联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题(A组)参赛序号:姓名. 一、选择题(20分,每题1分)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作者张九龄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登高》中名句。“登高”是我国哪一传统节庆中的习俗?() A.元宵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 3.“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选自哪个作品:() A.《采桑子》 B.《天仙子》 C.《生查子》 D.《鬼谷子》 4.“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诗句将什么比作花?() A.荣誉 B.盛装 C.光阴 D.女子 5.“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中的“三山”是指:() A.蓬莱、峨眉、方丈 B.蓬莱、方丈、瀛洲 C.瀛洲、峨眉、九华 D.峨眉、方丈、九华 6.《书愤》的作者是:() A.王维 B.杨万里 C.陆游 D.杜甫 7.“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作者与另三位北宋文学家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们是:()A.黄庭坚、秦观、张耒、张先B.秦观、张耒、杨万里、张先 C.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D.黄庭坚、晁补之、杨万里、张先 8.李商隐在《无题》中写道:“走马兰台类转蓬”,其中“兰台”是指:() A.中书省的别称B.尚书省的别称C.枢密院的别称D.秘书省的别称 9.“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出自下列哪首诗词?() A.《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B.《早寒有怀》C.《月夜忆舍弟》D.《离思五首》 10.李清照《夏日绝句》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写的是项羽乌江自刎,请问“乌江”在今天下面的哪个地点?() A.河南境内 B.湖南境内 C.安徽境内 D.山东境内 11.名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作者是:() A.李商隐 B.秦观 C.周邦彦 D.元稹 12.“君看一叶舟,出没xx里”,其中“xx”两字为:() A.风波B.风雪C.风雨D.风浪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30分,每题1分) 二、填空题(30分,每空1分) 31.烂、酌32.闲、贪33.暮、微34.午、一35.独、雪36.阶37.瓜洲38.愠39.默40.汗青 41.荒、毁42.烛、巴43.士、刮44.钟、割45.罔、殆46.戍47.戏48.罢49.更50.信 三、阅读理解题(30分) (一)(8分) 51.(2分)白居易、杜甫 52.(4分)含、立;色、香 53.(2分)宦途失意的异乡人有家不得归的惆怅。 (二)(8分) 54.(4分)(1)遗弃,抛弃(2)交换(3)忧虑(4)……以后(回答“已经”或“以后”) 55.(2分)训练自己吃草根野果;学会对待猛兽的“不动”、“奋跃”等办法。 56.(2分)退伍军人、神勇 (三)(14分) 57.(6分)C、D、E 58.(4分)(1)王羲之高兴地书写完后,用笼子装着鹅回家,非常兴奋地把这件事作为人生的一大快乐。(落实:欣然、笼、甚、以为乐(以之为乐)) (4分)(2)(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所推重,都像这类事情。(落实:为、重、皆、类) 四、阅读鉴赏题(10分) 59.(1)前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象;后句抒发自己的情感。(2分) (2)“乍”字是突然的意思,写出了夏雨雨后突然转晴的特点;(1分)这是视觉发现,也是感觉体验;(1分)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政治理想的信念。(1分) 60.(5分)事例表述清楚(1分);集中评价孔融的聪明,机智(2分);推理有趣、得体(2分)。

第十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试卷(高一、高二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共20分,1-10题每空0.5分,11-12题每空1分) 1.氏;姓;职业通称 2.桃花茂盛鲜艳 3.察举/荐举/选举;科举 4.世胄蹑高位;左思/左太冲 5.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四库全书 6.西汉;长安 7.敦煌曲子词 8.号;陆游、范成大 9.归有光;震川书院;桐城10.(1)少(2)如果,果真(3)客舍、旅馆(4)用来……11.(1)孔子、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五选其一)(2)项羽(3)李白(4)廉颇、蔺相如 12.写出空缺处的语句。(1)不如相忘于江湖(2)长安不见使人愁(3)月上柳梢头(4)问世间情是何物 二、选择题(共20分,每题1分) 13.C 14.D 15.A 16.B 17.D 18.B 19.B 20.C 21.A 22.A 23.A 24.C 25.B 26.C 27.D 28.A 29.C 30.B 31.D 32.B 三、阅读理解题(共40分) (一)(10分) 33.(3分,每空1分)七言绝句边塞高适 34.(1分)长安 35.(2分)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1分),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1分)。 36.(2分)今日途中有幸与您相遇,本想修封家书却无纸笔,情急之中托您捎个口信,向我家人报个平安信息。 37.(2分)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1分),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1分)。 (二)(17分) 38.(3分,每空1分)管鲍;廉蔺(刎颈)、莫逆、君子等 39.(1分,错一处即不给分)管仲,名夷吾,字仲 40.(3分,每空1分)交往做生意称赞 41.(2分)B 42.(2分)A 43.(2分)D 44.(2分)鲍叔却始终好好地对待他,并不因此而说他的坏话。 45.(2分)鲍叔不以我为贪、为愚、为不肖、为怯、为无耻(1分),对我非常了解(1分)。(三)(13分) 46.(2分)C(A.俎,盛食物的器具。B.浒,水边。D.赏,设宴。) 47.(2分)A(A.之,代词,他:柳子。B.代词,你/动词,像。C.转折连词,但是,却/并列连词,和。D.代词,他/选择连词,还是。) 48.(2分)D(语意不是委婉含蓄,而是直接揭露) 49.(4分)(1)他们是百姓的仆役,而不是奴役百姓的。(2分) (2)这证明他确实没有白拿百姓的钱,他是懂得不好好给百姓办事还要敲榨百姓财物的可怕而有所警惕的。(2分) 50.(3分)开头是以送别开始,结尾是以送别结束,中间着重论述“吏治”,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百三十二字,但是文章本身也就是一段具备起、承、转、合的完整论述。 四、阅读赏析题(共20分) 51.(8分)参考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辟:征召。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 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 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 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稍:稍微;③句子大意为:我正侍奉母亲。方:正;④

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初中阅读翻译及答案【四】 31★★炳烛而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 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 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 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 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 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暮:晚,为时已晚②何:为什么③少:年轻时④阳:阳光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文中“何不炳烛”所蕴 涵的比喻意义是。

初中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列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昨游江上,见修竹数千株,其中有茅屋,有棋声,有茶烟飘扬而出,心窃乐之。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从竹缝中向外而窥,见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直是山水大师画意,悬挂于竹枝竹叶间也。由外望内,是一种境地;由中望外,又是一种境地。予以为,学者诚能八面玲珑①,千古文章之道,不出于是,岂独画乎? (节选自郑燮《游江》)【注】①八面玲珑,原指屋子四面八方敞亮通明,此指多角度思考或欣赏。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________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 ③心窃乐之________ ④学者诚能八面玲珑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3)【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作答) (4)【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答案】(1)靠近;情趣;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确实(果真;实在)(2)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②第二天,我拜访了这户人家,静静地坐了很久。 (3)青山江帆,苇洲耕犁,有二小儿戏于沙上,犬立岸傍,如相守者。 (4)【甲】段作者借游历山水表达自己对山水的喜爱;【乙】段作者既表达了对山水的喜爱,又从眼前的山水悟出了一个哲理:作画、写文章,乃至做学问都应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或欣赏。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意”这里是情趣的意思;“乐”属于此类活用,这里是以……为乐(把……当作快乐的事);“诚”属于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真、实在”的意思。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作者: ————————————————————————————————日期: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一) 一、思想情感归纳 思想内容示例 忧国伤时(忧国诗)1.反映社会的黑暗、离乱的痛苦杜甫《石壕吏》、白居易《望月有感》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泊秦淮》、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同情人民的疾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观刈麦》 4.山河沦丧的痛苦,对国家前途和命运 的担忧 文天祥《过零丁洋》、杜甫《登楼》《春望》、夏 完淳《别云间》、李煜《相见欢》、陈与义《登岳 阳楼》 建功报国(边塞诗)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 曹操《龟虽寿》《观沧海》、苏轼《江城子·密州 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李贺《雁门太守行》、王昌龄《从军行》、陆游《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龚自珍《己亥杂诗》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 苦心情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陆游《卜算子·咏 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楼》 3.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 叹及被贬的愤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 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 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赤壁》、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思乡怀人(思乡诗)1.羁旅愁思,边关思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王湾《次北固山下》、 温庭筠《商山早行》、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 洛城闻笛》《送友人》、崔颢《黄鹤楼》、范仲淹 《渔家傲·秋思》、王维《使至塞上》 2.思亲念友苏轼《水调歌头》、李商隐《夜雨寄北》 3.闺中怀人李清照《武陵春》 生活杂感(田园诗、怀古诗、咏怀 诗)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春色的赞美 陆游《游山西村》、陶渊明《饮酒(其五)》、王维 《竹里馆》《终南别业》、孟浩然《过故人庄》、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其一)》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 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牧《泊 秦淮》 3.青春易逝的伤感,思念的惆怅与悲伤晏殊《浣溪沙》、李清照《醉花阴》《武陵春》 4.表达作者高尚的情操或蕴含哲理 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杨万里《过 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观书有感》、赵翼《论 诗》 送别不舍 1.深情厚谊,依依不舍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李白《渡荆门送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