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请把我的歌带进你的课

请把我的歌带进你的课

请把我的歌带进你的课

——浅谈儿童歌曲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妙用

余姚市牟山青港小学叶利青

心理学分析表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注意随意性大,上课时有意注意的时间不能持久。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使兴趣持续高涨,现实中,许多教师往往采用“课中操”的形式,让学生在上课中途动动手、动动脚,而后进入下半堂课的教学。这样固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但我认为这样无形中浪费了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加之课堂空间比较狭小,学生在活动时往往很难伸展手脚,一时显得比较乱。我想,是否可以用其他形式来代替“课中操”,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保持学习的兴趣呢?

儿歌、歌谣是儿童最早接触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从幼儿园跨入到了小学,但对于儿时的歌谣有着深深的依恋。我试着挑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儿童歌曲在课堂上使用,尝试用多种手段将音乐元素融进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之相互交叉、渗透乃至整合,从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元素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在欣赏中感悟,在读中经历生动活泼的审美体验。具体的做法是:

一、利用歌曲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学生对课堂生活充满期待和紧张,若能在开学初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则能把学生的这份期待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做自我介绍是入学教育的内容之一,借此让学生熟悉班级生活。可由于这些学生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课堂上表现地比较拘谨,不爱交流,也不懂得怎样做自我介绍。鉴于此,我就在上课刚开始的时候播放儿童歌曲《好朋友》:“你的名字叫什么,你的名字叫什么?我叫×××,我叫×××,你的名字真好听”。听着这些琅琅上口的音乐,小朋友的心情会随之轻松,继而关注起歌词内容来,这时我问学生:你叫什么名字?相信这时候小朋友是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的拘谨一扫而光,此时,再要求刚才介绍自己的小朋友说说关于自己的一些情况,如今年几岁了?家住哪里?家里还有哪些人?请回答得好的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对唱这首歌,把自己的名字填到歌词中,让他在歌声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动听的歌声能消除紧张,也能缩短时空的距离。一(下)册课文《春雨的色彩》讲了春姑娘的到来,洒下阵阵春雨,使大地色彩缤纷。虽然学生经历过春天,但一(下)年级开学初春天的气息还不是很浓,学生的思维现状还是停留在严寒的冬天。因此,我在上课伊始让学生欣赏儿童歌曲《小雨沙沙》,在动听的歌声

中,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进入春天。我在欣赏前提出要求:注意倾听。因为这首歌的伴奏声中夹杂着阵阵春雷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一开始就欣赏歌曲,学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学生一定能听出来。歌声渐渐停止,思维的火花也在此时迸发:

我问学生:“刚才听到了什么?”

学生:“雷声!”“雨声!”

此时我又顺势问学生:“阵阵春雷声中夹杂的是一场怎样的雨?”

学生:“小雨。”

学生:“春雨。”

我问:“为什么是春雨?”

学生:“因为种子发芽了,春天已经来到。”(歌词内容是写种子发芽)

我问:“那春雨的色彩呢?”

学生会感到疑惑:雨水还会有色彩?带着这一疑惑去学习课文,学习兴趣浓厚。

《夏夜多美》也是一篇可以借歌曲拉近时空距离的课文,欣赏歌曲《夏天的阳光》让学生走进夏天,感受夏天的阳光,体会夏日的喧嚣炎热,而后再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夏夜的宁静柔美;一上第五单元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可用《不再麻烦好妈妈》导入,有句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歌曲导入课文,能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及时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利用歌曲以美动人,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老师可以利用歌曲这根无形的指挥棒,引领学生畅游在如诗如画的课文中:课文《小小竹排画中游》全文有三句,前两句讲河上及两岸的景色,第三句讲江南是物产丰富、风景如画的地方。教学完字、词、句后,我把学生带上了我的“小竹排”:

我说:让我们同坐小竹排,去江南水乡游一游。

随之《同坐小竹排》的歌声响起,学生聚精会神地听着,仿佛置身于画中。

我问:同学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片沉寂之后,同学们不约而同地举手回答:

学生:我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

学生: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稻田,稻谷笑弯了腰,在向我点头呢!

我说:你说得真好,真会想象。

此时高举的小手如林,都迫不及待地等着发言的机会。我又接着叫学生回答。

学生:我仿佛看到小鱼在水下游来游去,在和竹排比赛谁游得快呢!

学生:我仿佛看到青蛙在稻田里捉害虫。

……

学生踏着歌声,深刻领会了课文的意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听着熟悉的歌声,亦能勾起一片回忆:

教学课文《快乐的节日》时正值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了庆祝活动,歌曲《快乐的节日》,勾起了学生对当时活动场景的回忆。伴着熟悉的歌声,我问学生:儿童节那天你快乐吗?体现在哪里?

学生:那天我参加游园活动,得了奖,我很高兴。

学生:六一儿童节学校发礼物给我们每个同学。

学生:那天我穿上了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穿着它可神气了!

学生:同学们表演节目,有的唱歌,有的跳舞,脸上笑眯眯的。

……

此时此刻,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六一儿童节那天,学生沉浸在快乐中,回味着自己当时独特的感受。

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想象是创作的前提,歌曲《井底的小青蛙》正好与课文《坐井观天》相吻合,只不过歌词所唱的是小青蛙和小海龟的故事,在学完课文后欣赏此歌,发挥想象,继而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歌曲,达到进一步强化的作用,加深理解,通过音乐,使学生的记忆、协调和集中注意的能力得到发展。

三、利用歌曲以情感人,提升学生的感悟力。

周一贯老师曾说:一篇好课文的审美价值体现在言有尽而意未尽。如何让低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这未尽的意动于情而感于言呢?用什么去拨动他们幼小的心弦呢?

《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出现了两种典型的儿子形象,引导学生明白怎样才是真正的儿子。在讨论“明明有三个儿子同时出现在眼前,为什么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这一问题后,引导学生懂得妈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我们要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先听听小乌鸦是怎么做的,随之《小乌鸦爱妈妈》的歌声骤然响起,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甚至泪光闪闪,此时已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因为这意犹未尽的歌声,早已拨动学生的心弦,他们体会了妈妈为自己的成长付出这么多,要像小乌鸦那样去好好报答生我养我的妈妈。歌声嘎然而止,我把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赚钱养妈妈。

我问:你怎样才能找到好工作?

学生:我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学生:每天早上都是妈妈给我烧好早饭再去上班,以后我要早点起床,给妈妈烧好早饭。

我问:你会烧吗?

学生:我没烧过早饭,但我可以学。

我说:是呀,要报答妈妈应该从现在开始,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平时都忽略了妈妈这份深爱的学生,此时用语言表达着对妈妈无限的爱,我相信他们会把这份爱化作实际行动,像小乌鸦那样用行动报答妈妈。

歌声如雨露滋润着孩子们的心,也影响着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时间观念还不是很强的学生,感悟课文《一分钟》的内涵会碰到困难,课文通过主人公元元因贪睡1分钟而最后却迟到20分钟的事,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低段学生阅读文章的时候往往停留在看到事物的表象上,他们只看到元元因贪睡而迟到这个后果,知道以后不能像元元那样贪睡。我想这篇课文是要教育学生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时间一去不复返,从而珍惜时间。在学习课文后让学生听听歌曲《时间像小马车》,让学生在快速的音乐声中,感受时间的飞逝,时间去了不返,进而懂得时间的宝贵,要珍惜时间。

歌曲《我有一双万能的手》运用到一(下)册课文《胖乎乎的小手》,能打开学生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课程提倡课程的整合,同一年级的各门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拿来互为教学资料,以上所讲的一些儿童歌曲,诸如《小雨沙沙》、《小乌鸦爱妈妈》、《时间像小马车》、《好朋友》、《夏天的阳光》、《不再麻烦好妈妈》、《同坐小竹排》等,都能在一、二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找到,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只要我们留心,就能在其它学科中发现语文元素,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