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8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

8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

8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
8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

8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

利用

8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

燃料的利用

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

重难点1燃烧与灭火

以下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CEG__ (填字母)。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乙炔燃烧有黑烟产生,应调节乙炔进气阀门,使乙炔的比例增大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D、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E、木材架空更易燃烧是因为增加了木材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F.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G.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

H.用扇子扇风熄灭蜡烛是因为隔绝了氧气

I.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重难点2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强化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素养,以下做法或说法错误的选项是__AB__(填字母)。

A、家用电器着火时,应立即用水浇灭

B、不必检验纯度,直接点燃氢气

C、在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D、在加油站张贴〝严禁烟火〞标志

E、在燃气灶的厨房内上方安装报警器

F.高层楼房着火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离

G.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时,严禁携带酒精、鞭炮等易燃易爆物品

H.进入久未开启的地窖,要做灯火试验

重难点3化石燃料的利用

完成以下有关化石燃料的填空: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天然气__,工业上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沸点__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

(2)化石燃料含有的化学能可通过燃烧转化为__热能__、__电能__为我们所利用。

(3)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实现对煤的综合利用已是当务之急,煤的综合利用措施主要有煤的__气化__、__焦化__和液化。

(4)化石燃料主要含有碳、氢元素,但其中还含有少量硫、氮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__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__,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

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图,请根据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X是__水__。

(2)铜片上不能够燃烧的物质是__红磷__(填名称)。

(3)要使烧杯底部的白磷燃烧起来,需要将__氧气(或空气)__通过导管通入白磷处。

(4)铜片上的现象为__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燃2P2O5__。

为__4P+5O2=====

(5)对照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发生的不同现象,能获得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

(6)X的作用是__隔绝氧气(或空气);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__。从环保角度分析此装置的不足

之处为__该装置没有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会造成环境污染__。

命题点1燃烧和灭火

1.(2019·聊城)孔明灯燃气的火焰温度可达300 ℃,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C)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C、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D、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2.(2019·崇左)在露营篝火晚会上,小东发现篝火的木柴堆积密集,火焰很小,于是将木柴架空,主要目的是(D)

A、方便添加木柴

B、升高木柴的着火点

C、增大氧气的浓度

D、增大木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3.(2019·贵港)以下有关燃烧与灭火以及安全措施的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

A、将煤球粉碎可使其燃烧更充分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电视机着火时可直接用水扑灭

D、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4.(2019·滨州)化学课上我们曾经观察过如下图的实验。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很快燃烧,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4P+5O 点燃2P2O5__;

2=====

(2)该实验主要利用了铜片良好的__导热__性,燃着的白磷熄灭后,去掉铜片上的白色固体,可看到铜片表面变黑,该黑色物质是__CuO__(填化学式);

(3)烧杯中的水在实验中没有起到的作用是__A__(填序号)。

A、作反应物

B、隔绝空气

C、升高温度

命题点3易燃物与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5.(2019·梧州)运输汽油的车辆必须张贴的警示图标是(C)

6.(2019·内江)据统计中国每年有上千家庭发生火灾,酿成悲剧,如果掌握一些灭火措施和安全知识,可以减少悲剧的发生。以下说法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C)

A、电视机等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夜晚打开厨房中的电灯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

C、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D、高楼住宅发生火灾,可使用楼内电梯逃生

命题点4化石燃料的利用

7.(2019·贵港)以下关于燃料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C)

A、石油是纯净物

C、煤和石油的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

D、只有通过燃料的燃烧才能获得热能

8.(2019·枣庄)2019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在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成功,以下关于〝可燃冰〞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

A、〝可燃冰〞外形像冰,是天然气冷却后得到的固体

B、〝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残渣和废气,被誉为〝绿色能源〞

C、通常状况下,天然气和水就能结合成〝可燃冰〞

D、〝可燃冰〞储量巨大,属于可再生能源

9.(2019·聊城)海洋开发水平是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2019年5月18日,我国在南海首次试开采可燃冰成功。〝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__CH4__(填化学用语),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

点燃CO2+2H2O__。

方程式__CH4+2O2=====

(2)天然气作为燃料比石油和煤具有的优点是__无污染(或热值高或资

源丰富,其他合理答案均可)__(写出一条即可)。

10.(2019·枣庄)〝环境就是民生〞。煤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了生态环境,我市正逐步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作燃料,请回答:

(1)把煤做成蜂窝状的目的是__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答案合理即可)_ _。

(2)用天然气代替蜂窝煤后,空气中污染物明显减少的有__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或可吸入颗粒物或PM2.5等)__(填一种)。

(3)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__排尽管道中的空气,防止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__。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

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

1.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的气体是(D)

A、氢气

B、一氧化碳

C、甲烷

D、二氧化碳

2.(2019·贺州)以下图标中,属于〝禁止带火种〞标志的是(D) 3.(2019·天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以下燃料中最理想的是(B)

A、天然气

B、氢气

C、酒精

D、乙醇汽油

4.(2019·昆明)据?易经?记载:〝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泽〞指湖泊池沼;〝泽中有火〞是对某气体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现象的描述。该气体是指(C)

A、CO

B、H2

C、CH4

D、O2

5.(2019·上海)能使煤燃烧更充分的措施是(C)

A、减少空气通入量

B、充分利用热能

C、块状煤碾成粉末

D、净化尾气

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7.(2019·昆明)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

A、夜晚发现家中燃气泄漏要立即开灯检查

B、在加油站、加气站使用手机可能引发燃烧、爆炸

C、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炒菜时,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锅底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

8.(2019·南宁)以下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错误的选项是(C)

A、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

B、釜底抽薪——移走可燃物

C、吹灭蜡烛——降低着火点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9.(易错题)(2019·兰州)物质燃烧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白磷的着火点是

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C)

A、只要温度高于240 ℃,红磷就一定能燃烧

B、常温下,红磷在空气中容易自燃

C、浸泡在热水(80 ℃)中的白磷,通入氧气与之接触,白磷也能燃烧

10.(2019·龙东)以下做法不存在安全隐患的是(C)

A、擦机器的棉纱在不通风的车间里长期堆放

B、将液化石油气残液倒入下水道

C、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

D、煤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气扇通风

11.(2019·岳阳)以下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的是(B)

12.(2019·聊城)以下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B)

A、油锅着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的目的是降低油的着火点

B、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力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高层建筑物起火立即乘电梯撤离

13.(2019·枣庄)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D)

A、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的着火点

14.(2019·雅安)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主要成分)如下图。

蜂窝煤〔C〕―→

〔丁烷C4H10〕

―→

管道煤气

〔CO、H2、CH4〕

―→

天然气

〔CH4〕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D)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煤、石油、天然气都属于化石燃料

C、管道煤气有毒

15.(2019·梧州)工业上为提高煤的综合利用,可采用以下流程:

(1)在加压条件下,把二氧化碳通入溶有氨气的饱和食盐水中,最终可制得一种含氯元素的氮肥__NH4Cl__和一种水溶液显碱性的盐__NaHCO3_ _(填化学式)。

(2)写出流程中CO与H2转化为C8H16的化学方程式__8CO+16H2

=====

一定条件C8H16+8H2O__。

16.(2019·北京)用以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1)设计B、D的目的是__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__。

(2)能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O2的现象是__C中白磷不燃烧,D中白磷燃烧__。

(3)A~D中,可不做的实验是__A__(填序号)。

试采成功,成为全球第一个稳定开采可燃冰的国家。可燃冰开采困难重重,原因之一是可然冰极不稳定易爆炸,大量甲烷气体涌入大气层,会产生比二氧化碳更为严重的温室效应。置换法是开采方法之一,将CO2液化后进

入1 500米以下的洋面,就会生成二氧化碳水合物沉入海底,因CO2较甲烷易于形成水合物,因而就可能将甲烷水合物中的甲烷分子置换出来。

(1)甲烷属于__有机物__(填〝有机物〞或〝无机物〞),其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25%__。

(2)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选项是__D__。

A、开采可燃冰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密度比水小

D、可燃冰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清洁燃料

(3)一定条件下,甲烷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回收处理二氧化碳的一种方法,产物都是常见双(两)原子分子,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CH4+CO2

=====

一定条件2H2+2CO__。

18.【A+】(2019·广东)请参与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

(1)

用玻棒分别蘸取95%的酒

精、蒸馏水置于火焰上酒精__燃烧__,蒸馏水__

不燃烧__

《燃烧和灭火》名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认识燃烧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设计理念】 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 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 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体现从远古时代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燃烧在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课题内容的呈现从燃烧的现象和实验入手,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从燃烧的条件归纳灭火的原理,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学依据,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学习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 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灭火的方法,总结灭火的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增强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锻炼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交流合作,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播放视频“少数民族运动会圣火采集仪式”。 知道了火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相信同学们已经猜到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题了:7-1燃烧和灭火。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带来温暖,驱逐猛兽,熟食增强了人的体质,为身体发育,特别是脑髓的发育提供了更多的营养,使猿猴变成了人。 (设计意图:引起兴趣,引入课题) (二)燃烧的定义 火在我们化学中被称为“燃烧”。回顾我们之前学过的蜡烛、硫、碳、铁丝的燃烧,你能总结他们的共同特点给“燃烧”下个定义吗?(从“反应物”、“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分类”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设计意图:总结,生成概念) (三)探究燃烧条件 猜想燃烧的条件: 猜想一:要有可燃物(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 猜想二:要有氧气,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设疑:三个条件都要满足?只满足其中几个?还需要其他条件吗? 探究1——燃烧需要可燃物 水能燃烧吗?酒精能燃烧吗? 演示实验:点燃蘸有水的棉花团和蘸有酒精的棉花团。 可见燃烧是需要达到一些条件才能进行的。下面我们就对燃烧所需达到的条件进行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课堂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与燃烧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沈晓洲 【设计理念】 燃烧是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已经知道很多促进燃烧和灭火的方法,但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把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联系起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所知道的灭火和促进燃烧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联系起来,逐步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七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课节《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包括“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三部分内容。 教学中突出学生个人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一些枯燥和难懂的问题放在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学会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促进燃烧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白磷的自燃实验探究,分析和归纳燃烧的条件。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认识灭火的原理。 (3)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促进燃烧方法的分析,总结促进燃烧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合作精神。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

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2)帮助学生树立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破除迷信思想。 (3)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突发灾情所需要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重点】 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 2.促进燃烧方法。 【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的应用。 2.爆炸的原理及防范爆炸的措施。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演示实验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本课题中所有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用品:例如大烧杯、开水、红磷、白磷、薄铜片、酒精灯、镊子、药匙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身边有关灭火及促进燃烧的方法;利用工具书查阅以下成语的含义:钻木取火、釜底抽薪、杯水车薪、煽风点火、火上浇油、水火不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新课引入 自从天上的火,来到人间,让愚昧化作文明,人类由黑暗走向光明。火,它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使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为什么火能推动人类历史前进?今天让我们对火,即燃烧作一个初步的科学的解释。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钻木能取火?当我们改用石头时石头能燃烧吗? 学生交流讨论并回答:钻木是克服摩擦做功,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便会燃烧;而石头本身不能燃烧。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化学《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c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刚 1、放大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 2、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1、放大镜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没有关系,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 会越小。 4、球形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5、小水滴及盛了水的烧杯都具有放大的作用。12、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 成的。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人的视力的眼镜 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放大镜下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的昆虫 3、蟋蟀的耳朵在它前足的内侧,还叫鼓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在放大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蝗虫、蟋蟀的触角是丝状的;天牛的触角是 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放大镜下 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就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构成。 7、制作小的食盐晶体的方法:①制作一杯浓的食盐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干净的玻璃片上 ③放到太阳底下④水分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白色物质就是食盐的晶体。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4、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5、列文虎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微生物的人。 4、怎样放得更大 6、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遂道显微镜。 7、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九上化学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材于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介绍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常用灭火方法、灭火器的使用等内容,第二课时围绕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和爆炸发生的原因,展开关于燃烧的继续学习。教材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讲述了爆炸的原因,以燃放鞭炮为例说明,并通过家用燃气爆炸引出爆炸极限的概念。教材选取面粉爆炸的有趣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进而引出充分燃烧的条件之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的关系,并对学生进行易燃易爆物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标志和安全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氧气的性质,知道了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通过第一课时,也了解了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基本原理,具备了基本的安全消防常识。学生对燃烧和爆炸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热衷于看到实验现象,且有主动探究,善于思考的意识,但对现象发生的原因和现象为何不同分析能力还比较欠缺。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可燃物充分燃烧的条件。 2、知道可燃性气体有爆炸极限。 3、了解爆炸形成的条件。

4、认识安全图标,初步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会对比和分析。 2、通过探究实验,体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面粉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了解充分燃烧和爆炸,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充分燃烧条件,爆炸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爆炸产生的原因,安全意识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2通过提问回顾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3、实验展示,通过面粉燃烧系列实验,引导学生深入运用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并自然过渡到充分燃烧条件的发现和得出。 【实验探究】 通过问题引入:如何让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1、面粉燃烧实验 通过改变面粉状态,呈粉尘状时可被点燃,验证面粉是可燃物,进一步体会接触面积对燃烧的影响。 2、面粉爆炸实验 继燃烧实验后,再次提出问题:如果瓶口塞上软木塞再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将学生带入对燃烧在密闭环境中进行时的思考,对爆炸产生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地感受。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学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概念和条件。 2.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旧知回顾】 1.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人类祖先砖木取火的过程是_________变化。 【新知学习】 一、燃烧的条件 1.在500 mL的烧杯中注入400 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 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 下图所示)。 实验现象:铜片上的白磷,红磷__________。水下的白磷__________。 2.用导管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实验现象___________ ___。 分析: ① 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 件?__________。 ② 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 件?__________。 ③ 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 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__________。 3.__________与__________发生的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燃烧。 4.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_____ _____;(2)____ ______;(3)__________。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实验7-2】 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中,然 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倒扣在杯中的蜡烛;正放在杯中的蜡烛;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的 烧杯中的蜡烛__________; 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 (1)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 (2)隔绝。 (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 7.根据右图灭火器的原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灭火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氧气 B.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隔离可燃物 C.水能灭火---水蒸发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木柴架空了能够燃烧更旺---与氧气充分接触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 副本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1课杠杆 1.在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 2.杠杆的三个组成要素是:、、。 3.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杆杠,它的特点是, 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杠杆,它的特点是。 4.当支点在杠杆的中央时,既不也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等。 5.常见的省力杠杆有:、、、、等。常见的费力杠杆有:、、、、、等。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6.世界上没有既又省的杠杆。 第2课杠杆的平衡 1.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用做捣谷的和在井里汲水的。 2.通过实验,我知道杆杠尺平衡的规律(原理)是。 3.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一种仪器,它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利用了原理的结果。 5.杠杆的平衡的原理:,这是古希腊的发现的。曾经说过:”!” 6.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7.给你2 个钩码,在杠杆尺右边怎样挂才能使下面的杠杆达到平衡呢?请在下图中画出来。 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1.根据滑轮的不同连接方式可分为和。旗杆上的滑轮是。 2.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称为“”,它的特点是可以,但不可以;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它的特点是可以,但不可以。3.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了“”,使用滑轮组既又。 4.一些门锁的把手,把手可带动转轴旋转,起到了大轮子带动小轮子转动的作用,这些轮子就称为。5.对于螺丝刀来说,螺丝刀的柄就是,螺丝刀的杆就是。对于一般的轮轴,其中大的那个圆叫做,小的圆叫做。轮和轴连接在一起,并围绕着转动。 6.在生活中,像、、等都应用了轮轴。轮轴有作用。7.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种边缘带齿的奇特轮子,这种轮子人们称它为齿轮。8.齿轮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机器都离不开它,使用齿轮可以,可以,还可以。 第4课斜面 1.人们常在和之间设一个斜坡,以便把重物从低处移到高处,这个斜坡叫做,是变化了的斜面。 2.利用斜面搬运重物可以,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沿斜面提升重物就会越。(坡度越缓越省力) 3.斜面的作用是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斜面越长越省力。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监利县第一初级中学孙贤志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从燃烧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条件的热情。教材从常见的燃烧现象着手,利用对照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再通过燃烧所需要的条件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与方法。关于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有趣的实验,来说明爆炸所需要的条件。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现象,并配合图片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来看,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化学知识往往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所以,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置的探究实验难度适中并进行有效的引导,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主动完成探究学习。 从学生的认知方向看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属于依存型的,在学习中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平时他们适应了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实验不宜复杂,应以简单的小实验为主,同时应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中进行探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 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五、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具准备:1000ml烧杯、分别标注A、B、C的试管三支(带橡皮塞)、白磷、红磷、氧 气(储气瓶)、开水、导管、酒精灯、滤纸。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引入新课【PPt视频】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 反应之一,人类可能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 燃烧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 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需要满足什么 〖思考〗联想生活中 有关燃烧的现象,并 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开门见山, 引入课题。

(完整word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它具有()、()、()的特点。 3、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功能。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功能。 5、用放大镜看电视机和显示器的屏幕,发现是由()()()三色的小点组成的,也称为光的三原色。 6、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 )、( )。 7、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磨制而成的。 8、最早提出放大装置应用的是英国主教(),他的学生()设计并制作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近视镜是()镜,()薄()厚。 9、水滴也具有放大镜的功能。() 10、老花镜也是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放大镜的()有关,()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透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4、放大镜的凸度越大,它的放大倍数就(),获得的物体的信息越(),透镜的视野越()。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身体分为( )、( )、( ) 三部分,头部有 ( )对触角,胸部有( )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蟋蟀的耳朵在 ( )。 3、草蛉和草蛉的幼虫都是()的天敌。 4、观察蚜虫可以利用()倍的放大镜。 5、昆虫头上的触角相当于(),可以分辨(),还可以感触物体,保持平衡,比人的鼻子灵敏的多。 6、苍蝇的眼睛是(),是由很多()组成的,看到的图像是拼凑成的。 7、蝴蝶翅膀上的彩色粉末是彩色的(),其实是扁平的()。 8、昆虫的眼镜都是复眼。 ( ) 9、蚕蛾的触角是棒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 10、蚜虫是害虫,靠吸食植物嫩茎的汁液为生。() 11、蚜虫可以直接由雌性蚜虫直接生小蚜虫。() 12、草蛉的幼虫很善于捕食蚜虫,有“蚜狮”之称。() 13、蚜虫和草蛉都属于昆虫,都有一对触角三对足。()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晶体是有()的()体物质。

初中化学_6.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燃烧与灭火_化学_初中_

教学过程 知识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1、燃烧的定义 二燃烧条件的探究 1、对比试验 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引入:火是光明的使者,火是热量的源泉,火给我们带来 了温暖和食物。人类从钻木取火到航空航天,从远古到现代, 每一次文明的前进步伐,都与火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PPT1】本节学习目标 【PPT2】温故知新:前面我们做过几个燃烧实验,描述出 燃烧现象。 【PPT3】 燃烧:通常我们所说的燃烧就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 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PPT4】 对比实验现象分析与推断 火柴可燃吗?小石块呢? 阅读学习目标 完成学案上燃烧现 象对照表格 结合课前的预习和 燃烧现象对照表格 得出燃烧定义 1.燃烧 的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 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 燃 烧 和 灭 火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可燃物品隔离 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2、结论 3、燃烧的条 件:火三角 4、设计实 验,对具体 问题进行分 析 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 吗?点燃后? 在空 气中,已点燃的蜡烛能维持燃 烧吗用烧杯倒罩住呢? 分析:物质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 点,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人们燃烧通常所说的火三角。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如下 图所示,小组内讨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温度、着火点 和与空气接触三个方面比较: a、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相同的是_________;不同的是 _______。 b、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相同的是______,不同的是______。 2、实验时可观察到哪些现象?___________。 3、总结出物质燃烧的条件 ____________。 4、如果用导气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通氧气,将会观察到什么现 象?试说明原因。 分析:借助【视频1】增强学习效果 过渡:火给人们带来光明,有时也会带来灾难,火从天使 学生活动一:结合经 验探究物质燃烧的 条件 小组内讨论分析后 完成学案 加强记忆 学生活动二: 小组内讨论分析后 完成学案

燃烧与灭火教案(第一课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演示]:点燃酒精灯 [设问]:这是什么现象? [设问]:燃烧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归纳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 引出燃烧的定义: 一、燃烧 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投影) [设问]:是不是只要发光发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比如电灯发光、发热是不是燃烧?[展示]:一片木板 [设问]:木板能燃烧吗? [演示]:在酒精灯上点燃木板 [设疑]:木板为什么点不燃呢?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呢? 二、燃烧的条件:(投影) [过渡]:下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1]:在两个蒸发皿中分别倒入酒精和水,用火柴点燃。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酒精能燃烧,水不能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白磷、红磷的燃烧对比实验 [设问1]:小烧杯中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 [解说]:原来物质要燃烧,它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 着火点就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投影) [投影]: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设问]:小烧杯中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交流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及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结论]:因为水隔绝了空气,说明燃烧还需要有氧气。 [设疑]:如果水中的白磷接触到氧气那又会怎样? [实验3]:让水中白磷接触氧气。 [设问]:这个实验再一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确实需要氧气。 [解说]:这个实验说明只要具备了燃烧的所有条件,即使在水中燃烧也可以发生。

18-湖南-现场课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刘永林

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 湖南省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外国语学校刘永林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对燃烧还是比较熟悉。本课题重在探究燃烧的条件和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将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之中。 2.教材主要内容:本课题内容包括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识等内容,分两课时完成。因为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与方法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我把燃烧定义,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做为第一课时;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常 识等内容作为第二课时。 二.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和老师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思维能力,根 据实验现象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进行改进的能力等。让学生学会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通过《新闻联播》有关“天津大爆炸”的片段视频报道,让学生体会到燃烧利用不当给 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胁,同时利用视频中涉及到的灭火方法引入学习灭火的原 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再通过电影《奇幻森林》、《紫日》片段视频,让学生从生 活中学习灭火的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便于掌握和运用。 3、通过学生探究活动《尝试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尝试灭火的方法。以培养学生 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燃烧与灭火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化学原理来为自身服务,历史悠久。燃烧与灭火也是今与 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化学现象。但是现在的中学生因为家庭人口结构和学习压力的双重 影响,对这些现象的本质认识比较缺乏。 2、在思维方面,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虽占优势,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需要感性 认识的直接支持。初三的学生正是处在从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的年龄,所以本次课力求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将在思维的引领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生活事例和实验中的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杠杆 1、在 力的作用 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 固定点 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 杠杆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 2、在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 支点 ,人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 动力作用点 , 承受重物 的点叫做 阻力作用点 。 3、杠杆三要素有:( 动力作用点 、 阻力作用点 、 支点 )。 4、画一画省力杠杆示意图,在图中注明杠杆三点。 5、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 省力 .它的特点是: 省力但费距离 。 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 费力 .它的特点是: 费力但省距离 。 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 6、常用的省力杠杆有 钉锤、钳子、开瓶器、指甲刀、木夹、斗车、等。 常用的费力杠杆有 镊子、火钳、理发剪刀、筷子、鱼竿、铁锨 等。 常用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 跷跷板、订书机、天平 等。 7、放在地上的一根木棍就是杠杆。( × ) 8、使用杠杆时,一定省力。 ( × ) 9、世界上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 ) 10、下列工具中不属于杠杆是( A )。 A 、扳手 B 、钳子 C 、镊子 11、杠杆可分为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三种。 12、为什么用螺丝刀容易打开罐盖? 答: 打开罐盖的螺丝刀是杠杆,这时的杠杆能省力。 13、用螺丝刀打开罐盖时,罐子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答:支点的作用。 动力作用点

第二课 杠杆的平衡 1、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用 杠杆 做捣谷的 舂 和在井里汲水的 桔槔 。 2、杠杆的平衡条件(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这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发现的。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3、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 质量 的一种仪器,它是根据 杠杆平衡 的原理制成的。是一种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 4、杆秤是利用 杠杆平衡 的原理制成的。 5、杠杆尺平衡原理(条件):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阻力点钩码数=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动力点钩码数 。 6.给你 2 个钩码,在杠杆尺右边怎样挂才能使下面的杠杆达到平衡呢?请在下图中画出来。 7、下图中的杠杆尺能平衡吗?为什么? 答:不能平衡,因为左边的 钩码数×格数不等于右边的 钩码数×格数。 8、下图中的杠杆尺能平衡吗?如果不能平衡,还需要在标记处再加几个钩码? 答:不能平衡,还需要在标 记处再加( )个钩码。 910”他能成功吗?为什么? 答: 他不能成功,因为找不到这个支点。 1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 平衡 状态或做缓慢 摆动 叫做杠杆平衡。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填空。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它具有(放大)、(汇聚光线)、(成像)的作用;放大镜是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小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就(越小);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叶片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网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是会产生(折射)现象;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大镜具有(放大)的作用,放大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球形)透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小鳞片),其实上这些小鳞片是许多(扁平的细毛);在放大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角形)的小眼睛组成的,每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昆虫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一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水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自然界中,许多的岩石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 6、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十七)世纪,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们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7、人们为了能够看到更小的物体,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世界上第一台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显微镜是由(列文虎克)制造的;电子显微镜能够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8、显微镜主要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五部分组成的;显微镜中使用的两个透镜分别是(目镜)和(物镜),它们之间的(焦距)是不一样的;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9、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时,必须要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才可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制作玻片时,我们需要的工具有(滴管)、(水)、(盖玻片)、(载玻片)、(镊子)等;我们制作洋葱玻片时需要(四)个步骤,应该取洋葱的(果肉)来做成玻片;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科粤版 3.3.1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第一课时 物质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word无答案)

科粤版 3.3.1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第一课时物质燃烧的条件灭 火的原理 一、单选题 (★) 1 . 烧柴禾时,通常把柴禾架空一些才能燃烧更旺,这是因为 A.柴禾是可燃物B.散热的速度快 C.柴禾和空气能充分接触D.可以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 2 . 孔明灯的火焰温度可达到300℃,但纸质灯罩却没被点燃的原因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风将热量吹散后灯罩的着火点降低了 C.空气不充足,纸张不会燃烧 D.风将热量吹散使灯罩处温度低于灯罩的着火点 (★) 3 . 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时一定有火焰产生 B.只有含碳元素的物质才能燃烧 C.燃烧一定能放出热量 D.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 4 . 2019年3月30日17时“四川凉山火灾”起因于一颗80年树龄的云南松遭雷击着火,从而引发森林大火,火魔吞噬了31名烈士的生命。雷击在这场火灾中是() A.提供可燃物 B.让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更多氧气 D.以上都有可能

(★) 5 . 下列有关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器着火,可以用水浇灭 B.用嘴吹灭蜡烛火焰,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C.油锅起火后向锅中放入菜叶,降低油的着火点 D.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路线前方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 6 . 成语“釜底抽薪”的本意包含着灭火原理,下列灭火方法与之原理相同的是()A.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 C.油锅中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D.森林着火时砍掉树木形成隔离带 (★) 7 .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火灾,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品损坏,最适宜的灭火器具是() A.高压水枪 B.干粉灭火器C.泡沫灭火器 B.B.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器 (★) 8 . 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时)教案

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3、了解火灾中逃生常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初步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渗透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通过了解火场逃生一般常识,提高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小蜡烛(3支)、水、镊子、大理石、小木条、煤块、碳酸钠、盐酸、滤纸、刀子、抽滤瓶、试管、白磷、红磷、导管、烧杯(250 mL3只、500 mL1只)、铜板、酒精灯、火柴、废物杯。 教学过程: [演示]小魔术----手帕燃烧的实验 看课本人类历史有关火的利用的图片 [引入]燃烧是我们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至今,我们仍然通过燃烧获取生活生产所需的能量。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问]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演示]燃烧的条件实验:实验7-1 让学生讨论: 1、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讲述]只要达到条件,燃烧就能发生,即使是在你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板书) [讲述]只要三个条件都满足,燃烧就能发生,前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解释]手帕烧不坏的原因 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烧暖气的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生活中,煤块直接能点燃吗?怎样用火柴、木柴,纸张、打火机等引燃煤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过渡]火,让愚昧化作文明,使黑暗趋向光明!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的生存条件,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但是,火灾对人类的施孽却是非常严酷的。 板书: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学生]学生观察图片和数据,体会火灾的危害。 讨论课本129页相关问题,总结灭火原理。 [学生]回答讨论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有其中之一即可。 总结:灭火的根本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板书:灭火的三种方法。 探究蜡烛火焰熄灭的方法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 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 (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 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 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 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 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 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

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 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 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 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 发现之一。 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 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两边较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可以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倍数(越高),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 9、晶体的形状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3、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