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及常用工具书简介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及常用工具书简介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及常用工具书简介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及常用工具书简介

古漢語常識一

怎樣查字典辭書及常用工具書簡介

教學目的:本章是古代漢語的入門內容,主要介紹工具書的檢索方法和幾部學習古代漢語常用的工具書。教學時要讓生瞭解這幾部工具書的性質、編排體例、內容、特點和作用,並學會使用,為以後的古代漢語學習打基礎。

教學重點:瞭解常用工具書的性質、編排體例、內容、特點和作用字典、辭書等工具書是每一個學習研究語言的人都必須利用的工具。

工具書是專供查找知識信息的文獻。它係統彙集某方面的資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編排,以供需要時查考用的文獻。

一、常用語文工具書的類型

(一)普通字典、詞典類

比較常用的字典是《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漢語大字典》等。

詞典,又寫作辭典,經常翻檢的是《辭源》、《辭海》、《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漢語大詞典》等。

(二)語言文字專著類

比較常用的是《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甲骨文字典》、《金文編》、《廣韻》、《詩詞曲語辭匯釋》、《助字辨略》、《經傳釋詞》、《古代漢語虛詞通釋》、《詞詮》等。

(三)類書和專書索引類

類書是一種分門別類地匯輯資料以供查詢的工具書。常見的是《藝文類聚》(624)、《太平御覽》(984)、《永樂大典》(1408,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我國現存的古代類書中規模最宏大、體例最完善、用處最廣泛的一部類書)、《佩文韻府》(1711)等。

把書中的句子摘錄下來,每句下標明出處和頁碼、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來以供查檢的資料叫索引,又叫引得。如《十三經索引》、《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春秋經傳引得》等。

二、目前漢語工具書排列漢字的方法

漢字有形、音、義三種屬性,所以工具書索引的編排法不外依據字形的形序法、依據字音的音序法和依據字義的義序法。(楊琳2010)(一)形序法

1.部首法

部首是排列單字時起分類作用的漢字或偏旁。字典辭書編撰時為

了檢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歸在一部,而把這個共有的相同偏旁作為每一部的標志,即部首。(字典辭書中的部首與漢字結構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偏旁是合體漢字的組成部分。舊稱左為偏,右為旁。今泛稱合體字的左右上下任何一部分為偏旁。偏旁是文字學概念。部首是詞典學概念。)

按部首排字創始於東漢的許慎,《說文解字》中設立了540個部首。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部首的建立,是許慎的重大創造。本來漢字就是憑形體表示意義的,因此,把意符加以分析並歸類,這是文字學家所應當做的一項重要工作。《說文解字》的部首一共是五百四十部……許慎在五百四十個部首的次序安排上是煞費苦心的。他把形體相似或意義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這樣就等於把五百四十個部首分成若干大類。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意符的作用,從而更確切地瞭解意義。”

後世字典大都采用此法,沿用至今。

(1)部首的設立並沒有統一標準,各字典辭書部首的設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說文解字》分為540個部首(《說文》中的部首,是文字學原則部首,它是根據漢字的構造,按六書的原則加以分析歸納以義定部的。),梁顧野王《玉篇》設542個,遼釋行均《龍龕手鑒》設242個(他拋棄了《說文》以義定部的文字學原則部首,改為以形定部的檢字法原則部首),明梅膺祚《字彙》分為214個部首(以形定部和以義定部相結合。《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都沿用),新《辭海》分為250個部首,《漢語大詞典》《漢語大字典》則設置200個部首。2005年5月第5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設201個部首。

由於部首不同,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工具書中可能歸在不同的部首。“衍”《說文》放在水部,《中華大字典》放在行部,《漢語大字典》放在彳chì部。

即使有同樣的部首,歸字也不一定相同。“荊”《康熙字典》歸在艸部,《漢語大字典》歸在刀部。“咸”《康熙字典》歸在口部,《漢語大字典》歸在戈部。

(2)採用部首法編制的索引一般都附有難檢字筆畫索引,凡是找不到部首的字可在難檢字表中查找。如“七、長、民、卡”等。

(3)部首法的缺點是:部首的設立及字的歸部沒有統一的標準,檢索者不易確定字的部首;單純用部首法排列的索引每部包含的字上百甚至上千,難以很快找到要找的字。

所以部首法一般跟筆畫法配合使用。

(4)2009年1月12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發佈了《漢字部首表》及《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漢字部首表》在1983年《漢字統一部首表(草案)》基礎上作了11項調整和增補,共設主部首201個,附形部首99個。《GB13000.1字符集漢字部首歸部規範》在《漢字部首表》的基礎上規定了單字的具體歸部規則,列出了20902個漢字的部首歸部表。

這兩個文件的發佈標誌着漢字的部首及字的歸部有了正式的國

家規範。隨着這兩個文件的實施,漢字部首的設立及歸部的混亂局面有望逐漸消失。

2.筆畫法

筆畫法是以筆畫數的多少為序排檢漢字的方法。如《漢語大字典》八卷本的《筆畫檢字表》等。

筆畫法的優點是原則簡單,容易掌握。

筆畫法的缺點是同筆畫的字太多,找字費事。筆畫多的字尤其是繁體字,數筆畫很麻煩。有些字的筆畫數還不易確定。

為彌補同筆畫字太多的缺點,筆畫法往往輔以筆順法或部首法。

3.號碼法

號碼法也是一種根據字形排序的方法。為一套筆形規定代碼,按照一定規則選取筆形,並將筆形轉換成數碼,然後按數碼大小排序。

通行的是四角號碼檢字法,是由王雲五(1888-1979)創立的,最早發表在1926年3月出版的《東方雜誌》28卷第3號上,1928年8月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修訂本。

(二)音序法

根據字的讀音排序始於三國時期。據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魏時有李登者,撰《聲類》十捲,凡一萬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聲類》已亡佚,無從考實。

1.註音方式

“直音法”是用同音字來給漢字注音。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運用直音法有個重要條件是必須要為每個漢字找到一個簡單易識的同音字。這種注音方法的局限性有二:一是並不是每一個音節都有同音字,正如清人陳澧《切韻考》所批評的那樣:“然或無同音之字則其法窮,雖有同音之字而隱僻難識,則其法又窮。”古人也意識到這種方法的缺陷。二是由於我國方言複雜,在這個方言裏是同音字,在別的方言就不一定是同音字了。

“叶音法”是為了押韻而臨時改變讀音以求和諧,“叶”是和諧的意思。“籌叶音除”就沒根據。叶音法是一種應當否定的方法,完全是主觀主義的產物。

“譬況法”是採取打比方的方法,這叫做“譬況”。如《淮南子·地形訓》:“其地宜黍,多旄犀。”東漢高誘注:“旄讀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淮南子·原道訓》:“蛟龍水居。”高誘注:“蛟讀人情性交易之交,緩氣言乃得耳。”這種打比方的注音方法,顯然是不科學的。(唐作藩2002)

還有一種注音方法叫“讀若”或“讀如”,“讀得像某字音”,這實際上還是打比方。《說文》用得比較多。如玉部:“珣,讀若宣。”木部:“?,木也,以其皮裹松脂,從木虖(hū)聲,讀若華。”對於此種注音方法,南北朝末期的音韻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音辭篇》批評說:“鄭玄注六經,高誘解《呂覽》、《淮南》,許慎造《說文》,劉熙制《釋名》,始有譬況假借以證字音耳,而古語與今殊別,其間輕重清濁,猶未可曉,加以外言、內言、急言、徐言、讀若之類,亦使人疑。”這個批評是切中要害的。

“反切法”是我國古代字典辭書中運用最為普遍的注音方式。反切的基本原理是用兩字來拼合被切字的讀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如《廣韻·麻韻》:“誇,苦瓜切。”可分析為:誇(kuā)=苦(k)+瓜(uā)。反切上字也簡稱為切上字(如苦),反切下字也簡稱為切下字(如瓜),“誇”則稱為被切字。

在字書中一般稱“某某反(或‘翻’)”、“某某切”(自唐代宗大歷以後,因為唐朝統治者害怕老百姓起來造反,忌諱“反”字,將“反”改為“切”)。但“反”和“切”意義相同,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清人李汝珍《李氏音鑒》:“反者,覆也,切者,摩也。所謂反切者,蓋反覆切摩而成音之義也。”

關於反切產生的年代,顏之推《顏氏家訓》:“孫叔然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叔然是漢末人孫炎的字。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張守節《史記正義》及後來的一些人都認為反切是漢末孫炎創造的。其實在孫炎之前就有人使用反切了。比孫炎早幾十年的王肅著《周易音》就使用了十多條反切。應劭《漢書注》也用了反切。《漢書·地理志》:“遼東郡沓氏”,注“沓”的讀音為“長答反”。根據這些可推斷:約在東漢後期(即公元二世紀)就創造了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產生的歷史背景是:東漢初期佛教已傳入我國,而宣傳佛教教義的佛經是用印度古梵文寫的。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中國人要學習佛經,首先得懂梵文。另外隨着印度佛教的傳入,也從印度來了一批高僧,他們為宣傳佛教,當然也要學習漢語。在這種文化的交流中,中國的沙門(出家的佛教徒的總稱)和學者在梵文拼音方法的啓發和影響下,於是就創造了反切法。

但是,反切注音法也有局限性。一是反切的上下字用得很不統一,如《廣韻》表示聲母[t]的反切上字有“都、丁、多、當、得、德、冬”等七個。二是反切還有方言和古今音的問題。由於古今語音發生了演變,許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讀音很難拼出其讀音來。如“古紅切”,按反切原理,上字取聲,古[ku]的聲母是[k],下字取韻和調,紅[xu?]的韻母是[u?],聲調是第二聲陽平,那麼切出來的是什麽字呢?只能

切出一個[ku?]的陽平音來,可是普通話沒這個音。這是什麽原因?現代的平聲字有陰平和陽平之分,而古代的平聲不分陰陽,所以在古代“紅”字可以拼切任何一個平聲字。但切出這個[ku?]是陰平還是陽平,這就不是反切下字所能決定的,要由反切上字的清濁而定:反切上字如是清聲母,切出來就是陰平。反切上字如是濁聲母,切出來就是陽平。“古紅切”的“古”是清聲母字,所以切出來的字應該是陰平的[ku?],即“公”字。再如:古奚切:[ki] →[t?i] 鷄今天所能考知的最早而且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是隋代陸法言《切韻》。該書先根據聲調平上去入將字分為四類,同一聲調內又將韻部相同的字排在一起,共分193韻,同一韻部內又將讀音相同的字排在一起。這叫韻目法。後來《廣韻》、《集韻》、《洪武正韻》、《佩文韻府》、《經籍纂詁》都沿襲這一方法。

三十六字母是唐宋之際漢語雅言的聲母係統,有的工具書就是根據三十六字母排序的,如《經傳釋詞》、裴學海編的《古書虛字集釋》

等。

今天用得最多的音序法是漢語拼音字母法,只要學會漢語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的字。

2.音序法的優點是直接檢字,速度較快。但如不知道讀音,或方言區讀音不標準,音序法是無法使用的。

(三)義序法

義序法是將字詞根據意義分類排列的一種方法。這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排序方法,西漢初期的詞典《爾雅》就是這種方法。我國古代的類書大都是采用義序法排列的,今天的同義詞詞典也是用義序法。

義序法的優點是將內容相同的資料匯集在一起,便於利用資料。但由於義類的設立是任意的,字詞的歸類具有多面性,所以查檢用義序法排列的工具書較費事。

三、常用工具書簡介

★(一)《說文解字》

《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說字義、辨析讀音的字典,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展示漢字形音義必然聯繫的文字學著作。(王貴元,2002)

東漢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經學家許慎所著,成書於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後漢書·儒林傳》:“許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篤,少博學經籍,馬融常推敬之。”“時人為之語曰:‘五經無雙許叔重。’”

寫作之因:古今文之争。《說文解字敘》:“諸生競逐說字解經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蟲者屈中也。’ …若此者甚眾,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巧說邪辭,使天下學者疑。” (今文經學對古文抱懷疑、否定的態度,認為只有今文本經書即世代相傳的用漢代通行的隸書抄寫的經書才是可信的。今文經學偏重發揮經文的微言大義,為政治需要服務,最大代表是董仲舒。古文經是用先秦古文篆書抄寫的經,古文經學注重探求經文本身的涵義和典章制度。古文經學大師馬融的學生鄭玄也兼通經文經,他建立了集漢代經學之大成的“鄭學”。)

全書概況:全書15卷,其中正文14卷,敘錄1卷,每卷又分上、下。這裏所謂“文”,是指獨體漢字,如“山”、“水”、“日”、“月”等字。所謂“字”是指合體漢字,如“意”、“休”、“則”、“偏”等字。全書以小篆為字頭,共收字頭9353個,小篆之外的其他字形,如籀文、異體,稱為“重文”,全書另有重文1163個。許慎將這9353個字分別隸屬於540部,從而創立了漢字字典編纂的部首法,一直沿用至今。每字之下,首先釋義,然後根據“六書”原理分析字形,最後說明讀音。例:“屮(chè),艸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莖也……讀若徹。”“示,天垂象,見凶吉,所以示人也。從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

《說文解字》中保存了大量古字古義,是研究古代典籍和研究古文字的必讀之書,利用該書,我們可以瞭解到漢字的本義及古人依據

“六書”理論對漢字形體構造的解說,有助於我們科學地分析漢字的結構,考察漢字形體演變的曆史源流。不過,也應該注意,《說文》對漢字本義的解釋,有相當一些是錯誤的,我們利用《說文》查考本義時,還必須根據商周古文字參驗,以正其謬誤。

炳明也。從火,丙聲。

想冀思也。從心,相聲。

析破木也。從木,從斤。

婦服也。从女持帚灑埽也。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於田也。

妻婦與己齊者也.從女從屮從又。又,持事,妻職也。屮聲。

版本:今存《說文解字》最早的版本是唐寫本,共兩種:《木部》殘卷和《口部殘卷》。

小徐本:五代南唐時,徐鍇取《說文》原本,附以註釋等,撰《說文解字系傳》四十卷,世稱“小徐本”。

大徐本: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徐鍇之兄徐鉉等奉敕校訂《說文》,今本《說文解字》即徐鉉等校訂本,世稱“大徐本”。

注本:清代是研究《說文》的極盛時期。有所谓的“說文四大家”: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桂馥的《說文解字義證》、王筠的《說文句讀》和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其中段、朱影響最大。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是學習、研究《說文》的最佳注本。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對字義的來源和發展有較細致的分析,都是對我們學習、研究古代漢語很有幫助的工具書。(王力1999)桂馥《說文解字義證》著力於爲許慎所說的本義搜尋例證。其最大優點是材料豐富。

近人丁福保所編的《說文解字詁林》,該書將曆代研究《說文》的專著和其他著作中論及《說文》的材料匯為一書,集《說文》研究之大成。

(二)《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清代康熙皇帝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命張玉書、陳廷敬等人編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是我國第一部官修的字典。

該字典參照明代梅膺祚《字匯》和張自烈《正字通》體例,正文按部首編排,全書分214部,按12地支分為12集,每集再分上、中、下三卷。全書共收單字47035個,每個字的解釋一般包括四項內容:(1)列單字字形,如有古體,一並列出。(2)注音,先列出《唐韻》、《廣韻》、《集韻》、《韻會》等書的反切,再用直音注音。(3)解釋字義,先釋本義,後釋別音別義,每一義項下均列出書證。(4)如有別體、俗體等,列在最後。

(三)《辭源》(修訂本)

《辭源》是我國近代最早編成的一部百科性辭書,商務印書館編輯出版,始編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1915年出版,1931年出續編本,1939年出正續合編本,1949年出簡編本,先後印行400多萬部。它以舊有的字書、韻書、類書為基礎,吸收外國辭書編纂的優點,以

語詞為主,兼收百科,以常見為主,強調實用,注重探求詞的源委,並詳舉書證,故名“辭源”。全書共收單字10000多個,詞目10萬餘條,包括常見的語詞、詞組、成語、名物典故、古今名著、常見的地名及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新名詞和翻譯名詞。全書單字按部首編排,仿《康熙字典》分214部,同部之字,再按筆畫排列,單字下,先注反切、韻部和直音,然後釋義。單字後面,分條列舉、解釋以這個字為詞頭的詞語,先二字詞,後三字、四字、五字,依次排列。每詞先釋義,後舉例證,有時還附上編者按語和圖表。

《辭源》在編纂上吸收了西方辭書的編纂方法,解釋條目也采納了許多前人和當代人研究的新成果,糾正了不少前代辭書中的錯誤。但是,《辭源》也有不足,如引書很多不標篇名和題名,使讀者無法核對原文,有時引書張冠李戴,改動、刪節不加說明,此外,對詞語的解釋也存在不少錯誤。

1958年,《辭源》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訂,根據與《辭海》、《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新《辭源》在內容上作了較大的調整,刪去了原書中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方面的詞語,收詞範圍嚴格限制在1840年以前,內容包括古書中的語詞典故和有關古代文物典章制度方面的詞語,成為一部閱讀古籍的工具書和文史工作者的參考書。新《辭源》的單字按部首、筆畫排列,以字帶詞,詞以字數筆畫為序。單字下標注漢語拼音和注音字母,並加注《廣韻》的反切及中古音的聲紐和韻部。詞條的釋義簡明精當,特別注意詞語的來源出處和詞語在使用過程中的發展演變。所有書證均標出作者的時代、篇目和卷次,並作了複核,部分條目下,還列舉了參考書目。書前有《部首目錄》,後有四角號碼索引和音序索引。

(四)《辭海》(修訂本)

《辭海》由中華書局編輯出版,始編於1917年,1937年編輯完成,先後參加編輯的人數達百數十人。它以《辭源》為借鑒,參考外國百科全書的編輯體例,廣泛吸收了三十年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新成果,也是我國現代出版史上的一部大型百科性辭書。

《辭海》的體例與《辭源》基本相同,也是按部首、筆畫編排,以字帶詞,而詞又以字數、筆畫為序。它的出版,曾經對中國文化教育界有過較大的影響。經過了幾十年後,《辭海》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1958—1979年,《辭海》作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修訂,本著與《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的分工,它把重點放在了“新”和“廣”上。此後,1989年和1999年又進行了兩次修訂。這幾次的修訂本均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的《辭海》共收單字19485個,其中17647個是字頭。選收詞目122835條,內容包括成語、典故、人物、著作、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的名詞術語等,它以“一般讀者在學習、工作中質疑問難的需要為主,並兼顧各學科的固有體系”,釋文主要介紹基本知識,力求簡明扼要,並注意材料和觀點上的統一。全書條目按部首排列,另有筆畫檢字表和漢語拼音索引。書後附有十幾種有關曆史和自然科學的數據表格。(當代最大百科性辭書編寫最高成就)

★(五)《漢語大字典》

《漢語大字典》(8冊),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湖北辭書出版社聯合出版。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54678個。它是我國收錄漢字最多、注音和釋義最權威的一部字典。全書按部首排列,分為200個部首。字形以楷書為字頭,字頭之下,盡量列出該字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六國古文、《說文》小篆、隸書等。在字頭和字形之後,首引《說文》對該字字形的解釋、後人對《說文》的注疏等,有時還加上編者按,以說明字形與本義的關系。該書的注音采用三段注音法,注出現代漢語拼音、中反切及聲韻、上古音韻部。使讀者能瞭解到該字的語音演變情況。如“佞,nìng,《廣韻》乃定切,去徑泥,耕部”,其中“níng”為現代讀音,“乃定切,去徑泥”為中古音,“耕”是上古韻部。如果字形相同而讀音和意義不同的,則以“(一)、(二)、(三)……”等區別。每個字的釋義采用一義一條的方式,義項的排列次序為本義、近引申義、遠引申義,假借義。如“元”的義項排列為:人頭;長、為首的;始,第一;哲學概念,指天地萬物的本原;本,原來;大;善;基本的;古代曆法計算單位;數學名詞;貨幣、貨幣單位;同“玄”;通“頑”;朝代名;姓。釋義之後是引文,所有引文均標明書名、篇次或卷數,為讀者查找資料提供准確的線索。書證的排列以時代先後為序。

《漢語大字典》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個別字的釋義還不夠完善,例證也有一些錯誤,由於校對不精,還有錯別字出現。

(六)《漢語大詞典》

由上海、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五省一市的有關單位從1975年起開始編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分冊出版,共13卷(正文12卷,附錄及索引一卷),5000餘萬字,收詞37萬5千餘條,插圖2253幅,是迄今為止我國編成的最大的一部語詞詞典。該詞典只收漢語中的一般詞匯,著重從詞的曆史演變過程加以全面闡述,所收條目義項完備,釋義確切,層次清楚,文字簡練,符合辭書的科學性、知識性和穩定性的要求。代表了當今語詞辭書編寫的最高

《漢語大詞典》的所收單字以有文獻例證為限,沒有文獻例證的僻字、死字一律不收,專科詞語只收錄已進入一般詞匯範圍的,以與其他專科辭書相區別。全書按部首排列字頭,以字帶詞,共分200部。注音采用二段注音法,即注出現代漢語拼音和中古反切及聲韻調。釋義簡明准確,書證一律標明作品的時代、作者、書名、篇名或卷次章節,例證按先後時代排列。

《漢語大詞典》與《辭源》的主要區別在於:《辭源》只收1840年以前的詞條,而且不夠完備,其解釋和例證也比較簡略。《漢語大詞典》所收詞條的時限一直到現代,1840年以前的詞條收得也比較完備,許多在《辭源》上查不到的詞,在《漢語大詞典》裏都能查到。

《漢語大詞典》與《辭海》的主要區別是:《辭海》是一部百科性辭書,大量收錄專科詞條,而《漢語大字典》是一部大型語文專用詞典,只收錄一般詞匯。由於該詞典收詞範圍廣,釋義詳盡,引證准

確豐富,與《漢語大字典》配套使用,基本上可以解決文史研究中的

(七)《經籍籑(zhuàn)詁》

清阮元撰集,臧鏞堂、臧禮堂等纂校,嘉慶三年刊行。該書收錄了一百多種漢唐小學專書及舊注中的訓詁資料,是一部規模龐大的古書注釋匯編。全書根據《佩文韻府》分為106韻,一韻一卷,共106卷,另有補遺106卷,分別附於正編每卷之後。具體編排體例是,以楷書單字為標目,每字下先列本義,後列引申義、假借義,各義項之間用“○”符號隔開,每一義項下,全面系統地羅列古書中有關此字的訓釋材料。

《經籍籑詁》最大的價值在於將漢唐時期的傳注訓解資料匯為一書,資料十分豐富。當然,由於成於眾人之手,還有不少漏收的,訛

1981年影印本、成都古籍書店1982年影印本,兩種版本均附有筆畫索引。

★(八)《故訓匯纂》

由武漢大學古籍所編纂,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商務印書館2003年出版。這是一部以全面系統匯輯先秦至晚清古籍中故訓資料為目的的大型語文工具書。全書工收字頭近2萬個,訓詁資料約50萬條,篇幅達1300萬字。從學術淵源上講,《故訓匯纂》是對二百年前清代著名辭書《經籍籑詁》的繼承和拓展,它囊括了《經籍籑詁》的全部內容,並作了認真的校訂,在此基礎上又作了大幅度的補充。在時間的跨度上,由《經籍籑詁》的從先秦至唐代擴展到晚清;在徵引的注釋資料上,由《經籍籑詁》的80多種擴展到250種;在篇幅上,由《經籍籑詁》的300多萬字擴展到1300萬字。

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和辭書學觀點、方法編寫的古漢語權威字典。

《故訓匯纂》是中國辭書界在《辭源》、《辭海》、《漢語大字典》、《漢語大詞典》之後推出的又一部大型漢語辭典

(九)《經傳釋詞》

清王引之著。這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傳中虛詞用法的著作。其特點是:作者對於“常語”略而不論,只著重說明比較特殊的用法。清人劉淇的《助字辨略》也是專門講解古漢語虛詞的著作,收詞範圍則比《經傳釋詞》廣泛,遍及經、史、子、集,下至唐宋。對於古漢語虛詞的常用義和不常用義都兼收並蓄,比叫全面。

(十)《詞詮》

楊樹達著,商務印書館1928年初版,中華書局1978年第2版。全書收文言虛詞532個,包括介詞、連詞、助詞、歎詞以及一部分代名詞、內動詞、副詞。字頭下,先分別詞類,然後解釋意義,再列舉大量書證,是研究古代漢語虛詞的重要工具書。《詞詮》用二十年代的語法觀點去分析虛詞,其解釋比《助字辨略》和《經傳釋詞》要清楚明確,引證也較豐富。

(十一)《詩詞曲語詞匯釋》

《詩詞曲語匯釋》(6卷),近人張相著,中華書局1953年出版,收錄流行於唐宋時期詩詞曲中的特殊語匯600條左右。條目分卷編排,條目之下先釋義,然後引用大量書證說明。該書的主要特點是,材料十分豐富,全書引用例句上萬個;每個詞的所有義項都是從材料中得來,確切精當,有說服力;一些地方還涉及到對語法結構和詞語流變演化的分析。其不足是個別義項分別較為繁瑣,有些語辭字同而

★(十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於2005年7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這本字典1979年初版,是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力、岑麒祥、林燾等一批語言學家編寫的。由於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注解和串講、設有“注意”“辨析”等特點,字典出版後即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成為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目前已印刷60餘次,發行量達1000余萬冊。第2版在1995年榮獲首屆國家辭書獎一等獎。

為了進一步提高字典的品質,商務印書館編輯部邀請蔣紹愚、唐作藩、張萬起、宋紹年、李樹青等五位原編者,自1999年始對這本字典的第3版做了修訂工作,歷時5年。

★(十三)《中華字海》

《中華字海》冷玉瓏、韋一心編,共收楷書漢語單字85568個。主要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收自現存漢語辭書,如《說文解字》、《玉篇》、《廣韻》、《集韻》、《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等書中的全部漢字;另一部分是工具書失收而應該收錄的字,其中有佛經難字道藏難字、敦煌俗字、宋元明清俗字、方言字、科技新造字,以及當今還在人名和地名用字。此外,流行臺灣、香港、澳門地區的俗字,方言字以及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通行的漢字,書中也予以收錄。

參考資料

楊琳.古典文獻及其利用(增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王貴元.漢語史研究集刊(五)[M].成都:巴蜀書社,2002.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