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20201204143455).pdf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20201204143455).pdf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20201204143455).pdf
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20201204143455).pdf

社会学期末温习资料

社会学 1161 25 号刘晓婷

72 个概念

1. 社会学: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谈判社会过程,以

深刻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2. 社会:在社会学看来,社会是人类的生活配合体。一个特定的社会都是处于

特定时空领域内的、享有配合文化、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本前提并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组成所谓的社会关系,就组成所谓社会。

3. 文化:文化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文化是一种人为的事实。文

化是后天生的,可习得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天生具有的。文化通过象征系统

才得以呈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符号、文字、语言。

4.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及要素之间持久的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社会结构可以分为宏观社会结谈判微观社会结构,宏观社会结构指社会的整

体结构,微观社会结构主要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或基本单位之间的结构现象。

5. 传统社会 : 社会学家把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归结为传统社会, 传统社

会的生产方式受自然经济形态的束缚,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以血缘、地缘

关系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纽带,社会流动缺乏,具有“熟人社会”的特

征。

6. 现代社会:将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归结为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生产为

主导,生产力巨大发展,具有“陌生人社会”的特点,还结合了法律和其他

制度来维护社会。

7.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着重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

互依赖关系,侧重于对个人、群体、组织在行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的现象、方

式、规则、秩序等方向的研究。

8.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个人形成个性和自我、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

适应社会生活。

9.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

各种联系的总称。社会交往与互动是社会关系的生成和实现机制。

10. 社会网络:社会关系的纵横交错组成了社会网络,这种网络对于置身其中的

社会行动者的意识与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具有多样性。互联网的广泛使用

使社会网络超越了时间、空间、年龄等限制,创造了社会关系与社会网络的

新形式。

11.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在权责对等并互相独立的基础上组成的一个个团体,进

而由团体组成社会,类似“西方社会” 。

12. 差序格局:其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逐渐从一个一个人亲疏远近推出

去,由此形成各种类型的私人关系网路,这种网络的大小由网络中心的势力决定,各种大小不同、互有差别的私人网络组成了社会,类似“中国传统社会”。13. 强关系与弱关系:强关系指人们在其中投入更多时间、更多感情、并且彼此更为亲密也更为频繁地提供互惠性服务关系。 弱关系是指那种自我卷入不多、甚至没有卷入的关系。

214. 结构洞:由伯特提出的理论。分析了组织内权力运作以及升迁过程,认为社

会网络中的某个或者某些个体和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这种现象就像是结构网路出现了空洞。存在结构洞是,处于连接两者的第三者拥有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为了保持这种优势,第三者会尽

量保持结构洞的存在,从而使另外两者高度以来自己的活动,从而帮助人控

制网络,提高讨价还价的能力。

15. 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指不同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社会文化特质,是

参照真实的或假象的生理性别特征,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16.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等方面出现的差异、

隔阂甚至冲突(代沟) 。社会变化越深刻、越迅速,世代之间的代差也越深。

17. 老龄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这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总

数的 10%,或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人口总数的 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去老龄化。原因一是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和保健等进步,使平均

寿命提高,二是出生率降低。

18. 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配合居住和生活所组成的

家庭。

19. 社会组织:一是社会组织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形式,它是有配合目标的人们有

意识的组合起来的。二是人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方式,表现为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并在其指导下有序进行。三是社会组织既是一种结构,又是一种过程。具有广义和侠义之分。

20. 霍桑实验:工人不但有追求经济利益的动机, 也受感情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而他们是“社会人” . 组织中存在这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他们的感情需要。组织管理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士气。

21. 家长制: 是指组织内部实行类似于传统的家长对待家庭成员那样的管理制度。

家长制组织是建立在上级对下级的类似家长式的权力和下级对上级的效忠、服从及信赖的基础上的,实行家长式管理的组织。

22. 科层制:科层制是指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

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 (特点: 组织内部有明确的分工、 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的指挥、行政管理人员都是专门人才、有严格的、统一的纪律。 )

23. 单位制:单位制度即国家以单位组织为基础和依托,组织和动员其成员参加

党和政府布置的各项经济、政治活动,并通过对组织成员的管理实现社会管理,进而推动社会运行的一套制度。

24. 民间组织:民间组织与社会团体有着几乎相同的意义。社会团体是指公民自

愿组成,为实现会员配合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具有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服务性等特点。

25.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形成的规定社会关系、制约社会行

动的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则。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制度是指比较具体的社会制度,是狭义上的社会制度概念。26.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经过人们的理性思考、分析论证和组织制定而形成的制度,是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经过一定程序制定出来的制度。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积习而成的行动规则,是没有

明确文字表述和条文项款的制度。

27. 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内在制度的作用机制是内在的心理机制,外在制度的

3作用机制是外在的强制性机制。内在制度通常都是非正式制度,外在制度通常都是正式制度。

28.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 政治思想、

宗教信仰、理想信念和哲学观念等是意识形态的基本组成。

29. 制度变迁:

30. 制度模仿:制度模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社会制度选择方式,亦即个人、群体

或民族,效仿某种在现实中已稳定存在并取得明显成效的制度模式,将此移

植或套用为自己的行为规则或社会制度。

31. 制度学习:制度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选择方式,是个人、群体或民族

对比较先进的制度通过研究、分析和借鉴等方法而作出的制度选择。

32. 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意义的制度选择,实在没有先例、

没有成功经验的前提下,根据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判断作出的有探索性、创新性的制度选择。

33. 阶级:阶级就是一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对自

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34. 阶层:阶层是指由经济地位或社会地位特征相似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分

为阶级内部的阶层现象和阶级外部的分层现象。

35. 自为的阶级: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劳动者,资本的统治为这批人

创造了同等的地位和配合的利害关系由此形成阶级,在斗争中,这批人联合

起来,形成一个自为阶级,他们所维护的利益变成阶级利益。

36. 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专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不是靠某种资本利润来获得

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37. 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结构中位置

的变动。

38. 开放型分层和封闭型分层:开放型分层是指垂直流动率较高的社会。封闭型

分层是指垂直流动率较低的社会,社会分层界限很难跨越。

39. 结构型流动:结构型流动是指因社会结构的变迁而造成的人们地位的变化。

40. 代际流动:代际流动指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或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

变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经济地位高低的变化)

41. 社区:社区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配合文化来维系人们所形成的

生活配合体。在社区内,人们不仅有这频繁的交往,而且有着配合的归属意

识和一定的利益关系,社区由此形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最基层社会。

42. 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具有人口密度低,同质性强;经济活动简单,商品交换

有限;社会结构简单,血缘关系浓厚:社会交往面窄,人际关系密切;社区

生活节奏慢,文化变迁速率低;生活方式单一,社区设施和文化生活简单等

特点。

43. 城市社区: 人口数量多, 密度高,异质性强; 经济活动多样, 商品经济发达;

社会结构复杂,专业性分工明显;人际关系松散;社会生活节奏快;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生活设施完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44. 人民公社: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 ,既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又是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45.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指人口由分散到集中的现象。

4

46. 城乡二元: 在发展中国家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

必然出现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

47. 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它是

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似乎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48.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指社会文明进步的变化过程。社会发展是社会整体系

统的生成、变化和更新过程。是具有价值内涵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在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中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过程。

49. 现代化:现代化是指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 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

进入一个能够维持自我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50. 社会问题: 广义的社会问题是指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可能遇到的困

扰或危机。狭义的社会问题是指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失调现象(社会学侧重从狭义来理解社会问题) 。

51. 社会整合:社会整合是指社会的不用因素、部分等结合成为已给协调有序的

社会整体的过程。

52. 社会解组:社会解组是指社会出现严重的失范,社会成员各行其是,不在遵

循既有的制度规范,致使社会秩序陷入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

53. 社会行动:一切社会事件、现象和过程都是在社会行动过程中成为现实的。

54. 文化失调:文化失调是指文化自身出现的各种不平衡和不协调现象。

55.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以及人口结构等要素,与人类的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平衡、 不协调现象、

56. 贫困问题:贫困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社会问题。绝对贫困是指收入不

足以维持人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相对贫困是指收入虽然能够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的状态。

57. 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毁坏,导致生态系统的

结谈判效用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58. 犯罪问题:

59. 网络社会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带来了各种新

的社会问题。比如,网络媒体的虚假报道,网络依赖症和网络成瘾,网络色

情、暴力、赌博等。

60. 科技社会问题:每一项新的科技出现,在促进社会进步甚至飞跃时,也有可

能带来负面影响,冲击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比如,生命科

技造成的社会问题(变性、安乐死)基因技术与社会问题等。

61. 突发大众事件问题:突发大众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

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毁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大众安全的紧急事件。

62. 社会刚正:社会刚正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行为及其结构合理性的基本评价。63. 机会(起点)刚正:机会刚正要求社会提供生存、发展、享受机会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公平合理的。包括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和都有获得平等发展潜

力、施展才干的机会。

64. 程序(规则)刚正:程序刚正是公平正义的存在形式,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5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障。使每个人在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具体过程中,接受着同样的行为规范的约束,在同样的规则中展开竞争,实际上体现着过程

的刚正。

65. 结果(分配)刚正:分配刚正是指每个劳动这都有获得正当利益和社会保障

权利,不因素质、知识、能力、性别等差异而使其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等方面产生巨大的或本质上的差异。

66. 权利平等:权利平等是指在法律许可范围内, 不论社会成员所属阶级、 阶层、

社会地位、家庭背景、种族、性别及资本占有情况等如何,都应赋予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平等权利。表现在具有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上,并受法律、制度等保护。

67. 性别平等:性别平等即主张生理男性、生理女性、生理双性人、男跨女、女

跨男五种性别被平等对待 , 而不会因为对方的性别属性或性别属性为非主流就加以歧视侮辱。

68. 代际刚正:在社会发展中,利益、权力和责任在不同代人之间的分配原则和

实现情况能够做到协调、刚正、合理,就是所谓的代际刚正。

69. 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指社会主体根据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进行的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与过程。

70. 风险社会: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

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风险对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71. 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 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配置社会保障和大众福利资源、解决各种民生问题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72. 现代社会风险:一是相对传统社会中生老病死、天灾人祸而言,二是针对后

工业社会,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世界正在进行一个不同于传统现

代化社会的新型“风险社会” ,出现金融危机、股市崩溃、生物变异等各种新型的突发性社会奉献,这种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 、“不可预知性”和“迅速扩散性”都日益增强。

73.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

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74. 反贫困:人类社会得发展史可以看做是人类不断同贫困进行斗争。反贫困的

表述主要有三种: 减少贫困、 减缓贫困和消除贫困 . 减少贫困强调减少贫困人口得数量;减缓贫困强调反贫困得重点在于减缓贫困得程度;消除贫困则强调反贫困得目的是最终消除贫困

75.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组织和民众在内的社

会管理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

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76. 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

去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人的发展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化安排。

6书本重点:

导论:

1. 西方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及其思想: 迪尓凯姆 (1. 对自杀的社会分析: 自我中

主义自杀、利他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

2. 开创了实证主义社会学

3. 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注重集体意识

4. 法团主义)

卡尔 马克思 :1. 生产劳动的重要性 2. 经济决定社会 3. 短缺和不合理的分配制是美好社会的障碍 4. 异化问题 5. 阶级革命

马克斯 韦伯 :1. 解释社会学——观念和意义阐述的重要性,价值理性观念和工具理性观念 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成功就是得上帝恩宠)合法性 4. 传统型权威、法理型权威、卡理斯玛型权威(个人能力)—理性化的铁牢笼。

3. 权力的5. 科层制—2.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提供了正确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二是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思想和方法。

3. 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9 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以新中国成立为界可以分为两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 有些有识之士为了拯救国家危机,在 20 世纪初在中国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了社会学课程,从一开始学习西方社会学原理到 1923 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伤害大学成立了社会学系,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原有的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社会学课程被取消。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社会学再次迎来了春天。

4. 中西方对社会学概念的不同理解 :西方社会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以个人为单位贡献权利给社会或国家统一管理。 中国的社会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中心的以家庭为单位的。

5. 社会学想象力以及如何发挥 :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心智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 从而使他们看清世事, 以及或许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社会学的想象力主张通过个人置身于所处时代及社会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己的命运。

6. 涂尔干、韦伯、马克思是如何理解当时的社会转型的:涂尔干: 认为当时社会是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的社会转型, , 传统社会里出现的只能是机械团结 而有机团结则只能出现于现代社会, 涂尔干的最终目的是在现代社会里实现有机的社会团结。 韦伯 :以上帝的名义并且为了上帝而努力劳动赚钱, 追求利益是正当的。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正是直接支持了资本主义精神。 马克思: 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革命。

7. 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及其含义,以及背后所思考的问题:自我中心主义自杀:

是社会群体整合程度不足导致自杀率上升, 增强了个个人独立性, 以自杀寻求个人解脱。 利他型自杀: 社会整合过强烈之时,个人权利微不足道,群体强加给个人的义务或是内疚自杀。 失范型自杀: 社会规范过于松弛, 欲望膨胀且得不到满足,无法面对各种失望和挫折导致自杀。 宿命型自杀: 社会规范约束过于压抑,会导致人染上一种宿命色彩。 问题: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自杀倾向, 或者说,不同的人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就会有不同的行动。 涂尔干清晰地对研究问题进行了界定, 社会学在自杀问题上的研究就是要探究个人之外的因素, 而不是个体内在动机和心理原因。定量的统计方法对于社会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三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1.社会地位及其差别 (1)自然差别与社会差别 自然差别是指根据某种自然属性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方面存在的各种差异。 社会差别是指根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各类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方面的差异,是影响人们态度行为、制约人们之间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有许多自然差别同社会差别有着较强的联系,这种相互关联性又是非常稳定和持久的,对人们的社会表现有直接的影响。 (2)社会地位 ①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即社会地位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 ②社会地位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地位与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正式社会地位是指那些长期存在并同其他相关地位发生稳定的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非正式社会地位则指那些偶然的或临时性的、同其他相关地位之间处于易变的、非制度化关系的位置或属性。 (3)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

个人社会地位多重性是指个人的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个人可以占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即个人社会属性的复合性。 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①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在不同交往场合,个人可以根据交往时空、对象及情境界定的不同而变换地位。 ②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个人在同一个交往场合,各种构成其内在素质的社会属性同时对交往过程发生影响。个人的素质地位取决于他的独特生活经历造成的内在潜能的发展程度。 在社会分层研究中,既要对正式地位之间的制度化关系做定性分析,又要对社会成员在各类社会地位上的分布以及由这种分布所形成的地位间联系状态做定量研究。 (4)总结 影响人们社会表现的社会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地位性质、地位间关系及多重地位的复合性决定的。社会地位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是分层研究所依据的最重要分类标准以及研究出发点。分层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从社会地位入手,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推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2.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①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其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②社会分化产生两方面的后果 a.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社会分化程度可以作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判定标准;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章节题库-城市化(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城市化 一、概念题 1.城市化(中财2012年研) 答: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问题 答: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其特殊性表现为: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为城市社区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得多。城市问题可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者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简答题 1.城市化的涵义和动力。(中财2010年研) 答:(1)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

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2)城市化的动力 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工业化导致工商服务企业在特定地域集聚。同时,由于工商服务业较之农业具有更强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必然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②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趋势必将改变农村社区的固有特点,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劳动方式,缩小了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差距。而在全面机械化基础上的农业自动化的实现,将使农业生产几乎完全可以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采用类似工厂的生产方法来进行。这种目前尚只存在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工厂化的趋势,预示着作为典型农村的基础的传统农业,必将否定自身而接近或变成类似于工业的活动,而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必将推动农村地区的城市化。 ③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促进了农村的城市化 现代城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地,不仅吸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文明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向农村地区传播与扩散。散播到农村的新技术、新工具、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活用品等,又必然引起农村地区发生变化。从物质方面看,它会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为农村社会分化和分工创造物质前提;从精神方面看,推动农村居民向往、学习并接受现代城市文明。所有这些,都促进着农村的城市化。 2.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北科大2010年研) 答:(1)城市化道路的含义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 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4)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的运转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即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而设立的。 3.社会制度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doc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复习提纲 一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P2 2.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 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唯实论与唯名论)p69 3.社会的要素:人口要素资源要素环境要素文化要素 4.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 能P73 5.社会运行评价的三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6.***微观社会结构: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理解)费孝通 7.**试分析血缘,地缘,业缘关系?P85—88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的位置关系。 业缘关系:指以人类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8.文化定义:文化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维度,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 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P90 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5.文化的特征 (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6.***文化的区分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民族亚文化,职业亚文化,越轨亚文化。 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辨析题) 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了解)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辨析 7.文化的构成: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物质文明 8. 文化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易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习惯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人的。 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 9 几个文化的概念 *文化堕距: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适应性在变迁过程中产生的落差。 *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一种文化模式进入到另一种文化模式)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2.中层理论 3.社会化 4.性别角色 5.城市化 6.虚拟社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亚文化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2.简述什么是群体规范。 3.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社会的协调作用。 4.简述角色冲突及其主要类型。 5.迪尔凯姆认为机械团结社会与有机团结社会各有哪些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 2.试述社会学考察社会的主要维度。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人口老龄化 答: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的过程。人口老龄化将可能带来家庭结构、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的增多,而且也是老年人的老龄化过程,即在老年人中,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增多,同时也是其他年龄结构人口比例下降的过程。 2.中层理论 答:中层理论又称为中观理论。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最早对中层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认为中层理论既不是具体研究中的操作性假设,也不是包罗一切的宏观巨型理论,而是针对某一方面社会现象或社会行为的分析框架,它由有限的几组假设或命题组成,并可通过逻辑推导产生可证实或证伪的具体的操作性假设。比如,教育与社会结构再生产理论、市场分配与再分配权力的理论等,就是中观理论。 3.社会化 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重点知识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第四版重点知识 1、什么是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如何正确加以把握 答:国外看法:1、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3、马克思: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避免将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反之社会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个人借以生存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国内看法:社会为研究对象;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剩余说,研究对象是其他社会学科所不研究的剩余领域。 正确把握:社会学有独特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研究对象众说纷纭;对社会学对象的理解不应强求一致。 2、社会与个人关系的重要性 答:定义社会学的对象,离不开两者的关系问题;区别社会学的学派;确定社会学的属性;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直接、间接的包含或体现着社会与个人的关系问题;理论上,每个社会学家自觉或不自觉的解决的问题,实践上,每个社会必然面临的问题;某种意义上,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关系 答: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一般的。 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学科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的综合性学科的关系:同属综合性学科。 4、社会学如何为社会实践服务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识: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社会学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符合规律性;对社会管理和制定社会政策提供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政策、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5、中国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是何关系 答:对转型的认识越深入,越全面,社会学的成长越扎实、越迅速;成长了的社会学,推动转型过呈比较顺利、比较健康的发展;中国社会学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4章课后答案

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 3.2课后习題详解 I.御析”社会'和“社会系肘的柢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茨现为: ①联系 社会层人类生活的井同体.马克恐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梅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盘义上,社会也琢作“社会系统二 ②区別 社会見晨为本游的無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虑于人样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条统更傅

风F社倉她?个体鼠张调林伎的5机体”揪SH1它"个"机欷札 ⑵9克恩主艾处典作象认放 ①H:令不足m个个人的堆积戒简伞郴加?咐足人们的联和叹关务足人们相互交往的产槪杲全冊祉金关蜿的总和?啪关礼 ②任仓部H总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柚木的?-人(fUffl的眾程木的、决阁出弋的关系足生产火系. 先产茨蔡足林倉的用刚和木航,魁不以人们的恵出为转林的零欢物城关系. ?性僉是一个“的I療体冷枸成这个仔机张体的不側嬰索ZWI相区联風相兀作川“ ⑷H金务统远行的購木膨職规瓯生产爪空声关聚.斛济以础.卜从姓蚁的刨互作用是补会霰线込疔的水Mi. 中?产生了片金娠统和卄金经济形亦池进的不何时代亠 2?您徉理解祎会的功給? 答,社会的劝純主異包括, (1)廉合的功施 整舍〈社含整合人描枪合转无数廉个的人织屈來,形成一股介力,调整种种才脇、冲灾与对d 并将英挖制玄识范国内.维护绒一的局诡我国正处T-awi的变迁时期.村令廉体、枚念次嚴、壮僉规念挣方闻的护W?冲%W为突Hl??段国发那社金燧仑功能的措廉包扌禺 ①左丈化方町嘤注魁解决陳來的传统的文化楔朮打新兴的或外来的文牝楔氏的憨命何飙 ②在社会规范方面,琨從注您解决“社公失范”何赂/茨注您解决多种規范相M冲风的问題; ③在观念方面.燮注灯解决多元价儘观的社会整介何題: ④金功施力简,决注怠鮮决改苹过村中社会谄种劝能不祸配合的何題. U)必泓的功傥 社会创谊门許乩文字.符弓等人类空住的工弘为人类捉供「多仲芳样S动的场听.为金埋地.M侏地乩幼提供規也. (3)寻向的功傥 社会俗燎实行为规范.用以錐持iE於的社会扶爪调歿人inzf?<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和的思那、行为的方向.3向可以是冇形的.也可以是无加的.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 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猪神文牝通过止自而妙以继玫和发孤 3.什么是社会运行? 答:社会运行足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劝、变化和发展?农规为社会多种婆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河的交"作用以及它们名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迖行大体上包菇两个方血“ (1)纵向运行,是社会他变还与发屐: ⑵战向运徉.泉指朴会发o -0>a±?补殳诸嬰瓠壮会诸桨绣的交互作用. 4.怎样对于社金运行的状态型出评价? 答:评价汁会运行状恋要遊循三大阪则,修合性页则、协谢件厮则、済足需要的殛8!? (1)综合性滋则 从H:会于的角座昔.術凤社会运行巧发昵不能只从束?个方面.或束几个片師的角糜出发.而是必须用种全面的.综介性的标浚来评价.这个怖凉应包折社会的各个展本方面.综金性凑則的运用右两条集木途鏡, ①理论综合硏九其?股过務思苗先通过广泛浣入的凋杳硏呢占冇大饮实际材料,然启遇过分析材料说明共内在的漲系,井由其中找出殳玉耍的联系.最厉得出利学旳給论、 ②利用数学、统il学等模型的综仟研亢,这类榄生的基珞出发点足认为?社企現皱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辻 -圭的方法而加以计氐计燃化的社会現飲貝有准确、严格、客观性虫和好易比牧的持点■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就性即社会多种要埶社冬各部夕rz何的相互配台状况.包括结枸性协调?力能性协g和结构与功能乙间的协调一?个方ifi人 ①结构性协週是指社会妄隶的联系具佝较高的何序性.合理的比例与徘刃和严密的组纵性. ②功链性协调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2.主干家庭 3.角色距离 4.初级社会群体 5.社会福利 6.标签理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 1.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2.简述科层制的正负功能。 3.简述社会越轨的含义和主要类型。 4.请简要叙述城市化道路的几种主要观点。 5.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二元社会结构?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 1.试比较经济改革前后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特点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用有关社会学原理,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期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联性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 1.文化相对主义 答: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2.主干家庭 答:家庭作为生活实体,其定义可以概括为: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主干家庭是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在1949年提出的一套划分家庭类型的概念,是指父母(或一方)与一对已婚子女(或者再加其他亲属)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类型。 3.角色距离 答:“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4.初级社会群体 答: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 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词源: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社会历史背景(1)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第三章社会1.社会的概念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