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章节:必修四课时:2课时备课人:马季二次备课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一必修四_第2单元_学业分层测评6 辛弃疾词两首_word版有答案

学业分层测评(六) 辛弃疾词两首 [基础巩固层] 1.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 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遥岑. 远目 岑:小而高的山 B.??? 断鸿 ..声里 断鸿: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 宝刀 C.??? 无人会. 会:理解,明了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风度,气质 D.??? 赢得..仓皇北顾 赢得:落得舞榭. 歌台 榭:楼台 【解析】 B 项,“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 项,“风流”指英雄的流风余韵;D 项,“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 .多情应笑我 C .烽火扬州路 D.人道寄奴曾住 【解析】 A 项,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B 项,应为“应笑我多情”;C 项,应为“扬州路烽火”。 【答案】 D 3.下列词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B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C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D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解析】 B 项,应为“独自/怎生得/黑”,“怎生”是一个词,即“怎么、怎样”之

意。 【答案】 B 4.名句默写。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吴钩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 【答案】(1)江南游子(2)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4)廉颇老矣,尚能饭否(5)休说鲈鱼堪脍[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5~6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注】,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俗语叫头盔,词中借指兵士。 5.本词刻画了孙权怎样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注意在抓住诗歌描写对象的基础上,用富有文采的语言加以叙述。 【答案】刻画了孙权虽然年少,却统率千军万马,英姿飒爽、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的英雄形象。 6.整首词采用了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写作背景及主旨去回答。 【答案】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但不能光复神州,甚至连江南也快保不住的强烈不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

6.水龙吟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本词的创作背景。感悟辛词雄健而沉郁的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通晓一定诗词鉴赏的技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和大量用典的艺术手法,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培养学生高昂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中的形象;分析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词中典故运用的作用和作者深沉悲愤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 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必修四语文】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随堂练习(附答案)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随堂练习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稼轩(xuān)仿佛(fú)涔涔(cén)鲈鱼堪脍(kuài) B.玉簪(zān)无觅(mì)金戈(gé)封狼居胥(xū) C.嘉许(jiā)江堤(dī)菜羹(gěng)排难解纷(nàn) D.寥落(liáo)尽管(jìn)仓皇(huáng)舞榭(xiè)歌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舞榭歌台(楼台) 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12.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 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辛弃疾 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韵味,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悲苦心情。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析句品词,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相关知识,熟读本词,查找典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引: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位青年,能够率领区区50几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然后风驰电掣扬长而去。他所创的飞虎军,虽为地方武装,但可以“雄镇一方”。本来他可以成为勇冠三军、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无奈一生备受排挤、屡遭贬谪,有心杀贼,却无路请缨。不过,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壮志难酬的他在慷慨悲歌中竟然成了南宋词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学生朗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下面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文章时应注意一下生字词的读音,句子的停顿、语气和情感。 三、知人论世 导引:可能读的时候少了那么一点问道,就是情感不够。《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了解了写作作者的当时的情感,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再读一遍。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登临所见所感(写景抒情) 下片:登临所想(历史人物)用典抒情 四、鉴赏审美 (一)分析词的上片 导引: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精选-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六、《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汪凯 【内容感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做个建康通判,无法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这首词,上阕大段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则是直接言志。下阕引了三个典故,表明诗人心中想念故乡,却不会贪图安逸,只是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典故引完,下面就自然地收束:“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这三句是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与上阕“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写作该词时辛弃疾已六十五岁,经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仕途的坎坎坷坷,他有太多的感慨,有太多的辛酸,而这些东西全被作者揉进了作品之中。这首词上阕感叹世无孙权、刘裕似的英雄。对孙权、刘裕进行赞颂。在下阕里,作者用宋文帝刘义隆北伐的典故,是对宰相韩侂胄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的严正警告。选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典故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中典故和借古喻今的写法。 2、了解诗人人生经历,理解抗金救国的雄心壮志和对南宋屈辱求和的愤概。 3、了解辛词特点,体会苏辛豪放词风的异同。 4、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用典的意义。

辛弃疾词两首 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1.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2.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方法】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延伸拓展补充) 号稼轩,稼穑,住房,有吃有住就行了。可他的朴素愿望在战乱动荡的年代无法实现。出生时,金败北宋、靖康之难已经13年了,他爷爷做了金国的官,就是跟着汪精卫、日本人干的,但他藏有抱负,渴望伺机从堡垒内部打击敌人,所以他被命名“弃疾”,“弃疾”就是“去病”,辛弃疾,霍去病,可能就含有这个期望。他果真不负爷爷厚望,十几岁就参加了起义部队,在耿京起义军中作高级军官。但金已经营20多年,革命根据地不易建立,形势迫使,他们准备渡江南投,就在辛出使之际,一个叛将杀死耿京率军投敌。辛带几十人,马踏连营,直奔敌帐,逮住叛将,劝回部队,终率万人,千里长征,渡江南投。一年后,南宋皇帝亲自接见于南京,他慷慨激昂,提出一系列抗金复国的建议,但朝廷已经偏安一隅,无心收复,所以他空有报国之志,却壮志难酬,屡被罢黜,最后忧愤而死。所以,作品慷慨悲壮。 三、本词背景介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南宋]辛弃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教学重点 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

二、知识预热 1、正字音(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2、辨字形(见教材和《优化探究》第43页“双基集萃”) 3、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 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正音。 提示:①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②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③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读时注意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赏析探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

高考必考古诗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刘禹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译文:楚地的天空辽远空阔,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浩荡的江水流向天边,秋色无边无际。眺望远处起伏的山岭,它们呈献出无限的愁苦和怨恨,有的如玉簪般峭立,有的如螺髻般回旋。在落日斜照的赏心亭上,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流落江南的游子站在楼上眺望。我仔细地把吴钩宝刀看

过,把亭上的栏杆拍遍,但没有人能够领会我登高望远的心情。不要说鲈鱼如何鲜美,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如今秋风已起,张季鹰回到家乡没有?买田置屋的许汜,恐怕会羞于见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我为这风雨飘摇的祖国而忧愁,光阴虚度,连树木都这样老大了。请什么人唤来那穿红着绿的温情女子,来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赏析: 一,主题归纳 这首词通过描绘秋日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 人渴望北伐而不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是对偏安一隅 的南宋统治者的鞭笞。 二,写作特色 1,运用移情之法,情景交融。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 起句破空而来,写出了天高水长,浩渺寥廓的无 边秋色。接着用移情之法,明写山势连绵,山形 各异,实写词人对中原沦陷,南宋小朝廷不思 恢复的“愁”与“恨”。“落日楼头”以静态景物写出了 词人的悲凉和“愁”,“把吴钩看了”等句则是以动态 人物写出了词人的激愤和“恨”。 2,运用典故,抒发情感。下片连续运用3个典故,通过古人古事抒写词人的雄心壮志和坚持用世 的决心,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年华虚度的愤慨和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及必要的历史典故。 2、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典故去把握作者深沉的情感。 3、情感目标 感受词人的爱国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中国的历史上,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宋朝统治者渡江之后,虽一度有北上复国的志向,但这一志向很快就在声色犬马中被遗忘了,所以,南宋的很多文学家在自己的作品中都会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收复失地的决心,当看到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之后就会产生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比如陆游、比如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辛弃疾词两首》,来看一看辛弃疾是如何抒发自己这样心情的。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三)、解题 登: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古人云“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 (四)、写作背景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北方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五)、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正字正音。 2、学生齐读,把握节奏。 (六)、品读诗词,把握情感。 1、自读诗歌,对照书下注释理解课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2.6《登建康赏心亭)》共1课时教案1(07人教版必修四) (一)设计意图: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词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等等。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简化、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二)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三)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掌握情感特点。 (四)教学目标: 1、诵读中体会感情,品味中分析意象,比较中加深理解,训练中学以致用,把握“意”的真意,“泪”的内涵;领略辛词豪放的特征,感受其爱国情怀。 2、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写促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诗词激越的情感滋养丰富心灵,做到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五)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炽热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把握,体会情感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又是他早期最富盛名的一篇力作,请自由诵读,读出其“壮”情。 1、学生个别朗读,自主评价。 2、师作诵读指导: 3、生齐读并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登高必赋,如若写诗词,大都前半部或上阕写景,后半部或下阕抒情,比如我们学过的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本词也不例外,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景中含情;下片写登亭所发悲壮之情,情因事生。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学案:第6课 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把栏杆拍遍 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

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理解词中典故的含义并体会用典的妙处。通过对典故的解析,理解词的内涵。 2.理解作者借用典故抒发自己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抑郁之情。 二、作者连线 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的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 人。他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 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 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 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 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 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探寻 壮志难酬写华章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作者在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南渡十二年之久,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得不到北伐抗金的机会。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 登山苦谏诉衷肠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于作者在镇江任知府时。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执政的韩侂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毗邻战争的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他不同意韩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上说,相当于是给韩的一封“谏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 出题人:梁之璐做题人:张玉审核人:王碧华时间:40分钟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稼轩(xuān)仿佛(fú) 涔涔(cén) 鲈鱼堪脍(kuài) B.玉簪(zān) 无觅(mì) 金戈(gé) 封狼居胥(xū) C .嘉许(jiā) 江堤(dī) 菜羹(gěng) 排难解纷(nàn) D.寥落(liáo) 尽管(jìn) 仓皇(huáng) 舞榭(xiè)歌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 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 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 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 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 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12.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 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预习案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南宋著名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爱国词人。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代表作有《稼轩长短句》。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与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但南宋王朝一再纳贡求和,辛弃疾一生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二、解题与写作背景 “水龙吟” 为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标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赵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42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20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68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鉴赏】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偶有登临周览之际,一抒郁结心头的悲愤之情。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céng)赏心亭(tíng)玉枕(zhěn)堪脍(kuài)B.揾泪(wēn)狼居胥(xū)玉簪(zān)寻觅(mì)C.盈袖(xiù)断鸿声(hóng)舞榭(xiè)赢(yíng)得D.供恨(hèng)佛狸祠(cí)把盏(zhǎn)金戈(gē)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3.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封狼居胥。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 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 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 D.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5.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A.周瑜刘裕张翰辛弃疾刘备 B.诸葛亮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C.周瑜刘备张翰桓温刘裕 D.周瑜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6.选出下列划横线之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 B.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C.饭.疏食饮水 D.约我以礼. 二、现代文阅读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与“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琵琶行》中两句“,”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与腼腆。 三、语言表达 8.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例句: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