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带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阅读理解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语文中重点考察的一个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提高阅读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今日7时...阅读理解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语文中重点考察的一个考点,为了帮助大家提高阅读能力,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语文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1:

今日7时7分,师昌绪先生逝世的消息像一声闷雷传入耳中,一位受人敬重的科学大家离开了我们。

先生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一生:随遇而安。但是,熟悉先生的人都知道,老人之"遇",皆为祖国所需;老人之"安",尽是殚精竭虑。

先生曾说过:"我现在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其余时间总是在想事。有事干,人就充实。"是的,科技界都知道,直至耄耋之年,如无特殊情况,先生每个工作日都在坚持工作,依然会为国家新材料研究攻关不遗余力,依然会参与国家的科技战略布局,依然亲自为青少年作一些大型的科普讲座......

96岁辞世,较常人已是高寿,但却让世人有万般不舍。对先生而言,他又何尝舍得,对祖国,对人民,对科技界,他还有那么多事要做,有那么多话要说!

这般高龄,为何还执着于祖国的科技发展?"我们这代人为什么爱国情结根深蒂固,因为祖国受欺辱太深。"2011年1月,先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深情流露,他的中国梦就是发轫于此。要让中国强盛、强大,是他的信念,一直激励着他前进,终生未变。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府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先生被列为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留学生之一。为此,他曾给周恩来写信求助,经过艰苦斗争,他终于在1955年得以乘坐一艘名为"克利夫兰总统号"的邮轮,踏上归国旅途。那年,先生37岁。

回国后,先生选择到当时生活比较艰苦的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从事金属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一干就是30年。可是,条件艰苦又算得了什么?"人生在世,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对人类有所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他一生所遵循的第一要义。

正因一生执着于此,他的努力不仅奠定了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基础,还开拓了我国材料腐蚀的研究领域,为我国的材料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温合金是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材料。1959年,先生开始了铸造合金做涡轮叶片的研究,并取得创新成果。

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超音速歼击机问世,而合适的航空发动机却没有着落,当时大家一筹莫展。北京航空研究院负责材料与工艺的荣科总工程师大胆提出采用空心涡轮叶片的设想。在先生的主持下,金属所100多人参与技术攻关,克服了很多困难。从实验室到试车、试飞,直至在工厂批量生产,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正是这些科研成果,直接促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上了两个台阶,即从变形到铸造,从实心到空心。同时,也带动了全世界铸造气冷涡轮叶片的发展。

1983年,先生上书国务院,建议加速研制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后来这被列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究的重点。十几年后该发动机投产,就是今天已批量生产的"太行"。

为了促进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先生组织上百名院士和专家经过半年多的讨论和调研,报给国家一个项目。最后,国家在已确定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外,又加入了一个"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

先生为了实现心中的中国梦,出于科学家的责任感,在我国科技发展历程中的一些关键时刻,发挥了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科学家所应有的积极作用。

对材料腐蚀数据的重视,便是最典型的一例。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先生早年对"重视金属腐蚀研究"的奔走呼吁,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得以筹建,他还几度挽救陷于困顿的中国金属网。事实上,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出来。

早在1982年,出于对国家工程科技发展的高瞻远瞩,他和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四人联名在《光明日报》上发表题为"实现四化必须发展工程科学技术"的文章。1992年,先生联合张光斗、王大珩等上书党中央和国务院,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经过曲折的筹备过程,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生前,先生担心科普工作不力将使青少年丧失对科学的兴趣,使我国科

技人才遭遇"断代"。他指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孩几乎人人都想当科学家。可如今青少年都想当公务员、企业家。"

"迟暮夕阳余热暖,情真意切育英才。"这是先生与夫人郭蕴宜合写的《寻梦》长诗中的最后两句,也是先生一生为祖国所需而殚精竭虑的真实写照。阅读专项练习题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提到张光斗、吴仲华、罗沛霖等著名人物,客观上起到了突出师昌绪先生的身份和地位的作用,同时还使所叙述的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B."随遇而安"是师昌绪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己之所"遇",皆为祖国所需;己之所"安",尽是殚精竭虑。这表现了他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的信念。

C.师昌绪的中国梦就是让祖国强盛、强大,此梦支持着他夜以继日刻苦求学,支持着他艰苦斗争回归祖国,支持着他奋斗不止,做出巨大贡献。

D.师昌绪先生关心科普工作,他特别担心科普工作不力会使青少年丧失对科学的兴趣,因此,即使在耄耋之年他也亲自为青少年作大型的科普讲座。

E."可如今青少年都想当公务员、企业家"一语,是师昌绪先生对当今中小学理想教育的批评,他希望从小学起就要教育学生把当科学家作为理想。

2.师昌绪对中国科学事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

答:

3.文中多次引用师昌绪的话,作用是什么?(6分)

答:

4.请结合全文,分析师昌绪取得成功的自身因素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对你的启示。(8分)

答:

高考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2:

李约瑟,一个"中西结合"的名字,一位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研究孜孜不倦的英国大学者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尽管他已经辞世那么多年,但他和他主持编著的皇皇巨著——剑桥版《中国科学技术史》依然在人们心目中闪着熠熠光辉。

1937年夏日的一天,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在自己的胚胎学研究之余,和跟随自己妻子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鲁桂珍闲谈。尼达姆异想天开地提了一个问题:"你们中国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如此落后?"没想到,这个话题激起了鲁桂珍的强烈反应:"什么科学落后,这是西方中心论的偏见,中国古代科技比你们了解的要伟大得多!"

这位在晚年成为他第二任妻子的中国女子如此咄咄逼人的回答,让他颇感意外,并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此时,37岁的尼达姆虽已是功成名就的皇家学会院士,却从未到过中国,不认识一个汉字,对于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一种文明足以媲美希腊罗马,他毫无所知。他开始向鲁桂珍询问每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中国话题。造纸、印刷、指南针,他吃惊地了解到,原来中国古代有着足以傲视世界的灿烂科技文明!

于是,尼达姆开始学习汉语,并一笔一画地学写汉字的横竖撇捺,鲁桂珍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出于对哲学家老子(李耳)的尊崇,尼达姆为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李约瑟。从此,一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

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成就了一段贯穿20世纪的文化交流传奇。 1942年,粗通汉语的李约瑟随英国文化考察团首次抵达中国。在为期四年的这趟中国之旅中,李约瑟考察了大半个中国,东到福建,西至敦煌的千佛洞,搜集了大量古代科技史料,并结识了中国各行各业的学者,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中国的认识。他说,这次中国之行"注定了我今后的命运,除了编写一本过去西方文献中旷古未有的中国科学、技术、医药历史专书,我别无所求"。

二战结束后,李约瑟回到英国,马上在鲁桂珍等人的协助下,开始了一部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撰写。1954年,他主编的英文版《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很快轰动西方汉学界,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这部计有7卷34分册的巨著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阐明了四千年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起过的、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即"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在公元1到15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科学技术遥遥领先于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却首先在西方兴起?为什么中国传统科学一直处于原始的经验主义阶段,而没能自发地出现近代科学?16世纪后,中国与西方为什么在科学技术上会一个大落,一个大起,拉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样的疑问及研究,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至今仍是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通观全局地研究中西科技史,理清其发展脉

络,找出各自的优缺点和异同点;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中西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历史传统、思想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考察中西商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地位。他认为,中国与西方在科技方面的差距,主要是社会和经济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作为一个西方人,李约瑟在观照中国科技文明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他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令人们惊奇的文明领域。从兼收并蓄古典文献及考古史料、实地考察生产和生活传统到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研究,李约瑟的自然科学史治学方法被后世许多学人沿袭与模仿。

阅读专项练习题目: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英国剑桥大学的生物化学家约瑟尼达姆读了中国大量的哲学方面的

书籍,因受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李耳)的影响,将名字改为"李约瑟",从而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中西结合"的人物。

B.鲁桂珍对约瑟尼达姆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极为愤慨,义正辞严地对他进行了激烈的反击,这反而促使这位生物化学家转而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科学史。

C.李约瑟为期四年的中国之旅,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搜集了许多古代科技史料,为他回国后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李约瑟难题"成为科技界争论的焦点,大家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这充分说明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E.本文通过记叙李约瑟致力于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历程,描写了他在

研究过程中的伟大创举和突出贡献,为我们展示出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6.促使李约瑟这位生物化学家"渐渐将兴趣转移到充满未知领域的东方自然科学史中"的原因是什么?请加以概括。(6分)

答:

7.李约瑟在对中国科学技术研究中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8.李约瑟是如何研究他提出来的"科学史界热论并争执不下的重要话题"的?这对你有何启示?(8分)

答:

阅读专项练习题答案:

1.AD [B项错在把"熟悉先生的人"的看法安放到了师昌绪自己身上。实际上,师先生自己说的"随遇而安"的意思并非选项中冒号后面解说的意思。C项"此梦支持着他夜以继日刻苦求学",原文无此信息。E项师昌绪只是想表达对科技人才"断代"的担忧,"希望......把当科学家作为理想"无从谈起。]

2.①奠定了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基础,主持研发了航空发动机空心涡轮叶片。②开拓了我国材料腐蚀的研究领域,呼吁并促成了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的建立。③提出了一些具有重大意义的建议:加速研制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倡导建立中国工程院,上报"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研究项目。

解析阅读题干和全文可知,答案集中在文章后半部分。值得注意的是,题干问的是"贡献",所以只要是对中国科学发展有利的方面,都在筛选之列,不要把传主提出的重大建议忽略,那同样是贡献。

3.①引用师昌绪的话来表现师昌绪,使对师昌绪的叙述描写更具真实性。②多次引用,从不同侧面表现师昌绪的思想,通过语言描写丰富人物形象,可以加深读者对师昌绪的认识。③揭示了师昌绪执着于科学事业的内在原因,揭示了他成功的原因。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引述传主的话的作用,不然的话,答案就会不全面。一般而言,引用有以下作用:使传主形象更丰满,使所叙所述真实可信,有利于读者理解,等等。具体作答时,还要分析传主话语的内容,联系上下文思考。

4.取得成功的自身因素有:①有着浓厚的爱国之情。这种情感使他经过艰苦斗争而回国,并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②不畏艰苦,执着坚定。他选择生活艰苦的工作岗位,从事科研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③有强烈的责任感。他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不遗余力。④有战略眼光,能高瞻远瞩。他建议加速研制大推力航空发动机,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等。启示:①一个人如果有了爱国精神的支撑,则其做事业的动力就充足而巨大。②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能吃苦的人成功的几率就大。③无论从事何种事业,执着坚定是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解析第一问,题干问的是"自身因素",可以通过筛选、分析师昌绪的语言、具体事例等,来把握师昌绪的思想特点、个性品质。只要是他个人方面的因素,都可以说是成功的原因。至于第二问的启示,抓住原因中的

一点,谈其积极意义即可。

5.CE [A项"读了中国大量的哲学方面的书籍"在文中无依据。B项"蔑视中国古代科学"是对文章内容的误读。D项"李约瑟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并不十分完备,还有待进一步商榷",这只是想当然,文中对李约瑟的研究方法持肯定的观点。]

6.①因为对中国古代科学史并不了解引发出强烈的好奇心;②鲁桂珍咄咄逼人的回答,使他萌生了对中国文化与科技的兴趣;③作为科学家,责任感起到了重要作用。

7.①对未知领域保持着狂热的兴趣。当发现对中国古代科技一无所知时,下决心去努力探索,这与那种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密不可分。②执着的追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四年中国之行,克服重重困难,搜集大量史料,执着一念,才使他最终取得成功。③科学家的责任感。为了向西方国家宣扬中国古代科技知识,他甘冒其险,实地考察,一种神圣的责任意识在支持着他。

8.研究方法:①对中西科技史进行通观全局的比较研究,②从科学社会学角度综合分析,③采用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④兼收并蓄、实地考察、模拟实验与技术复原相结合。

启示:①对科学研究不能局限于狭隘的思维方式中,要居高临下,找出最为有效的方法;②比较、多元化、实证式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③科学研究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④科学研究要有缜密的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