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次函数的应用行程问题-解析及答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一次函数的应用行程问题-解析及答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一次函数的应用行程问题-解析及答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一次函数的应用行程问题-解析及答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

一次函数的应用——行程问题

1.小刚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在原地休息了6分,然后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下列函数图象能表达这一过程的是()

A. B.

C. D.

2.星期天,小明参加南沙自行车协会组织的“南沙横琴骑行游”活动,早上8:00出发骑车从南沙前往珠海横琴.2小时后,爸爸骑摩托车沿同一线路也从南沙前往横琴,他们的行驶路程y(千米)与小明的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南沙与横琴两地相距60千米

B.11:00时,爸爸和小明在途中相遇

C.爸爸骑摩托车的平均速度是60千米/小时

D.爸爸比小明早到横琴1小时

3.甲、乙两人在一次赛跑中,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关于此次赛跑说法正确的是().

A.乙比甲跑的路程多 B.这是一次100米赛跑

C.甲乙同时到达终点 D.甲的速度为8m/s

4.已知A,B两地相距400千米,章老师驾车以80千米/小时的速度从A地到B地.汽车出发前油箱中有油25升,途中加油若干升,已知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假设汽车每小时耗油量保持不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加油前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是y=﹣8t+25 B.途中加油21升

C.汽车加油后还可行驶4小时

D.汽车到达B地时油箱中还余油6升

5.甲、乙两人在一次百米赛跑中,路程s(米)与赛跑时间t(秒)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人的速度相同 B.甲先到达终点

C.乙用的时间短 D.乙比甲跑的路程多

6.如图所示.有下列说法:

①起跑后1小时内,甲在乙的前面;

②第1小时两人都跑了10千米;

③甲比乙先到达终点;

④两人都跑了20千米.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小文家与学校相距1000米.某天小文上学时忘了带一本书,走了一段时间才想起,于是返回家拿书,然后加快速度赶到学校.下图是小文与家的距离y(米)关于时间x (分钟)的函数图象.请你根据图象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小文走了多远才返回家拿书?

(2)求线段AB 所在直线的函数解析式;

(3)当x=8分钟时,求小文与家的距离.

8.一辆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辆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离乙地的距离为1y (km ),快车离乙地的距离为2y (km ),慢车行驶时间为x (h ),两车之间的距离为S (km ),1y ,2y 与x 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1)所示,S 与x 的函数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

(1)图中的a= ,b= ;

(2)求S 关于x 的函数关系式;

(3)甲、乙两地间依次有E 、F 两个加油站,相距200km ,若慢车进入E 站加油时,快车恰好进入F 站加油.求E 加油站到甲地的距离.

9.某物流公司的快递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出发,以各自的速度匀速向乙地行驶,快递车到达乙地后缷完物品再另装货物共用45分钟,立即按原路以另一速度匀速返回,直至与货车相遇.已知货车的速度为60千米/时,两车之间的距离y (千米)与货车行驶时间x (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现有以下4个结论:

①快递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100千米/时;

②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120千米;

③图中点B 的坐标为(334

,75); ④快递车从乙地返回时的速度为90千米/时,以上4个结论正确的是 .

10.如图1所示,某乘客乘高速列车从甲地经过乙地到丙地,列车匀速行驶,图2为列车离乙地路程y (千米)与行驶时间x (小时)时间的函数关系图象.

(1)填空:甲、丙两地距离千米.

(2)求高速列车离乙地的路程y与行驶时间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x的取值范围.

11.甲、乙两地相距300km,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去乙地.如图,线段OA表

示货车离甲地距离y(km)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E表示轿车离甲地距离y(km)

与时间x(h)之间的函数关系.请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线段CD表示轿车在途中停留了小时;

(2)求线段DE对应的函数解析式;

(3)求轿车从甲地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追上货车.

12.如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km)与时间t(分钟) 的函数关系图.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汽车在前9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 km/分;

(2)汽车在中途停了多长时间? ;

(3)当16≤t≤30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13.(12分)星期天,玲玲骑自行车到郊外游玩,她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玲玲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需要多长时间?离家多远?

(2)她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了多长时间?

(3)她骑车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车速多少?

(4)玲玲全程骑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4.甲、乙两车从A地前往B地,甲车行至AB的中点C处后,以原来速度的1.5倍继续行驶,在整个行程中,汽车离开A地的距离y与时刻t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求:

(1)甲车何时到达C地;

(2)甲车离开A地的距离y与时刻t的函数解析式;

(3)乙车出发后何时与甲车相距20km.

15.一队学生从学校出发去劳动基地军训,行进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如图所示,队伍走了0.9小时后,队伍中的通讯员按原路加快速度返回学校拿材料,通讯员经过0.5小时后回到学校,然后随即按原来加快的速度追赶队伍,恰好在劳动基地追上学生队伍.设学生队伍与学校的距离为d1,通讯员与学校的距离为d2,试根据图象解决下列问题:

(1)填空:学生队伍的行进速度v= 千米/小时;

(2)当0.9≤t≤3.15时,求d2与t的函数关系式;

(3)已知学生队伍与通讯员的距离不超过3千米时,能用无线对讲机保持联系,试求在上述过程中通讯员离开队伍后他们能用无线对讲机保持联系时t的取值范围.16.小颖和小亮上山游玩,小颖乘坐缆车,小亮步行,两人相约在山顶的缆车终点会合.已知小亮行走到缆车终点的路程是缆车到山顶的线路长的2倍.小颖在小亮出发后50min 才乘上缆车,缆车的平均速度为180m/min.设小亮出发x min后行走的路程为y m,图中的折线表示小亮在整个行走过程中y与x的函数关系.

(1)小亮行走的总路程是 m,他途中休息了 min;

(2)①当50≤x≤80时,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②当小颖到达缆车终点时,小亮离缆车终点的路程是多少?

17.(8分)(2015?牡丹江)甲、乙两车从A地出发沿同一路线驶向B地,甲车先出发匀速驶向B地.40分钟后,乙车出发,匀速行驶一段时间后,在途中的货站装货耗时

半小时,由于满载货物,为了行驶安全,速度减少了50千米/时,结果与甲车同时到达B地.甲乙两车距A地的路程y(千米)与乙车行驶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

请结合图象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直接写出a的值,并求甲车的速度;

(2)求图中线段EF所表示的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乙车出发多少小时与甲车相距15千米?直接写出答案.

18.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一辆货车和一辆轿车先后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如图,线段OA表示货车离甲地的路程y(千米)与所用时间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折线BCD表示轿车离甲地的路程y(千米)与x(小时)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1)求线段CD对应的函数表达式;

(2)求E点的坐标,并解释E点的实际意义;

(3)若已知轿车比货车晚出发2分钟,且到达乙地后在原地等待货车,则当x= 小时,货车和轿车相距30千米.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得:以400米/分的速度匀速骑车5分,路程随时间匀速增加;在原地休息了6分,路程不变;以500米/分的速度骑回出发地,路程逐渐减少,故选C.

考点:函数的图象.

2.C.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图象可得,小明和他爸爸都行驶了60千米,所以南沙与横琴两地相距60千米;小明出发3小时后爸爸追上了小明,所以11:00时,爸爸和小明在途中相遇;爸爸比小明早到横琴1小时;爸爸1.5个小时行驶了60千米,所以爸爸骑摩托车的平均速度是40千米/小时,故答案选C.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3.B.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图象可得出,甲,乙的速度,以及所行路程等,利用所给数据结合图形逐个分析.∵如图所示,甲、乙的终点坐标纵坐标为100m,∴这是一次100m赛跑,故B正确;∵如图所示,甲、乙的终点坐标纵坐标为100m,∴乙和甲跑的路程一样多,故A错误;∵如图所示,甲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是12s,乙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是12.5s,∴甲、乙两人中先到达终点的是甲,故C错误;∵如图所示,甲到达终点所用的时间是12s,乙到达终点

所用的时间是12.5s,∴甲的速度为:1001

8

123

=,故D错误.

故选:B.

考点:函数的图象.

4.C.

【解析】

试题分析:A、设加油前油箱中剩余油量y(升)与行驶时间t(小时)的函数关系式为y=kt+b.将

(0,25),(2,9)代入,得

25

29

b

k b

=

?

?

+=

?

,解得

8

25

k

b

=-

?

?

=

?

.所以y=﹣8t+25,故A选项正确;

B、由图象可知,途中加油:30﹣9=21(升),故B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汽车每小时用油(25﹣9)÷2=8(升),所以汽车加油后还可行驶:30÷8=3<4(小时),故C选项错误;

D、∵汽车从甲地到达乙地,所需时间为:400÷80=5(小时),∴5小时耗油量为:8×5=40(升),又∵汽车出发前油箱有油25升,途中加油21升,∴汽车到达乙地时油箱中还余油:25+21﹣40=6(升),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5.B.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图象可知:两人同时出发,甲比乙先到达终点,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故选B.

考点:函数的图象.

6.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象得:起跑后1小时内,甲在乙的前面;故①正确;在跑了1小时时,乙追上甲,此时都跑了10千米,故②正确;乙比甲先到达终点,故③错误;设乙跑的直线解析式为:y=kx,将点(1,10)代入得:k=10,∴解析式为:y=10x,∴当x=2时,y=20,∴两人都跑了20千米,故④正确.所以①②④三项正确.

故选C.

考点:函数的图象.

7.(1)200米.(2) y=200x-1000;(3) 小文离家600米.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象可以知道,2分钟时小文返回家,在家一段时间后,5分钟又开始回学校,10分钟到达学校.

试题解析:(1)200米

(2)设直线AB的解析式为:y=kx+b

由图可知:A(5,0),B(10,1000)

50 101000 k b

k b

+=

?

?

+=

?

解得

200

1000 k

b

=

?

?

=-

?

∴直线AB的解析式为:y=200x-1000;(3)当x=8时,y=200×8-1000=600(米)即x=8分钟时,小文离家600米.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8.(1)a=6,b=15

4

;(2)

15

160600(0)

4

15

160600(6)

4

60(610)

x x

S x x

x x

?

-+≤≤

?

?

?

=-<≤

?

?

<≤

?

??

;(3)450km或300km.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得到当位于C点时,两人之间的距离增加变缓,此时快车到站,指出此时a的值即可,求得a的值后求出两车相遇时的时间即为b 的值;

(2)根据函数的图象可以得到A、B、C、D的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的解析式即可.

(3)分两车相遇前和两车相遇后两种情况讨论,当相遇前令s=200即可求得x的值.

试题解析:解:(1)由S与x之间的函数的图象可知:当位于C点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增加变缓,∴由此可以得到a=6,∴快车每小时行驶10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两地

之间的距离为600,∴b=600÷(100+60)=15

4

(2)∵从函数的图象上可以得到A、B、C、D点的坐标分别为:(0,600)、(15

4

,0)、(6,

360)、(10,600),∴设线段AB 所在直线解析式为:S=kx+b ,∴6001504

b k b =???+=??,解得:k=﹣160,b=600,∴160600S x =-+;

设线段BC 所在的直线的解析式为:S=kx+b ,∴63601504

k b k b +=???+=??,解得:k=160,b=﹣600,∴160600S x =-;

设直线CD 的解析式为:S=kx+b ,∴636010600k b k b +=??+=?

,解得:k=60,b=0,∴60s x =; ∴15160600(0)415160600(6)460(610)x x S x x x x ?-+≤≤???=-<≤??<≤???

; (3)当两车相遇前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加油站,此时:S=﹣160x+600=200,解得:x=

52

,当两车相遇后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加油站,此时:S=160x ﹣600=200,解得:x=5,∴当x=52或5时,此时E 加油站到甲地的距离为450km 或300km .

考点:1.一次函数的应用;2.综合题;3.分类讨论;4.分段函数.

9.①③④.

【解析】

试题分析:①设快递车从甲地到乙地的速度为x 千米/时,则3(x ﹣60)=120,x=100.(故①正确);

②因为120千米是快递车到达乙地后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是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故②错误);

③因为快递车到达乙地后缷完物品再另装货物共用45分钟,所以图中点B 的横坐标为3+34=334,纵坐标为120﹣60×34

=75,(故③正确); ④设快递车从乙地返回时的速度为y 千米/时,则(y+60)(134

344-)=75,y=90,(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10.(1)1050;(2)y=300900(03)300900(3)

3.5x x x x -+≤≤≥??-?<.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函数图形可得,甲、丙两地距离为:900+150=1050(千米);

(2)分两种情况:当0≤x≤3时,设高速列车离乙地的路程y 与行驶时间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把(0,900),(3,0)代入得到方程组,即可解答;根据确定高速列出的速度为300(千米/小时),从而确定点A 的坐标为(3.5,150),当3<x≤3.5时,设高速列车离乙地的路程y 与行驶时间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 1x+b 1,把(3,0),(3.5,150)代入得到方程组,即可解答.

试题解析:(1)根据函数图形可得,甲、丙两地距离为:900+150=1050(千米),

(2)当0≤x≤3时,设高速列车离乙地的路程y 与行驶时间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 把(0,900),(3,0)代入得:90030

b k b =??+=?,

解得:900300b k =??=-?

, ∴y=-300x+900,

高速列出的速度为:900÷3=300(千米/小时),

150÷300=0.5(小时),3+0.5=3.5(小时)

如图2,点A 的坐标为(3.5,150)

当3<x≤3.5时,设高速列车离乙地的路程y 与行驶时间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k 1x+b 1, 把(3,0),(3.5,150)代入得:1111303.5150

k b k b +=??+=?,

解得:11300

900

k b =??=-?, ∴y=300x-900,

∴y=300900(03)300900(3)

3.5x x x x -+≤≤≥??-?<.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11.(1)0.5.(2)y=110x -195(2.5≤x ≤4.5)(3)3.9小时

【解析】

试题分析:(1)2.5-2=0.5 (2)设线段DE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2.5≤x ≤4.5), 代入D 点坐标为(2.5,80),E 点坐标为(4.5,300),解方程组即可求出解析式.

(3)求出OA 的函数解析式后与线段DE 的解析式组成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出x 的取值. 试题解析:解:(1)0.5.

(2)设线段DE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2.5≤x ≤4.5),

∵D 点坐标为(2.5,80),E 点坐标为(4.5,300),

∴代入y=kx+b ,得: 80 2.5k b 300 4.5k b =+??=+?,,解得:k 110 b 195=??=-?

. ∴线段DE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110x -195(2.5≤x ≤4.5).

(3)设线段OA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mx (0≤x ≤5),

∵A 点坐标为(5,300),∴代入解析式y=mx 得,300=5m ,解得:m=60.

∴线段OA 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60x (0≤x ≤5)

由60x=110x -195,解得:x=3.9.

∴货车从甲地出发经过3.9小时与轿车相遇,即轿车从甲地出发后经过2.9小时追上货车.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12.(1)3

4 (2)7分钟 (3)202-=x y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可根据图中的信息,用速度=路程÷时间来求出;

(2)汽车在中途停留时,走的路程应是0,也就是水平的那一段线段,由图可知那段时间是7分钟;

(3)设这直线的解析式是)0(≠+=k b kt s ,∵点(16,12)、(30,40)在直线上 代入函数解析式的方程组,解方程组即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试题解析:(1)

3

4 (2)7分钟

(3)设这直线的解析式是)0(≠+=k b kt s ,

∵点(16,12)、(30,40)在直线上 ∴???=+=+40301216b k b k ,解得220

k b =??=-? ∴这条直线的解析式为202-=x y

考点:函数的图象,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13.3小时、30千米;10点休息、半小时;返回途中、15千米/小时;10千米/小时.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函数图象的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通过仔细观察图象,从中整理出解题时所需的相关信息,因此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图中的点的横坐标表示时间,所以点E 点距离家最远,横坐标表示距家最远的时间,纵坐标表示离家的距离;休息是路程不在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往返全程中回来时候速度最快,用距离除以所用时间即可;用玲玲全程所行的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即可.

试题解析:观察图象可知:(1)玲玲到离家最远的地方需要3小时,此时离家30千米;

(2)10点半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了半小时;

(3)玲玲在返回的途中最快,速度为:30÷(15﹣13)=15千米/小时;

(4)玲玲全程骑车的平均速度为:(30+30)÷(15﹣9)=10千米/小时.

考点:函数的图象

14.(1) 甲车10:00到达C 地;(2) 60420()907207(101)

012t t t y t ≤≤≤-?=?-?甲<;(3) 第一次在8:00,

第二次在10:00.

【解析】

试题分析:(1)设甲车t 时到达C 地,根据甲车行至AB 的中点C 处后,以原来速度的1.5倍继续行驶,结合图象列出方程1801801.5712t t

?=--,解方程即可; (2)分两种情况:①7≤t≤10;②10<t≤12;利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

(3)先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乙车离开A 地的距离y 与时刻t 的函数解析式,再分甲车在乙车的前面与乙车在甲车的前面两种情况列出方程,解方程即可.

试题解析:(1)设甲车t 时到达C 地,由题意得,

1801801.5712t t

?=--, 解得t=10,

经检验,t=10是原方程的根,

故甲车10:00到达C 地;

(2)当7≤t≤10时,由图象过点(7,0)和(10,180),可得y=60t-420;

当10<t≤12时,由图象过点(10,180)和(12,360),可得y=90t-720;

故甲车离开A 地的距离y 与时刻t 的函数解析式为:

60420()907207(101)

012t t t y t ≤≤≤-?=?-?甲<; (3)当7.5≤t≤12时,由图象过点(7.5,0)和(12,360),可得y=80t-600, 所以乙车离开A 地的距离y 与时刻t 的函数解析式为:y 乙=80t-600(7.5≤t≤12). 若y 甲≥y 乙,则(60t-420)-(80t-600)=20,解得t=8;

若y 甲<y 乙,则(80t-600)-(60t-420)=20,解得t=10;

或(80t-600)-(90t-720)=20,解得t=10.

故乙车出发后共有两次与甲车相距20km ,第一次在8:00,第二次在10:00.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15.(1)5,(2)2912.69120.9 1.41.43..156t t t d t ≤≤≤≤-+?=?-?

()().(3)390.935t ≤<或2.4≤t≤3.15.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函数图象可得:当t=0.9h 时,学生队伍走的路程s=4.5km ,即可解答;

(2)通讯员经过0.5小时后回到学校,0.9+0.5=1.4,所以B 点的坐标为(1.4,0),当0.9≤t≤3.15时,分别求线段AB 和线段BC 的解析式,即可解答;

(3)求出线段OC 的解析式,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即可解答.

试题解析:(1)根据函数图象可得:当t=0.9h 时,学生队伍走的路程s=4.5km , ∴学生队伍行进的速度为:4.5÷0.9=5(km/h ),

(2)∵通讯员经过0.5小时后回到学校,0.9+0.5=1.4,∴B 点的坐标为(1.4,0) 设线段AB 的解析式为:d 2=kt+b (k≠0),(0.9≤t≤1.4),

又过点A (0.9,4.5)、B (1.4,0),

∴0.9 4.51.40k b k b +=??+=?,解得912.6

k b =-??=?,

∴线段AB 的解析式为:d 2=-9t+12.6,(0.9≤t≤1.4).

∵通讯员按原来的速度随即追赶队伍,∴速度为4.5÷0.5=9千米/小时.

设线段BC 的解析式为:d 2=9t+m ,(1.4≤t≤3.15),

又过点B (1.4,0),

∴0=9×1.4+m ,

解得:m=-12.6,

∴线段BC 的解析式为:d 2=9t-12.6,(1.4≤t≤3.15),

∴2912.69120.9 1.41.43..156t t t d t ≤≤≤≤-+?=?-?

()(). (3)设线段OC 的解析式为:d 1=nt (n≠0),又过点A (0.9,4.5),

∴4.5N=0.9,

∴n=5.

∴线段OC 的解析式为:d 1=5t ,

设时间为t 小时,学生队伍与通讯员相距不超过3千米,下面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当0.9≤t≤1.4时,d 1-d 2≤3,即5t-(-9t+12.6)≤3, 解得:3935

t ≤

, ∴390.935t ≤<. ②当1.4≤t≤3.15时,d 1-d 2≤3即5t-(9t-12.6)≤3,

解得:t≥2.4,

∴2.4≤t≤3.15.

故通讯员离开队伍后他们能用无线对讲机保持联系时t 的取值范围为390.935

t ≤<或2.4≤t≤3.15.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16.(1)3600,20;

(2)①当50≤x ≤80时,y=55x ﹣800.

②当小颖到达缆车终点时,小亮离缆车终点的路程是1100米.

【解析】

试题分析:(1)纵坐标为小亮行走的路程,其休息的时间为纵坐标不随x 的值的增加而增加;

(2)根据当50≤x ≤80时函数图象经过的两点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的解析式即可.

试题解析:(1)3600,20;

(2)①当50≤x ≤80时,设y 与x 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

根据题意,当x=50时,y=1950;当x=80时,y=3600,∴???+=+=b k b k 803600501950,解得:???-==800

55b k ,∴函数关系式为:y=55x ﹣800.

②缆车到山顶的线路长为3600÷2=1800米,

缆车到达终点所需时间为1800÷180=10分钟

小颖到达缆车终点时,小亮行走的时间为10+50=60分钟,

把x=60代入y=55x﹣800,得y=55×60﹣800=2500.

∴当小颖到达缆车终点时,小亮离缆车终点的路程是3600﹣2500=1100米.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17.(1)a=4.5,60(千米/小时);(2)y=40x+180(4.5≤x≤7);(3)乙车出发5

6

小时或

11 6小时或

25

4

小时,乙与甲车相距15千米.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像,由乙在途中的货站装货耗时半小时易得a=4+0.5=4.5,甲车先

出发40分钟后,乙车出发,∴甲从A到B共用了(2

3

+7)小时,行驶了460千米,然后利

用速度公式计算甲的速度;(2)求出D,E点的纵坐标是解题的关键,可设乙开始的速度为v 千米/小时,则乙4.5小时后的速度是(v-50)千米/小时,利用乙两段时间内的路程和为460列方程解出v,再乘以4就是D,E点的纵坐标,然后用待定系数法利用E,F两点坐标求线段EF所表示的y与x的函数关系式,由图像直接可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3)甲

车前40分钟的路程为60×2

3

=40千米,∴C(0,40),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CF的

解析式和直线OD的解析式,根据乙车的不同位置,利用函数值相差15列方程讨论求解.试题解析:(1)∵乙在途中的货站装货耗时半小时,∴a=4+0.5=4.5小时,a值为4.5;

由题意可知:甲从A到B共用了(2

3

+7)小时,行驶了460千米,∴甲车的速度是:460÷

(2

3

+7)=60(千米/小时);(2)设乙开始的速度为v千米/小时,则乙4.5小时后的速度

是(v-50)千米/小时,根据题意列方程:4v+(7﹣4.5)(v﹣50)=460,解得v=90(千米/小时),∴4v=360,∴D(4,360),E(4.5,360),设直线EF的解析式为y=kx+b,把E(4.5,

360),F(7,460)代入得:

4.5360

7460

k b

k b

+=

?

?

+=

?

,解得:

40

180

k

b

=

?

?

=

?

,所以线段EF所表示的y

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40x+180(4.5≤x≤7);(3)甲车前40分钟的路程为60×2

3

=40千

米,∴C(0,40),设直线CF的解析式为y=mx+n,把C(0,40),F(7,460)代入得:

40 7460 n

m n

=

?

?

+=

?

解得:

60

40

m

n

=

?

?

=

?

,所以直线CF的解析式为y=60x+40,用点(4,360)易求出直线OD的解析

式为y=90x(0≤x≤4),设甲乙两车中途相遇点为G,由60x+40=90x,解得x=4

3

小时,即

乙车出发4

3

小时后,甲乙两车相遇根据乙车的不同位置,利用函数值相差15列方程讨论:

①当乙车在OG段时,甲车在乙车前15千米,得60x+40﹣90x=15,解得x=5

6

,介于0~

4

3

时之间,符合题意;②当乙车在GD段时,乙车在甲车前15千米,得90x﹣(60x+40)=15,

解得x=11

6

,介于

4

3

~4小时之间,符合题意;③当乙车在DE段时,由图像知,乙车在甲车

前,所以360﹣(60x+40)=15,解得x=61

12

,不介于4~4.5之间,不符合题意;④当乙车

在EF段时,由图像知乙车在甲车前,所以40x+180﹣(60x+40)=15,解得x=25

4

,介于4.5~

7之间,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乙车出发5

6

小时或

11

6

小时或

25

4

小时,乙与甲车相距15千米.

考点:一次函数的实际应用.

18.(1)y=120x-140(2≤x≤4.5);(2)E点的坐标为(3.5,280),即表示当货车出发3.5

小时时货车和轿车相遇;(3)1

2

11

4

17

4

37

8

【解析】

试题分析:(1)设线段CD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由待定系数法求出其解即可;(2)根据两图象相交的交点指的是两车相遇解答即可.

(3)先由货车和轿车相距30千米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试题解析:(1)设线段CD对应的函数解析式为y=kx+b,

可得:

1002

400 4.5

k b

k b

=+

=+

?

?

?

解得:

120

140 k

b

=

=-

?

?

?

所以线段CD对应的函数表达式为:y=120x-140(2≤x≤4.5);

(2)由图象可得:直线OA的解析式为:y=80x,

根据两图象相交的交点指的是两车相遇,

可得:80x=120x-140,

解得:x=3.5,

把x=3.5代入y=80x,得:y=280;

所以E点的坐标为(3.5,280),即表示当货车出发3.5小时时货车和轿车相遇;(3)设货车出发xh后,

可得:120x-140-30=80x,

解得:x=4.25.

故答案为:4.25.

(3)由题意知,B(1

3

,0),

∴BC段解析式为y=60x-20(1

3

≤x≤2),

货车与轿车相距30km有四种情况:

1)当1

3

≤x≤2时,80x-(60x-20)=30,解得x=

1

2

2)当2<x≤7

2

时,80x-(120x-140)=30,解得x=

11

4

3)当7

2

<x≤

9

2

时,120x-140-80x=30,解得x=

17

4

4)当9

2

<x≤5时,400-80x=30,解得x=

37

8

∴x=1

2

11

4

17

4

37

8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整理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3 π+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0;若|a|=-a ,则a≤0。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解题时要真正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理解实数与数轴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并能灵活运用。 5、估算 三、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北师大版初二数学下知识点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要区别方程与不等式: 方程表示的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的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 如果ab <===> a-b>0 a=b <===> a-b=0 a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1)不等式x -1>0有无数个解;(2)不等式2x -3≤0的解集为x ≥ 3 2 .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1)x >4;(2)x ≤-1;(3)x ≥-2;(4)x ≤6. 1.解:(1)∵x -1>0,∴x >1∴x -1>0有无数个解.∴正确. (2)∵2x -3≤0,∴2x ≤3,∴x ≤ 2 3 ,∴结论错误.

数学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材解读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3.分式的加减法(教材解读) 双流区东升第二初级中学罗强 课时安排说明: 本节内容根据所任教班级一共安排了三课时。第一节课阐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分母互为相反式的分式加减法运算、分式与整式加减运算的求值与应用。第二节课则阐述异分母分式的通分、加减法的运算法则及简单的应用,经历分母是单项式、多项式、因式等多种类型的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和通分的探讨过程,生发形成学生的分式加减运算的知识经验、训练学生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技能、培养学生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的能力和意识。第三节课则提升到分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分式的求值及应用。这样安排,给学生一个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过程,有了分数加减运算复习的铺垫,使学生对分式加减法的掌握并不觉得难,且本节对于后面根据实际生活问题列出分式方程,并求出正确答案的基本功启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必须踏踏实实,。 一、学生知识、技能、能力起点分析 第一课时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在初一学习了整式的加减,在上一章学习了因式分解,本章又学习了分式及其乘除,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由分数加减运算类比分式的加减是这节内容的要害。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过许多类比和猜测的活动,这些活动经验都为本节学习有很好的启迪。 第二课时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过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互为相反式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与整式加减的运算。在第四章又学习了因式分解,在本章的前面几节课中,回忆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及分式的乘除等。对这节课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内容的学习都有了充分的铺垫。从学习字母表示数开始,学生就经历过许多从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用代数式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也经历了很多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具有了一定的活动的经验和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第三课时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基础:学生在前两节课已经学习同分母分式、

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得边的关系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边的关系,判断直角三角形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a ,b ,c ,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3,4,5)(5,12,,13)(9,12,15)(7,24,25)(9,40,41)…… 规律:(1)、短直角边为奇数,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两边之和是短直角边的 平方。即当a 为奇数且a <b 时,如果2 b c a +=,那么a,b,c 就是一组勾股数. 如:(3,4,5)(5,12,,13)(7,24,25)(9,40,41)…… (2)大于2的任意偶数,2n(n >1)都可构成一组勾股数分别是:2 2 2,1,1n n n -+ 如:(6,8,10)(8,15,17)(10,24,26)…… 4、常见题型应用: (1)已知任意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边/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 (2)已知任意一条的边长以及另外两条边长之间的关系,求各边的长度//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 积…… (3)判定三角形形状: 222a b c +> 锐角三角形,222a b c +=直角三角形,222a b c +<钝角三角形 判定直角三角形 a..找最长边; b.比较长边的平方与另外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大小关系; c.确定形状 第二章 实数 1.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单元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一、全等三角形判定、性质: 1.判定(SSS) (SAS) (ASA) (AAS) (HL直角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四、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判定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

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 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 :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外心)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角平分线。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内心)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第二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定义:一般地,用符号“<”(或“≤”),“>”(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基本性质: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那么 a+c>b+c, a-c>b-c.(注:移项要变号,但不等号不变) 性质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性质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 <===> a-b>0 a=b <===> a-b=0 a a-b<0 3.不等式的解: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 4.不等式的解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5.解不等式:求不等式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点,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 6.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的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像这 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7.解不等式的步骤: 1、去分母; 2、去括号; 3、移项、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一) 一、教学目标如: 1.知识目标:理解作为证明基础的几条公理的内容,应用这些公理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启发引导学生体会探索结论和证明结论,及合情推理与演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思路与方法,掌握证明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难点:明确推理证明的基本要求如明确条件和结论,能否用数学语言正确表达等。 三、教学过程分析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 导出公理 请学生回忆并整理已经学过的8条基本事实。其中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有以下三条: 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 在此基础上回忆全等三角形的另一判别条件:1.(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并要求学生利用前面所提到的公理进行证明; 2.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已知:如图,∠A =∠D ,∠B =∠E ,BC =EF . 求证:△ABC ≌△DEF . F E D B A

证明:∵∠A=∠D,∠B=∠E(已知), 又∠A+∠B+∠C=180°,∠D+∠E+∠F=18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C=180°-(∠A+∠B), ∠F=180°-(∠D+∠E), ∴∠C=∠F(等量代换)。 又BC=EF(已知),∴△ABC≌△DEF(ASA)。 第二环节:折纸活动探索新知 提问:“等腰三角形有哪些性质?如何探索这些性质的,你能再次通过折纸活动验证这些性质吗?并根据折纸过程,得到这些性质的证明吗?” 第三环节:明晰结论和证明过程 让学生明晰证明过程。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上高三条线重合 第四环节: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 1. 等腰三角形(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

初二数学上册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 平方,即2 22c b a =+ (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到验证,也叫等面积法或等积法)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2c b a =+,那 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2c b a =+的三个正整数a ,b , c ,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3,4,5)(5,12,,13)(9,12,15)(7,24,25)(9,40,41)…… 规律:(1),短直角边为奇数,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两边之和是短直角边的平方。即当a 为奇数且a <b 时,如果b+c=a2那么a,b,c 就是一组勾股数.如(3,4,5)(5,12,,13)(7,24,25)(9,40,41)…… (2)大于2的任意偶数,2n(n >1)都可构成一组 勾股数分别是:2n,n2-1,n2+1 如:(6,8,10)(8,15,17)(10,24,26)…… 4、常见题型应用: (1)已知任意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边/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 (2)已知任意一条的边长以及另外两条边长之间的关系,求各边的长度//斜边上的高线/周长/面积…… (3)判定三角形形状: a2 +b2>c2锐角~,a2 +b2=c2直角~,a2 +b2<c2钝角~ 判定直角三角形a..找最长边;b.比较长边的平方与另外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之间的大小关系;c.确定形状 (4)构建直角三角形解题 例1.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比为3:4,斜边为 10。求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 解:设两直角边为3x ,4x ,由题意知: ∴x=2,则3x=6,4x=8,故两直角边为6,8。 中考突破 (1)中考典题 例. 如图(1)所示,一个梯子AB 长2.5米,顶端A 靠在墙AC 上,这时梯子下端B 与墙角C 距离为1.5米,梯子滑动后停在DE 位置上,如图(2)所示,测得 得BD=0.5米,求梯子顶端A 下落了多少米? 思维入门指导:梯子顶端A 下落的距离为AE ,即求AE 的长。已知AB 和BC ,根据勾股定理可求AC ,只要求出EC 即可。 解:在Rt △ACB 中,AC2=AB2-BC2=2.52-1.52=4, ∴AC=2 ∵BD=0.5,∴CD=2 ∴EC=1.5 答:梯子顶端下滑了0.5米。 点拨:要考虑梯子的长度不变。 例5. 如图所示的一块地,AD=12m ,CD=9m ,∠ADC=90°,AB=39m ,BC=36m ,求这块地的面积。 思维入门指导:求面积时一般要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规则图形,若连结BD ,似乎不 解:连结AC ,在Rt △ADC 中, 在△ABC 中,AB2=1521 答:这块地的面积是216平方米。 点拨:此题综合地应用了勾股定理和直角三角形判定条件。 第二章 实数 基本知识回顾 1. 无理数的引入。无理数的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 得要领,连结,求出即可。AC S S ABC ACD ??-

北师大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 角 相等、对应 边 相等 ※2判定:①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SSS 、SAS 、ASA 、AAS ). 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独有的方法: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即HL 二. 等腰三角形 ※1.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2.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3. 推论:等腰三角形 顶角平分线 、 底边中线 、 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 合(即“ 三线合一 ”). ※4.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 图形,有 3 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 ※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关系22b a =2 c ,那么这个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常见的勾股数有:

(1)3,4,5; (2)5,12,13;(3)6,8,10;(4)8,15,17 (5)7,24,25 (6)9, 40, 41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应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 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 方法. 四.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五. 角平分线 ※1.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第1节 等腰三角形 一、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定理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推论1 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推论2 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 公理1 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 公理2 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 公理3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 定理1 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 定理2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推论2 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两腰上的高、两个底角的平分线都相等,并且它们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距离相等。 ) 【说明】①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且等于45°。 ②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只能为锐角,不能为钝角或直角,但顶角可为钝角或直角。 ③等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腰长为a ,底边长为b ,周长为C ,则 2b <a <2 C ④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关系:设顶角为∠C ,底角为∠A 、∠B ,则∠C =180°—2∠A =180°—2∠B ,∠A =∠B = 2 180A ∠-?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1 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 > 定理2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推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一半。 2、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易错题整理(供参考)

1、一支蜡烛长20厘米,.点燃后每小时燃烧5厘米,燃烧时剩下的高度n (厘米)与燃烧时间t(时)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2、已知正比例函数kx y =(0≠k )的函数值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一次函数k x y +=的图象大致是( ) A C D 3、甲、乙两人同时沿着一条笔直的公路朝同一方向前行,开始时,乙在甲前2千米处, 甲、乙两人行走的路程S (千米)与时间t (时)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 、乙的速度为4千米/时 B 、经过1小时,甲追上乙 C 、经过0.5小时,乙行走的路程约为2千米 D 、经过1.5小时,乙在甲的前面 4、当14+a 的值为最小值时,a 的取值为( ) A 、-1 B 、0 C 、4 1 - D 、1 5、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169的算术平方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121的负的平方根,则(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2的平方根为( ) A. 2 B. 4 C.±2 D. ±4 6、满足-3<x <5的整数x 是( ) A 、-2,-1,0,1,2,3 B 、-1,0,1,2,3 C 、-2,-1,0,1,2 D 、-1,0,1,2 7、如图,有一圆柱,它的高等于8cm ,底面直径等于4cm (π=3).在圆柱下底面的A 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 相对的B 点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大约等于 ( ) A .10cm B .12 cm C .19cm D .20cm 8、直线y kx b =+经过点(1,)A m -,(,1)B m (1)m >,则必有( ) A. 0,0k b >> .0,0B k b >< .0,0C k b <> .0,0D k b << 9、如果0ab >, 0a c <,则直线a c y x b b =-+不通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10、如图,两直线1y kx b =+和2y bx k =+在同一坐标系内图象的位置可能是( ) x y x y x y x y O O O O S(千米) 1 2 3 4 0.5 1 乙 甲 O t (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基本概念

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上数学期末复习讲义 第一章勾股定理 [复习要求] (1)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形数结合的思想; (2)掌握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条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和应用,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勾股定理在西方文献中又称毕达哥拉斯定理。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为弦。 格式:a=8 b=15 解:由勾股定理得c的平方=a2+b2=82+152=64+225=289 ∵C>0 ∴C=17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为a、b、c,c为最长边,只要符合a2+b2=c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 第二章实数 [复习要求] (1)了解无理数的概念和意义; (2)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能用平方运算与立方运算求某些数的平方根与立方根;会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并能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 (3)能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 (4)了解实数的概念,会按要求对实数进行分类,了解实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 (5)能对带根号的数进行化简,并能利用化简进行有关实数的简单四则运算; (6)能运用实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概念与规律] 事实上,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循环小数或无限不循环小数表示。 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 无理数:圆周率π=3.14159265……;0.585885888588885……(相邻两个5之间8的个数逐次加1);根号a(a为非完全平方数或非立方数)。 一般的,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

(完整)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数学试题和答案

数学试题 一、选择题: 1.4的平方根是( A ) A .2± B .2 C . D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3,-2)在( D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下列实数2 1 - , 0, π , 4 , 31 , 5中是无理数的有( B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在下列四组数中,不是勾股数的是( B ) A .7,24,25 B .3,5,7 C .8,15, 17 D .9,40,41 5.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 ) A .632= ? B .532=+ C .5315= D .235=- 6.如图以数轴的单位长线段为边作一个正方形,以 数轴的原点为旋转中心,将过原点的对角线顺时 针旋转,使对角线的另一端点落在数轴正半轴的 点A 处,则点A 表示的数是( B ) A .3 2 B C D .4.1 7.点(2,6)关于x 轴的对称点坐标为( A ) A .(2,-6) B . (-2,-6) C . (-2,6) D . (6,2) 8.已知直角三角形中一条直角边长为12cm ,周长为30cm ,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B )A .2 20cm B .2 30cm C .2 60cm D .2 75cm 9 -( D ) A B .2 C . D . 10.已知平面内的一点P ,它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且与原点的距离是2,则点 P 的坐标是( C ) A .(-1,1)或(1,-1) B .(1,-1) C .( , ) D )

11.实数b a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则 ()a b a ++2 的化简结果为( B ) A .2a b + B .b - C .b D .2a b - 12.如图是放在地面上的一个长方体盒子,其中' ' ' 9,5,6AB BB B C ===,在线段AB 的 三等分点E (靠近点A )处有一只蚂蚁,'' B C 中点F 处有一米粒,则蚂蚁沿长方体表面爬到米粒处的最短距离为( A ) A .10 B .106 C .5+35 D .6+34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在每个小题中,请将答案填 在题后的横线上. 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P a a -在x 轴上,则a = 2 14.比较大小:23 < 52 (填“>”或“<”或“=” ) 15.x 为无理数21的小数部分,则x = 214- (结果保留根号) 16.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剪一剪, 拼成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5 1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等边ABC ?的顶点(6,0)A -,(2,0)B ,则顶点C 的坐标 为 (2,43),(2,43)--- 第12题图 第16题图 第11题图

(完整版)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 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 负数<===> 大于等于0(≥0)<===> 0 和正数<===> 不小于0 非正数<===> 小于等于0(≤0)<===> 0 和负数<===>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 a>b,那么 a+c>b+c, a-c>b-c. (2)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 a>b,并且 c>0,那么 ac>bc, a >b . c c (3)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 a>b,并且 c<0,那么 ac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 如果ab <===> a-b>0 a=b <===> a-b=0 a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2)有特定意义的数,如圆周率π,或化简后含有π的数,如 3 π +8等; (3)有特定结构的数,如0.1010010001…等; (4)某些三角函数值,如sin60o 等 二、实数的倒数、相反数和绝对值 1、相反数 实数与它的相反数时一对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零的相反数是零),从数轴上看,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所对应的点关于原点对称,如果a 与b 互为相反数,则有a+b=0,a=—b ,反之亦成立。 2、绝对值 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a|≥0)。零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也可看成它的相反数,若|a|=a ,则a ≥0;若|a|=-a ,则a ≤0。 3、倒数 如果a 与b 互为倒数,则有ab=1,反之亦成立。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1和-1。零没有倒数。 4、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画数轴时,要注意上述规定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北师大新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完整版

北师大新版八年级下册 数学知识点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 角 相等、对应 边 相等 ※2判定:①判定一般三角形全等:(SSS 、SAS 、ASA 、AAS ). ②判定直角三角形全等独有的方法: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即HL 二. 等腰三角形 ※1. 性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2. 判定: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3. 推论:等腰三角形 顶角平分线 、 底边中线 、 底边上的高 互相重合 (即“ 三线合一 ”). ※4.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 60°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 图形,有 3 条对称轴. 判定定理:(1)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直角三角形 ※1.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关系22b a =2 c ,那么这个三角形 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常见的勾股数有:(1)3,4,5; (2)5,12,13;(3)6,8,10;(4)8,15,17 (5)7,24,25 (6)9, 40, 41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应的直角边 等于斜边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 三边的平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 法. 四.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判定: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上 . ※2.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三角形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五. 角平分线 ※1. 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 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判定: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222 a b c +=。 2.勾股定理的证明:用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行证明(两种方法)。 3.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满足222 a b c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满足222 a b c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第二章 实数 1.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如果2 x a =,那么x 是a 的平方根,记作: a (2)性质:①当a ≥0≥0;当a =a a =。 2.立方根的概念及其性质: (1)概念:若3 x a =,那么x 是a (2a =;②3 a = 3.实数的概念及其分类: (1)概念:实数是有理数和无理数的统称; (2)分类:按定义分为有理数可分为整数的分数;按性质分为正数、负数和零。无理数就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小数可分为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称为分数。 4.与实数有关的概念: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与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完全一致;在实数范围内,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同样成立。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数轴正好可以被实数填满。 5 (a ≥0,b ≥0) a ≥0,b >0)。 第三章 1.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2.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点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旋转不改变图形大小和形状,改变了图形的位置;经过旋转,图形点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和角度;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作平移图与旋转图。 第四章 四边形性质的探索 1.多边形的分类: 2.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别: (1)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角分别相=b a b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数学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一. 不等关系 1. 一般地,用符号“<”(或“≤”), “>”(或“≥”)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 区别方程与不等式:方程表示是相等的关系,不等式表示是不相等的关系。 3. 准确“翻译”不等式,正确理解“非负数”、“不小于”等数学术语. 非负数 <===> 大于等于0(≥0) <===> 0和正数 <===> 不小于0 非正数 <===> 小于等于0(≤0) <===> 0和负数 <===> 不大于0 二.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1) 不等式的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那么a+c>b+c, a-c>b-c. (2)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c, c b c a >. (3)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 如果a>b,并且c<0,那么acb,那么a-b 是正数;反过来,如果a-b 是正数,那么a>b; 如果a=b,那么a-b 等于0;反过来,如果a-b 等于0,那么a=b; 如果ab <===> a-b>0 a=b <===> a-b=0 a a-b<0 (由此可见,要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只要考察它们的差就可以了. 三. 不等式的解集: 1.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一个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 2. 不等式的解可以有无数多个,一般是在某个范围内的所有数,与方程的解不同. 3. 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 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时,要确定边界和方向: ①边界:有等号的是实心圆圈,无等号的是空心圆圈;②方向:大向右,小向左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 2 2 c b a =+ (2)勾股定理的验证:测量、数格子、拼图法、面积法,如青朱出入图、五巧板、玄 图、总统证法……(通过面积的不同表示方法得到验证,也叫等面积法或等积法) (3)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直角三角形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 2 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数:满足2 2 2 c b a =+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常见的勾股数有:(6,8,10)(3,4,5)(5,12,,13)(9,12,15)(7,24,25)(9,40,41) 4、 勾股数的规律: (1),短直角边为奇数,另一条直角边与斜边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两边之和是短直角边的平方。即当a 为奇数且a <b 时,如果b+c=a2, 那么a,b,c 就是一组勾股数.如(3,4,5)(5,12,,13)(7,24,25)(9,40,41)…… (2)大于2的任意偶数,2n(n >1)都可构成一组勾股数分别是:2n,n2-1,n2+1 如: (6,8,10)(8,15,17)(10,24,26) 实数 一、实数的概念及分类 1、实数的分类 正有理数 有理数 零 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 实数 负有理数 正无理数 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负无理数 2、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在理解无理数时,要抓住“无限不循环”这一时之,归纳起来有四类: (1)开方开不尽的数,如32,7等;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章知识要点总结

最新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一、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 1、三组对应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 2、有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 3、有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 4、有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5、直角三角形全等条件有:斜边及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HL) 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定理:等腰三角形有两边相等;(定义) 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三、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简写成“等角对等边”。)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 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反证法: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公理、已证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这种证明方法称为反证法 四、直角三角形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斜边的一半;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判定 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 三角形; 3、互逆命题、互逆定理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 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 题的逆命题.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 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五、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