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让历史课堂真正“动”起来

让历史课堂真正“动”起来

让历史课堂真正“动”起来
让历史课堂真正“动”起来

让历史课堂真正“动”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是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认识水平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的需要,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动”起来呢?

一、点燃兴趣的火花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兴趣,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才会积极地认识和探索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激发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故事中设置悬念。历史学科故事性较强,所以我根据这一特点或讲头留尾设置悬念,或讲果留因引其探究,或中间留空吊“胃口”,引导他们自己主动探索、自己阅读,如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我利用导入框里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换取王妃褒姒的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结果自己被杀。周幽王是怎样戏弄诸侯的呢?没等我说完,学生就“动起来”,迫不及待地阅读起课本。

2.从多角度发问中促使思维“动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阅读状态。这种“动”不是一般的一问一答,不是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设计一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问题。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鸦片战争”,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份关于“艺术、语文、语文课感兴趣”的调查报告显示,对语文感兴趣的仅占百分之四点几,作为一门与语文、与艺术相关联的基础学科,是什么让它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呢? 课程的紧张、应试的压力成为了枷锁,束缚着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同时也失去了对孩子的吸引力,所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势在必行。 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活起来可以从教师和孩子两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方面 教师可注意自身语言的幽默化。幽默能给人亲切感、,会让紧张地气氛变得轻松,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感兴趣。缺乏幽默是悲哀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而目前的教学中,大容量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精神高度的紧张,能具备幽默、亲和的少之又少,严肃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教师可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采用幽默的方式让课堂活起来,从而提高提高课堂的效率。 可幽默不是与生俱来的,如何使教师的讲课变得诙谐幽默,风趣睿智呢?这需要日积月累,即博的知识,广泛的社会阅历。这是幽默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下面的两种方式: 1、引经据典法。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些小故事时,学生都是昂首挺胸,双眸紧盯着老师,原因很简单:学生欢喜也渴望听到这些小故事。中国两千的历史,发生了许多经典的故事,这些经典包含了诙谐的笑话和知识,引用这些经典的小故事,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传授的知识,同时也能向学生暗示事理、传递情感、创造愉快的情感,对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也是有益的。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联系时事法。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高度的发达,使得这个社会的信息含量大大增加,一些网络用语、一些流行文化、一些社会时政变幻莫测,这也是同学们比较关注的,在教学课堂中适时的介绍、评论这些现象,会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是非、具有辨别能力、激发爱国、懂得正确表达情感,在面对现实社会时能胸中有数。 幽默亲切不仅仅只表现在教学方便,对于学生的违纪现象,有的教师尽管理直气壮,但其尖酸的数落,简单粗暴的语言攻击,甚至一些小惩罚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不满甚至是对立的情绪,往往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们不妨在批评者与受批评者之间,让幽默来做润滑剂,来避免这种直白所造成的不好的双边关系。 教师可以退为进。对学生的错误不急着正面的批评教育,好似在不经意间发现学生有这样一种错误的存在,通过启发诱导给他自省的机会,让其自己人情错误。一次语文课早读课上,巡视时,听到一位学生轻轻哼唱,我不由地愣了一下,然后又装作没听见转开了。然后在接下来的语文课前,就亲切的问同学:“好似大家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今天我们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叫‘歌曲接龙’,每个同学都来一句,每一句都不一样,现在就请同学们想想。”然后我就向那个哼歌的同学瞟了一眼,这时的他已经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比赛过程中,这位同学注意力一直很集中,轮到他时,他很有激情地来了一句。在比赛进行了一轮过后,老师及时地表扬了那位同学的机警、专心。从此,这位同学再也没有在课堂上离神。学生哼唱无疑干扰了教学,如停下来狠批一顿,更会干扰教学。而这妥帖自然,不事雕琢的三言两语,既风趣幽默,还起到了委婉含蓄的批评效果,令学生折服。 批评中语言幽默的类型还有诸如借题发挥、恻旁敲击、一语双关、引例比照等很多种,这里不再一一评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脱离具体教材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搞笑逗乐,那就误入歧途了。因此,适时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列宁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我们还是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人以智慧、情感、力量。

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 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鲜活”课本知识把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 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知识 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初中学生的年龄 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 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 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 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 的兴趣。在讲“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时,北京举行2008 年奥运会成为中国的一大体育盛事,所以,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奥运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假如你有机会与外国朋友接触,你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哪些优秀的传 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08 年奥运会,你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这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 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生活的话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 知识。 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 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 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 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 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 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 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 与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求知,提前预习,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 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前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学习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使小组在课堂上获胜,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有的上网查寻,有的翻阅资料,有的编制历史小报,有的编写 历史歌谣,加强了组内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 一目时,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个个跃跃欲试,争相表态。首先,有一名学生 站起来概括了本目的要点,接着另一名学生介绍郑成功的事迹,有的学生提示大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 年,而不是出发时的1661 年”,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有学生补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还有学生站起来评价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是一位民族 英雄,使知识进一步深化。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指出我国古代从三国到清代对台湾的联系及管辖的史实,证 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前后知识做了衔接。这样,在学生不断补充、总结、概括和教师的适时讲解中,一个个问题明朗了,一条条线索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学会了学习。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绝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以外的生活都很感兴趣,如果把学生 喜爱的生活情节灵活地穿插于课堂教学,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引导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不但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课堂,就必须要转变学生一味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的学习方式过度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但不能促动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系列的学习过程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一门课程不但要反映知识本身的性质,还要反映求知者本身的素质和知识获得过程的性质。”这就昭示我们在授课上应针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现代课堂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主体”的思想,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把学生当作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让学生动起来,使数学学习永远充满活力,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想法。 一、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就不会感觉到学数学是一种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参与。 例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以举行评选“我心目中的学习榜样”为题,分别让他们说说各自的打算,怎样评才是最公正的?指导他们填写选票、唱票、计票、统计结

果等,并适时介绍频数和频率的概念,使学生明白用频数和频率来说明频繁程度的道理。然后让他们四人一组做抛掷硬币的游戏,开动脑筋,设计一份统计表并求出正面和反面的频数和频率,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这样,整个一节课学生都是在动手、动脑中度过的,有效地调动了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验证、培养其推理、应用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讲,应该由学生自己悟出来、做出来,老师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大胆创新与实践,大胆猜想、尝试,从中感悟出数学的某些特征、规律,并加以总结、运应。 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特征”一节时,教师在平行线识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倒过来叙述,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作为一个猜想,让每个学生在准备好的平行格纸上任意画截线,用量角器度量一下,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通过这样一系列的亲身实践,学生体会至深,应用起来也比较灵活。 三、力求知识的趣味化,让学生在欢歌笑语中学习数学 新教材内容的编排虽然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把数学知识进一步趣味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读《名师论教学》有感 吴旭聪这段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名师论教学》,其中有一篇城关中学章英老师写的《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我觉得章老师的想法很好,以下的这段话让我感受颇深,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更新方法,把欢乐还给学生”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课堂既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乐趣的体验吗?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课堂的纽带,让学生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感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 在这学期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觉得以上的这段话对我在备这节课时,很有感触,我试着以此方法身体力行。 一、体验 一上课我就通过课本上的两句话“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直接揭示课题。 然后我设计的环节是使鼓、镲、橡皮筋和钢尺发出声音的活动。在这一个活动中,我充分让学生体验,每一种材料都是让学生说出方法,让想到的这一位同学展示,然后追问“你认为这个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这里我想通过学生的回答达到这样两个目的,一是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振动这次新的科学词汇,很多学生都已经知道,但是怎样的我们才能称之为振动学生是不知道的。二是形成“只有对物体用力了才有可能产生声音。”,得出这个结论我是从振动的概念出发的,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在这个概念中,前提是在力的作用下。在这一个环节中,我注重每一种材料让学生体验,当然不是每个学生,同时在课的任何时间都不断的渗透让学生把话说完整的思想。 二、探究 核心的一个环节就是钢尺和橡皮筋的分组实验,在这里首先是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比较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我让学生做了10分钟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生命的存在,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制约了儿童的嘴巴、双手、头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素质教育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以为: 一、真诚面对学生,还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一)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成为交流的“沙龙”。 (二)倾听、赏识、激励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对于向来认为“隔行如隔山”的学科型教师来说,的确是一个挑战。怎么办?这就要求教师要从一个教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

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再则教师还要做个性张扬的激励者,让每个学生在教师个性张扬的激励氛围中得到尊重,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课堂还给学生,用心灵怦击思维火花。 (一)“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二)“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年、月、日”知识的了解,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同学们各抒己见。这时我因势利导,让他们打开书看书上的

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发表时间:2011-03-23T15:47:18.340Z 来源:《学园》2011年1月上期供稿作者:柏金玲[导读]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柏金玲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哈达学校 【摘要】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措施。【关键词】兴趣导语探究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96-01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知倾向,是学习和研究的力量源泉,保持独立持续的探究兴趣,是一个人在学生时代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长期以来,在历史教学中,陈旧的教学观禁锢着教师的思想,教师一味地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兴趣,普遍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而已”,这不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和历史本身功能的充分发挥。那么,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历史课堂活起来呢. 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 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不可以再现,初中生受个人阅历、情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难以设身处地地对历史问题进行感知,为此,历史教学应把更多的发展空间留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参与教学。 1.改变课堂导入方法 教学艺术在于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兴趣。”然而,要做到学生乐意听讲,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历史教学“导入语”设计尤为重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它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一个成功的导入法可以马上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它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设计导入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选用的方式也不同,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可,如:故事导入法;提出质疑、设置悬念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诗词导入法。除这几种方法外,还可采用联系现实法、名人名言导入法、图片导入法等方法设计历史课的导入语。 2.改变课堂提问方法 通过设计难度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对上课内容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这样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他们积极探究的勇气和勇于剖析问题的精神。比如讲《俄国、日本历史转折》这一课时,提出: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然后又提问:日本明治维新时,这一时期中国发生了类似的什么大事.学生答后,老师又提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最终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比较会更加深入地理解本课知识,并能加深对中外知识的联系,提高分析理解能力,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二搭建辩论舞台,激发探究兴趣 在中外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或战争,在讲解过程中,一般先分析原因,再讲解过程,然后再分析结果。这种单一、被动的授课模式,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沉闷,令学生厌烦。因此,在讲授这类内容时,我尝试着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以当时大臣、将军或谋士的身份,展开辩论,做出决策。这符合心理学“当学生被鼓舞、被信任和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学得最好”的原则。如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以“是非成败拿破仑”为主题开展辩论会。学生的争论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新颖有趣,要有创新精神 课堂要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学活起来,教法的设计尤为重要。教学要优,效果要佳,教师就须在备课时认真考虑教法,恰当地组织教材,精心设计好教学程序,做到手中有“法”。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序,声音要抑扬顿挫,充满磁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够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学应有法而无定法,千万不可墨守陈规,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探索,大胆改革实践。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另外,教学中巧妙的导语、幽默的语言、设计合理的板书、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都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必然使学生兴趣盎然。 四精美的“结课”,课堂再起波澜 完整精美的结尾,会给课堂画上圆满的句号。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创设余音袅袅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结课的方法有:悬念设疑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一半。”课尾的时候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好奇、疑虑重重的心情结束教学,同时又提出下一节课答复的知识联系点,激发对上课伊始问题的答复兴趣。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捉了蒋介石,东北军将士要求杀蒋介石,中共为何放了蒋介石,是否以此认为张学良、杨虎城不是千古功臣.这种悬念设疑法,给人以课已结束而意犹未尽的感觉,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铺垫,使前后课时互相联系,形成整体。 此外,还有形象刺激法、总结归纳法、讨论质疑法、反馈信息法、经典独白法等结课方法。结课是一节课的结尾,而不是教学的结束,它是新知识、新思维的开始。结课的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应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总之,通过教师的努力彻底改变了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到主动探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新型教学关系。我们应时刻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不断创新、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相长,这样才能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立足成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新课程改革后,历史课堂上呈现了许多的学生活动。“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发展”,这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在历史课堂上,我立足成才,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心理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多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一、议起来 就是让学生大胆说、放心议,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把“古代造纸的主要工序”展示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学生的思维和表现欲望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用树皮和烂衣服。”“把树皮打烂。”“要1米大的锅来煮。”“用脚去踩。”……各个小组经过了充分的讨论后,纷纷派代表走上讲台指图讲解。接着,我又展示现代造纸工艺流程图,让学生对古代造纸与现代造纸进行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古代造纸工艺的理解。 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交流、探究,亲身体验认知过程,既开发了智力,又增强了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对历史学科科技史部分的兴趣更浓厚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二、讲起来 就是让学生当老师来讲授课文内容,特别是一些比较枯燥的,学生又了解不多的、缺乏兴趣的知识,效果还挺好的。例如“世界三大宗教”这节内容时,具体的做法是: 首先是课前准备。①学生根据各自爱好组成三个宗教小组,各小组成员分工与合作。②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纲,学生用两周的时间,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与实物,做好准备工作。③每组有15分

钟的活动时间,活动的方式不限。 两周后,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了精心制作的图、文、声、像并茂的“活动”。有的展示并介绍木鱼、佛珠、十字架等宗教的实物,有的讲述有关宗教人物的故事,有的介绍他在旅游时拍摄的大型佛教雕像,有的播放并解说教徒们拜佛诵经、做礼拜等宗教活动的视频……其中最精彩的,就是李成同学讲述乔达摩·悉达多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的故事了。学生们绘声绘色地展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不时有掌声和笑声。 通过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辩起来 辩论,不仅能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而且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教材中,“曹操是英雄还是奸臣?”“秦始皇和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适合辩论的问题很多。只要学生有明确的观点、有力的论据和确凿的事实,就OK了。 四、赛起来 在历史课堂上,采用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是有好处的。 每次单元复习,我都会把单元的重要知识点设计成问题,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活动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必答题,四个小组轮流答题,而且同组学生也轮流答题。学生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不加分,同组的学生可以补答,补答答对的加5分。第二个环节是抢答题,哪个小组的学生抢先举手,哪个小组的学生就回答问题,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扣10分。学生反映:这是最紧张、最兴奋、最盼望的历史课。 五、演起来 (1)演示。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更好地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 主人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文章摘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认为:在活动中,人是主体,起着决定的作用。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就应该是学习的主体,应自觉的、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自主学习主动参与 数学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兴趣,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乐学,保证学生能学,培养学生会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教学。小学低段的孩子好说好动,注意力不够持久。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课堂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充分调动每一位孩子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每一个孩子真正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呢我在长期的低段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初步学会发现 低年级儿童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尊重孩子们的

兴趣所在,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二、让学生想自己所想的,初步学会思考 低年级儿童最富于想象,而且易于激发。学会联想又是促进学习思考的一条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想。为了唤起学生利用生活情景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使他们学会思考,在教学中,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联想,不限制他们,慢慢让他们知道联想不是凭空想象或胡乱猜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把联想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 为了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乐于探索的精神,我在教学之余不定时地出一些“聪明题”让学生解答,不失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举措。他们一看见我出聪明题,便会聚集在小黑板前猜啊、想啊、讨论啊,都想做出“聪明题”,做个聪明的孩子。有些题目学生当天做不出,就把题目带回家与家长一起探讨、研究,第二天再把答案告诉老师。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只要学生能自己讲清解题思路,正确解答,我都给予表扬并奖励粘纸作鼓励。一开始是我编题给学生解答,后来就有学生主动找题解答。这样一来,学生出题、解题的热情更加高涨。孩子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充分开动了脑筋,展开了积极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初步学会表达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城关镇中心小学张绒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

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荷花》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

让课堂“动”起来 恩施市沙地乡麦淌小学李福孝 本学期,我校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热潮。本星期以来,我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很荣幸地参与了整过的听课、讲课、评课活动,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无论是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学。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精选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教师要选择系统性强、层次清楚、深浅适度,具有新鲜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例如:覃老师在教“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他首先出示课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形的体积有何关系,圆柱体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感到十分迷惘。这时学生遇到了问题,从而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时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再用课件展示两个图形的情况,并说明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它的高分成若干小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原圆柱体的底面,长方形的高就是原圆柱体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在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结,以达成师生的共识。学生在总结中是这样叙述的: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强调,如果用字母V表示圆柱体的体积,S表示圆柱体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体的高,那么,V﹦SH。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有利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实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了先学后教 新知识一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只有以已知概念为基础,才能理解新的概念。所以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抓住生长点启发引导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学生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探讨,在探讨中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效课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并为学生的合作探讨指明方向。例如:覃老师在教学“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时,他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物体。教学时,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学具,相互交流、欣赏,并让学生自己分辨,找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物体作为自己的学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柱体的高,这样的高有无数条;圆锥体有两个面,有一个底面是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这个圆锥体的高,这样的高只有唯一的一条。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认真观察和操作,获得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通过比较,能对同类物体或相似的物体进行归类,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合作探讨的兴趣。 三、优化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一节课,无论教师的教学环

读书心得之<<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 “如何让学生喜欢上窝的课”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话题,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课上的精彩、艺术固然重要,但师生关系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上他所教授的课程。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我之前的观点仅仅是“亲其师,信其道”。但寒假中有幸读拜了尚英杰主编的<<让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一书,让我感触颇深、受益良多。对此我有了更多的理解: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得知识的动力。”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该科的学习效果、学习成绩。我认为“乐学”的核心是“学”,打开“乐学”大门的钥匙是“兴趣”。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所学科目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使我们的学生真的“动”起来,使课堂真的“活”起来。 其次、公正。老师的公正与否,直接影响老师的威信。无论是差生还是问题生都需要得到认可和重视。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在全体学生面前或是课堂上,决不偏袒任何一名学生,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让你的学生感觉到你的不偏不倚,你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 第三、放下老师的架子,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交往,特别是教育学生或是与学生交谈时,不要动不动拿出教师的威严,要讲民主,

讲道理,尽可能做学生的朋友。特别是现在的学生,你简单或是粗暴的教育方式只能换来某些学生的不满甚至反抗。处理学生时首先考虑的是决不让哪一个学生带着对我的不满离开课堂,最好是带着感激走,至少要让他心服口服,这会省却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四、敏锐的洞察力。老师要能看透学生的心,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知道学生的性格、优点、缺点。 第五、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寓教于乐。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用各种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励,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敢于行动,继续不断的探索和思考,乐于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作为促进者更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只要建立起这样的融洽关系,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气氛就形成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新的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上愿学、乐学、想学、爱学,而排斥某些学科的想法也就无影无踪了。 最后、要多表扬少批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它们的闪光点。如:尊重运动技能不良的学生,体育成绩有一点提高就及时表扬;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只要它们稍有一点随和,教师就要给与表扬;尊重有过错和有严重缺点的学生,只要它们能悔过自新,改正缺点,教师就要给与表扬,这样就能使学生保持正常的心态,做到每天都高高兴兴、轻轻松松学习。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关心和爱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让学生做数学课堂的主人,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环境,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在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师生生命的整体价值,焕发课堂生命的活力。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让学生发现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这种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 如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他们遇到了问题,这时我指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会有剩余的情况,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这样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提高了欲望。 二、给学生思考空间 每个学生对待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他们留出一份自由自在进行思考的空间。 例如,我在学习了分数的认识后,让学生取一张正方形纸,把它折出面积相等,形状相同的4份。大家的兴致很高,很快得出4种折法。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励他们再想想还有别的折法,造成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去进一步思考、尝试,终于又得出了3种折法。勤于思考使学生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想说就说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的,而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

怎样让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投入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全身心投入学习过程,就需要变课堂为学堂,使课堂活跃起来。如何改变数学课堂的沉默现象,让课堂活起来昵?我认为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1.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新课改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宗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只有这样才能当好课堂的引导者。 2.教师要学会赏识和激励学生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的学会倾听和赏识学生,和学生共同探究,共同发展。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让学生有一种被肯定的感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走下讲台俯下身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这不仅是俯下身来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老师放下架子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全身心地融入到了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4. .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以往的课堂每一堂课呈现的方式都一样,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板书、学生记,很死板。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新课改下要求采用开放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创新精神也能得到更好的培养,课堂气氛也就自然而然活跃起来了 总之,一个有效的课堂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活跃的课堂应有以下三个特点。 (1)课堂上要有“笑声” 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观念,让学生快乐学习。课堂上要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所以,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 (2)课堂上要有“赞美声” 有些教师上课,习惯做“纠错”工作,课堂上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美声代替批评声,用激励赞美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