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木兰诗》对比阅读及答案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

..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的过程。

比较五:【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2分)

比较六:【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七:【乙】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俱委而窃听。炊忘箸箅①,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②?”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箪,饭今成糜③。”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④,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箅:蒸锅中的竹屉。②馏:蒸饭。③糜:粥。④更相易夺:互相修整缺漏。

1.“猜想联想”是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请结合上下文或学过的古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未尝.识书具()②稍稍宾客

..其父()

③俱委而窃听()④尔颇有所识不()

2.“联系比较”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请你用此方法完成(1)—(3)小题。(6分)

(1)找出与乙文“乃俱窃听”中“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曹刿)乃入见

C.家祭无忘告乃翁

D.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联系“瞬息可就”、“一蹴而就”等词语,翻译“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分)

(3)联系成语词典中“纤悉无遗”的解释,翻译“言无遗失”。(2分)

【纤悉无遗】纤悉:细微详尽;遗:遗漏。意思为:一点都没有遗漏。

【言无遗失】

3. “读文品人”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古文的内容。请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5分)

(1)乙文中,陈元方兄弟俩为什么会蒸饭成粥?(要求用原文的句子回答)(2分)

(2)同样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仲永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元方兄弟长大后以博学多才而天下闻名。结合甲乙两文中两位父亲的做法,分析原因。(3分)

比较八:祖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①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俟父母寝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由是声誉甚盛,内外亲属呼为“圣小儿”。尤好属②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注释:①耽:沉迷,这里引申为非常喜欢。②属:写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俟父母寝后②以衣被蔽塞窗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②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3)选文中祖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分)

比较九:饶州①自元丰②末,朱天锡以神童③得官,俚俗④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⑤能念书,自五六岁即教之《五经》⑥,以竹篮坐之木杪⑦,绝其视听。教者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昼夜苦之。流俗因言饶州出神童⑧,然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⑨多也。《神童》

【注释】①饶州:古代州名,今江西波阳一带。②元丰:宋刘神年号(1078-1085)。③神童:指应神童试。宋代科举考试有神童科,赴考者称应神童试。④俚俗:世俗之人。⑤粗:大致。⑥《五经》:儒家五部经典著作,指《诗》《书》《礼》《易》《春秋》。⑦木杪(miǎo):树梢。⑧神童:这里指聪明绝顶的儿童。⑨盖:大概。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朱天锡以神童得官得:

(2)“然儿非其质”中“质”的注解应选择的义项是:

A、抵押,人质

B、本质,实体

C、询问,对质

D、质地,资质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以竹篮坐之木杪,绝其视听

3、纵观全文,文中有两句话直接指明了造成小儿“苦之至死者盖多也”的原因:

(1)(2)(4分)

4、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比较十:革(人名,江革)幼而聪敏,早有才思,六岁便属文(写文章),柔之(江革之父江柔之)深加赏器,曰:“此儿必兴吾门。”九岁丁父艰(父亲去世),与弟观(江观)同生(孪生兄弟),少孤贫,傍无师友(读书没有师友指点),兄弟自相训勖(督促、勉励),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服孝期满)与观俱诣太学,补国子生,举高第。齐(南朝齐)中书郎王融、吏部谢朓雅相钦重(敬重)。朓尝宿卫(值夜班),还过江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梁书·江革传》)

1.解释句中加粗字的意思。(1)柔之深()加赏器(2)服阕与观俱()诣太学

(3)还过()江革(4)见革弊()絮单席(5)耽()学不倦(6)乃脱所著()襦2.幼年的江革与幼年的方仲永个人天赋是否相同?请简述理由。

3.长大后的江革和方仲永情况是不相同的,请具体说说不同点体现在哪几方面?

4.从江革和方仲永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来看,你最受启发的是什么?

《木兰诗》对比阅读

比较一: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共产主义真,党是领路人,奴隶得翻身,奴隶得翻身。

(1)上面的文字是电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歌词。比较《木兰诗》,两者都写的是女子,但侧重的角度却有所不同。你能找出它们二者各自的侧重点吗?

(2)“战士的责任重”一句,请你结合《木兰诗》,说说这句话在《木兰诗》中是否有体现?而在这首歌中,它的含义具体体现在哪里?

(3)歌词中为什么要提到古代的木兰?

(4)从歌词来看,今天的娘子军“扛枪为人民”,她的目标是什么?请根据歌词内容,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目标阐述出来。

比较二: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少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解释加点词语

市鞍马市( ) 长而益精益( )

2、请找出这段文章的主旨句,并写出《木兰诗》之中与之相似的句子。主旨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木兰诗》中与本文“朔黄河,度黑山"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三:新木兰辞胡小壶

咣当复咣当,木兰在书房。不闻读书声,唯闻东西响。拾起碎茶杯,问女何所想。女儿无所想,心中堵得慌。硕士毕业后,工作无处寻。应聘三十家,个个不让进。细细问原因,嫌是女儿身。决意女扮男,只身闯深圳。

东市剪长发,西市买西装,南市练举止,北市学粗腔。旦辞爹娘去,暮色下车忙,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车站人流闹嚷嚷。旦辞车站去,暮坐办公室,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白领手机叮当响。

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同事喜合作,领导频表扬。

总部见总裁,总裁走上前。肩膀拍三拍,奖赏十万元。总裁问所欲,木兰不贪钱与权,愿还女儿身,业绩超以前。

上司闻她回,满脸是迷茫。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开我公司门,坐我电脑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风习习来,满室飘清香。出门看客户,客户皆惊忙。交往一两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这首《新木兰辞》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作为一个硕士生,在家乡无用武之地,只能离别家乡,闯荡异乡,这其中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这反映了当今社会在用工制度上存有怎样的弊端?

3.倒数第二段“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两句中,你能揣测一下“女士”和“男士”的心态分别是什么吗?

4.表现木兰工作勤奋、辛苦,成绩突出的诗句有哪些?

5.木兰的成功经历证明了什么?(请用戏曲《花木兰》中那句著名的唱词来回答)在当今就业艰难的情况下,木兰不仅成功就业,而且做出了出色的成绩,这给你以什么启示?(请用成语或警句、俗语来回答)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2)消失(3)曾经(4)等到……的时候

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3分)

2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1分);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2分)。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2分)。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木兰诗》参考答案:

(1)《木兰诗》选择写木兰从军这一故事,侧重于木兰爱亲人、爱国家的责任感,而在表现上则侧重于描写她美好的思想情怀。《红色娘子军》连歌侧重于女战士解放奴隶、解放自身的责任感,侧重于论述女战士扛枪求解放的意义。(2)木兰正是出于对亲人、对国家的责任感而“替爷征”的。这首歌,这一句具体体现在“妇女的冤仇深”“扛枪为人民”“奴隶得翻身”几句话上。

(3)意在表明:女子本不应该生来就受压迫,女子也有能力,能做大事业。提到古代的木兰,可使这一观点得到更广泛的例证。

(4)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受压迫的奴隶和人民,包括妇女自身,一起奔向幸福的明天。

答案.1、买更加2、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暮宿黄河边暮至黑山头(是这个吧)

参考答案:

1.木兰女扮男装,只身闯深圳,大获成功。

2.因为木兰是女儿身,各个单位都不接收她;在用工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歧视,重男轻女。

3.女士: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不想被木兰比下去;男士:暗自给自己鼓劲、加油,力争赢得木兰的好感、青睐。

4.“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

5.“谁说女子不如男”。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

《伤仲永》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用“/”为第二段断句。 2.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3.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4.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5.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6.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7.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8.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伤仲永》、《司马光勤学》和《与友人书》比较阅读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 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①能讽诵②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③,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司马光勤学》 【注】①俟sì:等待。②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背诵。③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①,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②,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③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④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⑤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①资:盘缠。②稽:探究、考察。③庶几:差不多。④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⑤丘:孔子。⑥勉:勤勉,努力。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18分) ①尝.主编《资治通鉴》②俟能讽诵乃已.③及.长,遍览古籍 ④或.中夜不寝时⑤不日.进则日退⑥犹当博学审.问 ⑦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⑧虽有子羔、原宪之贤.⑨不如丘之好.学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2分/36分) ①之②乃③而 或以钱币乞之蒙乃始就学结友而别 为一时之名臣俟能讽诵乃已人不知而不愠 人之为学乃终身不忘也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 ④以⑤于⑥其 蒙辞以军中多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贤于材人远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 夫以孔子之圣终无济于天下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一、一词多义(8分)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传闻、名声) 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填空(共66分,每空2分)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从幼年天资过人到后来沦为平庸的故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用真实生动的典型事例反映具有普遍性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本文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他后来才能衰退,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本文先扬后抑,跌宕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揭示出他贪财短视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愚昧无知之态。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角度来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7、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9、在议论部分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作者认为在这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11、“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2、“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得为众人而已耶?”从句式上看属于反问句,意思是恐怕连成为普通人都不可能。 14、本文第三段就事说理,从个别引向一般,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了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因而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三、简答题。(共20分)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4分)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由于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而沦为平庸,所以感到哀伤、惋惜。 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4分) 因为仲永幼时天资过人,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同时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有力地说明了“泯然众人”的原因是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让读者领会到一个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4、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4分) 答:“受之天”是指一个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所受的教育。 5、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4分) 答:结局是“泯然众人矣”。 让我知道了一个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即使天资再好,如果不授受后天教育,也会成为无能之辈。 6、“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流露出作者对方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论为平庸的哀伤、惋惜之情。 四、语言品析(共6分,每小题3分) 1、文中“忽啼求之”的“啼”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答:不能删去。因为“啼”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要书具时的儿童情态。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环”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伤仲永》比较阅读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 ________________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 分) 3.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乙文:比较三:[乙]孙权劝学 1. 解词 4.翻译下列句子。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 分)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 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 分) (1)父异焉.(3)卿今当涂掌事..2.翻译句子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4)及鲁肃过寻阳,.

伤仲永》顾炎武《与友人书》比较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 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 ,犹当博学审③ 问,古人 与稽④ ,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 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 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 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 人可不勉⑨乎?[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① 卒之为众人卒:②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分)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7.①终于②达到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帮助 8.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②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9.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 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10.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比较阅读 【2013年·福建省泉州市】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答案】 5.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 7.相当,符合牵,拉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啊! 9.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伤仲永》和《孙权劝学》阅读理解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6至第10题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6.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 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的异同 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伤仲永》是通过写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后来却因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学,最后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事。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是与教育有必然关系的。而《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且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写法:《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试题比较《孙权劝学》与《伤仲永》 相同点 答:二者相同点都是有关学习的事情。不同点是:《孙权劝学》通过孙权的教导,吕蒙努力求学,最终成为饱学之士,令人刮目相看。而《伤仲永》写的是方仲永后天不努力学习,虽然聪明,最后却一事无成。两者对比,可看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勉励我们要努力学习。 不同点 答: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三、阅读《孙权劝学》,回答1~5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字。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见往事耳 ③及鲁肃过寻阳④即更刮目相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有两个成语典故涉及到本文,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我的关联:、。 4.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请各用一两个短语来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 吕蒙: 鲁肃: 5.这篇短文省略了一部分内容,你知道是什么吗?结合我们已掌握的写作知识,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伤仲永【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 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 ..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比较二:[甲]《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1. 解词 (1)父异.焉(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 ..掌事(4)及.鲁肃过寻阳,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伤仲永]"司马光"比较阅读答案 (一)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 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 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 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____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____ 参考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及答案 【课内阅读理解】 一、填空题。 1.《伤仲永》选自,是因惋惜方仲永而写的一篇短文。“伤”,这里有和的意思。文章阐明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道理:,才能不断进步;则必然才智枯竭,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人。 2.从体裁来看,《伤仲永》属于。文章明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提出作者的见解。 二、语段阅读。 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粗体字。 ①世隶耕②自为其名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泯然众人矣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⑥传一乡秀才观之 2.写出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 3.翻译下面句子。 A.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B.父利其然也。 4.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5.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6.课文中的哪些话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 7.对本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夹叙夹议、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B.寓事于理、先抑后扬、对比的手法 C.就事说理、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 8.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附答案 请用“/。(每句划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 下面加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④及鲁肃过寻阳过: 8. 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10.下面句子划分节奏正确的是() A.余闻之/也久 B.非复/吴下阿蒙 c. 并自为/其名 D. 借/旁近与之 答案 5.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 6.B (A 项代词/ 助词,提宾标志 B 项代词 C 项推托,借口/ 言语 D 项表顺承/ 表转折) 7. 相当,符合牵,拉(或“通‘攀’,牵,引”)重新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吗) 9.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①但当涉猎(粗略的阅读),见往事耳 ②父异(对.......感到惊讶)焉 ③日扳(通“攀”,牵、引)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古代当时专管经学的学官)邪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方法:但当涉猎 目的:见往事耳 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2分) 答: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或者是要多读书接受后天教育等 5.假如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网络,你打算怎样劝告他?(3分) 我会对他说: 6. 伤仲永与孙权劝学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在内容上:写的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事,而《伤仲永》是有先天的聪颖,到后天不学而敏然众人;《孙权劝学》则是由先天的无知到后天的才略飞进,令人惊叹.在写法上:《伤仲永》是先记叙,后议论.《孙权劝学》则是始终记叙,但后面在突出吕蒙才略飞进上采取侧面描写的手法. 两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竟无所成。但都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伤仲永》是通过写仲永从小天资过人,但后来却因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学,最后变成“泯然众人矣”的事。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是与教育有必然关系的。而《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且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写法:《孙权劝学》是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伤忠永》则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甲)金溪、、、、、、、、、、、、、、、、、、、、、、、、、、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结友而别。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世隶.耕(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蒙辞.以军中多务(4)、及鲁肃过.寻阳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2)、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1、仲永从一个天才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而吕蒙由“吴下阿蒙”让鲁肃“刮目相待”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2、仲永毁于之手,而吕蒙成于之劝。这两个关于学习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一谈。(6分)答案:19、(1)属于(2)通“攀”,牵,引(3)推托(4)到。(各0.5分) 20、(1)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2)你现在当权掌管重要事务了,不可以不学习! 21、不使学、蒙乃始就学。 22、父亲(其父)、孙权。(各1 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且言之有理得2分,语句流畅、简明、得体得2分。 三、能力提升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7.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⑵.解释词语。①传一乡秀才观.之②指物作诗立就.③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④或.以钱币乞之 ⑶.翻译下列句子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⑷.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⑸.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 然众人矣”? ⑹.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⑺.仲永的天赋才华从哪些事情可以说 明,请举两例。 ⑻.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怎样? ⑼.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7.⑴.“扳”通“攀”,pān,牵,引⑵.①观看,观赏。②完成。③文采和道理④有人⑶.略。⑷.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⑹.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⑺. 如①忽啼求之②即书诗四句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⑻.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⑼.人的才能并非一世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十分重要的。 课外语段阅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诞挞。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

《伤仲永》《孙权劝学》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5~9题。(16分)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给下面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 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 8.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分)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2分)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 5.(2分)余闻之也/久非复/吴下阿蒙 6.(3分)B(A项代词/助词,提宾标志 B项代词 C项推托,借口/言语 D项表顺承/表转折) 7.(3分)相当,符合牵,拉(或“通‘攀’,牵,引”) 重新 8.(5分)⑴(3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省略句、“就”、“可观”各0.5分) ⑵(2分)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我难道……吗”也 可)(“岂”、“治”各0.5分) 9.(3分)示例一:吕蒙读书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拟题1分,理由2分,言之成理即可从孙权角度作答最多只得2分)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隶耕。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生五年,仲永五岁时,未尝识书具,不曾用过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啼求之。有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异焉,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借旁近与之,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即书诗四句,,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自为其名。并且自己为诗取了题目。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邑人奇之,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还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 不让他学习。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十二三矣。他已经十二三岁了。令作诗,让他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可是,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曰:“泯然众人矣”。“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子曰:仲永之通悟,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他那样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8.年:岁 9.未:不;没有 10.尝:曾经 11.识:认识 13.书具: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等)。 13.忽:忽然 14.啼:出声地哭 15.求:要 14.异: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17.焉:他,代指仲永 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19.与:给 20.即:立即,立刻 21.书:书写,写 22.并:并且 23.自:自己 24.为:题写

《伤仲永》比较阅读 一、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2分) 余闻之也久。 11、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4.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15.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 明。 16.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2分) 二、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2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2.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2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三、(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著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

.. .. . . (1)父异焉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卿今当涂掌事 (4)及鲁肃过寻阳, ” [ [ 《伤仲永》比较阅读 比较一:【甲】 伤仲永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 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 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 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 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 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 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 主编《资治通鉴》 ________________ (4)及 长,遍览古籍 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使学。( 3 分)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 运用的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 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 分) 比较二: [甲]《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 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 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 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 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 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 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 ①卒之为众人 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 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 什么不同。(3 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 分) 甲文: 乙文: 比较三:[乙]孙权劝学 1. 解词 . . .. . 2.翻译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甲乙两文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 。 4.简述读了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 比较四:[乙] 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 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人名。 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 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伤仲永复习资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有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邑.人___扳.___环谒.___泯.然___ 2.解释加点的词 ⑴.世隶.耕( ) ⑵.未尝.识书具( ) ⑶.借旁近与.之(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⑸.稍稍宾客 ..其父( ) ⑹.余闻之也.久() ⑺.从.先人在家( ) ⑻.受.之天也( ) ⑼.卒.之为众人( ) ⑽.今夫.不受之天() ⑾.泯然 ..众人矣( ) ⑿.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⒀.称.前世之闻()⒁.父异.焉() 3.解释下列多义词。 父利其然也()贤于材人远也() A、然 B、于于舅家见之() 泯然众人矣()环谒于邑人() 4.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 B.父利其然也。译:。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译:。 D.邑人奇之译:。 E.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译:。 F: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5.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代的王安五。他字_,号_,是杰出的_家、_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课内语段阅读 金溪民方仲永, 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⑴.找出文段中的通假字,并注音释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