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对象,就是培养某特定领域的高级职业应用专才。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不但要培养该职业的专业理论和应用技术,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相应职业的道德操守以及该职业在实际操作中的素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时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从业和所学的专业不对口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引出校企合作“2+1”贴近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从而对高职高专校企合作有着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高速发展,“社会转型”的跨越,事业、企业的“转型”,促使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呈现就业难、专业不对口等现象。在高职教育发展领域,没有与时俱进的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如过时产品,将被社会淘汰,学校教育失去培养人才的意义。

一、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时代发展急需高职高专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企业数量,都列于我国前茅。珠三角可谓是“世界加工厂”,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可想而知。在过去的粗放经济增长模式中,主要依

(完整版)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附 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和专业代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现行中、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确定。 二、入学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入学要求一般为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修业年限以3年为主;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5年为主。 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行学分制,完善学分认定、积累与转换办法。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实行弹性学制的专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本体例框架 1

与要求制订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职业面向 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有关总体要求,对接行业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具体参考以下表述,结合中、高职实际和专业实际研究确定。 (一)培养目标。 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需要,具有......素质,掌握.....等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领域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由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的要求组成。 在素质方面,对照以下总体要求,并结合专业特点研究确定。在知识、能力方面,对应人才培养目标,对照有关课程标准、专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摘要: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学校中要进行中职教育思想的研讨,使全体教育教学人员树立中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组成、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构成要素。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中职学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有较强的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个性品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市场导向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特征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由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因时、因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二)能力本位

目前,职教界存在3种能力观,一是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作能力;二是整体能力观,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三是整合能力观,这种观念谋求克服前两种能力的缺陷,融合其优点,认为应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岗位或工作情境相结合。从现实情况看,第三种观念较为适宜。中职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 (三)学练并重 改变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因此,学练并重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特征。 (四)学产研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泛交流中获取知识。这样,才有可能树立起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形成办学类型多样和办学形式灵活的大职教格局,培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才有可能提高。 二、中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存在着相互脱节的现象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担当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做好中、高职之间的衔接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在这一点上,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其共通性,但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二者又有着层次上的差别。了解中高职这两类职业教育的异同,是探讨二者衔接问题的前提。故而,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具体比较来看:(一)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目的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分类: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高专教育由省级人民政府管理。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省级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结合招生能力、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年度招生计划、招生办法、专业设置、收费标准和户籍管理,颁发学历证书,指导毕业生就业,确定生均教育事业费的补贴标准等,并同时负有保证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秩序和改善办学条件等职责。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中专科教育的两种实现方式,高等专科学校(简称高专)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高职),两者只是侧重不同,无本质差别,前者重能力(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者重技术(如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高专和高职同属大专。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中职学校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13-02-06T13:01:34.183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8月供稿作者:张士才[导读] 中职毕业生能否很快适应并满足企业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河南省济源市职业教育中心张士才邮编459000 近年来,我校培养了大批数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专业实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加强。我校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还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项目学校。但是,近年来,加工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更加理性,不但注重能否对企业带来直接效益,而且更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岗位技能能否协调发展。因此,中职毕业生能否很快适应并满足企业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声誉,关系着学校的发展。 一、处理好基础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的关系 学校在实行工学结合时,不应忽视基础性实训的主要位置,应确定专用场地、设备、人员,制定科学的训练方式和内容,使学生由基础性实训尽快过渡到生产性实训,为后面实施工学结合奠定坚实基础。 1、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调整偏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及时根据数控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分析和确定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目标。 2、围绕所确定的职业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结合专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等要求,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开发出有鲜明职业性、实用性、通俗性和创新性的校本教材。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 3、有针对性地加大技能训练量。将技能训练分为三个阶段,即:基本课题训练阶段、复合作业训练阶段和强化技能训练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实施“项目教学法”、“课题过关制”等方法。前一个为基础性实训完成,后一个阶段结合生产实际,参加工学结合,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二、建立工学结合可持续实施的运行机制 1、加强对学生实训前设备安全操作和技术培训。安全为了生产,生产注意安全。工学结首先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同企业一样,工学结合以班为单位,建立班组长负责制,通过多方面考核,选好班组长作为技术骨干,逐步培养并全面负责本班组的培训和生产任务。为保证来料加工的时效性,可以通过半工半读形式,每天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还要安排实训基地上班,特殊情况也可安排学生轮岗、顶岗实训。指导老师应像企业的“管理人员”那样,每天要求学生做好日报表和质量报表,组织学生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分析当天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工艺和质量等问题及其采取的对策,以更好更快地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工艺调试等方面水平。 2、实施科学训练和用人机制。校内工学结合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但除受场地、设备、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外,还容易因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存在有的“吃不饱”,有的“吃不了”现象。如何保证来料加工的正常实施,实现与来料加工企业的无缝连接,还应进行分层次教学。实施过程中,把职业技能层次较高的学生和较低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让老生带新生入门的制度。这不但使学生技能得到共同提高,还能培养学生助人为乐、互帮互学的精神。在平时安排上,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干难度大一点的或者进行零件的精加工,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干难度低一点的或者进行零件的粗加工,确保来料加工时人员整体效能的发挥和保证对来料加工的总体时效性。 三、与企业合作,确定广泛且稳定的来料加工 1、科学安排校内工学结合。来料加工是进行校内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行工学结合“食物链”中很重要的一环。为此,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专用的人员和设备,一定要保证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实施前,指导老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要确定专人负责,从来料的毛坯验收,工艺制定、刀具、量具选择、程序编制与仿真、上机加工、产品检验到交付使用,让学生全程参与。实训中,各小组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制造出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在学生技术提高后,可由学生“唱主角”来组织、安排生产。在此期间,还要注意学生培训的梯度,确保来料加工人员使用的连续性。 2、保证工学结合发挥应有的效能。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一般没有适销对路的产品,只能承接零散或有一定批量、但技术含量不高、利润少的产品,这易使校内车间变成外界的附属加工单位,使工学结合失去了应有的效能。因此,为了确保来料加工的业务和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除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之外,还要通过多方努力,开拓业务,立足本地区,建立长期、稳定的业务渠道。不仅要和大企业合作,还要和中小企业合作。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承接难度较大的加工,也可由来料加工企业派技术人员对产品作详细介绍,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安排严密生产计划。 3、建立校企双方互信渠道。一是与企业建立定期互访制度,为双方长期、紧密合作建立总体框架,为双方职能部门的长期、高效合作打下基础。二是确保来料加工的工期、工效。产品质量和工效是企业的生命,是双方建立互信非常重要的条件,学校一定要严格控制质量、成本、严格遵从交货期,取得企业的信任,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三是加强校企文化交流,使教师和企业员工之间、学生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起友谊,让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交融等等。 四、加强技能考核,实施科学管理 1、全面考核每位学生。对学生的考核既要重视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结果的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劳动纪律和态度,结果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技能水平,包括操作能力、工效及加工质量等。教师可根据评分标准评出成绩。学生总成绩中,平时表现和实训成绩可合理设定比率,如20%-30%和70%-80%。这样考核,可培养和提高每位学生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具有多面效果。 2、建立并实施奖惩机制。对参加产品生产实习的学生,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贴,表现优异者给予适度奖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家庭负担,又能带动学生的好学上进,体现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工学结合时,应设置一定的淘汰率。这不但能使学生学有动力,练有目标,增强竞争意识,而且还能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和校内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等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高职高专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参考模板

高职高专院校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适用20**级) **********学院 ****年**月

目录 一、专业基本信息 (4) 二、专业办学成效 (4) (一)人才培养模式 (4) (二)教学模式 (4) 三、职业面向 (4) 四、人才培养目标 (5) 五、人才培养规格 (5) 六、课程设置 (6) 七、人才培养实施 (9) (一)教学进程安排 (9) (二)资格认证要求与素质教育活动安排 (15) 八、实施保障 (16) (一)师资队伍 (16) (二)教学设施 (17) (三)教学资源 (17) (四)教学方法 (17) (五)教学评价 (17) (六)质量管理 (17) 九、毕业资格要求 (17)

十、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说明 (18) (一)编制依据 (18) (二)实施说明 (18) 十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审成员 (18) 附件一: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19) 附件二:职业与工作任务分析报告 (19) 附件三: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19) 附件四:其他 (19)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专业类别: 学历层次: 招生对象: 修业年限: 接续本科: 二、专业办学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 介绍该板块可图可表,简洁明晰为宜,新专业可略去。 …… (二)教学模式 …… 三、职业面向 表3-1 **专业职业面向

注:所属专业大类及所属专业类应依据现行专业目录;对应行业参照现行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主要职业类别参照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根据行业企业调研,明确主要岗位类别(或技术领域);根据实际情况举例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 四、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等知识、技能、素质和职业态度,能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从事……………………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供参考,实际描述以简要、明晰为准) 五、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工作岗位对员工知识、技能、素质、职业态度四维度中重要的整体要求(见表5-1)。 表5-1 **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览表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中职人才培养方案 百分网【员工培训】编辑:陆玉梅发布时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思想,执行新颁布的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行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二)结合地方及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 研究和论证专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吸纳有关行业、企业专家和 用人单位的意见,进行专业岗位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后,根据各专业 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生源特点,建议专业课早介入,即在第一学 期开设一门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充分利用学院现有教学资源,使学生“动”起来。 (四)教学内容突出“是什么”,少讲或不讲“为什么”。 三、课程设置 (一)学期 每学年实行2学期制,每学期20周,其中,考试1周。 (二)课程设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技能要求,结合学院实际,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职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 三大类。

1、公共基础课程含德育课、文化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等必修课程。 2、专业技能课程含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结合中专学生好动不好静的学习特点,建议加大实习实训课学时。 3、职业素质能力拓展课程包含职业素质与计算机应用能力拓展两类课程。 4、建议各系部开设专业课时,本着少而精的原则,以够用为度,每个专业确定3-5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的课程作为本专业核心课程。适当加大专业课学时,采取“磨”、“泡”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 (三)公共基础课 1、德育课各学期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职业生涯规划周学时2 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律周学时2 第三学期:经济政治与社会周学时2 第四学期:哲学与人生周学时2 2、《计算机应用基础》开设两学期,周学时分别为4、2。每学期安排一周实训,实训内容应保证学生通过省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考前训练。 3、《语文》周学时2,共开设两学期,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培养专门人才的总体设计,是学院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的重要依据。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 16号)文件要求,结 合我院高职教学的实践,对制订2010级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广度,积极探索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全面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 二、基本原则 1、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深入相关产业行业的企事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把握相应技术领域的变化状况和发展趋势,选择专业服务 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据此作为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起点,有效地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 2、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带动专业建设。 实行“双证书”教育,全面推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可 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推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基本办学模式,本着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目的。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请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为开展产学结合提供基础;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 有效实现形式,探索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各个教学环节既要符合教学规律,又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特点妥善安排。 3、体现“房地产”特色,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有机结合。 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切实加强学生在房地产专业方向的实习、 实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各专业对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体系、结构等方面应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双证融通”。 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机衔接,教学内容要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制度相适应,把“双证书” 制度纳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双证融通、工学结合等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工作过程、岗位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框架体系 (一)基本内容及格式(见人才培养方案模板) (二)课程设置及说明 1、课程设置与学时要求 (1)教学可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集中)。课堂教学包括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课、课内实践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课堂学时;实践教学包括项目实训、毕业设 计、顶岗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鉴定等教学环节,课时均记为实践学时。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说明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素质教育的思想,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为宗旨,学前教育专业在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力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 关注市场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技能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供给课程向需求型课程的转化。 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全面打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以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全面的综合素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科学安排与指导,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基础。 3、以“学生怎样学”为中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尽量使学习内容的设计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适应当代幼儿园教学工作、文化传媒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教师和文员。 2、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与道德品质,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3)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4)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职业转型能力; (5)取得本专业的普通话、声乐或钢琴或舞蹈等级证。 3、专业基本能力

(1)、掌握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中等文化科学知识、技能。 (2)、掌握开展群众艺术活动及文化传媒活动所需要的艺术、礼仪、语言表达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技巧。 (3)、能说标准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公关协调。 (4)、具有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进行文字录入与处理,能设计制作简易的电教软件,正确使用常见的电教设备。 (5)、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及技巧,具有绘画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手段。能创制简易的教具,掌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一般知识和方法。 4、专业专门化方向和就业岗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幼儿园、传媒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幼儿教育、群众文艺及传媒类工作。 三、修业年限 学习年限:三年 学习方式:全日制 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 办学层次:普通中等职业教育 毕业生标准: 1、按规定修满所有文化类课程,成绩合格。 2、学前专业各项技能,经公开考试合格,达到了中职层次技能标准。 3、按规定完成了毕业实习任务,按要求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经鉴定合格。 4、获得了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证书、计算机一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证书。 达到以上四条要求,为合格毕业生,予以发放毕业证书。 四、课程设置 学前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 1、必修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彰显特色办学之道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特色教育巡礼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航空乘务专业的学生还未毕业离校就被用人单位定购一空,动漫创意专业学生在国家和省市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演艺传媒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大型社会演出博彩众多……诸如此类关于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新闻不断出现,各种媒体聚焦争相报道。经过十年的办学发展,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现今已有八届毕业生,向国家输送了上万名人才,遍及长三角地区和周边各地,成为文化艺术领域内的主力军,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口碑。 “动手能力过硬,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用人单位在评价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学子时,都不约而同地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的这种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前不久,学院03级校友返校,也都感言江影教学模式得法、毕业后好就业、工作上手快。而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的就业之所以得到用人单位和校友们的一致好评,则正是源自于学院独创的特色育人模式。 特色理念:顺时应势谋发展 办学理念是学院发展的灵魂。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也必然发生一场根本性变革。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专门培养文化艺术人才的高校,审时度势,大胆创新,积极向实践学习,扎实推进教学改革。利用民办院校办学机制灵活自主的优越性,在能力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上作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形成一套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打造中国最具特色专科院校。2012年12月25日,教育部相关部门领导亲临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授予“全国特色教育示范单位”殊荣。 特色教学:专业门类凸亮点 学院秉承“品质+能力”的育人宗旨,依据能力型应用人才的教学目标,把培养“集导编演管能力于一体的演艺人才”、培养“集采编播制能力于一体的传媒人才”、培养“集语言形体礼仪服务规范于一体的航空旅游人才”、培养“集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