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美国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美国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美国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美国因素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摘要】由于美国和东亚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其在东亚地区不可取代的政治经济利益,美国对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主要表现在其对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反对到有条件支持的变化。

【关键词】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影响

一、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在影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各种因素中,美国因素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这种影响力来自于美国和东亚国家之间的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军事上的联系和经济上的依赖。

从军事上来说,美国与东亚各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被许多东亚国家视为区域内防范军事冲突的安全保障。日本和韩国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最亲密的盟友,东盟内部的许多国家也都与美国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军事合作。这种政治上的特殊关系必然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战略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直接导致了许多国家甚至东亚自身也对是否有必要建立一种排除美国在外的区内经济合作及其对区内政治军事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保持疑虑。从日本和韩国以及东盟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踌躇犹豫亦进亦退的态度可见一般。

从经济上来说,亚地区各国经济对美国具有强烈的依赖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是东亚各国最大的海外出口市场。甚至有人认为,东亚各国的经济增长与美国市场之间具有直接关系。笔者收集了2004年和2007年中国、日本、韩国对美国的出口占各自出口总额的比重,从这些数据对比关系中可以发现,相对于2004年的情况,虽然2007年东亚三大主要经济体对美国的出口比重略有下降,但实际上仍然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比重仍然保持在20%,而且,美国仍然是中国和日本的第一大出口市场。不可否认,美国因素在东亚经济运行中确实具有重要地位。

二、东亚对于美国的重要性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 [ 编者按] 近20 多年来, 现代化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焦点。在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上, 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与方式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模式。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所谓美国模式、北欧模式和东亚模式。东亚模式就是在东方儒家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式、经验和道路。它所包括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指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它们在文化传统上属于儒家文化圈,但在现代化过程中学习并消化了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体制和以民主、法治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从而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互动互补的社会。 浙江在历史上即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与文化联系。浙江的经济、人文环境与日本和四小龙也有某些近似之处。因此,东亚模式的许多成功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汲取的。 下面四篇论文系本院“东亚模式与浙江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分别从经济策略、社会保障、教育规划和人文精神诸层面探讨了“东亚模式”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浙江现代化的启示。 东亚: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功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张仁寿 张仁寿,男,1956 年生,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杭州310025) 东亚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及其成功经验令世人瞩目。浙江不仅与东亚有着相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处于同一地缘带, 而且比之于东亚模式中日本及随其后的“四小龙”, 属于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后来者, 现在正处在经济起飞时期。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要重视研究借鉴东亚模式特别是“四小龙” 经济起飞的成功经验。本文着重考察分析东亚成功地实行政府干预和促进出口这样两个事关经济体制和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 其中的成功经验, 对于加快浙江经济现代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借鉴意义。兴工业化国家增加了一倍多。“如果高速增长的分布是随机的, 那么, 如此集中的区域性高增长是极为罕见的, 大约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按亚洲开发银行统计, 过去20 多年东亚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8 % , 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13 %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 %的增长水平。东亚在全世界的GD P 中所占比例从1960 年的4 %猛增到1990 年的25 % 。到2000 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 % 。与此同时,外贸规模也迅速扩大。1965 年,东亚地区的出口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10 % ,1993 年已占到2518 % 。据预测,到本世纪末, 东亚贸易增长幅度将占世界贸易增长幅度的的1/ 3 。 进入90 年代, 西方经济景气低迷, 回升乏力, 而东亚经济一枝独秀, 仍然生机勃勃。在1993 —1995 年间, 东亚连续三年GD P 增长率超过9 % , 而且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超过1986 - 1995 年期间的经济增长幅度。据世界银行1996 年发表的《全球经济前景与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 在1996 —2005 年10 年里, 东亚地区GD P 年均增幅仍将达到719 % , 人均GD P 有望保持过去10 年平均619 %的增长速度。 ·65 · 一、东亚奇迹 东亚的崛起, 已成为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最大奇迹。世界银行自1991 年下半年开始, 组织有关专家对日本、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等8 个东亚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于1993 年出版了题为《东亚奇迹: 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的政策调研报告。该报告指出, 在1960 年到1985 年之间, 日本和“四小龙”的实际人均收入增加了4 倍多, 东南亚新

美国五大经济指数的基本情况 一、先行指数(the Leading Index) 先行指数是先行指标(the Leading Indicators)的合成指数。美国的先行指数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the Conference-Board)根据下列先行指标编制:(1)周平均制造时间;(2)周平均失业保险申领;(3)生产商新订单(消费品和原料);(4)销售商业绩;(5)生产商新订单(不包括防御设施的资本货物);(6)新建房屋许可;(7)500种普通股票价格;(8)货币供应量M2;(9)10年期国库券利率与联邦基金利率的差值;(10)消费者预期指数。 附:先行指标是指在宏观经济波动达到高峰或低谷前,超前出现的高峰指标或低谷指标。先行指标可以对将来的经济状况提供预示性的信息。先行指标相对于同步指标、滞后指标,是三类经济指标之一。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都把先行指标作为短期预测的重要依据,但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先行指标体系,如美国确定的先行指标包括上述10个指标,日本经济企划厅确定的先行指标包括13个指标。先行指标一般主要有货币供应量、股票价格指数等。 同步指标主要包括失业率、国民生产总值等。这些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转折点,大致与总的经济活动的转变时间同时发生。 滞后指标主要有银行短期商业贷款利率、工商业未还贷款等。这些指标反映出的国民经济的转折点,一般要比实际经济活动晚半年。 二、消费者信心指数(the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信心强弱的指标,是综合反映并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评价和对经济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预期以及消费心理状态的主观感受,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消费者对经济前景乐观看好,消费信心提升,消费支出则增长;如果消费者对经济的发展和前景缺乏信心,或对经济前景的看法从乐观转向悲观,消费紧缩会接踵而至,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为经济发展速度减缓。 消费者信心指数是由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构成。满意指数是指消费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评价,预期指数表示消费者对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前景的期望。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宏观景气监测预警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编制和应用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己很成熟。美国的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指出。我国目前也已编制和应用这一指数。 三、CEO信心指数(CEO Confidence Index) 美国CEO信心问卷调查和CEO指数编制,是由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于1976年发起,旨在反映CEO对宏观经济的预期。 CEO指数的构成和编制以第季度的CEO信心问卷调查为基础。调查群体为800-1000个美国公司的CEO,从中选择l00-150个有代表性的回复问卷作为样本。调查内容涉及四个常规问题,其中两个是关于宏观经济的态度和预期,两个关于各自所处产业的整体状况态度和预期。此外,在每个季度的调查中还涉及1-2个特殊的附助问题。CEO指数是下列三个答案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经济一体化的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别。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拉萨把经 济一体化的进程分为四个阶段: (1)贸易一体化,即取消对商品流动的限制; (2)要素一体化,即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3)政策一体化,即在集团内达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协调一致; (4)完全一体化,即所有政策的全面统一。与这四个阶段相对应,经济一体化组织可以根据市场融合的程度,分为以下六类: 1.优惠贸易安排。即在成员国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给予特别的关税优惠,这是经济一体化中最低级和最松散的一种形式,典型的有1932年英国与一些大英帝国以前的殖民地国家之间实行的英联邦特惠制。 2.自由贸易区。即由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组成一个贸易区,在区内各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区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留对非成员国的原有壁垒。 3.关税同盟。即成员国之间完全取消关税或其他壁垒,同时协调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政策,建立对外的统一关税。这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开始带有超国家的性质,典型的有欧洲经济共同体。 4.共同市场。即成员国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典型的如欧洲统一市场。 5.经济同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成员国之间不但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建立起对外的共同关税, 而且制定和执行某些共同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逐步废除政策方面的差异,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典型的如目前的欧洲联盟。 6.完全经济一体化。这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成员国在经济、金融、财政等政策上完全统一,在国家经济决策中采取同一立场, 区域内商品、资本、人员等完全自由流动,使用共同货币。 经济一体化是关于成员间贸易壁垒的撤除和各种合作互助关系的建立。贸易壁垒的撤除被称为一体化中"消极"的一面,合作关系的建立则被称为"积极的"一面,因为合作的建立往往要求参加者改变现有的制度或机构,或建立新的制度和机构以使一体化地区的市场能适当而有效率地运转。在一体化的各种形式中,较初级的形式,如自由贸易区等主要是消极的一面,而较高级的形式,如经济同盟等则更充分地体现了积极的一面。消极的形式比较易于达到,因为消除关税和数量限 制易于做到,特别是在经过长期的多边贸易谈判后许多国家的关税水平本来就已经很低。积极的形式不易做到,因为它要求采取某种形式的共同行动,而且要求在关税以外的领域合作,而金融、货币和雇佣等方面的合作往往涉及国家主权的协调等更深一层次的问题。但对一体化的形式的划分只能是大体上的,实际上每个组织都不可能是标准

从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看,主要有:1、较早地实行了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和政策。由于东亚国家资源和市埸均有限,都采取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方式。2、政府较强的干预。建立了行政引导市埸调节相结合的市埸经济体制。(香港除外)3、东亚地区经济呈互补性梯级发展,联系紧密,即“雁行模式”。地区内部贸易比重较大。 拉美发展模式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2000年以来,中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同期,伴随着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中国,一些重点产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始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种情形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拉美国家情况类似。由此,理论界和工商界有人认为中国可能陷入“技术依赖”困境。有关专家分析了拉美发展模式不同阶段的增长驱动及其“技术依赖”形成原因,提出了若干针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启示。 一、拉美发展模式的演化 拉美发展模式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但其资源驱动型增长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1. 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19世纪初的独立战争结束后,拉美国家普遍接受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典型的资源驱动型增长方式。拉美地大物博,以出口初级产品来换取外汇收入是天经地义的。就内部因素而言,以下措施无疑是促使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加速运转的主要因素。第一,来自欧洲等地的大量移民为初级产品生产提供了大量劳动力;第二,除了新开垦的土地以外,教会和印地安人拥有的大片土地也被用来种植农产品;第三,政府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第四,大量外国资本进入了拉美的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第五,科技的进步使初级产品部门受益匪浅。 2. 进口替代型发展模式。二战爆发后,由于欧洲国家忙于战事而减少了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且战争影响了洲际运输线,拉美国家难以用充足的硬通货进口工业制成品。这一状况使得拉美国家发展本国工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促使拉美国家认识到了采纳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的必要性,那么二战的爆发则强化了拉美国家追求这一模式的决心。在实施进口替代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过程中,拉美国家采取了以下措施:(1)对“幼稚工业”加以高度保护。(2)向“幼稚工业”提供刺激性优惠。(3)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利用国家资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并在一些“战略性”部门和私人投资者无力进入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部门中直接兴建国有企业,或在对自然资源领域中的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后,将其改造为国有企业。(4)大力吸引外资。(5)开展区域经济一体化。(6)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发展制造业需要大量的资本货和先进技术。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拉美国家只能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货和技术。 3. 后进口替代(新自由)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广泛传播,东亚选择市场经济之路并成功起飞的示范效应使拉美开始实施“后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自由化市场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有:贸易自由化;放松对外资的限制;私有化;税制改革;金融改革;劳工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拉美经济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对拉美经济的控制不断加强。而且,在进口替代时期拉美引进技术尚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有利干预和对国内市场的高度保护,但实施一系列自由化政策后,这些干预和保护不复存在,拉美的科技发展对外依赖越发严重。自由化市场经济以及对外资的严重依赖的一个结果就是与大多数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进的路径不同。在拉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在1980年以后的20年间一直都在下降,而农业以及矿业、能源等资源密集型工业的产值则明显增加。 二、拉美“技术依赖”的特征与成因

第四节、东盟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东盟的经济和贸易状况,要求其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东盟的国际关系,使东盟能 够走向和实行东亚经济一体化,并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最积极最有力的促进力量。 东盟的经济规模有限,实力单薄。1996年,东盟10国的国内生产总值7300亿美元,仅占世 界的2.65%,与欧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2.6%,北美自由贸易区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29 .2%相比较,差距悬殊。东盟如此单薄的经济实力,使其不能进入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强 手之列,在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中难以有效保护其各成员国的利益。 东盟内部贸易比重低,相互经贸联系不强。东盟成立至今已有30多年,历时不短。但由于 一系列客观条件的制约,东盟内部贸易比重现仅为20%左右。相当于欧盟内贸比重的1/3,不 足历时四、五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内贸比重的1/2。东盟各国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外资和技术,但东盟所需外资和技术的绝大部分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东盟各成员国相互 间的 融资所占比重是极小的。东盟如此薄弱的内部经济和贸易联系,使其难以实践有力地维护和 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宗旨。 由于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限制,东盟要在自身的范围内消除其经济规模不大,内部相互贸易 比重低的缺憾是极其困难的,甚至简直是不可能的。至少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会是如此。而东 盟通过与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地区组建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即可轻而易举的消除东盟的 上述缺憾。如果由东盟10国与东亚的其他国家、地区,如日本、中国、韩国、香港、台湾等 成立东亚经济一体化组织,其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超过欧盟,内部相互贸易额所占比重可以超 过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1/3左右的贸易市场在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东盟所需外资 的80%左右来自东盟以外的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目了然,东盟要消除其经济规模小,内贸比 重低的缺憾,稳定和扩大其外贸市场,保证其所需大量外资来源的稳定,都需要建立东亚经 济一体化组织。 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不成功或成效甚微的。 历史将继续证明今后的南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也是不遂人愿的。南南型经济一体化固 有的缺陷决定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作用和成效只能如此。东盟是南南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南南型经济一体化的缺憾已在东盟身上得到验证。东盟及其各成员国要丢掉其南南型经济 一体化的缺憾,只有吸收经济发达国家加入其组织,或与经济发达国家组成新的经济一体化 组织两种可能的选择。东盟是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东南亚各国中无发达国家(新 加坡

东亚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的比较 当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成为各个国家的必争高地,经济是基础,经济的霸权也会进而带来政治和军事的优势。区域一体化旨在促使各成员国在经济方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东亚国家一方面继续从1997年的金融危机中复苏,同时要适应中国作为世界和地区贸易大国的崛起,他们面临着保持收入增长和减贫的严峻挑战,当经济一体化成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东亚一体化也应运而生。 不同于东亚一体化面临的外部问题,欧洲一体化更多的是为了消除战争的威胁。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二战以后。当时的欧洲刚刚经过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局面微妙。一方面,欧洲的主要战胜国在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之际,就感受到了来自前苏联东欧集团的军事威胁。另一方面,德国虽然投降,但仍然具备东山再起的实力。战争虽然结束了,欧洲人却仍然没有安全感。而美国已经逐渐开始在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争演主角,为了保障欧洲人的自身利益,欧洲一体化也在1951年正式开始。 一、机制差异 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实际是一条制度建设的道路,欧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超国家机构,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欧盟委员会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欧盟还将政体改革提上日程,谋求增强自身的合法性,2009年底《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盟选出了具有“欧洲总统”性质的理事会常任主席,欧洲一体化也进入了新的纪元。 与欧盟的超国家性质相比,东盟更像一个松散的政府间组织,东盟成立20多年之后,东盟首脑会议在1996年才开始固定化和经常化,而所谓的“东盟10+3”更多的意味是3个“10+1”,中日韩三国之间并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东亚三国并没有为东盟各国带来更实质的利益。相较之下,APEC实际上属于半官方性质的政府间论坛。 二、本质差异 欧盟可以颠覆地理版图而联结紧密,根源在于欧洲各国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文化积淀,因此无论风土人情、政治制度还是文化传统都有极大的同质性,而且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选择-经济学阶梯教室 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新选择 点击数:【字体:小大】【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一位外交官把实现东亚经济共同体这个目标比作“梦想桃花源”——渴求是强烈的,但企及的道路却是艰难的。人们设想出了很多路径,却发现没有一条容易行得通 “当我将几十厘米厚的EPA行动计划放在小泉首相的面前时,他发出了‘哎呀’的惊叹声。”这是日本外务大臣麻生太郎在国会演讲时提及的一个小细节,这是在2006年3月。5个月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二阶俊博于8月23日作为日本政府代表,向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召开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正式提出建立东盟与中日韩和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10+6”自由贸易区(FTA)。这是一个包括了日本以往所有的EPA设想、旨在实现东亚经济一体化的“一揽子”计划。 日本的东亚EPA构想 事实上,早在2002年,日本就在东亚地区启动了EPA谈判。所谓EPA(Economic Partner Agreement,经济伙伴协定),简单说,就是日本政府提出的带有自己鲜明特色的“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以“日本—新加坡EPA”——日本EPA计划中的第一个成功案例为例,它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还包含投资规则、服务贸易规则、人员自由移动以及资本市场的共同规则,甚至规定了日新贸易、投资以日元标价、结算的规则。概括之,EPA是促进合作以及经济活动能够达到一体化的范围较广的一种协定。 日本的EPA计划,将包括东盟十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6个国家。拟议中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将达31亿人,涵盖全球半数人口,将超过欧盟加上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约国的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将近1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1/4,逼近美国12.5万亿美元的规模。 根据这个行动计划的战略步骤,日本将争取于2007年3月与东盟、印度尼西亚达成EPA 协议,于2007年前争取与越南、文莱、印度以及澳大利亚开始EPA谈判;同时争取在2008年后研究日中韩自由贸易区,缔结一个高水平的EPA;最终努力于2008年开始东亚EPA谈判,争取在2010年达成协议。 自2002年,日本与东亚国家的EPA谈判一直在进展之中(表略)。 从EPA具有的更广泛内容来看,日本之所以选择EPA而非简单的FTA,是因为EPA所涵盖的投资、服务贸易、人员自由移动以及资本市场等新领域,正是日本具备优势的领域,这将有利于日本在EPA缔结过程中,获得在这些领域的规则制定权,从而在东亚自由贸易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 而从EPA谈判进展表中也可以看出,日本安排与之谈判的国家先后次序很有“讲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研究员对《商务周刊》解释说,日本选择新加坡作为第一个“突破口”,是因为“后者完全是一个城市化的国家,双边不存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的问题”,这对日本这个农业保护方面极其敏感审慎的国家来说,无疑是缔结EPA的首选。而此后展开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进行谈判,用张季风的话来说,则是“与中国赶跑‘与东盟经济关系合作’”的结果,因为在2001年11月,中国宣布在未来10年内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一举动让日本大为吃惊,所以在随后的几年内,日本将与东盟的EPA 谈判放在了其“经济外交”政策的首位。 日本与中国的EPA谈判日程在所有东亚国家中被日本放在最后。“这不仅仅是因为中日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其次,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

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 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第四章国际经济一体化与WTO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 2、优惠贸易安排 3、自由贸易区 4、关税同盟 5、共同市场 6、经济联盟 7、完全经济一体化 二、填空题 1. _________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被称为战后经济“三大支柱”。 2. 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大体有如下五种形式:、、、、。 3. 为了实现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以实现四大自由流通,必须消除的三大障碍是:、、。 4.二次大战结束后出现的第一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继该组织出现后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建立起来的两个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是、。 5.“乌拉圭回合”谈判之所以迟迟不能达成协议,其焦点是围绕问题的矛盾十分尖锐。 6.签订贸易条约所依据的法律原则主要有两个,即:、。 7.经济一体化最低级和最松散的形式是。 8. 指在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的基础上,成员国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9.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和贸易扩大。 10. 是世界上幅员最广泛、参加成员差异最大的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也是该组织的成员。 三、判断题 1.WTO《政府采购协议》是多边贸易协议,要求全体世贸组织成员参加。( ) 2.《保障措施协议》要求非歧视地实施保障措施,它适用于来自所有国家的同类产品,而不应带有选择性。() 3. 《农产品协议》要求世贸组织成员立即取消对农产品的出口补偿。( ) 4.最惠国待遇原则含义是:一成员就任何一项原产于另一成员的进口产品给予另一成员在关税或其它方面的优惠,必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原产于其它成员和相同或类似的进口产品。( )

市场对于美国经济发展前景已经愈发悲观。摩根大通指出,随着美股跌入熊市,市场认为美国经济发生衰退的可能性高达80%;凯投宏观也警告,美国二季度经济恐收缩4%,同时该机构还下调了对2020年美国GDP的预期,为收缩0.6%,而非此前预测的扩张1.8%。 面对经济面临的巨大压力,美国关键性人士在3月底就已签署"史上最大规模"的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而如今,美联储则又计划再向市场"撒钱"。 2万亿刺激计划之后,美联储再撒2.3万亿美元:不考虑通胀

当地时间4月9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宣布将推出新一轮更大力度的贷款计划,规模高达2.3万亿美元,旨在向企业和财政吃紧的政府提供贷款援助,并表示如果(市场)有需要,美国仍将继续推出纾困计划,并且不会考虑可能引发的通货膨胀等相关问题。受此消息提振,当天道琼斯指数上涨1.22%,标普指数上涨1.44%。 需要注意的是,美联储此轮新的2.3万亿美元"撒钱"计划,距离美国决定性人士3月27日签署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间间隔仅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而在上一轮2万亿美元计划签署之时,美国关键性人士还公开表示,"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经济刺激方案,是有史以来颁布的任何救助法案的两倍"。

然而,仅4天之后,上述关键性人士又计划着再追加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 实际上,针对这前后两轮刺激计划,不少投资者就质疑,高额刺激计划会引发通货膨胀。布鲁金斯学会研究高级研究员、哈钦斯金融与货币政策中心主任戴维·韦塞尔(David Wessel)就曾指出,美联储大幅降低了利率、购入了上千亿的国债、推出了一系列贷款计划,在释放出如此庞大的货币量,美联储是否也会担心出现一些常见的副作用,比如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为不断推进东亚各国各地区间逐步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并最终实现其经济一体化,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勇于开拓和创新。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主要是为应付来自区外竞争的冲击和威胁,因此其一体化集团内部必须实行紧密联合和较严格的制度安排,由此 正确√ 也必然具有一定程度的排它性。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在整个东亚的“10”、“10+1”、“10+3”、“1+1”乃至APEC等合作机制相互之间,都存在着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处理好这 正确√ 类矛盾和协调好相互关系,必然影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推进。 A. 正确 1 / 21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从总体上看,东亚大多数国家内需充足,因此东亚各国不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部经贸合作。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5. 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是简单并列的. 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6. 东亚政治经济的多样性,导致了目前其区域经济合作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局面,合作机制必然具有开放性和松散性的特点。正确√ 2 / 21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7.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应付来自区外竞争的冲击和威胁,例如东亚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比之下,欧共体则更具有开放性。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8. 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共同协定和一定的组织形式,来逐步实现其产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相互间无阻碍的自由流动,以及 正确√ 实行各种经济政策的协调。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 21

东亚经济模式概述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借鉴 2010081507 刘志韬

摘要:近几年,“东亚模式”是一个备受世界经济学者关注的话题, 它曾创造了亚洲奇迹, 令世人瞩目,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 又广受世人争议。本文试对这一模式的特点、成功与不足作一个浅述, 以期对中国经济改革有所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东亚模式特点成功不足借鉴 东亚经济模式造就了亚洲经济奇迹,给世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但东亚模式的缺陷也使东亚诸国陷入了金融危机而蒙受巨大损失。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东亚经济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正确地认识彼此间的异同,采取相应的对策,避免东亚各国经济发展中走过的弯路,对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有着积极的意义。 1974-1993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达7.5%,是同期发达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两倍以上。就是在1974—1975年的石油危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1990- 1992年的经济衰退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仍能保持7%以上的增长率,其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经济自主能力不断提高,无论什么样的外部经济环境,其经济都表现出强劲的势头,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这种经济奇迹

虽然与当时的外部经济环境密不可分.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在于东亚经济模式所起的积极作用。 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亚洲经济的腾飞投下了一道阴影,给东亚经济模式的成功划上了一个问号。先是泰国发生了金融危机, 继而泰国金融危机向外扩散, 演变成东南亚国际金融危机; 进入10 月下旬以后, 东南亚金融危机又扩散到其它实行市场经济的东亚国家和地区, 如韩国、台湾地区, 以及奉行“东亚经济模式”的其它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货币汇率大幅下降,资本大量外逃, 国内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经济增长率的大幅下降。但是,带动亚洲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我们应当正确而客观地分析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的关系,这不仅关系到亚洲各国今后的经济模式和经济战略,也关系到我国今后经济战略的决策。 一、“东亚模式”的特点 东亚经济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即既具备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又注重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政府以强有力的计划和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政府充分利用经

简析美国经济状况及前景预测 一、2010年来美国的经济状况 (一)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状况 表格今年一季度美国GDP增长同比1.8%,而去年第四季度GDP增速为3.1%,环比下降40%以上, 从表格中可看出2010年来美国经济处于增长状态,但是GDP增长率下降。(2011年一季度,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当年价格计算,美国GDP为37516亿美元,同比增长3.9%,环比增长0.9%,折年率增长1.8%)2011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3.9%是2010年三季度来连续第三次增长率下降。 (二)美国的失业就业状况 截至6月4日一周,美国全国领取失业救济的总人数为367.5万,比前一周修正后的数字减少2.1万。这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下降表明就业市场正在改善,但是速度很慢。经季节性调整,截至6月11日一周内,美国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比前一周减少1.6万,降至41.4万。这是首次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在过去三周来的第二次下降,不过该数字已连续10周处于40万水平上方,不及年初的表现。 (三)美国目前存在通胀压力 2010年,美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较上年同比上涨6.9%,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6.6%,环比上涨1.0%。2010年,美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比上涨1.6%,其中12月份当月同比上涨1.5%,环比上涨0.5%。分季度来看,一季度同比上涨2.4%,二季度上涨1.7%,三季度上涨1.2%,四季度上涨1.3%。2011年5月美国生产者物价指数月率增长0.2%,预计增长0.1%。美国5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月率上升0.7%,升幅为05年9月来最大,美联储将在本月晚些时候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继续维持5.25%的利率不变,且仍将视通胀为首要威胁。 (四)美国工业生产情况 工业生产是衡量制造业、矿业与公共事业的实质产出重要的经济指标,工作生产指数是反应一个国家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标志。下图是美国从2010年9月到2011年5月的工业生产月率。 从上图可以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处于波动状态,这也说明美国复苏还处于震荡阶段,经济复苏不稳定。 (五)美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国际贸易用以衡量美国商品和服务进口与出口的差额。下图是美国各月的国际贸易变化情况。从上图可看出,美国都是处在贸易逆差,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今年四月份较上月贸易逆差增加31.44亿美元,是2010年10月来首次大幅度增加。 (六)美国制造业经济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减慢

2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东盟10+3,东盟10+1,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内地与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曼谷协议,中泰蔬菜水果免关税协议 中国-南非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中国-印度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原因:: 首先,中国加入APEC是改革开放的需要。在中国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经过了艰苦奋斗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经历了正反两种实验之后才找到的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唯一正确的道路。从康梁的变法到洋务运动,在列强的欺辱之下,中国人民便开始了寻找一条能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其后孙中山的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中国皇帝,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没有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振兴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中国共产党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浴血奋斗之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才从制度上解决了为中国经济发展与振兴的根本问题。 其次,也是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 1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以区域为单位的经济增长模式日益受到关注。世界经济中心垄断地位的维护在全球化趋势下日益艰难,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几乎是全球每个国家的一种普遍性发展道路选择。为了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国必须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需要,进入21世纪,国 际政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政治环境向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提出新的外交战略,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实现睦邻、安邻、富邻的战略目标。但实现的手段只能采取加强双边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 3、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中国推动亚洲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亚 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明显落后于欧洲和美洲,这就对亚洲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中国要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为亚洲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成功的实践及原因 战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以较大的热情建立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称之为地区经济集团)。目前,世界上的地区经济集团已达125个左右,参加的国家或地区达140多个。以欧盟(原欧共体)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组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大大扩展了一体化组织各成员国的贸易空间,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国家经贸和社会的发展。但是,从40年代末期即开始的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其经贸实绩却迥然相反。截止目前,发展中国家组建的一体化组织已近百个,却几乎找不到成功的例子。造成上述现象的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 媒体来源:国研网发布时间:07-11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 作者:国家计委对外经济所张燕生 8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政策和结构调整的主线十分清楚:一是把供给管理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放在首位。二是美国体制结构调整在公平和效率的取舍上明显 偏向效率。三是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四是摸索并建立了对付经济衰退 和金融动荡的体制。五是形成了以摆脱国际竞争对手为中心的发展新模式。因此 ,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先导、以知识为基础、以生产率增长和结构转换为特征的新经济,与上述政策是分不开的。 一、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宏观政策环境 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美国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一直是强调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相机抉择的财政货币政策,即当总有效需求 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时,采取赤字财政和通胀型货币政策,解决需求和就业不 足问题;当经济出现过热和通胀时,则采取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反通胀。当时 人们普遍认为,通胀与失业之间有相互替代关系,只要通过合理的需求管理政策 ,就能够把失业率保持在自然率水平(当时认为约5—5.5%),把GDP保持在潜在增长率水平(当时认为约2.5%)。这套政策组合虽然保证了美国经济在50至60年代的稳定增长,却无法解决美国生产率增长缓慢、竞争力日渐低下的供给问题。 由于政府干预扰乱了经济内在稳定机制,到60年代末和整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通胀与失业的相互替代关系消失了。 80年代初期,美国宏观政策的重点从扩大有效需求转向了反通胀,同时实施

2009年11月 第26卷第6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 f Y unnan N a tiona lities U n i versity (So cial Sc i ences)V o l 26,N o 6N ov .2009 收稿日期 2009-08-02 作者简介 顾丽姝(1978-),女,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云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 基金项目 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 我国中小企业对东盟新四国直接投资问题研究 (编号:09Y 0342)阶段成果。 东亚文化对东亚一体化的影响 顾丽姝 (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大连116025) 摘 要: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东亚文化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又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东亚文化认同经历了建立、削弱、复苏与重建三个历史阶段,在价值观、包容性等方面促进着东亚意识的复苏,推动着东亚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因为多元性、区域间大国的博弈、以美国为代表的异域文化的冲击制约着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东亚一体化;东亚文化;东亚意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67X (2009)06-0069-05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 响日益突出。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东亚共同体 的正式提出,东亚一体化步伐逐渐加快。在这一进程中,东亚各国逐渐意识到东亚文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石,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没有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就不可能有经济领域的融合,更谈不上政治领域的深入合作。 一、东亚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状 传统上,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中、日、韩三国被视为一个东亚文化共同体。而现代的东亚文化是 一个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东亚地区各种文化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共存共融的和合体。地理范围上涵盖了东北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的东盟十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缅甸)。 (一)东亚文化认同的建立 传统意义上的东亚文化共性包括汉字、儒学、律令、中国的科技、中国式的佛教、中国式的教育制度、中国式的文化艺术、中国式的民俗等八个基本内容。显然,中国古代文化以其在东亚文化中的强势地位,对该地区其它国家的文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周围逐渐出现一系列依附于中国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吸收甚至是照搬中国制度文明的基础上走向成熟,靠引进中国文化并使之本土化来建构本国文化,其结果是在9世纪前造 就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与朝鲜半岛、日本构成东亚文化圈的核心地区,保持游牧传统的蒙古草原、受中亚文明影响的新疆、具有独特文化的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以及不断受到南亚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冲击的东南亚地区,构成了受核心区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文 化圈外环地区[1](P15) 。 应该说,处于东亚文化圈核心区的几个国家,在9世纪以前已经成为文化共同体。其后,经过9~14世纪的思想文化互动、14世纪后以政治、经济互动为主导的多层面互动,至明清时期,形成以中国为主导的宗藩朝贡体系 具有东亚特色的国 际体系[2](P69) 。通过区域内密切的政治、文化、贸易联系,建立了东亚文化认同。 (二)东亚文化认同的削弱 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后,由于对大明帝国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李朝朝鲜延续,当时的朝鲜上层始终对于清帝国怀有鄙夷和偏见,并对其丧礼用乐、信仰佛道、男女无别、士人从商等进行批判,由此产生了朝鲜自认 小中华 的意识以及 明以后无中国 的说法。同样,日本人也觉得,汉唐时期纯正的中华文化在中国已经消失,却在日本延续下来了。他们从衣服、音乐、礼拜之制,万世一系的皇族与政治合法性的延续,以及知识阶层对中国经典与朱子之学的理解等方面,对中国进行 批判[3](P87) 。显然,17世纪中叶以后,处于东亚文化核心区的三国在文化上已经分道扬镳,那个曾经在汉唐时代建立在东亚文化共同体基础之上的认同 69

关于美国经济衰退原因及前景介绍 论文摘要:美国经济在经过短暂的衰退之后出现了复苏迹象,但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仍然是众说纷纭。试从美国发生经济衰退的原因入手,详尽地分析现阶段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并对美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 1、引言 2000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结束了自1991年3月以来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期,步入了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的经济增幅逐季下降,突如其来的“9.11事件”更是严重打击了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加快了美国经济的下滑速度。2001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1.3%的负增长。美国政府为挽救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紧急拨款400亿美元用于反恐和经济重建计划,并向航空、保险业提供150亿美元的援助;四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2001年美联储共11次降息);提出了100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各种方案用以挽救美国经济。经过多方干预,美国经济重现曙光:2001年第四季度GDP止跌略升,经济增长率达到1.4%,各项经济指标也似乎表明美国经济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然而美国经济是否确实复苏,复苏的力度有多大,仍然是众说纷纭。 本文以此*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入手,分析影响美国经济运行的各种因素,并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2、美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美国此*经济衰退是经济发展周期性调整的

结果,是美国经济经过1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行的一次结构性修复。自1991年走出衰退后,美国经济开始高速扩张并持续了10年之久。但是,经济周期的内在规律客观上要求美国经济必须进行适度的调整,因此在高新技术行业进行产业调整之时美国经济陷入周期性波动也就显得十分必然了。 2.1“新经济”不但无*消除周期波动,而且自身也需要结构性调整“新经济”虽然有高增长、低通货膨胀、全球化导向和倍速发展等新特征,但由于其脱胎于传统经济并与传统经济长期共存,所以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传统经济周期规律仍将发挥作用。 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及网络化的发展,使整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经济调整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的传导速度加快,从而导致整体经济的变化速度与增幅较以往的经济变动更为灵敏。“新经济”对经济波动的放大作用是此*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信息产业投资热的蔓延,美国在90年代后期吸收了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量外资,从而造成美国股市的大规模膨胀。1999年外国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不包括美国财政部的国债)为6070亿美元,2000年为7824亿美元。由于信息不对称,争先恐后的群体效应造成了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出现了大量重复建设。一旦经济出现波动,技术投资造成的供给过剩就立刻显现出来,其直接后果就是网络公司大批倒闭。据美国网络兼并公司调查,到2000年底约有210家上市的网络公司停止营业,约占上市网络公司总数的60%左右。 2.2股市泡沫破灭后,财富效应变为负效应,使过度消费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