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

嘉兴一中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历史校本作业【3】

必修二专题八、必修一专题九(上)

编写:徐华根审核:张美琴建议完成时间:40分钟

提升练习:

1、二战后初期,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银行,其筹措资金的主要来源是

美国。根据协议规定,借贷国在使用贷款时须由世界银行的代表监督,其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这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①妨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②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的扩张③导致世界经济畸形发展④强化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D.②③④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

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

3、2012年以来,希腊发生严重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和债务危机,国家面临着无力偿还外债的

信用危机。按照国际惯例,帮助希腊渡过债务危机向其提供援助的应是

A.联合国与欧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欧盟

C.世界银行与欧盟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

4、二战后建立了“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①美国

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②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③促进世界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④加强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有人曾形象地如此比喻:各国到世界市场来做生意,①为这个市场建立了一个做生意的

基本准则,②解决了双方货币认可汇率问题,保证公平交易;如果成员国经济复兴与建

设出现困难,可以向③申请贷款,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④的规定对所有成员有严格的

法律约束。①②③④分别代表的应是

A.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世界银行

B.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

C.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

D.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

6、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造成严重的灾难,可以为其提供灾后重建贷款的国际组织是

7、有学者指出,欧元作为具有震撼力的新事物,它的问世成为21世纪初欧洲甚至是国际金

融领域的重大事件。欧元的巨大作用表现在

A.推动欧盟内部统一市场的发展B.消除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促进了欧盟对外贸易额的增加D.巩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8、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组织,其突出特征是

A.成员国政治经济一体化

B.成员国经济技术合作多样化

C.成员国经济发展均衡化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9、下列事件中,最早发生的是:①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成立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④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

A.①B.②C.③D.④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区域合作组织相继成立。其中以“通过共同的商业政策,促进

国际贸易限制的逐步废除”“汇集各国的资源以维护和增进和平与自由”为主要目标的是

A.欧洲经济共同体B.亚太经合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欧洲联盟

11、“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以下图片解释错误的是

A.亚太经合组织反映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

B.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柏林墙的修建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D.中国重返联合国,是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

12、2009年,欧债危机率先在希腊爆发,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也接连爆

出财政问题,德国与法国等欧元区主要国家亦受拖累。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给各成员国带来一定的风险

B.欧元区各国放弃货币主权是历史的倒退

C.经济全球化造成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D.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集团

13、据统计,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世界最富裕的5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增长了75%,最穷

困的5个国家增加了206%,世界人口增加了15亿,而绝对贫困总数减少了2亿。这

说明全球化

A.加剧了全球的利益失衡 B.实质是资本的全球扩张

C.利于第三世界摆脱贫困 D.推动了世界整体性进步

14、1995年运行了47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结束了其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使命,被

世界贸易组织所取代。这反映了

A.美国经济霸权的衰落 B.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需要

C.多边贸易秩序的强化 D.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深化

15、下表为部分年份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额情况,以下最能说明这一时期时代主题的是

A.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B.世界贫富差距拉大

C.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世界贸易日益频繁

16、英国学者约翰·凯伊在分析西欧经济时指出,“全球化”一词在1990年取代“民营化”

成为经济改革的标语。这一变化表明在西欧

A.经济已经逐步走出滞涨B.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信息技术得到广泛使用D.各国转而采用贸易保护政策

17、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右图是2000年出现的新闻漫画《最后的贵族》。

该漫画反映了

A.中国加入WTO与国内企业的长远利益相违背

B.中国申请加入WTO旨在打破某些企业的垄断

C.加入WTO后中国一些企业有望增强垄断地位

D.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激烈竞争与挑战

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

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

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

..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19、引发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有

①纽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发生动摇②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的矛盾③经济的虚假繁荣市场上普遍推行分期付款④股票投机活动空前活跃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象一潭死水般平静”D.“为共度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1、1930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产品的出口贸易B.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为摆脱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D.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22、德国法西斯上台前,宣扬“德意志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有权统治全世界;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这说明

A.法西斯势力打出社会主义旗号以拉拢工人B.法西斯势力准备对内实行独裁统治C.法西斯势力打出民族主义旗号以蛊惑人心D.法西斯势力与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一致

23、德日法西斯化的历史渊源中,相似点是:①重点发展军事工业②军部控制内阁大权

③崇尚军国主义传统④信奉专制统治制度

A.①②B.①③④C.③④D.②③④

24、“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

25、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主要目的在于

A.显示强大的军事实力B.配合德国和日本的侵略

C.满足人民的强烈要求D.抢占有利的战略位置

26、下列事件最能集中反映当时世界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的是

A.淞沪会战B.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C.台儿庄大捷D.西班牙内战

27、在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埃塞俄比亚反法西斯斗争失败的原因中,具有共性的是

A.武器装备落后B.内部出现叛乱

C.缺乏国际援助D.大国纵容侵略

28、在美国的西雅图、英国的伦敦等地,有许多国际纵队的纪念碑(如图)。这些国家纪念国际纵队最有可能是为了

A.弘扬国际主义精神B.铭记绥靖政策教训

C.歌颂前苏联的伟大D.彰显法西斯的罪恶

29、二战前夕,法西斯国家以“反共”作招牌结盟的主要目的是

A.以反共迷惑西方大国,掩盖侵略意图B.以反苏为诱饵鼓励西方大国执行绥靖政策C.打破共产国际提倡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D.拉拢西方大国加入轴心国军事同盟30、英法对德意法西斯在西班牙的武装侵略行动采取“不干涉”态度,是因为:①德意在西班牙的侵略没有危及英法的利益②要把法西斯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③要扼杀西班牙国内的进步力量④英法害怕引火烧身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31、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回国后,在机场手持慕尼黑协定向人们炫耀,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如图)。慕尼黑协定之所以受到英国人的欢迎,

主要是因为它

A.由大国出面签署B.有利于欧洲的和平与稳定

C.符合英国的利益D.迎合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32、1939年4月起,英、法、苏三国就缔结同盟条约展开谈判,但最终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结果。这种结局:①使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努力归于失败②不利于遏制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③进一步扩大了英法与苏联之间的矛盾④促使苏联推行避战自保的政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3、1932年,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在国会选举中成为德国第一大党,纳粹是德语“民族

的”和“社会主义的”两字缩写的音译。上述材料说明

A.纳粹党具有极强的军事侵略性 B.经济大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

C.纳粹党上台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D.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

34、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1500年以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基本固定生活在彼此隔离的地区。……

1500年以后,西班牙人是果园爱好者,除了给美洲带来橄榄树和欧洲葡萄树外,还带来了种类繁多的水果。作为回报,美洲印第安人贡献出非常丰富的粮食作物,特别是玉米和马铃薯,此外还有木薯、番茄等。……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

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材料三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后人类经济活动的新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3分)

(2)材料二认为“世界历史首次开创”以哪一历史事件为起点?这一时期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主要得益于哪些新的发明?(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强的原因。(3分)

(4)21世纪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最突出的事例是什么?(1分)

3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3年12月,苏联拟定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立陶宛、爱沙尼亚和芬兰其中某几个国家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资援助。

材料二1934年2月,法国也提出了一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加强法国的欧洲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材料三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求,即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舰艇总吨位的比例为35:100;德潜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比例为45:100。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大幅度增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法两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的相同点。苏、法两国为什么都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为什么要求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3)材料三中,英国为什么要同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4)为什么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在二战前没有建立起来?

高一历史校本作业【3】答案

1——10:CBBBB;AADBA;11——20:CADCC;ADDDB;

21——30:BCBBD;DDBAD;31——33:DDC

34、【答案】(1)变化: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世界逐渐连成整体)。(1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2分)

(2)起点:工业革命。(1分)发明:蒸汽船、蒸汽机车。(2分)

(3)原因: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广泛建立;两极格局的瓦解;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任答3点得3分)

(4)事例:加入世贸组织。(1分)

35、35.(1)相同点:都主张在国联范围内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御的主要对象是德国。

原因:德国法西斯势力上台,面临德国侵略的威胁。

(2)互相承担抵御德国侵略的责任,形成对德国的包围;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有一个东方的屏障。

(3)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扶植德国,抑制法国。

(4)英法苏等大国矛盾重重,英法有欧洲霸权之争,英国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英法与苏联有意识形态的矛盾,互不信任。德国采取灵活的外交,分化瓦解欧洲大国。

历史人教版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校本课程---于都红色人物传

于都红色人物传(2) 一、教学要求 (一)基础知识 (1)了解、掌握革命烈士张文焕的主要革命事迹。(2)了解、掌握革命烈士李骏的主要革命事迹 (3)了解、掌握革命烈士马德明的主要革命事迹 (二)能力培养 (1)通过列举具体史料,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的分析历史人物。 (2)通过对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深 化。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革命烈士先进事迹的学习,认识历史人物的先进行为能对历史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促进作 用。 (2)充分利用乡土教材培养学生爱家、爱校的伟大情操。(3)通过对先进历史人物事迹的讲叙,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一)张文焕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生于利村乡水镜下村,1925年在县城零阳小学读书。是年冬,被选为学生会负责人,并加人中国共产党。尔后在家乡组建青年干社、农民协会和党小组,任农民协会负责人,带领会员向地主摊款,开展禁烟赌、捉嫖娼、破除迷信等活动。1927年1月到赣州农工运动训练班学习,结业后,回乡积极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初参与组织于都农民暴动,与肖大鹏、高克勤等人率领2000多农民在里仁举行暴动,首战告捷;乘胜攻打于都县城,受挫后转人参与桥头暴动;又受挫,旋即转移到靖石领导任头暴动和盘古山茶梓暴动。地主豪绅恨之人骨,请来国民党军队清剿水镜下村,文换的房屋被烧毁,父亲被捕.叔父被破头挖心,头被悬挂在县城九层勘脑示众。文焕悲愤填膺,但革命意志毫未动摇。 1929初,文焕调任赣南红军第十六纵队党代表,曾多次冒险劝服兴国绿林好汉携枪弹投奔红军,袭击兴国江背洞活捉土匪李老七。不久十六纵队编为江西红军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标题: 《物理学史》 主讲教师:傅志挺吴菊英 教学材料:汇编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节) 授课对象:高一年学生 二、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 1、以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五次大综合、大统一为主线,分章节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作系统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物理学宏伟大厦是如何建造,对物理学的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的相互联系能有全面的认识。 2、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条件让学生重复物理学发展中的著名实验,经历、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3、在物理学史教学中通过介绍知识的孕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融入物理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和提高。 4、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物理学 第二章、经典物理力学的发展

第三章、经典光学的形成 第四章、电磁理论的建成 第五章、热学发展史 第六章、十九世纪末的三大发现 第七章、量子理论的建立 第八章、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第九章、多彩的物理新世界 第十章、奋起直追的我国物理学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是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多种教学形式的整合。实施中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自我感悟,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1、组织形式:每班25~30人为宜,5、6人为一学习小组 2、实施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操作,课堂交流汇报等 3、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一学期开9周,一学年共计18周18课时 4、教室场地:带多媒体的教室(最好是在物理实验室) (四)、课程评价 评价方式: 1、评价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2、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材料的收集与归纳、总结中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程度,动手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学生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模块,进行专题的整理总结,写出总结论文,若能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如实验演示、媒体展示等,可提高评价等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中历史课程总结

同煤二中 《高中历史课》校本课程 课 程 总 结

同煤二中《高中历史课》校本课程总结 一、课程名称 《高中历史课》校本课程——高中历史导学案教学 二、课程研究价值: 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中应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实现有效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整合,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我校历史组在精心研究国内外教育研究成果、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创新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活动教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探索并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以顺应时代潮流,为教育教学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课程目标 我校《高中历史课》校本课程旨在通过清晨早读时间,以集体集中记忆的方式,自主探究是“学习者在自我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紧紧地追寻问题结果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对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一种亲身体验。”教学中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情感、发展个性,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继续向前。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努力达成以下目标: 1、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2、通过探究,增强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生成、协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通过研究,改变教师“一言堂”和“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使教师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与合作者,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一种新型的师生

武汉开发区一中高一历史校本课程历史艺术欣赏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校本课程《历史艺术欣赏》教学设计 作者:张书林 (1)课题。《历史艺术欣赏》 (2)课标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在选修内容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有三星堆遗址、玛雅文明、二里头文化、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大津巴布韦遗址等涉及历史艺术;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有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等等。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建议,“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这些都是制定《历史艺术欣赏》校本课程标准的依据。 (3)学情分析。 刚从初中毕业,武汉市刚宣布中考不考历史,学生对历史的重视程度降到了冰点。进入高中,很多学生大量时间都耗在数理化上,同学生的交谈得知,学生认定历史是开卷考试,可以翻书抄答案,于是,很少有有兴趣学习历史的学生。这种状况对高中历史教学非常不利,对将来学习文科的学生更加有害。 (4)设计思路。 历史艺术欣赏课程是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结合本校历史教师实际的校本课程,主要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实施的实践性加资料探索性的课程。 这一课程通过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艺术的照片或视频、音频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中外历史艺术按照时间顺序合编,教师提供每一次课可能欣赏的内容,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探究这些历史艺术,下一次课进行欣赏,如此循环往复。 (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与高中历史课程联系紧密的历史艺术作品;积累一定历史艺术知识;学会从历史艺术作品中探索历史奥秘。具体知识如下: 古代希腊罗马和中世纪欧洲:《荷马史诗》和19世纪开始的希腊考古发现;罗马的巨型建筑;后世关于希腊罗马的绘画、雕塑、电影等。罗马教廷;文艺复兴中的绘画;凡尔赛。 古代中国:三星堆古蜀文明;商周青铜器;中山国和曾侯乙;秦长城和兵马俑;甲骨文、金文、帛书和简书;秦砖汉瓦和画像石画像砖;王羲之和兰亭;从云岗石窟到龙门石窟;敦煌和莫高窟;唐朝的画家和书法家;王昭君、文成公主和关于她们的艺术;宋徽宗和他的画院;故宫和北京城的建筑;布达拉宫和承德避暑山庄。 近代世界:伦敦;火车和轮船;《马拉之死》和《自由引导人民》;贝多芬和《英雄》;维也纳;巴黎铁塔和美国自由女神像;美国历史画;汽车和飞机;《国际歌》;《列宁在1918》;《大独裁者》;美国和苏联的水利枢纽;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航空母舰和潜艇。 近代中国:圆明园沧桑;上海;武汉;藏经洞发现之后;《井冈山会师》;九一八纪念碑;《黄河大合唱》;延安;《重庆谈判》;毛泽东诗词。 现代世界:《格尔尼卡》与现代艺术;原子弹和氢弹;导弹、飞船和空间站;电视机和计算机;立交桥和 城市雕塑;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摄影;好莱坞。 现代中国:《开国大典》;《我的祖国》;大跃进宣传画;关于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的讽刺画;人民币图案背后的故事;设计师。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组,按组选择课题,上网络和图书馆搜罗教学资源。 学生事先与教师交流,选择教学资源,设计问题,制定交流程序。 小组展示,全班交流,质疑点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历史艺术美。 加强历史主义、爱国主义。 (6)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历史艺术作品的记忆。通过展示、讲解突破。 教学难点:历史艺术作品的理解。通过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质疑点评突破。 (7)教法、学法。 教法:个别指导;点评。学法:合作学习。 (8)教具准备。 历史艺术作品挑选。一体机运用。 (9)课时安排。 1.古代中国2课时,每课时准备5-6项历史艺术,课堂展示、质疑点评2项,3项课余自由交流。 2.古代世界1课时,课堂展示、质疑点评2项,3-4项课余自由交流。 3.近代世界2课时,每课时准备5-6项历史艺术,课堂展示、质疑点评2项,3-4项课余自由交流。 4.近代中国2课时,每课时准备5项历史艺术,课堂展示、质疑点评2项,3项课余自由交流。 5.现代世界2课时,每课时准备5项历史艺术,课堂展示、质疑点评2项,3项课余自由交流。 6.现代中国2课时,每课时准备5项历史艺术,课堂展示、质疑点评2项,3项课余自由交流。 7.总结1课时,评选5项最佳历史艺术欣赏制作,各组选出5件并说明理由,然后按照提名多少排序,最后表决,给予前5名奖励。 (10)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印发欣赏内容和课时分配计划。划分小组,4人为宜,推选小组长,分配组员任务。上网和图书馆搜集教学资源。拷贝、复印相关资源。制作幻灯片、解说词。与教师交流,教师选择课堂展示内容,教师指导展示说明方案。 2.课堂流程。前20分钟,第一小组展示,解说; 其它小组讨论;质疑点评;教师点评。后20分钟,第二小组展示,解说;其它小组讨论;质疑点评;教师点评。 3.课后交流。课堂展示小组择要复印贴墙;其他小组自由交流;保存相关资料。 (11)板书设计。解说要点给每组印发一份。 教师点评使用粉笔临机书写。 (12)预设效果。 人人参与。了解一些历史艺术作品;欣赏能力提高。 可能有部分人抱着来看电影的态度,进行到一定时段后失望情绪加重。 1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高中历史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选修1和选修3 课程类型:选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选修1和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高二文科班 课程目标(重点):在高一年级和高二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三门历史必修课程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更加深入和专门的学习探索,高中阶段开设六门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具体、丰富和延伸。我们特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本册教科书共九个单元31课,包括3课探究活动课。 通过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历史上九个影响较大的改革实例,其中中国4个,外国5个,这些内容基本反映了历史上改革的大致面貌和主要特色。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深化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为日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做好准备。 课程内容(汇报时不必说。解释是可以说。必修1和选修1同时进行.高一已讲过必修1,现在主要讲选修1课程刚要)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历史选修1》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课时2) 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共0.5课时) 第2课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共0.5课时) 第3课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共0.5课时) 第4课《梭伦改革》单元小结及练习(共0.5课时)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时2)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共0.5课时) 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共0.5课时) 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共0.5课时) 第4课《商鞅变法》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课时2)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共0.5课时)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共0.5课时)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共0.5课时) 第4课《北魏孝文帝改革》单元的小结和练习(共0.5课时)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时2)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共0.5课时)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共1课时) 探究活动课一历史上的改革与发展(共0.5课时) 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课时2) 第1课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共0.5课时)

校本课程《自然灾害》教案

地震的分布规律:一个是环太平洋地带,另一个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破坏力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塌陷地震、诱发地 震和人工地震。 地震灾害的特点:地震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特发性、成纵性和续发性等特点,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地震的前兆 1.地下水异常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 的谚语: 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 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动物反常的情形,人们也有几句顺口溜总结得好: 震前动物有预兆,群测群防很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厩,猪不吃食狗乱咬。 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 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 除此之外,有些植物在震前也有异常反应,如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与异常繁茂等。 3.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地 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 不雨或霪雨绵绵,黄雾四塞,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等等。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方案

历史校本课程设计: 《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系列课程 一、选题背景 1、中国现代史在中国国家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是我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渡的历史,而中国现代史更是记载了辛亥革命后现代民主政治以及现代化思想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我国目前发展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挑战都是在那段转型期埋下的伏笔。 对中国现代史这一段历史时期进行讨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我国历史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2、人物研究对于历史研究和学生历史理解的作用 历史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生与发展的历史,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一切历史都是人物史。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轨迹。故而对历史长河中的人物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 同时,以人物为课程的主角,有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升课程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时代背景:民国热、知识分子研究热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对民国史和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热潮。无论是学术探讨,还是通俗类的历史读物层出不穷。本课程的设置也是迎合了社会大众对于这一历史问题的兴趣,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社会上流传的通俗读物进行一定的甄别,引导学生从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出发进行历史思考。 4、与高中历史课相衔接 在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现代史是缺失的,在1912到1937年间的历史中只有抗日战争出现在了课本里。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了解是很不够的。希望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可以对此进行一些弥补。 二、课程目标

1、记住并能说出若干个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影响; 2、通过对人物的具体分析,能理解在特定历史情境下不同人物做出的不同选择,并能够进行分析和评价; 3、对中国现代史历程中国家转型的整个过程形成较为宏观的理解,能够对当下中国发展应如何应对西学与东学的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 4、感悟历史人物为国家发展做出的牺牲与贡献,能关心国家大事,培养家国情怀。 三、课程内容 1、课程范围 本课程将时间年限设定在1912-1949年,对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进行分类分专题的探讨。 2、课程框架 本课程为《中国现代史人物研究》系列,共分三个分支课程,每一课程针对一类历史人物展开,课程内部再分专题组织教学。 课程一:《中国现代史上的军政要员》 课程内容:课程由5个专题组成,从政治、军事和外交三个方面了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艰辛过程,感恩那些对革命事业付出心血的人们,对历史人物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可观的评价。专题一:辛亥革命时期分裂的革命阵营(4课时) 结束了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思想先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些革命派大多来自由孙中山和黄兴组成的同盟会,他们与保守的改良派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并采取了雷厉风行的军事行动。但在后期,革命阵营出现了分裂局面。本专题包含了在辛亥革命中起重要作用的任务,有孙中山、黄兴、章太炎和宋教仁等人。通过了解各个人物的政治观念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碰撞,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时空框架内评价人物,理解他们的政治理想和选择。 专题二:割据一方的封建军阀(4课时)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混乱局面催生了各个军阀势力,他们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割据一方。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他们之间的关系或是联合,或是冲突。本专题包含了主要的军阀势力的领导人,有袁世凯、段祺瑞、冯玉祥和张作霖等。通过了解各军阀的地方统治、

(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高中历史学科课题研究方案

高中历史学科小课题研究方案 题目: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问题的提出:该小课题的提出基于生命化理念下高中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这一大课题,课题组成员经过两年的研究实践活动,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实践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一些老师对于如何选择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如何科学合理仍存在问题,甚至将历史学科的校本课程与德育实践课、班会课混淆,难以真正体现学科性,基于上述因素,本年度将课题研究目标确立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 研究价值:本课题是在承接原有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上,针对课题实践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很多课题组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设计的编写缺少深入理解和理论提升,只是在原有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很好地区别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本质差异,教师在进行校本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仍是空喊口号,很难真正落实校本性,校本课堂缺少生机与活力,一些课题组老师能够开发校本课程,但是对于课程资源的设计与编写缺乏科学性,针对这一现状,本学期将课题研究的题目确定为校本课程设计与编写的实践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归类整理,科学编写,形成作品,实现资源共享。 优势保障:这一小课题研究是在原有大课题研究基础上进行,就原有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中绝大多数为科研骨干力量,研究热情很高,加上学校对于小课题研究的大力支持,主客观优势能够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研究策略:这一部分小课题采用分组研究与阶段汇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学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中学高一历史教学计划范文 教育“XX”规划,深化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名市,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年,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提供智力支持”为实践载体,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实现备课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一)全面落实福建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特别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 (3)转变教学方式,打造高效课堂。要认真研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实施策略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了解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特点,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4)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其方式。 3、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与指导。培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典型学校,适时举办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现场观摩会。 4、加强学生选课指导研究,尝试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结合。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研究总报告 简介部分 1.标题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序言 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泰勒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学校的资源,加强校外课程,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当代课程开发专家认为:“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因地制宜的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是推进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本课题着重探索一切对我校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带来实效的资源的占有和适用,构建具有本校和乃至区域特色的实践和理论体系。 3.摘要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针对当前课程资源开发的不足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的,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加强学习,定期集会,分工合作,重点突破,不断完善实施方案,分阶段达成了既定目标。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成员在对校内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多次到市、区档案馆、图书馆搜集、查阅地方资料,走访座谈,购买书籍,初步构建了切合学校和地域特点的校本资源库:“高中历史备课资料库”和“乡土历史小书架”。课题组先后开发了《图书章话春秋——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历史沿革纪略》、《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等校本课程,开发了《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等数个专题讲座,编入《潍坊一中校本课程——专题讲座汇编》。课题组指导

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潍县战役》等十几个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课题组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对学生搜集、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研究,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或发表,推动了教研教改的发展,不少实验教师被评为省市级教学能手。课题组配合学校成功举办了系列校友活动,特别是“黄道源先生诞辰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及《黄道源》一书的出版,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4.内容结构图 研究问题、研究背景、研究程序、研究成果、研究结论、研究反思、参考文献、附录 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目的 (1)构建切合校本特色的富有成效的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体系。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自主探索。 (3)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机制和理性认识。 2、研究意义 (1)探索具有规律性意义的原理、原则、方法和实践模式,获得和建立高中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经验,推进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为我校乃至区域的高中历史教学建立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校本课

高一历史教案-丰州地方史校本课程4 最新

第四章 经济发展与开发建设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丰州地处晋江下游沿岸,丘陵约占72%,平原约占28%。平原大多为冲积平原,境内有双溪、金溪流过,利于灌溉,适宜农耕经济发展。 六朝时期,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定居丰州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铁农具、牛耕、翻车等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还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丰州进入全面开发时期,成为福建南部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从丰州“六朝古墓“出土了大量的六朝时期的陶器、瓷器、铜铁器,说明当时丰州地区手工业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从出土的大量稻谷残余物和出土墓砖上刻划的各种鱼形图案,可以看出,当时丰州农业耕和渔业都相当发达。 两宋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丰州地区 人口剧激增加。耕地由平原向丘陵扩展。适应高处旱田 生长的占城稻1开始引进和推广。 清康熙版《南安县志》载:宋代南安人口达58802 户,82257丁。 丰州主要粮食作物还有粳稻、糯稻和早稻。明朝时 传人中国的番薯(甘薯)也是丰州人的"半年粮"。 为解决新增田地的灌溉问题,丰州人修建了一些水 利工程,其中最著名的是元代南安县令张夔修筑的万石陂2,全长约五公里,可灌田万余顷。明嘉靖时乡绅黄养蒙组织民众疏浚,使万石陂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1 占城稻:北宋时从越南占城(胡志明市)引进,先在福建普遍种植,后推广到江淮地区。 2 万石陂:在金鸡至庙下江中筑陂,开渠引水绕九日山、丰州城由招贤入晋江。因筑陂用巨石上万而得名。

二、古代工商业的繁荣 从唐末到宋末400年间是丰州封建文明的黄金时期,物质和文化都有空前的 发展,其中最辉煌的一页就是丰州金鸡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金鸡桥就是 在宋宣和年间(1119-1125)建成的。 当时丰州及其辖区的丝绸、瓷器、茶叶、糖等产品生产质高量大,成为出口 的主要商品。再加上晋江上游腹地大量商品汇集金鸡港,丰州成为“海上丝绸之 路”大宗出口商品的集散地。 曰翁绢。有蚕杂用江浙之法,所出尤多。 新中国版《南安县志》载:南安陶瓷业历史悠久, 遗留的古瓷窑有53处,其中五代以前的有3处,宋元 时47处,明清时3处。 东晋时,丰州桃源莲花峰上已出名茶,峰上留有摩 崖石刻"太元丙子(376年)莲花茶襟"。到宋代,莲花 峰石亭绿茶闻名海外,清道光皇帝御赐"上品莲花"。 1955年,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听华侨赞誉,回国后, 批示重视发展石亭茶,1962年,石亭茶被列为国家出口名茶。 三、近代丰州经济的状况: 近代丰州经济,依然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鸦片战争后,随着沿海 开放,丰州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流到东南亚谋生。再加上政治动荡、统治黑暗, 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发展缓慢。 据1993年版《南安县志》载:1916年,全县(丰州为县治)粮食总产量7 万吨,1936年(丰州为县治),发展至8.5万吨左右,20年间增长21.4%,平均 年增长0.95%。 传统农具也发展得较为齐全。主要农具可分为:耕作类:犁、锄头、锄锥等; 收获类:摔谷桶、连枷、镰刀、风鼓等;灌溉类:龙骨水车、吊乌等;运输类; 板车、斗笼等。畜力主要有黄牛、水牛、马、骡、驴等。 1919年,地方军阀强逼农民种鸦片烟,并设烟苗局,征烟苗捐,全县年征额 达百万元。

高一历史必修二课程纲要

高一历史学科课程纲要(必修二) 一课程实施建议: 1、纲要编写 ⑴、编写学教设计时,应注意课程的完整性,并注意教材内容与时事的关联,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性,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⑵、教材内容之间既相互联系(纵横古今中外),又保持每一章节的相对独立性,并且注重与必修一之间综合。 ⑶、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问题的层次性,将每一章节的内容逐步推进。(由基础知识---实质理解---综合辨析,但在单元内容的衔接上教师可以适当做以个性化的调整。) 2、、学教建议 ⑴、严格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历史课程标准》安排学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教顺序及学教课时,并且在学教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必修一内容的复习,以巩固基础知识,争取在明年的水平测试中考出好成绩。 ⑵、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⑶、在分析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注意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学习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⑷、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与现代化(如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演示法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自主学习之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3、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高一历史课程资源除教材必修二教材外,一般的教学设备及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外,还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当地的历史遗址,文物等资源。鉴于学生寄宿建议充分利用《师说》资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可适当补充相应资料。 二课程目标解读: 必修二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时间方面涉及到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 1、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内容能够正确认识历史上出现的经济现象,结合必修一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理解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全面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2、培养对历史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课程标准解读 历史必修二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一历史科目教学计划优秀范文

高一历史科目教学计划优秀范文 高一历史科目教学计划内容一 为进一步做好学科教研工作,促进全市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以《课程方案》及各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省素质教育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大力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殷实和谐、公平质优教育名市供给智力支持”为实践载体,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学科教研工作,全面提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思路 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为重点,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实现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突破;以强化网上教研为契机,实现教研方式的优化和互补;以提高教研水平与实效为目标,实现自身与师生的共成长。 三、重点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全面落实山东省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实施意见,规范学科教学行为。 1、科学安排历史学科课程,扎实推进课程改革。本学期的教学资料是历史必修ii与校本课程。 2、研究模块专题教学的特点,更新评价理念。 (1)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师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准确把握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课程对教学实施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时要着眼于模块或专题的整体设计,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融入教学实践。 (2)尊重教学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既要继承传统教学中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贴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式,坚持教学常规,也要根据新课程精神,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异常注意做好备课、上课、课后反思三个环节的工作,借鉴、融合各派教学理论,与同伴、专家开展合作研究,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教案 【篇一: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 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 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 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 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 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 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 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 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 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 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 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 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 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 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 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 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 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 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