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本一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本一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本一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部编本一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年级科学期末复习资料

姓名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1、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植物的特征:有生命、生活在一定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

3、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植物有生命、生活在一定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会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塑料花没有生命,不会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

4、说几种你认识的植物:(苹果树)、(柳树)、(桃树)等等

5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向日葵的生长过程

种子、发芽、长叶生长、开花、结果、枯萎、死亡。

6、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

7、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

8、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塑料花没有生命,不会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所以不是植物。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2、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3、

4、泥土中还有根

5、观察一棵树: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

第3课观察叶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

自己的特征

2、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3、植物的叶由叶柄、叶片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4、叶的观察方法: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

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扇形叶掌形叶卵形叶心形叶针形叶

银杏树枫树杨树四叶草松树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1、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植物是有生命的

3、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4、兔和蝴蝶是‘活’的吗?答: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

5、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1、植物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2、植物在四季中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1、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要注意什么?答①、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②、注意

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③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3、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4、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

5、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

2、采用的比较方法

3、恐龙的大小排序

第2课起点和终点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观测者测量对象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

3 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5、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第3课用手来测量

1、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搾”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沿用至今。

3、一搾的指尖与下一搾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搾与一搾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4、“一搾”来测量长度准确吗?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

答:不正确。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

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5、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1、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2、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3、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答: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

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读数。

一、填空题

1.我们身体的五个感觉器官是眼睛、鼻子、耳朵、(手)和(口)。

2.我们校园里的发现的东西有(动物)、(植物)、(昆虫)等等。

3.我知道的生活中常见工具有()、()和()。

4.可以装食品能高温加热的塑料瓶的标识号是()。

5.餐巾纸的吸水性()。

二、选择题

1. 下面两张图片中的花生,哪一张是花生外表面(A)

A B

2.我们用( A )分辨可乐和水最方便。

A眼睛 B鼻子 C手 D嘴巴

3.这张图中,共有( D )种动物。

A.4

B.5

C.6

D.7

4.我们用(A)可以快速分别一杯热水和一杯温水。

A.摸

B.尝 C闻 D看

5.我们可以把我们的玩具分为( D)类。

A.1

B.2

C.3

D.很多种

6.下列现象中,属于溶解现象的是(B)。

A.沙子沉在水中 C.粉笔末倒入水中

B白糖倒入水中 D.食用油浮在水面上

7.下面哪一种物品不能用来运输水(A)。

A.筷子

B.针管

C.勺子

D.海绵

8.我们用手能够感觉到什么(C)

A.味道

B.气味

C.光滑程度

D.颜色

8.花的颜色是( C )观察知道的。

A.耳朵

B.手

C.眼睛

D.鼻子

2.不容易搭高的物体是(A )。

A.球体

B.圆柱体

C. 长方体

D.正方体

3.塑料的优点是( B )。

A.很重

B.轻巧

C.怕高温

D.容易碎

4.蝴蝶在( D )飞行很轻松。

A.大雾天

B.下雪天

C.下雨天

D.晴天

5.钉子要钉在木板上使用的工具是(B)。

A.镊子

B.锤子

C.剪子

D.刀子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不要乱抠鼻子、耳朵。(√)

2.蚂蚁是植物,蝴蝶是植物。(×)

3.塑料袋不怕水。(√)

4.标号是1的塑料瓶可以装热水。(√)

5.不要拿着剪子和刀具打闹。(√)

6.如果我们想要分辨一种食物,我们都可以用尝的方法。(×)

7.玩小车的时候,给它推力拉力小车才会动。(√)

8.彩泥我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

9.磁铁不仅能够吸引铁,还能够吸引木头。(×)

10.给物品分类只有两种方法。(×)

11.食盐和白糖能够溶解在水中。(√)

12.水是没有味道但有颜色的。(×)

13.我们能够用手去分辨出糖水和盐水。(×)

四、给它们分类 1属于有生命的用红笔圈,没有生命的用蓝笔圈。

画出你观察过的植物的叶子。

扇形叶掌形叶卵形叶心形叶针形叶五、画出天气符号

六、连线题

1.光滑

2.声音

3.甜味

4.香味

5.红色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 《观察鱼》教案

《观察鱼》教案 【教材简析】 继《观察一种动物》及《给动物建个“家”》后,本课将以鱼为对象,继续开展对动物个体的观察活动。鱼类分布广泛,易得、易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代表,它的身体形态与蜗牛等陆生动物有较大的区别,具有明显的适应水生环境的身体特征。有鳍、有鳃等是这类动物分类的重要特征。多种多样的鱼类展现了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现了动物适应环境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鱼的外形特点、鱼的运动和鱼的呼吸三大板块。通过引入“鱼的身体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鱼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探究,然后通过观察发现鱼的运动主要是靠鱼鳍来完成的,接着思考鱼嘴不停地一张一合鱼鳃一开一闭,到底是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观察鱼是怎样呼吸的,最后通过研讨,让学生明白鱼因为生活在水里所以用鳍运动、用鳃呼吸、身上还长有鳞片等特征,从而归纳出动物身体的外形特点与生活环境是有关系的。 【学生分析】 鱼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动物,也是餐桌上常见的食物,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引入,引导他们观察,并能科学地描述鱼身体的主要结构特征。对“鱼是怎样运动、怎样呼吸的”这些问题,一年级学生的认识比较笼统,一般会回答尾巴、身体、嘴巴等答案。如何通过观察寻找支持自己猜想的证据,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时教师

可以采用播放微视频等方法,将原本看不见的“游泳”“呼吸”等现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会自发将鱼的运动和呼吸与人进行比较:人用脚走路,鱼用鳍游泳;人在陆地上呼吸,鱼在水里呼吸;鱼呼吸时鳃在动等等。这些方面的比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鱼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了解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鳃、鳍、鳞片等身体结构,具有呼吸、运动等生命体基本特征。 2.知道鱼用鳍运动,用鳃呼吸。 科学探究目标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小动物的探究过程。 2.能用图画、文字(或拼音)、语言等方式记录、描述鱼的主要特点。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学生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在观察活动中珍爱生命,观察结束后把小动物放归大自然,学会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鱼的身体特征,用画简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部编一年级下册科学 《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案

《我们知道的动物》教案 【教材简析】 从《我们知道的动物》这课开始,教材将引领学生走进观察与认识动物世界的大门。上学期《植物》单元学习中积累的观察、记录、描述等能力,为《动物》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从学生所熟悉的“我们知道的动物”这一话题引入学习活动。通过列举自己知道的、喜欢的动物,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关于动物的认识说出来,同时通过对多种动物的列举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动物的多样性。“分小组观察一种动物,说说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把它画下来”,教材中这段话指向对动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通过语言、图示的描述,使学生对不同动物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表达、记录的能力。通过多种动物的比较,引导学生描述出动物都有生命、会运动、需要吃食物、能繁殖、会生长、需要空气等共同特征。最后,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动物的共同特征,在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同时,指向“动物是生物,是有生命的”这一单元核心概念。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兴趣,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察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

认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征及“会运动”的特征,使学生在观察和描述时会遇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因此教师对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描述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 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征。 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察,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科学态度目标 通过对动物的观察,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0.咕咚教学设计

20.咕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咕、咚、突、传、腿、耍、慌、狮、阴、吵、追、转”12个生字;会写“看、着、兔、伙、松、玩、眼”7个生字。学习“羊字头”和“足字旁”2个新偏旁。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实真相”。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逐步达到感情朗读的水平;识字、写字练习。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能大致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吸引学生,揭示课题. 1、多媒体播放多种声音,请学生猜猜是什么声音。 2、(板书课题),请大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要求:字要写得横平竖直才好看。)齐读课题 3、细心的孩子,认真观察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4、提问:“咕咚”是谁发出的声音呢?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建议:用笔勾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把这些字读准;对于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3、再读课文,看谁能通过自己的读来解决问题。 三、学习生字 1、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2、认一认 没有了拼音宝宝帮忙,你还认识吗?(赛读词语) 3、玩一玩 ①同桌拿出识字卡片,互相认读 ②摘果子,(多媒体示一棵苹果树,苹果上分别写了生字,认对了,苹果就会掉下来)

4、议一议 ①小组合作学习,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 ②谁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再读品悟 1、自己练习读课文,做到正确、通顺、不加字、不漏字、不读错字。 2、四人小组轮着读课文,互相评一评,读的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要注意读好的。 3、朗读檑台赛 4、齐读课文 五、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选“家”“怕”扩词。 2、同桌间说一说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写好新偏旁“忄”和“足”) 4、生临写 5、练写,互相评价(引导学生从字形,书写速度,书写姿势等方面评价) 第二课时 一、激趣复习,导入新课 1、(多媒体:湖边长着几棵木瓜树,木瓜上有生字)瞧,木瓜快熟了,谁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就会掉下来(配“咕咚”声) 2、听,这“咕咚”声是成熟的木瓜从树上掉下来,落到湖面的声音。可就是这个声音,却让森林里小动物们,(引导说到“乱哄哄”)为什么呢? 二、创设情境,合作学习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最先听到“咕咚”声的是谁? (示图1)听到声音,小兔什么样儿? 2、读第2自然段,哪句话写出图上的内容。 3、“撒腿就跑”看出了什么?小兔为什么害怕?你也有过吗? 填空: ,我急得撒腿就跑。 ,我吓得撒腿就跑。 ,我紧张得撒腿就跑。 4、小兔不仅跑,还边跑边喊,谁来喊一喊? 5、指导朗读 他吓得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 (二)学习3—5自然段 1、听到他的喊声,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它们是怎么做的?(跟、跑)读3、4自然段。 2、野牛跟他们有什么不同?它是怎么做的?(追、问)读5然段,划出描写野牛的句子。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 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 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 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 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 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 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技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学生分析: 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学科认识尚未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和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良好的个人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并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的利用信息的能力。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咕咚》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咕咚》分层练习◆基础题 一、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画“√”。 成熟.(shúsú)拔.腿(bō bá) 热闹.(lào nào)逃命.(mìng mìn) 二、看拼音,写词语。 kě pàgēn zh e dà jiāshān yáng ◆能力题 三、选字填空。 像象 1.大()的腿()柱子。 羊样 2.小()的()子真可爱。 下吓

3.小猴子从树上跳()来,()了大家一跳。 四、照样子,写句子。 1.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 从。 2.小猴子一.听,就.跟着跑起来。 一,就。 3.大伙一边 ..叫。 ..跑一边 奶奶一边一边。 ◆提升题 五、读一读,做一做。 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正好又有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1.“咕咚”是()。 A.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B.可怕的怪兽。 2.大伙都笑了,为什么?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一、略 二、可怕跟着大家山羊 能力题 三、1.象像 2.羊样 3.下吓 四、略 提升题

五、1.A 2.因为“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的声音。 《咕咚》同步练习 一、读一读下列词语 森林湖边木瓜 兔子玩耍突然 听见传来树下 二、给下列生字注音 咕()咚() 突()腿() 喊()慌() 三、词语填空 ()的果实 ()的鸽子 ()的广场 ()的草坪 ()的雪景 ()的棉花 ()的葫芦藤 ()的小花 四、用适当的量词填空 一()钢琴 一()鸡 一()毛驴 一()话 一()脚印 一()汗 一()歌 一()礼物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兔子在哪儿听见咕咚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兔子听见咕咚声的反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动物们吓得四处乱跑的时候狮子在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咕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根据课文连线 茂密的清澈的可爱的凶猛的

人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部编版】

备课本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走进科学课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 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 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 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 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展台、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引领学生阅读第一单元卷首语:眨眼睛,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二、初步认识“科学”。1、今天学习什么 课?(指定学生回答:科学课) 2、什么是科学? (1)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 密? (2)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它们都有什么用?你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 吗?(引导回答问题,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科学探 究的兴趣)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通过做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1、科学课上做什么? 引领学生观察图片,深入理解科学课上需要完成的事情。2、我们一起做一做。 (1)教师引领学生观察绿萝的叶子。 让学生观察,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你还知道哪些形状的叶子?(2)教师做“小 鱼有什么变化”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3)教师做第4页 中的水溶实验。建议学生回家尝试一下,并做好观察。 教师搜集几个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简单讲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三、拓展活 动 1、给学生讲一个科学家的故事; 2、学生回家让父母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走进科学课》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我的“小问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知道科学探究的简单方法。 2、引导儿童乐于探究,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有关科学常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探索、创造、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儿童爱动 脑筋,掌握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启蒙创新意识。 教学准备:学生自备喜欢的玩具1个。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咕咚》精品教案

《咕咚》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则涉及思想感情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创设情境:提炼故事,师生谈话——有一天,森林里的动物们争先恐后地奔跑着,兔子、猴子、山羊、小鹿、大象,大家伙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平静的大森林一下子炸开了锅!“咕咚”是什么,动物们为什么会这么害怕它?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想)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咕咚》,揭开故事的谜底吧! 启发思考: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标注自然段序号,圈注不会读的生字词;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出示问题,扫清字词障碍,引导发学生合作思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咕咚”是什么,哪些动物被“咕咚”吓得奔跑。 自主(或小组)探究:分段落品读课文,通过自主探究、同伴讨论、角色扮演,了解为

什么森林里的动物会被“咕咚”声吓得奔跑,最后又是怎样回复平静的。 协作交流:1.分角色合作朗读课文,感受动物们的心理与情绪变化。2.说一说,学完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总结提高:教师总结点评,指导学生完成生字词书写练习,布置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 《咕咚》是一篇短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它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准确识读“咕”、“咚”、“熟”等12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吓”、“怕”、“跟”等7个生字; 2.准确、生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与自主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森林里的动物会被“咕咚”声吓得奔跑,最后又是怎样回复平静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不要盲目跟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识读12个生字,正确规范书写7个汉字。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为什么森林里的动物会被“咕咚”声吓得奔跑,最后又是怎样回复平静的; 2.初步懂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道理,不要盲目跟风。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纸质词卡;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部编本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组卷四)

学校 班级 姓名 ………………………………装……………………………订…………………………线……………………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四年级科学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卷面整洁2分,知识检测98分,计100分) 一、填空题 (每题1分,共22分) 1.声音可以用高、( )、强、( )、悦耳、( )等词汇来描述。 2.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3.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震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 )、( )、( )中传播。 4.人的耳朵分为( )、( )和( )三个部分。 5.声音的强弱可以用( )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 )。 6.像二胡、小提琴、古筝等乐器,是靠( )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 7.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 )。 8.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 ),使氧气进入血液, 同时排出( )。 9.《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中有关肺活量 的数据: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 )毫升—( ) 毫升;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 )毫升—( )毫升。 二、判断题 对的打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每题2分,共20分) 1.爆竹的爆裂声很强,听起来很不舒服。( ) 2.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是通过振动产生的。( )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 4.用两只耳朵听声音与一只耳朵听声音没有什么区别。 ( ) 5.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无关。( ) 6.音高和音量没有什么区别。( ) 7.调松二胡的弦能使它的音量增大。( ) 8.材料不同器乐的演奏效果也不同。( ) 9.人呼出气体的成分和吸入的气体成分差不多。( ) 10.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大身体的肺活量。( ) 三、选择题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4分,共24分)

部编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精品】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 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我们周围的物体 1.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材简析】 《发现物体的特征》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起始课。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是物质存在的具体形式。小学生需要从发现物体的特征开始认识各种材料,再从物质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这个过程是符合他们的认知需要和年龄特点的。在这一课,学生将通过观察和描述特征来探究常见的物体,利用感官观察8种常见的物体,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来观察、描述并记录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l.聚焦 这部分内容有两个问题,前一个问题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后一个问题既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又是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研究主题——观察自己周围的物体并描述它们。这些问题,即可以帮助教师在探究活动开始前调查学生对物体的原有认识,又可以为学生接下来认识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一个观察活动,引导学生对8种常见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教科书首先出示要观察的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可以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描述性词汇。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儿童的语言使之发展成为科学词汇。 接着,教科书提示了科学观察的步骤和方法——选择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进行观察、比较。教科书中的4幅图分别提示了4种比较和观察的方法:通过看,比较颜色或形状;通过闻,比较气味;通过看和摸,比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过掂,比较轻重等等。这些方法将会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从各个方面描述物体,并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活动手册的表格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加以规范和提炼,最后在记录表中呈现科学词汇。必要时,教师要对一些比较难懂的词汇进行解释。另外,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 3.研讨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两个讨论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回顾自己是如何观察物体的。学生可能会说出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即看、闻、摸、掂等,也可能会强调是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比较来观察的。此时,教师可以进步询问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物体的特征的。第二个问题,主要提示学生反思描述物体特征的角度,从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体,比如可以从颜色、形状、轻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进行描述。学生提到的描述物体的角度可能不同于教科书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师都可以将其汇总在班级记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说课稿【新版】

《咕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咕咚》是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写的是一个木瓜熟了,掉进湖里。兔子听见“咕咚”一声,吓得边跑边叫,许多小动物跟着跑,最后野牛拦住他们,弄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原来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这是一篇童话,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二、说学情 学习此课,我们有以下有利因素: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比较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而且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再有我班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课外阅读,学生的识字量较大,这对他们独立认字、理解字义都有很大帮助。也有如下不利因素:通过前几课学习,我发现由于课文较长,识字量增大,在第一课时进行集中识字,学生对生字掌握的不牢固。脱离了文本这个载体孤立地识字,学习效果不好,于是我决定采用分散识字,提高实效性。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上,我将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体悟蕴含在汉字中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接受文化熏陶,对识字感兴趣,“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基于上述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目标确定为: 1.认读12个生字字音,会写7个生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带有“热闹”“逃、跑”字词的重点语句。 3.体验识字的乐趣,产生喜欢汉字的愿望。 四、说重难点 课标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把本课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语气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难点: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活动,知道看、听、摸、问、量等方法都是科学观察的基本方法。 2.在经历观察活动过程中,初步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表达、讨论、记录等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进行科学观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亲历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 能够学会记录和学会讨论。 教学过程 一、看看课文插图。 1.引领学生看科学课本第2页中大树的图片。 问:从图片上看大树,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二、想想曾经所见。 1.组织讨论: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曾经看到过一些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比较:与刚才看图片得到的信息相比,内容丰富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图片所提供的信息是很有限的,如果要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必须选择真实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 三、再看真的大树。 1.如果现在再去看一看真的大树,是不是能够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2.比较:现在再去看一看大树,与刚才我们回忆曾经看过的大树,又有什么区别呢? 3.小结:带着目的去看一棵真正的大树,会比随意地看看的内容要多。带着目的去看真实的事物,才是科学课中进行的观察。 四、实地观察大树。 1.讨论: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你们想观察什么? 2.讨论:怎样做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你打算用哪些方法来观察? 3.小组为单位,实地进行观察,并记录(科学记录本)。 4.小结:交流实验记录。

2.《校园的树木》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二)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学情分析】 作为观察生命体的活动,学生最容易接触观察的莫过于校园里的树木了,因此本课从观察校园里的树木入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体的概念。上一节课解决了科学观察的重要性问题,本课要求学生用观察的方法来具体认识一棵树,并做好较为详细的观察记录,对一棵树进行有序的描述。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部编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2018】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2.观察一课植物3.观察叶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

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 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语文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雨点儿》语文教案 ◆教材分析 《雨点儿》是一篇科学童话,全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告诉学生雨点儿是从云彩里飘落下来的,有了雨点儿的滋润,花更红了,草更绿了。本课内容浅显易懂、生动形象,从儿童的情感世界出发,所以学生特别喜欢。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研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且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此外,课文第一次出现对话,教学要引导学生读好对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会认“数、彩”等12个生字,会写“问、有”等5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乛”,认识3个偏旁“彡、穴、刂”。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识1种笔画“乛”,认识

3个偏旁“彡、穴、刂”。 【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小雨沙沙》,学生跟唱: 2.组织学生说一说听完这首歌的感受。 3.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点儿》。 4.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读儿化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雨点儿有大有小。你们听,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正在说说悄悄话呢! 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纠正读得不对或不准确的字音。 4.教师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①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部编版本一年级科学期末复习全

资料复学期末习一年级科姓名我们知道的植物第1课 . 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植物可以(美化环境),1 有生命、生活在一定环境、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植物的特征:2、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植物有生命、生活在一定环境、需要阳光、空3不会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塑料花没有生命,气、水和营养、会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等(桃树、(柳树)、苹果树)4、说几种你认识的植物:( 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向日葵的生长过程5种子、发芽、长叶生长、开花、结果、枯萎、死亡。 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6物。 7、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 8、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塑料花没有生命,不会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所以不是植物。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2、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3、泥土中还有根 4、观察一棵树: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

观察叶课3第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3、植物的叶由叶柄、叶片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4、叶的观察方法: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如 扇形叶掌形叶卵形叶心形叶针形叶 银杏树枫树杨树四叶草松树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1、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植物是有生命的 3、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4、兔和蝴蝶是‘活'的吗?答: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 5、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1、植物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 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2、植物在四季中会“活”的。这说明它是,生长变化.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0 《咕咚》教学反思

《咕咚》教学反思 篇一: 《咕咚》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听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动脑想想或去实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随别人。在教学时,我力求能够让学生通过品读、表演领悟文章深刻的道理: 1、为了从一开始就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我一开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课文有关的动画短片,同学们看了动画中惊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问:“你都看到了什么?”“看了动画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孩子们都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来,看来,他们真的非常想学习这篇课文呢,兴趣被调动起来。 2、文本的意义,只有在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在教学时我希望着力让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看图想象、即兴表演、动作模仿等活动,让他们能从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引领学生深入课文,使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对话关系,使他们由读文、看图,进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阅读境界。 3、本课故事情节简单有趣,理解起来并无太大困难,但文章篇幅较长,所以我设想采用“集中——发散”的方式,挑出文中所有的对白,制成小>剧本,然后再以读带讲、以句带段。让学生在精彩的表演和丰富的想象中愉快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教这堂课的时候,课前的设计落实得不错,学生对于模拟声音的课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而奠定了学生热情投入学习的基调。在

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课文之后,大家就能够迅速地将文章中的对白找出来组成一个小剧本。学生对于小剧本的表演形式也表现出相当的积极性,并且以句带段,有效地提升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和升华。看得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这堂课也体现出许多问题和不足,希望能对以后的教学起到借鉴作用。注重课堂朗读,但形式不够丰富,在课堂上分角色、分层次的朗读比较多,但是相对缺乏集体朗读,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在进行深入的课文分析之时,因为新课之前的导入让学生们感觉很新鲜有趣,而进入课文分析之后,要让学生从刚才的热烈中投入另外一个冷静思考的氛围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课堂不能永远热闹喧天,安静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现有价值的思考结果,而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给学生积极引导,还要有等待的耐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有趣、高效的课堂。 篇二: 《咕咚》是第二册一篇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内容浅易易懂,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那么,如何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学训练课,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指导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咕咚第一课时教案 咕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咕、咚、熟"等生字,会写"吓、怕、跟"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听到任何事都要多动脑筋想一想,不要盲目跟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了解故事内容。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听到任何事情,要动脑思考或亲自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把一块石头扔进事先准备好的水桶中)听,这是什么声音?(咕咚、咕咚)(板书:咕咚)对,就是这个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多动物呢!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那就和老师一起去森林王国看看吧。1.读一读下面的拟声词。 咕咚叮咚哗啦 汪汪咩咩喵喵二、自主读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不认识的字,猜猜它们的读音。

2.不会读的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确。 3.在描红本上练习书写。同桌互相口头做组词练习。 4.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1)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认读。 (2)教师巡视检查学生写字情况,相机指导难写的字。 (3)课文中共有几个小动物?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给下列汉字注音。 熟()掉() 吓()领()3.加一加,学生字。 口+下= 忄+白= +艮= 者+阝=三、借助插图,学习第1~4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一: (1)小兔子怎么了?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第2自然段) (2)谁听见了小兔子的喊声?(小猴子)它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他一边跑一边大叫:"不好啦,不好啦,'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 (3)"咕咚"是什么? (4)听到他们的喊声,还有谁也跟着跑起来了? 出示:狐狸呀,山羊啊,小鹿哇,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 2.出示课文插图二: (1)根据这些动物们的表情,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大胆想象) (2)引导学生朗读第1~4自然段,体会小动物们的害怕心情。4.有哪些动物听

最新部编版2017一年级科学上 册教案

第一单元 走进科学 第1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