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杨文忠)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杨文忠)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杨文忠)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杨文忠)

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家庭养老模式初探(杨文忠)

时间: 2004-03-29 09:13:02

提要

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以及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冲击,不少人对我国城市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认识发生动摇。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认为家庭养老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需要,而且也是老年人自身特点的需要;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基础,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仍具有养老功能,同时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也为家庭养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因此,家庭养老不仅有其客观必要性也有其现实可行性。最后,本文阐述了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分而不离和居家养老模式。

伴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我国社会正处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型时期。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不断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方向迈进。在这一深层次的变革中,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伦理观念等无不受到巨大震颤,从而使家庭养老面临空前的挑战。家庭功能的削弱,家庭结构的松弛,家庭观念的淡化化作为西方一种时髦的现代意识正在悄然东进。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大大动摇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家庭养老在向社会养老转变。这是社会的进步。于是,不少人对家庭养老模式的认识发生动摇。但笔者认为,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养老模式不仅有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而且仍有其现实可行性,值得提倡与弘扬。而且,只要采取得力措施,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输入新鲜血液,家庭养老不仅不会消失,而且还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家庭养老的客观必要性

(一)家庭养老是我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当今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发达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为之提供了强健的“肠胃功能”,使它能够将人口老化带来的问题逐步“消化”。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经济条件的先天不足,解决养老问题,难以效仿西方发达国家由社会包揽、采取全面社会养老的模式。

我国目前人均收入水平不仅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只能是属于中下水平。即使到2000年达到小康,也只能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水平。目前,我国的年平均国民收入只有300—400美元,仅相当于西欧一些发达国家19世纪末的水平。这样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无法投入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障,而必须根据我国国情继续提倡和弘扬家庭养老。

(二)家庭养老是完善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需要

虽然我国各城市都推行退休金制度,但这种养老保障的覆盖面是很小的,因为退休金制度是以全民所有制的职工为主要对象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各种用工制度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但原有的养老保障制度主要局限于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与城镇部分集体所有制企业,而城镇其他所有制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劳动者被排斥在社会“安全阀”之外。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企业面临着关、转、并、停的局面,有的甚至连工资都无法保障,更不用说养老金了。因此,养老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也必须适应这一形势,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模式,包括家庭养老模式、国家社会养老模式,公寓化养老模式等。这一体系的建立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情。因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发展养老事业,任何一种单一的保障都不能成为唯一的形式,只有动员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力量,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国家、集体、家庭

相结合的养老保障体系,才能真正使各阶层、各职业、各地区、各家庭背景下的老人安度晚年。现实告诉我们,在现阶段乃至在今后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我们还必须弘扬家庭养老,衽家庭、集体和国家三结合的养老模式。

(三)家庭养老是老年人自身的需要

家,从来就是中国人幸福的伊甸园。对老年人来说,家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一般而言,家庭养老的内容包括经济供给、生活服务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由经济供养转向着重于精神慰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加强,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年人的经济赡养基本不成问题,但他们晚年生活的孤寂寞却是不容忽视的。而提供这种情感支持的正是家庭成员。因此,现在的老年人不仅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生活照料者,更重要的是看成是情感交流的对象。

据调查,在我国有95%的老年人不愿住养老机构,即使是孤老,也有80%的不愿去敬老院。在他们看来,养老机构环境再好,生活条件再优越,也不如在家里生活舒服和称心。可见,家对老年人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倡家庭养老正是为满足老年人这一自身特点的需要。

二、家庭养老的现实可行性

虽然充满田园诗风格和牧歌情调的祖孙同堂的大家庭已开始败落、解体,家庭观众在淡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在日益削弱,但“孝”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因此,家庭养老在我国目前仍有其现实可行性。

(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我国,历来有敬老、尊老的优良传统和家庭养老的制度与风尚。几千年来,儒学的核心“孝道”对于形成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的“孝”包括尊敬和赡养父母,其核心是“善事父母”,在家行孝,出门尽忠。孟子继承孔子的“仁本思想,认为“孝”的推广就是“仁”,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帮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孝”思想的合理部分,它代表了人类的天性,顺应了自然规律,教化了后世的中国人,成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虽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的家庭观念开始淡化,但古代文明源远流长,“孝顺父母”这一优良传统根深蒂固,美满的婚姻和温馨的家庭仍被看成是老年人长寿、晚年幸福的重要因素,“反哺”的习俗仍然是我国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在家庭中晚辈对长辈的赡养、照料是天经地义的事;多数老人仍以能同子孙一起生活为最大的幸福和享受;社会仍以孝敬长者、赡养老人为高尚品德。所以,家庭养老的存在与发展仍有思想基础。

(二)转型时期的家庭结构仍具有养老功能

现代化的在潮虽然使中国的家庭结构与功能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但这仍然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和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家庭在过去和现在都是老人顾养天年的重要场所。家庭是关心老人、赡养老人的园地,是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多数老年人有退休工资,他们的经济保障不太成问题,但他们晚年孤独与寂莫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照料问题却不容忽视,对他们的赡养主要是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安慰。在家庭中,子女与老人,经常交流思想和感情,可使老人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感情更充实、更加满足。家庭成员了解老一辈成员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能够照顾的更全面、更周到。因此,家庭作为提供感情和心理需要的最基本单位是养老最理想的场所,也是其他任何机构所不能替代的。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导致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弱化,但中国的核心家庭尽管外部表现出现代性质,但内部却囿于传统。家庭的外在性质主要源于西方文化的渗入以及西方家庭制度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未使我们抛弃本知所固有的社会文化牺牲。因此,无论是传统大家庭,还是现代的核心家庭,只要家庭存在,家庭的养老功能就不会消失。

(三)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为家庭养老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家庭养老模式之所以持续到今天并仍有现实可行性,是与我国历代朝政的支持和鼓励分不开的。为了确保家庭养老的格局,我国历代朝政都在孝梯上提倡家庭养老,把侍奉老人作为子女的基本义务。《礼记.礼运》篇记载:“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子其子,货力为家。”这就是把养老的作用,对家庭养老一直采取支持和鼓励的政策。我国宪法、婚姻法、继承法都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这就使家庭养老拓宽渠道。对于那些三代或多代同堂而住房紧张的家庭,政府给予优先分房或补贴盖房或减免房价等。单位在分房时也旅行或生病暂时不能照顾老人,特别的护理老人之家可以代替作短期护理。

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充分发动各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及有关职能部门,把尊老、爱老、养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开展,大力开展“敬老工程”、“夕阳工程”。在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都成立“社区服务中心”、“青年志愿者”队伍、“上门服务小姐”、“托老所”、“老年饭桌”等,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这样,老年人就能在祥和的社会氛围中安度晚年,在他们最满意的家庭环境中享受天伦之乐。

三、社会转型时期家庭养老的两种新形式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的家庭养老模式不仅有其存在的理由,而且也有现实可行性。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必须实行改革、使家庭养老在新时期内具有新的内涵、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形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养老模式的路子。

(一)分而不离模式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由于核心家庭的增多,空巢家庭也相继增加,分居养老比例也有所增高。与子女同居的家庭养老模式正向分居的家庭养老模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加强,享受退休金的老人将越来越多,老人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摆脱了对子女的依靠。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老人基本上达到了自养的水平,代际间完全可以互不依赖地独立生活。这是子女与老年人分居独立生活的经济基础。从实际生活看,分居可以使老年人在生活起居、饮食娱乐等各方面随心所欲、自由选择,可避免代际之间发生冲突;另一方面,分成了使彼此间更加依恋,子女常看望、孝敬老人,见面倍觉亲热,可增进子女与老年父平的亲密和睦程度,保持良好的代际关系。

中国传统的联合大家庭正在解体,两代人在经济上基本自立,分居单过。但也不会像西方社会那样代际关系变得“淡如水”,而仍能保持代际之间密切联系的传统模式。父母不仅抚育子女成人,还帮助其成家,支持其立业,照顾第三代。虽然两代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一致,但他们以亲情架起理解的桥梁,通过物质上的互济、频繁的接触与联系、精神上的互慰,两代人将会继续保持较为和谐、愉快的关系。子女每逢节假日或下班闲暇时间看望老人;老人生病或遇到困难时,也能得到子女的照料。晚辈的关怀,使老人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在中国城镇,一般来说,老人对子女很少提出物质上的要求,他们多数不需要经济赡养。但子女仍愿尽孝心,在经济上或以物或以现金资助老人,作为对老人养育之恩的回报。而老年人虽然收入不高,却尽量省吃俭用,将余下的钱物用于子女或第三代人身上。这种子女赡养老人的模式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这种中国特色的分而不离的居住方式,在我国家庭养老中是比较协调、比较完美的家庭组合新形式。

(二)居家养老模式

目前,我国无论城乡,大多数老年人都生活在家庭里由家人照料日常生活,这也是多数老人所期望的。但是,老龄化的加剧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执行,对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许多老人无法与子女同住享受子女的劳务养老。一方面,随着高龄老人的增加,患多种老年疾病和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数也将增加。他们需要更多的劳务服务,而家庭不堪承担,必须由养老服务社会化来取代。另一方面,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尤其是“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出现,使家庭的劳务养老功能十分脆弱。到21世纪初,我国7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都将陆续进入婚育期,城市绝大多数家庭将成为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结构。到那时,即使子女主观上愿意和老人生活在一起,或提供帮助和照料,客观上已很难做到。养老的困难使人们不得不呼吁依靠社会综合养老,即希望老人在不脱离家庭的情况下,又能得到社会各种老年事业的帮助,像生活在大家庭中那样的半社会半家庭式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提出来的。居家养老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其基本内容是:劳务养老由社会承担,精神生活养老由家庭承担,物质方面养老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这种模式能让老人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因为家庭所具有的提供感情和心理支持的功能,是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或机构不能替代的。让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靠近他们的亲朋好友和睦邻,同时开展社区老年人服务工作,向家庭提供各种设施和劳务,这样能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生活的社会性、自立性,减少因环境变化而产和的消极影响。在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能在短期内建立大批社会福利设施一安置老年人,即使今后社会保障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要考虑到多数老年人希望在家居住的愿望。因此,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对减轻国家负担,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的不足,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居家养老模式的形成,将会使我国的养老事业大放光彩,也将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又一大特色。

注释

①秦素萍:《家庭作用浅析》,载《学海》1994年第5期。

②唐仲勋、叶南客:《中国养老方式变迁及其对策》,载《学海》1994年第6期。

③《老龄问题研究》,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83年版。

④袁缉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对策》,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⑤张敏杰:《中外家庭养老方式比较和中国养老方式的完善》,载《社会学研究》

1994年第4期。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农村养老模式研究 摘要:人口老龄化或老化反映的是人口年龄结构的一种动态变迁过程。当总人口中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升高,而其他年龄组的人口比例相应降低,这一过程就成为人口老龄化。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农村许多老人无法安享晚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而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安全隐患时有发生、情感生活缺失,这些都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本次暑期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通过不断鼓励老人调节好心态并积极参与社会;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建立农村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农村养老制度,兴办养老福利事业,来引导老年人树立现代生活理念,真正地使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家庭老龄化养老保险养老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由于中国人口转变快,在人口的数量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时候,就要面临着人口结构的老化,而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光是比例问题,同时还包括数量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 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 75%以上。人口老龄化给农村家庭带来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 目前为止,中国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表现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基本再无其他活动。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即能够从事一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子女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古语说,养儿防老,其实,对于大多老人来说,无论是生活中有无困难,都离不开子女。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前途 未来几十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乡迁移、核心家庭的出现及产业结构调整,将引发家庭照料提供者的减少,家庭对老年人保障的能力与愿望的减弱,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难以为继,其必然向社会化养老方向发展。 (一)现代化进程使养老结构发生变化 1、主体需求变化 (1)人口预期寿命的提高,导致了一个老龄人口阶层的出现,并使老年人口的生活日益形成社会问题;(2)从健康状况统计中发现,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伴随着带病期延长的出现,相应增加了在养老期间对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需求;(3)劳动力劳动寿命缩短。

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

社区照顾:城市养老模式的第三条道路 何雨1王振卯2 (1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南京210093) (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生南京210013) 摘要:针对老龄社会来-临中国沉重的“未富先老”养老压力,本文提出了新型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可以成为当前及未来中国解决养老问题“第三条道路”,分析了“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含义、缘起以及中国选择“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必然性,并提出“四三二”立体化城市“社区照顾”养老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i社区照顾;养老模式;老龄化社会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09)0l一0096—05 社区照顾的背景与缘起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中国65岁及其以上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这标志着在2000年前后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联合国相关机构认为,在2020年到2040年期间,中国老龄化人口将从11.5%急剧升至21.4%。李浩等预计在2020年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80岁及以上老年人VI将达到3067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37%。【l】与瑞典、El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进人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已经1—3万美元相比[2J,中国面临着“老龄社会”来临带来的“未富先老”的巨大养老压力。 老龄社会、高龄社会的来临对当前中国城市养老主要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其一,“反哺”式家庭照顾(FamiliyCare)养老功能在不断弱化。“反哺”式家庭照顾养老模式指的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主要是配偶、子女、孙子女和其他亲属等)向其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父辈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供经济供养、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与安享晚年的养老模式。当前,城市家庭结构呈现出鲜明的微型化、核心化趋势。家庭模式核心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在居住空间上呈现出代际分离特征,而这种空间上的隔离直接弱化了成年子女照顾老年父母的功能,特别是成年子女们忙于工作、事业,更使得照顾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调查,有33%的中青年人认为照顾老人有困难,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工作压力大没时间。L3J 其二,机构院舍化照顾(InstitutionalCare)养老面临两方面的困境:即一方面社会养老机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高达1.3亿人,而全国只有4.2万多所各类养老机构,所拥有的床位不到100万张,只能为不到l%的老人解决住房问题,这与发达国家的养老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数的5%至7%相比相差甚远。此外,社会性的养老机构设施不健全,缺少完善的服务机制和生活设施,特别是在低端的社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我国养老模式类型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老年人口数量也居世界首位;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儿女的职责,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子女们工作、学习等需要离开家,空巢老人也急剧增加,传统农村养老模式受到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结构核心化、土地被征用等的冲击,农村养老在物质供养、精神照料和生活照顾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在新形势下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农村现有几种养老模式及其利弊 一家庭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模式是中国最古老的养老方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子女、配偶或其他直系亲属为老年人提供经济、生活和精神照顾,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养老的实质是由谁来提供养老资源,这是区分养老方式最重要的标准,同时也可以看出,家庭养老是相对应于社会养老来说的。因此,从实质上来说,家庭养老是指由家庭成员提供养老资源的养老方式和养老制度。 家庭养老模式的优势 1、家庭养老是一种环环相扣的反馈模式。在经济供养上,家庭养老是代际之间的经济转移,以家庭为载体,自然实现保障功能,自然完成保障过程。父母养育儿女,儿女赡养父母,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予以反馈的模式在每两代之间的取予是是互惠均衡的,在家庭单位内形成一个天然的养老基金的缴纳、积累、增值以及给付过程。 2、家庭养老促进代际交流,给予老年人精神归属感。家庭与老年人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于中国老年人,尤其如此。家庭是老年人毕生精力和努力的结晶,保留了老年人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使老年人感到安全和对亲情需求的满足,满足老年人“叶落归根”的心理。老年人更多的是从子女身上获取那种情感慰藉,“儿女孝顺,含饴弄孙”是中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最高理想和最大精神寄托。 3、家庭养老降低社会成本。与社会养老相比,家庭养老是把这个社会的养老负担转化为子女的负担,一旦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不能兑现,可以规避社会养老在基金管理方面的风险,同时也不存在服务和交易费用支出问题。

城乡养老模式及养老配套设施一体化研究初探

城乡养老模式及养老配套设施一体化研究初探 发表时间:2018-08-30T11:27:02.01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0期作者:梁媛媛[导读]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工业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也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城乡一体化提上日程,要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的重点应该讨论城乡养老金问题。现今,城市的养老模式已经十分多样化,有家庭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家庭与社会相结合等一系列养老模式;而在农村地区则最好选择家庭养老的模式。文章回顾了有关城市养老设施和环节的标准,并指出了这些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了相应的修订措施。最后,针对城市和乡村的养老设备规划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城乡养老模式;养老配套设施;一体化;研究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工业行业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这也使得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现今,我国很多城市都存在着公共服务设备以及养老设备短缺的问题,之前的养老方式也必须进行改革。之前我们都将城市作为发展的重点,最后使得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老龄化问题。现今的经济发展中,希望借助经济新常态来促进城市化城市的发展,这样可以更好的解决因老龄化问题而造成的经济、工业发展困境,更好的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现今养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养老方面的不足 现今我国城市养老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点:①养老模式不够多元化,大多数家庭使用的都是家庭养老方式;②老年家庭住房和老年人的社会福利都严重的匮乏;③老年人没有办法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④外界的各种环境、设施等都未结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进行相应的设计。 (二)农村养老中的不足 农村养老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可归结为以下四点:①养老模式缺乏多元性和丰富性;②农村地区没有很多的养老机构且这些养老机构的功能十分简单;③没有结合农村地区养老的特征配备相应的人员,工作人员不充足;④农村地区的财政一般都比较匮乏,因此很多养老机构都很简陋。 二、如何改进养老模式并提升养老设备的质量 (一)养老模式的改进 1、城市养老模式的分析 在城市中,家庭养老模式依然是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种模式是将家庭作为主体,家庭成员负责照顾老人并进行精神方面的沟通。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在老年服务方面不可能投入太大的成本,而我国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因此,无法实现社会养老之前只能将家庭养老作为主要方式。不过,家庭养老也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因此我们应不断克服这些问题和不足并鼓励老人选择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就是将老人送到各个养老机构中,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照顾老人,其优势有:①老人会有更多同龄人的陪伴;②养老机构中的医疗、娱乐设施等都更为齐全。其缺陷有:①老人需要远离自己的家庭,无法获得家人的长期陪伴;②有很多养老机构的水平十分低下,居住条件不好且对于机构内的工作人员缺乏统一的管理。 作者的观点是:机构养老应当是今后解决养老问题的最有效方式,因此必须积极推广这一模式,并对养老机构进行更为严格的监管,以促进其整体质量的提高。社区养老是处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方式,这一养老模式除了可以使老人能够经常和家人相处,而且也能使老人有更多自己的同龄人作伴,可是我国传统家庭理念的影响决定了这种养老方式不会成为主流养老模式。 2、对于农村养老模式的分析 分析我国的国情不难发现,农村养老有着自身的显著特征。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大,这便使得在农村几乎都是家庭养老方式。而农村的老龄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农村地区应该积极发展社会养老的模式。 3、各种养老模式的综合分析 作者认为近几年,城市养老中应该还是家庭养老模式占较大比例,但在远期却会演变成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农村地区实现这样的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不过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演化也是必然趋势,会慢慢的从家庭养老变成社会养老。今后我国在发展养老模式时,应该把握好以下两个重点:首先,在近几年,城市以及乡村依然应该积极的发展“以居家养老”为主要的养老形式,但从长期来看,则需要积极的发展“社会养老”的养老模式,这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并更好的和国际社会接轨。②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完善我国养老设施标准,最好能够结合城市和农村的实际情况设立差异化的标准。 (二)如何进一步完善养老设备 1、养老设备配套标准评估 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针对老年人用地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A22属于老年活动设备,A6属于社会福利设备用地,主要是为了满足服务以及慈善类机构的需求,这类机构有福利院、养老院等,A51则属于社区卫生等医疗部门用地。这一套规范虽然对大面积的社会福利用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可是对于具体的老年人福利设施却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便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对于养老空间的需要。 《镇规划标准》中要求在中心镇地点可设置养老设备,但是很多乡镇却并未将这一标准落实到实处,很多镇内都没有设置这一项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也结合城市的规模确定了具体的用地面积,不过并没有对设施的类别进行具体的规定,无法很好的规划整个养老空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包括了养老院、托老所、社区服务中心等各种老年公共服务设备,并对于用地的面积、工程的规模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现今我们在进行老年设备规划工作时,并没有将这一规划作为科学的根据。作者将各种规范标准都展开了综合分析,并针对城市乡村的养老设备规划制定了更为有效的建议。

国外养老模式研究

探索争鸣 2013年7期(上) 61 国外养老模式研究 符敏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湖南 同德 415000) 摘 要:在西方社会中,与中国社区养老最相近的做法是“社区照顾”。主要是指通过动员社区资源并运用社会人际关系资源对老年人开展服务,使老年人不脱离所生活的社区,在社区内接受养老服务。本文针对西方典型国家的养老模式进行分析,并总结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以对中国的社区养老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区;养老模式;西方发达国家 养老服务的社区照顾模式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后被众多的欧美发达国家所借鉴,成为了解决养老问题的首选模式。养老方式正逐渐从机构养老向社区居家养老转变,一些国家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非常高,其中英国为95?5%,美国为96?3%,日本为98?6%,菲律宾为83%,越南为94%。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在国外居家养老的社区服务一般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英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践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即“社区老年照护服务”。到70年代,社区照顾在英国已经成为养老的普及模式。9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这些法令都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西方所推行的居家养老是以社区照顾作为居家养老的补充,西方学界主张大力发展社区助老服务,从而为居家养老的老年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强调,应该设法让年长者能够尽量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独立生活,并且建议社会福利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向老年人提供全面的服务,1992年联合国通过的老龄问题宣言强调,以社区为单位,让老人尽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在国外,社区养老不仅强调理论创新,而且强调实践应用;不仅把老年人作为群体关注,也把老年人作为个体关注;不仅有宏观层面的指导理论,也有微观层面的操作方法;不仅重视被照顾者,也同样关注着照顾提供者。 二、国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模式 (一)英国的社区照顾养老模式 英国人的平均寿命在上世纪时,男性为49岁,女性为52岁。而全英老年人仅为180万,老龄人口比重只有4.7%。目前,英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超过10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75岁以上的老年人有370万。面对逐日庞大的老年人群,英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养老问题纳入社区,启动了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 英国关于社区照顾有明确的法令指出,为使老年人尽可能的独立要在社区内为养老群体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照顾。主要是指老年人在家就能接受由家人或者邻居或养老志愿者提供的养老帮助。具体包括:第一,物 质支持,如提供所需食物、安装保健设施、税收减免等。第二,生活帮助,如打扫卫生、帮助老人购物、照顾不方便老人的起居等。第三,专业培训,如教老人了解及学习简单的治病、护理知识及传授养生之道等。第四,整体关怀,指以改善养老群体的整体生活环境为目标、发动周围资源予以支持等。从运行模式看,英国社区照顾的主要特点是依托社区、官办民助或民办官助。不管哪种方式,政府都发挥着主导作用。表现为制定社区照顾的相应法规政策,并组织予以实施;兴建社区照顾设施及维护,聘请养老服务人员,开展社区照顾工作;为民间社区照顾事业提供财政支持、监督检查民间组织和私人机构开展社区照顾的工作情况等。除此,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发挥着骨干作用,它们接受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承担社区照顾任务,并组织广大志愿者无偿低偿地开展社区照顾活动。此外,英国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大量的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性老人服务机构,以弥补社区照顾模式的不足。社区照顾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对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它不仅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的优点,更强调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和照顾,在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的同时,真正体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二)美国的居家养老援助模式 在20世纪,美国老年人口迅速增长,1999年,美国65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数迅速升至3460万。同期,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也从1/25跃升至1/8。在1990至2020年期间,年龄在65一74岁之间的人口数预计还会增长74%,美国百岁老人的人数显著增长。1990年,美国有37306名百岁老人,2010年将增至131000人。 美国于1981年正式实行以医疗服务为重点的社区服务计划,为符合医疗补助资格在家养老的弱势老年人提供家庭护理。该计划主要包括病历管理、成人日间照顾、家庭健康扶助、个人照料、杂务服务等。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家庭保健中心,美国的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家庭保健中心为在自己家中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及护理服务,收费标准视服务项目而定。第二:托老所,这种机构都是非盈利的社会福利事业,由市政府委托社区管理,其日常活动通常是以恢复性训练为主。美国的托老所与其他行业一样竞争激烈,办得越好,社会的声望越高,以此吸引人们的捐款。该机构为那些与子女或其他亲属住在一起,但白天要照看的老人或残疾人士设置。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及关怀,供应早午两餐,开放时间一般为周一到周五,上午8点至下午5点,收费每日5一65美元不等,或根据低收入者的收入酌收一定比例的费用。第三:老人活动中心,除为老年人提供养老午餐外,还组织文化、娱乐、教育、旅游等活动。第四:免费教育,各社区大学都有义务接收65岁以上老人的免费进修,但没有学分,不发毕业证。第五:志愿者服务,大多数社区都向老年人提供充当志愿者的机会,老年人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去帮助他人。美国政府还帮助社区建立志愿者工作方案,老人的社会福利服务的实施主要由志愿者来完成。此外,一些大中城市的私营公司开始建造居家援助式老年公寓,供家境比较富裕的75岁以上的能够自理老人选择,入住老人不需要24小时的医疗照顾,有专门的服务人员上门打扫室内清洁,或提供穿衣洗澡和膳食服务。 (三)德国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德国的老年护理方式首选家庭护理。护理经费由长期护理保险筹资和支付,除少数人外,所有参加医疗保险的公民都要投保长期护理保险。此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私人保险两类,分别覆盖人口的90%和10%。保险资金由政府、企业、个人和医疗保险机构四方负担,政府负担1/3以上,企业与个人负担较小。护理服务由独立的盈利或非营利性机构提供,两者约各占50%。凡申请家庭护理或入住老年护理院的老人,须由本人或家属提出申请,保险公司根据老人身体系统功能状态、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等进行评估,并定出护理级别。护理机构根据不同级别提供相应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有基础护理服务、家政服务、陪伴服务、暂息服务、医疗器械提供、房屋改建等。其中,凡从事家庭护理的人员必须是老年护理培训学校毕业并具有“老年护士证书”的护士,或为护士学校毕业并具有护士执照的护士,具有专业知识水平。 (四)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日本的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由市政府设 061

城市老人养老护理的5种模式

城市老人养老护理的5种模式 随我国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多,许多不同模式的养老护理方式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城市老人的养老护理模式主要有:老年护理院、养老院、家庭病床、居家养老和社区照顾5种模式。1老年护理院 老年护理院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体居住,并且具有相对完整的配套服务设施机构。 但是这种养老护理方式经济费用高,无论是给老人还是其子女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而且在老年护理院里老年人没有家的归属感,并且伴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所以说老年护理院也未臝得多数老年人的青睐。 2养老院 养老院又称敬老院,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福利性组织。这种养老护理方式一般适于经济收入不乐观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养老费用基本由国家承担,提供给老人基本的生活保障。 某些养老院缺乏相对完整配套的医疗服务设施,对于慢性病多发的老年群体而言,无疑是一种缺陷。所以相对于当今的现实而言,这种养老护理模式是不为提倡的。 3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指医疗单位对适合在家庭条件下进行检查、治疗和护理的某些患者,在其家庭建立的病床。家庭病床特别适用于老年人,因为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需要长期的治疗与康复,而家庭病床既能解决这种需求又能解决经济费用,具有方便、经济、环境熟悉的优点。但是家庭病床增加了子女的负担,尤其是对于现代“四二一”式的家庭。对于家庭小型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而言,家庭病床模式的养老护理似乎背道而行。况且家庭病床在养老护理方面还有待于完善。 4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即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养老服务为外围,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6]。居家养老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方式,具有经济、实用、灵活、相对专一等特征,多适于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与护理。在这种养老护理模式中,社区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心理咨询、医疗护理等服务,并且与老年人联系方便、及时。 在我国许多城市居家养老护理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例如:在宁波海曙实行的“政府购买服务”,即由当地政府出资,向非营利组织——宁波海曙区星光老年协会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落实居家养老人员,每天上门为辖区内600余名高龄、独居的困难老人服务[7]。这种新兴的养老护理模式,目前适于我国人口老龄与高龄化趋势,同时也被人们所青睐。 5 社区照顾 社区照顾是被西方国家广泛运用的概念。苏珊特斯特认为:最广泛的社区照顾包括室内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机构服务、日间照顾服务,以及有助于保证老人生活质量的社交的、休闲的和教育的设施等等。换句话说:社区照顾包括了对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顾[8]。我国目前城市老人的“社区照顾”界定为:自国家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区为依托,为满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难的城市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需求而提供的养老服务。 这种老年人的养老护理模式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护理方式而探求的适于中国国情与老龄化现状的一种养老护理方式。具有社区照顾功能的全方位性、社区照顾资源的多元性等优势,与居家养老相比更为系统与全面,与政府的扶持功能更贴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它更适用于所有城市社区的老年人养老护理。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doc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 2020年4月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关键词:养老,本科,农村,模式,我国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简介: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结语参考 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本科)本文内容: 题目: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研究 目录摘要(详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二、家庭养老模式存在与延续的原因三、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出现的挑战四、社会养老模式与家庭养老模式的综合使用(一)强化家庭养老模式(二)提高社会养老的效用 结语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家庭养老历来是中国养老模式的主流模式,历年来研究它的学者很多,通过笔者的文献研究发现,发现中国农村家庭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和养儿防老。形成这两种养老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经济原因: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方式。价值观念: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孝道观念。客观原因:社会保障水平低。但是现在家庭养老功能面临弱化的趋势。在综合各家观点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建议有三个。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加强传统孝敬道德教育。健全社会养老体系。关键词:中国农村家庭养老养老模式社会养老正文:一、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两种模式中国是一个以家庭养老为传统养老模式的国家,当前在农村家庭养老依旧是主流形式。研究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相关问题的学者很多,因此笔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中国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土地养老与养儿防老。土地养老模式是指农民(劳动者)和土地(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得物质产品,换取经济收入,供养老人和自己的方式。土地保障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养老方式,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物质保证,具有基础性地位;农村居民养老依靠土地经营收入、农地转包报酬以及政府的征地补偿等多种方式得以实

养老商业模式 全球最全的养老模式

国内外20种养老模式 中国老龄化到来时刻,你准备好将来如何养老吗?哪种养老方式最适合中国?如何有效的整合资要源把中国养老和谐有序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多少种养老模式可以选择呢?这是目前中国比较合适的20种养老模式: 1、机构养老 包括养老院、养老公寓等多种情形。喜欢过群体生活的老年人,尤其是孤寡老人居住于养老院,或组建大型的老年社区,组织大量的老年人自愿前来入住,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专门化服务,机构养老将是未来养老的一大主体方式。 适合人群:喜欢热闹的单身老人。 2、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适合人群: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中国老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 3、居家式社区养老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居家养老弥补了家庭养老的不足,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适合人群:子女工作太忙照顾不到,又不想离开家的空巢老人。 4、乡村养老 乡村的空气新鲜,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廉,吸引了众多的退休老人前来养老。有的城市老人本来家乡就在农村,退休后是叶落归根;有的老人是收入低,居住城市感觉生活成本昂贵,故希望在农村养老可生活得轻松些;有的老人喜欢贴近大自然,终日种草养花,爬山嬉水,整日与大自然做伴也是人生一大乐趣,所以催生乡村养老这一养老模式。来源:中国敬老院网 适合人群:“树挪死,人挪活”,这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一些老年人虽入晚境,但生命的韧度不减,常想换个地方换个活法。无疑,乡村养老的多种新型模式,对这样的老年人诱惑多多。 5、以房养老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规划研究与实践

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模式规划研究与实践 式的内涵进行解释与分类。分析探讨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中存在的三大问题。以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核心区为例,提出从设施配套、市场运营、活动体系三方面进行的创新实践。总结得出养老产业城模式在满足老年人多样需求及产业发展方面都较为理想,应是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关键词:医养结合养老产业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 1.医养结合成我国健康养老发展新趋势 1.1高龄化、空巢化的老年人口发展趋势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的及以上人口人总数为1.18亿,占人口总量的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其中85岁及以上的高龄人口总数约为2000万,占总口总量的1.57%,比2000年的人口普查上升0.62%。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2014)表示,“2000-2010年城镇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农村由37.9%升到45.6%;65岁以上独居、空巢老人数量,将由目前5000万增到2050年的近2亿。”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人口发展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正逐渐加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失能的风险逐渐上升,对护理型养老机构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2医养结合成解决养老难题新思路 自《国务院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

号)等政策文件发布以来,“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备受关注。传统养老模式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人一旦患病,不得不经常往返于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既耽误治疗,也增加了负担。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有助于解决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的“硬伤”。 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内涵 2.1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特征 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强调老年照顾中的医疗和照护两个方面,并将医疗放在更重要的位臵上。区别于传统的生活照料养老服务,不仅包括日常起居、文化娱乐、精神心理等服务,更重要的是包括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诊治、临终关怀等专业医疗保健服务。需注意的是,“医养结合”中的医疗必须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不是简单地打针吃药的医疗服务,而是应当达到一级医院及以上的医疗水平,要具备健全的科室和诊疗项目,硬件上有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软件上有足够具备资格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护士。 2.2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分类 2.2.1“医养融合”模式 一般由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机构和具备养老功能的医疗机构演变而来,是最常见、最基本的模式,分为医疗区和养护区两大功能。老年患者在疾病的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医疗区接受治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模式分析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71%,农村老人约占全国老人的75%以上。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比城镇老人更为艰难。老有所养,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学术界和各级政府开始关注的课题。近年来,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滞后相适应,农村养老保障体制也自然游离于社会保障网之外,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97.6%的老人依靠家庭养老,而依靠退休金和集体养老的老人仅占 2.34%。人口老龄化给农民家庭带来的负担,抑制了农村消费和农民的购买力,也阻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改革的进行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中国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现状和局限性 中国农村老人与城镇老人的显著区别在于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而且农村老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极少,他们因年老疾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来源只能完全依赖子女,经济上靠子女供养,生活上靠子女照料,没有其他出路。目前,农村老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多代同堂型,既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老人与子孙同吃同住,共同生活,生产生活中的事物主要由子女决定,老人除了做点家务或照看孩子外,别无其他活动。有的家庭则沿袭古老的家族管理习俗,由老人做主,子女很少有个人财产。另一种是分居赡养型,既能够从事一

般家务的老人和子女分开居住,老人的责任田和口粮田交给子女耕种,生活费用由子女供应,女子定期把生活用品或现金交给老人,他们一般居住较近,感情联系较为密切。再一种是独立生活型,既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依靠承包田种植或家庭养殖等方面的劳动收入来养活自己。但老人一旦丧失劳动能力,这种生活方式就难以维持了。 家庭养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伴随着古老的农业文明而出现的。在原始社会里,老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那时候为了保存种群的生存和延续,老年人和无行动能力的人会被很残忍地杀害或遗弃。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剩余的生活资料足以养活老年人,赡养老人的孝文化才有了物资基础,而且在农业社会里,简单地耕作方式使老年人的经验和智慧受到尊重。社会统治者为了通过控制家庭而控制个人,把孝文化推崇到很高的位置,孝顺父母和家庭养老就逐渐成为基本的社会规范,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义务和责任。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受利益的驱动,传统的孝文化观念和家庭养老方式开始日益瓦解,子女虐待老人和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不断上升。据《中华老年报》报道,山西省有关部门近4年接待来访的老人2万多起,在侵犯老年人利益的案件中,赡养权受到侵犯的比例最高,得不到家庭赡养的老人多是高龄、多病的农村老人,而这些老人恰恰是最需要照顾的。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地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收入较低,供养老人对中年夫妇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这时子女往往会更看重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是遵从传统文化的要求尊老养老。

国内养老几大模式及利弊分析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据统计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亿,占总人口的%,老年抚养比为%;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亿,老龄化水平达 %,老年抚养比将上升至%。而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这些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城乡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 与此同时,中国虽然GDP总量居全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却在80名以外,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赤裸裸的数据直观地告诉我们:我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却同时面临着未富先老,孤独空巢的窘境。 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成为了当下关注度最高,也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如何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也成为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方向。 在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逐步形成了以下几种养老模式: 一、居家养老 1、定义 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传统的生活习惯,选择与家人居住在家庭中,而不是入住在养老机构或养老社区内,安度晚年生活的传统养老方式。 2、服务内容 还处于最原始的“养儿防老”的状态,基本没有医疗养老服务,主要依靠家庭成员的协助护理和老人的自我护理,广泛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农村、普通的家庭中,是目前中国最常见的养老方式。 3、优点 (1)以家庭亲缘为纽带,满足中国家庭三代同堂、承欢膝下的美好夙愿,保留了传统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加之,当前中国养老“未富先老”的现状决

定绝大部分长者退休收入较低。因而,中国长者大多选择居家养老模式。 (2)养老支出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不是很大。 4、劣势 (1)老年人缺失专业的健康服务和护理服务 (2)子女在护理方面的负担很重,加上很多子女由于工作忙,基本没有时间照顾老年人,因此老人精神上难以获得慰藉,健康上得不到有效护理。 (3)现在的空巢老人将近一半,很多居家养老基本处于老人自我养老的窘状。 5、适合人群 由于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高龄老人和对到养老院和护理院养老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或顾虑的老人。还有适合家庭成员有充裕时间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或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差的家庭。 二、社区式居家养老 1、定义 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和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点在于服务是由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所提供的,而不是由家庭成员所提供的。社区式居家养老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主流的养老模式,也是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2、服务内容 (1)提供“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 (2)提供日托或全托服务。日托是指白天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生活,晚上回家休息;全托指全天生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长者。 (3)提供文体娱乐服务。如设有阅览室、棋牌室、组织老人调广场舞、健身操等。

中国传统养老模式

中国古代传统养老模式——养老靠自己 北京中医药大学宋天彬 (摘要) 一、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养老靠自己。 二、未雨惆憀,广泛进行健康教育,从儿童、少年、青年、中老年抓起,做到健康老龄化。 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大讲养生之道,夯实健康四大基石。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中国的人口老化速度快、规模大,引起举国上下乃至整个世界的关注。中国是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不仅历史上将“养儿防老”视为天经地义,即使进入现代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选择。但是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中国正全面迎来“4、2、1、家庭”时代、“空巢老人”时代,社会老龄化提前,是所谓“未富先老”,养老形势十分严峻。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共有1.78亿60岁以上的老人,但截至2010年,只有314.9万张养老机构的床位,就是说:每60个老人要去争抢一个养老院床位。很多老人并不喜欢住在养老院。有调查显示,我国城镇、农村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比例分别为11.3%和12.5%。然而,当老人不能自理时,除了养老院,他们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呢。 针对日趋严峻的养老问题,2008年2月21日,由全国老龄委、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劳动保障部等10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公布。但是从长远来看,扬汤止沸是不够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健康老龄化的问题。 尽管养老方式多种多样,无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公寓养老”和“敬老院养老”等等,根本上不外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这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中国古代传统养老模式似乎就是居家养老,遍查古代有关养生、养老的文献,就是这样一种模式,这与传统的孝文化有关。但是仔细推敲这些有关文献,例如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宋代的《寿亲养老新书》、清代的《老老恒言》等等,其中隐含着一种观念,就是“养老靠自己”。正如著名的“十叟长寿歌”所言:“服劳自动手”。这有个前提条件,就是要健康老龄化,晚年要有生活自理能力。 二、未雨惆憀,全面实施健康行动计划 中国卫生部陈竺部长强调,要充分吸收“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的成果,以《“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的出版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中长期战略的研究工作。其中指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更加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卫生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坚持把“人人健康”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二是注重政府责任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三是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适应并推动医学模式转变。 所谓医学模式转变,就是从以往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这与传统的中医学不谋而合,坚持预防为主,也是中医所谓“圣人不治已

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典型经验-mca

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 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 《民政部财政部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民函〔2016〕200 号)规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试点,前两三年重点针对发展短板,采取有效促进措施,形成综合服务能力,后两三年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推广成功试点经验,形成规模,扩大服务覆盖面。为落实上述规定,汇总分析90个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上报的240个经验材料,基于实地调研和专家评估,汇编了7方面的试点经验,供全国第四批、第五批改革试点地区以及其他各地在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中参考借鉴。 经验之一:多措并举,增加服务设施供给 部分试点地区采取新建、改造、整合资源等方式,增加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供给。一是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民政部门参与规划、验收、移交和管理,保证设施落地到位。二是整合利用社区各类闲置资源,优先用于改造建设居家和社区养老设施。三是推动在社区设立嵌入式养老机构,鼓励养老机构向周边社区提供服务,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一体化发展。

案例一:规划先行,明确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要求。 浙江省杭州市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一是先后出台并修订《杭州市养老设施布点规划》《杭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配建规范》及老年人照顾服务文件,明确新建住宅项目和已建居住(小)区按规定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二是设施建设分层分类。街道级居家养老设施按“重综合、强辐射”的枢纽作用,重点解决老年人日托、中短期全托以及喘息服务需求;社区级居家养老设施则按“重特色、强覆盖”的要求,推进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兼具日间照料和全托服务功能,包括生活服务、康复护理服务、托养服务、家庭支持服务、社会工作和心理疏导服务等六大功能。 案例二:整合利用闲置资源,改造成为养老服务设施。 江苏省南京市在社区层面实现基层养老服务设施整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各街道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均设养老服务专区,开展助餐、助浴等服务,在全市打造15分钟“为老服务便民圈”。 山东省济南市针对新建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落实难、主城区老城区养老服务设施落地难等问题,突出政府主导作用,在做好规划基础上,多措并举加以解决。一是着力解决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问题。市国有土地招拍挂领导小

关于重庆市主要养老模式的分析_数学建模论文

关于重庆市主要养老模式的分析 摘要 我国目前基本的养老模式有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社会保险养老三种,同时,也出现了异地养老、以房养老、“侯鸟式”养老、消费养老以及生态养老等新模式。为有效的分析养老模式的适用人群,本文选取社会保险养老、以房养老(即“倒按揭”养老)和土地养老三种模式,针对重庆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针对社会保险养老模式:我们选取个人工资为2000——10000的5个不同的工资水平,参照我国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险计算方法和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养老金收支平衡模型,参照《重庆市历年人均工资水平统计》,利用MATLAB求解出这5个不同层次工资水平的养老金收支平衡参照表,并对其个人养老保险金缴费金额和获得金额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且工资水平越高,可获得的养老金金额越高,并且建议职工早缴养老保险费,延长退休年龄。 针对以房养老模式(即“倒按揭”养老):本文首先根据《中国人寿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00-2003)》计算年龄死亡率矩阵,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构建和“倒按揭”趸领型精算模型和“倒按揭”年金型精算模型,运用MATLAB求解出固定房产价值的“倒按揭”养老给付矩阵和固定给付标准时对房产值的要求矩阵,结果表明:当拥有房产价值55.6973万元时,实行“倒按揭”养老的给付水平即可达到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当房产价值为33.4184万元时,至少可以保证相对于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口支配收入的替代率为60%。 针对土地养老模式:本文基于《重庆2013年征地投保缴费标准》,结合重庆地区失地农民实际情况,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模拟运算出政府主导型和商业型两种模式在相同月领取标准下的成本比较和相同保险成本下月领取标准比较,并建议政府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适用重庆的三线城市,发展平稳,给广大失地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商业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适用重庆的三线城市,发展较快,人们的保额可以得到快速的增值,同时也给政府减轻了很大一部分财政压力,促进了地区的经济发展。 结合三种养老模式的分析,根据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建议在职员工早缴养老保险费,并延长退休年龄;建议重庆市经济发展较快的主城区(如渝北区、渝中区等)可推行以房养老模式;建议重庆市经济发展较慢且耕地较多的区县(石柱县、巫溪县)可推行土地养老模式。 关键字:社会保险养老以房养老土地养老收支平衡模型“倒按揭”精算模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