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奈氏判据方法研究及应用

奈氏判据方法研究及应用

奈氏判据方法研究及应用
奈氏判据方法研究及应用

《自动控制理论》

课程设计报告书

设计题目:奈氏判据方法研究及应用

专业:自动化

班级: 3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3月24日

物理系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自动化班级: 3 学生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设计题目奈式判据方法研究及应用

设计目的、主要内容(参数、方法)及要求奈式判据方法研究及应用

通过幅角原理得到奈式判据方法

之后研究奈式判据在伯德图中的应用和应用举例

工作量2周

进度安排3周至4周

3月11至3月13日收集资料,3月14至3月22编写,3月23至3月24日制图

主要参考资料[1] 谢红卫. 现代控制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7

[3] 黄忠霖. 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指导教师

签字

系主任签字

年月日

摘要

奈奎斯特(Nyquist)稳定判据是奈奎斯特于1932年提出的,是频率法的重要内容,简称奈氏判据。奈氏判据的主要特点有:

1. 根据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来研究闭环系统稳定性,而不必求闭环特征根;

2. 能够确定系统的稳定程度(相对稳定性)。

3. 可用于分析系统的瞬态性能,利于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4. 基于系统的开环奈氏图,是一种图解法。

关键词:幅角定理柯西幅角原理伯德图稳定判据

目录

1 辐角原理.......................................... 1

1.2 幅角定理..................................... 1

1.3柯西幅角原理 ................................. 32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43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应用举例 .......................... 64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在伯德图中的应用 ................ 105总结............................................ 11参考文献....................................... 11

1 辐角原理 1.1 映射原理

设辅助函数

式中–zi(i=1,2,…,m)为F(s)的零点, –pj(j=1,2,…,n)为

F(s)的极点。函数F(s)是复变量s 的单值函数,s 可以在整个s 平面上变化,对于其上的每一点,除有限(n)个极点外,函数F(s)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之对应。 s 平面上的点与 F(s)平面上的点有对应关系

注意,虽然函数F(s)从s 平面到F(s)平面的 映射是一一对应的,然而逆过程往往并非如此。

1.2 幅角定理

现考虑s 平面上一点s1映射到F(s)平面上的点F(s1)可以用一个向量来表示,即当

向量的幅值为 向量的相角为

s 平面 s 平面 F(s)的零点 原点

F(s)的极点

无限远点

s 平面上的其他点

原点外的有限点

1212()()() ()()()()m n K s z s z s z F s s p s p s p +++=+++1212()()()

()()()()

m n K s z s z s z F s s p s p s p +++=+++11

11

1

()

()()

m

i i n

j j K s z F s s

p ==+=

+∏∏111

()

1()1

11()11

()()i j

m j s z i j F s i n

j s p j j K s z e

F s F s e s p e ∠+∠=∠+=+==

+∏∏1111()()11

11m n i j i j m

j s z s p i

i n

j j K s z e

s p ==??

??∠+-∠+??=??

=+∑∑

=

+∏∏11

111

()m

i

i n

j

j K s z F s s p ==+=

+∏∏

1111

1

()()()

m n

i j i j F s s z s p ==∠=∠+-∠+∑∑

Im S 平面 F(s)平面

当S 平面上动点s 从s1经过某曲线CS 到达s2,映射到F(s)平面上也将是一段曲线CF ,该曲线完全由F(s)表达式和s 平面上的曲线CS 决定。若只考虑动点s 从s1到达s2相角的变化量,则有

现考虑s 平面上既不经过零点也不经过极点的一条封闭曲线CS 。当变点s 沿

CS 顺时针方向绕行一周,连续取值时,则在F(s)平面上也映射出一条封闭曲线CF 。在s 平面上,用阴影线表示的区域,称为CS 的内域。由于我们规定沿顺时针方向绕行,所以内域始终处于行进方向的右侧。在F(s)平面上,由于CS 映射而得到的封闭曲线CF 的形状及位置,严格地决定于CS

?

?

?

?

?

Re Im 21

()()()

F s F s F s ?∠=∠-∠22111111()()()()m n m

n i j i j i j i j s z s p s z s p ====????=∠+-∠+-∠+-∠+∑∑∑∑????????

21211111()()()()m m n n i i j j i i j j s z s z s p s p ====????

=∠+-∠+-∠+-∠+

∑∑∑∑??

??????平面

s 顺时针

s C

在这种映射关系中,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即:不需知道围线CS 的确切形状和位置,只要知道它的内域所包含的零点和极点的数目,就可以预知围线CF 是否包围坐标原点和包围原点多少次;反过来,根据已给的围线CF 是否包围原点和包围原点的次数,也可以推测出围线CS 的内域中有关零、极点数的信息 1. 围线CS 既不包围零点也不包围极点

映射到F(s)平面上,当变点F(s)沿CF 绕行一周后的幅角变化也应等于0°。这表明,围线CF 此时不包围原点 2. 围线CS 只包围零点不包围极点

当围线CS 的内域包含Z 个零点时(但不包含极点),CF 应顺时针包围原点Z 次。

3. 围线CS 只包围极点不包围零点

当围线CS 的内域只包含P 个极点时, CF 应逆时针包围原点P 次,或者说, CF 顺时针包围原点-P 次。

4. 围线CS 包围Z 个零点和P 个极点

由上述讨论显然可知,当变点s 沿CS 顺时针绕行一周时,CF 应顺时针包围原点Z -P 次。亦即CF 顺时针包围原点次数N=Z -P 。 这就是所谓幅角原理。

1.3柯西幅角原理

设CS 为s 平面上不含F(s)任何奇点的封闭曲线,该曲线内包含了F(s)的P 个极点和Z 个零点,当动点s 沿CS 顺时针运动一周,映射到F(s)平面上的曲线CF 包围原点的方向和周数为:

CF 顺时针包围原点N 周;

CF 不包围原点; CF 逆时针包围原点N 周;

N Z P

=-0,N >0,N =0,

N <1,

Z =0,

P =N Z P =-1

=顺时针包围原一周;

2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奈奎斯特当年就是巧妙地应用了幅角原理得到了奈奎斯特稳定判据。设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0,

Z =1,P =N =1

-2,

Z =2,

P =0

N =逆时针包围原一周;

不包围原点;

)

(s R )

(s C )(s G )

(s H -

)

()()(s H s G s G k =)

()(1)

()(s H s G s G s +=

Φ

则开环传递函数为:

闭环传递函数为:

将闭环特征式与开环特征式之比构成一个复变函数,得:

显然,令复变函数等于零即是闭环特征方程。复变函数的阶数为n 阶,且分子分母同阶。则复变函数可写成以下形式:

由 (a)、(b)及(c)式可以看出:

F(s)的极点为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F(s)的零点为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对于一个控制系统,若其特征根处于s 右半平面,则系统是不稳定的。对于上面讨论的复变函数 F(s)=1+Gk(s),其零点恰好是闭环系统的极点,因此,只要搞清F(s)的零点在s 右半平面的个数,就可以给出稳定性结论。如果F(s)的右半零点个数为零,则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奈奎斯特为了应用柯西幅角原理研究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因此设想: 如果有一个s 平面的封闭曲线能包围整个s 右半平面,则根据柯西幅角原理知:该封闭曲线在F(s)平面上的映射包围原点的次数应为: N = F(s)的右半零点数-F(s)的右半极点数

= 闭环系统右半极点数-开环系统右半极点数 当已知开环右半极点数时,便可由N 判断闭环右极点数。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在右半平面上有P 个极点,且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对(-1,j0)点包围的次数为N ,(N > 0顺时针,N < 0 逆时针),则闭环系统在右半平面的极点数为:Z = N + P 。若Z = 0 ,则闭环系统稳定,否则不稳定。

)

()()

()()(2121s N s N s M s M s G k

=

…………… (a)

2

1212

1)(N N M M N M s +=

Φ…………… (b)

k

G GH N M N M N N N N M M s F +=+=?+=+=111)(2211212121……………..(c) ∏∏==++=n j j n

i i p s z s s F 1

1

)()()( j i p z --,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另一种描述]:设开环系统传递函数Gk(s)在右半s 平面上的极点数为P ,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在 Gk(s)平面上的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及其镜象当w 从-∞变化到+∞时,将以逆时针的方向围绕(-1,j0)点P 圈。

对于开环系统稳定的情况,P=0,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开环频率特性曲线及其镜象不包围(-1,j0)点。

不稳定的闭环系统在s 右半平面的极点数为:Z = N + P 。 3系统含有积分环节时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应用 具有开环为0的极点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

可见,在原点有v 重0极点。也就是在s=0点,Gk(s)不解析,若取奈氏路径同上时(通过虚轴的包围整个s 右半平面的半圆),不满足柯西幅角定理。为了使奈氏路径不经过原点而仍然能包围整个s 右半平面,重构奈氏路径如下: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无穷小做右半圆。这时的奈氏路径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① 正虚轴:

② 右半平面上半径为无穷大的半圆:

③ 负虚轴: ④ 半径为无穷小的右半圆,

3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应用举例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应用步骤

⒈确定开环右极点数P ; ⒉画出开环系统奈奎斯特图(包括正负频率及s 平面中特定路径在Gk(s)平面的映射); ⒊确定N ;

⒋计算Z=N+P ,当Z=0时闭环系统稳定,当Z>0时闭环系统不稳定,当Z<0时计算有误。

[例]已知非最小相位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n

j j m i i k s T s s K s G 11

)1()1()(ντ22ππθθ

-→∞→?=从,,R e R s j θ'θ''θj e R θ

j e R ?+=0ω-

=0ω+

∞=ω-

∞=ωⅠ Ⅱ Ⅲ Ⅳ

2~

2,0,ππθθ-='→'?'='R e R s j )

4)(2()

1()(---=s s s K s G k

确定闭环系统稳定的K 值范围。不稳定时求出闭环右极点数。 [解]:

开环系统有2个右极点,P=2。 当K<6时,奈氏曲线不包围(-1,

j0),N=0,Z=N+P=2,系统不稳定

条件稳定系统例题

设Ⅰ型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如下图所示。开环系统在s 右半平面没有极点,试用奈氏判据判断闭环系统稳定性。

[解]:显然这是Ⅰ型系统。先根据奈氏路径画出完整的映射曲线。

16

41

)(222+++=

ωωωωK A 6

)2(8)0(200)(K

P K P Q -=-

====和,对应和,解得令ωωω0

=ω∞=ω8

K

-6K - 当6

当K>8时,奈氏曲线逆时针包围(-1,j0)点1圈,N=-1,Z=N+P=1,系统不稳定。 只有当开环增益保持在

一定范围内才稳定的系统称

为条件稳定系统。

)

4180()2180()180()(111ωωωω?----?--?--?=tg tg tg 4

2

180111ω

ωω---++-?-=tg

tg

tg )16)(4()58()(2

22+++-=ωωωωK P )

16)(4()

2()(222++-=ωωωωωK Q 0

)(8

)(180)(8)(0=-=?-===ωωω?ωωQ K

P K A ,,,,时当0

)(0)(90)(0)(==?-==∞=ωωω?ωωQ P A ,,,,时当

能否只画出正频率部分的极坐标图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通常,只画出w 从0→+∞的开环奈氏图,这时闭环系统在s 右半平面上的极点数为:Z = 2N '+ P 。式中,N '为w 从0→+∞变化时,开环奈氏图顺时针包围(-1,j0)点的圈数。

对应的奈奎斯特路径分别为:

频率特性曲线对(-1,j0)点的包围情况可用频率特性的正负穿越情况来表示。当w 增加时,频率特性从上半 s 平面穿过负实轴的(-∞,-1)段到下半 s

包围(-1,j0)点, N '=1 Ⅰ型系统和Ⅱ型系统 1

-j

)(s G k 平面

+∞

=ω+

=0ω从图上看出:N=0,而P=0,故Z=N+P=0,闭环系统是稳定的

1-1-1-不包围(-1,j0)点, N '=0 0型系统 0

=ω+∞

=ω+

=0ω+∞=ω?

平面,称为频率特性对负实轴的(-∞,-1)段的正穿越(这时随着w 的增加,频率特性的相角也是增加的);意味着逆时针包围(-1,j0)点。反之称为负穿越。

这时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可以描述为:设开环系统传递函数Gk(s)在右半平面的极点为P ,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当w 从-∞→+∞时,频率特性曲线在实轴(-∞,-1)段的正负穿越次数差为P 。若只画正频率特性曲线,则正负穿越次数差为P/2。

图例

当ω由0变化到∞时,Nyquist 曲线在(-1, j0 )点左边实轴上的正负穿越次数之差等于p/2时( p 为系统开环右极点数),闭环系统稳定,否则,闭环系统不稳定。

1-正穿越 负穿越

+

--=N N N )

(22+-'-'=?=N N N N

4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在伯德图中的应用

开环系统的极坐标图(奈氏图)和对数坐标图(波德图)有如下的对应关系: 1、 奈氏图上单位圆对应于对数坐标图上的零分贝线; A(w)=1,20lg A(w)=0 。

2、 奈氏图上的负实轴对应于对数坐标图上的-180度相位线。

奈氏图频率特性曲线在(-∞,-1)上的正负穿越在对数坐标图上的对应关系:在对数坐标图上L(w) > 0( A(w) > 1)的范围内,当w 增加时,相频特性曲线从下向上穿过-180度相位线称为正穿越。因为相角值增加了。反之称为负穿越。 对照图如下:

对数坐标图上奈氏稳定判据如下:

设开环频率特性Gk(s)在s 右半平面的极点数为P ,则闭环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对数坐标图上幅频特性L(w)>0的所有频段内,当频率增加时,对数相频特性对-180度线的正负穿越次数差为P/2。闭环系统右半s 极点数为:Z=2×DN+P ,式中DN 为负、正穿越次数差。若Z=0,闭环系统稳定;若Z>0,闭环系统不稳定。

对数频率特性稳定判据

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P 个位于右半s 平面的特征根,则当在L(ω)>0 的所

开环稳定 闭环稳定

开环不稳定 闭环稳定

1-正穿越 负穿越 相角方向为正 w 增加时,相角增大

正穿越 负穿越 π

-)(ω?)(ωL ωωc ω

(ω)( 含辅助线 )与-180°线的正负穿越次数之差等于P/2时,系统闭环稳定,否则,闭环不稳定。

5总结

通过这次课题的制作,我了解了奈奎斯特稳定判据的推导过程,能够熟悉的在一系列的稳定性判断中运用到这个方法,会对我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经过差不多两周的工作,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丰富了我的知识面,而且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能够完成这个课题,也给了我自信。相信在今后得学习工作中我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 谢红卫. 现代控制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胡寿松. 自动控制原理. 科学出版社,2007

[3] 黄忠霖. 自动控制原理的MATLAB实现.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社会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单元:导论 1?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实证性。 3?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 1研究主题是社会的,而非自然地。 2 研究方式是经验的,而非思辨的。 3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而非判断的。 4?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1?人的特殊性。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5?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探讨的主要问题包括: 1?社会现象的性质及其理解2?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及其假定3?社会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问题4?社会研究者的价值与研究之间的关系5?社会研究中的不同范式及其应用。6?不同研究方式的内在逻辑6?社会研究方法论: 1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研究) 2人文主义方法论(定性研究) 7?社会研究过程的两项任务: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专门性,技术性,操作性) 8?社会研究方法体系: 1)方法论:哲学基础,逻辑,范式,价值,客观性。 2)基本方式: 1调查研究:包括抽样,问卷统计分析,相关关系(统计分析--定量) 2实验研究:包括操纵与控制,实验组,控制组,前侧,后侧,实验刺激,因果关系(统计分析--定量)3实地研究:包括参与观察,深入访谈,研究者的角色,投入理解,扎根理论(定性分析--定性) 4文献研究:包括内容分析,编码与解释,二次分析,现有统计分析(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定性) 3)具体方法技术:问卷,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是访问,局外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资料分析方法,计算机应用技术 9?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客观的,实证的和定量的研究才符合科学的要求,才具有价值。{孔德,涂尔干}(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定量研究) (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定性研究) 10研究的主要阶段: 1选择问题阶段:主要任务--a ?选取研究主题 b.形成研究主题 2研究设计阶段: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3研究的实施阶段,就是资料的收集阶段,主要任务就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第三讲 笔记整理

第二讲: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社会研究的层次与角度 岩石(片) 社会是一个 网 个人的层次 群体(集体)的层次 社会的层次社会结构的层次 文化的层次 看成 宏观有机整体(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一)社会研究 微观(微观与宏观矛盾) (二)社会整体与个体 区别/联系 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不能抹杀任意一方 二.社会理论的构建 (一)理论的功能:1.指导研究的方面 2.描述事物的性质和状况 3.解释现象之间的关系 4.预测事物的未来以及未来的现象(历史决定你的现在,现在决定你的未来) 理论的特性:1.抽象性 2.必须主题化,论点前后一致 3.与历史统一 4.解释性 解释范围广 好的理论解释精确 结构简单 (二)理论的层次:1.宏观理论(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 2.微观理论三者镶嵌在一起 3.中观理论 三.理论构建的要素 (一)概念:1.实体概念(可直接观察到) 2.非实体性概念(例:智力、情商、文化、尊重) (世界上抽象程度最高的三个概念:物质、精神、上帝)

(二)变量:概念的一种类型 变量之间的关系:a、因果关系(指标、操作化) b、相互关系(正相关、负相关) c、虚无关系 (三)命题与假设(陈述与形式) a、公理(不言自明) 命题的类型b、定理(被经验检验) c、经验概括和假设(为了得到逻辑或经验的结论做实验性的假设) 形式:a、函数式的陈述y=f(x) b、条件式陈述 假设c、差异式的陈述A组/B组 作用:指导研究、逻辑推导、发展理论 四、科学理论的构建过程 第一阶段:归纳法六经注我个别一般 第二阶段; 演绎法我注六经一般个别

第三讲:社会研究设计 一.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 2.最好的手段、方法 个人与个人 人个人与集体 集体与集体 为什么要研究 如何实现 二.基本目的:1.探索议题 2.描述情况、事件 3.解释 三.社会研究的内容:1.状态(客观指标) 2.意向性(主管意志:态度、观念、个性、偏好、倾向性) 3.态度(行为) 横剖研究:一段时间内对不同变量的研究 宏观研究 纵贯研究:长时间内对同一个主观变量进行研究四.社会研究的方法 微观研究:某一阶段采用的具体方法 定量方法 统计调查 定性方法 实验法 文献法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风笑天版

第二讲: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步:选择主题 ?第二步:文献搜索 ?第三步:论证设计 ?第四步:文献研究 ?第五步:文献批评 ?第六步:完成综述 一、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来源 命题自选课题命题+自选 (二)研究主题 研究主题指的是社会研究所涉及的某一类现象或问题领域。与研究问题相比,研究主题相对宽泛,也更具一般性。 一个研究主题中可以包含许多个不同的研究问题。而选择研究问题的过程则常常是从宽泛的研究主题开始,逐步缩小的更为集中的研究问题。 (三)问题意识的三个层面 第一,要带着问题意识去发现研究问题是如何呈现的; 第二,进入研究领域,探寻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体系; 第三,提出解决研究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二、选题的标准 重要性:是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 创造性 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项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 合适性:是指所选择的研究问题最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 三、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研究问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已达 到将头脑中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研究问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的目的。 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 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日常生活兴趣向研究问题的转化 四、文献回顾 ◆文献回顾,也称为文献考察或文献评论,是指对到目前为止的、与某一研究问题相 关的各种文献进行系统查阅和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的过程。或者说,就是一个系统地识别、寻找、考察和总结那些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文献的过程。 (一)文献回顾的意义 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 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资料。 (二)文献回顾的步骤 1.查找相关文献 2.对文献进行选择 3.阅读和分析文献 (三)对文献的分析与论证 1.论证要具有层次性 2.围绕中心议题展开

案例研究的性质和应用

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和应用摘要: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有共同的理论背景,但仍有研究方法与手段上的差异。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和困惑,使得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看似简单却不易把握。要把握和运用好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就需要着重分析研究过程中大叙述与小叙述、私密性与公开化、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关系,并探讨中小学教师在参与研究时面临的问题和值得注意的经验。 关键词: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性质;应用 案例研究与叙事研究近几年来先后兴起,反映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变化对研究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研究方法自身的研究也从概念介绍向实际应用逐步深入;其中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性质问题,受到研究者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尝试在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两种研究方法的性质和应用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一、两种研究方法的异同 在大多数研究中,上述二者一般是被分别阐述的,或作为同一概念替换使用,其性质和相互关系不免处于一种模糊状态,多少会影响人们的认识和把握。 (一)方法与手段的差异 作为研究方法,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有共同的方法论和基础理论的背景,这是二者的边界比较模糊的主要原因。其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的差异。 1.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

叙事是对事情的叙述及描写,是人类传达思想的一种基本的语言表述 方式。叙事研究通过对人、事、物的描述,反映研究者的经验和看法。案例研究,往往是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在这种情况下,二者可以被看作是同一概念。但是,案例研究的表述方式并不局限于叙事,它还包括议论和说明等重要的形式。有相当多的案例研究,叙事在其中只占很少的比重,而主要的篇幅在于对所叙之事的讨论和分析。在这时,案例研究是以叙事为基础、以议论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因此从逻辑上说,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又可被看作是交叉概念。 2.案例是一个特定的情境 案例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里的事件,作为特定情境中 的研究对象,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研究者所关注的事情和问题。如对一堂课、一件事、一次活动及一个人的研究。案例研究的情境性,使研究体现了一定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有助于对特定事件的反映和认识。与叙事研究相比,案例研究具有更强的空间感,更注重在特定情境里事物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与此相对应,叙事研究更具有事物变化和流动的特点,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经常表现为时空的变换和多重情境的组合。 因此,简单地说,如果是偏重于探究较长时间段内的事物发展过程的,那么研究将注重叙事方法的应用;如果是偏重分析特定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案例研究的特征将更为明显。总之,叙事重时间因素,案例重空间因素。而事实上,在一项质的研究中,事情的发生情境与发展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叙事研究与案例研究的边界就不那么清晰了。

药物利用研究的概念、方法与应用

药物利用研究 药物利用研究(drug utilization research,DUR)定义:是对全社会的药物市场、供给、处方及其使用的研究,其研究重点是药物利用所引起的医疗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后果,以及各种药物和非药物因素对药物利用的影响;目的是力求实现用药合理化。 1. 提示药物消费的基本状况,了解药物临床应用的实际消费。 2. 提示药物应用的模式,通过对给药途径、药物剂量、使用频率、使用成本、 治疗进展的研究,确定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 3. 提示药物消费分布与疾病谱的关系,预测药品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为制 定药物的生产、引进、销售计划提供依据。 4. 反映国家人口素质和健康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5. 对某些药物的滥用进行监测,成为监测滥用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6. 为政府制定和调整卫生保健政策、法规提供客观资料。

1. 金额排序分析 2. 用药频度分析 3. 处方分析 4. 趋势预测分析 5. 药名词频分析 DDD【defined daily dose, 限定日剂量】:某特定药物为治疗主要适应症而设定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DDDs【日用药人次或DDD数】:药品某段时间内的总购入量除以相应的DDD 值即得,衡量某类药品的使用频度。 DUI【drug utilization index,药物利用指数】:测量医生使用某药的日处方量,评价用药合理性。 DUI=总DDD数(即DDDs)/总用药天数 金额排序分析 定义:在选定区域和时间内对各种或各类药品的购药金额(消耗金额)进行统计处理,作购药金额(消耗金额)增减率统计及排序分析。 资料来源:医疗单位购药金额、药品消耗金额、医药商业部门销售金额等。 具体做法:选定某区域一段时间内一定样本数的药品,按药品金额或数量大小顺序排列,以此数据为基础做统计处理,分析用药特点和用药趋势,供药厂、营销部门、医疗单位参考。

三种教学设计方案案例

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方案 《识字4》 作者: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黄晖 (一)概述 · 课名是《识字4》,是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2 课时,80 分钟,本节课是第二课时; · 《识字4 》是一首韵文,描写夏天的动物特点。主要学习内容是生字的识记、朗读、扩展阅读以及网上作文。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 通过复习能够准确地再认出课文的20 个生字; · 能够自主地提出课文的疑问或解答同学的问题,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解决课文的问题; · 能够借助拼音比较准确地朗读6-8 篇拓展阅读材料,并能用自己的话把材料的大意跟小组成员交流或全班汇报; · 小组汇报时能够代表本组的意见,声音响亮,表述清楚; ·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利用网络留言板描写夏天、描写动物或改编儿歌进行创新写作,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 能够说出形声的构字方法,能掌握根据构字方法拓展生字及正确认读拓展出来的生字的方法; ·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儿歌,说出韵文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有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 学生能够通过文章描写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小动物的喜爱。 (三)学生特征分析 ·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东风东路小学一(5)班的学生。这个班是跨越式试验的实验班,经过半年多的试验教学后,这班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 · 学生对小动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 学生的观察能力欠强,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其观察能力以及表达所观察到事物的能力 的培养; ·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强,需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综合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各种策略,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作为学生解决的工具,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采用抒发感受、编儿歌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和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设计特色: 教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在进行大量的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培养 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鼓励学生上机自学,小组质疑、协作学习、口语交流、分组汇报,完成课文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写作表达,促使小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的飞速提高,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 · 本节课是在学生人手一机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实施的。 · 小学人教版语文新教材一年级第二册 · 专门为本课设计、制作的网络资源课件 · 网络留言板 (六)教学过程环节 第一阶段:复习导入,巩固生字,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并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扩展识字。第二阶段:学习课文,通过范读、引读、自读、赏读,体会韵文的语言美。第三阶段:自主探索学习课文。通过质疑、上机自学、小组交流、分组汇报等环节完成课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第四阶段:利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学生进入老师提供的资源网站进行扩展阅读的 学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第五阶段:启发学生,再创情境,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鼓励学生利用网络 模仿和创新写作,抒发自己的感受或编成儿歌。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

社会研究方法总结社会研究是指按照一定的方法而探索社会现象及其本 质和规律的专门的 1. 科学研究活动是指社会调查研究活动通过了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实而获得对2.经验性,社会的认识社会研究的理论性特征包含接受理论指导和得出理论结论两层含义3. 属于类别概念的有:老年人、残疾人4. 5.属于集合概念的有:组织、社区、国家、社会就会发生以偏 6.如果用企业内部员工的个人目标的总和来代表企业的目标,概全的错误则是指将高层次分析单位中得出的结论简单地推论其中每个成简单还原, 7. 员,例如,用企业经营目标去推论每个员工的目标,现状调查,是指对某类社会现象实际存在的状况及其表现的调查 8.所谓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是指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对社会研究方 9. 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哲学论证理论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 区别主要在于研究目标的不同,理论性研究10.关心社会现象及其规律“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应用性研究则要解“如何做”的问题探索性研究是研究者在整个研究工作的前期阶段中对所研究的现象或问11. 题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从研究的目的划分,社会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12. 究描述性研究回答“是什么”,解释性研究回答“为什么”是解释社会现13. 象的原因和说明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14.普查又称普遍调查或整体调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的调查. 全国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属于普查15.典型调查是指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在被研究的总体中有目的地16. 选取一些典型的个案来加以调查典型个案是指能够代表总体中某类群体突出特征的个案17.重点调查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比较集中的、对全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个18. 或几个单位进行的调查横向研究又称横剖研究,它指的是关于某类社会现象在一个时间点或时19. 间段里的存在状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民意测验、市场调查和人口普查都是横向研究的例子20.纵向研究指的是在前后不同的时间里分别对某种或某些 社会现象进行调21. 查趋势研究是对某种社会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 研究22.同期群研究,是对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23. 变化的研究,同组研究,是对同一批研究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24.同组织研究与同期群研究比较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同组研究每次调25. 查所用的都是同一个样本,而同期群研究中的样本没有如此严格的要求在社会研究的最初阶段中,选题和研究设计是其最主要的工作26. 任何一个社会研究项目都是从选题开始27. 社会研究的题目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和理论的发展28.纯自主选题是指完全由研究者自己选定研究题目,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29. 的影响纯自主选题,一般只用于一些教学性的研究项目和纯粹按照个人学术兴30. 趣出发的项目31.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多研究题目是以上级定是的方式而选定的,目前,在一些研究机构中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这种选题方式 理论抽象,是指研究者在一次研究中抓住社会现象的一种特征,并在考32. 虑这一特征时暂时忽略其他特征理论概括,是指在思维中按照抽象出来的特征对社会现象进行的归类表33. 述概念,是指人们在思维和表述中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本质特征的反映34. 35.变量,就是指在经验中可以测量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可取值的概念理论模型,是指人们在抽象思维的领域中对外部客观现实的各种要素特36. 征及其关系的再现当研究所涉及的变量数较多时,常采用变量结构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5分) 1.阿道夫·凯特勒 答:阿道夫·凯特勒是统计学发展史上早期开拓者之一,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也被称为“经验社会学之父”。凯特勒是位法籍比利时学者,他是将概率论思想引入社会研究的第一人。他坚信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这一点在他的社会调查实践中得到证实。凯特勒在研究法国不同年龄层次的犯罪现象时系统地运用了数理统计。 在实际研究的基础上,凯特勒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平均人”概念。他注意到,在人数的统计量足够大的时候,人们各种特性的分布遵从正态分布律。而“平均人”是所有人的特性的平均数,其属性正处于正态分布图形的中央。按凯特勒的理解,“平均人”是一个民族主要生理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客观指标,是一个社会的典型,是描绘社会稳定状况的统计指标的中轴。 2.扎根理论 答:由经验资料建立的理论称为扎根理论,它的建构程序是:a.未经研究假设而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b.从观察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c.由经验概括上升到理论。 3.鲍格达斯量表 答:鲍格达斯量表,又称社会距离量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它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鲍格达斯于1925年创用的。这种量表过去一直广泛用于测量人们对种族群体的态度,

现在,它也被用来测量人们对职业、社会阶层、宗教群体等事物的态度。 鲍格达斯量表由一组表示不同社会距离或社会交往程度的陈述组成。按从最近社会距离到最远社会距离排列开来,如可以结亲(1)﹑可以作为朋友(2)﹑可以作为邻居(3)﹑可以在同一行业共事(4)﹑只能作为公民共处(5)﹑只能作为外国移民(6)﹑应被驱逐出境(7)。括号内分值越大表示社会距离越大。在这一组问题中,实际上蕴含着一种超强的逻辑结构。 4.前侧与后侧 答:在实施实验刺激前对实验对象(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而在实施实验刺激后对他们的测量称作后测。在对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和后测过程中,也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 ①实验对象可能会对测量问题的形式由不熟悉变得比较熟悉,对研究的目的由不了解变得比较了解,因而可能在后测中有意改变他们的回答,从而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 ②两次测量可能会使一部分对象感到厌烦,因而缺乏积极合作的热情; ③两次测量之间其它一些因素(如实验对象个人的生活经历、环境等)可能发生变化,也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因而导致两次测量的差别不能完全归于实验刺激。 5.社会网络分析 答:社会网络分析是包括测量与调查社会系统中各部分(“点”)的特征与相互之间的关系(“连接”),将其用网络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分析其关系的模式与特征这一全过程的一套理论、方法和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整理

社会研究:以一种经验得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得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得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得科学得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方法(以经验性、实证性为特征)就是各门社会科学得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也就是社会科学区别于哲学等具有思辨色彩得人文科学得重要标志之一。 社会研究得根本目得:形成与产生有关社会世界得系统得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以及所生存得世界得理解。 社会研究得基本特征:研究主题(研究所涉及得现象领域或范畴)就是社会得,而非自然得;方式就是经验得、非思辨得;研究得问题就是科学得、非判断得。 社会研究得困难:人得特殊性;研究得干扰性;社会现象得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得制约;保持客观性得困难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 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得逻辑与研究得哲学基础,或者说,方法论所涉及得就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得原理、原则与方法得体系; 实证主义方法论:应该对社会世界中得现象及其相互联系进行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得探讨。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得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就是可以重复得。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就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得最典型特征。 人文主义方法论:充分考虑人得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得差别,要发挥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得主观性。研究方式上,定性研究就是人文主义方法论得典型特征。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得具体形式或研究得具体类型。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得测量与计算,用数字与量度来描述,而不就是语言文字;发展迅速;认识论基于实证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演绎得;“价值无涉”、“价值中立”;常常就是用来进行理论检验得;研究方式上强调研究程序得标准化、系统化与操作化 定性研究:依赖于对事物含义、特征、隐喻、象征得描述与理解,用文字描述现象,而不就是数字与度量;发展遭到阻碍;认识论基于人文主义范式;逻辑过程就是归纳得;事实与价值无法分离;强调研究程序、研究方式与研究手段得灵活性、特殊性。 (具体见P13) 通常把社会研究得具体方法划分为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与文献研究。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得元素或特定得语言,构成一项具体得社会研究区别于其她社会研究得明显特征。 调查研究:描述一个大得总体状况,探讨不同变量之间得相关关系 实验研究:探索与证明两个变量之间得因果关系 实地研究:定性研究方式,深入理解特殊得社会现实,以及在提炼与建构理论方面发挥作用 文献研究:探讨那些既不会引起研究对象任何反应,又就是其她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无法达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 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绪论——科学与社会研究 1.1 复习笔记 一、科学 1.科学的含义及主要性质 (1)科学的含义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科学的三个主要任务是描述、解释和预测失误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科学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即科学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①科学知识所说明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物,而不是某个具体现象或特殊事件。 ②科学研究是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科学要使用实验、观察、检验等实证方法,以保证所获得的知识是真实可靠的。 (2)科学的主要性质 ①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种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体系。 ②因果决定论。科学假定,事物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因果关系,尽管这种因果关系可能表现为概率的形式。 ③普遍性。科学的对象与科学结论是普遍的。 ④开放性。任何科学知识都只是相对真理。 ⑤实证性。科学研究要依靠经验观察与验证等实证方法,无法被实践检验的知识称不上

科学。 ⑥客观性。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规则尽可能地排除了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科学发现具有客观性。 ⑦明确性。科学研究都是针对具体事物,并且是以明确的操作化方式进行的。 ⑧社会性。科学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和制约。 2.科学的功能 (1)技术功能。科学作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有效手段,使人类摆脱了对于物质世界的被动地位。 (2)学术功能。科学是一种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积累知识、传播文明、发展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3)社会功能。科学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它首先是通过技术革命间接地、不自觉地对社会产生影响,然后是通过思想革命直接地、自觉地促进社会变革。 3.科学的发展 (1)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与分类; 第二阶段是对自然界的运行机制或规律的认识; 第三阶段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身的认识。 (2)当代科学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着三个重大问题: ①科学与文化的分离; ②科学方法的局限; ③社会制度的制约。

奈奎斯特判据

5.4 频域稳定判据 5.4.1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 闭环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均具有负的实部,或者说,全部闭环极点都位于左半s 平面。第3章中介绍的劳斯稳定判据,是利用闭环特征方程的系数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这里要介绍的频域稳定判据则是利用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ωj G 来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频域稳定判据是奈奎斯特于1932年提出的,它是频率分析法的重要内容。利用奈奎斯特稳定判据,不但可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绝对稳定性),也可以确定系统的稳定程度(相对稳定性),还可以用于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指出改善系统性能指标的途径。因此,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是一种重要而实用的稳定性判据,工程上应用十分广泛。 1.辅助函数 对于图5-33所示的控制系统结构图,其开环传递函 数为 )()()()()(0s N s M s H s G s G = = (5-59) 相应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1)()(1)()(000s M s N s G s N s N s G s G s G s +=+=+=Φ (5-60) 式中,为开环传递函数的分子多项式,阶;为开环传递函数的分母多项式,阶,。由式(5-59)、式(5-60)可见,)(s M m )(s N n m n ≥)()(s M s N +和分别为闭环和开环特征多项式。现以两者之比构成辅助函数 )(s N ()()()1()() M s N s F s G s N s +==+ (5-61) 实际系统传递函数分母阶数n 总是大于或等于分子阶数,因此辅助函数的分子、分母同阶,即其零点数与极点数相等。设)(s G m 1z ?,2z ?,…,n z ?和1p ?,,…,分别为其零、极点,则辅助函数可表示为 2p ?n p ?)(F s ) ())(()())(()(2121n n p s p s p s z s z s z s s F ++++++=L L (5-62)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复习.整理版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提纲 1.试述定量研究的作用和意义。(第一讲) 答:定量研究的作用:①揭示事物内在规律;②预测事物发展趋势;③做出决策 定量研究的意义:①已有的量化研究可以让我们估测某一个影响因素的大小;②量化研究使我们在不同的“理论”之间得以检验;③淘劣存优;提出新的关注问题;④“非政治化”2.社会研究以外的知识来源有哪些?(第二讲) 答:权威、传统、常识、媒体神话、个人经验。 3.为什么社会研究总是比其他方法来得高明?(第二讲) 答:因为,比起其他方法,社会研究是个更讲求结构、组织和系统的过程。从其他方法得到的知识经常是对的,但是根据研究而来的知识,更可能是正确的,并且只有比较少的错误。 4.个人经验常犯的四大错误是什么?(第二讲) 答:过度概化:这发生在当你握有某些你相信的证据,然后假设这些证据也适用于其他的状况时; 选择性观察:这是发生在当你特别注意某些人或事,并且根据他(它)们的特性进行概括时;过早妄下判断:发生在当你觉得掌握了全部的答案,因而不再需要倾听、向外寻找信息或是提出质疑之时; 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指我们根据我们所肯定的或崇拜的事物,做出过度概括。(需要记住定义) 5.执行一项研究计划涉及哪些步骤?(第二讲) 答:1、选择主题。2、聚焦问题。3、文献述评。4、研究设计: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什么资料? 5、分析资料:借助什么社会统计模型? 6、解释发现。 7、撰写报告:研究背景、研究方式与过程和研究发现。 6.社会研究当中通常会遇到哪些困难?(第三讲) 答: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扰性;社会现象的复杂性;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保持客观性的困难。 7.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有哪些?(第三讲) 答: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 8.什么是测量?测量的四要素分别是什么?(第四讲) 答:测量的定义: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四要素:测量客体、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数字和符号 9.有效测量法则的条件是什么?(第四讲) 答:准确性、完备性、互斥性 10.测量有哪四个层次?四种测量尺度在数学性质上有何不同?(第四讲) 答:定类、定序、定距、定比 四种测量层次的数学特性总结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笔记(精编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 解释的过程。 北大2001<简>:简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1)方法论:主要探讨研究的基本假设、逻辑、原则、规则、程序等问题,它是指导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与步骤。包括研究法与研究设计类型。 四种主要研究法: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研究设计是对研究类型、研究程序和具体方法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分类: <1>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 <2> <3>根据调查范围: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其他分类: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 (3)具体方法与技术: 包括资料收集方法(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实验法和文献法) 资料分析方法(数据资料:统计方法、数理方法模拟法;文字资料: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 其他技术手段和工具。 三个层次相互联系:方法论影响研究者对研究方式的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式又规定了一套与其相应得具体方法和技术。 统的知识。特征:它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与客观的、可实证的知识体系的结合。也就是说,是科学研究与科学知识这两种形式的结合。 4、科学三任务:描述、解释和预测事物的产生、发展与变化。 5、科学研究:以系统的、实证性的方法获取知识。 6、科学的性质: 科学知识的性质:(1)系统性;(2)因果决定论;(3)普遍性;(4)开放性。 科学研究的性质:(5)实证性;(6)客观性;(7)明确性;(8)社会性。 7、科学的功能:技术、学术和社会功能。 8、操作化:对假设中的概念作出具体定义。 9、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 (1)研究对象复杂、异质性大; (2)研究更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3)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更大。 通过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来探索真理的理性认识活动。

[案例研究方法笔记]案例研究有哪些方法

[案例研究方法笔记]案例研究有哪些方法 实地研究中的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的意义 依靠理论概念来指导研究设计和证据收集一直都是成功进行案例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案例研究可能受下列情景的制约而采取 该方法宽泛而不是狭窄的研究主题包括前后联系的、复杂的多 个变量而不是孤立的变量需要依靠多种而不是单一的证据来源 定义:案例研究是一种研究设计的逻辑,必须要考虑情景与研究问题的契合性,根据定义Yin(1989)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强调设计 逻辑是指一种实证性的探究,用以探究当前现象在实际生活场景下 的状况,尤其是当现象与场景界限不清且不容易做清楚区分的时候,就常用此类探究策略。 也就是说,他包括:依赖多重证据来源,不同的数据必须能在三角验证(triangulation)的方式下收敛,并获得相同的结论。 通常事先发展(priordevelopment)的理论命题或具有清楚的问题 意识,以指引数据搜集的方向与数据分析的焦点 案例研究通常可区分为三大类包括探索性(exploratory)描述 性(descriptive)因果性(casual)案例研究。 三.案例研究的类型 探索性案例研究是指当研究者对于个案特征、问题性质、研究假设及研究工具不是很了解时所进行的初步研究,以提供正式研究的 基础。 描述性案例研究是指研究者对案例特性与研究问题已有初步认识,而对案例所进行的更仔细的描述与说明,以提升对研究问题的了解。 因果性案例研究旨在观察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以了解不同现象之间的确切函数关系

四、案例研究的质量检测 案例研究的质量案例研究所需遵守的标准包括(1)构念效度, 针对所要探讨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操作性测量(2)内部效度,建立 因果关系,说明某些条件或某系因素会引发其他条件或其他因素的 发生,且不会受到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3)外部效度,指明研究结 果可以类推的范围(4)信度,阐明研究的复制性,例如,数据搜集 可以重复实施,并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构念效度,针对所要探讨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操作性测量。包括:三角验证、证据链的建 其次是建立数据链,让搜集的数据具有连贯性,且符合一定的逻辑,使得报告的阅读者能够重新建构这一连贯的逻辑,并预测其发展。 最后,重要信息提供人的审查。透过重要信息提供人的审阅报告与数据,来确保数据与报告能反映所要探讨的现象,而非只是研究 个人的偏见而已。另外,亦可安排能够挑战的数据、证据及结论的 魔鬼辩护师,要对他们针对资料的搜集,分析及结果与报告提出严 格的批评,用以检视研究者的盲点与偏见,以确保搜集到的资料能 够反映研究的构念。 内部效度:研究者必须确定因变量的改变确实是因为自变量的改变而引起的。为了降低因果关系之外的解释,案例研究者可以采用 模式契合(patternmatching)、解释建立即使间系列等设计,来执 行研究,以提升内部效度(Yin,1989)模式契合可以用来检验数据 域理论是否搭配和契合,察看个构念间的关系,是否能与数据契合,如果契合,则提供了支持的证据。 提升内部效度的第二种做法就是解释的建立。首先,研究者陈述可能的理论,并提出一连串的命题(proposition),然后,再检视 理论、命题与经验数据是否符合,据以修正理论与命题。接着,再 重复以上过程,直到两者趋近为止。

社会研究方法答案

社会研究方法 第一章 1.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两大支柱是什么? 答:科学就是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发展出的一种答案。科学既可以切入约定俗成的真实,也可以进入经验的真实。对于非亲身经验的真实,科学家有很多标准来做评断,才会把这些事物视为真实。 科学有时以逻辑实证(logico-empirical)为特色,其两大支柱是逻辑和观察。科学对世界的理解必须言之成理,并符合我们的观察。这两者对科学都不可或缺,而且和科学研究的三大层面密切相关:理论(theory),资料收集(data collection)和资料分析(data analysis)。 2. 什么是理论?什么是变量?理论和变量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理论(theory)是对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不良行为、社会分层、政治改革等,是科学观察的层面。 变量(variable)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属性指的是事物的特征或本性。变量是许多属性的逻辑组合。 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理论用来描述(可以逻辑地预期的)变量间关系。这种预期常常包含因果关系。一个人在某个变量上的属性会造成、倾向于、促进另一个变量的某一个属性。理论是以变量语言来建构的,理论所描述的是不同变量的属性之间逻辑上可能有的关联性。 3.社会研究中存在哪些辩证关系?请逐一解释。 答:社会研究中存在的辩证关系有: (1)个案式和通则式解释模式 个案式解释(idiographic)是一种解释方式,企图针对特定的个案进行全面的了解。 通则式解释(nomothetic)也是一种解释方式,试图寻找一般性的影响某些情形或者事件的原因,也就是对许多事例进行概括性的也是表面性的了解。 (2)归纳与演绎理论 归纳理论(induction)是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演绎理论(deduction)根据一般理论预测个别事件,也就是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3)定性与定量资料 定量资料是数学形式的,定性资料不是。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中,两种类型的资料都是有用的。 (4)抽样研究和应用研究 纯粹研究和应用研究都是社会科学事业中有效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4.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哪些?解决方法有哪些? 答:研究中可能的错误有: (1)不确切的观察:研究者常常在观察中犯错。解决方法:更谨慎的观察、使用简单或是复杂的测量手段。 (2)过度概化:当我们探讨周围事物的模式时,通常会把一些类似的时间当做某种普遍模式的证据,在有限观察的基础上,做了过度的概括。解决方法: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章节题库(1-4章)

第一章绪论——科学与社会研究 一、判断并改错题 1.演绎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中财2010年研) 答:错误。正确表述为: 归纳推理的过程是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 2.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中财2010年研) 答:错误。正确表述为: 人文主义的方法论认为,研究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社会行为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人的特殊性,考虑到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差别。 3.调查研究、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中财2010年研) 答:错误。正确表述为: 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是社会研究的四种基本的研究方式。 二、单项选择题 1.非介入性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不直接观察或接触社会成员,因此不会出现霍桑效应,下列不属于非介入性研究方式的有()。(中财2009年研)

A.内容分析 B.局外观察 C.痕迹测量 D.深度访谈 【答案】D 【解析】深度访问又称临床式访问,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等)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深度访问是一种半结构式访问,它选取研究问题的某些方面向调查对象提问题,访问是机动的或结构松散的,但重点与焦点是有的。它是一种介入研究。 2.提出证伪主义科学观的学者是()。(中财2007年研) A.孔德 B.迪尔凯姆 C.马克思 D.波普尔 【答案】D 三、多项选择题 1.根据研究目的,可以将研究分为()。(中财2009年研) A.探索性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描述性研究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重排本)章节题库(16-23章)

第十六章变量分析的逻辑和策略 一、单项选择题 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相关系数等于0.6,说明()。(中财2011年研) A.X变化解释了Y变化中的46% B.Y变化解释了X变化中的60% C.X变化解释了Y变化中的60% D.X和Y的协方差比例为46% 【答案】C 二、概念题 1.外在变量(北大2002年研) 答:两变量间的虚假关系是指两变量表面是一个非对称关系,但实际上是一个对称关系,两变量间并无有意义的或内在的联系,它们之所以有关系是因为此两变量恰巧与其他某一变量相关联。造成两变量虚假关系的这“某一变量”即称为外在变量,它与自变量及因变量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就是: 2.累积作用(浙大2007年研) 答:累积作用是指两个自变量对因变量Y的共同作用,这种共同作用并不一定是两个自变量各自影响力的单纯相加,决定其强度的因素很多,但其中以两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为最重要。累积作用的大小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两自变量间的相关程度。

3.交互分类(北科大2010年研) 答:交互分类是一种专门用来分析两个定类变量(或一个定类变量,一个定序变量)之间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它是将研究所得的一组数据按照两个不同的变量进行综合的分类,其结果通常以交互分类表(又称为列联表)的形式反映出来。 三、论述题 试论述详析模式的方法和主要作用。(北大2002年研) 答:(1)方法 ①两变量的交互分类 a.资料分析的第一步是检验假说所预言的关系是否存在,即对这种关系的有无和强弱以及它的状况进行描述,它回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对两变量间关系进行描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交互分类法”,又称列联表。 这种描述性分析能在统计上指出两变量间关系的有无和大小。但仍不能回答假设所预言的两变量间的关系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 b.分析的第二步任务是要对变量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程度进行精确的因果分析,以判别关系的真伪,回答这种关系为什么会产生以及说明这种关系存在的条件。为了解释和检验两变量间的真实关系,虽然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猜测,但更有价值的办法是进行系统的检查。 ②引入检验因素 检验两个变量间关系的最重要、最系统的办法是引入第三个变量,然后检查引入第三个变量后自变量与因变量原有关系的变化情况,由此澄清与深化对原关系的认识,并揭示两变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社会研究方法期末重点整理 题型: 1、填空题:20*1分=20分 2、不定项选择:10*1分=10分 3、名词解释:5*4分=20分 4、简答题:5*5分=25分 5、论述题:两题12分+13分=25分 一、导论 1、社会研究的概念: PPT: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社会研究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世界。而从事这种活动所用的方法,就是社会研究方法。 书本: (P2)社会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泛指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研究,即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建立科学理论来解释具体社会现象,并力图找到具体现象背后的普遍规律。 (P4)社会研究方法:有目的的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人类各种社会行为进行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手段。其研究对象包括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社会意识、社会生活及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内容。 2、社会研究的特点:(P5) (1)研究的问题是科学的——科学性(指研究者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2)研究的方式是实证的(价值中立)——实证性(社会研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或者说研究者在研究中要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态度。) (3)研究的主题是经验的(可检验,也重复)——经验性(指社会研究必须依据可获取的资料,并能通过验证资料的验证。) (4)研究过程是客观的——客观性(指研究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获得的经验事实是客观的。) 3、社会研究的类型:(P11) (1)按研究性质: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2)按研究目的: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3)按研究对象的范围: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4)按社会研究的应用领域:行政统计调查、学术性调查、民意调查、市场调查 (5)从时间性角度:横向研究、纵向研究(P18) ①横向研究/横剖研究/截面研究:(瞬间取景)在一个时间点上收集研究资料,并用以描述研究对象在这一时间点上的状况,或者探讨这一时间点上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横剖研究通常是较简单、较省钱的方法,但缺点是无法捕捉社会过程或变迁状况,是调查研究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②纵向研究/纵贯研究:指的是在较长时期内的若干个不同的时间点上收集资料,用以描述现象的发展变化,以及解释不同现象前后之间的联系,分析社会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探讨社会现象的前后联系,力图揭示社会现象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纵贯研究通常比横剖研究来得复杂,涉及的成本也比较高,但也比较有力,特别是当研究者想要寻找社会变迁问题的答案时。 ●纵贯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区别) A.趋势研究/时间序列研究:在不同时点上所进行的若干次横向研究必须是具有同样的研究内容,采用的是同样的测量方法(总体的某一特征一直得到研究)。(书本:是指对一般总体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的变化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一般总体在不同时间点的资料比较,以揭示和发现现象的变化趋势和规律。) B.同期群研究/同龄群研究/世代研究/人口特征组研究:对某一特殊人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研究,每

相关文档